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法广 | 中美关系: 与10年前胡锦涛访美相比 习近平轻松表现获好评

这样一来,既表明他信奉邓小平的实用主义哲学,也让现场的美国政要感到愉悦,效果显然要好于那种严谨但刻板的外交辞令。此外,对于西方一直关注的中国人权状况,习近平则引用了中国某家电器品牌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表述对人权的追求,其效果与韩寒近日从邓小平名言中引申出的“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的政治呼吁,有得一比。这也表明,习近平和他的智囊团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并善于运用鲜活语言来打造个人风格。 报道又说,回首往事,习近平2009年出访墨西哥时曾批评说“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划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这在当时虽然引起中国国内对美强硬派的欢呼,但也曾让外界担心,和西方国家打交道似乎是习近平的弱项。因此,习近平这次访美,就是他接掌大位前最重要的一次外交考核,为了通过这次考核,习近平和他的团队显然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据悉,为此他甚至没有抽出时间会见到访北京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习近平对此次美国之行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FT中文网:与刘瑜共进午餐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编辑 王昉 约刘瑜共进午餐,她提议紧贴北京西三环的人民大学西门外的天使食府。我比预定的11点迟到了几分钟,走进餐厅,几乎还没有客人,只在对面高高的窗下瞥见一个纤细身影,笼罩在冬日阳光中。我快步走去,她抬起头来,帅气露耳的短发,棱角精致的脸,一对巴掌大的圆圈耳环,过膝的黑色长靴。这就是“美女政治学者” 刘瑜了。 我对迟到感到不好意思,入座时连连道歉。刘瑜微笑着说没关系,和我一起抱怨了几句中关村附近的交通,解释说,约在这里因为这是家江西菜馆,而她是江西人。哦,我想,我原以为是因为你的母校情结呢。 “七零后”刘瑜本科和硕士就读于餐厅隔壁的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起辗转美国和英国,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研究和教书,直到2010年回国出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早在回国之前,她就因为在国内媒体上撰写的一系列政治评论专栏而为公共领域所熟悉。这些专栏后来集结成《民主的细节》一书,出版后很快跃上各类畅销榜。她善于把抽象的政治拆解成生活细节和常识,在时常混杂着焦躁、戾气和炫弄的公共讨论中,她的文字亲切、理性又不失调侃,被许多年轻读者赞为“不装不端着”、“深刻又好看”。因为她对美国式的选举民主、制衡制度和权利意识的推崇和维护,她在知识界被笼统划分至“右派”阵营。 我们叫来服务员,开始点菜,我请刘瑜代办。她快速翻看菜单,简单问了问我口味上的偏好,几乎在一分钟内决定了午餐内容:石锅凤爪、蒸洄鱼、清炒豌豆苗、干贝冬茸羹,一壶铁观音。 “我在点菜上特别有效率,”刘瑜合上菜单,露齿一笑。“一般是翻到哪页就点哪个菜”。 “没点猪头肉吗?”我问。我们就都笑了起来。 我最初结识刘瑜的文字,并不是她的政治观点,而是她记录留学生活的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一个女博士,还是政治学女博士,用几乎小女人的细腻和伶俐笔触描写清冷孤悬的海外生活,读来让人莞尔。其中一篇《对猪头肉的乡愁》,描述的就是她在遥远的纽约上城回想起人大食堂“那一盘子晶莹剔透的猪头肉”时的齿颊生津。 铁观音上来了。我斟上两杯茶,茶香在暖洋洋的正午阳光中晕开。这是北京入冬后难得的一个天空湛蓝、阳光澄澈的日子,坐在阳光中的刘瑜显得越发白皙,眼神灼灼。餐厅里开始走进别的客人,声音有些嘈杂起来。我问刘瑜:你回国一年多了,比起国外简单的生活,现在热闹多了吧? “有点太热闹了,”刘瑜说,皱了皱眉。她说,刚回国时,觉得有些朋友总该见上一面,一轮之后就会清净下来。“但后来我发现它没有停下来的趋势,它是一个ripple,会不断扩散。” 