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杂说

胡觉照 | 造成东汉分裂的第一罪人

                                  造成东汉分裂的第一罪人     《三国志》著者陈寿从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将贾诩作为曹操帐下最重要谋士之一,同荀彧、荀攸并列,当然有自己的理由,贾诩确实是一难得人才。如果从社会发展,民众安居乐业看,则截然相反,贾诩无异是三国史上第一罪人。     贾诩,凉州武威人,自小就有过人的聪明。不幸的是,一出仕就错投董卓门下,由太尉掾而平津都尉,继而讨虏校尉的平步青云,之后,更成为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的副手驻屯于河南陕县一带。统领李傕、郭汜、张济等诸将。董卓诛灭后,牛辅军队发生兵变,惶惑中,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连夜出逃,其亲信支胡赤儿等见宝心黑,将牛辅杀了,并将头颅送长安向皇室邀功。     牛辅一死,李傕、郭汜、张济等已成为无头苍蝇,惶惶不安中准备解散军队,秘密地逃回故里。适在其时,遇到从乱兵中逃出的贾诩。听了他们的打算后,贾诩劝阻道:“听说长安城中纷纷议论,要将凉州籍官兵全部诛杀,而各位抛弃军队只身行走,即令遇到一亭长也能抓捕。与其这样,不如率军队向西出发,沿途收拢凉州散兵攻打长安,为董太师报仇。如获得成功,则奉应皇帝征讨天下;若失败了,再逃回不迟。”(原文为“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见《三国志·贾诩传》)。     在贾诩的策动教唆下,李傕、郭汜、张济等率众西向窜入关中,沿途又收集董卓亲信樊稠、李蒙、王方等统率的西凉兵勇,总数达到十余万。情势至为危急中,王允依然未予正视,而将极有影响的凉州籍人胡文才、杨整修招来说道:“驻屯在函谷关以东的凉州鼠辈想怎么样?你俩个把他们唤回来。”(原文为:“关东鼠子欲何为耶?卿往呼之”。见《三国志·董卓传》注释《九州春秋》)。这两人对王允平时歧视慢待自己十分不满,这时正抓住了挟嫌报复的机会,他们没有作任何解释以消除疑虑,实际起了催促李傕等进攻长安的作用。     在国难家难来临之时,王允不失英雄本色。吕布败退中呼王允一起出逃,他掷地有声地答道:“假如先皇们在天有灵,上安国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能,那么我将以身死难。皇帝幼小,得依赖我。如临危难就苟且偷生,这是我不忍心做的。你奋力突围,出去后代我感谢关东的袁绍他们,勉励他们以国家为重”。(原文为:“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亡。  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见《后汉书·王元传》。     长安被围十日后陷落,李傕、郭汜等纵兵杀戮抢掠,不仅财富被抢劫一空,全城男女老少,几乎被悉数杀尽,汉献帝也只能登上宣平门城楼暂时避难。穷逼之中,王允知道难以幸免,遂从城楼下来面见李傕等,李傕将他和三个儿子及宗族十余人全部杀害。 李傕等入长安操持国柄,就把国家推进了军阀混乱的水火之中。最先是马腾、韩遂等看到凉州人掌权,马上率众从西凉赶到长安投降,不久马腾又密谋袭取长安。谋泄混乱中,马腾败走,李傕又纵兵抢掠,并攻打各县,使得尚有数十万户口的整个关中道百十万民众陷于饥寒交迫之中,两年间竟然发展到人吃人而大致吃尽的地步。接着李傕等争权夺利,与郭汜杀了樊稠并分赃其众。不久,李傕与郭汜反目,在长安城内厮杀起来,李傕扣押汉献帝于军营作为人质,放火烧毁了宫殿城门,把仅限于皇帝使用的车辆、衣物等都搬进家中;郭汜情急中,又将前来调解的大臣们抓起来作为人质。其实,双方除了自我之外,谁  把人质当一回事!议和不成,狗咬狗般地相互攻击了几个月,战死的士兵超过了几万。在李傕、郭汜大交兵时候,李傕部将杨奉叛变,李傕势力削弱,经张济调解,李傕放出汉献帝,郭汜放出了文武百官,复劫持皇帝至眉县。急迫中,汉献帝奔进杨奉军营,杨奉出兵打败了郭汜部队,和董承迎天子欲还洛阳。只有利益没有道义的李傕、郭汜,这时候从相互打斗中又忽然联合起来,都后悔释放了人质,复派兵追赶汉献帝及文武百官。在弘农一带于杨奉、韩暹等交战,杨奉失败,李傕、郭汜乘机杀害了文武百官,劫略了宫女宦官等,汉献帝只身逃脱,后为曹操迎往许昌。     当董卓为乱时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除袁术之外,其余并不具有诸侯(即军阀)特点,是勤王之师。那时候,虽有刘岱杀桥瑁夺取东郡,袁绍胁迫韩馥夺取冀州等,但还是内战的个别现象,而且规模都很小。在李傕、郭汜等把持朝政混战关中时,皇帝及文武百官的尊严体面被践踏得无复存在,中原的军事首领才逐渐脱壳换羽成为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军阀。     由是观之,贾诩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的民族罪人,李傕、郭汜等罪不可恕,王允处事不当对军阀混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亦是位理应受后世敬仰的英雄。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1800年以来,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实例加以注解。诸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遂打开分给众人。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将“鸡肋”作为当晚口令,主簿杨修遂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并因此被曹操立即杀了。《三国》剧中,不仅完全采用了这一认识,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情节:让司马懿对曹丕预言杨修必死于小聪明。   其实,这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并没有抓住杨修之死的实质。送杨修上断头台的,是他极力辅佐的曹植。   