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

颜昌海:数万亿灰色经济都隐藏在人民视野后

据全世界各企业和组织在 2011 年末的年终报告称,中国正出现一幅惊人的景象:挥霍无度的高端消费群体与高度节约的贫苦大众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中国的富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抢购黄金、劳斯莱斯和游艇、路易威登、香奈儿、古驰,不像十年前婴儿出生率上升那样,现在的抢购速度是以比 2011 年同期的 20% 、 50% 甚至 80% 的巨大跳跃性增长。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免税购物团体。据一项调查,该调查由坐落在北京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提供。调查的结果很撩人,不过也许能有助于观察中国经济的真实实力。 自从政府 2008 年尾就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推行大型经济刺激方案以来,隐蔽性,或者可以叫做 “ 灰色 ” 经济已经极具规模,而且其发展值得关注。王小鲁认为: “ 灰色经济今年已经达到约 9.3 万亿人民币。 ” 约合 1.47 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双方投资混合体,证据何来?就是 2011 年未被查处的奢侈品消费。王小鲁表示: “ 当今,看看奢侈品购买,看看这些信号,灰色收入仍旧是个严重的课题。我觉得灰色经济增长的步伐十分之快。 ” 官方报道称,中国经济 2011 年增长了 9.2% ,达到 47.16 万亿人民币。王小鲁在 2007 年和 2010 年发布了两份关于隐蔽性经济的报告,认为灰色经济活动目前比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得要迅速。当然,中国经济近 30 年间都保持高速增长,创造了许多正当财富。扣除物价因素,数个城市的居民收入去年都上涨了约 8.4% 。王小鲁说 : “ 然而居民平均收入并没有如同奢侈品消费增长的一般迅速,而隐性收入助长了奢侈品消费。 ” 政府清楚许多人民谎报收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向新闻媒体作了一份在 “ 很有趣 ” 的陈述报告,当被记者问及为何国家统计局不公布中国总体基尼指数的数据时,马建堂表示原因是统计局知道那些关于高收入者的数据是错误的,所以任何以此作统计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基尼指数是一种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度量 ( 指标 ) 。 “ 国家统计局直接采用的数据并不正确, ” 而统计局认可它的行为令王小鲁感到诧异。他在 2010 年卷入与两位国家统计局官员的公共纠纷,他们称王小鲁的灰色收入 “ 过高 ” ,不过最后证明是王小鲁在理。王小鲁轻笑: “ 统计局说他们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他们不是。 ” 利用忽略官方数据不计的革新调查技术手段,王小鲁预估在官方评估后的隐性收入不仅是数万亿人民币,而且其中三分之二属于金字塔顶端的 10% 部分。他的结论就是:富人在隐藏他们的财富,而社会远比政府认为的要不公平得多。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 自从经济刺激方案出台以来隐性收入扩大了多少呢? “ 我手头没有数据,因此我不了解, ” 王小鲁如是说, “ 但近几年没发现系统性发展。目前尚不明显。 ” 他指出不止是超级富豪,也有许多人有机会瞒报收入。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为 “ 寻租行为 ”( 指把时间和金钱不是花费在生产真正的商品和服务上,而是花费在试图使政府改变规则上,以使自己的行业更有利可图 ) 或特殊待遇制造温床,王小鲁补充道: “ 事实上,就是贪污腐败。 ” 压力之下去发展当地经济,地方政府官员走上掠夺并贩卖农民土地的道路,这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王小鲁认为: “ 土地销售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当地官员持续以毫无规划的方式售卖土地,既增加了收入又导致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农民甚少获得与他们土地价值相近的收益。 ” 一个中国网站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 “ 如何精确计算富人们的财产 ” ,文章显示王小鲁表示藏钱和谎报收入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这些情况也出现在发达国家,但是达到一定规模则有很大区别。与依据基尼系数测算的结果一样,一些经济学家估计中国人民的收入差距现已接近 0.48% ,高于警戒线的 0.4% , 0% 代表绝对平均而 1% 代表绝对不均。 王小鲁还称,然而没人确切知道中国的贫富差距有多悬殊。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中国需要针对确立事实真相开始系统的政治、财政及行政改革。政府必须更加透明,必须加强民众监管当权者的能力。 “ 这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 总的来说,“ 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重新开始的时候,从来就不单只在经济方面,应该也涉及政治改革。” 2011 年以来 ,央行连续释放紧缩货币措施,又是提高存准率,又是连续加息,而 12 月物价走势显然与政府愿望背道而驰。虽然菜价有所回调,但涨价的商品和服务品显然在增加,涨价的趋势很难抑制,今年, CPI 涨幅很难低于 5% 。物价上涨,穷人日子难过,虽然政府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工资,但调整幅度很难赶上物价涨幅。对绝大多数一线劳动者来说,指望收入赶上 CPI ,赶上物价轮番上涨,很难! 2010 年度,中国大陆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4869 元,增长了 13.1% ,似乎很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34 元,同比也增长 10.5% ,超过往年。但对比大幅度上涨的房价和物价,实质性的收入水平提高仍然差一截。如果考虑到股市的低迷,股民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居民购买力基本没有得到多少提高。 2011 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5875 元,增长了 13.6% ,虽然收入提高的概率很大,但能不能超过通胀率,仍然难说。针对物价全面上涨,提高城镇居民购买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包括稳定投资者的财产性收入。很多省市区都提出要在 “ 十二五 ” 期间实施 “ 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 ,江苏、广东、山西等 10 多个省份已经明确地提出,要力保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上 GDP 增速。 保证劳动者整体收入水平与 GDP 增速持平或者稍微快些,以纠正多年来中国大陆财政收入远超过劳动者收入, GDP 增速快于劳动者收入增速的 “ 反剪刀差 ” 的怪现象,的确是当务之急,但能不能做到,疑问很大。而在通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提出确保劳动者收入 5 年之内翻番,很可能是 “ 画饼充饥 ” ,更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首先是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劳动者收入的资金来源基本不存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收入近年来的确获得了大幅度增长,但增长的企业只占全部企业的 30% ,比如 2011 年国企利润增长幅度高达 49% 。但就是因为国企挣得太多,民企、服务性企业利润率才很低,很多依赖出口的加工企业今年基本没有什么利润。国企、尤其是垄断国企的确可以提高工资,但要保证大面积提高劳动者收入,必须指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有利润结余。