刘瑜减少了社交活动,大半年没有做媒体访谈,专栏也减到一个月一条。但是政治、公知、美女和清华这几个标签,让她很难真正避开公众目光。她要出席的活动,在 豆瓣上总有年轻朋友们奔走相告。她的名字开始和梁文道、许知远这样追随者众多的时政评论人并列,作为推荐人出现在新书的腰封上。尽管不常写,她的专栏文章总是刚一发表就会被大量转发和引用,微博上也有63万粉丝。(在共进午餐和此文发表之间,刘瑜在对韩寒方舟子间的笔战发表了几条微博后,留下一句“去冰岛了,大家玩好”,删除了所有微博,但粉丝数量不降反升至67万)。 在清华校园里,刘瑜每周二晚的公共课《美国的民主》总是非常火爆。我曾在三个月前潜入清华“偷听”了她一堂课。因为预先了解到抢座的难度,我在课前四小时就预先到达,能容纳百来人的教室已经坐了三成,没坐人的位置上也都放上了用来占位的书本。到开课前一小时,连课桌间的两条走道上都已塞到无处落脚。那堂课的内容是美国的选举制度。刘瑜概述了美国各级各类复杂甚至“折腾”的政府选举体系,告诉学生们“政治可以是件阳光平常的事,不需像某些国家那样你死我活”。 师生们在课堂上都颇有默契地只谈美国,但问答环节仍然不可避免有所投射。一个学生问,这么复杂的选举体系,难道不会降低效率吗? “效率并非人类追求的唯一价值,”刘瑜答道。“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倒房子的确可以很高效,但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还有其它珍贵的价值被践踏。” 服务员端来了石锅凤爪。一个圆型石盘上,十来个暗红油亮的凤爪吱吱冒着热气,辣香扑鼻。刘瑜说这是一道江西菜,她每次来这个餐厅必点。谈到上次去听她的课,我问,到清华一年多,对中国大学生感觉如何?和剑桥的学生相比有什么不同? 刘瑜答说,上她课的学生是个“self-selected group”,可能无法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从很多学生身上,她还是能看出中学教育塞在他们脑中的东西。“但他至少有困惑,对与既有观念不同的事物,他至少不会有那种一触即跳的愤怒和抵触。”刘瑜语调轻快,话间很少斟酌,但是用词精到,让我想到在网上看到的各种“刘瑜语录”。 那么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对中国的高校教育感觉不舒服?我问。 “在教学上,目前为止校方没有人干预我。”但在研究上,她偶尔还是感觉不安,比如在看到教育部招标的课题时。 “很多课题都加上了‘中国特色’几个字:‘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中国特色的民主’、‘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这让我觉得,很多课题只是让你去为现有制度和意识形态作论证和辩护。” 那么你打算去适应吗,我问,还是说这样的事情多了,你会想逃? “我觉得,和开拓新的学术自由一样重要的东西,是你怎么利用现有的自由,”刘瑜答。“有些学者不花时间做研究,写不出东西,但老觉得是政治迫害的结果。” 我们一边严肃讨论着学术自由,一边在口中急切分解着弹牙多汁的凤爪,因为火辣而嘶嘶吸着凉气,这个场景让我暗自忍俊。还好干贝汤此时上桌,白润絮状的蛋白着干贝仁,浓稠甘甜,正好解辣。 “还有一种人,”刘瑜顿住,少有地停了几秒,“他们既欠缺学术好奇,也没有多少社会关怀,对他们来说这个工作就是一个饭碗。这样的人,就算是给他自由,他也未必写得出东西。” 这话直白得让我有些惊讶。事实上,回国后的刘瑜并非总是鲜花铺路,在互联网上也遭遇了几场伏击,针对她的学术能力或政治观点。先是一位自称同样有海外留学和执教经历、网名“双色玫瑰”的人攻击她学术功力不深、发表论文少、不思钻研学问而甘当“媒体公知”。后有清华研究生兼辅导员王清礼在观察了刘瑜的博客和微博后,“震惊之余”,建议清华学生不要选修她的课。还有人因为她父亲在政府任职,给她贴上“官二代“的标签。 对于观念立场上的抨击,刘瑜反应平静,认为思想间的冲撞是一个多元社会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谈及对她学术能力的质疑时,她的语速有些加快。她说,过去两年发表四篇论文,其中两篇是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英文论文。“就好象说,我的同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学术的小山包。我也有一个学术的小山包,但我在公共领域里有一个更大的山包,大家看见大的那个,就以为我没有小山包。” 刘瑜只是过去一两年中遭受公开质疑的众多公众人物之一。