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

爱国者杨振宁

记者_陈祥 北京报道     摄影 _刘浚 杨振宁来了,89岁的他,无须旁人搀扶。他思维敏锐,虽然听力有所衰退。戴上助听器后,交流无大碍。一张娃娃脸,使他看上去年轻许多了。 服务员递上一杯咖啡,杨振宁利索地撕开糖包,加糖、搅拌,不见颤颤巍巍。时值午后两点,北京万圣醒客有点嘈杂,但随着讲话展开,四周人声逐渐稀疏。最终,全场只有杨振宁一人的声音,茶客们意识到这位老人正是杨振宁。 今年五月,由江才健撰写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正式出版。这是得到杨振宁个人首肯的一本传记。 传记追述了杨振宁的一生,但当日贯穿始末的采访话题,却绕不开杨振宁对中国模式不遗余力的赞赏。从中国传统到现代化政治治理,杨振宁无不一一表示佩服,并且认为压倒了他曾生活过的另一个国度—美国。 这当然不是杨振宁第一次如此显山露水地表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但正是这种情怀下的某些言论,让他近年来饱受批评。 对杨振宁提出诟病的,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批评者者搬出以邓稼先、钱学森为代表的老科学家,指责杨振宁爱国晚矣,在美国赚得盆满钵满后才回国安享特殊待遇;另一边则批评他在各个公开场合的学术发言之外,不忘维护政权,替政府说话。 关于自己对中国的认识,杨振宁在文集《曙光集》中,提到一件往事。 1962年,杨振宁在日内瓦见父母,父亲告诉儿子,“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母亲在一旁给父亲泼了冷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排队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杨振宁认为父母的这两种观察并不矛盾,他将其归因于国家的诞生如同婴儿分娩,必会有阵痛。好与坏,都是中国模式成长中的一部分。 1971年,去国26年的杨振宁第一次回国探亲,回美国后对“文革”中的中国大加赞扬,尤其是四次访问中国后所作的谈话《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影响深远。多年以后,杨振宁对当年的言论失察作出过反省: “我那时没有了解‘文革’的真相,我承认我是蹩脚的新闻记者。可是请注意我不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或心情去中国的。” 2004年,叶落归根的杨振宁在人民大会堂作演讲《归根的反思》时强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未能看到中国崛起的可能,是他无缘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 之后,风光无限的他,开始频繁公开发言,论调皆是强调在中外对比中,中国模式胜于西方。大谈中国学生的勤奋扎实,是杨振宁乐此不疲的话题之一。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以为然,在国际上享誉名声的数学家丘成桐,就指出,认为中国学生基础比美国学生扎实是自我麻醉。 杨振宁只字未提外界对自己争议的看法,更多时候,他沉浸在自己的话语氛围里。采访一结束,茶客们旋即围上来,拿着本子要他签名。签完第一批后,杨振宁挥挥手拒绝了第二批上前者。 南都周刊×杨振宁 “我是保守的革命者” 中国前沿科学前景乐观 南都周刊:国内外写你的传记有好些,为什么你独独认可这部? 杨振宁: 比较实在,不浮华,少用形容词。这部书,跟中国过去出现的科学家的传记,形成一个极端的对比,江先生(江才健)在台湾做了很多年记者之后,写了一本《吴健雄传》,是按照西方写科学家传记的方法写的。他这样才认识我。后来他决定写这本传记,他的办法是遵循务实的原则,材料尽量要从实际出发,访问了很多人,我没统计,至少有上百人。花了相当长时间写出来,务求每句话都有根据,把我的方方面面都折射出来。 我认为这传记,比起绝大多数传记,不要说中国的,包括西方写得很好的传记,我觉得是毫不逊色的,置于国际标准下,也是非常好的。我说他是开了用中文写科学工作者的新纪元。 南都周刊:你对自己的传记有什么期待? 杨振宁: 讲得不好听的话,中国方面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做传记文学。根据我的了解,很多作者认为既然是文学,可以渲染,渲染的程度,不同的作者写出来结果不一样,但都有渲染。这个观念我认为是不好,要如实道来。 南都周刊:就私人生活与学术研究两方面,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杨振宁: 我确实很幸运,从我的身体讲起来,到今天89岁了,还可以有很多种活动,多半89岁的人只能整天躺在床上了。学术活动,我还可以参与。比如过去两天在南开大学,他们组织了一个学术前沿研讨会,我参加了,见了好多年轻的朋友。好些是我不认识的人,他们作了演讲,对我有很大的好处,知道了年轻的一代热衷于作什么研究方向。莎士比亚说人到了年纪大时,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我远远超过这些。 我在1983年出了一本英文的选集,主要选了学术论文的三分之一,写一篇后记。至今快有30年了,30年里我陆续出了学术论文、科学史论文,还有一些别的文章。现在正在计划出“杨振宁论文选集与后记”续,正在做,希望在两年之内可以出版,也是英文的,这是我当前主要在做的工作。现在年纪大了,效率比较低,已经做了一年半,猜想至少还需要一年半。 南都周刊:刚才你说到与南开大学的年轻学子交流,觉得这一代人和你们当年西南联大一代人有什么差别和共通之处? 杨振宁: 学术前沿改变很快。今天在全世界、在中国,物理学前沿的研究,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样。我总体感觉,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前沿科技发展很落后,甚至有人说中国政府每年几百亿地把钱撒到这上面,没出什么最重要的成果。 我认为这是对科技前沿发展的性质不够了解,科技前沿发展当然需要有钱撒上面,但绝对不是重要条件。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传统,传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立起来,大家都知道剑桥的物理是非常成功的,但它是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 所以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今天的中国,我听到四五十岁杰出物理学家作的报告,觉得中国今天达到的水准比起20年前,进步很多,不用说比起我做研究生时,进步更多。很显然的是,现在能够念研究院的人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物理学、数学前沿非常非常落后,今天完全是不一样了。这两天我听到几个新的领域,都做了相当好的工作。从长远立场讲,我采取一个非常乐观的态度。 南都周刊:清华大学刚过完百年校庆,你也在清华教书,做项目,谈谈在清华的经历? 杨振宁: 七八年以前,我教过大一的物理。