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2011/9/20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华尔街日报》: 中国网民欢迎“新殖民主义者”骆家辉 ——官方媒体称骆的平民作风只是一种伪装,网民对此的反应是:这样的“伪装”越多越好! 《卫报》: 尽管中国有很大发展,但工人们依然受到不公正对待 ——农民工在城里还是被剥削和被隔离的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公平 《每日电讯报》: 中国博主根据手表判断是否有腐败现象 ——“花果山总书记”利用公开渠道中的领导人照片判断其手表是否属于超出其购买力的名贵品牌。 路透社: 世卫组织称出现中国小儿麻痹症疫情,有可能扩散 ——近期中国出现了 9 例小儿麻痹症,病源由巴基斯坦传入 《商业周刊》: 骆家辉称中国的政策让外国 商 人越来越感到沮丧 ——在扩大内需和鼓励创新方面中国需要加速扩大经济改革 中国听说博客: 被溺爱的孩子骄横闯祸,这不 仅 是贫富问题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之一,是使孩子成了家庭的命根子。 《华尔街日报》: 中国统计局既吃菜也买菜 ——统计局采取措施增加透明度,避免因发布的物价过于离谱而被人说他们不买菜; 《外交学者》: 中国间谍的威胁在不断增加 ——不放过任何一丝信息的中国谍报策略令外国政府、公司和流亡异议人士忧心忡忡 《福布斯》: 新浪股价下跌 15% ,投资人怀疑微博将受更严格监管 ——但也有人怀疑这只是对中国经济硬着陆预期的小题大做 Penn Olson : 阿里巴巴宣布中国用户需要用实名登记 ——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增加用户的可信度,避免网络交易中的诈骗现象   【国际外交】 《每日电讯报》: 普通话将成为巴基斯坦学校的必修课 ——巴国正试点推广普通话学习,以巩固中巴友谊。但这一举措在其国内引起争议 阿富汗主人博客: 中国和阿富汗的关系 —— 911 以前,中阿关系一直不冷不热。但现在,西方联军发现中国正借助他们的保护渗透入阿富汗的采矿业。 《纽约时报》: 欧洲的稳定对中国至关重要 ——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因此避免欧洲出现金融危机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非洲政治门户博客: 中国、赞比亚和西方记者的种族主义基调 ——从 BBC 一篇关于中国介入赞比亚选举的报道看西方记者的偏见   【经济金融】 美联社: 通用汽车同意与中国进行电动汽车的合作 ——虽然美国政界有人怀疑中国会窃取电动汽车的技术,通用仍然决定与上汽合作生产电动车。 《福布斯》: 中国从美国买些什么? ——一组关于美国进出口贸易的有趣数字。美国每向中国出口一块半导体,中国就会造出 6 台电脑销回美国; 《华盛顿邮报》: 美国公司按中国的网络规矩办事 ——新公布的一份报告称美国公司为了打入中国互联网市场,轻易屈从于中国政府的审查和监督要求 《纽约时报》: 美国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对进口鸡的关税 ——这是今年以继对中国钢材关税和风能设备补贴之后的又一项投诉   【生活百态】 《纽约客》: 中国来信:虎妈与失败的自由 ——虽然儒家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是中国的教育方式却是以成败论英雄。父母的望子成龙心态依然很强大 迷途老外博客: 礼品回收:中国半公开的经济现象 ——中秋节后,是礼品回收的高潮之一:开业一星期,就够吃一年。 《纽约时报》: 中国新富瞄准游艇 ——游艇在富人眼中的重要性排名列在名表、跑车、公寓之后,外国厂商的难题是如何说服富人去拥有游艇。 《商业周刊》: 汇丰银行称中国富人在亚洲八地区中最年轻 ——流动资产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的中国人平均年龄是 36 岁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译者的音频博客已登录iTunes,到 这里 即可收听往期的译者音频节目;下载更新需翻墙。