一方面,造假成风加上舆论放开,让“质疑”成为时尚;另一方面,一些明星学者们被公众寄予了过多期望,既要深刻严谨到能上专业期刊应付晋升要求,又要浅显酣畅到能在网络上一呼百应。或许因为曾受质疑之苦,刘瑜在“方韩大战”中,对质疑本身提出了质疑,因而被归入“挺韩派”,尽管她曾明确说过并不认同韩寒的许多观点。此皆后话。 说话间服务员端上了大盘的清蒸洄鱼,纤薄嫩脆的鱼片上盖着厚厚一层青葱和鲜豆豉,色味俱佳。我们交流了对这个菜的喜爱,埋头吃了几口,话题转向她对中国社会的近距离观察。我问,一年多前你刚回国时对媒体说,你对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现在呢? “对一个事情有一个判断,和对它有日积月累的亲身感受的确是不同的,”刘瑜承认。 她说对中国的长期未来仍然抱有信心,但对三五年内的中短期则比较悲观,因为在过去一年她看到的许多事情:动车事故、小悦悦之死、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盲人活动家陈光诚被软禁,让她对中国的治理抱有深深的疑虑,她称之为“鸵鸟的制度”。 “无论这个社会发生什么,它都只出一张牌,就是维稳维稳维稳,就是把声音压下去。这种模式将来三、五年可能会加剧。” 压制加剧的结果呢?引用当下正热的一个词,我问,会革命吗? “暴力革命在中国我觉得不太可能。中产阶级在崛起,城市里住房自有率很高,农民也有长期租赁的土地,everybody has something to lose。所以,中国要么发生有上层参与的社会变革,要么发生像孙立平先生说的那种‘社会溃败’。” 按照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的描述,在一个溃败社会里,道德沦丧,利益集团肆无忌惮,社会向心力急剧流失,社会失去长远思维能力。刘瑜认为,所有这些迹象,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 “这很可怕,”她说。“社会溃败的成本大部分由底层来担负。我们这样的人,在北京五环内待着的人,基本不受影响。但问题是,你是不是忍心看到这个社会这样?” 刘瑜几次提到“不忍”,说这是让“骨子里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她继续留在公共政治领域、有时不得不在网上“与人搏斗”的原因。 可是身在北京五环内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真的能体会社会下层与边缘之痛吗?我提到社会上对公知们的一种批评,就是他们只会坐在书斋中摇动笔杆,而不是出现在与不公和压制对抗的前沿。 “对于这种批评,我很欣赏我一个朋友的一句话:中国的进步,不是靠一帮勇敢的人,去触碰勇气的上限,而是靠普普通通的人,一起一点点抬高勇气的下限。” 在这一点上,她表现出些许乐观:“社会知识精英、小资阶层、大学生中间,我觉得median opinion(中间观念)正在偏移、向追求自由民主的方向偏移,这比几个勇士跑到东师古村与陈光诚的看守拼命更有决定性的意义。” 桌上佳肴只消灭了大半,但我们都到了口舌还在渴望,肚子已经满员的时刻。我续上茶,问刘瑜未来一两年的打算。她说,希望在2012年底时出一本发展中国家民主化的书。《民主的细节》虽然卖得好,但有人说这是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大,所以她的新书将关注东亚、中东欧国家,它们与中国最有可比性。 未来三五年,她会守着清华讲坛,同时写书写论文,“有些学术债要还”。在那之后,她还没想好,也许去做个专栏作家,也许去旅游。 她最后喝了口茶,说:“如果我是一个美国人,或者甚至今天的台湾人,我不一定会关心政治,因为这些地方政治的运转越来越依靠规则而不是个人。我不喜欢身处对抗,但在中国现在这样的社会,很多事你做不到视而不见。所以要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情。” 我招呼服务员结帐,并嘱咐要一张点菜清单。我向刘瑜解释,按照这个专栏的规矩,这个菜单要附在文章结尾。刘瑜闻此要过菜单看了几眼,说担心“看起来不够美观”。看罢她咯咯笑了:“还行还行。” 然后我们挥手告别。 后记:在我们午餐时,刘瑜已经流露出从微博撤退的想法,因为觉得微博上过于情绪化,戾气重,围观各种论战又花费太多时间。“方韩大战”后,她果然清空微博,只留下一句“冰岛”暗喻。在她早前的一篇文章中,她曾经用“冰岛”比喻不用在乎别人眼光的“洁净”生活。发稿前我再次联系她,她回复,这场论战将她眼中微博的那些问题极端化了。“微博上已经有1000个自由派了,第1001个的存在可能不那么重要。我下个阶段还是想写些中长篇的,更学理化的东西,相比之下做这个事情的人少得多,我还是另辟蹊径吧。” 天使食府(人大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 腊八豆蒸洄鱼 121元 石锅凤爪 69元 清炒豌豆尖 38元 干贝冬茸羹(两位) 70元 铁观音 58元 合计 363元