刚回清华的时候,校长说你能不能教大一物理,那时候我八十几岁,可以教,我说勉力为之。教了一学期课,有130个学生。这段经历对我很有用处,使我了解到清华大一的学生程度怎么样,学习态度怎么样。 我后来说,清华大一的学生比起美国大一的学生,学习经验和知识都更扎实。美国教育方法不一样,学生浮躁,讲起来好像都知道,但是仔细多问几句,就不行了。因为他们没有做过很多的习题,或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个班的清华学生都很成熟,就是说他们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小孩了,不再对于社会是怎么回事、自己怎么回事没有任何了解。这跟美国不一样,美国的大一学生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都是非常不成熟的。 之后,教大一这么多学生太累,我就没教了。主要是一方面帮清华捐赠一些钱,现在有两个基金会,对清华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这个小研究中心也有很大帮助。现在叫做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很小的机构,目的是希望这里做出来的研究工作要在世界第一流杂志上发表。另外,我自己做一些研究工作,通常有一个或两个研究生合作。 我对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相当满意,今天跟十年以前比,清华毕业的学生,去外国念博士学位,念完博士学位后变成博士后,他们在各个不同专业里的地位已经大大提升了。我们特别注重的一个领域,叫凝聚态物理,或者叫固体物理,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域,半导体是其中的,是现代物理的主流领域之一。现在美国要在这个领域上找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助教授,每年到了春天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一二十个重要的大学有空缺的话,都希望找最好的学生。每年通常都有最优秀的学生在那里筛选,看最近几年,一二十个最好的人里头,有三分之一是清华出去的。 我们现在有个学生,美国给他助教授的职位,清华也给他。最后他选择了清华,说明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能够跟他们抢人的地步。从这个发展趋势看,五年、十年后,中国在前沿科学的领域内没有问题,越来越有重要的人才出现。 放弃一党执政,对科技发展不利 南都周刊:你另一篇文章里提到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有限。中国企业有个独特现象,山寨产品、廉价加工、贴牌生产特别多。对此,你看待中国的科研环境、政府的相关政策,有什么建议? 杨振宁: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讨论,不能随便采取一个单一的态度。假如你问中国的教育哲学,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到大学,教育哲学和教育体制跟美国、欧洲有没有分别?任何一个有经验的人,都立刻会讲有很大的分别。这个分别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出来的。 最主要的分别在于,中国哲学是一个训导式的,尤其是对小学中学的孩子,训导为主;美国是启发为主;欧洲是介乎两者之间。美国把启发的观念推到极端。 我知道在国内,很多人大骂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研究层面,都竞相大骂。我可以了解到,现在大家都知道层层压力下,小学生、中学生简直透不过气来,回家写这个算那个,不准看电视,周末还去补习,到高考了全家都跟着紧张。你看美国多好,小孩快快乐乐的。 他们这些话有道理吗?有些道理。但是他们没看到美国中学生不念完书,就走上社会,你知道美国的中学校长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整天关心的是我这个学校的学生有几个能毕业,美国全部中学加气来,平均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毕业,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就不毕业了。这变成了校长的学校指标,校长们到中国一看,羡慕极了。 南都周刊:那么你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杨振宁: 这是两个社会不一样,基本问题是中国人均收入太低,中国的小孩不进大学,他将来工作的收入要比大学毕业的人差三到十倍。可是美国只差1.5到2倍。所以很多美国人觉得何必读书读得那么苦,不继续深造下去,我照样可以买车买房子,好好生活,于是就丢下书不干了。中国高考下层层压力的问题,不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是要等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问题自动解决了,这不是教育哲学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中国年轻人不敢创新,这不完全有道理。在学术竞争、在企业竞争上,创新的概念有不一样之处。美国人比较敢创新,但是创新这事,百分之二十是失败的,所以太着重于创新是不稳妥的事。 同样是在国外最优秀的研究中心里,中国的学生很扎实,问问题都是有根据的,而美国学生常常是凭空提问,我想这与学术传统、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我在学术方面认为是很成功的,但我在创新上,跟美国同领域的科学家有差别。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家,他在一篇演讲中说我是一个保守的革命者。因为我怀疑当时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东西。我是比较保守一点,不敢大胆。 对于中国比较保守的教育政策,我并不认为一定是不好的。在美国鼓励创新,使得国家很成功,这个回答是肯定的。最好不要把美国跟中国比,应该跟欧洲、日本比,比如英国在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上非常成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双螺旋结构非常有名,但英国人之后发问,为什么我们的生物科学应用无法跟美国相提并论? 这回答是有前提的,美国的投资环境比任何国家都好,这是美国尖端技术成功的道理。它有三个元素:拼命鼓励年轻人创新;有足够多的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成熟的环境;尖端人才容易在美国找到机会容纳自己的发展,所以重要人才很多不是美国自己培养的,是从外面吸收来的。 南都周刊:2011年6月7日,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上,当你被问及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时,你以苏联为例,认为苏联虽然不民主,但科学仍然蓬勃发展。