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竞争性激烈的企业做不到。 另外,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初衷,主要是想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以及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但低收入群体往往集中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竞争性激烈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劳动者众多,即使一些企业有钱涨工资,也很难令劳动者整体收入水平真正提高;相反,很可能因为刺激物价而使更多的劳动者实际收入下降。 2011 年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但这些一线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之后,对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涨的工资远远赶不上物价,还把没有涨工资的劳动者收入降低了不少。 现在的现实是,垄断性企业有钱涨工资,赞成收入倍增计划,但非垄断性企业没有钱涨工资,不赞成收入倍增计划。因此,光提收入倍增计划,很可能是高收入群体收入继续增加,低收入群体虽然也可能涨一点,但远远赶不上物价, “ 倍增 ” 的最终结果将是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如靠国家出钱解决低收入群体的 “ 收入倍增计划 ” ,别说国家没有这么多钱,想一想近些年来房价为什么暴涨,物价为什么跳涨,就会明白:国家拿钱,无论是加大投资,还是给大家涨工资,都会刺激物价进一步上涨。国家的钱,其实是虚的,拿多少出来都得靠印钞票,而印钞票的唯一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因此,能保证居民收入与 GDP 同步增长就不错了。能保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增速快于垄断性企业职工的收入增速更是要务,至于收入翻番,那是幻梦。 当然,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实质性收入,国家有很多可以立即见效的事情能做:严厉审查高收入群体的 “ 灰色收入 ” ,限制官员的 “ 签单权 ” 是政府分分钟就可以做到的,能够让高档饭店的客人少一半,让绝大多数高消费场所都必须开出真实发票,让官员下班后不能动用公车,物价水平立即会大幅度下降,老百姓的购买力自然得到提高;而大幅度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门槛,也可以立即使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得到增长。这些措施比直接涨工资要现实得多。当然,能够少发几只新股,让股市得到休养生息,让更多的中小股民能够获得财产性收入,也是政府可以做到的。因此,要想让低收入群体得到实惠,不需要拿收入倍增计划忽悠人。如同调控房价,控制物价一样,做一两件能够触动利益集团神经的事情,立即可以见效。解决穷人最关心的问题,关键点不在收入倍增计划,而在抗通胀,做实事。 早在两年前,中国大陆的人均收入高低差距为 55 倍,大大高于官方公布水平。这还是王小鲁在其《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研究报告中透露的。当时他就指出,中国官方关于居民平均收入的统计调查数据明显失真,对高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统计远低于实际;认为,这是因为对高收入户进行收入调查并取得真实数据面临种种困难,特别是由于高收入居民中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王小鲁等人于 2009 年开展城镇居民真实收入支出的调查研究,并将研究推算的收入与官方的统计收入进行比对,发现在最低收入、低收入和中低收入方面,差异不太大;但从中等收入往上,官方的统计与研究小组的推算的差距逐渐拉大,差距最大的是占城镇居民家庭 10% 的最高收入级别。他表示,官方 2008 年的资料显示最高收入的 10% 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不足 4.4 万元,然而他们以模型分析法推算的合理数据应是 13.9 万元,与实际调查结果一致,为官方统计的 3.2 倍。该报告通过在 2005 年- 2006 年对中国几十个城市和县的两千多名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进行的家庭收支调查作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占城镇居民家庭 10% 的最高收入居民(约 1900 万户, 5000 万人) 2005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9.7 万元,相当于官方公布数据(不到 2.9 万元)的 3 倍多。其它中高收入居民的收入也高于原有统计。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总计 4.4 万亿元,相当于当年中国 GDP 的 24 %。报告发现,统计收入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 10% 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这表明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目前中国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10 %家庭间的实际人均收入差距约为 31 倍,而不是官方统计显示的 9 倍。城乡合计,全中国最高与最低收入 10 %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为 55 倍,而不是官方统计推算的 21 倍。报告表示 , 由于数据不充分,还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 0.45 的水平。 为何统计收入与王小鲁推算收入差异如此之大?他指出,这些未能反映在官方统计数字中的收入可以称为 “ 隐性收入 ” 。由于官方难以取得高收入居民的真实收入资料,因而产生统计落差,不过这并非正常的统计遗漏,称为 “ 灰色收入 ” 更贴切。 王小鲁表示, “ 灰色收入 ” 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其合法或非法的收入,也包括那些违规违纪但不违法的收入;第二是实际上非法,但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非法的收入。据分析显示,这笔收入数额巨大且高度极中在高收入家庭,说明收入分配已严重扭曲,其来源主要是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以及垄断性收入的不适当分配。这也正说明政府权力在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会自发趋向于追逐经济利益,造成权力和资本结合,导致对社会的侵占和掠夺和日益严重的分配不公和社会冲突,严重挑战中国未来前途。 旅居法国关注中国劳工问题的蔡崇国就中国大陆人均收入差距问题表示:“中国的收入差距是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它反映出来好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市场经济根本就不完备。中国一方面市场经济畸形的,就是国家的垄断,就是银行业,电力行业等等,他们的工资高,其实很多就是国家的保护、国家的垄断,也没有透明度。” 报告显示,在中国城镇高收入居民中存在大量灰色收入的来源,目前无法取得完整的资料。但据公开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政府财政资金通过部门渠道分配到各地的部分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大量资金使用透明度低,滥用和漏失严重。第二,金融腐败普遍存在。第三,行政许可和审批中的官员寻租图利行为。第四,土地收益的流失造成房地产开发商暴利和权力相关者灰色收入的来源。第五,垄断行业收入。 2005 年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 833 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 8 %,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达 1.07 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 55 %,高出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部分约 9200 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来自行政性垄断。 