采访

网络科技 | 关于自由职业的一些想法(采访整理)

本文写于中秋,征求对方同意后发出来了。是一些我对07、08年从事自由职业者时期的一些感受和收获。毕竟是很轻松的一次问答,如有异议,欢迎指正! 一、请问你自己在做自由职业者时的对当时那个状态的感受、有哪些重要的经验或收获? 这个问题有两种解读:一个是,问我现在对当时的感受;另外一个是当时自己的感受。 现在回忆起来,是觉得自由职业和创业有两种不同的感觉的,但都是我喜欢的感觉,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吧。自由职业的时候,生活非常自由、弹性,我有很多时间陪女朋友。 但是,对产品、对项目,毫无控制力,也没有办法运作大的业务,这些都是创业之后才能体味的 (回头我会介绍加入创业公司的价值); 而当时的感觉,则比较简单:自由、我行我素。跟你们现在很多自由职业者的感觉应该类似。 经验和收获,我觉得主要是两点: 表达与逻辑 由于我做的项目接触的欧美人比较多,逻辑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最多。欧美人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比较强势,尤其是在有逻辑支撑的时候,所以对项目有异议的时候,如果你表达不清楚,或者道理模糊,任何意见都会被拍回来的; 时间管理 我做项目比较独立。因此不像原来工作那样,有人给你管理进度。很多进度都得我自己控制,与人交流。说个题外话,创业后,发现时间管理能力提高更多,如果这项能力不足,创业吃亏很大; 二、现在你已经开始创业了,如果你的公司有工作外包给自由职业者的话,你对来接包的人有什么样的要求?给他们一些建议? 目前我们主要的外包需求在是美术这一块。我简单说一下吧: 专业技能一定要过硬,甚至超越全职的员工。一定要有以往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要有项目、进度管理概念,知道如何回报工作,如何约定会议。Google Docs、Calendar这些工具能够掌握或者快速领会,非常重要; 懂得如何发邮件,一些基本技巧,比如回复所有人、抄送、暗送等等; 按照约定的时间,规律地当面沟通; 三、做为发包方,你对有工作在兼职和完全自由的自由职业者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作为发包方,我其实并不介意对方是否兼职。本来自由职业就是一个对项目的契约而非对人。他并不是过来给我工作的。我只关心项目进度、质量、知识产权的完整,等等。其实能把#2中列举的几个点做好,我就很高兴了。 四、目前你们会有对自由职业者的需求吗?未来这种需求会有些什么可能的变化? 上面#2说过了。有的,主要是美术需求。未来也会是美术需求,变化不大。 其实对自由职业者的需求,有几个特点可以归纳: 量大,工作内容比较相同; 独立,比如我之前在Google和 Automattic 做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比如 VideoPress 的前端设计和实现,现在可能对方有改动); 专业性极强,双方只需关注于对接接口; (补: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沟通成本低”) 对于需要和团队进行紧密沟通的工作(比如产品设计、运营),是绝对不能找自由职业者做的。不是因为自由职业者能力不好,而是因为时间和沟通成本等因素造成这种选择必然会双输。 暂无评论 , 立即发言 | 本文关键词: 创业 , 自由职业 © aw’s blog 姿态永恒 1984-2011 | 链接地址 – http://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1846 @awguo (新浪微博) | @awguo (腾讯微博) | Twitter: @awguo