曹操是最爱惜人才,最能延揽人才也最会使用人才的,武大郎开店是自杀行为,精明如他者焉敢与闻!杨修之所以受到重用,恰因其是名门之后和非凡才能受曹操器重。杨修被曹操请出,先担任职务较低的仓曹属 (粮食部副部长),继而升任为主簿,显然,曹操不忌妒杨修。     专制社会的主从关系,有时是猫与老鼠的关系,有时也是大猫和小猫的关系,特别是好开玩笑的曹操。希望部下精明而不是愚蠢,更反感虚伪,他曾严厉批评过“面从”,即表面顺从。曹操用幽默批评奢侈,用幽默示意大家吃酥,是检验部下的跳跃思维。杨修抢答了题目,只能更获得曹操的喜爱。  杨修之死,实因参与曹丕、曹植之间的权力角逐。曹操选择接班人不同。开始他从集团内选拔德才兼备的郭嘉,郭嘉死了,曹操哭得非常伤心,就是担心后继无人。之后让儿子中竞争上岗,将命中注定变成较大范围的挑选。他首先选中聪明且宽厚仁爱的曹冲,曹冲夭折,曹操在差别不甚明显的其他儿子中观察。考验淘汰到后来,仅留下曹丕、曹植两个。   由于杨修的策划,曹植明显占了优势。情急中,曹丕将不能入内的内朝歌长吴质。藏于竹箱子拉进府中。杨修立即向曹操告状。第二天,又有大车驰往曹丕府中。杨修又告状,曹操派人拦车验查,却仅是一车废竹篓,杨修落下诬告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嫌疑。   曹植淘汰直接因为司马门事件,亦即《三国》剧说的司马门事件。乘曹操南下指挥战事机会,曹植开启司马门在御道奔驰。曹操可不是《三国》编导,看到荀彧阻拦曹植时,竟然将皇宫门拆毁,曹操不会如此狂妄。相反,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仅处死了公车令,还先后三次发布命令,其一是:我开始以为,曹植最能担当重任,殊料令我非常失望。其二是:“自曹植私开司马门,我不能不鄙视其人。其三是,“自曹植私开司马门,我连那个儿子都不再相信,怕他们私自行动。天平终于倾斜了,曹丕被正式确定为太子。   为避免身后的兄弟残杀和分裂,曹植的势力必须翦除,杨修的通达机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宣布曹丕为魏太子,等于宣判了杨修死刑。然而杨修毕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是须臾不能或缺的辅佐。为了身后的平安过渡,杨修必须死;为了军国大事的需要,杨修还得留。惟一办法,是在自己生死临界点之前再杀,还得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不是这一原因,杨修“诬告”时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时候,就有了被处死的充足理由,何须要罗织罪名!“深知曹操的杨修死得十分明白,知道受到曹植失意的牵连,临死前,他对故人感慨道:“我知道自己已经死得晚了,早就该杀头。”  从杀杨修到曹操去世,中间仅隔了七个月时间,大概曹操感到临界点已经到了。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访草根史学家胡觉照先生

                 访草根史学家胡觉照先生                                              ——《三秦都市报》赵福生     从三秦出版社得知,胡觉照先生的《千秋功过话诸葛》在2011年底得以出版。他是位文坛多面手,出版过历史专著《异说三国》,主编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上下册),出版了《愣娃》、《漩涡》两部长篇小说,理论专著《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和一部电视连系剧《关中道》已经杀青。昨天,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下边是采访实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问:《异说三国》和《千秋功过话诸葛》都是三国史著作,内容有重复没有?     答:《异说三国》是对三国历史广泛的研究,涉及到诸多三国事件和人物。凡是赞同的一概不说,凡要评说的,都是与众不同或者相反的结论。《千秋功过话诸葛》研究的对象是诸葛亮,集中在一个点上。当然了,涉及到诸葛亮活动的历史背景,同前本书中略有雷同,因为背景资料不能变。     问:你研究三国史有多长时间?     答:从1992年开始研究,开始不过是为评职称,可怜巴巴的。不承想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我产生了太多的、与众不同的的认识,特别是对诸葛亮这位几为完人的历史人物。所以二十年以来,除了撰写小说《漩涡》,断断续续用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外,都是在三国史资料中泡着。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这九年,时间不再为教学切割,人生阅历也成熟了,对很多自己过去形成的认识,又深化很多,终于有了这两本书。     问:你对三国历史遗迹考察过没有?     答:除了山东沂南县诸葛亮故乡外,河南中牟县(官渡之战发生地)湖北赤壁、武汉、荆州、襄樊隆中、汉中武侯祠、成都武侯祠、甘肃街亭,夷陵之战的猇亭、洛阳及洛阳关林、五丈原、褒河、斜谷、亳州、徐州等,凡是三国时期的主要活动地点我都去了。     问:为什么要去这么多地方?     答: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我考察历史遗迹,有很多感悟,产生了很多联想,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说,从汉中勉县到阳平关,再向西到武都建威,忽然间发现,诸葛亮北伐并不是北伐而是西伐,再参考历史资料,原来并没有打大仗打硬仗并进行决战的打算,仅只是边境骚扰。再比如,在汉中武侯祠看到木牛流马复制品鸡公车子,再研究这段历史,才得出它是四轮手推车。对了,西蜀人口稀少,没有青壮年男子给前线运输,只好制造四轮手推车,让妇女儿童担负起运输任务。     问:你考察能花多少钱?     答:大约四五万左右。     问:自己掏腰包还是学校报销?     答:我没有向单位、上级申请任何经费,都是自己掏腰包的。     问:你出书以后,这些钱又赚回来了。     答:哈,说起来令人惭愧,我写小说是赚了几个,不多,两万多块,《异说三国》出版后,赠送了我五百本书,因为印刷质量差,一册都没卖,送朋友了。