旅美经济学这程晓农认为,不同行业的收入有一定的差距是合理的:“在任何国家,从事比较高科技的行业的职工工资,因为他们的工作难度,技术要求和他们所受的专业训练,远远高于那些低技能和简单工作,所以,他们的工资高并不奇怪。但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可能政府公务员的各种工资以外的收入更高,国家统计局统计收入时候的一个有意的疏漏。” 近年来,中国的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引起越来越明显的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的经济跟银河系有些类似:我们不停发现中国人民的财富比我们原想象的要大,跟想象的可能有数万亿的出入,而且许多都隐藏在人民的视野后。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储蓄过度和大众消费增长滞后,内需相对不足,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更严重的是,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非正当途径向少数人集中,导致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和社会两极分化。这是引起社会广泛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对建设和谐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时东陆:中国无现代

时东陆:中国无现代 进入专题 : 中国现代 文化 建筑    ● 时东陆 ( 进入专栏 )   引言:          关于中国没有”中国现代”的提法,笔者在10多年前早已提出。还与文化,艺术,建筑界的朋友们长期讨论。不想许多年过去,这个思路仍然成立,而且更加清晰,证时了我当时的想法。因此不得不重新再做评述,解释这个上世纪的命题。     大约在90年代初,一位在丹麦留学的中国建筑系研究生读过我一篇关于《第三文化》的论文之后来信询问一个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费人思考的问题。他告诉我正在做建筑博士论文。而他论文的主题十分有趣: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认同(The Culture Identity of Chinese Modern Architecture). 他问我中国建筑是否有”中国现代认同”。记得当时我的思路还正在形成,但是却果决地回答:中国无现代!但我还是把不太成熟的想法对他做了解释,虽然当时言未尤尽,却开始了我近20年的思考。最近又遇到两位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法国艺术家,本来是闲聊,可是在重提这个命题时不由满怀激情,犹如当年。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导致这篇论文。”现代”这个词概念很广,但是本文特指建筑设计上的文化认同。          问题的起源          建筑是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在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最为棘手的是大家都十分熟悉,但是却忽略其含义和定义的一个名词:”现代”(Modernism)。本来”现代”这个词与”西方”紧密相连,或者说,离开”西方”的定义就根本无法讨论”现代”。于是,我们必须从源头开始讨论,从”西方”到”现代”,然后再从现代到”中国”。它的难点在于,”现代”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何以牵扯到”中国现代”?甚至可以说,把”中国”和”现代”联系,组合在一起本身已经发生了概念性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起源。          “西方”的定义          不想在这里多费章节讨论西方与现代。仅仅把它们的定义做一个一般性的解释,为后来的目的,讨论中国现代(Chinese Modernism)做一个铺垫。熟知西方与现代的读者可以跳过这一段落。          “西方”定义为基于三大组成的文明1-4:(1) 希腊经典与罗马政体;(2) 基督文化,(3) 民主,科学,市场经济。          西方文明的政治体制来源于希腊的”共和”和罗马建立的 “帝国”. 同时,希腊还提供了”自由” 的概念,而罗马产生了”法律。” 于是西方世界奠定了”法律下的自由” 这样一个奠基性的理念。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 道德基础,伦理标准。因而,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基督文明提供社会最为圣洁,崇高的精神境界,并要求所有追随者信服于至上的权威:耶稣。于是基督文明提供社会一种对尊严,道义,神圣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立人类的宗教认同和精神世界。同时,所有西方文明的产物大多来自基督文明和教堂,比如音乐,艺术,天文,哲学,科学等等。          民主,科学,再加上市场经济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产物。西方的现代启蒙运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 二是1789年的”法国革命。”前者强调自由和宪法,而后者更要求民主与理性。但是对于”工业革命,”欧洲各国的反应却有明显的差别。对于英国和美国,现代启蒙更倾向于自由,宪法,和市场调制的经济体制。而其它社会却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并采纳了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但是,这两种理念都应该归纳于西方现代文明。          “现代” 的定义          所谓”现代”的定义来自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现代主义”5-14。 “现代主义” 首先来自文学写作中对19世纪古典写作理念,风格,价值观,传统道德的挑战和抗拒。现代主义写作突出地表现了一种现代都市的文化错位感。作家们跳出了维多利亚式的框框而提出:文学必须是对人性深刻的批判。哲学家尼采指出直觉相比于推理的重要性。在绘画艺术里 所有古典画中的关系,比如,画中人与观者,画的主题与画面本身,都统统打破了。色彩,图案,材料于是获得了它们自己的独特生命。在全新的组合下,现代画用极致变形的自然把人们带入从未有过的视觉世界。     现代主义在思维理念上最为重要的发展来自于尼采的现代哲学和佛罗意德的现代心理学。          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又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15, 16。” 尽管后现代的定义还有许多争议,但是它毕竟代表了当代许多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思维理念和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 质疑:”现代主义为谁服务?”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现代主义”以西方世界为轴心,以资本主义为经济体制,以”小资”为文化特征,以白人为主流种族,以男人”阳刚之气”为主导性别。”后现代” 试图用新的理念取代”现代主义” ,并提供一种在科学,伦理,美学,以及宗教等方面更为和谐的统一系统。”后现代” 期望一种对”现代主义” 产生之前时代的回归,憧憬古典主义时期那种精美的现实世界,重新寻找宇宙的意义,并渴望一种更加美好的自然。”后现代” 倾向于去除人为边界,强调个人文化背景,摘除做作的面具,提高对各种族,文化,宗教的敏感度。它与流行的”新时代”理念和波普文化十分的吻合。          “现代”就是”西方”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世界文化中,”现代” 的定义,其内容和形式必然来源于20世纪初产生的”现代主义”。换句话说,所有”现代” 的意识都以”现代主义” 为基础。居此定义,”现代” 和”西方” 的确是不可分割的。对于非西方文化,比如中东,非洲,中国,可以认为,没有任何原创的”现代思想。” 