阅读更多

柴静:因为如果是我

1 十二岁的孩子,出生时母亲因输血感染了艾滋,已经去世,他也被感染,与奶奶,父亲,继母生活,别的小朋友见到他就躲开。 吃饭时,他吃的菜由爸爸夹在碗里,吃火锅的时候,他吃了一会儿,凑了下身子看了一下锅,又坐下了,他爸说“你吃什么” 他端着碗怯生生地说:“粉条”。 爸爸意识到摄影师在,犹豫了一下,说“你夹着吃”。 他立刻说“不,你给我夹” “夹吧” 他说“你给我夹” 继母在边上说了一句“夹吧” 他爸说“你就夹吧,没事嘛没事,叫你夹就对了嘛” 他迟疑着站起身,看了一眼锅,没伸进筷子,在离自己最近的汤的表面匆匆夹了一片菜叶,坐下来放在碗里,搅着。 桌面上没声音,他解释了一句“粉条没有了” 他爸过了一会儿,捞了一筷子粉条放他碗里。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们决定采访他。但一坐他对面,我就知道这采访的困难,他太敏感了,或者说,他承受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但记者职责是要提出问题,如果问得不准确,时机不对,没有勇气碰禁忌,或者碰了之后掌握不住,都不成。有天看村上春树写非虚构类的《地下铁》,东京奥姆真理教在地铁施放毒气事件,他写非虚构远远不如写小说,可我理解他的拘谨,只有坐在受害者面前,才能理解那种压力——不管你再怎么想“不能伤害任何人”,但“置身的立场本身就有一种傲慢性”。 采访中他说看这个纪录片公映的时候哭了。我问“是不是吃饭那一段?” “阿姨,姐姐,你怎么猜得这么准?”他意外地看着我。 我没想到他会问我这个,就据实说“因为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受的” 他没说话,眼睛红了。 如果在以往,我可能会停下来,或者问下去,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了他一会,说“……怕你心里受委屈……”,就低下了头,我不知道为什么掉眼泪的不是他而是我。 这句话后来我让编导剪掉了,这不是一个记者应有的反应—–不要在采访中妄加议论,更不应该流露太多的情绪,但我奇怪的是,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句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我根本没想过要说,它只是从心里浮出来了。 后来我翻看笔记,一个月前我看纪录片里吃饭这段时,写过“这真是天大的委屈,让他受了”。在采访那刻,他问我怎么猜到时,这个问题唤醒我那瞬间的感受。 去“采访”这样一个孩子,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傲慢”的立场,唯一削减这个傲慢的方式就是投身于他的感受之中。 3 有读者留言中说“你现在在节目里‘我’多了一点”,是,他们看的很清楚,这需要警惕,有需要克制之处,但这种情况也出乎我的意外。 采访药家鑫案时,张妙母亲在房间里痛哭,她父亲跟我们说着话,我觉得没办法在这样的哭声里采访下去,问他“你不去劝劝吗?” 他说“没有用”脸上都是早被日日夜夜锤打扁了的无奈。 我坐一会儿,坐不住了,回头对摄像说“我去看看”。 我进屋抚摸着张妙母亲的胳膊,她已经有些精神恍惚,只是哭喊,没办法说话。张妙两岁的孩子过来,把他的塑料玩具递给我,说“给你,摩托”,我摸他脸,说“大宝贝,不是摩托,是奥特曼”。 我事后想,我为什么会去那个房间,为什么会这么说话,为什么会作这个动作,这是一种非新闻记者式的语态和动作,我的性格在日常生活里也不是一个很外露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我不知道。 与药家鑫父亲交谈,他说到后来临刑前最后一面,药家鑫说要捐出眼角膜,他拒绝了,说“把你的罪恶全都带走,不要将来出了事别人再来怪我” 我低着头,用笔敲着手“你这么说他会难受的” 为什么这样?我也不知道。 采访完晚上写工作笔记“以往在采访中都随时控制内容和节奏,但这次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对张妙的家人有这样的感觉,也没有想到会对施害者的“难受”有这样的感觉——最近采访感觉陌生的我,好象摆脱了律令,在自发地做出反应,在新闻调查时,我采访过比这酷烈得多的事件,但为什么我现在反而心里的动静这么大?” 我不知道。 “这种采访象在竹楂尖子上走”我在笔记里写“我把自己的心也放在这个密密的芒刺上” 4 昨天晚上跟一个朋友谈话,她一个亲戚,50多岁了,最近发生“天翻地覆”的事。“竟然包养了二十多岁的女孩,竟然怀孕了,竟然要离婚” 她说“我就是心疼他,二奶不是个好货色” “你怎么知道?” “他们告诉我的,没别的,就是年轻” “你可以亲自了解一下,不要带判断,不要预设,去谈谈,可能对家庭对他都能是个帮助” “简直是撞到鬼了,他是我偶像呢,英俊,有才华,善良,这次真是” “不太有人会十几年一直撞到鬼,你可以象作家一样去问问他”。 我的朋友是一位心灵很丰富的人,也很善解人意,我理解她的震惊与创痛,只是对自身的感受往往会妨碍我们去感受他人。 “有个男人出轨了,”这是新闻,新闻只夺取“最奇特”的一面,“二奶怀孕了”“家族都反对”。这是一个模式,卢安克说过:“不要把我们的认识弄成模式,因为模式只能让我们脱离生活。反而,只有对认识的感受能带我们进入生活。” 