所以你提出观点,民主并非科学发展的元素,虽然民主有助发掘新的人才。 杨振宁: 在专制的体制下,能不能有科研的发展,我说苏联当时是很专制的,可是它的科技发展有些方向是非常成功的。那记者又问我,一党执政是不是对科技发展不利,到了这个程度,我就知道他是《苹果日报》的了。中国要是现在放弃一党执政的话,我认为对科技发展不利。 南都周刊:是不是因为你们那一代西南联大学人,成长于战乱之中,家国情怀因此比较重? 杨振宁: 那个有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关系。你看现在各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历史,例子很多,中国能有今天的样子,我活了八十多岁,你没看到我小时候中国的样子,中国能够从那时到现在,这里头最重要的贡献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 我不是党员,可是这是看得很清楚的,你如果去问基辛格,他一定同意。现在大家也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大跃进”的时候饿死了几千万人,这个从科学证据、数字证据都可以看出来,可是总体讲,有今天的样子,还是靠了共产党。 你问我五十年以后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只敢讲,在五年、十年之内,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最好还是维持一党执政。十年、二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现在不敢讲。 杨氏语录 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 20年内中国人将拿到诺贝尔奖,并不乐观,我认为10年就可以实现。 21世纪后半叶,中国会变成世界上一大强国。这种乐观态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过去100年自力更生的惊人成就,这些成就背后有本质的、文化传统中的长远的道理:韧性。 传统中国文化的韧性与中国共产党的韧性是中国在20世纪能够崛起的基本原因。 100年以后,假如要讨论20世纪里最重要、对人类历史有最长远影响的史实,将不是两次世界大战,不是希特勒,也不是苏联的大革命与解体,而是,一、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加了生产力;二,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阅读更多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是《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的一个概念,此后自2005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 ”。 其共同标准为: 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 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南方人物周刊50人名单 经济学家:茅于轼、吴敬琏、温铁军、张五常、郎咸平、汪丁丁 法学家、律师:张思之、江平、贺卫方 历史学家:袁伟时、朱学勤、秦晖、吴思、许纪霖、丁东、谢泳 哲学史家:杜维明、徐友渔 政治学家:刘军宁 社会学家:李银河、郑也夫、杨东平 作家、艺术家: 邵燕祥、北岛、李敖、龙应台、王朔、林达夫妇、廖冰兄、陈丹青、崔健、罗大佑、侯孝贤 科学家:邹承鲁 公众人物:华新民、王选、高耀洁、阮仪三、梁从诫、方舟子、袁岳 传媒人:金庸、戴煌、卢跃刚、胡舒立 专栏作家、时评家:林行止、杨锦麟、鄢烈山、薛涌、王怡 另有向六位已故的公共知识分子致敬:殷海光、顾准、王若水、王小波、杨小凯、黄万里 年度百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 政右经左版 2005年 艾晓明 北岛 陈丹青 陈永苗 崔健 崔卫平 崔之元 杜维明 范亚峰 甘阳 高行健 贺卫方 胡舒立 季卫东 蒋庆 康晓光 郎咸平 李敖 李昌平 李银河 梁从诫 林毓生 刘军宁 刘小枫 茅于轼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石勇 孙立平 汪晖 汪丁丁 王怡 王力雄 王思睿 王小东 温铁军 吴敬琏 吴思 谢泳 徐贲 徐友渔 许纪霖 许志永 鄢烈山 余英时 张卫星 张祖桦 朱学勤 毕淑敏 陈璧生 陈奎德 陈明 陈映真 程晓农 程映虹 戴晴 杜光 樊百华 樊纲 冯崇义 傅国涌 高全喜 汉心 何怀宏 何清涟 胡平 江平 金观涛 旷新年 李志宁 林行止 刘自立 龙应台 卢跃刚 摩罗 秋风 任剑涛 史铁生 滕彪 王开岭 王朔 吴国光 吴稼祥 萧功秦 萧瀚 笑蜀 熊培云 杨帆 于建嵘 于仲达 余杰 余华 余世存 袁伟时 张五常 赵启强 郑也夫 仲维光 周国平 2006年 柏扬 曹思源 陈鼓应 陈平原 陈彦 陈志武 丛日云 党治国 邓晓芒 邓正来 丁东 丁学良 董桥 范曾 冯骥才 傅正明 高尔泰 高一飞 葛红兵 巩胜利 顾肃 韩德强 何光沪 何家栋 何清涟 贺卫方 胡鞍钢 胡星斗 黄翔 黄钟 江宜桦 康正果 郎咸平 雷颐 黎鸣 李大同 李欧梵 李远哲 廖晓义 林达 林牧 林贤治 刘洪波 刘擎 刘小枫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彭志恒 浦志强 綦彦臣 钱乘旦 钱颖一 秦耕 秦晖 邱立本 任不寐 任东来 沙叶新 沈志华 盛洪 孙立平 唐德刚 陶东风 田奇庄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克勤 王蒙 王绍光 王晓华 王焱 王友琴 王元化 吴冠军 肖雪慧 谢选骏 徐友渔 阎连科 杨东平 杨炼 杨玉圣 杨支柱 姚国华 易大旗 俞可平 俞梅荪 余英时 袁伟时 昝爱宗 章立凡 张千帆 张思之 张星水 章诒和 郑义 郑永年 朱大可 资中筠 左大培 2007年 艾晓明 安希孟 包遵信 残雪 曹长青 查建英 陈晓律 崔卫平 戴煌 单少杰 单世联 党国英 狄马 丁抒 丁一一 多多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华 高耀洁 国亚 哈金 洪朝辉 胡发云 周瑞金 季卫东 姜戎 金恒炜 金耀基 李柏光 李凡 李劼 李零 李泽厚 李志宁 梁燕城 梁治平 林毓生 刘军宁 刘松萝 刘苏里 刘自立 卢雪松 卢周来 罗中立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摩罗 莫少平 牟传珩 潘知常 丘成桐 秋风 邵建 邵燕祥 石元康 宋永毅 孙隆基 王康 王思睿 王学泰 王怡 韦政通 吴稼祥 吴敏 吴思 晓剑 谢韬 谢有顺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许纪霖 许倬云 薛涌 杨继绳 杨奎松 杨显惠 杨锦麟 姚洋 余世存 余习广 袁剑 袁鹰 张博树 张灏 张鸣 张耀杰 章诒和 赵鼎新 仲大军 周冰心 周策纵 周瑞金 朱华祥 朱凌 朱维铮 朱学勤 朱正 2008年 艾未未 柏杨 北岛 曹思源 长平 陈丹青 陈奉孝 陈桂棣 陈家琪 陈奎德 陈小雅 