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

漫画讽刺中国当局打压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是指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通常被寄予具有批判精神和秉持社会公义。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曾评选“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其中经济学家吴敬琏,历史学家秦晖和媒体人胡舒立等人上榜。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公知这一群体也越来越有影响力,并逐渐家喻户晓。

然而,2012年南方周末献词事件之后,中国当局开始全面打压公知,迫害言论自由,并且动用宣传机器将“公知”一词污名化。公知这一群体也逐渐退出大众视野。2021年,凯迪网被当局整肃,“猫眼看人”等栏目被封杀,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公知”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行动馆真理馆人物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秦全耀 | 中共创建者沈玄庐一夫五妻:瞿秋白娶了他儿媳(图)

沈玄庐是浙江萧山衙前镇人,1883年10月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他19岁中秀才,1903年任云南楚雄府广通县知事,在广通兴办教育,以爱民为箴言,因惩治贪官污吏而得罪上司,于1909年辞官回乡。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这一时期,寓居沪上的沈玄庐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并与孙中山、朱执信、胡汉民、廖仲恺等人共商中国社会的改革问题。 五四运动爆发,沈玄庐积极参与组织上海各界的声援活动。 为了进一步启发民众的革命觉悟,沈玄庐与李汉俊、戴季陶在上海创办了《星期评论》。 《星期评论》社当时还有邵力子、陈望道、刘大白、俞秀松、丁宝林等人,在当时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影响。 1920年春,陈独秀到上海创建共产党组织,住在渔阳里6号,后来这里成了《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诞生地。 3月间,共产国际派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分局的维经斯基和夫人库兹涅佐娃、秘书马迈耶夫来华了解情况,指导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经陈独秀介绍,戴季陶、沈玄庐与维经斯基建立了联系,参加了陈独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8月,沈玄庐与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杨明斋、李达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组织,沈玄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嗣后,沈玄庐和陈独秀等一起指导上海的工人运动,还与俞秀松等在浙江创建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宣中华、刘大白等浙江第一师范进步师生在杭州成立“悟社”,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1921年初,沈玄庐随陈独秀南下广州,与陈独秀、谭平山创办《劳动与妇女》杂志,沈任主编,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妇女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1898年,沈玄庐16岁,按照中国人早结婚早生子的习俗,与坎山镇望族周家之女14岁的周锦潮结婚。第二年,生下儿子剑龙,又过了一年,生下女儿剑华。 以后,纳母亲的贴身丫头王秉芝为妾,后又将两名烟花女子韦云、绛云纳为小妾。1920年,沈玄庐与上共产主义小组中的唯一女性丁宝林“热恋”,直到丁宝林 出家当尼姑方罢休。此时,尽管沈玄庐高喊“以天下解放为己任”,但在生活上却始终是封建地主式的,而且还不满足一妻三妾的腐朽生活,1924年初夏又迎娶 了比他小23岁的王华芝。沈玄庐一夫五妻,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共早期娶妻最多的党员。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于沈玄庐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 导衙前农民运动的声望,他仍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党的四大。