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

爱思想 | 韩寒: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

学友讨论 伟大的单纯 郭海涛 2012-02-18 03:44:05 刚刚看了一个叫360doc个人图书馆的网站。百度搜索“于建嵘先生就方韩事件的五点声明”,在第二条上可以看到这个网站关于方韩之争的一些文章。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人类的理智和良知在这个网站上寻不到一点踪迹。基本上都是倒韩的文章,即便肯定也都半遮半掩,好像不找出韩寒的几个毛病来就显得自己是个没有独立思想的“韩粉”似的。真是可怕。 中国有这么多的聪明人,把韩寒的各种精细打算都分析的头头是道,不管在智力上还是道德上都显得自己是站在比韩寒更高的制高点上。对韩寒写的文章也解析得庸俗无比,好像韩寒写那些文章不是出于写作者的道德良心,而是什么迎合公知、迎合什么市场、迎合那些说不出自己观点的下层民众,甚至说迎合利益集团等等——天哪,中国人太聪明了!可是,不过是小聪明而已。他们的眼睛始终是往下看的,他们是不认为别人会出于崇高的理想、出于对不公的痛恨、出于对人民的爱而写作的。他们不懂得单纯才是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伟大作家的根本特征,一个人如果不够单纯是不适合从事写作工作的,复杂而精明的算计从来没有在一个伟大作家身上完美呈现过。韩寒还远远称不上伟大,可他近年来的作品很明显不是一个为了赢得某些人欢迎而作的,因为精明算计的东西会一样被最懂得精明算计的中国人看出来而早晚归于破产的。韩寒能够赢得普遍的支持和欢迎不是偶然的,不是投机的产物,而只能是来自于他个人心灵的纯洁、来自于他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一个人没有赤子情怀是不配从事文学写作的)。那么多人各自怀揣鬼胎,把自己身上的庸俗气质强加给一个单纯的韩寒,于是类似的倒韩文章和暧昧的挺韩文章就变得如此蔚为大观了! 韩寒是青年人的光荣与骄傲 郭海涛 2012-02-18 01:43:05 韩寒现在所做的事情事实上都是应该由韩寒的父辈们来做的,可是你们没有做,韩寒帮你们挑起了很重的一部分担子。现在轮到韩寒遭遇打击,任由麦田方舟子们在那里兴风作浪,把一项项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一个出于良知做了他额外份额工作的年轻人身上,站出来为韩寒说公道话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却屈指可数。我不知道这究竟是谁的耻辱,可我知道韩寒是我们八零后、是新一代青年的光荣与骄傲。 大家都来助韩寒一臂之力 郭海涛 2012-02-18 00:19:05 现在的问题是,韩寒胜,则进步与正义的力量胜,进而可乘胜追击,扩大成果;方舟子胜,则恐怖氛围生成,人人自危,哪有可能再谈其他事情?所以诸君子必须以保卫韩寒为己任,帮助韩寒打个大胜仗,于国于民于己都功莫大焉。 在肉搏中取得和巩固进步果实 郭海涛 2012-02-18 00:06:29 方韩之争现在未见胜负,一方面说明了方舟子的迷惑性,另一方面说明了人民的觉醒,有一大批人不再那么容易被某些阴谋家牵着鼻子走了。你说的也有道理,但不经过反复较量和斗争,如果在别人抹黑时任其自然而不予回击,那民主也不可能建立起来并逐步巩固,反而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里。现在处于一种最关键的混战期或肉搏期,必须不嫌繁琐甚至肮脏而坚持到底,进步的成果才可能取得并获得巩固。 如果误会了你的意思,那很抱歉。 莫中了圈套 老不蜕皮 2012-02-17 20:39:00 郭海涛网友莫中了那些人的圈套。想想台湾刚实行选举时,那般的混乱,层出不穷的伎俩,当说一件正确的事时你的对手最下做的招数就是往你身上泼脏水,自己还装作一本正经的说些歪理,完全无视民众的基本诉求。但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泼人脏水的人怎么样了,现在的竞选则是在一种各党派自律的氛围下进行的。我说“韩寒就是一条金毛犬又怎么啦?”,意指普世价值人人可谈,况且金毛犬温和友善忠诚帅气,莫要误会。 老不蜕皮看不到全局 郭海涛 2012-02-17 17:55:14 老不蜕皮这位网友以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焦点转回到韩寒的观点上来,而看不到当前的当务之急是为韩寒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在韩寒身上被泼的粪水完全洗净之前,讨论韩寒的那些观点才是真的离题万里。又,你说“韩寒就是一条金毛犬又怎么啦?”,可见你想维护韩寒是假,以保护韩寒的名义坐实别人强加于韩寒头上的罪名才是真。如果你是换了个马甲重新上阵,那也是没有意思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郭海涛 2012-02-17 17:37:55 下面这些人下笔千言,果然也离题万里 ——那是你的看法,我不这么认为。你大概以为支持韩寒无关紧要,而支持韩寒的看法才是重要的。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韩寒都被打倒了,再来谈论他说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 下面这些人离题万里。 老不蜕皮 2012-02-17 14:33:01 下面这些人下笔千言,果然也离题万里,韩寒就是一条金毛犬又怎么啦?观点不值得大家讨论吗?非要争论“肘子、甜”们的命题,有很大的转移话题嫌疑。我认为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的建议很好啊,当年在南面画了个圈,如今为什么不能在地图上扔几个硬币?点到那,哪里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站在真理一边 郭海涛 2012-02-16 20:59:17 宏先生愿意伸出手,我也不会以拳头回应。我也希望做朋友而不是对手,如果朋友和真理站在同一边。 人各有志 宏微杰 2012-02-16 19:51:33 据鄙人读到的资料,韩寒是个不学无术的愤青。你最好不能将韩寒与真理和正义联系起来,这至少是个错误的、非理性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当然,人各有志。 人是有情感的,但不能因为情感而丧失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坚持真理,举张正义是人们评价社会事件的基本道理和原则。如可能成为朋友。 难怪韩寒不再回应方舟子 郭海涛 2012-02-16 18:10:56 难怪韩寒不再回应方舟子,你们这些拿钱说话的人就是喜欢无理取闹,把水搅浑了好混水摸鱼。爱思想网是个比较高级的思想论坛,读者的层次也比较高,一般不屑于和你们一般见识而已,所以你们就变得愈加嚣张,把一个好端端的严肃思想论坛搞得乌烟瘴气。 我和韩寒一样,是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而且也是个写作者。本来我并不喜欢韩寒的东西,觉得浅薄;不过他后来敢于就一些热点问题发表富于正义感的文字之后,我就对他刮目相看了。这次方韩之争我一直比较关注,从麦田发文质疑开始就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来了,在网易和爱思想网上都发表了不少意见。我之所以关注的麦田的文章,是因为麦田曾经拉黑了我的微博,原因是,麦田造谣(或有意传谣)说,杨武的老婆被杨喜利强奸是杨武夫妇早就设好的圈套,杨武是故意让杨喜利强奸他老婆的——我想象不出一个人有多么无耻和恶毒才能编出这样的话,才能相信这样的话,才能去到处传播这样的话。于是我批评了麦田几句,麦田因此把我拉黑了。后来我从许多途径,从许多博友那里确认,麦田确实是个无耻小人。我一开始和韩寒一样,对方舟子是抱有很大好感的,认为他对净化中国学术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因为方舟子和麦田站在一起,做出了比麦田更加下作的事情,我对方舟子的好感荡然无存。我是个文学写作者,也是个文学爱好者,知道文学写作和其他所有领域一样,是有其特殊规律的。方舟子这个文学的门外汉却不分青红皂白,运用他那娴熟的“方式逻辑”,要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捏造了一大批莫须有的罪名对韩寒大加挞伐,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此一来,靠想象力的无限扩展、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才能得以诞生的文学作品哪里还有存在的可能——方舟子是不允许你想象的,或者说必须按照他的逻辑来想象才算合格,真是岂有此理! 无意冒犯宏先生,你肯定有自己的苦衷;但如果宏先生执意与真理和正义作对,那我也没有办法。 保持起码的良知 宏微杰 2012-02-16 17:33:53 鄙人独立、自由,不属于任何派别。