陈彦 陈志武 程益中 程映虹 戴晴 丁学良 杜导正 杜光 冯崇义 甘阳 郭国汀 韩寒 汉心 郝劲松 何清涟 贺卫方 胡杰 胡舒立 胡星斗 贾樟柯 简光洲 郎咸平 李大同 李和平 李欧梵 李炜光 李银河 连岳 廖亦武 林达 林贤治 凌沧洲 刘再复 龙应台 毛寿龙 莫之许 南方朔 彭志恒 浦志强 钱理群 钱永祥 秦晖 丘岳首 邱立本 冉云飞 沙叶新 沈志华 孙立平 唐德刚 滕彪 童大焕 王从圣 王建勋 王力雄 王元化 巫宁坤 吴冠中 吴国光 吴敬琏 吴祚来 夏志清 萧雪慧 笑蜀 谢泳 徐友渔 许志永 杨国枢 杨恒均 姚监复 易富贤 于浩成 于建嵘 余杰 余光中 余英时 袁伟时 远志明 张博树 张成觉 张思之 张祖桦 章立凡 郑也夫 郑永年 周其仁 朱大可 资中筠 邹恒甫 2009年 艾未未 艾晓明 北村 北明 贝岭 卜大中 柴静 陈子明 程晓农 崔卫平 丁抒 杜维明 范亚峰 傅国涌 高名潞 高希均 高瑜 顾肃 郭罗基 哈金 胡平 季卫东 江平 江艺平 蒋彦永 雷颐 李昌平 李凡 李方平 李劼 李劲松 李筱峰 梁文道 林希翎 林毓生 刘道玉 刘军宁 流沙河 刘晓原 龙应台 卢跃刚 马建 马立诚 茅于轼 孟浪 茉莉 莫少平 裴敏欣 丘成桐 秋风 任剑涛 邵建 孙文广 唐德刚 万延海 汪丁丁 王光泽 王俊秀 王人博 王绍光 王天成 王焱 王怡 吴稼祥 吴青 吴思 夏业良 萧功秦 萧瀚 谢国忠 谢韬 谢选骏 信力建 熊培云 徐贲 徐唯辛 徐晓 徐友渔 许纪霖 许良英 许小年 许知远 许倬云 杨东平 杨继绳 杨炼 杨鹏 杨支柱 俞可平 余世存 展江 张大军 张鸣 张千帆 周舵 周勍 周瑞金 周泽 朱立熙 朱学勤

阅读更多

院士:清华必出诺奖、图灵奖得主

Shared by Lee 這種面子工程,就怕諾貝爾、圖靈委員會不給面子,到最後指定是很沒面子。 举国海选封闭训练 写道 “北京清华大学2011年4月14日14时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清华标志性建筑“清华学堂”将成为该计划的专用教学场所。该计划建立六个清华学堂班,已有290名优秀学子入选,并聘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等学者为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预测这些学生中肯定会出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他说,二十年以后,如果这里的学生没有出息,那他们就是对历史有罪,对不起祖宗。”

阅读更多

【喷嚏图卦20110411】一个宠物怎么能明白自由的意义

图文完整版浏览前往: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1951 免责声明: 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或愤怒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后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链接。 每天一图卦,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1】安拉,卡扎菲,利比亚,别无其他 @周轶君 :首都西南门户扎维亚,政府军从反政府武装手中重新夺取了这座城市。墙上原先的标语被刷掉了,换上新的支持卡扎菲标语。内容是最经典的那句:“安拉,卡扎菲,利比亚,别无其他”。 @周轶君 :利比亚扎维亚一间遭到焚烧的警察局。政府向媒体展示这个地方,称反政府者一开始就不是和平示威,而是打砸烧。警察局审讯室遍地狼藉,这些照片上,看到有人受刑拷打。他们是谁,发生了什么?同行的西方记者说,要拿这些照片交给欧洲人权观察组织。 @老榕 :联军司令Bouchard刚刚发表声明说,他们发现卡扎菲的军队和装备故意躲藏在市民中、民居甚至宗教场所边上。他进一步说,我们已经多次发现卡扎菲军队躲藏在平民人盾后面,甚至躲藏在妇女和儿童后面。他说这是违反国际法的,绝对不能容忍。图为一名义军守着一个火箭炮,似乎在茫然地问:现在该向哪儿开炮? @环球网程刚 :刚才这张是在的黎波里阿齐齐耶兵营的一个门前,这里有卡扎菲的一个住所。兵营门前,有不少利比亚人扎起帐篷晚上住在那里,这就是人肉盾牌。我们在米兹达采访回来的路上碰到过一家人,从40公里外的阿齐齐亚省每天晚上到的黎波里当人盾,还真不是发自内心的。 @老榕 :卡扎菲军队在阿季达比耶东郊进城后,将居民赶出家门,强迫他们呆在他们的车辆旁边。老榕说,这招厉害:人体盾牌。此外,老榕向半岛台再次敬意,他们的记者太勇敢了。 北约司令刚才宣布说,在阿季达比耶和米苏拉塔猛烈攻击卡扎菲武装。他说,他们不仅直接攻击了阿季达比耶城外的卡扎菲坦克和武装目标,也切断了从布雷加到阿季达比耶的交通,还摧毁了供应阿季达比耶的弹药库。义军刚才宣布,在联军的帮助下,顺利守住了阿季达比耶,卡扎菲军队基本被清除出去。 经北约批准,南非总统祖玛的飞机刚刚抵达的黎波里机场。一群卡扎菲的支持者到机场迎接,他们高举的横幅是“不要外国干涉!”。老榕说,有点意思,祖玛会不会有点郁闷:这啥意思,到底是欢迎我们来“干涉”还是不欢迎呀。据称卡扎菲将在当地时间今晚(北京时间应该是今天凌晨)接见他们。 非盟五总统和卡扎菲的会谈已经开始。据半岛电视台报道,目前传出的消息是,南非想要卡扎菲配合政治解决的努力很艰难:卡扎菲坚持,只有他主导,才能谈判;而班加西方面坚持,不与卡扎菲谈判(老榕说,果然不出我之所料)。此外更有消息说,祖玛可能已经取消了明天前往班加西的计划,准备在明天就回国。 半岛刚刚播出了这样的画面,说这事在阿季达比耶前线。图前面这辆车子是卡扎菲军队的,已经被北约击毁,后面是过渡政府军正在发射火箭弹。老榕说,看来他们的敌我识别有所进步,不然这样近距离、车子也十分相似,估计在前几天北约是不敢随便开火的。 简述:代表非盟的五位总统称卡扎菲接受了非盟的“路线图”,但是没有公布细节,只笼统地说包括停火,保护平民,为利比亚公民和外侨提供人道援助,对话,“包容性”的过渡政府,满足利比亚人民的改革等等,没有提到卡扎菲是否从占领城市撤军、是否下台。五位总统说他们今天将去班加西会谈后公布细节。 卡扎菲与五位非洲总统的会谈是在著名的Bab al-Azizia兵营帐篷中举行的。不过,他显然不住在这里:这是他不知从何处乘坐汽车前往会谈地点–那个标志性帐篷时,在事先被邀请等候的记者和“支持者”面前露面。老榕说,俺注意到给某些电视台安排了好位置:) 简述:就在祖玛一行与卡扎菲会谈的时候,卡扎菲军队不知从何处调出大量坦克,采用高速平板货车运送,迅速接近阿季达比耶展开轰炸,遭到联军的猛烈空袭,14辆坦克被摧毁(图)。半岛记者Sue Turton说,卡扎菲军队已经全部被逐出阿季达比耶。联军也摧毁了米苏拉塔城里11辆坦克。报道说,友军伤亡很大。 和平时美丽的利比亚滨海高速公里。现在是双方多次拉锯的战场。昨天,卡扎菲军队就是从这里采用高速运输车辆运来坦克企图一举攻占阿季达比耶,被联军从空中摧毁。现在,这条道路已经被联军宣布封锁,荒无人烟… @老榕 :有趣的快讯。韩通社报道,朝鲜向驻利比亚大使馆发出指令,要求在利比亚的大约200名朝鲜公民不要回国,以示对卡扎菲政权的支持。据报道,平壤和的黎波里目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金正日与卡扎菲互称“革命同志”和“亲密战友”。 【2】纽带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感谢中国援助赈灾。由于预算有限,类似广告仅投放美中韩等国大报,此外,日本也会在一些国家的报纸广告栏中刊登鸣谢。 