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民教育

法广 | 香港/大陆: “圣上出巡不得喧哗”香港警方禁止示威者接近胡锦涛

支联会等个团体申请于本周六30日下午3时半在湾仔修顿球场集合,然后游行至会展中心对面集会示威,料3000人参加,但警方以保安理由,只容许他们在入境处花园或中环广场花园集会,距离胡锦涛活动地点300米以外。 警察公共关系科26日解释发出反对通知书的立场时指出,由于示威者游行路线及集会地点位处国家领导人访港期间警方所设立的保安区内,而该保安区是为着保障公共秩序,包括保障国家领导人及其出现的场合的安全而设立的,警方因此反对使用此段游行路线及禁止上述公众集会。 但支联会主席李卓人表示,警方的安排其实是将示威者隔绝于领导人的视听范围之外,扼杀市民表达诉求的权利,因此将在收到警方的通知书后,向公众集会及游行上诉委员会上诉。 此外,关注政府强推国民教育科的「学民思潮计划」在7.1下午参加完游行后,再从新政府总部游行至西环中联办集会,主题为「对抗西环治港,反对染红教育」,但游行计划遭到警方反对,他们同样会上诉挑战警方决定。 「学民思潮计划」召集人黄之锋表示,警方要求他们在晚上7时抵达中联办,或押后至7月2日凌晨两点人民力量在中联办的集会完结后才开始集会。他指7.1游行在下午3时开始,人数众多,他们根本不可能在晚上7时结束7.1游行再行抵中联办,批评警方的要求荒谬及匪夷所思;若警方拒绝发出不反对通知书,他们将会向上诉委员会上诉。  

阅读更多

袁伟时 | 21世纪的儿孙应该传承什么?

                        ——答云南《都市时报》记者吴亚顺                                《都市时报》:您在微博上谈到您为小孙子准备生日礼物时的感想,其中说“人无论大小,自主最重要。《弟子规》不必读,更不能照着做!”有人认为言之有理,有人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我的问题是,在教育儿孙这件事情上,您是否主张儿孙“自主”?     袁伟时:独立自主的自由公民是现代社会的支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就要体现自主、自由精神。一岁多乃至四五岁了,仍以父母喂食为主,在中国司空见惯。而美国家庭则把幼儿放在餐椅上,这种椅子座位前有餐盘,把食物放上去,让孩子自己吃,从用手抓开始,好玩,开心。用餐与玩耍融为一体,自主习惯从这里起步,何乐而不为?这样的餐椅中国的超市也开始卖了,好事一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是《弟子规》的奴性训条之一。用这样的思想熏陶孩子,最好的效果是左耳入,右耳出,仅是浪费了时间,挫折了学习兴趣。如果记住了,并且身体力行,那就惨了!或是成为谨小慎微的顺民,或是表里不一的两面派!这个康熙年间编成的蒙学课本,适合培养宗法专制体系下的臣子,与现代公民需要的敢作敢为而又信守法治的性格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陈腐观念去摧残少儿的心灵呢? 《都市时报》:在传承文化这一个话题上,人与土地的关系相当重要。我有次采访,一个城市的孩子告诉我,稻米是从超市里来的,他不知道稻米怎样抽穗,怎样被收割等,这让我有点吃惊。现实的情况确实如此,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失去很多常识,不知道节气,不知道当令的食物,更别提耕读传家了。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袁伟时:人与土地的关系当然重要,产权、环保乃至诗情画意都由此而生;如何处理,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冲突不断,就与土地产权没有还给农民息息相关。 但就文化传承来说,不能以偏概全。地域确实对人类的认知带来局限,在交通不便、信息传播速度很慢的自然经济时代尤其明显。生活在水草丰美的江南童子,很难想象“大漠孤烟直”的景象。 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电子传媒普及,孩子们的知识来源丰富,地域限制微不足道了。有些孩子不知稻米怎样生长,这是科普缺失,稍加注意,花一个小时就能补足。我的小孙子是在Discovery Channel(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电子视频和《十万个为什么》、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读物伴随下长大的。从他读初中开始,好些方面就是我的老师了。譬如,电脑,手机,埃及考古有什么新成就,好玩的化学实验、机械模型、瑞士军刀,各种武器的性能和参数,固然如数家珍;就是野外求生怎样找食物,附近有哪些药用植物,知识恐怕也不比农村孩子差。 “耕读传家”是农业经济时代的老概念,向现代社会转型,城市才是历史舞台的中心。我的家乡——兴宁是广东东北部的山乡,先祖父述初公(1850-1926)是活跃在清末民初的地方士绅。他留下一副作为家训的对联:“世界大英雄是从孝悌忠信中出  家庭长事业必须耕读勤俭外求”。没有舍弃传统的他已感知时代正在变化,必须冲破耕读传家的窠臼了。事实也证实了先祖父告诫的高明。他的固守耕读传统的子孙,全都默默无闻;而敢于闯荡四方在城市中求发展的,大都有大小不一的业绩。百年过去,我们更没有必要为消逝的时代感伤。 当务之急是改善农村孩子的教育条件,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不是迷恋耕读传家。 《都市时报》:有评论者认为,在传承这件事情上,与人关系最直接的问题可能不是传统被破坏,而是如今的人们沉溺于消费、娱乐、网络,对传统文化之美比如戏剧、手工等有隔膜,对美的感受也变得迟钝。对这一看法,您如何评价? 袁伟时:观察社会现象最忌片面或信口开河。例如,说“对美的感受也变得迟钝”,有没有数据足以证明这个结论?教育普及了,美感应该提高才是。 以传统文化来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无论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在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工艺品已经成为规模很大的产业,精品也不少见。传统戏曲也在恢复和得到保护;有些戏曲节奏太慢,年轻人不喜欢,有待艺术家不断改进,不要轻易责怪观众。