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闾丘露薇 | 公共讨论

作者: 闾丘露薇   羊城晚报专栏 ———————-   应该是两年前,在香港的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批评香港同行,结果,连续好几天,报章上都是批判我的文章。确实是批判,不是批评。理据都一样,因为我在一家他们眼中亲大陆的电视台工作,所以我所说的一切,证明我是一个五毛。   不过看惯了立法会,还有报章上不讨论问题,只忙着把人归类的路数,所以无所谓。但是有一个电视台记者的文章,让我觉得非常难受。   我觉得难受,是作为同行,本该大家心平气和的讨论存在我们行业之间的问题,但对方的文字,是如此意气用事。因为我很清楚,有些话题引起关注,有的人是在看热闹,或者随便发挥一下而已,但是作为圈内人,为何不能好好讨论?或许能够从讨论中找出一些问题?   微博上也是一样,谈论一个议题,很多人是忙着站队。不相干的也就算了,最怕是相关的人也忙着找一个最简单的理由,给人贴一个标签,或者劝架一样的让大家不要再谈了,何苦相互为难,伤了和气。似乎别人都和他们一样,批评,一定是出于私怨。   很多时候,谈起一个人,一件事情,我也会夹杂很多个人喜好,然后快速下定义。我知道这样只是发泄一下情绪,我也会给自己一个开脱的理由:反正是私下和朋友还有家人说说而已。   我尽量避免把这种习惯展现在公共领域。既然抱怨没有言论自由,那不如从自己先做起,看遇到异议,能不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地讨论。

阅读更多

谢勇 | “砍柴”第二季

2013年01月28日 20:21:18   随着有战地玫瑰之称的闾丘露薇无可忍无须再忍得谈论“电视记者”之职能与本分,柴静事件进入第二季。       与第一季单纯走家庭道德路线不同,“砍柴”第二季多了几分严肃讨论问题的模样。这所以说多了严肃模样,是因为在这一季中,此前的主旋律并没有真正消失。在网络名人木子美继续点燃一根根导火索的状况下,尾随的民众又一次目睹到内心如此渴望看到的人性之不堪。随着木子美贴出旧文,又一个男性独立媒体人,专栏作家原本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励志故事轰然倒地。       在一个无底线著称的女性高举旗帜之下,一群群民众脸带面具讨伐另一个据说私德有亏的女人,还有比这种道德理想国图式更为荒诞的事情吗?虽然革命从来与性相关,丹东和妓女的问题也曾困扰着当年的法国大革命,但是论到中国的2013,就会发现中国的革命只会比当年的法国更加荒诞,一旦当断头台树立在广场上,狂欢与戏谑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据说生活是件长满了虱子的华袍,而事实证明,在袍子和虱子之间,人们喜欢的,还是虱子。       更有意思的是在,在木子美的爆料与旧作中,一二季的不同线索最后如此妥当汇集到一起。一块块拼图拼将起来,人们终于看到一个如此不堪的柴静:在私生活领域,她一贯卖弄风情诱惑有妇之夫,内心充斥着拆散他人家庭的变态冲动,而在专业领域,她在凭借着机心利用性别优势上位占据平台之后,不顾记者的本分占据屏幕中央,用煽情路线讨好民众并掩盖自己的肤浅不专业。而最后一块拼图由同为媒体中人的董路提供,在他的文章里,董路宣布,柴静的成名“依托于央视平台和老男人饭局”,柴静的采访依靠以情绪为主的表演,和于丹之间就差一本《论语》。而最后的结论是:柴静在“非主观害人”。       坦率说,我部分认同批评者的看法,比如,记者采访的首要工作是在现场提问、看清事实、找出原因,并引发对于体制等社会根本问题的讨论。如果只关注人不关注人背后的原因,这种采访是不合格的。而在看完柴静对李阳的采访之后,我也认为那是一次极其失败的采访,过多煽情掩盖了对事件的描述,陈旧的专题片节奏注定了这期《看见》因为忽略了重要的新闻线索而什么都没有看见,而在我看到的其他几集,同样毛病严重。无论是袁厉害还是李安,似乎都在柴静以及团队所划定的阐释前理解中被曲解,都如此顺滑的符合大众对这些人物的原初理解和想象,将本来可以精彩的话题消磨成平庸的知音体电视节目。       作为媒体编辑,我一次次按下暂停键,因为实在不愿意看到如此低劣的外围常规提问,不忍心看到对话中出现的一些明明很有价值的线索被柴静轻轻放过。甚至严苛一些,我看到的这几期节目,都是失败之作。       当然,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好的新闻,记者该做什么,主持人该做什么,这是一系列可以讨论也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在我看来,最好的人物报道应该是从新闻当事人出发,走向宏大的社会问题,并最终回到当事人主体。而柴静对李阳的采访之所以失败,也并非是“骄傲轻敌”,并非因为“李阳的眼里没有对CCTV招牌的敬畏,他不是讨好媒体的明星艺人,也不是祈求怜悯的弱势群体。”而是因为种种限制——平台的限制,柴静极其团队自己的限制,导致我们看到的采访缺乏记者基本的好奇心,无力描述事件并追问原因,而没有这两步,除了稍显廉价的同情和激愤,柴静未能真正与采访对象对话。       不过,即便这些批评可谓尖锐有理,即便进入第二季拥有了严肃外表,“砍柴”依然未改荒诞。当一本书,一个人进入公共领域之后,她的私生活,她的专业水准都应该是次要的,这个最应该问的是,柴静对于社会就应意味着什么。她的故事,她的节目,她的文字是否有可取之处,她为什么如此受到欢迎乃至追捧,这此种心态与中国社会建设究竟是利是弊。这些问题,在砍柴进行完两季之后依然没有出现,而在未来,即便讨论出现了,恐怕也是乏人问津。       当然有权力追问乃至批评她的专业水准和私生活,不过一个健康社会中,追问是在一种前提下展开的,那就是胡适所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这种持平之论应该成为社会的常识与共识,没有这种常识和共识的讨论,总难免流于荒诞,冒出些戾气。今日之中国社会,持平之论稀缺,乏常识无共识,柴静的遭际,可视为宿命。   上一篇: 曹再发的中国梦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老虎庙 | 最近制作的两部视频