【3】美国的人权纪录十分糟糕 4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 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第12份,全文约1.3万字):美国的民主是金钱的民主。侵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情况相当严重。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美国自身的人权纪录十分糟糕,没有资格冒充世界“人权法官”。(中新社) 美发表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 称中国人权状况恶化。希拉里:美国对2010年三种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感到“不安”,一为普遍蔓延的对公民社会活动人士的镇压;二为剥夺互联网自由进而侵犯基本的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 【4】深圳向左,天堂向右 深圳“大运”开,50万“红袖章”上街,8万治安高危人员闻风而逃——治安高危人员:有刑罪前科、无正当职业、合法经济来源者;无正当理由长期滞留,昼伏夜出、行踪可疑者;涉毒、销赃者;操纵乞儿、扒窃者;有报复社会极端言行者;危险的精神病人;用假身份证开房租房者;其他危险分子。(深圳新闻网) 长春网友爆料:4月9日早,工农广场,五个路口全是交警,各路全部禁行.(有大官来视察),一辆拉着病人的救护车.副驾驶上的病人家属与警察对喊,120开着急救灯,就是不让过。 @SILLYBROTHER :97年香港回归,大概99年买了第一台电脑,开始上网,开始ICQ,那时候感觉真的地球村了,我在这里能跟香港姑娘聊天,我就专门seek那些fmaleage17香港,因为可以半英文,半中文,为了看白宫还上错了网站!现在怎么了,上个网这不能,那不能,开个谷歌浏览器都是无法链接!!! 【5】不予显示 【6】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打起来了 【7】防破坏、防投毒,清华校庆作水“安检” 据北京水务局消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将启动供水巡视,做好防破坏、防投毒工作。水务局将通过“一井一人”专人值守、每天报平安等制度对清华自备井供水进行专项安检。(新京报) 【8】学风 数学大师丘成桐说:有个北大博士毕业生,希望到哈佛做教授,为此给丘成桐写了三封信。可丘成桐发现,此人的博士论文,还达不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士水平。在香港中文大学,评讲师都没资格,更别说去哈佛当教授了。就拒绝了此人的申请。后来……后来北大提升这名学生当了教授。丘成桐说:他很郁闷。( @雾满拦江 ) 【9】我的谷歌履历像是犯罪记录 @李开复 :几位谷歌人进入奥巴马政府后都受不了离开。一位说:“要穿西装,上班不准用Facebook, GMail, Twitter, Skype,只能用微软软件。我像是个素食者被逼到香肠工厂塞香肠。” 另一位说:“在政府工作,就像带着眼罩,绑着沙袋跑马拉松。” 还有一位说:“我的谷歌履历像是犯罪记录” (来自Levy新谷歌书) 【10】无耻的谎言 凡客诚品CEO @陈年 近日在接受访谈时称,就成本而言,LV和凡客相差无几,之所以卖高价,是因为有一批新兴市场的暴富阶层追捧。LV为高价而强调的所谓设计理念,是一种无耻的谎言。 我们追求奢侈品的时候会比追求必需品的时候更勇猛。情况往往是,到我们不得不放弃追求奢侈品的时候,我们的必需品也会开始短缺。——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11】宜家也玩价格作假 @王淼 :宜家也玩价格作假 标价25元手工锯 买单变39元。当时那个所谓的店面管理员说:人家都拍了照片了,怎么办呀? 【12】在中国,不看才是支持 刘长乐表示: #锵锵三人行# 他非常不喜欢,但作为一个领导人,没有权力去替代所有的观众去审查他不喜欢的节目。他对《锵锵》最好的支持就是少看或不看,因为看完后就不吐不快,让制作团队有负担。所以,不看也是一种支持。这是刘长乐的大智慧 【13】你想学哪本? 注意素质,领导在打电话,不要开小会! 坚决把男人肚子搞大 许嵩的新砖《苏格拉没有底》。。瞬间让人联想到,亚里士多缺德,爱因斯不舒坦,伽利不省略,薛定肚子谔。。某同学角落里喊出:还有拉格朗不会日。。。不!!爱迪不能生。。 不要被定势思维绑死了 雄性的成功来自担当。(来自 @美人鱼如意 ) 【14】我彼时是那样的苍老,如今我却更年轻了 (Bob Dylan) 他,70岁来亚洲会见粉丝:4月3日台北、4月6日北京、4月8日上海、4月10日胡志明市、4月12日香港。 【15】一个宠物怎么能明白自由的意义 @土家野夫 :前不久接一个电话,说要采访我,我问是那个媒体,该女声说——环球时报的。我直接说——抱歉,贵报太缺德,我不接受采访。女声解释说——我们是英文版的,不一样。于是,我接受了。 @妖灵妖 :下午去国泰戏院看了《里约大冒险》,上座率4成。四星推荐给家庭观众和约会电影观众,与之前的《冰河世纪》系列一样,各种gag做得很到位,娱乐性十足,Jesse Eisenberg的配音也颇有喜感。另外,影片里有一句对白:”一个宠物怎么能明白自由的意义“,特别送给《环球时报》的评论员。 【16】中国人这事整的连日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应北京相关部门邀请,因吸毒正处缓刑期的酒井法子4月6日至9日来华,前往禁毒中心、孤儿院、敬老院等慰问老人和孩子。有人说她此行收入达1亿日元,相关公关公司予否认,称是纯公益。多家日本媒体对还是戴罪之身的酒井被邀请成为禁毒志愿者深表质疑(扬子晚报) 【17】寂寞网民笑点低 6年前的一张照片,何以引发一场PS潮及“自杀”传言?“龅牙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首饰设计,大三,张勇):“现在大家压力比较大,只能在网上看笑话娱乐自己、发泄情绪。这事只能说明网友盲目跟风、笑点很低、寂寞的人很多。”(钱江晚报) 【18】国民党真坏,扔下那么多人不管了 马英九:“我们邦交国只有23个,可是却有一百多个国家地区愿给免签证,它背后代表的是,这些国家对我国的形象、人民的素质投下信任票。” 【19】空白 合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陈刚,跳楼自杀。媒体称:陈刚只读两类书:考研、写论文用的工具书,和毛泽东、李嘉诚这类人物传记……实际是同一类,都是成功学,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放松与乐趣。这就是残缺教育的恶果。除了成功,当事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片空白,郁闷之时无以排解,悲剧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20】弑母 小汪,23岁,旅日留学5年,学费+生活花销150余万元人民币(父在美,母月薪7000元,靠借贷供子)。4月1日晚,上海浦东机场,子归母接,“为什么钱寄得晚?”“没钱了,要钱只有命一条”。汪翻行李拔尖刀刺母9刀,胃、肝俱裂,母望子背影越行越远,幸得救。“他是我儿子,我不想他被判刑。”