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译者 | 《外交学者》越南如何看待中国

核心提示:越南的反华情绪见涨,中越之间的不满由来已久,问题是两国都要找到解决之策,在新的形势下安抚国内的民族主义者,同时决绝国际争端。 原文: How Vietnam Sees China 作者:Bridget O'Flaherty 发表:2011年10月18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同时参考了”东西网”的”志愿译者”tribesman的” 同来源译文 ” 【原文配图】 与几年前相比,最近几个月越南的反华情绪颇受关注,也更加公开化。虽然,两国于上周同意,每年举行两次讨论,来解决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分歧,并在两国之间建立热线电话联系,但最近的一些煽动性的言辞表明双方之间的不信任仍然很深。 当然,最近爆发的沸腾的民族主义言论并不是近年来的第一次。在2008年,两国之间发生轻微外交口角,当时有一份伪造的中国入侵越南计划在互联网上流传,据称中国要”收回”其传统附庸国越南。事实证明整个事情纯属无稽之谈——30万部队通过北部边境和南中国海入侵越南——但这在越南引起了公愤,越南以国家名义提出了抗议。 当你遭受过中国数千年的统治、还用领导反侵略的起义领袖的名字给最好的街道命名,入侵分明是个痛点,开个入侵的笑话也会成问题。但许多人想不通,北京既然有防火长城,为什么没有关闭那些网站、将发布虚假消息的人抓起来。 上个月里又出现更多的叫嚣开战之词——这次不是来自流氓博客,而是来自国有媒体的一篇文章。中国的英文报纸《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建议对越南和菲律宾开战。文章认为,一场小规模战争会’让他们规矩点’:’我们不应该浪费机会,来发动一些小规模战役以阻止进一步的挑衅。’ “不幸的是,越南虽然在1974年的西沙岛战役和后来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被中国敲打过,但越南在南海的挑衅行为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惩罚,”文章接着说。(据记录,在1979年的短暂而激烈的边境战争中,普遍认为是越南占了上风,虽然越南的伤亡也很高)。 “请记住,越南是除了日本之外,唯一一个在该区域可以从军事上给中国制造某种挑战的国家,所以中国不能简单地压垮越南或把它当成小朋友,”珍妮弗·里士满​​(Jennifer Richmond)说。她是Stratfor的私人情报公司的中国问题专家。”然而,在中越双边关系上,中国将继续占上风。” 与此同时,昔日的对手已经与越南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与美国关系的回暖最受关注,但向越南示好的不光是美国。例如,8月18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举行举行了一次悼念仪式,纪念龙潭日。这一天在澳大利亚被称为越南的退伍军人节,它纪念的是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联军与越南人之间最大的一场战役。18名盟国士兵和数百名越南军人在一个橡胶种植园的交火中死去。现在,一个复制的纪念十字架立在那里。澳大利亚全国只两个这样的十字架。 澳大利亚驻越南大使在讲话中提到了倒下的越南人。他说纪念活动证明越南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事实上,许多年轻的越南人甚至不知道澳大利亚参加过越战(越南称为”抗美战争”)。 但与中国的关系依然是摩擦不断。两国家之间的边界在2008年底才最后划定,而双边关系在经历了1979年的边境战争后于20世纪90年代才实现正常化。虽然两国官方都宣扬伟大的友谊和共同理想(越南对中国处理国内”安全”问题的方式特别感兴趣),但一旦局势紧张,即使是宣传中越友谊的报纸也会发文抨击。 割断一艘越南调查船缆绳的中国的”敌对”行为就是由越南当地报纸披露的——该事件在越南引发了为期12个星期的非同寻常的公众抗议——中国也以非同寻常的尖刻措辞予以回应。 越南公众抗议持续的时间超过了12个星期,主要是在河内市中心,虽然胡志明市也举行过两次。大多数分析家和越南问题观察家将这些抗议活动解释为是对中国传达的一个信号,同时也是针对中国在南海的举动让公众发泄愤怒的一种方式。 但是,谈到疏远中国,河内只能到此为止——越南对此非常清楚。尽管怀疑情绪普遍存在,但政府和中越商业往来中也有亲华派。两国之间的双向贸易在过去10年里增长显著。与此同时,中国在老挝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大笔投资也让北京拥有了更多的区域影响力,包括与越南的关系上。”它不仅仅以金钱来诱惑……而且还在老挝和柬埔寨等国通过进行投资,发挥杠杆作用,影响越南的邻国的决策,”里士满说。 其中最大也最是有争议的中国投资项目之一是越南中部高地的铝土矿。来自各方的反对声一直不断,包括环保人士、退休的政府官员和持不同政见者。甚至连受人尊敬的武元甲将军也表示反对开矿。 同时,虽然越南执政党的运作仍然对外人不透明,但很明显有亲华派,也有亲美派。有趣的是,据里士满说,”亲华阵营似乎占优。因此,尽管要防范中国,中国仍将继续占上风。”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本质上讲,如果没有更持久的反响,越南就不能继续招惹中国。但是,通过包括南中国海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协议在内的一系列手段,越南也在向中国的潜在对手,如印度,示好。看来河内也可能不得不学会如何平衡日益增长的反华情绪。 相关阅读: 越南网: 《环球时报》扭曲事实,恐吓越南人民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播客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下载需翻墙)。

Read More

颜昌海:谁放纵了中国通胀之虎?