作者: 老虎庙   所谓“最近制作的两部视频”是在我近日赴京前后无暇稳定伏案工作情况下赶着剪辑的小东西。都不长,一部十分钟;另一部仅仅七分钟。 虽然两部片子都短点儿,却深感其短得重要。同时想到今后可以多做如此尝试,即短、平、快。其实这是2007年以来我所一直在做的,现在只是一个高级形式的回归而已。 《谌洪果CSC读书会禁读事件前后(简编)》是记录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副教授谌洪果在发起“公民自治与合作计划”社会工作项目过程中的遭遇,以及奋争过程。关于这件事情成为进入2013年以后至少在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事件。《南都周刊》、《环球时报》[英文版]等数家报刊都曾关注和报道此事。在事件过程中,我又是唯一自始至终用摄像机见证和记录事件的人。我当然有责任以此完成作品奉献社会。因为素材的充分不是在几分钟的小片子里可以完成的。恰逢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天定赴香港讲学,讲学内容又涉及该事件。故应邀来了个急就章,这才有了下面短片。当然我更希望合适的时候去做该事件的全面剪辑。 《李淑莲女儿:母亲案情最新情况》是和上部内容上有所不同的片子。在长达数年的社会问题关注过程中,我所接触最多,也是自开始就一直用文字和视频记录的事件有如下几个:山东妇女李淑莲死亡事件、福建福清纪委爆炸案事件、河北廊坊幼教陈树花维权惨遭长期迫害事件、甘肃盐锅峡化工厂国企破产职工安置过程中的黑幕等。其中山东妇女李淑莲生前死后均在我处留有影像,是典型司法案件的社会全纪录。此行在京又一次见到死者的女儿李宁,并且获知案件仍在进行中,并且有了京鲁两省市新的律师力量加入,遂产生用短新闻视频的方式持续跟踪报道事件进程的想法,想来这也是公众希望完整了解该事件的愿望所在吧。下面的七分钟小片就是这样的产物,希望自己努力坚持下去。 《谌洪果CSC读书会禁读事件前后(简编)》 《李淑莲女儿:母亲案情最新情况》 观看地址 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28014756.html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签售