至于醉生梦死之徒,历代都有。是不是当今尤烈?要作认真的社会学调查研究。 总之,市场经济是双刃剑,它带来人的自由度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文化繁荣;也导致部分人唯利是图,沉溺声色。不要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 《都市时报》:与传家相关,学校也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据点”。您是大学退休教授,觉得高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做得如何?是否需要在熟悉现代公民的特点后再对传统文化加以重新认识、熟悉? 袁伟时:当下的高校正在改革,各校情况千差万别。各校普遍开设必修的“大学语文”课,还有不少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如果教和学都认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会有太大的缺失。值得忧虑的倒是“过敏症”蔓延,一些应当开设的课程没有开设,当代大学生往往没有现代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常识,历史课则灌满虚假信息,对他们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都市时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余英时先生提出反省与重建,其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传统如何与现代衔接。中国传统应如何与现代衔接,以使其中优秀的部分能得以传承下来,仍然能发挥积极作用?请您简略回答一下。 袁伟时:余英时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我没有看过他这方面的论述,不敢妄加评论。 就当下吵得沸沸扬扬的所谓传统与现代关系而言,我认为是一个不值得过分关注的假问题。 多年来,人们热心从中国传统典籍中挖掘自由、民主思想并有所收获。不过,这些吉光片羽虽有激励正气之功,却无法改变前现代中国社会无法自行转型为现代社会的严峻现实。作为社会制度的自由、民主无疑是舶来品。 其实,只要不受到强制,公民自由表达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没有被剥夺,文化——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或哪一国家的,必然在自由讨论、自由选择中自然更替,自然融合,自由发展,从而出现多元并存,百家竞秀的繁荣景象。许多书斋中相像出来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与其花费精力去争论这些书生式的繁琐哲学,毋宁尽力推动兼容并包、自由表达的现代文化制度的建设和确立。 《都市时报》:对于子孙后代,有哪些事物您认为值得承续下去?又如何去传承? 袁伟时:传承,应该适应中国明天的需要。企盼明天能自由自在生活,不是过于奢侈的愿望吧?最低标准是生活富裕,福利制度健全;治安好,政府清廉勤奋而又规规矩矩,不敢肆意监控和侵害公民;环境优美,食品安全;老百姓过得舒心,不用提心吊胆。稍高一点的期望:自由公民的创造力勃发,中国不但是世界经济的重要中心,而且是学术、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和各种时尚潮流的引领者。 这样美好的前景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只能经过几代人含辛茹苦奋斗才有望化为现实。但愿人类文化史辟专章记下: 21世纪,中国上升为世界文化继往开来的几大中心之一。 它的经验是: 1.治愈狭隘民族主义痼疾,不再死盯四书五经,死背陈腐的蒙学课本,各国优秀经典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教育思想和方法大改革,自由灵魂,法治习惯,怀疑精神,探索方法,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3.社会生活自由自在,不虞匮乏,恐惧消逝,鼓励创新,自主研究者可以得到应有的资助。 4.勤奋和注重教育的传统没变。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刊登于昆明《都市时报》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B12版。刊登时略有删节,题目改为《袁伟时:不要迷恋耕读传家》。这是没有删节的完整版。                            

阅读更多

法广 | 香港: 香港今年七一大游行主题 批中联办在港扶植“党官商利益集团”

据明报今天报道,今年七一大游行的主题为「踢走党官商勾结,捍卫自由争民主」,抗议被指由中联办扶植上位的梁振英为首的「党官商利益集团」。香港民阵昨天指出,梁振英当选短短数月,先为通过改组方案而恫吓市民、绕过议会正常程序,后又被揭一方面隐瞒大宅违章建筑,同时以违章建筑议题攻击选举对手,「不单毫无廉耻,更是欺骗全港市民」,担心梁上任后只会无视法治、程序公义及三权分立的精神,呼吁市民上街,制衡梁振英政府。 据民阵负责人指出,七一游行原本向警方申请参与人数有5万,但相信近日引爆的违章建筑风波,将引发更多市民上街倒梁,「七一游行将成对梁振英上台的『大喝骂』,如他在本周不宣布退任,我们只可要求他下台」。 据报道,游行安排方面,七一大游行总负责人麦德正表示,今年警方首次答应开放游行沿途的所有行车线,但行政署至今仍未批准他们在新政府总部的广场下搭建舞台,希望当局不要阻挠。他又提醒参加市民,由于游行队伍将于当日下午3时由维园天后方向的入口出发,于3时后进入维园的市民,应尽量使用维园的铜锣湾入口。「学民思潮」会接力在当晚7时,由新政府总部游行至中联办,抗议政府强推国民教育科。 另外,近日网上流传网民自发制作的「七一游行手册」,将游行分为3个等级,建议「愿意付出相当政治代价者」的市民可考虑留守政府总部,直至警方驱赶为止,又呼吁留守者自备强光照明电筒,警方在晚间摄录时,可以号召群众把电筒对摄录机,作为干扰运作之用。民阵对网民的自发行动表示欢迎,但不会评论个别人士的建议,现时亦没有收到有参与团体通知会於游行结束后留守或冲击政府总部。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胡锦涛本周访港 抗议者称会包围会场