《千秋功过话诸葛》出版时,我给出版社交了一万七千,包销700册书籍,现在卖给谁还不知道。     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写书?赔钱赚吆喝哪。     答:你说错了。历史上写书的人海了,谁给过他们一个麻钱?一个麻钱都没有!都是自费出书拿来送人。给报酬是历史进步,但不能把报酬放在首位。文化人不是商人,商人以赚钱为目的,文化人肩担着道义责任,是民族的精神脊梁。2007年5月16日,温家宝在上海对同济大学学生讲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问:你刚才回来之前,听你家里讲,《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是陕西一个出版社约稿的,有这事吗?     答:有。2009年元月,出版社三个人找到我家,要我写三国史套书,一共三本:《千秋功过话诸葛》、《三国三巨头》、《三国人物评》,并答应预支稿费。你看,这是当初的约稿合同。他们估计很乐观,口头答应第一版印刷五万册。     问:为什么没有出版?     答:这是《图书终止出版协议》,原因写着的:“鉴于对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认识分歧,本着相互尊重与存真求实的精神”,终止了合同。     问:具体是哪几个认识分歧?     答:第一个,他们认为个人崇拜要维护。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但这是真的。我拿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邓小平讲话等三个文件,依然不能说服他们。第二个,他们要我把书中的专制社会改成封建社会,理由是怕引起误会。我说,书中所说的,是整个社会主义之前的历史,封建社会涵盖不住奴隶社会和北洋军阀时期,改了就辞不达意,他们依然不同意。第三个,书中引用了宋人赵与时的一段话:“读《出师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慈。”好家伙,不忠是叛臣,不孝是逆子,不慈是残忍,不忠不孝不慈三条罪恶集于一身者,还有什么脸面立之于天地之间!我在驳斥了这段指责之后说:“读《出师表》而流泪着,其人必有病,哭笑无常的癔病,神经肯定有毛病。”出版社说这是骂人,要删除。我说,赵与时骂了几十代人,没人批驳,我骂谁了?你们想想,谁读《出师表》哭过?他们不听,依然要删掉。我写书用了四个月,编审用了五个多月,反正我说了不算。折腾了五个多月,只好算了。     问:想过没想过按照出版社意见加以修改?他们给你的条件很优越的。     答:还能不想?仔细想过了,在利益得失上,我不计较,不就是几个钱吗?让一让就过去了。在认识上不能后退,后退是对读者的亵渎,是我给读者说了违心话,这如同阉割自己,会终生不安,所以我不干。     问:2009年,你在陕西省图作报告时,自称草根历史工作者,草根文化人,这其中含义是什么?     答:没有其他,站在民众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说《隆中对》吧,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看,在之前四处逃窜,从不得安身之地。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得了荆州,得了益州,还当了偏安一隅的皇帝,无疑,诸葛亮是最大功臣。站在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立场看,在全国即将统一,民众将要安居乐业的时候,因为《隆中对》和赤壁大战,造成了72年的国家分裂,魏、蜀、吴之间发生了43次大战,人口由东汉末年的5868万,锐减到西晋统一时候的1616万,这是功劳还是罪过,不是一目了然了?再比如,诸葛亮进行没有任何胜利希望的“北伐”时,将西蜀94万民众绑在内战的战车,连妇女儿童都要向前线输送物资,唯一的原因,是“感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有道理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民众希望社会清平希望安居乐业才是最为迫切的的愿望。不是为刘氏集团争夺江山赴死卖命。     问:司马懿父子历来声名狼藉,你却持有不同认识?     答:是。站在“正统”观念上,司马懿发动洛阳政变夺取军权,司马昭默许杀掉小皇帝曹髦,架空小皇帝曹奂等,是大逆不道。站在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立场看,由积极进步的政治集团,取代没落腐朽的政治集团,是天经地义。古人就有“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天下不姓刘也不姓曹,腐朽没落了自要淘汰,没有可说的,整个社会不可能为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殉葬。     问:2007年,你提出《出师表》应撤出中学课本,当时持反对意见的大有人在。今天你又出版了《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对诸葛亮一生提出系统批评,你不怕成为众矢之的?     答:仔细分析,诸葛亮有四个不同形象,即政治诸葛亮、艺术诸葛亮、民俗诸葛亮,历史诸葛亮。很多人持反对态度以至于谩骂,是因为将历史诸葛亮和其他三个,特别是和艺术诸葛亮混淆一起。老实说,中国人读三国志的并不多,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剧。《三国演义》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罗贯中先生凭借如椽大笔,任形象思维纵横驰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诸葛亮形象最为出神入化。请注意,该书有元末明初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将蜀汉政权视为正统,是以此类推,要强调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小王朝也是正统,鼓励民众对抗占据中原的元王朝。