作者: 闾丘露薇   南都周刊专栏 ———————- 最近,李承鹏在不少地方的签售,因为各种原因被取消了。 签售活动取消,最大的受损者,表面上看是书店,因为少了大一笔直接的销售收入,但是实际上,我会觉得是出版社,因为按照行规,书店拿出版社的书,和网站不一样,年底结款,卖不完可以退货,这也就是出版社,为何愿意低价卖给网站,因为对方愿意一笔结清,当然这对书店来说不是好消息。 对于作者来说,特别是有点名气了,签售活动对自己没有太直接的影响。同样按照行规,作者和出版社签约的时候,会有一个起印数,名气越大,起印数可能越高,这个时候,出版社就需要决定,是否承担这种风险,因为版税,是需要根据起印数,不管卖不卖的动,都要支付给作者的。 当然,签售对作者来说,也是有间接好处的,比如签售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增加知名度,从而带来新的读者,可以加速再版。不过有些作者,连签售都要收费的,我不太明白,加上接待费,出版社要卖多少本书才能把成本赚回来。 我的第一次签售是在2002年,那时关于阿富汗采访的书经过了一年多的审查之后,终于出版了,只是人们已经快忘记我这个所谓的“战地记者”,第一场的签售,现在回想,场面应该算是冷清。我还记得03年,当我从伊拉克采访归来,在北京采访非典的一个多月里面,完成了我的第二本书,在同一家书城,同一个经理,看着排队的人龙,很真诚的对我说:“你真的红了”。听完之后我还有点茫然,因为我以为,我不是已经“红“了吗? 不过我一直不喜欢签售,所以最近这两年,新书出版,和出版社商讨,不如做讲座,和读者有点交流,顺带签点书,也算是相互退让一步。很感激出版社的体谅,毕竟少了宣传活动,出版社销售压力会增加,而且在书店举行活动,也能增加书店对书的信心。 签售活动会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读者会问非常敏感的问题,还会遇到上访的,有一次在东北某城市,讲着讲着,听到后面一阵骚动,结束之后才知道,几个访民被便衣带走了。我当然很好奇,他们还没有开口,怎么就知道是上访的呢? 倒是到现在为止,没有遇到公开批评,更不要说责骂我的读者,当然,网络上很多,实名的,匿名的。只有一次,觉得气氛特别紧张,是去一家网站采访,结束后被邀请和他们的一些年轻编辑聊聊天,用我的同事的话来形容,那气氛,已经不是咄咄逼人了,而是羊入虎口的感觉。于是从头到尾,同事们紧张的站在外围围观。而我当时一直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发火,忍住,忍住,和故意找茬的人辩论,不值得。 李承鹏在成都,只允许签售,不能交流,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临时要更换地点,到不觉得是在释放怎样的信号,或者是否上了黑名单,这完全是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做事手松手紧的有关。现在看来,成都还算手松,书还能卖,还能签,符合不谈政治,只做生意的原则。 至于在北京和深圳的签售,透过很多人的微博直播,觉得实在热闹,颇有竞选路演的架势,相信如果大眼再准备选人大代表,如果可以公开竞选的话,一定可以高票当选。 那么多人赶过来排队,是用行动表达支持,对之前他的被禁言表示不满。至于来踩场的,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有人敢于表达少数人的声音了。我的意思是,排队来买书的,支持者肯定占了大多数,这个时候敢于站出来,也是需要点勇气的。就像我一直觉得,我去大学演讲,台下不以为然的学生肯定有,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只是,有些人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扔菜刀,扇耳光,这和表达以及言论自由无关。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不管出发点多么的正义,只显出一个人的暴虐。静下心来回想了一下,小时候,不管是课本还是电影,只要是为了社会除奸除害,消灭对方的身体,总是被描述的正义凌然。好吧,如果那个时候因为是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那现在呢,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还是敌人吗? 可惜,很多人不会这样想,也听不进。区别在于,有的人这样想,但是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毕竟还顾忌法律。但是有些人,就好像那个西安砸伤车主的年轻人,在正义的理由之下,法律都看不见了,或者应该说,根本不知道还有法律,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多了,那又会怎样? 其实我并不在乎一个人是不是毛粉,还是带路党,是五毛还是五美分,也不在乎别人怎样称呼我,现在,你不站队,也无法阻止别人觉得你归了哪一方,然后开始针对。我只在乎,当一个人受到伤害,比如身体上遭遇的暴力,或者是蓄意诽谤,有没有法律可以保护?违法的人是不是会遭到法律的制裁?法律如果不管,我担心,暴虐之气和下三滥的手段会横行无阻。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想想港府菜谱,曾志伟们该知足了