中国官方已经确认国家主席胡锦涛本周末会访问香港。香港多个团体声称会包围他出席活动的会场并举行多项游行示威活动。据信当局的安保措施将会非常严密,但示威人士并不预期会与警方发生暴力冲突。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星期天报道,胡锦涛将在6月29号星期五上午抵达香港访问,第二天出席在香港岛湾仔会展中心举行的回归15周年庆祝活动,第三天7月1号出席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就职仪式。 即将卸任的特首曾荫权和即将上任的新一届特首梁振英都发表声明,对胡锦涛的来访表示欢迎,称这次来访证明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和特区政府,并向胡锦涛表示“深切的感谢”。 香港多个团体则表示,会在胡锦涛访港期间发动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中国政府打压政治异见人士和维权人士。 *预计示威人士众多* 准备参加抗议活动的工党执行委员会成员钟松辉对美国之音说,示威活动包括在6月30号包围胡锦涛预计会出席活动的湾仔会展中心。 钟松辉说:“据我了解,有人民力量,社民连,支联会,工党,学生团体,以及关心李旺阳事件的人士,都会参加6月30号的活动。” 这个月早些时候,香港市民在中国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外举行了一次人数破记录的示威游行,抗议湖南民运人士李旺阳离奇死亡的事件,要求中国政府交待事件真相。自那时以来,甚至一些亲政府、亲北京人士也公开对事件表示关注。 与此同时,即将上任的特首梁振英爆出家中有违规建筑的丑闻。人们预计本周末参与反政府、反北京示威游行的人数会大大超过以往,当局采取的安保措施也会更加严密。 *安保措施严密 示威人士预见与警方冲撞* 香港立法会议员、社民连主席梁国雄说,他会 趁胡锦涛出席邀请全体立法会议员参加的酒会的时候亲自向他递交请愿书,但估计不会成功。在过去的示威活动中多次冲击过警方防线的梁国雄对美国之音说,他会加入包围会展中心的示威人群,至于会不会与警方发生冲突,得要看警方的安保措施是否合理。 梁国雄说:“看情况吧。我们不是要冲击警方的防线。我们要示威。警方的安排不合理就有可能出现推撞。它安排合理就没有这个事。” 一些社运人士在网上刊登了七一游行手册,教示威者如何应对警方喷射胡椒末,如何准备一场旷日持久的示威游行,以及在紧急关头如何联络驻香港的外国领事馆。 工党执委钟松辉说,这个周末的示威人士预计会多过以往,与警方推撞在所难免,但不至于出现流血和暴力冲突。 钟松辉说:“这个可能性应该不会大过以前。我相信会跟以往一样。因为香港人是爱好和平的。所谓冲突不过是在警方防线那里会有一些冲撞,不至于导致流血事件。” *示威活动吸引众多大陆人士 旅行限制收紧* 近些年来,香港的各项示威游行中出现越来越多中国大陆人的身影。居住在香港的中国大陆异议作家和环保专家陈愉林说,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这次向胡锦涛示威抗议的人群当中也会有许多大陆人士。 居港人士陈愉林说许多大陆人来香港参加示威 By 陈愉林 x 居港人士陈愉林说许多大陆人来香港参加示威 By 陈愉林 ​​​​陈愉林说:“内地移民到香港来的一些人就不用说了,他们肯定会去上街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我所知,内地很多人因为在内地没有表达诉求的机会,所以他们往往愿意到香港来参加一些公众活动。” 有消息说,昆明、厦门和上海等城市已经限制办理7月1号前后公民赴港自由行签证。旅游业者还说,每到敏感时期,中国大陆公民来港旅行团的审批也会受阻。 香港主权回归中国15年后,人心显然还没有回归。候任特首梁振英承认人心回归还需要较长时间,但把原因归咎于香港被殖民统治多年,港人获得的国民教育不足,对国家了解不多。许多港人则说,在中国实行一党专制下,香港难有港人治港和民主制度,人心自然不愿回归。

阅读更多

云之 | 丛日云: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

  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 在石河子大学“兵团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 2012.5.13.)       首先向在座的中小学老师和领导们表达我的谢意。我也曾经是一个中小学学生,还曾经是一个中小学学生的家长。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两种人最辛苦:一种人是中小学学生,另一种人就是让中小学学生如此辛苦的老师们,当然还有让中小学老师和学生们如此辛苦的中小学校长们。大家都非常辛苦,劳苦功高。     我曾经在石河子大学支教一年,与政法学院结下一份特殊的情缘。现在虽然正式的支教工作结束了,但只要刘院长一招手,本人召之即来,还要听从他的分配。但是,这次他让我在这个论坛上发言,的确是难为我了,属于赶鸭子上架的行为。对中小学教育,各位是专家,我是外行,没有这方面的理论造诣,也不熟悉中小学的现状。一个外行来讲话,确实有点儿不适合。但是,已经形成了这种习惯,只要刘院长一说话,从来没反驳过(笑),这次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不过,我想,也许各位以前都是在听专家讲话,都是同行的人进行交流,现在听一个外行人讲讲,也许有特别之处。外行有外行的好处,不受专业视域的局限,没有专业思维的定势,不讲套路,这也许会有点儿意思。我就这样安慰自己,也为自己壮胆,就抱着这么一点点希望尝试着与各位专家交流一下。     按我的想法, 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从来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 ,只有很少一部分教育的问题,是要在教育本身范围内去思考和解决的。真正的最根本的问题都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都需要在整个国家大的制度、政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框架下去思考,在教育范围内思考是没有出路的、是无解的。