在那个时候,将历史反说,硬可让三国古人受些委屈,也不能让汉民族接受蒙古铁蹄的蹂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尽情讴歌,实际是伸张当时民众的心理诉求,民众最希望有一个强有力人物站出来北伐,将蒙古人赶走。弄清了这一背景,很多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     问:《三国演义》比起《三国志》,在哪些地方拔高了诸葛亮?     答:多了。其一是无中生有。比如投奔刘备后,刘备将军队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这完全是虚构的。刘备一生始终掌握着兵权,夺取荆州后,诸葛亮只是负责征收西三郡赋税,对军队从不染指。舌战群儒、火烧葫芦峪、七擒七纵、安居平五路(曹魏入侵)也是虚构,历史上并无这些。《后出师表》也是伪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千古名言,同诸葛亮毫无关系。其二是移花接木。比如草船借箭,原是孙权夜晚偷窥曹军水寨,曹操命弓箭手万箭齐发,孙权坐船一边中箭将要沉没,急中生智让船只掉头,再中箭之后船体平衡,这才逃跑。赤壁大战的火攻,这是黄盖的计谋,诸葛亮一生没有使用过火攻。至于锦囊妙计,这是曹操的惯用手法,且百试不爽,诸葛亮从来没有过。其三是褒贬参照。反长沙一节,借贬低魏延褒赞诸葛亮识人之明。其实,魏延在刘备涿郡招兵镇压黄巾军起义时,就已追随刘备了,不可能发生反长沙杀掉韩玄,营救黄忠一节。鲁肃是东吴的战略家,避开其政治立场,其聪明才智亦属于凤毛麟角。为了陪衬诸葛亮之聪明机智,遂将鲁肃描绘成极其愚鲁之辈,凡事都看不明白,凡事都受诸葛亮指点或捉弄。台湾学者朱子彦先生曾写过《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书中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了详细比较。     问:还有吗?     答:其四是无限放大。木制的木牛流马(四轮推车)原是真的,早被姜维淘汰了,但小说将它描述的神乎其神。八阵图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前演练成的,但是司马懿率兵进攻时,八阵图并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被包围在甘南卤城时,只能乘黎明突围逃脱。《三国演义》借此名义,将时间前移,虚构出一个石头摆成的八阵图,致令陆逊追赶刘备时,迷失在中间走不出来。其五是隐讳。《三国演义》为树立诸葛亮高大全伟人形象,将不利的历史资料加以隐瞒。比如白帝城托孤,原是托付诸葛亮、李严两人,李严虽然为副手,但掌握着兵权和人事权,是用来牵制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一概隐瞒。李严劝告诸葛亮不必拘泥于臣道,应接受九锡,这是公开地策动诸葛亮篡位。诸葛亮说:等到将来灭了曹魏……十锡亦敢接受,况乎九也!南征回来后,已经接受了五锡等,都隐瞒了。再比如,《三国演义》将刘禅、诸葛亮描述为君臣一体,无限信任。实际上刘禅已被诸葛亮荆州籍亲信董允、费祎、郭攸之、向宠等软禁包围,刘禅对此十分不满,以至将诸葛亮称为那个姓葛的。任用马谡当督前部(相当于副帅)时候,众将领都不同意,一致推荐魏延或吴懿担任。但诸葛亮为了启用荆州帮,就是不听。第一次北伐失败时,隐瞒姚静、郑他率领7000多人投降曹魏,第四次北伐,隐瞒卤城狼狈逃窜,万余人被歼或投降的重大事件。将屈杀房行部,流放反对建立荆州帮帮派体系的廖立等一字不提。     问:请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详细说说草船借箭?     答:在《三国志·吴主传第二》中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阵于濡须。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轻舟一致行进到距离曹军水寨五、六里处。曹操生性多疑,见吴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受箭。待箭均船平,孙权等安全返航。这是赤壁之战后第五年事情。     《三国演义》将这件事提前五年,嫁接在诸葛亮头上,说是周瑜因用计杀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被诸葛亮识破,设计让诸葛亮十日内监造十万支箭。本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更将十日主动压缩为三日,并表示:“三日不办,甘当军令。”回到下处,向鲁肃借得小船二十只,每船配备三十名士兵,第三天晚上邀请鲁肃坐船到北边取箭。五更时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将船只一字儿摆开,呐喊擂鼓,虚张声势。曹操闻报,亲自到江边指挥,顾虑到“重雾迷江,他必有埋伏,更兼军士来得整齐,切不可轻举妄动。”于是拨调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到旱寨调张辽、徐晃各带弓弩手三千到江边助战。这时的水军新首领于禁、毛介也调动弓弩手一万余人尽皆放箭。平明时候,诸葛亮命令将船掉头,更靠近一些,让另一边受箭。直到“渐渐日高,收起雾露,每只船两边草束上,排满箭支。孔明令人高喊道:'谢丞相箭!'”返回途中,诸葛亮对鲁肃说:“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数万箭,明日却将来射北军,强似自己用工造作。”在这里,罗贯中先生不仅用移花接木手法,将孙权五年之后的被动应付,移植为诸葛亮的主动巧取。而且淖池泡蒸馍,能泡多大是多大,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中,整整占去了半个章回,使用虚构的情节,夸张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活灵活现地将诸葛亮塑造成智慧之神。     问:舌战群儒也是虚构?     答:是的,纯系虚构。文艺小说中出现这样的情节当然允许,如果出现在外交活动中,则是亘古未有的笑话。外交使命的对手,可选择性很小目的性很强,往往表现为邂逅相遇。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迅速培养和谐气氛至为重要。