但保持起码的良知。 与宏微杰谈“杀戮人民” 郭海涛 2012-02-16 17:09:55 杀戮人民,呵呵,多么好的口实,方舟子怎么没有发现?呵呵,宏微杰有潜力成为方舟子第二。建议宏微杰早日向方舟子报告你的重大发现,免得被别人抢了先,功劳就不算你的了。 捉刀者该另高就了。 宏微杰 2012-02-16 16:13:45 一个叫嚣“还要杀戮人民”的人,还有资格奢谈民主吗?这是违背起码的政治伦理道德的。 捉刀者该另高就了。 宏微杰 2012-02-16 16:13:25 一个叫嚣“还要杀戮人民”的人,还有资格奢谈民主吗?这是违背起码的政治伦理道德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郭海涛 2012-02-16 10:48:01 在方舟子与韩寒还激战正酣的时候我曾经预言过,方韩之争后韩寒的言论空间将被大大压缩。不幸被我言中。刚刚去了韩寒的新浪官方博客,韩寒最新发表的两篇博文《重庆美剧》和《让一部分人先选起来》都被新浪删除了。果然,把持中国政权和文坛的那群老朽们是下决心要修理韩寒与韩寒们了,以遏制八零后领衔的少壮派对自己发起的攻势凌厉的挑战。不过,这些老朽们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历史规律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尽管这看起来有点残酷,可早就丧失统治合法性的你们如果不干净利落地向更加聪明更有活力更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新一代交出大权,我们八零后也早晚会从你们手里夺走的。还是那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我们的。 韩寒,别光说不练 老看老想 2012-02-16 07:18:03 敢当上海金山区人民代表的独立参选人吗?北邮的许志永讲师敢,江西的下岗女工也敢… 哪可要请喝茶,甚而进局子的喔? 至于,差额票选上海市长,跟2000万悬赏一样,别摆上海弄堂噱头了。 好文章,大家都看得懂 rhxy 2012-02-15 23:24:36 让方舟子、司马南这些欺世盗名的败类去死吧。 自说自话 郭海涛 2012-02-15 08:19:55 五毛的好日子没有几天了,另寻它路才是识时务者。 捉刀者该别谋主子了 宏微杰 2012-02-15 07:31:49 一个“就在两个月之前,我还在说不光光要杀戮权贵,还要杀戮人民”的人,能写出“韩三篇”?除了那些读不进书的愤青相信外,就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的高端公知了。况且,随着真相逐步淡出来,公知中再也不会有拥趸的了。易中天昨天已经找到了台阶。事实上,现在韩寒已经被逐下了神坛。韩氏父子从普陀法院撤诉,在一定意义上是败诉,至少是败诉的迹象。 这样的“智”不要也罢 郭海涛 2012-02-14 23:47:39 有人说韩寒是“反智主义”的偶像人物(见肖鹰《从张铁生到韩寒:中国文化的主潮是反智》),我不这么看。 韩寒反的不是“智”,而是时代的懦弱与体制的腐朽。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也是“反智”的,因为腐朽的传统扼死了中国的进步和生机,不破则不立。 方韩之争的本质 郭海涛 2012-02-14 23:47:01 方韩之争实质上是老朽与新锐、保守与进步力量之间矛盾的一次大爆发。 揭穿宏微杰的水军本色 郭海涛 2012-02-14 23:35:47 敢问宏微杰先生,今天又赚了几个五毛? 秋后蚂蚱 宏微杰 2012-02-14 22:52:48 偶像已破碎,不下神坛,还待何时? 关键是影响力 果壳箱 2012-02-14 12:39:29 你们说得没错。如果你仔细去分析韩寒的很多文章,他的大部分观点并无新颖之处,但是就是能够比那些先辈们更具影响力。这就叫本事啊,可以把别人冷饭炒成香喷喷的美味佳肴 小孩子过家家 宏微杰 2012-02-13 08:46:44 内容是小孩子过家家,文本仍有捉刀之嫌。 你可能没有资格“《再谈革命》,《再谈自由》,《再谈民主》”了。 先把这事说清楚。 宏微杰 2012-02-12 18:44:14 昨天开始,我在家中翻看我以前的博客,从2006年开始,我从有一笔没一笔,写写赛车写写养狗,一直到今天尽量希望保持文章的质量的写作(前十篇不算⋯⋯)。就在两个月之前,我还在说不光光要杀戮权贵,还要杀戮人民,我唯独忘记了还需要杀戮的,那就是自己。杀戮是一个严重的词语,而且一般不用在个体身上。但是有的时候,自己并不是只有一个。一个不杀戮自己的人是危险的,哪怕被迫无奈戳了自己一下,也要报复,比如1962年⋯⋯接着1966年⋯⋯接着三七开了⋯⋯接着老时代过去了。 人民公敌。 宏微杰 2012-02-12 16:30:36 先把“要杀戮权贵,还要杀戮人民”的问题说清楚,才有资格谈中国社会的其他问题。 拾人牙慧 宏微杰 2012-02-12 15:35:05 20年前就有人提这法了。向俞可平拜师了吗?   讨论标题: 作  者: 密码: 只有注册用户才能参与讨论。若您尚未注册,请 按此注册 进入爱思想社区    

阅读更多

石述思 | 谣言和辟谣都如此神奇

托改革开放的福,现在社会透明度是新中国史上最高的。 主要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智商的提高,还得拜托网络发展,社会监督的昌盛。 毕竟5.4亿网民共同寻找真相,举世无双。 但谣言始终猖獗。方舟子越来越红,不断放倒牛人,几乎成为捍卫时代诚信的旗帜。 最近因发布“反革命”檄文爆红的韩寒,备受关注,结果冒出一个IT圈的神人麦田,称他是人造的,文章纯属别人代劳。韩寒随后拍出2000万加全部版权悬赏,试图证明这些传闻是险恶的谣言。最后,此闹剧以麦田道歉谢幕。 此前,一家叫圣元的乳品公司刚刚从女婴早熟门的噩梦中走出,又被媒体宣布其奶粉搞死个孩子,谁料不久真相大白:男婴死于捂热综合征。 吉林驻京办则更神奇,冒出个实名登记的高悦儿在微博炫富,风头直逼郭美美,最后驻京办坚称查无此人。 时隔八年后,南京政法委书记出来说,被公众认为遭了冤屈的彭宇是个谣言,当时的确撞到了老太太,不过当时法官判案却是依据常理——证据并不扎实。 真不知该信谁。 过去一旦官员抽豪华烟或调情甚至裸聊等,不仅给人民丢人,更给组织丢脸,网友一般还能团结起来,共同声讨,这些公仆也不争气,每次这些丑事都竟然得到证实,下场均挺惨。 那是因为有关部门处于挽救党和政府形象考虑,动用公权力干预的成果,也算顺应民意、挽救公信力的救赎之举。 现在政府官员都有些谈网色变,一般自觉秉承远离网络、珍爱生命的原则,低调得宛如潜伏——肯定上网,     托改革开放的福,现在社会透明度是新中国史上最高的。 托改革开放的福,现在社会透明度是新中国史上最高的。 主要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智商的提高,还得拜托网络发展,社会监督的昌盛。 毕竟5.4亿网民共同寻找真相,举世无双。 但谣言始终猖獗。方舟子越来越红,不断放倒牛人,几乎成为捍卫时代诚信的旗帜。 最近因发布“反革命”檄文爆红的韩寒,备受关注,结果冒出一个IT圈的神人麦田,称他是人造的,文章纯属别人代劳。韩寒随后拍出2000万加全部版权悬赏,试图证明这些传闻是险恶的谣言。最后,此闹剧以麦田道歉谢幕。 此前,一家叫圣元的乳品公司刚刚从女婴早熟门的噩梦中走出,又被媒体宣布其奶粉搞死个孩子,谁料不久真相大白:男婴死于捂热综合征。 吉林驻京办则更神奇,冒出个实名登记的高悦儿在微博炫富,风头直逼郭美美,最后驻京办坚称查无此人。 时隔八年后,南京政法委书记出来说,被公众认为遭了冤屈的彭宇是个谣言,当时的确撞到了老太太,不过当时法官判案却是依据常理——证据并不扎实。 真不知该信谁。 过去一旦官员抽豪华烟或调情甚至裸聊等,不仅给人民丢人,更给组织丢脸,网友一般还能团结起来,共同声讨,这些公仆也不争气,每次这些丑事都竟然得到证实,下场均挺惨。 那是因为有关部门处于挽救党和政府形象考虑,动用公权力干预的成果,也算顺应民意、挽救公信力的救赎之举。 现在政府官员都有些谈网色变,一般自觉秉承远离网络、珍爱生命的原则,低调得宛如潜伏——肯定上网,     主要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智商的提高,还得拜托网络发展,社会监督的昌盛。     毕竟5.4亿网民共同寻找真相,举世无双。     但谣言始终猖獗。方舟子越来越红,不断放倒牛人,几乎成为捍卫时代诚信的旗帜。 但你没全面调查就片面听信一方意见,加上主管臆断就发布损害别人利益的消息,且事后无人忏悔无人道歉,令人心寒。 吉林驻京办和南京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备受质疑,是因为只有结论,同样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高悦儿惹祸后人间蒸发了,彭宇始终保持沉默。 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多谣言和站不住脚的辟谣,既说明这个社会普遍浮躁,缺少诚信,加上残酷的利益纠葛,便忘记了全面、客观、公正、理性。这不仅是法治的缺失,监管的缺位,更是文明的缺席。 一个公民参与社会、积极监督、鞭笞丑恶,强过继续扮演沉默的大多数。但前提是自律和善意。