2011年10月17日,法国“论坛报”和“解放报”都发表与中国有关的文章,“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国中产阶级所付出的昂贵代价”占据法国财经报纸“论坛报”头版重要位置;在世界20强巴黎会议上,北京可能准备向欧元区的基础建设投资,“解放报”记者格兰日罗的分析文章认为,中国在欧债问题上哪怕没有大阔步向前,也还是迈出一小步。 “论坛报”署名阿林罗伯特的文章写道,中国所推行的向企业贷款减少,减低通货膨胀的货币紧缩政策虽表面上是成功的,但北京上个星期还是为挽救受到贷款枯竭威胁的小型企业紧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9月份物价上升幅度微弱却掩盖着食品价格的飞涨,9月份食品价格飞涨13.4%惩罚了中国中产阶级。在贷款紧缩的紧锣密鼓当中,先后出台了10多个相关的措施,而上个星期北京又推出了方便小型企业措施,原因是小型企业破产,企业家丧失其经济便可能会演变成社会问题风潮。缺乏资金,这一工业结构最根本的方面将会饱受贷款收紧的影响。而贷款是北京近一年以来平缓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而使用的经济政策中的主要工具。这一战略结出了部分成果,中国在出现7月份的物价高峰之后,物价上涨的趋势在9月份有所缓和。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9月份中国通货膨胀只上升了6.1%。6.1%肯定仍是通货膨胀高水平,但是从理论上讲,尚可保持购买力。然而在实际当中,中国生产的增值分配却远没有达成共识,如通货膨胀放慢,通胀仍会集中在必需品,特别是集中在食品之上。9月份通货膨胀整体放慢主要集中在不动产和成品方面,而包括油、大米和猪肉等食品却危险地飙升13.4%。 小型纺织企业借贷难,但需要资金去买价格提高的棉花。与此同时,牛仔裤和其他T恤衫的价格下降,对他们的收入有影响,而且食品价格却在不断攀升。另一个让人吃惊的倾向是中国家庭消费减少,从2000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到10年之后的2010年,中国家庭消费却减少了10%,只占35%。 而叙说中国通胀,人们一般都会从美国3年前的经济危机讲起。这个经济危机很快就发展到了全世界,也导致了经济衰退。不过,从2009年第三季度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就已经从这个衰退期出来了,现在是一个在复苏的阶段。而中国是2008年10月发布的经济支持的计划,美国是3个月之后同时发布了政府支持的计划。从时间上来看,美国政府支持的这个计划已经快完了,当时的预测计划是政府支持两年之后,私人投资、非政府投资能够支持的上,能够使经济可以顺利复苏。这种非政府投资和消费确实也是增长了,所以美国经济在复苏中。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总统最近就推出了一个新的计划,新的计划没有再叫做经济刺激的计划,是计划再加强一些政府方面的支持。但这个计划还在国会在非常激烈的讨论中,国会通过了才能算数。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美国政府没有权利告诉联邦储备银行该干什么,这个联邦储备银行自己做自己的决定。 而在这同时,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推出了一个货币计划,人们就很关注。 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确实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这种相对的效应也是需要长期的转化。假如美国的经济继续的不景气,那么对中国的影响就相当大。金融危机2008年以后能够看得出来,当时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因为中国是出口国,出口急剧下降。所以说美国再一次进入一个衰退的话,对全世界的经济都会不好,中国为甚。 很多人责怪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因为美国的货币政策,或是美国的联邦政府的政策的原因。但这是一个不成立的说法。第一,美国的货币政策并没有造成银行的货币大量的流入市场里,在美国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第二,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都是中国自己制造的。而且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中国政府得到控制的,大量的可以通过政府控制。唯一不能控制的是,中国现在进口的一些期货的价钱增长,比如说大豆的价格,增长的很快。虽然有些期货是中国政府不能控制的,但其他大部分期货都是中国政府能控制的。 所以,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自身原因造成的。2009年政府让银行放很多的债,现在要紧缩,但实际上还是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减缓,但整体的在增长。为什么中国的货币贷款一直在增长?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汇率问题。中国首先有贸易的顺差,另一方面是外国对中国有很多的投资。都可以换成人民币在中国投资,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中国的现金流量多。 中国政府一直说通货膨胀是第一大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外界观看,认为非常吃惊,一直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但一直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后就有三个非常明显的效果:1,进口的成本就会降低。2,减少了货币供应量3人民币升值后对出口会有一定影响。顺差会减少也会减少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量。但中国却反对或拖延人民币升值,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是中国制造的,不是华盛顿制造的。 今年以来,中国的CPI指数节节攀高,官方发布的7月CPI指数已高达6.5%,超过了经济学上定义的“严重通胀水平”,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严重缩水。 那么,谁才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最大推手? 今年年初,“涨价的种子”开始萌动,而且似乎是由民企开始。先是康师傅公司打算从2011年4月1日起将桶装方便面价格每桶上调0.5元,紧接着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也传出对洗涤类日化用品全线涨价,涨幅最高可达15%。经过发改委的约谈,康师傅已表示,4月1日桶装面的涨价方案暂缓实施,一些原计划给洗衣粉、洗发水等日化产品提价的超市也决定先暂缓涨价。但更令人担心的成品油价格上涨又接踵而至。自4月7日起汽油出厂价格每吨上调500元,全国平均93号汽油提高0.39元。人们感到奇怪,康师傅被约谈,联合利华被约谈,为什么不能约谈这些石油国企?!再看媒体的反应,一个反应是约谈成了密谈,约谈的具体内容、约谈的方式,还有约谈最后出台的一些具体措施都没有什么报道。约谈部门的表态都很微妙,说不允许这些民营企业搭车涨价。就是说在涨价的“康庄大道”上,那些垄断国企在迅猛向前,但民企只能原地踏步。联合利华为什么涨价?联合利华说,主要是因为近期上游原材料石化产品、植物油、无机化工产品等价格平均上涨了40%,直接带动日化用品成本增加约20%。其实从2010年6月份开始到12月份,大部分化工原料上涨已经不止是40%了,而是基本都超过了60%。原料上涨这么多,那企业的产品能不涨价?! 原料为什么涨价?是谁涨的?要晓得,这些日化产品的原料很多是石油的副产品,而油价上涨已是不争的事实了。真正应该被约谈的是谁?应该是中石油、中石化。如果把油价遏制住的话,日化品不就不用涨价了。如果政府足够牛的话,应该去找那些中东的产油国,让石油的价格降下来,或者再约谈一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美钞影响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但政府只拿民营企业开刀。更无奈的是,中国的电力公司说电价也要涨,给出的理由是煤价在涨,电力公司说自己亏钱了,因此中电联呼吁每度电上涨3分钱。但查一查,电力公司和煤挂钩的比例就知道,中国的电力公司每一年大概用16亿吨煤,其中7亿吨是发改委规定不能涨价的。也就是说,真正可以涨价的只占43%。如果涨价,中国的电跟煤要联动,大陆油要跟国际油联动的话,为什么国际油价跌的时候中国不跌,国际油价涨的时候却使劲涨?!除了上面说到的石油、电力等垄断企业是在以一些莫须有的名义涨价之外,还有一个行业,就是中国的电信。现在更多的数据被披露出来了,说这个信息资费在国外一般占到居民收入的2%左右,但是在中国中国却占到了7%到8%。更可恨的是,中国电信行业乱收费,那个套餐之多,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有些人说,中国垄断国企的核心资源,包括中移动,都是买来的,没有任何创新能力。这样说并不完全对,拿中国电信公司的套餐来说,这个套餐,外国人是看不明白的。除非你数学学得特别好,特别聪明,你才可能从这个套餐里面看出来哪个地方是陷阱。换句话说,中国电信行业在设计套餐方面,对全世界人民的智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应该算是它们的创新之处。 中国现在所做的事情违反了一个逻辑,叫“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油价涨就是“牵一发”。本来说油价涨,其他应该跟着联动地涨。中国很多媒体也很不负责任,不去做事实调查,就乱炮轰这些民企,说你们蓄谋串联涨价。要说串谋,谁在才算串谋,大家心知肚明。 