但是,由于西方”现代” 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我们很容易在非西方文明的区域找到”现代。” 最明显的是现代艺术和波普文化。在这里,我们把”西方现代”省略成”现代”。这就是说,当你用到”现代”这个词汇,已经特指”西方”了。这就是问题难点的症结。          “中国文化”即”中国古典文化”          在定义”西方”时,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以上提到的三大组成。其中包括西方思想史上的希腊哲学,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现代主义,等等。但是在我们提到”中国文化”时,实质上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化”因为并没有明确定义的”中国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在思想哲学方面显然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道家文化中的老子与庄子,以及儒家文化里的孔子和孟子。如果说道家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那么儒教家理念则更侧重人文行为的规范。今天的中国人如果说认同”中国文化”一般特指以这种孔孟,老庄哲学为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化”。          有一种”五四”新文化的提法,似乎代表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化”。但是我们知道,”五四” 文化无非是对西方现代思想的一种追求。”五四” 运动所倡导的是对古典中国的批判以及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或者可以说,就是用西方现代文化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但是”五四”以后并没有提出一种中国独有的新文化思想体系。”五四” 并没有产生任何属于中国原创的现代意识。所以很难定义其为一种广义的”中国现代文化”。          问题的提出          首先让我们提问:有可能讨论”中国现代”的命题吗?我们是否有定义”中国现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0多年前,笔者一直为此困惑。但是今天,我认为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提出并定义”中国现代”。          古典文化具有相对清晰的民族属性和特征。如果粗略的把文化分为”古典”与”现代”,我们发现古典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民族特征,它表现在服饰,建筑,礼仪,伦理,风俗等许多方面。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古典建筑与罗马古典建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它们的不同和特点。即便同是亚洲,也可以分辨出中国,日本,韩国的古典文化特征。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的推移,文化特征在现代大潮下逐步消弱民族边界而变得更加”均匀”了。”现代服饰”几乎一样,比如牛仔裤和西装。”现代建筑”具有十分相似的特点,高层,锐利,光亮,高效,绿色,等等。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即便是最现代的建筑仍然可以分辨其民族的特征。比如德国的现代明显区别于法国。意大利的现代色彩与美国也非常相异。这种现代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建筑上,而且显现在思维,时尚,理念,艺术,伦理等许多方面。          这种”现代”的区别来自于许多民族和地域不同的文化传统。既然这种”现代”可以在西方社会随着文化发展不断向现代,当代推演,那么也完全有可能在非西方文化中衍生出来。这种在非西方社会出现的现代文化特征,有提法称其为”区域现代主义”(Regional Modernism) 17-20。”区域现代主义”在时代上对等于西方现代主义。但是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从非西方地区的古典主义基础上诞生的。因此,它带有极为强烈的非西方色彩和与本文化古典主义深刻的渊源。          “现代”事实上是一种西方的理念和思潮。它甚至是一个思想领域的理论模型。既然是一个模型,完全可以应用到世界其他地区和文化。”区域现代主义”就是西方模型在非西方国家的一种体现和应用。其他对等的理念还包括科学与民主。          伊斯兰”区域现代主义”          事实上所谓”区域现代主义”已经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形成了。最为典型的区域就是伊斯兰民族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虽然西方现代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它的传播受到伊斯兰文化巨大的阻力。阿拉伯国家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对西方文明的抵制尤为明显和有效。虽然西方的现代文明在上世纪初就开始蔓延中东,但是,阿拉伯文化的标志至今清晰可见。这种文化标志与伊斯兰文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顽强的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思维理念,服饰风俗,以及强烈文化特色的阿拉伯建筑。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国家不仅仅是顽强的维持自己古典的文化标志,而且已经创建了属于自己本土文化的新型当代建筑。阿拉伯理论界称其为”区域现代主义。”这是一个对所有非西方国家和文化都非常有意义的论点和概念。也与笔者不谋而合。阿拉伯文明至今仍然拥有自己非常鲜明的古典文化标志,包括服饰,语言,理念,建筑,和艺术。我们很容易观察到阿拉伯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我先来观察一下伊斯兰文化古典与现代的典型建筑。图一和图二为伊斯兰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对比。               图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The Sultan Ahmed Mosque)建于1609年。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               图二:沙特的Abdel Wahid al-Wakil’s 清真寺1989年 获得 Aga Khan Award 大奖 20.是典型的阿拉伯现代建筑,也是所谓的区域性现代主义杰作。          对比这两座建筑我们比较容易看出古典与现代的不同。同是清真寺,它们十分对仗的反映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在近400年的漫长时间跨度中,伊斯兰建筑师们历史性地完成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过渡。这种过渡不仅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传统和连续性,同时完美的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独有的现代。图二展现的现代建筑即没有排斥阿拉伯传统文化,也没有失去古典文化的底蕴。这里所指的”区域性现代主义”就是”阿拉伯现代”。          图二种展示的设计可谓绝妙。它的线条如此神奇。首先从古典出发,勾画出伊斯兰的轮廓和曲线,但是带着绝对现代的神韵。这种神功之笔同时又像数学那样准确地划分出伊斯兰与基督教的几何区别,让人毫无置疑地体会出这是不折不扣的清真寺。如果我们仔细对比伊斯兰清真寺与基督教堂的拱形顶部,发现它们的弧线很容易混淆。但是在图二的设计中,无论是古典与现代的区别还是伊斯兰与基督的差异都在这部杰出设计中奇妙地显现出来,不愧是当代的建筑佳作,意义十分深远。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民族如何巧妙的解决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而中国学术界一直在”保持传统,还是发展文化”的老问题中徘徊不休。笔者认为:保护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式不仅仅是保护原本的古典建筑,而是在她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现代新建筑。          