批评不是将别人挫骨扬灰,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退一步讲,不奢谈道德的话,按照法治的精神:程序的不正义一定导致目的的不正义。 请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总是被情绪的洪流和燃烧的私欲裹胁。     最近因发布“反革命”檄文爆红的韩寒,备受关注,结果冒出一个IT圈的神人麦田,称他是人造的,文章纯属别人代劳。韩寒随后拍出2000万加全部版权悬赏,试图证明这些传闻是险恶的谣言。最后,此闹剧以麦田道歉谢幕。     此前,一家叫圣元的乳品公司刚刚从女婴早熟门的噩梦中走出,又被媒体宣布其奶粉搞死个孩子,谁料不久真相大白:男婴死于捂热综合征。     吉林驻京办则更神奇,冒出个实名登记的高悦儿在微博炫富,风头直逼郭美美,最后驻京办坚称查无此人。 但一般混同于一般草根,即使是被要求开了成千上万的微薄,竟也能做到多数网友毫无察觉。 官员不主动露怯了,也没有拦住网友监督别人的热情。谣言却随之此起彼伏。 韩寒之所以被盯上疑似有些树大招风,且最近三篇文章触动社会敏感神经,环球时报都发表了评论予以赞扬。有人爽就会有人不快,谁让咱阶层裂变了呢,贫富差距大呢,加上普遍缺点信仰,形成共识的可能远没有造成群殴的可能大。 在中国,搞臭别人的捷径是毁对方人品,尤其是对方在专业领域无法撼动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下三路哲学——上半身不发达的社会,往往下半身思维就无比强悍。 但韩寒没啥嫖娼或包小三的丑闻,安心在家当爹兼写“反革命”,攻击起来其实不如贪官顺手,但是人就会有缺点,可能是受到方舟子收拾唐骏、李开复的经典案例的启发,便盯上了他的文品——毕竟其老爹有些学问,其大哥路金波更是文字了得并叱咤出版界,不然一个80后的文章咋总是写得如此老辣过瘾呢? 民法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刑法原则是无罪推定,在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即使想完成对别人道德的知名一击,首先需要举出确凿证据,而不能逼着韩寒来证伪。这点方舟子就值得称道。不过,韩寒还是年轻气盛,竟设下巨额赌局,反而成就了一个自己难以解套的公案。 圣元则比窦娥都冤。早熟门不仅使其奶粉销量短期下降5成以上,最后卫生部加方舟子一起出来说话都没拦住媒体继续狂扁,这次整死孩子更是匪夷所思。其中固然跟中国乳品行业整体形象不佳有关,     时隔八年后,南京政法委书记出来说,被公众认为遭了冤屈的彭宇是个谣言,当时的确撞到了老太太,不过当时法官判案却是依据常理——证据并不扎实。     真不知该信谁。     过去一旦官员抽豪华烟或调情甚至裸聊等,不仅给人民丢人,更给组织丢脸,网友一般还能团结起来,共同声讨,这些公仆也不争气,每次这些丑事都竟然得到证实,下场均挺惨。 托改革开放的福,现在社会透明度是新中国史上最高的。 主要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智商的提高,还得拜托网络发展,社会监督的昌盛。 毕竟5.4亿网民共同寻找真相,举世无双。 但谣言始终猖獗。方舟子越来越红,不断放倒牛人,几乎成为捍卫时代诚信的旗帜。 最近因发布“反革命”檄文爆红的韩寒,备受关注,结果冒出一个IT圈的神人麦田,称他是人造的,文章纯属别人代劳。韩寒随后拍出2000万加全部版权悬赏,试图证明这些传闻是险恶的谣言。最后,此闹剧以麦田道歉谢幕。 此前,一家叫圣元的乳品公司刚刚从女婴早熟门的噩梦中走出,又被媒体宣布其奶粉搞死个孩子,谁料不久真相大白:男婴死于捂热综合征。 吉林驻京办则更神奇,冒出个实名登记的高悦儿在微博炫富,风头直逼郭美美,最后驻京办坚称查无此人。 时隔八年后,南京政法委书记出来说,被公众认为遭了冤屈的彭宇是个谣言,当时的确撞到了老太太,不过当时法官判案却是依据常理——证据并不扎实。 真不知该信谁。 过去一旦官员抽豪华烟或调情甚至裸聊等,不仅给人民丢人,更给组织丢脸,网友一般还能团结起来,共同声讨,这些公仆也不争气,每次这些丑事都竟然得到证实,下场均挺惨。 那是因为有关部门处于挽救党和政府形象考虑,动用公权力干预的成果,也算顺应民意、挽救公信力的救赎之举。 现在政府官员都有些谈网色变,一般自觉秉承远离网络、珍爱生命的原则,低调得宛如潜伏——肯定上网,     那是因为有关部门处于挽救党和政府形象考虑,动用公权力干预的成果,也算顺应民意、挽救公信力的救赎之举。    现在政府官员都有些谈网色变,一般自觉秉承远离网络、珍爱生命的原则,低调得宛如潜伏——肯定上网,但一般混同于一般草根,即使是被要求开了成千上万的微薄,竟也能做到多数网友毫无察觉。     官员不主动露怯了,也没有拦住网友监督别人的热情。谣言却随之此起彼伏。 托改革开放的福,现在社会透明度是新中国史上最高的。 主要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智商的提高,还得拜托网络发展,社会监督的昌盛。 毕竟5.4亿网民共同寻找真相,举世无双。 但谣言始终猖獗。方舟子越来越红,不断放倒牛人,几乎成为捍卫时代诚信的旗帜。 最近因发布“反革命”檄文爆红的韩寒,备受关注,结果冒出一个IT圈的神人麦田,称他是人造的,文章纯属别人代劳。韩寒随后拍出2000万加全部版权悬赏,试图证明这些传闻是险恶的谣言。最后,此闹剧以麦田道歉谢幕。 此前,一家叫圣元的乳品公司刚刚从女婴早熟门的噩梦中走出,又被媒体宣布其奶粉搞死个孩子,谁料不久真相大白:男婴死于捂热综合征。 吉林驻京办则更神奇,冒出个实名登记的高悦儿在微博炫富,风头直逼郭美美,最后驻京办坚称查无此人。 时隔八年后,南京政法委书记出来说,被公众认为遭了冤屈的彭宇是个谣言,当时的确撞到了老太太,不过当时法官判案却是依据常理——证据并不扎实。 真不知该信谁。 过去一旦官员抽豪华烟或调情甚至裸聊等,不仅给人民丢人,更给组织丢脸,网友一般还能团结起来,共同声讨,这些公仆也不争气,每次这些丑事都竟然得到证实,下场均挺惨。 那是因为有关部门处于挽救党和政府形象考虑,动用公权力干预的成果,也算顺应民意、挽救公信力的救赎之举。 现在政府官员都有些谈网色变,一般自觉秉承远离网络、珍爱生命的原则,低调得宛如潜伏——肯定上网,     韩寒之所以被盯上疑似有些树大招风,且最近三篇文章触动社会敏感神经,环球时报都发表了评论予以赞扬。有人爽就会有人不快,谁让咱阶层裂变了呢,贫富差距大呢,加上普遍缺点信仰,形成共识的可能远没有造成群殴的可能大。    在中国,搞臭别人的捷径是毁对方人品,尤其是对方在专业领域无法撼动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下三路哲学——上半身不发达的社会,往往下半身思维就无比强悍。     但韩寒没啥嫖娼或包小三的丑闻,安心在家当爹兼写“反革命”,攻击起来其实不如贪官顺手,但是人就会有缺点,可能是受到方舟子收拾唐骏、李开复的经典案例的启发,便盯上了他的文品——毕竟其老爹有些学问,其大哥路金波更是文字了得并叱咤出版界,不然一个80后的文章咋总是写得如此老辣过瘾呢?     民法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刑法原则是无罪推定,在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即使想完成对别人道德的知名一击,首先需要举出确凿证据,而不能逼着韩寒来证伪。这点方舟子就值得称道。不过,韩寒还是年轻气盛,竟设下巨额赌局,反而成就了一个自己难以解套的公案。     圣元则比窦娥都冤。早熟门不仅使其奶粉销量短期下降5成以上,最后卫生部加方舟子一起出来说话都没拦住媒体继续狂扁,这次整死孩子更是匪夷所思。其中固然跟中国乳品行业整体形象不佳有关,但你没全面调查就片面听信一方意见,加上主管臆断就发布损害别人利益的消息,且事后无人忏悔无人道歉,令人心寒。    吉林驻京办和南京官员的说法之所以备受质疑,是因为只有结论,同样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高悦儿惹祸后人间蒸发了,彭宇始终保持沉默。 但一般混同于一般草根,即使是被要求开了成千上万的微薄,竟也能做到多数网友毫无察觉。 官员不主动露怯了,也没有拦住网友监督别人的热情。谣言却随之此起彼伏。 韩寒之所以被盯上疑似有些树大招风,且最近三篇文章触动社会敏感神经,环球时报都发表了评论予以赞扬。有人爽就会有人不快,谁让咱阶层裂变了呢,贫富差距大呢,加上普遍缺点信仰,形成共识的可能远没有造成群殴的可能大。 在中国,搞臭别人的捷径是毁对方人品,尤其是对方在专业领域无法撼动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下三路哲学——上半身不发达的社会,往往下半身思维就无比强悍。 但韩寒没啥嫖娼或包小三的丑闻,安心在家当爹兼写“反革命”,攻击起来其实不如贪官顺手,但是人就会有缺点,可能是受到方舟子收拾唐骏、李开复的经典案例的启发,便盯上了他的文品——毕竟其老爹有些学问,其大哥路金波更是文字了得并叱咤出版界,不然一个80后的文章咋总是写得如此老辣过瘾呢? 民法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刑法原则是无罪推定,在一个成熟理性的社会,即使想完成对别人道德的知名一击,首先需要举出确凿证据,而不能逼着韩寒来证伪。这点方舟子就值得称道。不过,韩寒还是年轻气盛,竟设下巨额赌局,反而成就了一个自己难以解套的公案。 圣元则比窦娥都冤。早熟门不仅使其奶粉销量短期下降5成以上,最后卫生部加方舟子一起出来说话都没拦住媒体继续狂扁,这次整死孩子更是匪夷所思。其中固然跟中国乳品行业整体形象不佳有关,    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多谣言和站不住脚的辟谣,既说明这个社会普遍浮躁,缺少诚信,加上残酷的利益纠葛,便忘记了全面、客观、公正、理性。这不仅是法治的缺失,监管的缺位,更是文明的缺席。     一个公民参与社会、积极监督、鞭笞丑恶,强过继续扮演沉默的大多数。但前提是自律和善意。批评不是将别人挫骨扬灰,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退一步讲,不奢谈道德的话,按照法治的精神:程序的不正义一定导致目的的不正义。      请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总是被情绪的洪流和燃烧的私欲裹胁。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肖鹰:从张铁生到韩寒:中国文化的主潮是反智