文学是有所感受,揭示“最寻常”的一面——人心到底如何?一个男人“为什么”去选择跟一个“让人瞧不上”的女人在一起?家族“为什么”要反对?如果是我置身于他的经验,我又如何? 看看《安娜卡列尼娜》,这故事也只是男女情爱。 但托尔斯泰好象可以钻进每个人甚至动物的心里去活一遍,他并不美化他们,只是深化他们,不管哪个类型—–花花公子调情的满足感和身不由已爱上一个人之后内心的恐怖,一只猎狗接近野鸭子时折磨的乐趣,一匹马在起跑时只用运动表达的本能思维,老官僚的一丁点柔情和他妻子原谅他外遇的全部心理过程……不管他多么爱憎某人某物,但就因为他在理解上有同等的深度,所以人人都平等起来。 我在节目预告时写过,以前我采访不少艾滋感染者,自认为对他们的处境有些了解,但看了赵亮这个纪录片,觉得自己象黄庭坚说的,大雨滂沱而下,大地汲水,万物吸纳,只有庭前大石头,雨落其上“入不得”。 什么叫“进入?” 采访《在一起》时,感染艾滋的刘老师说她有天打车的时候,司机问你去哪,她说了地址,对方有点奇怪,看了她一眼,说“你去那儿干啥?那儿都是艾滋病”。 “我就是” 司机一脚刹车,从后视镜里看着她,说“我看你也是一个人呀” 这句话,足见误解和恐惧之深。一个社会的恐惧和暴戾之气,往往来自想象,而不是事实。来自议论,而不是感受。 但一切了解的开端,也埋在同一句话里,这句话把我们按在水里,浸没于他人之中。 “你也是一个人呀”。 5 浸没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 托尔斯泰听肖邦的音乐会发起火来,“这音乐到底要把我怎样呢?” 敏感的人,有强烈的感受,就会被“怎样”,就会被动,摇晃不安。 但必须冒险置身其中。 有人在药家鑫案的节目后问“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么敏感的题目?”,我想起村上春树在毒气事件中,没有采访那些投下沙林毒气的人。可能是条件限制,他虽然意识到了那些狂热信奉者的某种特点“最可怕就是由特定主义,主张造成的类似精神囚笼,多数人需要那样的框架,没有了就无法忍受……一旦陷入原教旨主义,就会失去灵魂柔软的部分”,但他还是没有在真实世界里穷尽一切努力,去感受囚笼中的灵魂,不能揭示这狂热背后的“为什么”,“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可见一个作家也会遇到这种痛苦的选择—–要不要认识人,要不要认识那些被认为是恶棍的人,甚至不为任何改造性的目的,只为了认识人的本来面目? 陈虻以前要我宽容,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现在我体会,理解是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是感受。 采访花甲背包客时,两位老人说年青时被教育要解放三分之二的全人类,现在出了国,在澳大利亚看到土著人的生活,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住房和物质,他们不高兴,就是喜欢睡在野地里。这对夫妇感慨“我俩才讨论,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能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这话很简单,但你没有感受的时候,你就体会不到”。 他们说,“单一就会狭隘。”即使是善,强加于人,偏执一端也会如此。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他已经知道什么是必然性的悲剧结局,但这与道德无关,他只是浸没在生命之流里,在每一种相互冲突的感觉中,精确地秤量出其中的分量,看见哪一方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在这个社会的秩序与结构中,什么将是无可避免的“何事不得不发生,何事无法完成或不可能完成”。 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因为我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在涕泪交加中,但托尔斯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对生活在此侧与生活在彼侧的人都要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via 乐淘吧猜你喜欢 世界最耐用灯泡将迎110岁生日 李承鹏语录精选 很强悍的电脑操作技术 这样的自画像,要画到什么时候呢? [一日一美女]足球宝贝更衣室性感镜头[17P] 无觅  » 非特殊声明,本站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乐淘吧。转载请注明来源: 乐淘吧 » 《柴静:因为如果是我> > 》  » 本文链接地址: http://letaoba.info/2011/09/%e7%b2%be%e5%bd%a9%e5%8d%9a%e6%96%87/5301.html  » 订阅本站: http://feeds.letaoba.info/ 虾兵蟹将美食铺子!金皇冠信誉!美食专家 百度团购–最权威的团购导航