那么,根据阿拉伯现代的存在,我们可否类推到”中国现代”?结论是肯定的,只不过还未在中国出现。尤其是关于”中国现代”的定义在理论界还没有就这个命题进行讨论。          伊斯兰民族不仅开创了自己的”现代”,而且标新立异在世界现代舞台上展现了完全属于自己文化的当代作品.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媲美。这些作品完整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现代认同和理念,并且全方位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找到自己的当代位置。换一句话说:”阿拉伯人创造了即是阿拉伯的,又是现代的,而非古典的建筑。”图三A-E 生动的展示了阿拉伯现代建筑典型作品。首先,这些作品都属于现代建筑,但是我们可以很容易透过现代的设计体会到伊斯兰文化的底蕴和精髓。阿拉伯建筑师没有照搬西方的现代建筑,他们按照自己文化的元素,传统,灵魂创建出这些阿拉伯文化脉络十分清晰的现代建筑。               图三A               图三B               图三C               图三D               图三E          日本现代主义          区域现代主义决不限于阿拉伯国家。另外一个最为突出的国家是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大肆效仿西方,但是没有放弃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随着日本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日本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许多方面创建了独出一格的日本现代。日本现代文化许多已经大量输出西方。比如动漫,电器,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设计,不仅非常日本,而且十分现代。与阿拉伯相似,日本的现代设计保持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体现了日本的古典精髓。图四展示一系列日本建筑与室内设计。这些设计的所有细节都包含浓厚的日本文化元素和内涵。               图四A               图四B               图四C               图四D          图四B与C看上去第一印象是十足的日本风味,因为这两部作品都完全基于古典设计。但是它们同时又非常现代,属于当代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它们无论从线条几何,空间布局,组合关系,和文化风格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日本现代”。图四D更为有趣,这个设计的古典线索似乎来自”忍者”的武士服装,黑色,神秘,隐蔽,简洁,敏捷,严谨。设计师把忍者的精神内涵与形体风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部现代作品中。这是一种典型的古典与现代的灵魂结合。          总结区域现代主义在阿拉伯与日本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典与现代的对仗,衔接,关联,和延续。它代表了文化的发展,再创造,和不同时代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这就是文化顽强生长的生动例证。虽然同是现代建筑,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区别伊斯兰与日本文化。它们非常伊斯兰,非常日本,也非常现代,但是与古典息息相关,这就是”区域现代主义”的判别标准。以此类推,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种”中国现代建筑”呢?          从以上例证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现代绝对不排斥古典,但却需要依赖于古典而升华。离开了古典的基础,现代就无处依托,而失去重心,丧失认同。所以,古典与现代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讨论古典时,没有必要去论证是否要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艺术。因为现代人无论如何也无法重新炮制古典,因为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何以机械的重新复制古典,以此来保护呢?这是毫无意义的。对古典的保护与继承的唯一之路是创造我们时代的文化。这个文化决不是古典的,而是依赖于古典的现代。因为文化如果有生命力,必须不断翻新,为民族提供时代的认同感。          所以说,保护中国文化传统不是机械地复制大屋檐式的建筑,而是从这些古典文化中得到灵感,创造我们时代的”现代”。或者说,创造就是保护。保护古迹只是被动的行为,因为古迹是有限的。而在古典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一种主动的文化坚守和发展。通过动态地想象与创造,使得自己文化得以保护,翻新。          建筑师的文化认同          在讨论阿拉伯和日本的现代建筑时,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那些主体设计师来自本民族。他们首先是阿拉伯人和日本人。就如同西方现代的主体建筑师是德国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一样。因为在自己文化的现代想象中,自身的古典意识和修养是最为基础的先决条件。因为无论多么现代的作品,都来自古典文化的源泉。现代作品的文化内涵取决于建筑师本身对自己古典文化的理解,训练,甚至情感上的依恋,和文化上的认同。而恰恰是这一点很难发生在一个异域文化的外族人身上。一个异族人无法像本民族的人一样对自己的文化充满向往和激情,从而也很难把这种情绪上的感染融入现代创作中。我们发现,许多现代大师们都具有非常系统的古典训练和熏陶,并对自己的文化深深的认同。          十分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科学的区别。事实上无论是文化和科学都有从古典到现代的穿越和过渡。比如古典与现代建筑,古典与现代文学。在科学领域同样可以定义和区分古典物理和现代物理。通俗地讲,古典物理就是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经典力学系统。而现代物理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20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它们时空对仗,互为依赖,思路相异,承前启后。          但是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物理,都没有任何民族,文化,国家的界限。科学与技术都没有边界。但是建筑的文化特征十分清晰,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这是因为文化特征可以使各民族的人群清晰的分辨自己的文化,从而按照这种特征不断提炼,发展,强化自己的文化。有了特征清晰的文化才可能从感知,心理,情感上认同自己的文化,以此得到自信和骄傲。失去了文化的区别,人类就无法找到自己的文化。          文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建筑。建筑可以被称为一种空间语言。它使得人们通过建筑语言描绘,感知自己的文化,并且建立一种更广义的视觉文化标志。建筑可以在地理上清楚的区分民族和文化的界线。在世界的任何区域,我们可以通过建筑物毫无质疑的发现,确定,识别某一种文化。建筑不仅仅是文化的标志,而且还是文化灵魂得以藏身的空间体。它与艺术品一样记载,展示,标志一个独特文化的灵魂。所以,建筑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中国没有”中国现代建筑”          从阿拉伯与日本的现代建筑中,我们无可置疑的认识到”区域现代主义”的存在。对于非欧美国家,这种现代建筑的诞生,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给与人们强烈的现代文化认同感。在认同现代的同时更需要对古典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人类的勇气,自信,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自对文化的认同。          