肖鹰:从张铁生到韩寒:中国文化的主潮是反智 进入专题 : 韩方之争 反智    ● 肖鹰       在20世纪末期以来的中国反智文化主潮中,大众文化的消费娱乐和公知学者的犬儒主义是造就“韩寒神话”的两大元素。前者需要的是“另类成功”偶像,后者需要的是“自由代言”英雄,超越真伪是非,“韩寒”就成为1999以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神话。     今天质疑“人造韩寒”,意义不只是要还13年前那个“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神话真相,也不只是要甄别作为“80后意见领袖”的“公民韩寒”的社会诚信,而且是要检讨中国文化的反智主义土壤,进行对公共领域的批评理性启蒙。理性必须以求真为前提,没有求真的理性,必将归结于极权奴役和神话崇拜。          一“白卷英雄“的幽灵不散          文革10年,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文化记忆是“白卷英雄张铁生”。今天重审1973年的历史,那个因为声称“历史清白如洗,个人表现胜似黄牛”的知识青年张铁生,在只得6分的理化高考卷背面写出那封信《致尊敬的领导》,初衷只是向“尊敬的领导”表示自己因为忙于生产队长的领导工作而失去了复习备考时间,“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然而,这封本是“几乎交白卷”的知识青年张铁生为自我上大学求情的信,却被毛远新、江青一伙改造为《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而张铁生本人则被树立成“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英雄”。“白卷英雄张铁生”因此成为反文化的“革命符号”:读书不仅无用,读书而且有罪。     1976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文革思想的批判和否定,取而代之的社会理念是“知识就是生产力”(民间语则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制度的恢复,以考试分数而不是以政治表现作大学录取标准,是对“读书有用”的制度性肯定。与此同时,以“自由”、“民主”、“理性”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性的文化启蒙也以重续“五四精神”的路线展开。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社会历史运行的特殊轨迹在扩大开放和深化市场的同时,弱化、甚至抑制了启蒙精神,在“全民向钱看”的旗帜下,无边界的功利主义使社会动力失控于精神上的犬儒主义和实践中的投机主义。     度过20世纪最后10年的中国知识分子都知道,令举世瞠目的中国经济崛起和娱乐明星主导的大众文化市场,这两领域的辉煌拓展反衬的是作为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和末世沉寂。当知识界的衮衮宿学在清寂中以“学术登场,思想退场”自诩的时候,也有不少有识者将这个“非知时代”归因于80年代末中国社会的意外转轨。     然而,如果我们熟悉王朔的“痞子文学”早在80年代后期就为下一个时代的反智主义兴风作雨的时候,就会懂得,他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口号呼喊出的并不只是某个边缘群体的不平和抗议,而是在重续“白卷英雄”的反文化精神遗产。在王朔小说中,无一例外地在“指证”文革理念:知识者最愚蠢,无知者最聪明,反智者最英雄。王朔小说的英雄“玩主”如是说:“您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     20世纪最后10年,在一切领域都可以当称“繁荣”的中国社会,理想主义的溃败和批评理性的瓦解不仅很少被人觉识,而且相反被许多掌握着特殊话语权的人视作社会进步、民众福祉。老作家王蒙将王朔的小说意旨释读为“躲避崇高”,并加以推崇,实际上宣告了90年代中国文化的粗鄙化是上下同流的,而非仅是底层潮变。然而,拜金主义可以开拓文化消费市场,却不能提高社会文化品质;犬儒主义在躲避崇高的时候,滋生的并不是个体生活中的自信独立,而是价值失落之后的迷信茫从。在1999年的中国社会空间,明显可见的GDP腾飞使全民拜金主义意气风发,而文化上空的精神苍白和价值缺失,已经到了“没有神也要创造神的”紧迫时节。           二 “不读书“:反智时代的“天才神话“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说:“哪里有乞丐,哪里就有神话。”1999年中国文化空间,是理想和理性双重缺失的时代,全社会过度旺盛的开发力惟有在“天才”和“大师”的方向上无可着力。然而,这又从反面强化了全社会对“天才”和“大师”的乞求。不仅基于本雅明的神话学原理,而且也基于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1999年的中国,铺设好了“天才”和“大师”的神坛,不仅是虚席以待,而且是万民恭候。因此,当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提交仅用一个小时完成的、典籍掌故贯穿全篇、文字考究的千字文《杯中窥人》的时候,一个被期望中的“天才”就登场升座了。参赛者韩寒赢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杯中窥人》,无论从语气文风、知识引用,还是从思想观念,与1999年的文化语境不相通,更与常识中的一个17岁的高中学生情趣意识不相通。作为一个曾对当代文学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我认为《杯中窥人》更属于80年代早期文化热的语境,而且写作者的心态更近于一个曾经沧海的中年作者。在1999年阅读此文,我质疑的不是该文的真实作者身份,而是这一篇以掉书袋为长的作文何以被评为“新概念作文”标杆。准确讲,《杯中窥人》无论对于17岁的少年,还是对于1999的中国文学,都不是“新”,而是“旧”。     然而,2000年韩寒出版了《三重门》。在这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小说的主题是描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却引用了50余部中外学术、文学的历史典籍,其中包括《尚书》、《论语》、《左传》、《史记》、《管锥编》 等具有专业难度的著作,而且其引用并非泛泛而引,是表现了作者对所引文献在一定程度领会之后的“化用”。在出版《三重门》的时候,韩寒因为连续两年7科不及格(包括语文在内)在留级重读高一一年之后,被逼退学。     无疑,作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作为《杯中窥人》的作者,韩寒以17岁辍学的高中生出版这部包含着“巨额知识”的《三重门》,无异于对中国教育和文化投放了一枚颠覆性的炸弹??它不仅在“偏才辍学生”和“文学天才”之间划上了等号,而且直接成就反对广受社会诟病的“应试教育”的“不读书的天才英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参加者(包括韩寒在内),都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竞赛获奖免试升入名校复旦大学,实际上,复旦大学也决定录取韩寒,但他选择了放弃入学。     更重要的是,因为《三重门》的出版,作者韩寒“被认证”的不仅是非凡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只有神童才可能具有的远超年龄的知识掌握和表现力。但是,不仅父亲韩仁钧的公开表述在描绘一个写作《三重门》之前一年还几乎不读书的“天才玩童”,而且韩寒本人也多次宣称自己不读书,“不读四大名著”。