( @新周刊 ) 【21】贵州省罗甸县,一位学前班小女孩将盘子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剩下的一点菜汤也不舍得倒掉 【22】一种是气质高贵,一种只是身上的东西很贵 郑念,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夫人,1966年被关入看守所,6年多里饱受刑罚虐待,有人劝她大哭示弱,引发看守的善心,她说:“我实在不知如何发出那种嚎哭的声音,这实在太不文明了……”看到这段,我对法庭上那些爷们的泪水充满鄙视。贵妇从来分两种:一种是气质高贵,一种只是身上的东西很贵。( @韩滨鸿 ) 【23】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叔本华 你是否拥有这样灿烂的笑容 【24】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索尔仁尼琴 【25】王小波逝世14周年祭: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骟的过程。 @李银河 :这几天都在工作,4月11日去给小波扫墓,每年如此,正好错过清明,躲开了高峰。墓地在沙河,是一块大石头,上刻“王小波之墓”。小波去世已经14年了。日月如梭,如果他活着,今年该59岁了。(4月6日 07:27 ) 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可是王二你已死了14年,你再也看不到的景象是:如今兔子不分公母,都在唱红歌给大灰狼听了…… ( @阿丁 )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阅读更多

哈佛教授丘成桐: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学士

连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都成问题,正常的考试都对付不了,因为不懂真正的数学思维。北大自豪的“杰出博士生”写的毕业论文,连香港中文大学的本科生论文都赶不上,却被北大的教授们吹为神童,鼓励他申请到哈佛大学当教授。不被理睬后,北大自己“留用”来当教授,并被评为最年轻的中国“院士”,残害新的大学生(仅仅因为此人是某知名院士的儿子)。中国教育,中国大学,的确是“全世界最大的笑话”。 刘明慧记 数学大师丘成桐   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如果不重视基础教育,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8月6日,数学大师丘成桐在北京接受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道出了他的隐忧。 作为目前华人数学界的领袖人物,丘成桐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而且十分关注国内数学人才的培养。他所在的哈佛大学近年来频繁接触国内大学及大学生,对于两国高等院校的差距,丘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然而,通过和国内学校的直接接触,丘成桐却抛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年,中国大学的基础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比美国差。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高,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研究生教育美国比中国好得更多。” 他举例说明: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大约招收20名念理科的中国留学生。“这些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来自北大这些名校。”但是从学习成绩来看,在和其他国籍学生的比较中,“很难看出这些国内来的学生毕业成绩比来自其他国籍的学生成绩好得多。” 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开。另一个学生“考得也不好”,经过努力以后大有改进。 “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国内学生的推荐信。后来发现有很多是假的,是学生自己写了推荐信,然后请教授签个名,许多教授很不负责。” 而且,他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学生十分骄傲,又不愿意用功,令他很失望。丘成桐说,10多年前,来哈佛念书的中国学生至少考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中国来的学生至少考试成绩在班级里占到前1/3位置,但是这些年顶多排在后1/3。当然也有好的,但是整体而言,平均水平下降了。有些甚至在国内是奥运数学比赛第一,但刚进来成绩也不好,经过重新训练才有好转。” 这位经验丰富的数学大师认为:这些现象都表明,是本科出了问题,学生本科没有念好。“做学问的修养等基本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而且还不用功。归根结底是本科教育不扎实。” 怪现象1:名教授不带本科生 丘成桐尖锐地指出:他发现国内高校一些“怪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教授”不花时间参与本科教学。他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介绍,哈佛的教授数量比国内大学要少很多,数学系也就是十七八个正式教授。但是数学系每年都要开会一到两次,研究讨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教授会花很多功夫去培养本科生。比如数学系的本科生,一年级就会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不同水平,选择最好的学生去重点培养,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一般就会有2到3个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可以登载在第一流的杂志上。“论文水平比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好。”丘成桐说。 国内名校的教授又是怎么和本科生打交道的呢? 丘成桐介绍:大概在1998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20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20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我还以为自己搞错了。后来有一名助理教授证实,的确有这个学生。” “看得出来,最好的学生,20多个教授居然都没有见过。表示所谓大教授从来不参与本科生教学。”后来那个学生因为念书思路视野十分狭窄,只是考试成绩好,丘先生并没有接收他。 丘成桐认为,教授不带本科生,并非因为国内师资力量紧张。