阅读更多

法广 | 中国高铁事故: 中宣部令媒体召回采访动车事故记者

中宣部令媒体召回采访动车事故记者 7月23日中国高速列车在温州附近发生追尾事故两节车厢出轨坠桥,至少造成38人死亡 图片/Reuters 作者 上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7月23日晚间,温州甬温线动车(CRH高速火车)发生追尾事故,据官方统计,截至25日中午13时,已造成38人遇难。昨晚(24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温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到场的几百名各地媒体记者对其愤怒质问火药味十足。言论管制机器中宣部今已着手为事件降温,下令媒体撤回采访记者,不得擅报死伤数字。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24日在温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到场的几百名各地媒体记者对其愤怒的质问火药味十足,甚至让直播现场的浙江卫视最后只能草草切断现场声音,由主播转述王勇平的说法。在场的记者情绪激动,他们质疑动车的安全系统(“自动闭塞系统”)为何失效;为何7月24日上午,救援现场一截车厢被工程机具破坏后掩埋,外界质疑其有毁灭证据的嫌疑;为何在官方两次宣布事故现场没有生命迹象后,下午5点拆解车体时,却仍发现两岁的女孩生还。 在现场参加发布会的各地媒体记者也用个人的微博客转述过程与提问, 不安和愤怒的中国民众, 在微薄等社会媒体网络上发泄着对官方的质疑和不满, 中文互联网上出现质疑铁道部的舆论浪潮。 传统媒体方面,今天的官方媒体以“大灾面前有大爱”为主题,聚焦于官方的救援措施;由于当天(7月24日)是周末,各地市场化媒体周末缩版,最重要的事故原因调查仍无头绪,因此仅有《东方早报》等今天刊发了大篇幅的报道。 今天,言论管制机器中宣部着手为事件降温。 传言称,中宣部通知各媒体:“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各媒体要及时报道铁道部发布的消息,各地媒体不派记者去采访,特别是要管好子报、子刊和网站,不要链接高铁发展相关信息,不做反思性报道。” 另一禁令则要求,“1、死伤数字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2、报道频度不要太密;3、要多报道感人事迹,如义务献血和出租车司机不收钱等等;4、对事故原因不要挖掘,以权威部门的发布为准;5、不要做反思和评论。” 上述禁令是否准确,目前尚无法确认。不过确有报纸编辑向本台记者确认,中宣部向多家媒体发出了以新华社报道为准的禁令,除了直接指令记者的报道方向外,中宣部通过向媒体施压,点名要求召回记者的办法,为此事报道降温。 7月24日,有多家派出记者参加上述发布会的媒体都收到中宣部给报社主管单位的电话。 有资深媒体人告诉记者,首先,官方通过这场发布会的签到名单,收集出席记者名单与从业媒体,并上报中宣部相关部门。随后,中宣部官员就打电话给报社的主管单位,要求召回记者,“不是直接打给报社,还不准问是哪个部门,哪个人打电话来。” 广东媒体的记者披露,今天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目前,在温州火车出轨事故现场采访的我省媒体记者有:羊城晚报(夏杨等2人)、南方电视台(徐静、姚宏等两组5人)广州日报(邱伟荣等2人)等等(略)。请速撤回记者。” 中宣部这一措施,比直接的禁令与报道指令更为精细,更为隐秘。 对此,一家广东媒体的资深编辑说,“面对天朝的舆论管控、灭失真相的反人类行为,我们沉默就是在做帮凶,历史会写上你我的懦弱的。” 下午,《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宝成通过EMS向铁道部办公厅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铁道部公开723事故中死伤者信息。他说,“我们想知道真相。”  

阅读更多

【真理部】广东:采访记者速从温州撤回

广东省委宣传部:目前,在温州火车出轨事故现场采访的我省媒体记者有:羊城晚报(夏杨等2人)、南方电视台(徐静、姚宏等两组5人)广州日报(邱伟荣等2人)等等(略)。请速撤回记者。 【数字时代真理部系列:“在这里,了解祖国” “真理部”是网民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和其下属的各省宣传部,以及国家级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明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版总署,文化部等一系列言论出版审查机构的总称。】...