诸葛亮一踏进东吴地面,就开始舌战群儒,将孙权麾下包括顾命大臣张昭在内通统骂了个狗血淋头,这就把谈判气氛彻底破坏。不仅将大批谋臣设置成巨大障碍,孙权脸面也难以维持——纵然他们再不行,还轮不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外来者教训,打狗还得看主人!     从具体细节分析,张昭是东吴首席谋士,老成持重,绝不会同一个外来的年轻人唇枪舌剑,更别说首先发难。就像后来目空一切的东吴使臣张温入蜀后,诸葛亮十分反感,但是他不置一词,而是派人急招秦宓,终留下“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的一段佳话。《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资料:诸葛亮出使东吴期间,张昭曾劝说他留下来辅佐孙权,诸葛亮并没有接受。别人问起不肯留在东吴的原因,他回答说;孙权是位领袖级人物,但是从他的态度看,只能将我当人才看待,而不可能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留。这里提供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要兴复汉室,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是,张昭看到了诸葛亮才能,所以想留他为东吴效命。如果张昭及其同僚都受到诸葛亮羞辱,必然恨之入骨了,绝不会劝其留下来;即令他想留,其他人也会坚决反对。     问:请说说魏延其人。     答:艺术魏延和真实的魏延反差很大。《三国演义》中,魏延亮相在反长沙一节,他为了营救黄忠,杀了顶头上司、长沙太守韩玄后投降刘备,不意被目光如炬的诸葛亮认识他以后必反,所以喝令推下去斩了。要不是刘备说情,要不是有利用价值,魏延脑袋立即搬家。在之后,魏延有功也有过,经常是功不抵过的事故人物,就连诸葛亮之死他都有份儿,为什么?诸葛亮祭灯乞寿即将功德完满,魏延冒冒失失闯进来,一下子将灯扇灭,造成诸葛亮早死。诸葛亮一死,魏延反形毕露。多亏诸葛亮生前留有锦囊妙计,魏延在虎头桥高喊“谁敢杀我”时,马岱一边应声说“我敢杀你”,说着手起刀落……     历史魏延是早年追随刘备起兵涿郡的铁哥儿们,夺取汉中后,刘备排除“非自己莫属”的张飞不用,任命牙门将魏延为汉中太守独当一面,之后又因军功升迁为镇北将军。诸葛亮掌权之后,魏延虽在职务上升迁为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即持有皇帝符节,代皇帝出巡),进封南郑侯”(比诸葛亮武乡侯还高一级),但束之高阁不予实权,而是在军中启用荆州籍人士马谡担任北伐督前部(副统帅),启用绥军将军杨仪分画部伍(总参谋长)。只是在杀马谡后,才重新任命魏延为督前部,但是提防之心一直存在,比如开最高军事会议时,杨仪经常主动向魏延挑衅,气得魏延要拔刀杀他。为保护杨仪,荆州籍费祎每逢开会都坐在两人中间以防不测。然而诸葛亮不置一词,只是似乎无奈地“恨恨连声”。第五次北伐失败撤军前,诸葛亮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竟然不让副统帅魏延参加,会议安排杨仪率军撤退魏延断后,从而导致了虎头桥军变和魏延被杀。     问:魏延曾提出亲率万人出兵子午道,诸葛亮为什么不肯采纳?     答:首先,魏延将“北伐”当成真的;加之他有翻阅大小巴山夺取汉中的军事实践,所以“每次随同诸葛亮出兵,都请求拨给他一万人马,与诸葛亮从两条道路进军,然后会师于潼关”。然而诸葛亮“北伐”只是骗骗刘禅而已,真实的意图是向西夺取天水一带,在曹魏西北边陲进行骚扰,希冀取得侥幸成功,再返回成都取代刘禅。这是秘而不宣的意图,所以对翻过秦岭直取长安的意见不肯采纳,否定的口实很勉强,认为“这很危险,不如从平坦道路平取陇右,这是十全必克而万无一失的”,故“坚决不准”。 对此,“魏延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恨自己才能不能尽用”。        问:魏延的主张能不能成功?     答:不可能。魏延要夺取魏国重兵设防的关中,战略目标是鲸吞司州。司州包括今天陕西的关中,豫西、豫中及晋南。该州是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岂肯轻易令弱小的西蜀夺取!魏延是够大胆了,大胆得有点异想天开。他率偏师从城固、洋县翻越秦岭,再经宁陕出子午谷直逼长安,确实是一支奇兵,如能实现,必然使关中震动。但是洋县以西是西城(安康),只要蜀军冒险走子午栈道,侧背就会暴露无遗。西城魏军必然溯旬阳河向西北斜插宁陕或东江口拒险固守,或者截断蜀军后路,这一万西蜀兵马就像生汆丸子,煮不熟不会捞出。     即令蜀军(包括诸葛亮所率的十万主力)能进入关中,又能如何?尽管战争胜负有指挥艺术的因素,说到底,战争是人力物力的较量,在荆州丢失,关羽全军覆没并被杀;夷陵之败又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病死,西蜀国脉已丧失殆尽,试想一下,凭借人心惶恐的94万人口及相应物力,怎么同拥有1200万人口及相应物力的曹魏进行决战?即令能勉强进入关中,立即会东、西、北三面同时受敌,艰险崎岖的秦岭栈道,更成为西蜀支持前线的巨大障碍。一旦栈道北端遭封锁或被烧断,西蜀大军就犹如进入瓮城,只能被动挨打,却无还手之力,而粮食更成为首要问题。诸葛亮多次否定魏延的进军路线是对的。     问:你是怎么研究诸葛亮的?     答:我研究的是历史诸葛亮,把他放在国家即将统一的背景上,放在只有94万人口的西蜀基础上,站在广大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立场。在方法上,如果对现成结论有怀疑,就需搜集占有翔实的历史资料,不仅要去伪存真,还得形成证据链。比如要否定木牛流马的神奇,先是凭借拥有的科学常识——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世上没有永动机,木牛流马不能自己走;进而想到,1800年以前,根本没有机械动力、电磁动力,储蓄能量的合金钢发条不可能制造出来,想到这些,我仔细阅读木牛流马的记录资料,联想到西蜀仅有94万人口,还在同曹操争夺汉中时候,杨洪就对诸葛亮讲过:要男子为战,女子为运的全民战争图,再仔细扣住木牛流马的制作资料,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已经形成,这才得出它是辆四轮车子。     问:在研究诸葛亮中,你有没有成见?     