我是搞政治学的,后面还有贺卫方教授要讲,他是搞法学的,政法学院的领导可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思考和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需要政治学、法学的思考。那么,我于教育学是外行,但是,可以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思考基础教育问题,也许会有一点儿新意,请教于各位专家。     我的题目是“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公平”,扣着这次论坛的主题讲教育均衡问题。     我这里讲的“人的教育”是相对于人才教育而言的。     1952年,中国大陆经历过一次院系调整。院系调整是形式上的变化,背后的理念变化就是人才教育。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转向人才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人才教育更加强化,一直发展到今天。 极端变态的应试教育就是人才教育的结果,是人才教育的登峰造极。 这种人才教育的导向根本是错误的,我们这个论坛关注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教育不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以人才教育为导向的政策造成的。当然,教育不均衡还有其它各种原因,我们整个社会存在着如此广泛深刻的不公平,教育怎能置之度外?教育不公平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但就教育本身来说, 我们这种人才教育注定要导向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 。因而解决教育不公平的一个思路,就是由人才教育转向人的教育。     我们知道,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彻底改变了教育观念,那是一种从苏联引进的教育观念,把学校变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有人会问,这有什么不对呢?这还需要质疑吗?这说明,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已经透入到教育者的骨髓当中,人们对它都失去了反思批判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吗?我们不是整天喊着这个口号吗?但这是错误的。我认为,人才教育这个目标,其出发点是错误的。人才教育的哲学基础就是人的彻底工具化。每个人没有了独立自在的价值,不能够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能够去追求自我的完善,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不能成为自己。因为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都是国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必须在为国家尽义务为国家奉献当中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每个人都是工具,都是国家的工具。当时的口号就是:要做一颗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你不发光,生锈也要拧在那里,锈死在那里。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搬到哪里,你就砌在那里,毫无怨言。总之,人是工具,学校是为国家培养工具的地方。就是这样一种出发点,人被彻底工具化了,成为国家的工具。     在那个时代,在意识形态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人是国家的工具意味着他是政党的工具,掌权者的工具,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远大目标的工具,那时叫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我读小学初中时老师说,共产主义我们是看不到了,你们可以看得到。我现在50多岁了,我是看不到了,也不知我儿子孙子能不能看得到。那时的教育就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准备解放全人类,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需要我们去拯救。     把教育目标在政治上定位于国家、社会、共产主义事业这些好听的大词,很容易迷惑人,但这些宏大叙事具体落实的时候,就是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就是成为红卫兵。他们危害国家不说,自己也成了牺牲品。     既然人都被定位于工具,国家控制了所有的教育资源,它投资让你受教育,就是让你学啥将来就做啥,将来做啥现在就学啥,把人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院系调整时,把综合性的大学一个个地肢解了,变成一个个的学院。清华被肢解了,变成了工学院,是工程师的摇篮。清华的体育教育本来不错,可连它的目标也是“为国家工作50年”。不是说锻炼身体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体魄健全的人,而是说能够“为国家工作50年”。这样, 大学教育就变成了高等职业教育 。     大学是个龙头,大学调整转向之后,基础教育也随着转向。中小学教育也就成为一种人才教育,定位于向大学输送人才,为大学选拔人才。那时所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仍然是人才导向的标准,也就是说,德智体的内涵,都是从国家及政党的需要来定义的。这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对自己有用,个人需要全面发展,需要实现自我的完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是这样做才会对国家有用。