阅读更多

俄新网 | 中外长助理就《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十周年接受俄中媒体采访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7月15日电 据人民网报道,7月14日,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前夕,外交部部长助理程国平接受了中俄媒体联合采访,介绍条约的重大意义和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  程国平表示,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领导人在全面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因应世纪之交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变化,在莫斯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条约成为指导中俄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条约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确定以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中俄关系模式,确定了双方要相互坚定支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扩大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方针,为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程国平指出,条约签署后的10年,是中俄关系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10年。在条约的原则、宗旨和精神指导下,中俄关系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政治和战略互信不断深化;双方务实合作质量和规模同步提升,在能源、科技、军技、地方等重点领域实施了一批大型合作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共同发展振兴;双方人文和民间交流蓬勃发展,世代友好的和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更加坚实;双方携手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在国际舞台上开展了密切协调配合,维护了两国共同利益,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实践证明,条约的签署和落实给中俄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巩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国平说,在条约迎来第二个10年之际,应梅德韦杰夫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不久前对俄罗斯成功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条约签署10周年庆祝音乐会并致辞,还发表了关于条约签署10周年的联合声明。双方总结了10年来中俄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成果,高度评价条约的重大历史意义,确定了两国关系下一个10年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各领域合作目标。双方商定,将继续遵循条约的原则、宗旨和精神,致力于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商定到201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 1000亿美元 ,到2020年提高到 2000亿美元 ,全面推进政治、经济、能源、科技、军事、地方、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此访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程国平表示,相信在中俄关系的下一个1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条约将光芒永存,不断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取得更多新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程国平还就中俄关系有关问题回答了中俄媒体的提问。   1 、双方近年来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发展前景怎样?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最新进展如何?今后中俄核能合作是否会更多考虑到安全性问题?   答: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国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发展,油气、煤炭、电力、核能、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中俄原油管道已于今年初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成为两国能源大项目合作的典范。截至6月底,俄已通过该管道对华输油750万吨。双方将继续努力,保障该管道长期、安全和稳定运营。两国在石油勘探开发、原油贸易、石油加工、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合作也不断向前推进。去年9月,中俄合资东方石化(天津)炼油厂项目奠基,中俄石油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取得突破。  在天然气领域,根据相关谅解备忘录及其路线图,双方就修建东、西线供气项目进行了积极商谈。在5月底举行的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七次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议定书》,就西线天然气谈判的原则和进度达成一致。现两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已进行多轮谈判。考虑到该项目是30年的长期项目,规模和涉及金额巨大,双方企业需要多一些时间敲定包括气价在内的每一个细节。根据胡锦涛主席6月中旬访俄期间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双方企业将继续就西线项目进行商谈。相信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最终能够找到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两国核电合作方面,中方在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为加强国内核电站安全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俄方对此表示理解。中方在经过安全评估确认安全的基础上,将继续推进与俄方在田湾核电站二期和示范快堆项目上的合作。双方还将加强核安全领域的合作。  中俄建立并发展全面、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促进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充实两国务实合作内涵,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在能源领域互补性强,两国开展合作有利于俄能源出口多元化和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合作的性质和结果是互利共赢。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中方愿与俄方在已取得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能源各领域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2 、您如何评价中俄在劳务领域的合作?   答: 中俄劳务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向俄罗斯派出各类劳务人员约36.3万人;2010年底,中国在俄劳务人员约2.1万人。在俄中国劳务人员主要分布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集中在建筑、林业、农业和制造业。  中国劳务人员吃苦耐劳,生产效率高,得到俄雇主的欢迎和认可。中国劳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劳动力短缺的压力,特别是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对促进俄地区经济发展和两国经贸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0年,中俄两国政府签订《中俄短期劳务协定》,为规范和发展双边劳务合作奠定了基础。2011年6月,中俄两国有关政府部门根据协定成立了中俄劳务工作组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双方就加强合作,打击非法外派劳务人员的行为和依法保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达成许多共识。