但在会上,沈玄庐反对党的国共合作路线,声言要中国共产党放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全面 服从国民党。他的错误主张受到党内许多同志的严厉批评。此后,沈玄庐与戴季陶沆瀣一气,发表了许多违背四大路线的反动言论,并在5月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三中 全会上,公开支持戴季陶的“国民党最高的唯一的原则就是三民主义”,“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的反动主张。鉴于沈玄庐的背叛行径,中共中央决定开除沈玄庐的 党籍。 1928年8月28日,沈定一被两个不明身份的人暗杀于浙江萧山县衙前镇家乡。到了40年后的“文革”时期,沈定一的坟墓又被当地的红卫兵用炸药炸得粉 碎;而到了处处开发、经济第一的2006年,残存于萧山凤凰山上的沈定一墓地在轰隆隆的推土机下被彻底铲平毁弃。直到今天,当地的政府官员仍然把握不住是 非分寸、依旧是模棱两可地对外讲:“我们真的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1925年1月,沈定一出席有20名代表参加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他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附和戴季陶提出的所谓纯粹的三民主义,公开背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但亦有一种说法是,他本人因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 1978 年7月,著名作家茅盾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沈定一,“这个人很特别。杨之华原先就是他的儿媳。他是萧山县的大地主,但思想开明,曾主动搞减租减息,还办起第 一个农民协会,在当时全国算是最早的一个。他很早就信奉共产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他写了封信,指责说,共产党搞得太滥,什么人都可以参加,连地痞流 氓、拆白党也拉进来了。还说什么拐走他儿媳的,竟然也是共产党员,等等。总之,他表示不干了,当然,这里也有误解和猜测。他的这种错误态度,当时曾受到党 内同志的批评。” 谁是历史上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地主?不是改革开放以后,而是早在建党之初,此人就是 沈定一。因此,本博秦全耀觉得工人日报作家韩三洲的文章值得一读。                                                                                                   2010 年,《文史参考》杂志刊发了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的回忆文章《瞿秋白九泉下仍遭受莫大凌辱》。文章揭露“文革”期间,瞿秋白遭受“四人帮”的迫害,一下子从 无产阶级革命家变为“贪生怕死的叛徒”,他的家属以及生前好友均遭株连,不仅瞿秋白本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坟墓被红卫兵挖掘毁掉,甚至暴骨扬灰,就连他家 乡父母的坟墓,也都统统被摧毁踏平了。文章透露,很多在盛世才的新疆监狱里都没有受过刑的人,在“文革”的时候却被整死了,其中包括她的母亲杨之华,也是 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含冤致死的。   国内媒体都称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独女,瞿秋白去世时,她只有14岁。其实,严 格说来,瞿独伊是瞿秋白的继女,其母杨之华与生父沈剑龙仳离再嫁瞿秋白的时候,她年仅5岁,到14岁从报纸上得知瞿秋白被杀害的消息,她在继父身边只生活 了短短的4年。据今年已届90岁的瞿独伊说,“这段充满父爱和亲情的时光,却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   值得注意的 是,瞿独伊生父沈剑龙的父亲沈定一(字玄庐,1883———1928),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中国农民运动的“最先发轫者”,在沈定一的身 上,生前死后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只不过现在研究中共党史,无论从官方角度的还是民间的立场,早就不提甚至是刻意回避沈定一这个毁誉参半的名字了。   《民 国人物大辞典》中,有一段关于他的传略:沈定一在武昌起义后参加光复上海,二次革命失败后又流亡日本,1916年回国任浙江省议长,1919年与戴季陶创 办《星期评论》,1920年与陈独秀等发起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早期党员,后在家乡衙前兴办农村教育,领导农民运动。 