答:没有。老实说,我小学四年级时,已经读了《三国演义》,班会时候,老师还让我给同学们讲过。那时,诸葛亮的高大全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形成。整个研究过程中,打碎我头脑早年形成的偶像,曾经很痛苦了一阵子。理论研究很残酷,历史研究要像没有感情设置的机器人,推导到那里是那里,不能带任何感情色彩。可惜的是,在诸葛亮的研究中,除了少数史学家,比如北大教授田余庆等敢说些真话之外,大多数人都以歌颂代替了研究,甚至还有诸葛亮少年时代一类的著作,诸葛亮少年时代有什么资料?没有嘛,完全是凭空想象。     问:你在《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中讲,诸葛亮痛恨曹操有个人原因,是这样吗?     答:《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都写着,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至于“好为”的原因都没有揭示。事情是这样,《梁父吟》是为二桃杀三士鸣抱不平的诗歌,诸葛亮少孤,由叔父诸葛玄领往豫章(南昌)太守任所。但诸葛玄太守一职只是刘表的推荐,并没有得到东汉王朝的认可,而派遣朱浩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不肯移交,朱浩领兵打进南昌,诸葛玄败退西城被民众杀了。在诸葛亮眼中,叔父同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一样,是武能开疆文能安邦的全才,曹操同晏婴一样在中央弄权,晏婴二桃杀三士,曹操用一个豫章太守职务挑动朱浩杀了叔父。二者之间有如此之多的雷同,所以借《梁父吟》抒发胸中愤满,并将曹操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问:你书中对司马徽那句此间有伏龙(诸葛亮)雏凤(庞统),得一人可得天下很打折扣?     答:是的,首先说,这句话的发明权在庞德公,司马徽只是传声筒而已。庞德公是谁?庞统的叔父,诸葛亮二姐的公公。这样的评价,当然包含了向外推销亲属的意图。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说过了嘛!刘备将两人全得了,也仅仅割据了益州一地,久借不还的荆州又被孙权夺走了,还使关羽丢了性命。     问:噢,还有个问题,诸葛亮躬耕之地到底在哪里?     答:准确无疑地说,在襄樊隆中。     问:有依据吗?     答:当然了。其一,刘备投奔刘表后,军队驻扎在新野,司令部设在襄阳,刘备要活动拉拢刘表部下。其二,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领着弟弟诸葛均前往襄阳,因为二姐嫁给了那里的庞德公儿子庞山民,去襄阳好有关照。其三,如果诸葛亮住在南阳,庞德公和司马徽在向外推介诸葛亮、庞统时候,就应该说:此间有雏凤,彼间有伏龙……毕竟南阳襄阳相距有四五百里。不可能说:此间有伏龙雏凤,得一人可得天下。     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口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难道他会说错吗?     答:在这里,诸葛亮说的是大区域概念,当时,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就像外地人问我:你老家哪里?我会说:陕西,最多说一句陕西西安,不可能说我老家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什么街办什么村,说仔细了没有人听,记不住。再说了,争名人故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是对历史的庸俗化。不就想沾点名人光彩,多卖几张门票吗?树立民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才是正路,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指导将来。     问:《千秋功过话诸葛》已经出版,你下边还有什么打算和期望?     答:铁匠没样,算打算像。老了,也没有其他事情,想写什么就写点什么。如果有可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已经杀青,长篇小说《关中道》正在修改。能得以出版,也了却一桩心愿。不能出版就算了,凡事都是缺憾美,人一生中,不可能想什么就是什么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揭开诸葛亮“遗迹”的面纱

             揭开诸葛亮“遗迹”的面纱     受专制统治者思想支配,诸葛亮既然成为忠臣表率,良相楷模,全国有关诸葛亮的逸闻轶事、遗物遗迹自然就多了起来,追忆者遍布各地,造假者应运而生,无中生有的作品比比皆是。仅遗迹一项,在古今中外名人中,其数量首屈一指。除了前边涉及的八阵图之外,还有不曾圈起、无人管理、不受香火的遗迹,今试举一些以飨读者。     武侯草。据《水经注》载:“祁山在嶓家冢之西七十里,山上有城,有武侯故垒,垒之左右犹有丰茂宿草,盖武侯所植也。”诸葛亮为什么要在这里植草?没有人能够做出合理解释,谁能够证明那里的草皮是诸葛亮种植的?没有人能够做到。郦道元去过祁山吗?没有!然而却赫然写进《水经注》中。     诸葛垒。据《古志林》载:“诸葛垒在秦州东二里,俗谓之下募城,边有司马懿垒,俗谓上募城,魏太和中,诸葛公攻天水,魏使司马懿拒之,此其垒也。”     有军事常识者都能知道,两军对峙中,为避免遭受偷袭,更为着进退有据,都要依山傍水扎营安寨,同敌军保持一定距离。打仗不是下象棋,岂有紧挨着坐在一起驻军的?显然,这是假遗迹。修志之人在自欺欺人。 诸葛行锅。据《丹铅录》载:“井研县有掘地者,得一釜,铁色光莹,将来造饭,少顷即熟。一乡皆异,有争之者,不得,白于县令,命取来看。未及堂下,失手落地,分为二,乃夹底,心悬一符,文不可辨。旁有八分书‘诸葛行锅’四字”。     古代以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饭锅只有生铁锅和熟铁锅两种,熟铁锅都是大锅,也称番锅。这里发现的“诸葛行锅”,如果是熟铁锻造,失手落地不会破碎,中层字符和八分书无法暴露。如果是生铁铸造,字符和八分书又是怎么夹进去的?