这仍然是工具化的思维,工具性的教育思维。     这种人才教育必然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教育。我读小学时,课堂前面挂着的口号是“为革命而学习”。那时的教育是培养符合某种意识形态要求的政治接班人,在意识形态上,国家主义的话语统治一切。后来,慢慢地,这种意识形态的话语被解构了,成为空洞的口号,也很少有人相信了,一种民族主义的话语取而代之,就是“为了四个现代化而学习”、“为了祖国的崛起而读书”之类。其实,这些口号也是虚饰,很多家长学生的内心里是为“挣大钱娶美女”而学习。新疆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一辈子在新疆。     一种功利主义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不论是宏大的口号还是实际的个人利益,都是非常功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虽然专注于人才培养,但因为它的短视,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不能真正实现。它绝对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它也必然失败。     媒体经常谈到一个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几十年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一流的大师、诺贝尔获奖者。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问这个问题,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提错了。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几十年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奖者,没有培养出几个大师来,我们应该问:为什么几十年的教育培养出这样低素质的国民?看看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这么地低级、猥琐、无耻?这些人几乎都是经历过基础教育的。我们要考虑,我们的教育怎么培养出如此低素质的国民?这才是问题所在。 我们培养出合格的国民、合格的公民,远比培养出什么大师和诺贝尔获奖者重要得多。 既使你真的培养出几个大师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掩盖不了整个国民素质低下这一事实。所以,人才导向的教育目标是扭曲的,所谓“钱学森之问”也是人才教育的思路,它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的教育是什么呢?人的教育就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亦即使人 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成为有教养的国民,合格的公民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够通过教育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基础教育,使人长大成年走向社会时,是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国民或者公民。这就是人的教育。     根据我的粗浅理解,人的教育观念包含这么几个内容,或者说原则: 1、人 教育是人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     古代荀子有句话:“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话说得很好,区分了两种教育目标。我们的学习是完善自身,提升自已,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当然,也会有别的效果,但那是次要的、附带的。我们受教育是为完善自身,国家花钱搞教育首先不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完善自身。每个受教育者个体就有他的价值,他的自我完善就使他是对这个社会具有最大的价值。 2 、在人的教育的目标中,重要的一项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据调查统计,我国有一亿人心理不健康,有人格缺陷。前几年有一则轰动全国的新闻:中国政法大学一名学生把老师砍死了。即使老师有错,怎能用这样简单而残忍的方法来处理?你知道,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需要越过无数障碍,才能挥刀杀死讲台上的老师,但对这个学生来说,这些障碍一步就轻易地跨过了。在审理他的过程中,律师要救他的命,让他诚恳认错忏悔,但这学生一直认罪不认错。法院判他死缓,他抗议,要求死刑。被法官不耐烦地赶了下去。显然,这个学生在人格上是有严重缺陷的。     也就在那前后,我们学校有一个班,30来个学生中就有2个人在一个星期内自杀,有一个成了终生残疾。你想不到,那自杀的原因不值一提。学校很紧张,要求各学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做个调查统计,结果有一个院就报告有六十多名学生有心理疾患。各位家长老师们满怀着成功的希望送孩子来到大学,以为能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就很满意了,将来一定是个人才,但是,如果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人格,心理不健康,考上大学又怎样呢? 3 、人的教育要求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学会理性地思考与表达。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人们容易理解它的价值。但理性地思考和表达,在我们这里是被严重忽视的。     