他介绍,在美国的大学,比如数学系的教授20名左右,而北大数学院的教授则大概在100多个,是美国的4到5倍,哈佛学生6400多人,北大有学生1万多人。如果按照比例,国内应该有条件让教授带本科生,提高教学质量。 为什么那些“名教授”没有时间塌实做学问? 丘成桐先生一语道破:“现在名校教授花时间不是在学术上。有些人首先到海外弄好处,捞金钱加荣誉,让外国人来评价自己,一年有3个月到5个月在国外‘走穴’。不管这个教授有没有能力,评博士点,自然基金会,甚至评某某大学这些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至少1/3的时间用在学术交易和拉票。算起来,2/3是非学术生活。当然不愿意做学问了。” 怪现象2:一个导师带30个研究生 另一个让丘成桐先生感到困惑的现象是:现在国内有的教授,一个人居然带30个研究生。 “这样怎么保证教学质量?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一个教授一般带五六个学生已经很多了。国内这种做法是典型的讲量不讲质。质量粗糙,怎么可能搞好研究? “老师自己的水平都不够,居然带30多个学生?真是糟糕!许多学生认为不用念书就可以做博士,博士论文抄抄写写,怎么可以?这样下去很危险。” 前不久在和人大附中学生交流之后,丘成桐还迫切感到中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城市中学一班有80个学生,这么多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好?不可想象。”他说,美国稍微好点的学校一个班一般不过是20多个学生。 丘成桐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概4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3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士的学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21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 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丘成桐认为,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形成恶性循环,使整体水平慢慢压下来。“教育是长远的事情,基本的东西没有掌握,就根本没有前途。”说起这些,他十分着急。 为此,丘成桐在浙江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就是希望用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采用了美国大学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能力。“选用美国的方法教并不是崇洋媚外。数学教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一定用最好的方法教中国学生。” 国内学术风气堪忧 在近年来和国内学术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更让丘成桐忧心忡忡的是:国内学术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整治不可的时候。 “学风很糟糕,我呼吁一下,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中国科技的发展至少退后20年,如果这些基础教育不重视,问题越积越多,以后会更难。”丘成桐认为,导致教育重量不重质的原因,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门喜欢用“文革”“亩产万斤”的形式作为工作成绩向上汇报,却完全不考虑教育的真正使命。 为了说明整个问题的严重,丘成桐专门讲述了两个他亲身经历的例子。 “在数学界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学猜想,100多年没有一个数学家不想解开它,非常重要。一个朋友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很重要的第一步。1995年,我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再沿着已有的方向,做出有史以来第一流的成果,于是拿到中国办了一个讨论班。这个讨论班是开放式的,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但是后来有些参加的教授自己不想做了,因为他们考虑假如做这个事情,写文章时间就少了,而每一年写论文,创造多少文章才是他们关心的,做这种费力的事情他们觉得划不来。尽管当时有很多年轻的博士后很想念这个东西,这些教授还是不准学生继续做这个研究,怕论文数量不够。最后甚至硬性干预。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冲劲,还不允许年轻人做。最后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的征服猜想的计划不了了之。” 于是,丘成桐又找到广东中山大学数学院朱院长继续做这个研究。朱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结果又惹恼了当时反对做这个事情的一些人,对朱很不满意。 2002年在陈省身先生和我倡议召开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大会给中国数学机构一些45分钟的演讲名额,结果他们自己定的名单全部是北京的,还有一个是上海的。其实就像奥林匹克100米比赛,朱的成绩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就是不容许其他地方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更让丘成桐耿耿于怀。 “我的一个学生,现在做了院士,刚毕业的时候不错,以后一塌糊涂,错了不愿意改,出错的文章现在还挂在网上,表示他的成绩。 “这个人现在既是国内引进人才,又是院士,基金会什么都管,平时许多人都怕他,他的固定职位在国外,却作为引进人才,一年至少给他100万薪水,还不包括经费。但是他在好几个地方任教,有的年轻人学问比他好,但是薪水不到他的1/20,在海外名校,比如哈佛如果在9个月的授课时间里教授兼职是违法的,必须全职,但是这个人却兼了很多职。这个人做学生时还是不错,现在学问只是二流,他在国外拿的奖都是在我的帮助和指导下取得的,国内高校引进人才,给他大笔资金,可他全世界走,来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行踪不定。 “而且严重的是,把我十几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改头换面,又据为己有,这种学风无疑误导很多学生,因为看到不用花太多时间就可以做院士。我批评他,这个人还说我荒唐可笑。真是不道德。” 丘成桐介绍,当年他花了很多功夫培养这个学生,“连我的儿子也没有下这么大功夫。太太都说我过分。”