1923年加入国民党任候补执委,1923年孙中山逝世后破坏国共合作,1927年“四·一二”后任浙江反省院院长,清党委员会党务委员。   可见,作为一个早期参与中共建党活动的革命者、大地主、政治家、新闻记者、教育家和国共两党的早期党员、被孙中山评介为“浙江最有天赋之人”,到今天仍未有最终的论定。   组建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 1921 年8月19日,沈定一在浙江萧山龛山东蓍草庵戏台上的讲演题目中,提出“谁是你底(的)朋友”。据记载者形容,“当时听者,拥挤不堪,大多数的农人工人, 听了他的话,感动到十二分,如见天日,这是因为他极力模仿那地方的土话,说出很明白的利害来,句句话都被农人工人听懂了。” 1921 年9月,由沈定一和刘大白、宣中华等组建的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而被称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组建的广州海陆丰总农会,成立时间是在次年 的6月,所以,衙前的农民运动应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运动,先后有十多万贫苦百姓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之中。 而 更早在1916年浙江省议会成立时,作为议长的沈定一曾将家里农田分送给佃户,实行“耕者有其田”,他自己也下田耕作,并要求其他地主为农户实行二五减 租。对此,地方官吏则加以威逼利诱,诬指农民运动是“过激主义运动”,为此,沈定一于1921年11月9日在《民国日报》上发表《沈定一代农民问官吏》, 特向地方官吏提出三条质问,并限省长八日内予以答复。可以说,当年的沈定一,说话一言九鼎,在浙江地段,是横跨党政两界的显赫人物,浙人称其为名副其实的 “定一”。   1928年8月28日,沈定一被两个不明身份的人暗杀于浙江萧山县衙前镇家乡。到了40年后的“文革”时期,沈定 一的坟墓又被当地的红卫兵用炸药炸得粉碎;而到了处处开发、经济第一的2006年,残存于萧山凤凰山上的沈定一墓地在轰隆隆的推土机下被彻底铲平毁弃。直 到今天,当地的政府官员仍然把握不住是非分寸、依旧是模棱两可地对外讲:“我们真的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细查起来,沈 定一还有着很多连个人传记都未曾记载的个人历史。他的父亲是满清的名进士,官至巡抚;自己则是满清的末科秀才,在云南广通做过知县、武定做过知州。辛亥革 命后,身为知州的沈定一居然擅自剪去发辫,被上司发现后弃官逃走,第二次到日本留学。他第一次留学日本时,曾先加入蔡元培的光复会,后又加入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在早期革命活动中,从主持报纸到组建党部、领导抗租斗争、主持省议会、实行解决农民的自治计划,沈定一都是在向权威挑战。   作 为地主,他不惜损害自身利益,动员工农群众起来造反,并领导了抗租运动;作为省议员,他敢于怒斥省督军;作为另立山头的西山会议派,他却呼吁不怕牺牲,赶 赴广州争夺权位;作为自立实践的创办者,他的这一切新思路和新观念可以说都是惊世骇俗的,让那些旧势力们胆战心惊、惶恐不安。   从参与建党到被开除出党   十月革命炮火传到中国后,沈定一转向笃信社会主义,他曾受孙中山委托,到俄国去考察。1920年5月,沈定一与戴季陶、陈望道、沈雁冰(茅盾)、刘大白、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依照国内党史专家丁弘的说法,这一天其实应该算作中共真正创建的日子。 同年8月,又与陈独秀、戴季陶、陈望道、李汉俊、施存统、俞秀松等七人成立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并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 9月,沈定一又在家乡衙前镇成立中国最早的农民协会,由他起草的宣言与章程,刊载于上海的《新青年》杂志上,文章中大声疾呼:“无产阶级的人,大家起来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而作为浙江代表的沈玄庐却拒绝与会。同年9月,沈定一受孙中山先生委托,陪同蒋介石到莫斯科考察,曾与共产主义领袖列宁、托洛斯基会晤面谈。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国民党中枢即执行委员及候补执行委员共41名,其中的共产党人占10名,沈定一名列其中,其他9位共产党人包括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林祖涵、毛泽东、于方舟、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拥有近四分之一席次。 