觉得可怕,又感到无奈的是,中国这些垄断企业好像永远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定位搞清楚。它们完全不晓得央企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为了服务百姓的,是要奉献给百姓的,是要做百姓不愿意做的事的,这才是央企的责任。但实际情况,它们给百姓制造了好多麻烦,用给百姓的不便利来图利自己。现在中国中国的油价比美国还贵,因为它们在进口的时候成本也贵。因为中石油、中石化把它们吃喝的成本都加到里面去了。中石油给自己职工在北京的核心区域买房子,中石化的一个吊灯花了几百万。像这类的花费,都是要打到成本里面去,但是,这些信息向来是不对外公布的。然后再加上愚蠢的成本,每次误判的成本,到最后中国的油价就不可能比国际原油价格便宜。经常误判的结果,是别人高的时候它高,别人低的时候它还是高,因此,所有这些成本加在一起,中国的油价就是全世界最贵的。 对于垄断企业的制约,其实中国在2008年7月份已经有一个《反垄断法》了,《反垄断法》规定,垄断企业不能利用垄断优势来攫取社会公众的利益。,既然国企没有道德,但有了《反垄断法》,法律总得遵守。可中国《反垄断法》却本身又是个“垄断法”,比如《反垄断法》里有这样一条,说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不在本法的调节之列。意思很明显,所谓的关系国计民生,就是些垄断行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因为它们既不受法律的约束,又不受道德的约束。 中国的通胀始作俑者,就是这些垄断的国企央企。 还记得今年初北京“两会”闭幕时温家宝总理针对中国通货膨胀问题说,“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现在看来,通胀这支老虎还在中国四处游荡,还没有被关进笼中。为此,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博士表示:“因为即使6.2%也还是比较高。在目前方方面面的价格,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还包括一些工业品的价格在上涨,特别是美国这边的量化宽松政策还有其他的经济刺激方案有可能最终的结果会导致美元贬值。那么,贬值了以后,正因为人民币跟美元挂钩挂得非常非常紧。美元贬值有可能也会转变成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综合之下我的理解是不管是中国的央行还是国务院目前还会继续观察通货膨胀压力的走向。”虽然8月份和7月份环比,中国通胀出现9个月来的首次回落,但中国有经济学者网上撰文指出,这既不能预示着中国通胀问题将继续得以缓解,更不能说明物价不再上涨得“吓人”和让人感到“恐怖”。 为此,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宋圭武表示,中国央行将抑制通胀仍然视其首要工作是明智之举:“中国总体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很多人实际上生活水平也不高。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对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现在抑制通货膨胀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还是有重要意义,也涉及到社会稳定问题。所以我想政府下更多功夫关注通货膨胀我觉得还是方向正确的。”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7月份上涨了14.8%,8月份相比有所减速,上涨了13.4%。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说,近日中国蔬菜和水产品价格上涨仍然是主旋律,21种蔬菜中,15种价格上涨。那么政府仍然将抑制通胀作为未来工作重点有没有可能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宋圭武教授表示:“可能会影响,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我觉得中国发展降低速度应该是一种好事情。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怕降速度,最关键是要提高质量。速度要降下来,但是质量要提上去。如果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恐怕会影响到提高质量的问题。所以现在我觉得中国经过3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将近10%的增长率。还是要降低增长速度,要重视农业、提高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最新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速是9.5%,增速之快仍然让欧美国家望尘莫及。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政府抑制通胀对经济增速影响不会很大:“中国的经济增长从增长的内容主要是靠投资带动的。这些投资主要是官方的投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投资。尽管现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还有银行的利率都往上调了一些,但实际上货币的紧缩,地方政府和主要的大国企影响有一些,但并不是很大。所以考虑到中国GDP主要是靠投资带动的,而投资又是靠这些大的国企和地方政府。那么,总体上现在的通胀压力应该对接下来GDP的增长。今年和明年GDP的增长可能影响不会那么大。” 中国经济相比将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普通百姓如何应对物价持续上涨或在高位徘徊?有媒体评论说,通货膨胀时代,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时候,“只能选择勒紧裤腰带,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不要让猛于虎的通胀吞噬。 美国一些能人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内,最近作出预测,美国和西方世界将会经历类似日本的通货紧缩,他们因此督促美联储实行又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所谓“QE3”,来帮助西方经济躲避又一次经济寒冬。而在世界的另一极,通货膨胀正在席卷所有的新兴经济体。印度的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两位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通胀率已经超过了5%。中国最新公布的通胀数字是3%多一点,但是普通中国民众感受到的通胀率要比这个数字高得多。所有新兴经济体的热度在房地产行业获得了最集中的体现。在孟买,价值百万美元的住宅,俯瞰的也只是贫民窟的全貌。在香港,房价已经接近1997年的最高点,而经济却几乎没有增长。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居高不下,即使是腰缠万贯的香港银行家,付了本港15%的税之后,要购买两地的房产也颇感吃力。而莫斯科总是能在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昂的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整个新兴经济市场一片红红火火。 东方的通胀的“火”会把西方的通缩的“冰”变成一团糟。 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是哪国政府推行的经济刺激政策,都会更多地影响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在西方国家通过中央银行为全球经济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不管这些钱是通过扩大政府收支规模还是增加赤字,最终都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吸收到了过多的流动性,导致这半边世界火热一团。游戏该如何收场呢?西方世界的理想结果是,在通货膨胀波及到西方之前,各新兴经济体的生产成本已经升高到足够的程度,足以促使跨国公司在西方国家投资办厂,创造就业。人们对此完全不抱希望,因为发达国家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10倍。而且新兴国家有发达国家5倍的人口规模。 另外一个更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通货膨胀从新兴经济体蔓延到西方。最直接的渠道可能就是通过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这相当于向西方国家收税,来补贴完成生产过程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最讽刺的是:西方的经济刺激政策一出台,马上就会给自身经济发展带来祸害。这也是全球化最神奇的地方。 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将与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步。中国的名义GDP正以每年20%的速度上升。随着用工荒的加剧,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有可能会超过GDP增速。最后,西方的产业工人也会为了弥补当前和将来的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而要求提高工资。到2012年,美联储就再也难以找到理由拒绝提高利率,那时,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将会积累得十分可怕。随着地产泡沫破裂,到时的紧缩政策将会导致一次全球经济危机。这时候,对中国的打击,才是致命的。