因此,韩寒出版《三重门》,不仅直接抨击了普及教育的“应试教育”,而且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逻辑也是毁灭的??实际上是根本否定了学习的意义。与“白卷英雄”异曲同工,作为“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神话”在1999年再次为“读书无用论”正名。“读书无用”,因为有“不读书的文学天才”。这对于一个功利主义主导的社会,是一个多么具有蛊惑力的口号?而对于许多在“应试教育”重压下的学生和家长,这“不读书的文学天才”,无异于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福音。     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功利主义、文化造星和全社会的反智心态,共同为韩寒的“不读书的文学天才”准备了土壤。我们相信,历史再重复一次,这个“韩寒神话”也完全会如期重演。问题在于,将韩寒直接扶上“天才神坛”的,并不是擅长于流行偶像造神的娱乐市场,而是当时以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身份集聚起来的包含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在内的全国重要的高教和学术机构的著名文学教授、文学批评家。作为当时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之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曾表示:“读罢《三重门》,愈发使我感到惊奇。……在《三重门》的作者韩寒身上,却已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若没有知情人告诉你这部作品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你就可能以为它出自于成年人之手。”显然,《三重门》作者表现的非少年的心理和语言的成熟,令熟悉少年作者作品的曹文轩先生“吃惊”,但是,曹先生又说:“他(《三重门》作者)是觉察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样子,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曹文轩《三重门》序)我们据此可以判断,以作家和文学教授的眼光,曹文轩教授从作品本身,“已几乎不见(作者)孩子的踪影”,“以为它出自于成年人之手”。但是因为在视该作者为文学天才的语境下,“一切都会变成另一副样子,一切都会有另一种说法”??本来可以展开的对作者真实性的质疑立即转化为对作者天才的迷信。     曹文轩先生对《三重门》作者超年龄的“文学天才”的认定,应当代表着当时认证韩寒为“文学天才”的作家、教授们的普遍意识。我们不怀疑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但是,在1999年的反智文化语境下,正常的文化逻辑和学术理性被虚拟了,在面对韩寒这样的“特别案例”(另类)的时候,这些作家和教授们对作品的判断是受控于超作品、超文学的“天才饥渴”语境的。在这个语境中,全社会的功利主义改写了个人判断密码,在对于一切可能的天才迹象的求证中,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作为绝对指令植入个人意识深层。在曹文轩教授的《序言》中,《三重门》表现出的成年人的成熟、深刻和智慧被作为作者的超常的文学天才被赞赏,在“求天才心切”的语境下,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一个16岁的高中辍学生,不仅没有证据表现出写出前期的必要知识储备,而且没有时空条件保证其写作中对这些知识的检索和引用。如果一个有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的作家和教授没有放弃最低限度的质疑意识的话,应当提出的关键质疑是:以韩寒的特殊经历,“一个不读书的天才”,在一年高中学习期间,在20万字的《三重门》写中如此熟练的引用“巨额知识”究竟如何可能?而且,从其最近公开的《三重门》手稿视频图像可见,韩寒“写作《三重门》”的“手稿”却如同誊清稿一样整洁??17岁少年创作一部引用“巨额知识”、长达20万字的长篇小说,一年高中生学习时间完成,“一次定型”(韩寒自叙语),这作者是神吗?     其实,如果不是基于迫切“认证“《三重门》作者的“文学天才”,一个熟悉文学史的作家和学者可以做出两个判断:第一,《三重门》作为一部长篇小说,远非上乘之作,它不仅没有表现如《少年维特的烦恼》、《了不起的盖茨》和《麦田守望者》等真正天才作者的非凡的文学才华和独特深邃的人生感悟力,而且以极度的填充和炫耀知识而使一部“青春小说”弥漫着严重的冬烘陈腐。第二,《三重门》的文风和手法表现,不仅缺少少年天才之作的才气和青春活力(“已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而且就是作为“出自于成年人之手”的作品,也绝不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产物,它的作者无疑是一位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文学环境滋养定型的,具体讲,它的作者是当时的文化热熏染成熟的小说家,他的心态被这个时代定格了??这不仅表现在《三重门》从语气至叙事手法都严重模仿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而且表现在作者在小说中苦心罗织和炫耀“巨额知识”。从80年代早期的文化热以来,中国文学经历了先锋叙事、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身体写作、女性主义写作、新历史写作等等思潮和手法演变,这些都没有在《三重门》中留下痕迹,它的“17岁的作者”犹如一个封冻在80年代文化热中的仿钱钟书作家,知识、观念和文风都如此封冻着,这一样一个“少年作者”,如果说是一个书虫式的仿古作家还可以,何谈“文学天才”?     因此,如果当时给予《三重门》一份负责任的文学史鉴定,“文学天才韩寒”的神话也许就无从谈起。然而,当时惊讶于《三重门》作者的“少年老成”的时候,那些负责“天才识别”的作家和文学教授们偏偏遗失了文学史鉴定??这本来是鉴别天才的基本维度。          三 “不学为知“:反智时代的皇帝新衣          在安徒生童话中,那些聚集在一丝不挂的皇帝面前的大臣们,极力见证“皇帝的新装”,不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而且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识。在20世纪末中国的反智文化语境下,基于同样的理由,“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轻易地逾越了社会质疑和文学识别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文化中。一个新的问题在过去13年的时间中,没有被警觉:“文学天才韩寒”并没有继续表现他在《三重门》中的创作能力和超龄学识,他成名后前期“转青春风格”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很普通、甚至相较同龄作者更为低水平的文学写作能力,而其后期的博客文章所表现的从文字到观念上的“粗痞化”更与《三重门》的作者判若两人。然而,博客的兴起为“文学天才韩寒”提供了新的空间,所以“80后意见领袖韩寒”、“自由公民韩寒”、甚至于“当代鲁迅韩寒”在博客中适时出现了。     在博客中,韩寒先是以文学批评、继之以社会批评的“另类批评家”形象出现的。2006年,当他针对批评家白烨否认8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价值写出的《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问世的时候,被震动的不仅是确实“腐而且败”的当代中国文坛,而且正在兴建的以网络为基本媒介的整个中国公共空间。阅读这篇《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你会发现,全文并无正统文学批评论争的理性和逻辑,它没有论述、甚至没有论据,它的全部力量都集聚在它的工整而充满语言颠覆力的标题中。这篇文章奠定了“80后意见领袖韩寒”的“文化-社会批判”的策略和话语逻辑??它的力量来自于话语扭曲产生的爆破力,它表述的只是常识和公理,但它在非逻辑的语言狂欢中表现对被批评对象的肆虐和反叛。因此,读韩寒博客文章,各阶层的读者都会获得异常的欣快感受??虽然作者并没有提供任何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在知性层面传达的只是常识,但是它们的确让阅读者感到无可替代的“解气”。     