不管是生铁铸造或熟铁锻造,长期埋在地下必然生锈,一两年中会锈成糟粕,夹在中心的纸条亦不复存在,岂能“铁色光莹”?     如真的不曾生锈,铁色光莹,那必然是合金锅,然后合金锅是不良导体,岂能够“将来造饭,少顷即熟”?显然,这是多事者制造的神话。     临邛火井。据张华《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人以家火即灭,迄今不复燃也。”对此,刘敬叔的《艺苑》还作了补充:“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炽。至景耀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于魏。”     井中有火燃烧就是造谣。且不论井中有无燃料。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温度和氧气。火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沉积井底,氧气自然同燃料隔绝,须臾之间,自不会继续燃烧,岂能够燃烧多年?燃烧遵循自然规律,绝不会因人而异,诸葛亮再瞰视多长时间,也不会“转盛热”。西蜀灭亡于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景耀元年是公元258年,中间相隔了五年之多,而张华将西蜀灭亡定在景耀元年,制造谣言的本领实在低微。     诸葛洞。据《郡邑志》载:“黔中郡南,石崖屹立,旁有石洞数丈,相传诸葛亮征九溪蛮尝过此,留宿洞中,设一床,悬粟一握以秣马,后化为石,石床、石粟,至今犹存。亦云在平茶洞长官司。”     诸葛亮南征“九溪蛮”真有其事,但是否在山洞中留宿已成疑问,但是他绝不会抓一把粟米亲自喂马。至于床板、粟米化为石床、石粟,那得深埋在地下同空气完全隔绝,久而久之变为化石。可惜并没有,否则《郡邑志》著者就“看”不到这样的景观。这是位善于造谣者,在记录这些资料后,笔锋一转,又说诸葛洞或许在平茶洞长官司。交通的不便,已使他人难于实地考察;即令去实地考察而没有见到,那好,又指给另外一处,还是他人难入的酋长府衙,干着急却难以求证,徒增疑惑而已矣!     除了以上所记述,还有武侯剑,武侯刀、武侯铠甲、武侯思计台、祭风台、四川邻水卧龙坡、储书峡、兵书台、孔明石碑、武侯坐过的恨石、议拒曹操的算山、记功碑、祭天台、武侯旗台、武侯营、诸葛山、孔明寨、孔明灯、大小诸葛堰、长星坠营处、武侯鼎……     所有这些,没有一个经得起核察,或属于造谣生事,或属于因缘附会,或属于以讹传讹。惟因了专制统治者需要,被官府豢养的文化人,以及那些被英雄史观奴化的乡间小知识分子,总是借着一知半解的知识,尽情制造名人迷信并流传后世。  

阅读更多

胡觉照 | 曹操的婚姻观

                               曹操的婚姻观       曹操是三国史上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同他才华悟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宦官出身的家庭背景,少年时期的放荡不羁,更在他身上留下浓郁的邪气,这股邪气构成他极为复杂的复合性格,既是他翱翔天空的一翼,又是被后人指断脊梁骨的口实。在婚姻观上,依然如此,概莫能外。     青少年时期很荒唐。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不仅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在婚姻上更荒唐的没有底线。人家结婚,曹操约同袁绍乘天黑时候钻进洞房,扛起新娘子就跑。家属发现后,伙众人在后边直追,逃跑中袁绍不幸崴了脚,倒在地上起不来。眼看着人家就要追上,情急中曹操高喊:“袁绍在这儿!”吓得袁绍顾不得脚痛,爬起来又跑。高喊袁绍在这儿是曹操的聪明机智,同赤壁失败后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抢夺人家的新婚妻子,已经是无法无天,是官二代有恃无恐的胡作非为。     已经担当了三军统帅、汉末丞相的曹操,同专制社会的权势者一样,都将性欲无限扩张到极致,喜欢左拥右抱、妻妾成群,据统计,曹操妻妾多至十五人。与众不同的则是,他没有处女情结,妻妾中,更多的是拖儿带女的孀妇,而且见色忘义,不顾大局,典型的例子是杜秦氏。杜秦氏原是吕布部下秦宜禄妻子,秦宜禄奉命出使袁术时,徐州被曹军包围。秦宜禄找到围城的曹军将领关羽,请求关羽在徐州城破时能将妻儿加以保护。此时的关羽,已经追随刘备投降了曹操。能以家小相托付,足见秦宜禄与关羽情谊的非同一般。不意关羽贪恋秦杜氏美貌,立即去见统帅曹操,请求城破后将秦杜氏赏赐自己作妻室。在那时,妇女是作为战利品的,将女俘赏赐部下以至于士兵是小菜一碟,对曹操来说,关羽的要求毫不过分。也是得到秦杜氏欲望过于迫切,在当时这是简单不过的的小事一宗,关羽居然在曹操面前连提了几次。关羽过于迫切的请求,引起曹操的重视,徐州城破后,曹操找来秦杜氏一睹风采,果然是貌若天仙,遂以近水楼台之利,立即截胡留给自己。这件事情让关羽一方面耿耿于怀,一方面又产生畏惧心理,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羽心不自安”,从而直接导致关羽又追随刘备乘机叛变,并赚杀车胄,夺取了徐州。待到徐州争夺战中关羽被擒,依然发生了关羽在斩颜良后的第二次出走。重色轻友的结果,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宿敌。关羽违背了“朋友妻,不可欺”的道德古训,曹操利用上家身份截胡部下女人更不顾大局。     比抢夺秦杜氏更为荒唐的是,曹操在南阳同军阀张绣作战,张绣失败后投降。原本是三军欢呼、普天同庆的胜利,孰料演变成一场至为惨痛的悲剧。原因是曹操被胜利冲昏头脑,耐不住一时寂寞,竟将张绣婶娘收到帐下寻求床第之欢,张绣脸面挂不住,要女人你说话呀,何必如此欺人太甚!投降后的张绣又反叛,直杀得曹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儿子曹昂、曹修,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等都战死在乱军之中,其人马器械损失无算。     前边的三个例子,仅是曹操婚姻观的一个侧面,只看到这一侧面,要认识比较客观的曹操,无异于瞎子摸象。曹操婚姻观的另一面又让人肃然起敬。     在说道曹操好色的中,千万别忽略好色者的另一面,即在纳寡妇做妻子的过程中,对拖油瓶的关心爱护令人起敬。