Read More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2011/10/17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纽约时报》: 来自中国的照片为权力交接提供了线索 ——由于共产党一党专政,所以权力斗争都是在共产党内部完成。外人只有靠《人民日报》上的一些照片猜些端倪 中国节奏博客: 从字里行间解读达赖喇嘛 关于 继承人 问题的 讲话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分析了达赖喇嘛讲话的背景,对未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悉尼晨锋报》: 中国的太子党们打破沉默 ——最近国内一些红二代出面指责当前中国的道德堕落。他们可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的长辈令人忌惮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中俄能源与安全关系报告 ( 56 页 PDF )——尽管中俄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喜欢强调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但它们在军火和能源方面的合作非常脆弱。本报告分析了两国间的关系现状。 《外交政策》: 打劫熊猫 ——美国总统候选人敲打中国不算新鲜,但国会拖了这么久才把中国推出来做替罪羊,让人有些意外。拉登死了,下一个目标就成了中国。 《纽约客》: 中国来信:推特可能会是“中国制造”吗? ——新浪微博宣布年底之前将发布英文版。但想要出口微博,除了软件功能以外,还有价值观的问题。 《纽约时报》: 两岁幼童被车碾压之后,中国人就帮助陌生人问题展开辩论—— 路人对受伤幼童的视而不见,引发了微博上的讨论热浪。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占领华尔街”运动会发展到中国吗? ——该项运动本周末扩展到了四大洲,但在中国除了有人表态支持外,却没有人用实际行动去占领什么。 中国见红博客: 西方不了解中国 ——作者总结了在探讨中国问题时经常会听到的一些老生常谈。其中最常被拿来当作借口的就是“西方不了解中国”论。 《航空周刊》: 中国在扩张其军事触角 ——中国的军事力量达到了什么程度?它的军舰已开进地中海,但这并不是威胁。构成威胁的是它在其海岸 200 英里范围内的军事部署 《环球邮报》: 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的企业王国和为之付出代价的农民们 ——记者调查了曝出财务作假丑闻的嘉汉公司如何在中国运作以及对云南地方农民造成的影响   【国际外交】 《外交学者》: 越南如何看中国 ——近几个月来,越南的反华情绪暴涨,从一些公开言论中就可以看出对中国的敌意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外交关系委员会: 兰德公司关于 2025 年中印实力的对比 评估 报告 ( 129 页正文 PDF )——报告分析了 2010 至 2025 年间中印可能取得的发展成果,大量图表可摘出翻译。 《纽约时报》社论: 并不仅仅是汇率问题 ——美国参议院关于中国汇率的议案不太可能令中国改变做法。美国及盟友需要找到更好的说服中国的方式。   【经济金融】 《经济学人》: 货币政 治 :别忘了中国消费者 ——出于对进口商品的追捧和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中国消费者对华盛顿的汇率政治相当关心。 《华尔街日报》: 瞎子摸象与读懂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到底是否运行良好?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全看你的立场站在哪里。   【生活百态】 MSN 博客: 中国鲤鱼在美国不是大问题,把它们卖给中国就行了 ——中国鲤鱼在美国内河中泛滥,威胁着当地生态系统。华裔商人想出来的处理方法是将其卖回中国 《纽约客》: 中国的“乔布斯式”创新者 ——宁波市宣布要投资打造中国的乔布斯,但中国文化难以容忍极端思维,对大胆创新可能会是个障碍 《明镜》周刊: 中国 中部 的德国鬼城 ——在上海近郊有一座按照德国风格建造的“德国城”。但是自建成后,那里几乎无人居住。 《福布斯》: 越来越多外国人到中国 谋 职 ——这一方面反应了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同时也说明中国公司在薪水方面越来越向国际水平靠拢。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播客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下载需翻墙)。

Read More

爱思想 | 许成钢:中国问题:从制度到结构

许成钢:中国问题:从制度到结构 进入专题 : 结构性问题 土地财政    ● 许成钢       当前,关于中国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基本上获得了共识,比如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已经写上大部分的结构性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但是这里我想指出,对中国结构性问题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中国有这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个认识很不足。     中国面对的所有基本结构性问题,它的背后都是体制问题,如果这个体制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结构性问题很难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体制落后是所有经济落后最根源的问题。国际间学者最近在研究中国结构性问题时有一个发现,对中国和美国的资源配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效率比美国低50%,意思就是说,如果中国能够改变自己的结构性问题,能够修正自己的结构性问题,哪怕不再增加投资,中国的经济还能再增长50%出来,这本身就告诉我们中国有巨大的潜力。           公认的几个中国结构性问题          公认的中国结构性问题有哪些呢?第一个被公认的问题,是中国过去30年里快速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是出口。现在国际间和国内都公认,以出口推动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靠出口来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让全世界的人来买一个世界最大国家的出口。为什么中国一直靠出口来推动,为什么经济增长这么依赖出口推动?核心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这也是现在公认的问题。     内需不足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消费水平低,换成统计数字,含义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占G D P的比例低,中国老百姓消费占G D P比例中是全世界国家里最低的。不仅仅是中国老百姓消费占G D P比例低,而且过去几年里这个比例一直在下降。如果我们只看老百姓的消费,消费的绝对水平是在上升,但是消费增长的速度低于G D P增长的速度,所以这个比例过去这些年里逐年下降,这导致了中国的消费不足、内需不足。为什么老百姓的消费低呢?原因特别简单,是因为中国的劳动收入低。老百姓的劳动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一直低于G D P增长速度,积累多少年以后,这个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另外,中国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不仅仅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且远高第二、第三的国家。这么高储蓄率的原因是什么?你看一下都是谁在储蓄,你就可以发现之所以中国储蓄率这么高,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储蓄,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储蓄并不高过韩国,这样特殊高的储蓄率,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储蓄高、政府的储蓄高。大量的财富在企业手里、在政府手里,而不在老百姓的家庭手里。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导致了内需不足。     其他结构性问题还有:     经济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一些不正义。     再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直接和中国的体制相关,为什么?