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 | 比谣言更可怕的是禁止谣言
2012年04月25日 17:47:15 自从温总在今年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诉说自己饱受“谣诼不断”后,中国大地上的谣言似乎变本加厉了,当局针对谣言的整治手段也空前严厉起来。 3月中旬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信息管理部门会同通信、公安等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信息已达21万多条,依法关闭的网站已达42家。前段时间因为“军车进京”的传言,有六位网友失去了人身自由。 在我看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犹如韭菜,割了再长;犹如野草,春风吹又生。如果不了解谣言的本源,不从根本上采取遏制谣言的对策,那么谣言就永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谣言是什么?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根据上述定义, 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谣言是个中性词,不是负面词。 既然是未经证实的信息,那么整顿谣言之前就得先经过一个判定真假的程序。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 而如何判定谣言的真假呢?首先当然是信息公开,拿“军车进京”来说,假如当时有政府权威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网上传播的照片进行公开说明,就公众疑惑的焦点进行释疑,而不是保持沉默,那么该条谣言绝不会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其次则是言论自由。如果不是出了“谣言”就死命地删贴,给人欲盖弥彰的不好联想,而是放开言论让各种意见相互交锋,那么“谣言”也绝不会俘获那么多的人心。 谣言几乎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事实经验的缺乏、情感和偏见导致了谣言的滋生、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不管是民主社会还是集权国家,都会有谣言存在。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事情都那么了如指掌,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的、突发的事件,个人更是无法了解事件原貌,很可能都是二传手,“三人成虎”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是区别在于:民主社会里,囿于信息公开、言论自由,谣言往往很快就会被证实真伪,如果被证明是真的,谣言就会变成消息,如果是假的,那么它一定走不远,会就此中断传播进程,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社会效应。 云南省前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曾说, 我们要从捂盖子的思维向揭盖子的思维转变 。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壶烧开的水,如果我们还始终捂着盖子,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壶底都烧穿;但是我们只要把盖子一揭开,可能沸腾的民意也就像这壶烧开的水,慢慢的就变成蒸汽,逐渐的消散了。在揭盖子的过程中,是有可能烫着一点手,但是不要紧,我们最终是让民意能够得到化解,能够得到疏导。 其实,伍皓所说的这些道理并不复杂,就像生活常识一样简单,且已被不少事件所验证。但奇怪的是,很多地方的宣传部门并不是如此行事,相反,他们依然遵循旧的一套,欺瞒、限制和打压勇于传播真相的媒体,并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无限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去和亿万匿名网民做斗争,设置过滤词、删贴、封网,甚至按IP地址网下抓人。 他们搞的一套也是在“和传言赛跑”,不过不像伍皓那样是以公开的手段,而是采取隐瞒的方式。因为网络的无远弗届,注定了他们即便疲于奔命也将失败的命运。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但其实不太确切,因为如果没有公开,仅凭个人经验就可判定谣言真伪的“智者”是罕见的。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谣言止于公开,唯有公开信息,使得各方说法能够在一个平台上交汇,才会涌现越来越多的“智者”。 总之一句话: 谣言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对待谣言的恐惧心理;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用强力禁止任何谣言。当谣言不证真伪就被禁止,那么真话被锁喉也便顺理成章了。 上一篇: 也说“既得利益阻碍改革”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