1925年1月,沈定一出席有20名代表参加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5月,他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附和戴季陶提出的所谓纯粹的三民主义,公开背叛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但亦有一种说法是,他本人因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   这 年底,沈定一参加国民党右派组织“西山会议派”,从极左转向极右,并当上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据有关资料,沈定一担任国民党浙江省“清党”委 员会主任委员期间,浙江省1800多位革命者被捕,932位中共党员被杀害,让原来生气勃勃的江南大地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能言善辩,力倡早期民歌诗 据 时人回忆,沈定一躯干修伟,双目有神,善饮酒而且学问广博,声音洪亮,能言善辩,演讲极富说服力和煽动性,青年人多为之倾倒,江浙优秀的共产党人如宣中 华、徐梅坤等均是他一手提拔培养的。除此之外,沈定一还写得一手好字,当年杭州大王巷王顺兴饭庄,曾悬有他一副擘窠大字的对联:“肚饥饭碗小,鱼美酒肠 宽”。 此 外,沈定一与刘半农、刘大白等,同是新文化运动早期民歌诗体的代表人物,强调新诗应向民歌民谣学习。1930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玄庐文存》(诗集、论 集),内中的诗歌揉入地方语言色彩,富于乡土气息,极具有童谣味。衙前农民协会被解散后,心情沉痛的沈定一曾赋诗一首: 杭州城里一只狗,跑到乡间作狮吼;/乡人眼小肚中饥,官仓老鼠大如斗。/减租也,民开口;/军队也,民束手;/委员也,民逃走;/铁索镣铐拦在前,布告封条出其后,/岂是州官恶作剧,大户人家不肯歇,/不肯歇,一亩田收一石租,/减租恶风开不得,入会人家断烟炊。   沈定一的新诗主张,直接影响到40年代的民歌诗体派诗人如李季、袁水拍等人。文存中十一首组诗《十五娘》,被朱自清认为是“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他本人的很多新诗,都琅琅上口,流布甚广,最有名的是作于1920年的《对策》:   镜中一个我,/镜外一个我/打破了这镜,/我不见了我。/破镜碎纷纷,/生出纷纷我。/我把我打破,/一切镜无我。/我把镜打破,/还有破的我。/破的我也破,/不知多少我。 这首诗今天读来,还颇有新意,大有佛家见心明性、开口破禅之意,大概能算上超现实主义的早 期朦胧诗吧。   另外,中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婚姻家事,与沈定一有关联。 瞿 秋白的结发夫人为王剑虹,可惜年仅20岁时便因肺病去世。1924年11月,瞿秋白与来自萧山的社会系学生杨之华结婚。杨之华原是沈定一的大儿子沈剑龙的 妻子。这对夫妻当年一起在上海大学上学,恰逢正担任上海大学社会系主任瞿秋白,其学识、口才、风度,引起杨之华的倾慕,二人接触后互生情愫。而沈剑龙也是 五四后的新派人物,于是便在1924年11月同一天的《民国日报》上刊出三则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声明仳离;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正式结婚;三是瞿、沈 二人共同具名,结为好友,说“我们仍是亲爱同志”。这桩好合好散的现代婚姻,当时曾是舆论哗然、惊世骇俗一则新闻。   是非功过,盖棺难论定 沈定一的一生,可以说充满着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语言与行为,到今天都难以给一个中允的价值评判。 曹聚仁评介说,“沈定一先生,虽已为社会淡忘,他却是火一般热烈有血性的人,直到他被暗杀为止,没有一天不活泼泼地生活着。” 原 先被称为十次机会主义路线斗争之一的头子罗章龙,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介沈定一:“沈玄庐本身为官僚兼大地主,却刻意深入劳动者中生活,其率先对佃户李虎成实 行退佃退租,并参加衙前农民斗争,因此引起大家刮目相看。我在沪杭甬铁路开会时,沈闻讯骑着自行车,头戴雨帽,皂衣布鞋,暗夜中赶到郊外数十里道棚参加开 会。沈在会上倾听大家讨论,并发言道‘我们很早就听说过书记部和共产党人来人到工人区去,便像春雨后竹林一样,一夜工夫,毛竹就冒出苗头来了。’随后,沈 把革命道理用当地土语譬解,深入浅出,听者无不动容。在会完毕,沈手推脚踏车,步行随大家走回城站,边走边谈,好像完全忘了疲倦似的。” 1978 年7月,著名作家茅盾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沈定一,“这个人很特别。杨之华原先就是他的儿媳。他是萧山县的大地主,但思想开明,曾主动搞减租减息,还办起第 一个农民协会,在当时全国算是最早的一个。他很早就信奉共产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后来他写了封信,指责说,共产党搞得太滥,什么人都可以参加,连地痞流 氓、拆白党也拉进来了。还说什么拐走他儿媳的,竟然也是共产党员,等等。总之,他表示不干了,当然,这里也有误解和猜测。