阅读更多

骆家辉敦促中国降低贸易壁垒

路透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Michael Martina)—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周二称,中国要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就必须降低对外国企业所设壁垒。其表态凸显外国投资方对中国经济改革步伐感到失望。 骆家辉矛头指向中国对金融服务业以及外商投资的限制,呼吁中国政府停止“广泛的政府干预”。 骆家辉在对中国美国商会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成员讲话时称,这些政策最终会起到反作用,阻碍中国获得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他指出,中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模式不适用于未来30年,过去模式以低成本出口和投资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为基础。 这是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以来第二次公开场合讲话。 中国已承诺将调整自主创新政策,但许多外国公司称仍面临歧视性做法和规定,尤其是在地方层面。 骆家辉此次发言在9月表态基础上深入,他当时讲话为中美关系奠定合作基调,但呼吁中国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完) 编译:靳怡雯 发稿:朱淑珍 路透全新邮件产品服务——“每日财经荟萃”,让您在每日清晨收到路透全球财经资讯精华和最新投资动向。请点击此处( here )开通此服务。

阅读更多

路透社 | 骆家辉敦促中国降低贸易壁垒

路透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Michael Martina)—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周二称,中国要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就必须降低对外国企业所设壁垒。其表态凸显外国投资方对中国经济改革步伐感到失望。 骆家辉矛头指向中国对金融服务业以及外商投资的限制,呼吁中国政府停止“广泛的政府干预”。 骆家辉在对中国美国商会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成员讲话时称,这些政策最终会起到反作用,阻碍中国获得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他指出,中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模式不适用于未来30年,过去模式以低成本出口和投资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为基础。 这是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以来第二次公开场合讲话。 中国已承诺将调整自主创新政策,但许多外国公司称仍面临歧视性做法和规定,尤其是在地方层面。 骆家辉此次发言在9月表态基础上深入,他当时讲话为中美关系奠定合作基调,但呼吁中国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完) 编译:靳怡雯 发稿:朱淑珍 路透全新邮件产品服务——“每日财经荟萃”,让您在每日清晨收到路透全球财经资讯精华和最新投资动向。请点击此处( here )开通此服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芮成钢的“天问”和美国的价值观