阅读更多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604 次 更新时间: 2012-02-16 11:06:21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进入专题 : 中国教育    ● 易中天       钟道然说:我不原谅!     其实,我,还有许多人,也都不原谅。     不原谅谁?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有问题吗?有,而且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连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问题出在哪里,都不知道。     比方说,不少人都在讲,泱泱大国,居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岂非说明教育失败?这种逻辑,其实是很可笑的。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我看用不了多久,没准就会有。屠呦呦她老人家,不就得了拉斯克奖吗?那可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实并不差,我们完全不必有杞人之忧。该忧虑的反倒是:真到有人获得诺奖的那天,中国教育的批评者,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礼赞者?我们会不会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兴奋得就像当年申奥成功?     这倒是要深思的。我们应该想一想:诺奖这玩意,得了怎么样,不得又怎么样?我看都不怎么样。世界上,没得诺奖的多了去,也没见他“国将不国”。那些得了的,也未必就多牛。这就正如许多国家,连奥运铜牌都没得过,难道他们的国民都是病夫?     显然,金牌,不该是体育的目的;诺奖,也不该是教育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发展教育事业,则应该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远比奥运金牌重要;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盯住这奖那奖不放,把能不能得奖看作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丢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比如有人说:杀人的事,天天都有,到处都有,你凭什么把药家鑫案归罪于中国教育?这就让人哭笑不得。没错,我们确实不能说,但凡出了杀人案,就是教育有问题。杨佳案就不是,杀童案也不是。事实上,我也没把所有的账,都直接算在教育头上。但,发生了这么多不正常事件,肯定是某个地方、某个领域出了问题。这个地方和领域,可能是司法,可能是分配,也可能是教育。既然如此,又怎么就一定不是错在教育呢?     显然,正确的方法,是驴归驴,马归马,杨佳的归杨佳,药家鑫的归药家鑫,各自找到对应的原因。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而统之一句“杀人的事从来就有”,可是驳不倒对方的。这其实是不会辩论。     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成材成器”。能获诺奖最好,起码也得是“有用之才”。这就必须打牢基础。也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不差。但他们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更重要。没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包括诺奖在内的那些东西,永远都可望不可即。