在2012前的最后5年中,以“文学天才”打底的“80后意见领袖韩寒”(别称“自由公民韩寒”和“当代鲁迅韩寒”)的成型和成功,既是与这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的泛文化扩展分不开,在韩寒背后的商业集团和媒体都看好并在不同程度参与了这个“青年偶像”的包装、塑造;同时,又与在此期间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在全面商业化、功利化中的批评力丧失相联系。“不读书的天才”韩寒能够成为这期间的“意见领袖”,深层的原因是知识分子退却留下的非理性批评冲动的社会需要??实际上是发泄和解气的需要??为韩寒的“第二个神话”提供了现实土壤。问题在于,在个人与媒体之间的不对等,在批评理性与媒体资本逻辑之间的不平衡,最终我们看到了一个以博客为平台的“神话韩寒”,这个“韩寒”的博客文章,如同定期发布的“圣旨”一样,哪怕全文只有一个“喂”或“·”,所在网站都会将该“文”推荐到网站首页,而且点击率就是数以百万记。     在这个以点击率为影响力的博客时代,“韩寒是不可战胜”的神话就造成了。     在这个“不读书的天才”韩寒成为“意见领袖”的时代,是社会批评理性被媒体传播逻辑取代或操控的时代。作为“自由公民”偶像,韩寒形象的自我悖论表现为:他的“自由言论”培养的支持者(数以百万计的粉丝)却多以对偶像“韩寒”的无条件的“忠诚”和“捍卫”为前提,当这些韩粉们对于韩寒的异议者总是施以网络暴力围攻的时候,我们看到,伴随着“韩寒的自由批判”,是网络公共空间中的“韩寒恐怖”。因此,我们不得不检讨的是,为什么“自由公民韩寒”并没有培养起他的支持者对于异见者的平等意识?为什么“韩寒的言论自由”要以其拥戴者(粉丝)对他人批评韩寒的“网络暴力”为前提。由此,难道我们不应当检讨韩寒那些充满反智主义趋向的批评话语和策略中所包含的反自由、反民主的暴力极权基因吗?当然,我们就不应当奇怪,为何“自由公民”韩寒从来没有针对于“偶像韩寒”享受的媒体特权(霸权)作任何反思和自戒。          四 无知者的暴力:“自由公民韩寒“的原相          然而,作为一个“自由公民”或“意见领袖”,“韩寒神话”的全部虚幻性和矛盾性在这次“质疑人造韩寒”的网络运动中彻底暴露出来。韩寒本人、韩父韩仁钧及其长期合作者路金波,在回应麦田、方舟子等人“质疑韩寒作品被代笔”中,表现的霸道、蛮恨和前后矛盾,与“自由公民”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韩寒本人的表现尤其不符合媒体塑造的“韩寒形象”。在这20余天中,他的极端、失态和自相矛盾的言行,不仅破灭了“自由公民韩寒”的偶像形象,而且暴露了从语言表达到知识学养的严重缺陷??不仅完全不具备《三重门》的“文学天才”的影子,而且缺少一个80后青年普遍的文明见识和心胸气度。     对于被质疑代笔,韩寒初期回应说:“这是最下流的招数,利用作家职业无法自证的特殊性,披着质疑的外衣,干着诽谤的勾当。”(《正常文章一篇》)近半月后,韩寒更如此界定对他代笔的质疑“一个团伙因为发泄私愤,预设立场再有罪推论进行到丧心病狂”(韩寒《答春绿》)作为一个以“自由公民”身份立足于网络而且以犀利、勇猛批评社会著称的“青年偶像韩寒”竟然如此看待和回应质疑,不啻于是自我背叛。如果韩寒确有一点他曾经标榜的“自由公民素质”,他就应当首先肯定别人的质疑权利,进而应当反思自己为何招致“被代笔”这样严重的质疑。在事件发展20余天的进展中,韩寒始终用方舟子等质疑者“公报私仇”等阴谋论说辞回应质疑,既不敢称认方舟子等人介入质疑是有自己“悬赏征寻代笔者”这一前提,更不敢面对多位学界质疑者公布出来的严谨、理性的质疑论据。从既有媒体披露出来的信息可确认,无论韩寒参赛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过程,还是他作为一个包括语文在内七科不及格的体育特长生却在16岁创作《三重门》这部汇集高密度知识信息并且表现出成熟深刻的成人视角,都存在严重的疑点。     对一个多年来被社会接受为“文学天才”的作品产生作者真实性质疑,并且展开理性的分析、考辨,是中国社会文化理性进步的表现。这就是方舟子所代表的质疑者做的工作。当韩寒将这样的质疑指控为“最下流的招数”、“诽谤的勾当”、“一个团伙发泄私愤”而进行恶意回应的时候,实际上也放弃了理性反驳质疑、合理自我澄清的机会。     然而,过了半个月,韩寒似乎忘记了自称“作家职业无法自证的特殊性”,不仅在博客中用图文展示“写作《三重门》的手稿”,而且要用这1000页手稿上法院证明《三重门》是韩寒本人原原创,而非“被父代笔”。韩寒提供的手稿,如果获得司法验证,只能证明韩寒本人是手稿文字书写者,并不能证明韩寒本人是《三重门》的原创作者。鉴于已经公开的事实和证据,由于韩寒父子文学的特殊历史,韩寒需要提供直接证据证明:父亲韩仁钧没有条件为他提供《三重门》原创。无疑,这比通过DNA证明父子俩没有父子关系还难??而且即使证明(当然我们相信不可能)两人没有父子关系,仍然不足以证明韩仁钧先生没有为《三重门》代笔。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职业无法自证的特殊性”是可以成立的。其实,韩寒不理解,他需要而且可能证明的只是自己作为“文学天才”的创作力??他遭受质疑的根本正在于无论《三重门》写作的当时,还是后来的13年,韩寒不是合理表现,而是让公众对他的文学创作力产生严重质疑。     对于面对方舟子坚持质疑,韩寒不是正面回应,转而诉诸法律,他声称:“诉讼是为了让我的手稿和证据能够确证,也为了防止行业开此先河,就是当你看一个作家不顺眼,不需要观点之争,不需要文学批评,也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说他的某篇文章是别人写的,于是这个作家的名誉将受到损害。”(韩寒《二月零三日》)韩寒显然在这里创建了一个完全不符合文学史的“作家风险”??作家可以任意被质疑代笔,而且必将遭受名誉损失。韩寒将此说法作为证明自己清白和反击方舟子的武器,在企图将自己面临的被质疑困境普遍化、抽象化的同时,暴露了他自身作为一个1999年成名的“文学天才”,迄至13年后的今天始终没有进入文学写作史,不懂得一个真正置身于文学写作史的作家,是不需要、也不用担心被质疑代笔的。当韩寒反复向媒体申诉这一说法的时候,他此举的实际效果是在反证“被代笔的质疑”。     在这次“质疑韩寒被代笔”事件进展到本文写作的今天,我与多位公开表达意见的学者一样认为,无论方舟子所代表的质疑者将把“质疑代笔”的研究工作推进到什么程度,也无论韩寒起诉方舟子侵犯名誉权是否胜诉,“韩寒偶像”是破碎了。正如没有直接证据,方舟子就不能最终坐实“韩寒被代笔”,“韩寒偶像”的破裂,不是因为这次由麦田引发而自由展开的理性而强劲的“代笔质疑”,甚至也不是因为韩寒及其支持者不能有效证实《三重门》等作品为韩寒原创,而是因为韩寒在整个回应质疑过程有三个在根本上与“韩寒偶像”的应有品质完全相反的表现:第一,始终敌视被质疑,甚至以诋毁污辱质疑者人格的方式回应质疑;第二,不仅始终无视质疑者据以质疑的论据的客观存在(这些论据绝大多数来自韩寒父子公开出版的作品和媒体言论),而且对于自己(包括其父韩仁钧)的言论缺少责任感;第三,无论其博客文章和视频言论,均表现了与“文学天才”,尤其是与《三重门》作者完全相反的语言能力和文史水平。     韩寒回应《三重门》的知识来源说:“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少年总是特别希望自己是老成的和高深的,就好比以前有一个傻逼给我女朋友写英语情书,我居然没看懂,因为把爱情说成‘love’总是太肤浅了,讲成‘affection’自然显得有文化。《杯中窥人》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那是一篇很装逼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逼的书。”(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质疑者、资深编辑张放说:“其实《三重门》作者对上述知识的使用上,用‘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形容更为恰当。也就是说,作者绝对不是表层意义上地、像高一生那样地泛泛地了解上述知识面里的知识,并非为了秀而秀。正相反,作者的知识储备,显然还远不仅止于此。更大胆一点说,是有着更宽泛的阅读量的,像拿小水杯从一个大桶里舀水一样自如。也正如此,才会给人一种作者是成年人的判断。”(张放博客《一个回应加一个道歉》)张放的评议不仅与曹文轩的《序言》相吻合,也与《三重门》责任袁敏的评议相吻合。袁敏说:“(《三重门》)果然很棒,它的行文似有《红楼梦》的格局,它的用笔又有《围城》的韵味,它的语言藏龙卧虎、吸古纳典,语言本身有细节、有性格、有生命,充满灵性。它写的是一部校园小说,但却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一个17岁的少年对社会、对人生、对世事、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深刻独到、直抵要害的见解来,那份智慧、那种敏锐足以让成年人都汗颜。”(袁敏《 我编<三重门>的前前后后》。     韩寒用“抄书装逼”搪塞关于《三重门》“巨额知识来源”的质疑,不仅违背了他的肯定者和质疑者对《三重门》共同的评判,而且表现了“不读书天才”的无赖相??当然,一味逃避质疑而罔顾事实的时候,也不恤13年前以自己的文学信誉将他扶上“文学天才”神坛的老师们的苦心了。然而,就本文而言,这个“抄书装逼”的自供虽然并非《三重门》来源的实话,但的确把一个反智主义时代的“人造偶像”的内底给翻倒出来了。