他的这种错误态度,当时曾受到党 内同志的批评。” 中 共早期领导人彭述之的夫人、当年与瞿秋白、杨之华过从甚密的陈碧兰,在其回忆中也说到,1924年初,沈玄庐曾带着他的儿媳妇杨之华来上海并访问上海大学 社会学系主任兼教授的瞿秋白,并要求瞿帮助杨之华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而平时不喜待人的瞿秋白却对沈十分热情。宾客宴请之后,杨之华还得以免考进校上 课,并在学校入团入党,这对杨之华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即从大地主和官僚家庭的少奶奶生活里解放出来。但沈玄庐却因此向后退了,由于杨之华与瞿秋白结 合,沈玄庐大起反感,甚至骂瞿秋白为流氓,因此他愤而脱离了共产党。 清党过后,沈定一因国民党内部派别互相倾轧,辞职退出浙江省党部,又回到他所熟悉的家乡,在当地组织农会,结纳农民,推行减租,试办农村地方自治。其被刺身死时,得年44岁。 这 个被农民兄弟亲切称为“三先生”的沈定一,角色可谓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甚至连他的被暗杀都成了难解之谜。有研究者分析,沈定一的被暗杀极有可能是国民党 人所为,因为沈定一的最后一次远行,是去莫干山与国民党的要人戴季陶、朱家骅、李济深等人见面,会谈的过程不很愉快,结果在下山返回萧山的途中遇害,在那 样兵荒马乱的乱世,对凶手的追究最终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而据沈定一的学生徐梅坤《九旬忆旧》记载,沈定一之死,是因为这年春蒋介石东山再起,重掌国民党大权,他在衙前成立自治筹委会,集结旧友亲信,分任要职,以图推翻蒋介石统治,这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和不安,所以“通过何应钦派刺客在衙前刺杀了沈玄庐。” 沈定一的死在今天看来,不但是一个谜,也是一个历史的悖论,表现在革命初始阶段时的思想纷乱性与动摇性。要知道,革命本身并不是按照程序预设的、恒定不变的和纯净无瑕的,革命过程本身有着它多种可能性与可变性,作为革命的同路人恐怕亦难幸免。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鄢烈山 | 从锋芝婚变说到夫妇之道

  张柏芝为什么会这样?是无所谓,是任性,是真情难抑,还是此前已与谢霆锋产生积怨,故意做给人看以羞辱他?因缘是说不清的,而张柏芝对夫妻关系不尊重了,不在乎谢霆锋怎么想,则是一定的。                         从“锋芝”婚变说到夫妇之道                                           鄢烈山         香港娱乐明星谢霆锋与张柏芝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霆锋6月26日在北京现身,首度回应此事,特意推开墨镜,以示真诚。他承认仍然爱“那个人”(柏芝),仍然想她,但不知怎么走下去……         一些有生活阅历又与二人交往较多的明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张家辉要他们“冷静一点再处理”;王晶说要“做对孩子最好的决定”;黄奕说感情这件事,“谁对谁错,谁说得清”,又表示“为霆锋的勇气感动”;陈凯歌则说“不完美才是人生”……我同意这些说法。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事深层的细微的因果关系,不是外人所能体察的;而人性的不完美,决定了人生的不完美。         就霆芝婚变的直接起因而言,我作为一个男人,觉得是柏芝的不对。在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中,张柏芝是“女主角”之一。谢霆锋“包羞忍耻”的表现得到了张柏芝与大家的赞许,至少在姿态上是“既往不咎”、“面向未来”。对此,张柏芝如果不必心怀感激,至少应该从此疏远陈冠希,给丈夫谢霆锋一点“面子”。但是,今年陈张二人在飞机上相遇,表现的竟然是久别重逢的异常亲密,换座位到一起,一路欢声笑语,还玩起了自拍,交换电话号码。媒体如获至宝的大量报道,谢霆锋很难承受得起,因此他从5月26日起自闭。         张柏芝为什么会这样?是无所谓,是任性,是真情难抑,还是此前已与谢霆锋产生积怨,故意做给人看以羞辱他?因缘是说不清的,而张柏芝对夫妻关系不尊重了,不在乎谢霆锋怎么想,则是一定的。         人伦关系、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所谓“三纲五常”、“三纲六纪”的“三纲”居其二。按照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看法,夫妻关系是所有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其他关系都肇始于此。那么“夫妻之道”的正道是什么?是“夫为妻纲”吗。这种男权社会的道德人伦规范当然是过时了;但是,我们的祖宗并不是只有这么一种儒家(官学)宣扬的规范,民间有一种常见的赞美性说法,叫夫妻“相敬如宾”。         6月中旬到江苏,特意到泰州期寻访明儒泰州学派遗迹,与杂文家王向东先生相聚,听他讲《论语》研究心得,很受启发。