芮成钢的“天问”和美国的价值观 作者:何仁勇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来源日期:2011-9-19 本站发布时间:2011-9-20 4:40:42 阅读量:8次   “大使先生,您坐经济舱,是否是在提醒美国欠中国很多钱呢?”   没错,这话出自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芮成钢之口,所问的对象则是履新不久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   骆家辉的回答也尽人皆知了,“作为政府官员,不管是美国领事馆的官员,北京大使馆的,还是总统的内阁成员,一般的规则就是坐飞机时坐经济舱。”   一问一答间,高下立判。   就像芮成钢曾经分别代表中国、代表亚洲、代表世界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问一样,这一次,芮成钢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天问”也受尽网友嘲弄。作为一名东道主,芮成钢近于刻薄的提问有违起码的礼仪常识;而作为一名记者,芮成钢的问题技术含量又太低,不但没有让对方出丑,反而被上了一堂政治文明课——所以,遭到各种打脸是必然的。   比较难以理解的是,提出“天问”之后,芮成钢显然意犹未尽,还在微博中如此说道,“他(骆家辉)总是抓住一切场合和机会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美国的价值观。从背包喝咖啡,到坐旅行车,坐经济舱,都精准地得到拍摄传播议论。”我不是一个“动机论”者,但还是隐隐约约猜到,芮成钢对骆家辉的刻薄,可能来自对“美国的价值观”的不满意:你好好地做你的驻华大使好了,干嘛非要在中国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呢?   的的确确,自骆家辉走马上任以来,这位祖籍是中国台山的美国驻华大使就在媒体上有极高的曝光率。也许骆家辉自己也没料到,背着背包喝咖啡,轻车简从到小店吃北京小吃,舍弃商务车坐旅行车,坐飞机时坐经济舱——这些在美国官员中极为寻常的举动,在中国就有上报纸头条的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像骆家辉这种省部级干部,怎么可能在不进行交通管制的前提下,跑到一家卫生状况堪忧的小店吃东西?想象这种场景都会让人发疯,要么是部长,要么是我们。   话说回来,我倒不觉得“坐旅行车,坐经济舱”这些东西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放眼看天下,美国之外,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瑞士……任何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大官小官都是这样做的。我们能说这是“英国”的价值观、那是“法国”的价值观?别的不说了,甚至在6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也保持着这种优良的作风。   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到访延安,毛泽东请他吃饭。吃什么呢?是毛泽东自己种的辣椒和白菜。邻居大娘家送了一只清炖鸡,总算凑了一个荤菜。陈嘉庚回忆,当时他们在一张没有油漆的小方桌吃饭,毛泽东用两张报纸充当桌布,但在回身取东西时,报纸还被一阵风吹走了。回去后,陈嘉庚跟媒体说了一句话,“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建国后,开国元勋刘伯承住在北京东城区将军大院。在他身边的只有汪荣华老太太和二儿子刘蒙一家。那时候,刘蒙的儿子还在读小学。很多时候,他不回家吃饭,而是在警卫班的厨房“蹭饭”吃。有一次,警卫员们忍不住问他:“为什么喜欢在这里吃呢?”他扬起头一脸坦诚地说:“你们吃得好些,菜也比我们家多点。”后来,据汪老家的厨师讲,刘伯承家的生活确实还赶不上警卫班,吃得相当简单。   其实,就是在现在,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向这个价值观靠拢。比如,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就一直致力于“三公消费”的治理:公开“三公消费”账目,遏制“三公消费”……虽然说总体效果不是很好,局部地区有越治理越猖獗的现象,但至少是在朝这个方向走,而不是因为恐惧这是“美国”的价值观,就与它背道而驰。而且我有理由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将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大趋势。习惯代表中国的芮成钢先生,居然没有看到这一点?   我有一个梦:在不远的一天,我到超市买菜时,会邂逅一位挑选西红柿或者土豆的部长先生。我们像朋友一样拍拍肩、握握手,在分手之前互留自己的微博账号……不管他回家后加不加我的关注,反正我是加定了。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何清涟 | 中国为何会产生“骆家辉现象”?