我们无需在这里罗列中国古典建筑,因为读者已经比较熟悉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但是在目前中国大城市的主体建筑中,我们仅仅能找到两种类型的建筑;一种是毫无连续性可言,星星点点,相互割裂的古典建筑,比如上海的城隍庙和北京的故宫。即便有这些相互孤立的古典建筑,普通大众与这些历史古迹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和情感上的瓜葛。因为今天的大众并没有在这些古迹里成长的经历,因此也谈不上对它们的认同和情结。但是在西方社会,尤其欧洲,大多数人是在古典民居里长大的,因此他们对城市古典建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文化上的认同。          另一种就是西方现代建筑。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大多城市里已经是主体建筑。90年代以后的主要建筑群基本是现代西式高楼。城市规划,交通设施,生活小区以西方设计为主。从”五四”开始,经过百年西方大潮的冲击,到21世纪,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标志在大都市里几乎丧失遗尽。          在当前中国的大都市里,还无法定义”中国现代”建筑群体。在上海,除了上世纪初遗留下来的少量民国与古典西式建筑,主要新建筑(比如浦东)都是纯粹的西方现代建筑。因此可以定论:在中国当代还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建筑”的系统群体和文化认同。所以:中国无”中国现代建筑”!     有趣的是,在中国的西式建筑群中,我们偶然可以寻找到零星的几座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 (图五)和北京的首都博物馆 (图六)。但是,这些最为具有”中国现代”特征的地标性建筑是外国人设计的。上海的金茂大厦 由美国芝加哥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而法国AREP公司设计师杜地阳是北京首都博物馆的设计师。这两座建筑融汇中国古典内涵与现代理念,成功塑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但是,即便这两座建筑,仍然无法在文化意义上代表”中国现代”。因为文化标志应该是全方位的,系统的,连续的,普遍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中国现代建筑应该是本民族的建筑师设计的。这与科学创造有本质的区别。对于现代科学,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因为科学无国界。。               图五:上海金茂大厦。               图六:北京首都博物馆。               中国现代建筑的意义: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创建”中国现代”有何意义?它对文化与民族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个问题必须从文化发展与文化认同上思考。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来自于文化认同感的程度。因此,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每个时代建立,维护,强化,发展,传播自己的文化。而文化首先是通过文化标志来建立的,包括文字,服饰,风俗,建筑。而建筑是文化最为显著的标志。          人类创造,发展,巩固自己文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的建筑。因为建筑可以生动的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实体形像十分直接的感知和认同于自己的文化。而早期文明的出现也完全是基于城市的建立。正是由于文化的易于流失性,人类通过建造比人类寿命长很多的建筑和地标来记载曾经发生过的文明与文化。这种记载文化的方式比文字具有更加生动的意义。因为人们可以在建筑的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字的记载往往是抽象的。但是建筑却可以盛载文化的灵魂。这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所以,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          在诸多世界名城中,对于文化的保护绝对不仅仅是针对于古迹,比如罗马角斗场和卢浮宫。更大规模的保护在于民居。它们在每一个城市中心一片片连接有序,比邻相望,构成都市的建筑群体。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长时期地作为民众居住的主体建筑。那里的居民世世代代在此居住,并受到这些建筑群在文化上的深刻影响。人类的建筑正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文化灵魂的栖身之地。在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建筑群体中生活成长,可以使人类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并培养,熏陶,建立自己的民族意识,文化感受,与感情上的依赖。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建筑文化环境,人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就会急剧消弱,淡泊,由此断绝与自己文化历史的关联。从而感到不安,疑虑,并丧失信心。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国已经失去了这种建筑文化环境。尤其年轻一代只能在毫无自我文化认同的环境里成长,从而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文化困惑。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文化发展的关键还不仅仅是对古典建筑的保护,而在于创建现时代的文化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因为现代人无法只认同于古代文化。比如英国人只能体会,认识,感知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对于现代的英国人,他们必须创造当代的文化并与其认同,为自己的时代而感到自豪。          中国在失去大规模古典建筑之后,没有能够创建自己的现代文化,却仅仅机械地复制西方文化与西方建筑,因此会对当代文化认同时发生极大的困惑。因为我们还没有自己的”现代文化”,其中显然包括建筑。前面提到,所谓”中国文化”实质上即”中国古典文化”。在大规模西式建筑群体下生活,会缺乏中国现代文化认同,产生文化错位,迷失文化方向。目前中国只能粗糙地复制”中国古典文化”并与其僵硬的认同。但是当代人无法全方位的认同古代,因为时代早已变更,无论从理念,文字,服饰,伦理,建筑等许多方面。中国必须在21世纪寻找,建立自己的新文化。它不脱离古典,但决不是古典,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现代”。          没有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跨越就无法进行时代的思考和想象。因为思维与创造无法离开文化而凭空产生。前面已经提到,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连续性的发展,并在每一个时代创造新的文化,就是因为那里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是在自己的文化(包括现代)深厚积淀的建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文化的时空视野寻找到自己当代的位置,从而富有时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现代的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市政建筑上,中国还没有形成”中国现代”,但是在艺术,绘画,时装,室内设计, 现代家具设计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很好的中国现代作品,造就了所谓”中国设计”的作品。中国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笔者认为,在艺术界,尤其在建筑界,我们还十分缺乏理论家,评论家以及尖锐的评论文章。目前的评论界还没有看到中国建筑的关键问题,也没有提出建立”中国现代”的理论依据。更没有探索,定义,提出”中国现代”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指导创作实践。          “中国现代”并不仅仅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作品”。因为这种设计很容易落入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用西方的理念机械的组合起来。这种现象其实在很多中国艺术中多有发生。”中国现代”的真正诞生应该是在深厚的古典基础上滋生出来的新线条,新空间,新结构。它是”长”出来的,而不是拼凑的。          不过笔者坚信,”中国现代”的诞生不过是时间问题,我寄希望于80,90后的青年建筑师和艺术家们。                    References          1. Modern Western Civ. 7: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17 Cent.