作者: 苗蛮子   日前在中国大酒店举行的广州市政协会议港澳组分组会议期间,包括曾志伟在内的不少香港委员提到在菜式减少之后,遇到“吃不饱”、“送菜慢”的情况,认为在就餐上“节俭过了”。曾志伟说,“一碟叉烧,我不知道每个人能不能分到一块,还好,还有鸡。我们不是要很丰富的晚餐,但要舒适,今天和很多委员有同感,送来得太慢,来得太少。” 在我们这里,堂堂的政协会议,竟然让委员饿肚子,这听起来算是奇闻。委员们吃的到底是啥呢?市政协常委刘军称,港澳组在中国大酒店的菜式有海蜇、叉烧、烧鹅、芋头、荷兰豆炒肉及白切鸡。对于胡吃海喝、享受星级服务惯了的人来说,以及较之平常“八人一桌、一人一菜”的中国式饭局规矩,六个菜的确是有些寒碜的;何况还“送菜慢”,服务不周到,也难怪非富即贵的委员们要吐槽了。 以“肥佬”著称的曾志伟先生,其饭量之大当属无疑。不过,菜“来得太少”,并不意味着“吃不饱”——菜虽然少了点,但至少米饭应该是充足的。刘军不就说他以姜汁捞饭吃了一整碗,“也能吃得饱”么?而且菜式少,也不意味着营养学意义上的“吃不好”——看看那六款菜式,营养也算是“丰富”的了。如此种种,与其说是“节俭过了”,还不如说是委员们“奢侈惯了”。显然,无论是“吃不饱”,还是“吃不好”,其实都是个伪命题,而不过是委员们的一种矫情和发嗲。 香港委员们大老远地跑来开会,会议主办方为其提供简单的工作餐,这可以理解。但香港委员应该清楚这样一个常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身份,政协委员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履行职责的义务,委员是来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而不是来享受“舒适”的星级服务的;香港委员所关注的,显然应该是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而非一己口腹之欲。 香港委员们在矫情地嚷着“吃不饱”之前,其实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港府的公务宴请菜谱。香港公务接待标准是出了名的“抠门”:港府的公务午宴及晚宴每次开支上限分别是人均350港元、450港元,中式宴会原则上菜式最多6道,不能点昂贵食材或鱼翅等濒危物种,吃不完还打包带走。这个标准能吃什么呢?一位参加香港国庆晚宴的内地嘉宾称,多为家常小菜,最贵菜是条斑鱼。另外,由于香港对于公款吃喝有着严密的监控网络和严苛的问责机制,自掏腰包成为香港官员最安全的选择。 对于这份港府菜单,来自香港且在当地热络的曾志伟们,想必不会不清楚吧?有意思的是,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此次中国大酒店提供的菜式数量和港府规定的一样,都是6道。只是过了一条小河,香港委员便接受不了,这岂非咄咄怪事!是“南橘北枳”吗?还是原本就不是“橘子”?这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即便较之港府的公务接待标准,此次广州市政协会议工作餐也算是好的了——吃的不说,就拿吃的地方中国大酒店来说,也是广州排得上号的五星级酒店,可见档次不低。这样看来,即便只有那几道菜,费用恐怕也不是个小数目。因此无论如何,香港委员们该知足了!另外,在这么高档的地方开会、消费,大致也是对委员们所津津乐道的“新会风”的一个讽刺。 最后说句题外话,对于大腹便便的曾志伟先生来说,偶尔“吃不饱”,其实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曾先生想缩小自身体积的话;但若觉得没这必要,那就请曾委员尽心履职,“打好呢份工”,为粤港澳合作交流多尽一己之力吧。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