然而,“公民韩寒”的无赖相更强烈的表现在其博客中的《质疑鲁迅》一文,在这篇韩寒自称“转载”的无主文章中,作者用恶搞鲁迅的方式影射“质疑韩寒就如质疑鲁迅”,此文极力炫技耀识的文气手法与韩寒博客文章《答春绿》别无一致,而且两文表现的对质疑者的复仇心切的刻薄凶戾只能出自同一作者。读这篇《质疑鲁迅》,我们不可能相信这是一个对文学艺术有真的尊重、对理性、平等和自由有真的信仰的“自由公民”所为。它让我们看到,为了自我维护,一切(包括自己宣称、主张的)价值都可以践踏,这不就是那个“非革命”、“非民主”,只要“一点写作自由”的“公民韩寒”的神话,这个神话的精髓不就是“既杀戮政府,又要杀戮人民”的信仰?     总结韩寒对这次被质疑代笔的回应,我们可以概括出他的三个策略:第一,“文学天才无所不能”,“你做不到的,不能说我做不到”;第二,“抄书装逼”,我不读书,但我抄书,“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第三,“遗忘”,自己说法前后不一,父子说法互相矛盾,“13年前的事谁还记得?”     这三个策略,对于质疑者,就如三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坑,任何事实确凿的质疑都会如遭遇黑洞一样,被陷落其中??所以韩寒至今不是据理据实反驳质疑,而是一言以蔽之,质疑者对他的质疑全部是“捏造”、“造谣”和“抹黑”。在“三重坑”背后的韩寒,给予公众的是诚意还是欺诈?是真相还是谎言?是负责还是推诿?恐怕细心观察的人士多会选择每个问题的第二答案。     在近一月来,韩寒及其主要支持者(特别是韩父韩仁钧和合作出版人路金波)公开作做出的全部回应,不仅丝毫没有有益于澄清质疑,而且在极大程度上强化和印证了“人造韩寒”的质疑。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是,韩寒本人回应质疑的全部说法都在向公众指向一个判断:韩寒在撒谎。我本人在阅读双方争议全部文章和相关视频后,认为虽然尚没有直接证据揭示“人造韩寒”的真相,但是今天面对质疑的韩寒始终在为13年前的真相撒谎。     对于深陷质疑困境中的青年韩寒,我们要提醒的是:真相解放韩寒??一个宽容的社会可以原谅那个13年前“被文学天才”的孩子,一个理性的社会理解17岁的他“装逼挖坑”,一个温和的社会接受他对13年前“被文学天才”的“历史遗忘”,但是,社会的宽容、理性与温和,绝不能成为容忍13年后这个“天才人偶”继续撒谎的理由。          五 两个英雄 一种反智          在以“白卷英雄”张铁生为男主人公原型的电影《决裂》中,男主人公凭着一双长满厚茧的“劳动者的手”取代了电影中的代表知识传授者的教授(反动权威)的位置。在当代以网络媒体主体的公共公间中,韩寒以一个“不读书的天才”成为“自由公民”偶像。他们成为偶像(英雄)的时代不同,但共同的就是,反智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主潮。在文革时代,张铁生并不孤独,在他身旁还有更年少的反潮流英雄黄帅;而在当代的反智文化主潮涌动中,在韩寒的身旁有以低俗表演走红中国的小沈阳、“抄书抄得好”的出版奇人郭敬明和“网络呕像”凤姐等偶像群星。韩寒和凤姐,都是这个反智时代的代言人,只是在反智的愚乐闹剧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是在同一个市场走红。因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韩寒和凤姐同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质疑韩寒作品代笔论争中,不问真假是非而力挺韩寒的,不仅是沉潜于网络的无名“韩粉”,也不仅是那些在娱乐市场上与韩寒惺惺相惜的娱乐明星,还有不少活跃于公共领域、以“理性”、“独立”著称的“公知教授”。人大教授张鸣称,韩寒是“非公权力”公众人物,不应在被“打假”之例;北大教授郑也夫称,韩寒非学者教授,无须对他进行“打假”。清华教授郭于华根本无视在次被质疑事件中,韩寒一再表现的对自由、理性、平等的践踏,多次公开撰文坚称“韩寒之可贵,在于他的独立、自主、率性,这些都是社会中的稀缺之物”。她将诸多教授、学者对韩寒的理性质疑定性为“厮杀”、“互殴互毁”,表现了“对个人极度不宽容甚至刻薄,而同时对制度之恶却宽容体谅”的“劣根性”;认为质疑韩寒的“恶果”就是“没人再批判强权暴力,无暇再关注弱者的处境”。     (上述教授言论分别见其博客、微博)公知教授们,都把“自由代言”的希望寄托在“公民韩寒”身上了,但是,如果他们不是闭眼而是理性面对这位“公民韩寒”在面对质疑时的表现,难道他们不会看到的不是一个“独断专横自私狂妄狠毒又有煽动力”的“韩寒”吗?我们的理性独立的公知教授就是要为中国民众捍卫这样一个“公民韩寒”?     2月3日韩寒发表博文称“我也将不再回应此事,就此事,现在收笔。” (《二月零三日》) SOHO中国CEO张欣女士说:“韩寒的谢幕词让人读了想哭,无论是曾经犀利的韩寒,还是现在情绪低落的韩寒,总有他独特的魅力。”(张欣微博)由一位企业高管说出这个“韩寒总有他独特的魅力”的感叹,表达的是对“韩寒”的“偶像魅力”的欣赏,已经成为这个反智时代的跨阶层的“超是非”的审美无意识。它告诉我们,一个反智时代,就是一个全民需要偶像、不需要真相的时代。     在一个习惯了奴役和崇拜的国度,就是“自由”和“反叛”,也要攀援在一个偶像身上--即使是一个虚假的偶像,总比失去偶像要好。当代中国文化的大悲剧在于,没有偶像,真正心酸和恐惧的还不是那些在茫然中徘徊的少男少女,而是那些在公众看起来很不凡的学者名流--他们(她们)不仅是“天才韩寒”生命长青的暖房,而且左右着普通公众、尤其是年轻公众的“自由理性”。因此,无论现实中的韩寒表现了多少无知、谎言和无赖,也无论多么令人失望,作为一个“人偶”,韩寒“总有他独特的魅力”。建立在反智文化时代语境基础上的韩寒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个超值的娱乐消费偶像,又是一个“自由代言”的政治符号。     这次韩寒偶像被质疑而迅速破碎,开始的是当代中国批评理性的再次觉醒,它预兆的是被中断的当代中国的理性启蒙将会重续。美国学者曾将网络视为一个蛮荒的世界,这是“不读书的天才”韩寒成为网络偶像的天然土壤。但是,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全民化,网络的文明和理性开发必将进入日程。这次“偶像韩寒”在方舟子所代表的学者和文化人士的理性而艰韧的质疑中破灭,就是一个中国网络文明进步的证实,而且它的意义是超越网络而辐射到全社会的。         进入专题: 韩方之争 反智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专题 > 专题文库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047.html    

阅读更多

陈希我 | 答《河北青年报》问:让我们学会好好说理

关于韩寒“代笔”的猜测,纷扰了近一个月。2月3日,韩寒发表博客表示将不再回应,同时向法院正式递交了诉讼材料。方舟子并没有放弃,依然写文章分析“代笔”的可能性。 这场论战是今年的网络第一战,吸引了无数人参与、围观。现在既然已经走到法律程序,一切就静待法律的判决吧。不过,这场论战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在公共空间发言,需要注意些什么?公众人物应不应该接受哪怕有点过分的质疑?如何面对太过疯狂的粉丝?社会是否需要方舟子这种一根筋似的较真? 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让我们在这场口水狂欢过后,收获的不只是热闹。 回顾 麦田揭幕方舟子接力“倒韩” 1月15日,麦田发表一篇名为《人造韩寒》的博文,质疑韩寒的成名背后有一个写作团队帮他包装策划。第二天韩寒方面作出强烈反应,悬赏2000万元寻找代笔,范冰冰也加码2000万元。1月18日,麦田在博客上向韩寒道歉,本以为代笔门事件会这样收场。但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质疑的一方,让这场关于代笔的论战逐步升级。 纷扰持续了整个春节,双方写文章、发微博、上电视,力图证实自己是对的。截止到昨天中午,方舟子连续写了《造谣者韩寒——答韩寒 》、《“天才”韩寒作品 分析》等十八篇分析文章。更在微博上高频度发帖。一向博客更新不算快的韩寒,也贴出了十余篇长文回应。韩寒的父亲专门在新浪开了微博,为儿子证明清白。更有百万网友围观甚至参与了这场大辩论,姚晨、石康、张放、林楚方、彭晓芸、木子美等名人也被牵扯进来。或许是对此感到厌倦,2月3日韩寒在博客上发文《二月零三日》,声明将不再回应此事,同时向上海法院提交了诉讼材料。而方舟子则表示,会继续分析韩寒的文章,找出疑点,把打假进行到底。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1.怎么提出质疑? 公共空间的交流需要理性 虽然各打五十大板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有和稀泥的嫌疑,但这场论战中,我们不得不说,韩寒和方舟子都有很明显的漏洞。