何况,那还不该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     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明不白,又怎么可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幼吾幼,才能“以及人之幼”。同样,也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己所不欲”,才知道什么该“勿施于人”。自我,岂能丧失?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丢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就不能原谅。所有不愿被异化的人,都不能原谅。     原谅也可以,前提是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这里,自由比全面更重要。事实上,中国教育至少在口头上是讲“全面发展”的,但从来不讲“自由发展”。然而没有自由,又哪来的全面?更何况,没有自由的所谓“发展”,就算“全面”,那也至多只能制造“全能机器人”。     再全能的机器人,也不是我们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相反,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这就必须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别忘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我相信教育当局,也会跟我们一样完全同意。     那么,中国教育,你愿意改正吗?     中国教育,你能够改正吗?     我们正拭目以待!     本文为钟道然着《我不原谅》一书序言,原题为《可以原谅,但要改正》。该书已由三联书店出版    进入专题: 中国教育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教育评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134.html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易中天:我看方韩之争 易中天:中国文化为何不能入世 易中天:当下中国最缺底线 易中天:传统文化不是道德缺失的解药 易中天:韩寒的新衣 易中天:惟其独立,方能妥协 易中天:有根才有底──《易中天文集》第十五卷前言 易中天:“擦桌子的主义”之排列组合 易中天:逻辑与“中国逻辑” 易中天:悼念慈父易庭源 易中天:儒家的限政只能是徒劳——再与秋风先生商榷 易中天:正义是不是一座很远的桥 易中天:这样的“孔子”不离奇吗——与秋风先生商榷 易中天:流寇路线图 易中天:走近顾准 易中天:顾准的绝望之望 易中天:我们为什么不认错 易中天:请尽快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 易中天:改正错误,还要“探索”? 相同主题阅读 易中天: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 李涛 姚俊: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教育公平治理体系-方法论新范式:统筹教育论纲 李涛: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教育公共治理 杜君立:删除人格的中国教育 冯象:下一站,renmin大学 汪丁丁:师权与学权 许知远:中国教育的溃败 葛延风:中国教育痛疾渐重,不治将恐深 章锐: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 杨恒均:中国教育,恶梦什么时候结束? 王蓉:中国教育人力资源发展报告  

阅读更多

韩寒,他的创作、赛车、太太

韩寒,他的创作、赛车、太太 韩寒,他的创作、赛车、太太 □艾里香 韩寒身上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在他与方舟子论战正酣之际,这边又有著名赛车记者、作家方肇推出了《韩寒:最好的年代》(华文出版社)。作为作家中最懂赛车的记者,及赛车记者中最擅长写作的作家,方肇见证了韩寒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将一位深受大众关注的公民韩寒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出来。 