写下这个题目,是想告诉我的同胞们,骆家辉先生从其可能成为美国驻华大使那一天开始,中文世界里“为伊颠狂”的文字全是中国人自个的心结(或者心魔)所致,与美国白宫并无瓜葛。因为无论是中国方面暗中猜度华裔任美驻华大使将有利于中国对美外交,还是《光明日报》发表“警惕骆家辉带来的美国‘新殖民主义’”这种“大彻大悟”的文章,都好有一比,即中国那句有名的禅语所说,“风未动,旗未动,是尔等心动”。 这话我揣在心里好多年了,也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问题发生在北京的“文化中国”战略。至今被中国尊为座上宾的哈佛某著名华人教授,多年前给北京献上一策,要好好利用海外华人的力量,用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比如儒家文化做为凝聚华人的亲和力,开展统战工作。北京的宣传官员与官方学者一直在苦思,如何塑造海外华人对祖国的认同感?最后找到的办法就是要认真宣传海外华人与“祖国母亲”那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浓于水”的关系。中国多年来春节文艺晚会上都有一套不变的节目,即五大洲的华人们为春晚发来热情洋溢的贺电,此节目给国人造成的印象是:华人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海外孤儿”,那煎心的思乡之情只有在“祖国母亲”怀抱里才能尽情释放。当年张明敏在春晚上一曲“我的中国心”一晚上红透长城内外,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密码尽在此中。 也因此,中国政府不喜欢用各国对移民的标准化名词,比如用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来称呼在美华人,而喜欢用美籍华人(Chinese with American Citizenship)、乃至“海外华人(Overseas Chinese)”名之。华裔美国人的内涵是这些移民虽然有外国背景但已经归化美国,是美国公民,所谓华裔无非其本人或父祖辈的出身地而已,归化美国时他们都已宣誓效忠于美国。而美籍华人一语则强调,即便他已入美国国籍、宣誓效忠美国,但他永远是个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相对应的是“祖国母亲”,其效忠对象是统治中华民族群居之地的政权——北京政府。 从美籍华人、“海外华人”这样的概念出发,北京政权理所当然地断定:全世界的华裔外国公民都应归它管辖。这并非我的编造,美国一人权组织负责人乃英国殖民地时代出生在香港、幼年移民美国、几十年前就已是美国公民,前些年随欧盟人权代表团到北京,险遭中国国安绑架。在欧盟官员与外国记者“围观”下,北京国安绑架未遂丢下一句狠狠的话:“不是你是哪国人,也不管你会不会说中国话,只要你是华人,我们中国政府就管得着你!”也正是出于这观念,不管华人入的是哪国国籍,只要进了中国,很容易成为外交牺牲品,比如被当作某国间谍抓起来。这点也已经成为各国对华外交官的“常识”,有时他们会劝告某些从事中国当局不喜欢的工作,比如人权、环保、爱滋病防护的华裔工作人员,在某敏感时期内不要去中国,以免被捕。 一个巴掌拍不响,若只是中国政府有这种“祖国母亲”心态,而没有各国华裔那种“海外孤儿”式的响应,二者之间的互动是不可能形成的。客观而论,第一代移民们由于其社会化过程(从出生到16岁以前的成长及受教育经历)是在中国完成的,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交友方式,无论是“心”还是“胃”,都无法摆脱母文化的影响。以美籍华人为例,由于在美国从政需要依靠为选民服务,从(大多中国人认为)微渺的社区服务干起,得到认同,然后才能从镇到县到州一级级参选。这对于喜欢权势的第一代中国移民来说很不适应。如果习惯做个普通人倒也罢了,但如果想要在华人中“出人头地”,不少人就开始“挟共自重”,以自己与北京的“关系”在美国的华人社团中占居一席之地。而北京将“华文报纸、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向视为“海外统战三宝”,让亲北京的各国华裔在“三宝”里占据一席之地,双方皆大欢喜,“孤儿”找到了组织“母亲”,“领导”找到了被领导者。 但社会化过程在移居国完成的第二代与第三代移民就不一样了。他们当中许多人已不能熟练地使用母语,比如会听、会说但不会写,他们在所居国形成的价值观注定使他们不喜欢中国大陆那一套。许多华人家长交流的经验是:在孩子12-15岁以前带他们回国,孩子们会很高兴;但过了这年龄,想带他们回去很困难。“第二代”不喜欢中国的理由有许多,比如脏,尤其是祖父母辈在小城镇与农村的,连个干净的厕所都没有;比如中国人的不排队,不礼貌;比如公共交通的混乱。有的第二代回去参加夏令营后谈体验,说“我知道什么叫集中营了”。大多“心系祖国”的父母辈在教育子女“爱国”时,可能会遇到子女的顶撞:“I’m an American, not a Chinese.” 一个生在美国、父母在台湾、祖籍是浙江的美国官员曾对我讲过,当年她参加与中国的WTO谈判,因为她是谈判中的唯一一位华人,中国官员的一句话让她很困扰:“你是中国人,这下好了,我们是自己人。”她说,这话让她产生的感觉是,她必须站在中国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是她所代表的谈判方。 骆家辉是美籍华裔,而且是第三代。他的行事、价值观首先是必须与美国主流社会一致,如果是北京希望的“黄皮红心”,绝难在美国从政,因为美国政府没必要为自己找一位“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余则成”(中国电视剧《潜伏》里面的英雄)。所以有关骆家辉代表什么,主张什么,中国大陆所有的期待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对于骆家辉而言,“吹皱一池春水,干卿甚事?”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