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印度超越中国

2010年10月第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以《印度的增长将怎样超越中国》作为封面故事。《经济学人》一向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指针,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并以精英阅读包装 自己,在中国经济学界和媒体中很受青睐。即使在英语世界,各种报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几乎溃不成军,销量大减,甚至不得不转向或关门,《经济学人》则一枝独秀,行情看涨。其言论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只可惜《经济学人》如此隆重的封面故事,居然在“当事者”的中国引不起一点舆论的涟漪。 《经济学人》并没有故作耸人听闻之论。相反,它指出了印度相对于中国的种种劣势:印度的市场改革起步晚、底子薄,GDP不过是中国的四分之一,识字率仅为66%,大大低于中国的93%,更不用说基础设施破败,腐败横行,政府远不如中国政府有效率,等等,等等。但是,印度如今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8.5%,而且可能将加速。摩根斯坦利的专家预测,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印度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中国。具体地说,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维持在8%左右,印度则会达到9-10%。在接下来的20-25年中,印度将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他专家的预测,也都大同小异。 印度赶超中国的本钱在哪里?第一在人口,第二在制度。当然,这两者有是紧密相连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宣布国家进入人口的紧急状态,大力推行节育措施,结果引起普遍的抗议,最终不得不放弃强制的人口控制政策,导致人口继续猛涨。中国政府则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效率,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迅速被控制。难怪许多人把中国的经济奇迹归结于计划生育所带来的“人口红利”。 但是,中印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这场效率竞争,正越来越变得象是场龟兔赛跑。如今我们正站在逆转的关口上。计划生育的高效率,使中国迅速进入了老龄化。以15岁以下和64以上的被扶养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计,中国和印度在1960年前后都达到甚至超过了80%,日后急剧下降。到2010年,中国的这个比例跌破了40%,充分兑现了“人口红利”,印度则仍然在56%的 水平上,负担比中国 重得多。但是,大家“负重”虽然非常不同,经济增长率却已经相当接近了。接下来的两三年,中国的被扶养人口开始急剧回升,印度则继续走低。大约15后,两国被扶养人口的比例大致相等。到了2030年,中国的被扶养人口比例将达到50%,印度则为45%左右。到了2050年,中国的被扶养人口比例高居62-63%左右,印度则在48%上下,双方的差距可达15个百分点。用另一个更为近期的指标来衡量,到2020年印度的中等年龄仅为28岁,美国为38岁,西欧为45岁,日本为49岁,中国则为37岁。日后中国人越来越老,中等年龄超过美国,印度人则还会更年轻一些。结果是,2020年印度将添加1.36亿劳动人口,中国则只能添加230万。 社会学家孔德有句名言:“人口就是命运”。干活的人少了,被扶养的人多了,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这就象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发达的医疗、营养、和科学训练可以使某些老运动员成为 常青树,但37岁的要和28岁的竞争,毕竟有着无可否认的天然劣势。美国、日本战后的高度经济增长,中国今天的经济奇迹,无不和人口的增长和结构息息相关。比人手的多少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更具创新倾向,这在高科技的 知识经济时代特别突出。看看近几十年的关键性突破,从微软、雅虎,到谷歌、FACEBOOK,创立者都是年轻人。这在印度已经体现得非常清楚。比如,印度的世界级企业Infosys的创立者,有七位当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2000年创立的IT企业Globals,其CEO年仅24岁。乃至西方人惊叹,印度的经济是被450万企业家 所驱动。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被年轻人的旺盛精力所驱动,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制度保证 。这又是印度比之中国 的另一大优势。中国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雷厉风行。印度的民主制度相比之下则 缺乏基本的效率。但是,印度在保护知识产权上,则比中国有效率得多。这也难怪,印度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意如同井喷一样地爆发,产生了一批世界级企业。中国的企业,则越来越依靠政府支持的垄断来扩张。印度企业式的创新,在中国实在难得一见。 中印经济模式不同,本来可以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互不相扰。问题是,这样的局面究竟能够维持多久?要知道,印度的教育水准非常低,大部分人口不可能投身于高科技产业。这一印度经济的致命弱点,其实也是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威胁。目前印度的制造业寸步难行,一大原因是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但是,这一局面正在缓慢 地 改善。当印度的高科技带来了相当的财富,大部分人口 又因为教育程度过低而被锁住经济繁荣之外时,就有可能激发新的社会共识,以新积累的财富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让教育水平低的人从 制造业中求发展。一旦印度在这方面达到了及格线,其年轻得多也便宜得多的人口,就会在制造业上建立对中国的优势。二十年后,国际制造业向印度转移恐怕不会是什么天方夜谭。到那时,印度之得就是中国之失,要“双赢”恐怕并不容易。 印度超越中国,当然 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是,在“八十年代后”或“九十年代后”们的人生之中,这恐怕早晚要面临这样的挑战。所以,对照印度反省“中国模式”,现在并不算超前。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阅读更多

陈子明:谈谈”中国模式”问题

一位与朱厚泽先生和我都十分熟悉的老朋友,曾让我作个准备,与厚泽先生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我在《领导者》双月刊召开的会议上最后一次与厚泽先生见面的时候,也已经和他约好要去他府上拜访。可惜没过多久,厚泽先生就住院了,然后就传来了他不幸去世的噩耗。刚看到姚监复《朱厚泽最后的访谈》一文,厚泽先生在访谈中大声疾呼:应重点研究“中国模式”问题。假若我当时与厚泽先生长谈,肯定也会着重讨论这个问题。在此,响应厚泽先生临终前的号召,谈一谈我对“中国模式”问题的看法,作为对厚泽先生的一种纪念。

阅读更多

颜昌海:中国比印度落后在那些地方?

由于“贫困线”的标准特别高,全印度平均计算,相当于人均GDP的40%,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就用在医疗、教育、补贴、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上。以孟买市2007年预算儿童补贴项目为例,全市明年财政预算,用于有子女家庭社会支持款项总额750亿卢布(108亿 ….

阅读更多

许锡良:中国真的是千年难遇的盛世吗?

中国是不是盛世要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用中国古代的儒家标准,其实说中国是盛世,甚至说千年盛世也不过分。就目前来说,虽然国泰民不安,国富民不强,但是毕竟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战争与瘟疫问题,偶尔有卖儿求穷,但是,毕竟是偶然现象。如果翻开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现在不但毫无疑问堪称“盛事”,而且是千年难遇的盛世,这不是什么夸张。不过,这只是中国特色的“盛世”而已。 其实,中国作为盛世的说法其实已经是很有一些时日了,用盛世描绘当代中国的显然是那些国学大师与儒家学者们,他们非常喜欢用盛世、王道、外王内圣、君子、小人、仁义之类的这一套话语系统来说明国家之事理。长期以来形 …… ……

阅读更多

秦晖: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

以“地方政府竞争”来解释“中国奇迹”的说法倒是指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好多地方不择手段地竞相“招商引资”,其提供的条件的确具有任何民主国家(无论是福利国家还是偏重自由竞争的国家)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这条件当然包括低工资低福利,但也同样包括低 …. 但是中国当然也有一些特点,无论叫它“中国特色”、“ 中国道路 ”、“ 中国经验 ”还是 中国模式 ,总之就是那么回事。其实就是个比较出来的概念。而这个比较的主要参照系,应该说就是西方。无论是所谓“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对举,还是“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