因为在任何国家里,企业的升级换代问题一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基本发展动力是中小企业,美国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中小企业,如果你去看一下,美国的发明创造从哪里来,都是从中小企业来,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变出来的,大企业可以有一些慢慢从市场退出去,一批接着一批的中小企业变成大企业,靠着不断有中小企业进入市场,靠着它们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严重发展不足,本身第一是直接带来就业不足、直接带来内需不足,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足也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还有环境问题等。     这些结构性问题,基本上在十一五规划里已经讨论过了,但是五年之后,十一五规划说出来的绝大多数问题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恶化了。现在十二五又写进去,下面的问题就是会不会重蹈覆辙,有没有改进,能不能解决。这里有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在十一五,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里,当写进经济结构问题时,里面都有一种提法,似乎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追求速度造成的。如果问题的根源是追求速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就好了呢?我想说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判断。内需不足不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造成的,内需不足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在企业和政府手里,没有到老百姓的手中。所以试图靠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最后是解决不了的,而且会带来自己的问题。将问题变得更坏,主要是在体制。           目前的体制体现好与坏双刃          到底中国的体制是什么?我将中国的体制概括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简称“分权式威权制”。它的特点,第一是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权,第二是分权,分权在什么地方呢?行政、资源、经济的控制权,这些方面大规模分权,一方面集权,一方面分权,政治、人事集权,行政、资源、经济分权,这样的制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特有的制度。这个特殊的制度决定了中国过去30年里它的改革和发展所走过的轨迹,如果我们讲到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能够经济发展这么快,直接是因为这个体制带来的。现在为什么我们面对这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也是从同一个制度来的,好的那一面和问题的那一面,都是从同一个体制来的。     分权式威权制很重要,重要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在这个制度下政治和人事高度集权。所有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是由上级任命的,省一级是中央任命的,市一级是省里任命的,县一级是市里任命的。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和行政分权,你作为一个县长、作为一个市长,手里掌握着本地区的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他们的手里掌握着。在这两个条件下,第一他们是被任命的,第二他们手里有资源。那么这两个条件下怎么能够发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参与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这在任何国家推动改革时,都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怎么引导中下层的官员一起跟着改革和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极其困难的事,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地区之间竞争,让他们比赛G D P增长速度。     当中国非常穷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共识,经济增长是一切一切里最重要的,因此在那个时候竞争G D 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与大家的共识相一致。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的中等收入水平了,再加上中国的规模这么大,就有巨大量的超出G D P的其他问题产生。当这些问题产生时,这些问题超出G D P.比如说G D P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量的财富被企业、被政府拿走,地方政府竞争G D P和这个事情没有关系了,地方政府竞争G D P之后需要将钱拿走,中央也需要将钱拿走,G D P是竞争了,但是钱在谁的手中,这是另外的问题。贫富不均的问题是G D P增长之外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是G D P增长之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在G D P增长速度之内。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基本的体制还是这样,中国的操作方式就仍然是要靠地方政府竞争来帮助解决地方政府自身动力问题、解决它的信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可能采用的办法,一方面考核地方政府G D P增长指标,另外也考核其他指标,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当地方政府在竞争时,考核若干个指标时,实际上地方政府的竞争并不一定总能够保证你竞争时都是大家变成最好的,相反可能会产生所谓的逐底竞争,也就是有意变成最坏的。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保证G D P的增长,其他的部分它都不管了,比如说社会正义、比如说强制拆迁、比如说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占老百姓的土地等等。当我说地区竞争面对这样的窘境时,中国面对的这些结构性问题,是直接产生于这种体制、这种操作方式,只要是这样的体制、只要在这样的操作方式下,这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得到解决。           不改变体制的几个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动脑子思考,有没有可能发明一个什么办法,不改变这个体制,只是改变操作方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很自动地大家会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即所谓的绿色G D P.设计一个指标,G D P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综合指标里还有所有其他的我们关心的问题,比如说内需、比如说老百姓的收入、比如说环境保护、比如说社会稳定等等,所有问题都放在一起,算出一个数来,G D P只是其中一个数,从此我们就用这个数代替G D P,还让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这一回竞争的是综合指标,而不是G D P了。但是,从经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第一个原因,因为你为了造这个综合指标,实际上需要许多许多的具体指标,而许多许多的具体指标里非常多的指标之间它们有内在的矛盾,它们互相冲突着。第二个原因,在很多的这些指标里,有的指标界定是清楚的,就是怎么定义是清楚的,而且容易度量,可以测出来的,比如说G D P就是其中一个。但是也有很多的指标,它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它的度量也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社会稳定,什么是社会稳定呢?第三个原因,许多的指标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地方政府、地区官员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地方官员有动力也有能力来歪曲这些指标。第四个原因,中国至今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而且有权力的,全面收集和审计地方政府各方面工作数据的机构。     再下来一个可能的方案,是不是可能寻找单项的社会经济指标来取代G D P呢?尤其是当某些社会问题变得很严重时,是不是可能呢?这里有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最近一年以来中央有一个新的考核指标发出来,说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必须要保证将房价降下来,房价不降下来我拿你是问。