我们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合乎逻辑地思考,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性地与同伴进行思想交流? 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也对这方面的缺陷没有清醒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那么多的人,不能合乎逻辑地、理性地表达思想观点。有了互联网,这些人在公共生活中就有了充分的表现机会。你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那么多的吵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缺乏对事物基本的健全的判断能力?有那么多的人无法沟通?互联网成了大家站队的地方、抬杠的地方、发泄情绪的地方、骂街的地方。村妇骂街是文盲在村子的大街上骂,现在是受过教育的人在网上骂。     最近的一个例子,比如韩寒是否带笔问题,严重地分裂了中国的知识界和思想界,分裂了社会。这件事只有一方是对的, 不管哪方是对的,都有那么多人错了 。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心智不健全,缺乏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 从微博上看到一个网友诉苦说:夫妻俩人,丈夫是方粉,妻子是韩粉。几个月来,丈夫要与妻子行好事,都被妻子严词拒绝:无耻的方粉,还想占韩粉的便宜,没门!看来两人得离婚了。方粉与韩粉相互认为对方太弱智,甚至很无耻。不管哪方是对的,都说明,的确有很多人缺乏健全的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     当大家都有机会表达有机会讨论交流时,我们就发现很多国民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基础教育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有关。在西方的历史上,大学的预备阶段,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逻辑、修辞。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都是如此。 4 、人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     健康的体魄,不只是体质健康。体魄包含着精神性的内容。     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一群大学生去越野了,冒险去了。过一条本来没水的河的时候,由于上游下雨,水流下来了,几个学生大呼小叫。胆小的吓得要瘫了,胆大的说,啊呀,太刺激了、太惊险了!     我在美国时,曾计划参加一次童子军的长途徒步旅行。这个活动就是童子军成员利用假期,做长途旅行。从美国中部或南部走到北部,半个月或一个月,背着帐蓬炊具等生活用品,一天要走大约50华里。不进城市不进酒店不进村庄,露宿荒郊野外,就地取水做饭。一般由两个成年人带队,成年人要背约一百磅的物品。我知道自己背不了。美国人说,丛老师,你要跟我们走,可以少背点儿。但我怎么好意思啊?就放弃了。我在美国还见到过西点军校军人的魔鬼训练,看到他们背着数十磅的装备在森林和荒野里跋涉。想想我们那些“祖国的花朵”,他们真的是花朵啊。不过是没脚脖子的水,就把他们“刺激”成那样了。 5 、人的教育落实在政治上,就是培育现代公民人格。     所谓健全的人格,从政治上说,就是民主人格、公民人格。我把公民的人格特征归纳为: 独立、自治、自尊、平等、参与、理性 。我们的国家正在由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意味着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现代公民的人格,没有这一点,民主制度、法治都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只有大多数国民形成了现代公民人格,这个公民社会才是扎实稳固的、可靠的、不可逆转的。如果公民的民主人格没有形成,一个民主制度建立起来完全可能倒退,完全可能被架空,现在所谓的民主、法治为什么不能落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大多数国民还处于臣民和公民之间的状态。有了一点儿公民意识,但基本上还是臣民观念。我们现在培养公民,使他们形成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习惯,也就是养成现代公民的政治人格,这是解决我们政治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强化臣民意识,进行臣民教育。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为什么这么讲?又没有让学生喊万岁、给皇帝磕头。实际上,那个国家主义教育、工具主义教育就是臣民教育的一个变种。我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多内容是在强化臣民意识,而不是让学生养成公民意识。 6 、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教养水平,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趣、对美好事物的感受鉴赏能力,总之,使受教育者为其未来健康、幸福、高质量的生活做准备。     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为将来的事业成功做准备,为国家的事业做准备。什么时候讲要为本身、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和高质量的生活做准备?使学生成为 有教养的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有较高精神境界的人、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这对一个人未来的高品质生活太重要了。     我在支教期间,走遍了新疆,也刺激了身边很多朋友走起来。现在很多国人旅游,无非是随大流,看热闹。