毕业那几年,哈佛一位名教授告诉丘成桐,这个学生抄袭他的论文,出于保护年轻学生的目的,丘成桐并没有深究。结果愈演愈烈。 丘先生说,这个人不光彩的记录还有很多,比如有年轻学者的文章,他看到不错,就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放在真正作者的前面,如果不从,在国内就恐吓说,以后不给你研究经费,在国外则恐吓说写很差的介绍信,让作者找不到工作,导致很多搞学问的人很怕他。 “听说国内很多人怕他。学风坏到了这个地步,作为这个人的老师,我再不讲话,其他学者就不敢做事了。我有义务来澄清。” 还是这个人,在国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出了错,当时恰好有国内两个访问学者到丘成桐那里去,丘先生让他们解决这个错误,两个礼拜时间,进展很好,但是当丘先生说这是那个人的文章出现的问题时,“两个访问学者吓了一跳,再也不敢做了,害怕那个人打击他。你看,现在的学风有多糟糕!” 我们应该学习陈省身先生的学风 学风方面,身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对恩师的学风赞不绝口,认为那才是做学问者应该遵循的方向。 “陈先生做学问也出过错,海外几个学者提出来错误,也没有办法,错了就承认。” 丘成桐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陈省身等人大学毕业到海外求学,学成后毅然全部回国,没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来了世界最先进的学问,当时国内许多大学互相交流,学风好得不得了。 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陈省身的数学讲义都是手写和油印,就在那种条件下,陈省身几乎看完了大部头的数学巨著。最终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包括华罗庚先生等人,共同训练出中国第一批数学高等人才。 就是在这些数学开拓者的努力下,当时在1946、1947年期间,中国第一批数学家出来了,即便是现在看也是世界第一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华罗庚先生回国以后,陆启铿、谷超豪、王元、杨乐、张广厚、陈景润、潘承洞,这些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丘成桐认为,在“文革”以前,基本上中国数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但是后来大跃进、反右,直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把这些全部破坏了。 丘先生对恩师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前辈大师那种学贯中西的气质,现今已经很难看到。而丘成桐本人就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身边常常带一本《史记》,早年写就的一篇古文曾被人们至今记得。其中,“无奈华夏虽众长城未修,天地虽宽,瑕疵难容,终究德不如欧美,力不逮乎日苏。根之腐亦,枝叶不荣,叶之枯亦,根基何养?”更是振聋发聩。 丘成桐认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毕生希望做成两件事 英国数学家约翰·拉慈称丘成桐是“华人数学界的领袖”。在陈省身等一代大师离世之后,重任已经落在丘成桐这代人的身上。 “领袖的工作就是确定方向。我生平立志只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作出一等的数学研究,千古留名;第二,为中国数学教育服务,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丘成桐先生说。 “迫切的问题,是提高质量。学风要彻底改掉。”他认为,目前和国际优秀大学比较,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迎头赶上。丘成桐饶有意味地说,“首先,中国学生素质完全可以比得上哈佛的学生。假如有好的导师和好的风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是他着重强调了“假如”两个字。 链接 丘成桐:1949年4月出生。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等。 丘成桐1966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他自幼迷恋数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学三年级时就由于出众的才华被一代几何学宗师陈省身发现,破格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年仅22岁的丘成桐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丘成桐成为世界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并且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终身教授。 丘成桐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解决了一系列猜想和重大课题,如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他的杰出的贡献,1982年,年仅34岁的丘成桐教授荣获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荣获该奖的中国人。 他倡议与主持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数学会议,为争取2002年在北京成功召开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国际弦理论会议”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通过自己的影响邀请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威腾及“菲尔兹”奖得主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前来参加,会议结束后,江/泽/民同志在百忙之中亲切会见了霍金等其他与会的世界著名数学物理学家,并对会议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此次会议在国内学术界与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数学走向世界。 来源: 刘明慧的博客 延伸阅读 1934年北大中文系课表解读 斯坦利·费希:请做好本职工作,教授 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牛校牛在哪? 哈佛课程Michael Sandel:遭遇道德两难问题,如何兼顾公平与正义?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