但是这样的方法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是严重的错误,因为在使用G D P这个指标时,它考核的是全面的市场活动,当你一旦拿单向指标去取代的时候很危险,当你给地方政府非常大的压力,压力在某一个单项上时,如果地方政府可能以其他事为代价,比如可以G D P增长速度为代价,满足某一个单项指标,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分权式的威权制在中国并不是新的,中国实际上自古就是这个体制,可以一直追回去,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基本建立的就是这个体制,这个体制从唐朝时开始正式成为制度化的东西。唐朝、宋朝,逐渐开始演化,然后到了明朝时,就非常非常像现在的体制了。满清结束之后,国民党代替满清,名义上看起来它是中华民国是共和制,但是实际上中华民国的结构基本上跟满清相似,主要差别就是没有了皇帝。就是说权力的分配、治理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相似的方式。当然,中国这样的帝国,在历史上持续2000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它能够维持2000年,本身就意味着这样的统治方式里有自己很重要的特点,这些很重要的特点使得它能够稳定。现在我想强调的是,这个体制不是新的东西。     那么到底中国这30年改革里什么东西是新的呢?新的是全面地引进了市场经济,至少试图全面引进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再是单项指标,而是全面的市场活动,这就是G D P,就是G D P增长速度,这是新东西。所以现在试图用单项社会经济指标取代G D P,这是倒退。现在之所以单项指标没有见到那么大的成效,原因是因为某一些要地方政府做的单项指标和地方的利益相冲突,地方政府在顶着。人们有时候会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坏事都是地方政府做的,其实不一定,有的时候地方政府顶着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           扭曲的土地财政影响基层          与刚才问题相关的是土地财政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哪儿来的?是这个体制来的。虽然经济活动是分权的,但是实际上中央政府是有自己的利益的,利益所在就决定了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动力要将更多的财权抓在自己手里。这个变化起始于1994年,进一步加深是1998年,更严重的进一步加深是2002年。这几次的变化之后,中央基本上将全国的财政收入大头拿到自己手中了。但同时中国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公共支出的主体是靠各级地方政府做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地方政府需要解决自己的财政收入问题,于是只能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资源。     而土地问题在好几个方面,从最基本的地方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第一个基本方面就是它影响了内需,第二是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是影响社会的稳定。当然了,中央政府有一种解释,财源中央拿走了2/3,地方留了1/3,但是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大概4/5,甚至更多是地方政府承担的,这怎么可能呢?你将2/3的财源拿走,而4/5的事情让他们做。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时,中央政府可以这么回答,他说实际上虽然中央名义上拿走2/3,但是拿走的这些财源里,它又用各种方式返还了。这个说法里有非常基本的问题,中央将财源拿走再返还的方式严重扭曲了激励机制,它将大量的财源拿走,然后再重新分配给各省,导致了在这之前地方政府的努力是增加财政收入,自己想办法发展经济,靠发展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现在变成了地方政府,尤其是比较贫穷一些的地方政府只能“跑部钱进”。第二个扭曲是中央向地方返还时,是返还到省一级,在这个财政政策改变之前,中国的财政收入是自下而上的,意思就是县里有县里自己的财政收入、市里有市里自己的财政收入,除了满足自己的财政支出之外,各县、各市向省里报,就是有一部分报到省里去,省里有省里自己的财政收入,省里再向中央上交它的财政收入。自下而上这一种过程,就是减少了扭曲,而且保证了最基层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这样不会严重地扭曲信息,不会严重地扭曲激励机制。但是现在是从上往下送钱,省里一定是拿掉大头,到基层就很少了,但是巨大量的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是地方基层政府解决的,严重扭曲了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层的发展。     地方是在严重的赤字运行下,中央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鼓励他们用土地收入来解决他们的财政收入问题。全国大多数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G D P,都是和当地政府的土地财政密切相关,而失去土地的民众,包括农民、市民,包括小企业主,他们怨声载道,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     经济结构问题里最大头的问题是内需不足,解决中国的内需问题,必须要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相关的这些内容一定要有所改动,没有改动的话,土地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内需就上不去,大量的社会矛盾也解决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农民土地的权益要受到保护,市民的土地权益要受到保护,房地产是他们的基本财产,他们的基本财产要受到保护,民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了保护,社会也就稳定了。     现在我们真正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要逐渐地用法治来取代分权式威权制,各级领导需要的不只是对上级负责,而是需要对民众负责,不只是对上级负责,必须要服从法律,要逐渐地将这个体制变成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机制,以此代替行政机制。刚才我们强调自上而下,这是行政机制,就是这样的行政机制要退出,不是彻底退出,而是逐渐退出,用法律的治理机制取代,要用宪法来保护民众的所有财产,保护其土地的权利。         进入专题: 结构性问题 土地财政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天益政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525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Read More

瘦米中文网 | 中国问题:从威权体制到结构

瘦米网摘导读: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面对的所有基本结构性问题,背后都是体制问题;体制不解决,结构性问题也不会解决。作者将中国的体制概括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中央握有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权,而在行政、资源、经济等控制权上向地方分权,而中国的经济告诉增长源自获得分权的地方政府在晋升指标GDP上的比赛,比赛之外的众多问题——环境污染、贫富不均等等——都被忽视。 中国问题:从制度到结构 文/许成钢 当前,关于中国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基本上获得了共识,比如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已经写上大部分的结构性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但是这里我想指出,对中国结构性问题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中国有这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这个认识很不足。 中国面对的所有基本结构性问题,它的背后都是体制问题,如果这个体制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结构性问题很难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体制落后是所有经济落后最根源的问题。国际间学者最近在研究中国结构性问题时有一个发现,对中国和美国的资源配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效率比美国低50%,意思就是说,如果中国能够改变自己的结构性问题,能够修正自己的结构性问题,哪怕不再增加投资,中国的经济还能再增长50%出来,这本身就告诉我们中国有巨大的潜力。 公认的几个中国结构性问题 公认的中国结构性问题有哪些呢?第一个被公认的问题,是中国过去30年里快速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是出口。现在国际间和国内都公认,以出口推动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靠出口来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是不可能的,世界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让全世界的人来买一个世界最大国家的出口。