如果在旅行中,多懂得一些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有丰富的地质、动植物学的知识、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旅行的感受就不一样了,生活的品质就不一样。有一次,我与一个丹麦人同行,那是一个普通的西方人,地质知识却非常丰富,植物学方面,他能认识一千多种植物,随时叫上所遇到的花草树木的名字,并解释它的特性、生长地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真的自惭形秽。在我的同伴中,我还算知道多的。曾有学生与我一起旅行,除了杨树柳树,就不认识什么了。 7 、人的教育将 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为成年的目标而任意牺牲少年儿童生活的乐趣 。     现在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为学习做准备,学习就是一切。孩子是要学习,但学习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还要生活,要享受童年的生活。     我去美国考察时,曾在一个华人家里聊天。这对华人夫妇一晚上都在讲他们的孩子,其中用得最频繁的一个词是happy,我印象很深。他们不断地说,他们的孩子在美国与在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美国很happy。天天happy,学习好happy,学习不好也happy。他们最满意的,是孩子在学校happy,回家讲起学校来,也是一脸地happy。     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正常的普通人 。在学校里到处挂着什么牛顿爱因斯坦的像,挂他们的像也可以,只是表示对他们的敬重,因为他们为人类的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但不要让孩子以他们为楷模,向他们学习,那是学不了的。还没有一个人成了牛顿或爱因斯坦,以他们为楷模,对孩子正常发育是有害的。学校教孩子长大都当科学家、工程师,那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孩子就不要想将来如何,搞得负担那么重,快乐地享受童年就是。     人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 学习就是生活 ,不能因为要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为国家的事业做准备而牺牲了少年儿童时期的生活。孩子们要happy地生活。学习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还要享受生活,还要享受童趣。 生活得happy,比学习成绩好更重要 。不然,将来哪怕他当了国家领导人,成了李嘉诚,成了爱因斯坦,牺牲掉的少年儿童生活也是无法补偿的。为了将来的目标把现在完全牺牲掉了,值得吗?孩子将来开车、卖货,又怎么了?只要活得happy就行。少年儿童时代活得happy,以后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一样会幸福。所以,不能为了孩子的未来事业,更不能为了所谓国家的前途目标,去牺牲孩子的生活,牺牲孩子的乐趣。牺牲了这个就不能让孩子健康地发展,他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最后可能培养出一大批心理不健康、人格变态的人。事业不行,对国家对社会也是祸害。     这就是我理解的人的教育。总的说, 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目的,就是对人的全面提升,每个受教育的个体自身的完善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人的教育和人才教育的出发点不同。表面上看,一些目标好像是相同的,实际上出发点和归属都不同。教育者应该转变观念,转变“国家至上、整体至上、国家就是一切,个人是工具”的观念,要承认个体的价值,个体是社会的基础,国家是为个体服务的,要让每个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教育也正是为这服务的。尤其是基础教育,就应该定位于人的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要带太多功利的色彩。     更进一步地说,人才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极权主义的。整体至上、国家至上,个体被对象化、工具化。所以,人才教育必然不尊重人、压抑人、摧残人,结果也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只会摧残人才。人们反思人才教育的失败,没有反思到点子上,只要一味追求人才培养,就必然失败。 一流人才是人的个性充分发育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国民心智能够健康发展,人才自然涌现。一流的人才从来不是掌权者有意培养出来的,而人的自由发展的结果。所以,人才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也注定是失败的。     中国为什么能够把极端变态的应试教育搞到这种程度?也是缺乏对人的起码的尊重,缺乏对孩子的基本尊重。如果有这种基本的尊重,绝对不忍心把孩子搞到这种程度。     前不久有个报道,一个班的孩子都打着吊瓶学习,一边输着氨基酸给身体补充能量,一边拼命地做作业。看到那个图片,我就想起了那个活熊取胆。活熊取胆激发了全国网民的同情心,感到心疼啊!怎能这样虐待生命?可我们为什么不心疼这些孩子们呢?对熊是取胆汁,对孩子们是取分。现在的学校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有效的方法,把孩子们的最后一滴油水榨出来挣分,给老师挣分,给学校挣分,给政府挣分,许多家长也做帮凶。不论他们怎样溺爱孩子,但都能狠下心来,咬着牙逼孩子去挣分。我们怎么忍心这么对待孩子?     