《韩寒:最好的年代》这本书,主要记叙了韩寒从2004年开始参加的赛车活动,及七年来的文学创作实践,回答了关于韩寒的终极疑问:韩寒是怎样从一只菜鸟成长为中国赛车运动领军人物的?韩寒是怎样从一个辍学青年成长为知识分子的代表、意见领袖的?通过本书,我们将获悉,冠军不是一个赛段就跑出来的,韩寒更不是一个白天练出来的。而七年间,韩寒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和挫折?有着怎样的荣光与辉煌?阅读本书,可以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了解。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韩寒就像是一个传说。他在当代作家中的影响力已经毋庸置疑,即使一开始都被大家认为“不务正业”的赛车活动,时至今日他也用行动证明,他可以做得很出色。全中国四个有分量的总冠军,韩寒已经拿到了其中三个。《韩寒:最好的年代》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韩寒。毕竟写作与赛车是非常“穿越”的两个行业,很多人仍然会将信将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韩寒是怎么做到的? 书中总结了韩寒的创作生涯,从文学的角度,看待一个畅销书作家的成长过程。作者对韩寒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且系统地点评韩寒的每一部小说创作,及杂文的发展历程,总结出了韩寒的成长秘籍。韩寒改变了文艺的腔调,使其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口吻幽默、思路清晰、论述浅显又犀利。书中进一步指出,成就韩寒的是他的杂文,他已经不再跟别人掐架,他变身为公民,开始为大家说话。对于韩寒来说,通过这本书,他应该有了一面独特的镜子,至于照出了什么,他应该有所感悟,既然他那么聪明。 韩寒多次说过,他个人不会出版个人传记,但是他无法阻拦别人写他的传记。作为韩寒的好友,七年之中,作者一直在认真地记录和研究韩寒,对韩寒有着极深的理解。在中国汽车运动的一线采访,使作者见证了赛车手韩寒的每一个重要时刻,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的韩寒赛事消息,多半出自作者笔下。因此,作者就萌生了为韩寒写一本评传的想法。读这本书,感觉作者的文风犀利,幽默风趣,无论是分析韩寒的赛车生涯还是写作,都非常中肯到位。 书中除了详细披露了韩寒的赛车生活,作者也首次写到了“韩太”。“多数情况下她在修围区里不动声色地坐着,看着那些喜欢韩寒的人在她眼前热烈地表达着见到偶像的心情,肆无忌惮地骚扰她的私人物品。”比如,有个不认识“韩太”的记者跑过来喊韩寒:“那边有个美女,发誓要把自己的第一次奉献给你。”这种情况很尴尬,韩寒这时会一本正经地回答:“别这样,我这人很正直的,从来不泡妞。”他甚至还会面露喜色地反问一句:“漂亮不?”这便是韩寒的拒绝方式。 最后想说的是,韩寒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堪称中国新一代青年的形象代言人。他独立思考,率性而为;他兴趣广泛,品位不俗;他不急功近利,有舍有取;他的形象其实也不错,一副清纯的文艺青年的模样,声音带有孩子气……总之,他成为了正在崛起的、数量庞大的80后、90后们的偶像。韩寒的本质影响力也在于“真”,而不是“思想”。韩寒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是因为他身上所具备的,正是众人身上所缺少的。这是我读本书最大的感受。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韩寒是个聪明娃

韩寒是个聪明娃 作者:阿兰 来源:CND 来源日期:2012-2-19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0 5:25:37 阅读量:2次   韩寒有没有代笔,这是一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在韩寒肚子里。但整个中文网络都在猜,CND也沸腾了。   两军对垒,各执己辞。证明起来不那么容易。一旦证明了,那可就不得了了。   真相只有一个,目前还在掩盖着。两种说法,摆在那里:   (A)有代笔,学生娃韩寒早期作品是大人写的。   (B)没代笔,韩寒被冤枉了。   如果B为真,韩寒不得了。经得起打假英雄方舟子的打假,过得硬。韩寒还是韩寒。方舟子就是个品牌。方很少失手。方说假,大多就是假。但方没从没有说过自己是100%正确。就算99%吧?把那1个名额最终给了韩寒,方舟子也不算丢人。