为什么中国一直靠出口来推动,为什么经济增长这么依赖出口推动?核心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这也是现在公认的问题。 内需不足的第一个原因是国内的消费水平低,换成统计数字,含义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占G D P的比例低,中国老百姓消费占G D P比例中是全世界国家里最低的。不仅仅是中国老百姓消费占G D P比例低,而且过去几年里这个比例一直在下降。如果我们只看老百姓的消费,消费的绝对水平是在上升,但是消费增长的速度低于G D P增长的速度,所以这个比例过去这些年里逐年下降,这导致了中国的消费不足、内需不足。为什么老百姓的消费低呢?原因特别简单,是因为中国的劳动收入低。老百姓的劳动收入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一直低于G D P增长速度,积累多少年以后,这个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另外,中国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不仅仅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且远高第二、第三的国家。这么高储蓄率的原因是什么?你看一下都是谁在储蓄,你就可以发现之所以中国储蓄率这么高,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储蓄,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储蓄并不高过韩国,这样特殊高的储蓄率,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储蓄高、政府的储蓄高。大量的财富在企业手里、在政府手里,而不在老百姓的家庭手里。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导致了内需不足。 其他结构性问题还有: 经济的不平等,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一些不正义。 再就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直接和中国的体制相关,为什么?因为在任何国家里,企业的升级换代问题一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基本发展动力是中小企业,美国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中小企业,如果你去看一下,美国的发明创造从哪里来,都是从中小企业来,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变出来的,大企业可以有一些慢慢从市场退出去,一批接着一批的中小企业变成大企业,靠着不断有中小企业进入市场,靠着它们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中小企业严重发展不足,本身第一是直接带来就业不足、直接带来内需不足,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足也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还有环境问题等。 这些结构性问题,基本上在十一五规划里已经讨论过了,但是五年之后,十一五规划说出来的绝大多数问题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恶化了。现在十二五又写进去,下面的问题就是会不会重蹈覆辙,有没有改进,能不能解决。这里有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在十一五,尤其是在十二五规划里,当写进经济结构问题时,里面都有一种提法,似乎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追求速度造成的。如果问题的根源是追求速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就好了呢?我想说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判断。内需不足不是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太快造成的,内需不足是因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在企业和政府手里,没有到老百姓的手中。所以试图靠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最后是解决不了的,而且会带来自己的问题。将问题变得更坏,主要是在体制。 目前的体制体现好与坏双刃 到底中国的体制是什么?我将中国的体制概括为“向地方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简称“分权式威权制”。它的特点,第一是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权,第二是分权,分权在什么地方呢?行政、资源、经济的控制权,这些方面大规模分权,一方面集权,一方面分权,政治、人事集权,行政、资源、经济分权,这样的制度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特有的制度。这个特殊的制度决定了中国过去30年里它的改革和发展所走过的轨迹,如果我们讲到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能够经济发展这么快,直接是因为这个体制带来的。现在为什么我们面对这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也是从同一个制度来的,好的那一面和问题的那一面,都是从同一个体制来的。 分权式威权制很重要,重要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在这个制度下政治和人事高度集权。所有地方政府的官员都是由上级任命的,省一级是中央任命的,市一级是省里任命的,县一级是市里任命的。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和行政分权,你作为一个县长、作为一个市长,手里掌握着本地区的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他们的手里掌握着。在这两个条件下,第一他们是被任命的,第二他们手里有资源。那么这两个条件下怎么能够发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参与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增长?这在任何国家推动改革时,都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怎么引导中下层的官员一起跟着改革和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极其困难的事,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地区之间竞争,让他们比赛G D P增长速度。 当中国非常穷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都会有一个共识,经济增长是一切一切里最重要的,因此在那个时候竞争G D P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与大家的共识相一致。但是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的中等收入水平了,再加上中国的规模这么大,就有巨大量的超出G D P的其他问题产生。当这些问题产生时,这些问题超出G D P.比如说G D P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量的财富被企业、被政府拿走,地方政府竞争G D P和这个事情没有关系了,地方政府竞争G D P之后需要将钱拿走,中央也需要将钱拿走,G D P是竞争了,但是钱在谁的手中,这是另外的问题。贫富不均的问题是G D P增长之外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是G D P增长之外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不在G D P增长速度之内。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基本的体制还是这样,中国的操作方式就仍然是要靠地方政府竞争来帮助解决地方政府自身动力问题、解决它的信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可能采用的办法,一方面考核地方政府G D P增长指标,另外也考核其他指标,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当地方政府在竞争时,考核若干个指标时,实际上地方政府的竞争并不一定总能够保证你竞争时都是大家变成最好的,相反可能会产生所谓的逐底竞争,也就是有意变成最坏的。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保证G D P的增长,其他的部分它都不管了,比如说社会正义、比如说强制拆迁、比如说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占老百姓的土地等等。当我说地区竞争面对这样的窘境时,中国面对的这些结构性问题,是直接产生于这种体制、这种操作方式,只要是这样的体制、只要在这样的操作方式下,这些问题就没有办法得到解决。 不改变体制的几个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动脑子思考,有没有可能发明一个什么办法,不改变这个体制,只是改变操作方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很自动地大家会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即所谓的绿色G D P.