阅读更多

近七成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

中国网1月22日讯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我国GDP同比增长9.2%,CPI同比上涨5.4%。但近日央行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却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不少居民反映“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虽然物价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官方称中国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2011年中国物价调控以持续5个月CPI回落完美“收官”。国家统计局1月12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创15个月新低,全年CPI上涨5.4%。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物价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网财经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年CPI数据略偏高,主因上半年物价持续上升所致。交通银行(4.92,0.09,1.86%)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对中国网财经中心表示,2012年我国物价涨幅将较2011年有较大幅度回落。他预测,2012年CPI同比涨幅或将呈现前三个季度持续下降、第四季度略有回升的走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研究室主任易宪容( 微博 )(微博)表示,对今年通胀压力仍然不能掉以轻心,1、2月份的物价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一些基础性的因素如货币的流动性、房地产市场价格等也并未出现较大变化。他同时指出,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全面下调,则CPI上涨的压力会逐渐下降。 近七成居民反映物价高得难以接受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不少居民反映“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水平”。 以百姓最关心的食品价格为例,商务部最新监测结果显示,18种蔬菜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上涨4.9%,其中苦瓜、辣椒、茄子分别上涨9.8%、9%和8.7%;肉类价格上涨,其中猪肉、羊肉和牛肉价格分别上涨0.8%、0.6%和0.5%。随着春节临近,一些中高端白酒也纷纷提高价格。超市销售人员介绍,涨价主要集中在中高端酒品,像茅台、五粮液(31.76,1.20,3.93%)、汾酒的涨价都较为明显。 除食品外,服装类价格也连连攀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2月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3.8%,服装价格上涨3.9%,鞋价格上涨3.1%。 CPI数据为什么与公众感受不一致 公众反映,统计部门的物价指数看似回落,但实际的物价水平却依然在高位,甚至是上涨,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于统计指标与公众感受的差异。 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对此表示,CPI是一个平均的综合指标,它反映的是众多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程度,而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大蒜价格暴涨,老百姓感受特别深,但消费者可能只感受到大蒜涨很多,而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且其他蔬菜价格也没像大蒜一样疯涨。另外商品涨价的时间对物价指数的影响也特别大。月初涨价和中旬、下旬涨价对指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月末涨价对当月的CPI影响是不大的,老百姓有时候只看到月末涨价了,却没有看到当月大多数时间价格没有变化,因而出现CPI和老百姓的感受偏差。 一般来说,普通居民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与日常 生活 紧密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而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涵盖的商品及服务更加全面。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居民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相比,就会觉得CPI低估了。 宏观调控还需保持警惕 马建堂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称,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依然存在,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他认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同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加注重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财政政策要更积极。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对农民及城镇低收入者的补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货币政策要更灵活。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基础上,优化融资结构,要切实体现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出口优势企业、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 其次,要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在预调微调中做到松紧有度。一是微调的“度”要有利于巩固前期物价调控来之不易的成果。尽管当前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要看到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依然存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实现物价稳定的基础并不牢固,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二是微调的“度”要有利于“十二五”时期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文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NN015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中国经济有望软着陆?