老方仍旧是好枪法。虽然不是神奇的百发百中,但依然是99%的好猎手。韩寒还是真才子。当年学生韩寒是个聪明娃。   如果A为真,韩寒不得了。这个世界,方舟子第一,韩寒第二,世人第三。装13的人装了13年,没人识破,直到出现了方舟子。方舟子说话严谨,到现在也只是怀疑韩寒早期作品有人代笔。“早期”,世人要听清楚,既不是晚期/现在,更不是全部。广大韩粉诞生出现并不在“早期”,是近几年的事了。韩粉并没瞎忙乎。韩寒这些年网上作品,帖帖透满了智慧。批评时政,专打擦边球。网友看了个个叫好:韩寒“油菜花”!其智力在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   不知怎么,总想起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来。起初是穷小子的亨利·亚当斯,手里拿着别人塞给他的百万钞票,虽善良,但终究是个冒牌货。笑的是观众/看客,傻的是世人,亨利·亚当斯不傻,他很聪明。韩寒是个聪明娃。   除了上面的AB两种说法,是否还有第三种?阿兰仔细想了一下,呈上来,与网友商榷。权当C。   (C)学生娃写初稿,大人帮助修改。   特别是当父亲的,自己有这个能力,眼看孩子被“应试教育”的学校扫出局了,今后该怎么办?这是个问题。父亲能不急吗?父亲如果有文才,能不帮吗?如果不帮那倒不仅是奇怪,而且是不折不扣地不近人情了。   所以,儿子写了《求医》,《书店》,拿给爸爸过目,   爸爸提一些意见,甚至直接在原稿上批改。   寄出去,复赛又写了《杯》,得奖。   学生娃韩寒还是没有出路,被退学了。拿《三重门》再赌一把。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得和爸爸商量一下吧?爸爸至少要看一看书稿吧?看了能不提意见吗?逻辑同上:初稿是学生娃写(韩寒绝对不是个苯蛋,后面再论),邮寄给出版社的终稿,爸爸的智慧或多或少也加入了。有文学发表经验的爸爸坐视儿子处女作不管,逻辑上,情(亲)理上都讲不通。   人生的成功,就像开汽车一样,最初的启动最难。初始要靠内在的大功率电能启动引擎。蓄电池给出的瞬间电流一定要足够大。只要带动起来就好办了。用去的电能,还是可以全部偿还给蓄电池的。启动时车内电池不给力,就跨接外部电池驱动,再不行请别人在后面推车。总之这最初一把力很关键。借借外力也不稀罕。牛顿说:上帝最初踢了一脚,宇宙才转起来。最初一脚,太重要了,牛   顿请出上帝来踢。引擎动起来了,就没有电池什么事了。是不是个好引擎,就看你自己了。汽车不是电车。路子怎么走,不再靠电池了,要靠引擎自己。   看得出,学生娃韩寒当初也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功课全面亮红灯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叛逆,年龄和性格在那里摆着。二是cut time too fine,韩寒在访谈中说过:当时讨厌坐在教室上课浪费时间,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读文学写小说上了,以为自己足够聪明,可以象从前那样,考试前临阵磨枪就可以应付及格了。但他cut time too fine了,数理化,尤其是数学比先前更难了,不是临阵磨枪就可以对付得了的。所以他对形势估算错了。三是,早恋影响了功课。这个他不便直接说,但《三重门》中透露了一些。   B和C是性质不同的,但也是个量的问题。黑白有时也不那么分明,中间有“灰阶”。举个例子,有目共睹:韩寒一头黑色秀发。黑头发不同于白头发,这也是常识。如果有人找到韩寒有一根白头发,那也无妨。黑发韩寒仍然成立。一头黑色秀发(B)加一根白头发(w)仍然等于一头黑色秀发B。不会是一头白发(W)。B+w=B。如果再加一根w,等式依然成立。仍然是:B+w=B,再加一根,依然…,就这样加下去,就这样一直找下去,一直有发现…这就像不断给骆驼背上加稻草。骆驼最后一定被压倒。黑发韩寒也一定成了白发韩寒。这是常理,尽管违背经典逻辑。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她们母语是汉语,成年以后出国,嫁给了母语是英语的白人后写出了英文小说,但署名是她本人一个人。作家们的名字我就不点了,这样的作家不止一个,也不乏有大名气的。我们先不质疑是否代笔。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娶/嫁了一个母语是英语配偶,他/她写了一本中文小说。你能不为之高兴吗?不仅高兴,你能不看看吗?你一定看,而且你还是小说的第一个读者。读完了,你能不提意见吗?你母语就是汉语,你的意见作者(母语不是汉语)能不接受吗?