设计一个指标,G D P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综合指标里还有所有其他的我们关心的问题,比如说内需、比如说老百姓的收入、比如说环境保护、比如说社会稳定等等,所有问题都放在一起,算出一个数来,G D P只是其中一个数,从此我们就用这个数代替G D P,还让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这一回竞争的是综合指标,而不是G D P了。但是,从经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第一个原因,因为你为了造这个综合指标,实际上需要许多许多的具体指标,而许多许多的具体指标里非常多的指标之间它们有内在的矛盾,它们互相冲突着。第二个原因,在很多的这些指标里,有的指标界定是清楚的,就是怎么定义是清楚的,而且容易度量,可以测出来的,比如说G D P就是其中一个。但是也有很多的指标,它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它的度量也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社会稳定,什么是社会稳定呢?第三个原因,许多的指标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地方政府、地区官员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地方官员有动力也有能力来歪曲这些指标。第四个原因,中国至今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独立于地方政府的,而且有权力的,全面收集和审计地方政府各方面工作数据的机构。 再下来一个可能的方案,是不是可能寻找单项的社会经济指标来取代G D P呢?尤其是当某些社会问题变得很严重时,是不是可能呢?这里有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最近一年以来中央有一个新的考核指标发出来,说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必须要保证将房价降下来,房价不降下来我拿你是问。但是这样的方法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是严重的错误,因为在使用G D P这个指标时,它考核的是全面的市场活动,当你一旦拿单向指标去取代的时候很危险,当你给地方政府非常大的压力,压力在某一个单项上时,如果地方政府可能以其他事为代价,比如可以G D P增长速度为代价,满足某一个单项指标,这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分权式的威权制在中国并不是新的,中国实际上自古就是这个体制,可以一直追回去,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基本建立的就是这个体制,这个体制从唐朝时开始正式成为制度化的东西。唐朝、宋朝,逐渐开始演化,然后到了明朝时,就非常非常像现在的体制了。满清结束之后,国民党代替满清,名义上看起来它是中华民国是共和制,但是实际上中华民国的结构基本上跟满清相似,主要差别就是没有了皇帝。就是说权力的分配、治理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相似的方式。当然,中国这样的帝国,在历史上持续2000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它能够维持2000年,本身就意味着这样的统治方式里有自己很重要的特点,这些很重要的特点使得它能够稳定。现在我想强调的是,这个体制不是新的东西。 那么到底中国这30年改革里什么东西是新的呢?新的是全面地引进了市场经济,至少试图全面引进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竞争的不再是单项指标,而是全面的市场活动,这就是G D P,就是G D P增长速度,这是新东西。所以现在试图用单项社会经济指标取代G D P,这是倒退。现在之所以单项指标没有见到那么大的成效,原因是因为某一些要地方政府做的单项指标和地方的利益相冲突,地方政府在顶着。人们有时候会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坏事都是地方政府做的,其实不一定,有的时候地方政府顶着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 扭曲的土地财政影响基层 与刚才问题相关的是土地财政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哪儿来的?是这个体制来的。虽然经济活动是分权的,但是实际上中央政府是有自己的利益的,利益所在就决定了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动力要将更多的财权抓在自己手里。这个变化起始于1994年,进一步加深是1998年,更严重的进一步加深是2002年。这几次的变化之后,中央基本上将全国的财政收入大头拿到自己手中了。但同时中国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公共支出的主体是靠各级地方政府做的,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地方政府需要解决自己的财政收入问题,于是只能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土地资源。 而土地问题在好几个方面,从最基本的地方影响着中国经济结构。第一个基本方面就是它影响了内需,第二是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是影响社会的稳定。当然了,中央政府有一种解释,财源中央拿走了2/3,地方留了1/3,但是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大概4/5,甚至更多是地方政府承担的,这怎么可能呢?你将2/3的财源拿走,而4/5的事情让他们做。当人们提出这个问题时,中央政府可以这么回答,他说实际上虽然中央名义上拿走2/3,但是拿走的这些财源里,它又用各种方式返还了。这个说法里有非常基本的问题,中央将财源拿走再返还的方式严重扭曲了激励机制,它将大量的财源拿走,然后再重新分配给各省,导致了在这之前地方政府的努力是增加财政收入,自己想办法发展经济,靠发展经济来增加财政收入,现在变成了地方政府,尤其是比较贫穷一些的地方政府只能“跑部钱进”。 第二个扭曲是中央向地方返还时,是返还到省一级,在这个财政政策改变之前,中国的财政收入是自下而上的,意思就是县里有县里自己的财政收入、市里有市里自己的财政收入,除了满足自己的财政支出之外,各县、各市向省里报,就是有一部分报到省里去,省里有省里自己的财政收入,省里再向中央上交它的财政收入。自下而上这一种过程,就是减少了扭曲,而且保证了最基层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这样不会严重地扭曲信息,不会严重地扭曲激励机制。但是现在是从上往下送钱,省里一定是拿掉大头,到基层就很少了,但是巨大量的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是地方基层政府解决的,严重扭曲了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中国基层的发展。 地方是在严重的赤字运行下,中央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鼓励他们用土地收入来解决他们的财政收入问题。全国大多数相对比较发达地区的G D P,都是和当地政府的土地财政密切相关,而失去土地的民众,包括农民、市民,包括小企业主,他们怨声载道,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 经济结构问题里最大头的问题是内需不足,解决中国的内需问题,必须要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相关的这些内容一定要有所改动,没有改动的话,土地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内需就上不去,大量的社会矛盾也解决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农民土地的权益要受到保护,市民的土地权益要受到保护,房地产是他们的基本财产,他们的基本财产要受到保护,民众的基本权益得到了保护,社会也就稳定了。 现在我们真正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要逐渐地用法治来取代分权式威权制,各级领导需要的不只是对上级负责,而是需要对民众负责,不只是对上级负责,必须要服从法律,要逐渐地将这个体制变成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机制,以此代替行政机制。刚才我们强调自上而下,这是行政机制,就是这样的行政机制要退出,不是彻底退出,而是逐渐退出,用法律的治理机制取代,要用宪法来保护民众的所有财产,保护其土地的权利。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查看评论(0)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AV,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AV,请移步原文页面享受 更好的阅读效果 FROM 瘦米中文网:做一个有态度的青年! | BY 瘦米网摘 | 查看评论(0) | 投稿 | 官方 新浪 / 腾讯 微博 | CC. 阅读完本文的她/他还阅读了… “中国模式”幻影折射的真实 (1) 《朱镕基讲话实录》到底在骂谁 (6) 秋风:中国自由主义二十年的颓势 (3) 革命新发现 (2) 中国市场上有一批强盗企业【声音16】 (1) 【随笔】民族主义化的治外法权 (3)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