秦杜氏嫁给曹操时,带去了儿子秦朗;何进儿媳何尹氏改嫁给曹操,带去了儿子何晏,曹操均将他们收养身边,像亲儿子一样宠爱有加,根本不存在亲疏有别的歧见;还有一点,收养了了这些孩子后,不让改姓,为的是能继承先祖血食,他的心胸够宽广了。     曹操对儒家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那一套视为粪土,在男权社会中独树一帜,成为尊重妇女意愿的楷模。他的原配夫人是丁氏,丁氏无出,曹操妾刘夫人早死,儿子曹修与女儿清河公主由丁氏收养。在曹操与张绣南阳之战中,曹修死于乱军之中,丁氏对此难以忘怀,啼哭无度,一直抱怨曹操“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南阳之战先胜后败是曹操的荒唐所致,本来就是大丢人事情,丁氏的哭儿,无疑是对曹操的声讨,恼羞成怒中,曹操将丁氏送回娘家小住,想借此让丁氏调正心境。过一段时间,曹操亲自去接丁氏,丁氏正在家织布,看到曹操后,竟然不起身。曹操抚摸着丁氏肩膀说:“看着我吧,”丁氏不理。曹操无奈地走到门外站立良久,还抱着一线希望地说道:“难道就不能挽回了吗?”丁氏依然不予理睬。看到已经彻底死亡的婚姻,曹操感慨地说道:“真绝情呀!”然后叮咛前岳父,让丁氏改嫁。虽然已经分手了,然而在丁氏去世后,曹操依然将丁氏安葬城南。一直到自己临死之前,曹操依然为废除丁氏心有愧疚,他曾伤感地说道:“我一生做事,唯一感到良心有亏的是对待丁氏。假如死后有灵,儿子曹修要问我,我母亲何在?我拿什么回答他?”     曹操使用人才时,不认出身,唯才是举,更特别延揽那些不忠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在娶妻时候,这一思想贯彻始终,依然淡薄门阀制度,以德容取人。卞氏与曹操结婚时候,曹操二十五岁,担任着顿丘县令;卞氏二十岁,是妓女。战乱其间,男少女多;曹家是名门望族,县令是人们羡慕的职务,不愁娶不到良家妇女。然而曹操偏是看中了这位万人已夫的妓女。丁氏走后,卞氏被扶为正妻;曹操被封为魏王时候,正妻卞氏被封为王后。这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是难得一见的事情。以曹操识人慧眼,卞氏当有常人难以具备的品德。     果然如此,之后事实证明了,卞氏的心胸气度、忠诚识见非同凡响。正妻丁氏在府中时候,一方面因为卞氏的妓女出身,一方面争风吃醋,丁氏对卞氏及其子女不甚待见。丁氏离开后,卞氏成为曹操正妻,她不记前嫌,经常接济难为生计的丁氏,并时不时将丁氏接进府中聊天。丁氏去世,戎马匆忽的曹操并不知情,还是卞氏说给曹操并建议埋葬的丁氏。董卓作乱时,袁术传来曹操已死的凶信,驻扎在洛阳的曹操亲信们欲逃回家乡,卞氏阻止道:“曹君吉凶还不曾证实,今天若逃亡回家,明天他又回来了,有何面目再相见?假如大祸真的临头了,和曹君死在一起,又有何苦恼!”正是她临危劝阻,亲信们才留了下来。当曹丕成为王太子时,左右来向卞氏祝贺,并请求赏赐。卞氏说:“魏王以为曹丕最年长,所以让他做太子。至于我,只能以教导还没有大的差错为荣幸,不敢将此事当做喜庆事赏赐大家。”曹操听到这事后,曾经称赞说:“愤怒时不挂在脸上,高兴时不忘乎所以,这事最难,然而卞氏做到了。”曹丕上台后,挟嫌报复曹洪、曹植,都是卞氏出面干预才使得二人幸免于难。及至后来曹植酒醉后劫持威胁中央派往的使者,已经没有了个人恩怨的曹丕,将此事派人向卞氏说明,卞氏正色道:“没想到他竟然这样!你回去告诉皇帝(曹丕),不能因为我坏了国法。”     卞氏的深明大义固然值得后世称道,在盛行门阀制度,等级森严的东汉时期,曹操祖父曹腾服侍了四代皇帝,被封为大长秋,费城侯,权倾朝野;生父曹嵩继承费城侯爵位,官至太尉。以这样的门庭地位,不仅敢于娶妓女做妻,之后更将其封为王后,充分说明曹操不以身份地位取人的独到视野。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的临终遗嘱。在几千年的专制社会中,帝王死后,都伴随着野蛮的殉葬制度,即将死者的妻妾杀之殉葬,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满清。然而在先于满清的1600多年前,将皇袍当衬衫穿着的曹操,在世时候,曾对妻妾们说道:“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得出嫁,欲令传道我心。”当然,这道命令的背景,是要妻妾们再嫁之后传播自己的功德,不是着眼于妻妾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政治家都会演戏,曹操所说的是否发至于内心,尚待验证。     曹操临死时,发了一道让很多正统史学家和政治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命令,其一是,我的婢女和歌舞艺人都很勤苦。我死之后,把她们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地对待她们,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上到中午向灵帐歌舞。你们要经常登上铜雀台,眺望我的西陵墓田。     其二是,遗下的熏香,分给各位夫人,不要用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可做,可以学着编织丝带和做鞋子卖。在当时,熏香是仅限于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后汉书》作者范晔说,熏香不产于中原,来源于西域贡品,非常珍贵。     这时候,曹操已经收回了当年让妻妾改嫁的成命,充分说明那个承诺只是个花招,并没有打算兑现。然而他没有让妻妾以及丫鬟歌妓殉葬的的遗嘱,还特别强调:要善待她们,让她们住在铜雀台;虽然也有让她们月初月中向灵帐歌舞的任务,何尝不能将这些任务理解为一种保护措施!既然有了具体任务,曹丕当然不能杀她们了。将熏香之类遗物分配给妻妾,既有节约的成分,又有着对妻妾的无限关爱。一生戎马匆忽的曹操,临死时候,竟然心细如发地顾及妻妾婢女歌妓命运,不能不令人扼腕击掌。     曹操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哥军事家,又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有着平凡人的七情六欲,他的婚姻观,是后世了解曹操的珍贵史料,不可或缺的史料。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