提倡以人的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求教育公平,必然要求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诺贝尔获奖者和所谓的大师,诺贝尔获奖者和大师是人的教育自然形成的,不是拔苗助长有意栽培出来的。人的教育要求我们13亿人都要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条件,达到最基本的水平,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国民。这就必然要求一种均衡的教育。不仅要求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还要求“弱势补偿”原则。人的教育、国民教育必然是弱势补偿。国家在分配资源时,必须要倾斜于处在不利地位的地区、民族、学校和个体,让他们都达到基本的水准。     而人才教育必然产生马太效应。人才教育面对的是所谓公平与效益的矛盾。在今天,从上到下都在讲国家发展、强国战略,铺天盖地的强势话语就是这个。它必然会牺牲公民个体,必然会重视教育投入产出的效益。决策者想得很简单:我们有13亿人,美国只有3亿人,好了,不管这10亿人口了,如果我们只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搞了了,将教育资源都投到3亿人身上,使之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就能够培养出美国这么多的人才,就能够与美国竞争了。     如果仅仅是人才教育的思路,这样想是很自然的。邓小平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后来的工程师们治国,动不动就搞工程,也是这个思路。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什么985、211高校。如果真正能把985学校都变成世界一流的,那中国在人才培养上也就可以了。这种思路根本不需要公平,不需要均衡。这有点像搞竞技体育的思路,把钱花在培养冠军上,争金牌上,而不是国民体育、全民健身。我们的教育仍然是这个思路。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服务于强国战略等等。于是, 我们忽略了大多数。 中小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还要选拔人才。按照这个选拔人才的机制,被淘汰的,也就被忽略了,被抛弃了。     这样一种思路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毕竟是这么大一个国家, 人民的整体素质太重要了,绝对比培养出一些所谓的人才更重要。 所以,人才教育必然是锦上添花,必然是马太效应,要讲所谓投入产出。使劲在北京上海砸钱,建立所谓模范学校,和田的学校怎样?乡下的学校怎样?留守儿童们的教育怎样,有谁去关心?因为政府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对个体的尊重,不是受教育权的保障和实现。在他们那里,人是工具,不是目的。     比如新疆地理条件不利,还有历史发展的不利影响,比如南疆的维吾尔族学生,母语是维吾尔语,现在要跟汉族学生竞争,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既有地理的不利又有民族的不利,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要倾斜于他们,这才叫公平。如果有些社会资源和私人资源投入教育,那是个人的自由。有人要打造一些贵族学校,创造超一流的条件,高薪聘请最好的老师,这是他们的自由。西方国家也有私立学校。在富人的社区,家长们缴税多,还有大量慷慨的捐献,都用在社区小学,使得富人社区的学校条件好,而穷人的社区就不可能这么好。但这是私人行为,这是没有问题的。 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就不能这样 。国家公共资源的分配应该对自由市场分配带来的不平等予以一定程度的补偿,即我说的,弱势补偿,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弱势补偿原则基于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如果我们转向人的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公平地分配资源,甚至要求弱势补偿,     当然,人的教育并不是说不要人才教育,不要职业教育,而是说人才教育是次要的,是辅助的。基础教育不用考虑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结束之后再考虑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有一部分是人的教育,一部分是人才的教育,人才教育的比重有所上升。在美国,社会上最热门的三大学科:医学、法学和工商管理,都没有本科,都是研究生的概念,MD、JD、MBA等,都是在完成了本科的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之后才进行的高级职业教育,而大学本本科仍然以人的教育为主。像我们, 从小学就急功近利地培养人才,把中小学定位于向大学输送人才,为大学筛选人才,那是太极端,太过份,也太变态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路,很不成熟。外行来到内行的圈里,把自己的胡思乱想坦诚地讲出来,如果讲得不对,大家起码知道,有这么一个家长,有过这样的一些想法。     好了,谢谢大家!   http://criyun.blog.hexun.com/76421190_d.html#commentsList   云之:丛老师说的太好了。如今这教育弄得天怒人怨,奇怪的是,大多数家长乐此不疲地跟着国家的指挥棒转,也有许多有能力或勉力而为的干脆把孩子送出国而用脚投票。但问题在于,没有能力和条件送出去的,难道只要这一个选择吗?我们跟着它的指挥棒转,吃亏的只有自己和孩子。想明白这一点,以孩子的快乐和健康为重心,一定是比让身心俱疲的他们日后跟官家子弟一起去拼公务员考试有更好的出路。事实上,虽然如今工作难找,但许多岗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原因就是应征者虽然有文凭,却没有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