作家陈希我对记者表示,这次韩方论战中,他是“骑墙派”,而他觉得“骑墙派“的脑袋稍微清晰一点,“因为他看到了双方都有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师张志,在自己署名“秋叶语录”的微博,发布了制作成PPT的观点文章《看方韩大战学独立思考》,倡导理性的批判精神,引起关注,姚晨也转发了这个帖子。张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舟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始终要证明韩寒有代笔,这不是学术讨论、文化批评中该有的“开放性的心态”。 张志说:“方舟子是学生物的,在生物学里面你要做实验,在实验当中你会观察到一个现象,但是不代表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必须反复试验排除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时候,他拿出来的证据看上去很有力,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证据里面没有其他的可能呢?这叫简单归因。” 这个问题是不是韩寒就没呢?“他也犯,只不过他是被动守的一方,没有方舟子那么明显。”在张志看来,韩寒方面犯的最大的错误是用情绪回应。 “写几个字就要骂一下,或者讽刺一下,比如韩寒调侃方舟子‘秃头’,看上去很过瘾,但那不是讲理。”张志说:“不讲理的话,结果就是大家都想证明对方是错的。而我们知道,在认知论里面,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辩论,逐步靠近真理。而且在社会学里面,我们最重要的是达成妥协,达成共识,而不是我们把那一方给灭了。” 韩寒的支持者、著名作家慕容雪村也认为,韩寒一些不妥当的言论是给他“减了分的”。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不久前写过一篇《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书写》,谈到了公共空间里理性交流的重要性。在就韩方论战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再次重申,在公共空间交流中,谈什么和怎么谈都很自由,但唯独不能缺少交往理性。更重要的是,文化批评不一定要像学术论文那样,有那么强的逻辑性、学理性和连贯性,但文化批评是对话和商谈,而不是独白和命令。任何人都不以“绝对真理”的发布者自居。 但在韩方论战中,我们看到,双方只管自己认定的逻辑和道理,恰恰缺少这种交往的理性。 不妨从尊重程序做起 而建立理性的公共交流空间,不妨先从尊重程序做起。 张志告诉记者,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把这个问题界定清楚,然后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 张志说:“客观的立场不是没立场,而是要审视一下,我的情感会不会让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引至一个不理性的方向。然后我要找证据,这个证据说服自己以后,用一个合理的渠道,把这个问题沟通清楚,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这就是程序嘛,其实他们都没有一个尊重程序的概念,都是想赢,一个证明自己清白,一个想证明自己打准了。” 对于这次论战中诸多的猜测,张志表示,应该就事论事,最好的去看观点、看定义、看事实、看证据链、看你的逻辑,不要考虑背后的东西。一考虑背后的东西就会变成动机论、阴谋论、结果论,这都不对。证明一件事情,是求真而不是求赢。“而这个真,不代表以后不会被证伪。” 2.怎样看待公众人物? 绝对应该被质疑,但程度有区分 在这次关于韩寒有没有代笔的大讨论中,很多人都秉持这样一个观点,韩寒是公众人物,他必须接受质疑,这是成名的代价。 慕容雪村认为,公众人物接受质疑没有问题,韩寒绝对应该被质疑。但是我们以前对公众人物的理解是不够的,“通过这个事情(韩方之战)我们可以知道,有官员类的公众人物,有学术类的公众人物,有明星类的公众人物,对他们要求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他认为,对掌握着公权力的官员,任何批评猜疑甚至恶意的猜测都是可以的。但是并不掌握公权力的公众人物,适当的猜疑、合理的批评甚至严格的批评也都是对的,但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据事实,不能利用非事实恶意构陷。 出身政法大学的慕容雪村表示,至于韩方论战中方舟子的言论是不是属于文化批评,这在法律上也是很棘手的问题,“这个案子到了法院恐怕也有争议。”所以他支持韩寒,是“维护韩寒不需要辩护的权利”。“用方舟子的逻辑推论来挑剔任何一个作家的文章,可能都会挑出毛病来。韩寒还有手稿,我是没有手稿的,如果有人在2002年的纸上把我的成名小说抄一遍,然后说我是抄他的,我该怎么自证呢?我想了很久,真没什么办法。没有明确的证据,一大堆疑点就足以毁掉一个作家。” 著名的诉讼法学家徐静村也表示,方舟子有权利批评质疑,只要有真凭实据,比方说我知道你是谁代笔的,代笔人进行代笔的行为是能查清楚的,那他指出来学术不端没有问题。如果没有真凭实据这样说,确实有侵害名誉权的问题。而受到指责的人,没有必要来证明自己没有这个情况。 3.怎样看待粉丝? 骂人不是好事,但不让骂更糟糕 在这次论战中,韩寒和方舟子都受到了很多无理的谩骂。从博客和微博的留言情况下,方舟子一方挨骂更多一些。 对于这些粉丝的行为,陈希我表示,这是一种“无脑”的表现,也是因为“没有代价”。当你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时候,说话自然就会无所顾忌。当然,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的角度讲,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但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现阶段很难一个个追究这些言论背后涉及到的某个具体的人。 陈希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自律。但即使做不到自律,与其是限制他,不如让他说话。 慕容雪村和陶东风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慕容雪村说,乱骂人虽然糟糕,但去限制的话会更糟糕。“言论平台是开放的,一定会有些人在上面乱骂,但一定也会有平和理性的声音。而且我发现,平和理性的声音占主流。这次韩方之争,很多人都写了很长的文章,不管观点怎样,至少我觉得是很精彩的。”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王晓渔博士在韩方大战之后,也反思粉丝文化。“对韩方之争没有太多关注,只是感觉双方粉丝的话语方式越来越接近,每一方最大的敌人都不是对方,而是本方阵营中比较极端的那些粉丝。如果哪一方先痛下杀手,像批评对方一样批评自己那些极端然而忠诚的粉丝,哪一方就是胜者。” 或许还达不到“痛下杀手”,但韩寒在2月3日的声明中规劝粉丝:“我愿我的读者和支持者对待对方更加理性,如果和他人讲不通,那就不要讲了。尽量不要去对方的微博或者博客上谩骂,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正如你们理解我的心情。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能激化分歧。” 4.社会需要方舟子吗? 制约方舟子,需要更多的方舟子 跟韩寒一样,方舟子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方舟子纠正了社会风气,反对者觉得他吹毛求疵不务正业。这次方舟子把目标对准韩寒,两个人都遭遇了出道以来最大的难关。到底这个社会需不需要方舟子这种一根筋似的质疑精神? 陈希我表示,挺欣赏方舟子打假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较真算是优良品质。”陶东风认为,方舟子的质疑精神很值得鼓励,但对方舟子个人没必要求全责备。“方舟子做过头,或者打错了,都是允许的。要求他不出偏差,那等于是要求他不要打假。读者对方舟子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是可以的,但是掌握公权力的部门,要有一种多元包容的态度。不能动用舆论之外的手段,比如限制方舟子。” 对方舟子近来行为颇不认可的慕容雪村则认为,社会需要的永远是正直健康向上的力量,但是不能把某个人当成这种力量的化身,方舟子做很多事情时表现出来的风格也是令人担忧的。在陶东风看来,要制约方舟子的较真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好的办法是出现很多的方舟子。“只有一个方舟子,就容易对他提出过分的要求,把他当成正义的化身了。” ■文/本报记者张翠平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