随着中俄劳务工作机制的建立,中俄两国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调,解决中俄劳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和促进中俄劳务合作的长远发展。  3 、您如何评价中俄林业资源开采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情况?双方如何解决非法木材贸易问题?中方是否正在加大对俄林业领域的投资?具体投资方向是什么?双方是否在森林再生、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领域开展合作?   答: 中俄开展林业合作在资源、地缘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合作潜力巨大。两国互为重要的林产品贸易伙伴,2010年中俄主要林产品贸易额近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中方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赴俄投资,开展木材深加工合作。双方建立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常设工作小组,编制了对俄森林资源合作利用一期(托木斯克州)和二期(犹太州)规划,并已启动三期规划(伊尔库茨克州)的编制工作。目前,中方正在编制《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林业合作规划》。此外,双方在森林病虫害、森林防火、林木育种等领域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此同时,中方高度重视与俄方合作打击木材非法采伐及非法贸易,采取了一系列实际举措,包括共同推进对木材合法性认定的共识,建立简单易行、成本低、可操作的合法性认定办法,规范企业木材生产和经营行为等。中方愿与俄方充分挖掘各自潜力和优势,推进两国森林资源领域合作深入发展,促进两国森林可持续经营。  4 、您对增进中俄两国民间友好及人文合作有何建议?   答: 近年来,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盛事连连。双方成功互办“国家年”、“语言年”,一大批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全面展开。随着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日益加深,中俄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不断巩固。  6月中旬,胡锦涛主席成功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印”。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全力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以明后年中俄互办“旅游年”为契机,全面推动人文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做好俄罗斯第二批500名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活动组织和接待工作,推动两国青少年交流常态化;加强语言教学合作,支持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俄语中心建设;深化在双边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交流活动,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情感。  5 、2012 和2013 年,中俄将互办“ 旅游年” ,中方将有什么安排?   答: 中俄两国地理毗邻,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两国旅游合作焕发出勃勃生机。2010年两国旅游互访人数达310万人次,俄罗斯是中国第三大外国游客客源国,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客源国。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共同宣布,中俄两国将互办“旅游年”。这是继互办“国家年”、“语言年”之后,双方共同实施的又一重大主题年活动。  目前,两国有关部门正就互办“旅游年”具体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和积极协商。双方一致同意,要将该项活动办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高水平盛事,为中俄两国人民相知、相近、相亲搭建新的平台。  中俄互办“旅游年”是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在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俄“旅游年”活动也一定会办得异彩纷呈,取得圆满成功,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 、您能否评价一下中俄媒体合作的情况?您对发展两国媒体合作有何期望?   答: 近年来中俄媒体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我们高兴地看到,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繁荣已成为两国对双边关系舆论报道的主旋律。尤其是在两国重要高访和互办“国家年”、“语言年”等大型活动期间,两国各大媒体积极、全面、客观报道,生动展示中俄战略协作取得的成果及美好前景,为巩固和深化双方传统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俄联合举办的大型多媒体文化项目《你好,中国》激发了俄民众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俄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俄跨国连线节目《等着我》深深打动了两国观众的心,掀起中俄民间友好的情感高潮,引起广泛而持续的社会反响。  不久前,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媒体合作分委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国有关部门和媒体代表就落实今年6月中旬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进一步深化媒体交流合作充分交换意见,确定了下一阶段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内容。希望两国媒体紧跟中俄关系发展步伐,深化合作,携手共进,全方位拓展交流合作,全面、客观、准确地相互传递信息,持续扩大积极、正面的社会舆论,使媒体的社会影响转化为利国惠民的力量,为深化中俄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作出更大贡献。  7、中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对促进该组织发展有何规划?上海合作组织何时接纳新成员国?  答: 中方高度重视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职责,正在与成员国协商制订未来一年的工作规划和活动安排。我们的总体考虑是,要进一步提高成员国务实合作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团结互信,维护地区安全,推动经济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将蓬勃发展、切实促进成员国稳定与繁荣的势头带入上合组织发展的第二个10年。  在中方倡议下,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将2011-2012年确定为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年”,目的是纪念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结5周年和多数成员国之间建交20周年,进一步提高成员国团结互信水平,不断充实各领域务实合作内涵。  透明、开放、合作是上合组织秉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该组织合作之路越走越宽的重要原因。自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已先后吸收4个观察员国、2个对话伙伴,与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扩员问题事关上合组织长远发展,需综合研究政治、法律、技术层面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上合组织扩员专家组努力工作,在制定扩员法律方面取得初步成果。去年峰会批准了《上合组织接收新成员条例》,今年峰会又批准了《关于申请国加入上合组织义务的备忘录范本》。目前,各成员国正继续研究和解决有关扩员的法律、行政、财务等方面的问题。上合组织成员国均认为,条件成熟时可以接纳新成员,以吸引更多力量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地区发展。对有关国家的申请,成员国将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协商一致基础上作出决定。 1000亿美元: 28127.7亿 卢布 6463.8亿 人民币 707.8亿 欧元 79180.1亿 日元 2000亿美元: 56255.4亿 卢布 12927.6亿 人民币 1415.6亿 欧元 158360.2亿 日元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