按照几乎所有经济体的标准,中国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实现的8.9%的同比增长都堪称成功。可在昨日的北京,人们却情绪低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10个季度以来的最小增幅。 进入2011年之后,中国在首季度实现9.7%的经济增长,政府则聚焦于遏制通胀。但在告别2011年之际,中国全年GDP增长率为9.2%,与遭受危机打击的2009年一样,同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乍看之下,经济放缓(第二季度增幅降至9.5%,第三季度降至9.1%,第四季度又降至8.9%)正是北京方面去年想要达到的目标,尤其是鉴于通胀年率在去年7月达到6.5%的顶峰,而到了12月底已回落至4.1%。 但中国国家统计局(NBS)却在公布数据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形势可能恶化表示出了担忧。“2012年,无论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环境来看,都是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性的一年,要增强忧患意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他在讲话中多次用到“忧患”、“复杂”和“严峻”等词语。 多数分析师(无论其对中国较长期前景持乐观还是持悲观看法)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将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下降,今年首季度的同比增幅将降至8%以下。某些人甚至预计,2012年中国只能实现7.5%的全年经济增幅。 可是近10年来,中共一直是基于一个假设制定经济政策的。这个假设是,8%的GDP增幅,是防范出现可能危及一党制的社会不稳定的最低要求。随着经济逐步减速,政府似乎在反思这个公式,尽管上述根本假设不在反思之列。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政府顾问余永定上周发表评论称,7%至8%的GDP增长是可以接受的,但低于7%将是爆发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的信号。 “官方显然仍在努力从两重危险之间寻找出路,一重是再次过度刺激经济,另一重是导致当前的放缓加剧到危险程度,”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表示。“许多官员的观点是,中国经济需要降低杠杆率,中国需要适应较低的增长率。” 各种迹象表明,迄今中国经济放缓的节奏仍在政府的舒适区内,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北京方面能够策划一场“软着陆”,实现高于上述新水平的较低的长期增长率。 迄今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和缓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旨在遏制信贷、抑制通胀飙升的各种措施的结果。不过,尽管北京方面三年前能够拿出一套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来抵消全球经济危机的效应,但目前的形势却使中国官方无法重演这一壮举。 “大规模刺激计划的出台几率和潜在有效性现在低得多,因为政府仍在对付上一轮刺激的后遗症,”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黄益平相信,北京方面能够在2012年实现略高于8%的经济增长,但他认为这个预测数字面临一些风险。 “中国有很多背负沉重债务的地方政府,而且经历了一场不寻常的信贷扩张,后者在近几年助长了较大的资产泡沫,尤其是在住房领域,”他表示。 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源自10年来推动中国增长的两个行业:出口和住宅地产。 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均有所放缓,而且预期还将进一步大幅下降,尤其是对欧洲的出口。在政府推行相关政策以遏制房价飙升近两年后,楼市似乎正在回调。 去年12月住宅开工面积下降25%,而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4%,与2011年第三季度平均12.9%的增幅形成对比。 房地产投资直接占中国GDP大约13%,因此该行业若发生崩盘,将会产生冲击波,不仅影响中国,还将殃及大宗商品出口国——这些国家依赖中国建筑业实现自身增长。 在两大增长发动机噼啪作响、似乎要抛锚之际,看来中国政府能够指望的最好结果就是经济逐渐、有序地减速。 译者/和风

阅读更多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1/12/23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乌坎事件】 《华尔街日报》: 乌坎抗议:维权意识的觉醒能否扩散开来 ?——当局所做的妥协只是为了安抚抗议者。问题是中央政府能否解决引起抗议的根本原因。 路透社分析: 抗议浪潮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远构不成致命打击 ——类似的抗议活动在北非可能会导致领导人下台,但是中国领导人更皮实 《华盛顿邮报》: 广东的抗议活动有可能会影响到中国领导人的更迭 ——如果处理得当,此事将给汪洋和党内改革派有所帮助。 chinaSMACK 博客: 中国政府官员埋怨老百姓变得越来越聪明 ——汕尾市副书记郑雁雄的一番“肺腑之言”透露出什么? 辛迪加项目: 中国无权者的权力 ——旅英作家马建在金正日之死和中国乌坎抗议的背景中悼念哈维尔的去世。   【时政热点】 《卫报》: 中国对活动分子的镇压还在继续,陈卫被关进监狱 ——这位前学生领袖将入狱九年,在法庭上根本没有发言机会 关于陈卫的一组报道: 纽约时报 ; 每日电讯报 ; 华盛顿邮报 ; 法新社 ; 路透社 大赦国际: 2011 年中国的人权状况总结 ——面对生根发芽的公民社会,中国政府主管政府采取了监禁和迫害等手段加以打击。 中国立场博客: 中国是否面临深渊?(图说) ——从数字和图表里面看中国。 《华尔街日报》: 关于外国人也得哭的传闻令微博如临大敌 ——在朝鲜的外国人是否要假装哭泣才能坐火车?这事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有关讨论已被微博封杀 美联社: 中国计划进一步削减铁路建设开支 ——铁道部部长称明年铁路建设将花费四千亿元,低于今年的 4600 亿元,更远低于去年的七千亿元。   【国际外交】 《华盛顿邮报》: 中国对于美国政策的批评瞄上了驻香港总领事 ——中国向他发出严正警告,要求他不要对香港的民主说三道四 中国节奏博客: 向标准像鞠躬 ——中朝关系进入金正恩时代 每日野兽(新闻周刊): 中国关于朝鲜的报道竭尽吹捧之能 ——这不免让人仿佛又重回那种极左年代   【经济金融】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欧元区开始出售资产,中国大手笔收购创下新纪录 《福布斯》: 从中国购买其实就是从美国购买 ——美国人为中国进口货支付的钱,很大一块进了美国公司的钱包。按加值部分计算,美国是中美贸易的顺差国   【生活百态】 中国数字时代: 关于《金陵十三钗》的外媒影评综述 ——视觉惊艳、情节夸张,但人物远不如环境那般真实。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23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