进一步,你可能说起来不如写起来更便利,你也可以直接写给作者看你的意见,你也可以修改小说,你也可以写一小段,你也可以写一大篇,你也可以代笔。   这里既有逻辑,也有常识。你不关心老外妻子/丈夫的中文小说,你还配做她/他的丈夫/妻子吗?这句听起来有些绕口,但道理是直接的,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如何关心。关心到什么程度,“黑发”什么时候变成“白发”?哪一根稻草把骆驼压倒?其实只有这对异国(族裔)夫妻自己知道。自己去把握,他人也就是猜猜。你想“拆穿”也容易,你可以很容易找该作者小说中的几个英文生僻词单词靠他/她,只要能问个措手不及抑或目瞪口呆,你就可以写文章宣称“XXX自证有代笔”。但我估计多数人可能对此说兴趣不大。多数人兴趣在母鸡下的蛋是否好吃,是不是它鸡“代孕”?究竟起来,既麻烦也无趣。所以,至今没有过,也没有见到对这一类华人英文小说质疑代笔的文章。   所以,以阿兰拙见:钻牛角找《求医》、《书店》和《三重门》内容、笔法是老是嫩意义不大。韩寒就是个另类,他一直在挑战这个社会现存价值观念和人们的常识。小小年纪的学生娃饱读古今中外,下笔老道,文章过人。这样的阿兰也见过好几个。阿兰初中时,同学一帮子人去郊外游泳,每个人都要写假条骗老师。理由各式各样。一个海读擅写的同学为阿兰代笔编了个假条。轮到他自己了,一挥而就写了一段文言文充当自己的假条。老师拿到了这个假条就抄在了黑板上了,全班同学爆笑“天才假条”。七七年高考不就出了宁铂等几个少年老成、聪慧、饱读古书的娃娃,后来还专门为他们成立了少年班。虽然常常“大未必佳”,但“小时了了”却大有人在。   韩寒代笔门的焦点应该放在《杯中窥人》的公正性上。这也不难考究,当年新概念作文赛的委员们都还健在,卷子也在,笔迹清晰。只要证实这个命题作文的真实性,公正性。那就可以放过人家韩寒娃了。就目前爆出资料文章看,大家还看不出《杯中窥人》猫腻在哪里。   一些方阵线的网友分析几个视频,说韩寒一谈到自己作品就说不出所以然,说:“忘记了”。以此证明韩寒有代笔。阿兰也看了这些视频,但结论正好相反。说这些话时,韩寒表情自然、语言流畅,毫无任何掩饰。韩寒是一个反感“装”的人,据说“装嫩”一词就是韩寒最先发明的。他也反感“语文老师”抑或人生导师一样的与人讲话方式。他也放任自己的懒,电脑码字,用逗号代替顿号。“破朔迷离”写了错字懒得查,就急着发了。随后说:”感谢网友校正”就算是了了。他喜欢“酷”,但不知道是不是装酷,懒与“不记得了”是真酷?还是装酷?但他一定认为比扮演语文老师/人生导师更能令他忍受。   看稍早期的韩寒更容易看出他这种另类性格特点来。2000年CCTV的《对话韩寒》就很有看头。那一年,他出版了两本书,但也被“退学”了。这样重大的两件事情落在了18岁韩寒的头上,真可谓冰火两重天。成人社会,主流异样的眼光,激起他进一步的心理叛逆。现场那天一句“土鸡变凤凰”对他是个不轻的刺激。从小生活在上海郊县的人,没少承受过城里人对乡下人通过目光和语言的羞辱。“土鸡“无疑是把盐撒在了乡下娃娃心上了。这心本来就敏感,自卑。所以,他不想回答书名“三重门”是什么意思,说“我忘了”,顺理成章,一点也不奇怪。十多年前,中国的媒体还不像今天这样更宽松、开放。能上电视,尤其上CCTV的人物,都是主流社会认可的榜样。出了个不学功课的“韩寒”,电视机前的全国青少年怎么看?学校教书老师怎么看?这是个大问题。所以《对话》请来了两位专家学者、青少年导师把握大方向,也请来了“品学兼优”的韩寒同龄人黄思路以平衡局面。(有趣的是虽然几乎全场都用异样眼光看韩寒,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同龄人倒是很谈得拢。所以《三重门》中,差生林雨翔和考试第一名的Susan相爱一点也不奇怪。他们心是相通的—恨应试教育,爱真才。Susan敬佩林雨翔的勇敢反抗,林雨翔也爱Susan的“品学兼优”,门门功课都第一。他也想这样,但他做不到)。《对话》中那个争着说话的麻花辫子“孩儿他妈”非常像是节目组安排的“托”,有准备地专门来质疑韩寒。不能把韩寒树成青少年的榜样,这是节目(也是主流社会)的宗旨。但特别是今天看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考验,你就会看到韩寒面对的是一帮多么可笑的人。我听不懂那两个学者在说些什么。观众有两代人,旧时代烙印深深烙在了他们的身上。他们惊奇新事物出现,旧观念却又抛不掉,翻来覆去,颠三倒四,不知所云。   倒是台上,台下的两个中学生,看上去他们更懂韩寒。韩寒也喜欢这两个同龄人。他们心是通的。所以,难怪《三重门》畅销,学生娃们排队等着韩寒签名。   综上所述,可能性有三: A,B,C。阿兰更相信C。   殊途同归,结论就一个:   韩寒是个聪明娃。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