《论语》第一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历来人们都是单句引用和理解,他引经据典,比较各家注释,提出自己的解读,认为这三句是一体,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非常紧密。求学并时常温习、体验是可喜的事;而独自参详、体悟,视野有限,往往会有困惑,这时有同样志于学的朋友从远方来了,互相切磋,思维受到激荡,得到启发和灵感,那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但是也有话不投机的时候,也有看法相左的问题,坦诚相见,反复辩论,求同存异,大肚包容别人的批评和对立观点,这不是很有君子风度吗?更进一层,不为天下人所知,不用于时而不改其志,那就更是有操守的君子了。         类似地,我想到谈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的三句谚话,还押韵呢:1,家家有本难念的经;2,家和万事兴;3,相敬如宾。第一句强调的是家庭(夫妻)矛盾的普遍性,不论贫富贵贱。“贫贱夫妻百事哀”,“大(富贵)有大(富贵)的难处”,就是看上去很和美的家庭、很恩爱的夫妻,也有人所不知的冲突。第二句承上,讲和为贵。逆命题是,家不和则万事难,乃至败家。第三句更进一层,讲怎样才能“和”?众所周知,对宾客人们总是讲礼貌、礼让的,以优待对方为“好客”,“倒屣相迎”形容热情,陶侃之母因家贫而“截发(换钱)筵宾”是佳话;对客人即使心有不悦,也会顾大体,“给面子”,能忍则忍。倘能如此,家庭矛盾还有什么解不开的死结呢?         “相敬如宾”,曾是旧时婚礼对联横披的常用语。说明中国民间,在夫妻关系上,是知道平等相待重要性的。“相敬如宾”,最重要的是尊重对方,在乎对方。在“锋芝”婚变中,其导火索显然是柏芝没有顾及霆锋的感受。                                     2011/06/27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信力健 | (转载)余以为:东莞请传媒专家请来水货

按:现代化和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新闻资讯业的发达,过去我们只有宣传没有新闻,即使到现在,对新闻的闭塞和封锁虽有改观,但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新闻资讯业十分弱势的国家,这于经济发展,中国崛起是极为不利的。而新闻资讯的真正崛起需要真正的传媒人来扛大梁,如既是著名传媒人又是新闻教育事业积极推动者的胡舒立等几位下文中提到的传媒界公认的学者,至于不伦不类不痛不庠的水货,还是靠边站的好。   东莞请传媒专家请来水货     (南都东莞版被毙稿)     首批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成员聘任仪式暨座谈会,会间发生戏剧性的一幕:刘志庚书记讲完话,轮到专家讲话时,根据某与会专家要求,记者被请离场。莞市委宣传部原本大大方方地邀请媒体参会、报道,与会专家却瞻前顾后,最具讽刺性的是,他们号称是传媒专家。 传媒专家怕传媒,只能说明他们自己是水货。看了一下名单,知名度都不太高,我对他们个人学术水平不太了解。简单说说他们所属院校的实力,因为外行找专家往往根据所属院校院校排名按图索骥。需要注意的是学院与大学的影响力往往不是一回事,差别还很大。比如中山大学整体学术水平绝对强于暨南大学,可是新闻传播学院显著弱于暨南大学,因为成立才数年时间。 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集团长期密切交流,保持了较高水准。 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之外,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 成员所属院校在国内传媒界影响力都不算大。过去传媒界有“北人大、南复旦”之说,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属于后期之辈,实力难以望人大项背。就是在清华大学找人,也应该找刘瑜,刘瑜是媒体红人,比范红红得多。厦门大学由于广告专业开得最早,其传播学院的影响力在国内名列前茅。 除了内地这几所大学之外,香港的大学实力急剧 上升,无论理工还是人文。香港中文大学历史悠久,港大新闻系与国际传媒界联络广泛,浸会大学则注重与传媒界交流互动,学术氛围比较活跃。东莞毗邻香港,从 香港找专家比去北京找还方便。由于李嘉诚的关系,汕头大学办学方式非常港化,与港台互动较多,其新闻传播学院上升势头很猛。 上面简单介绍了院校的实力,下面列举几位在传媒界影响力得到公认的学者:美国加州圣玛利学教授徐贲、北京大学副教授胡泳、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媒学院院长胡舒立、香港大学教授丁学良,香港大学研究员钱钢,人大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婉莹,他们任何一个都可以让东莞城市形象智囊团增添光彩。 东莞最需要摆脱钱多没文化的城市形象,找专家也是一件体现文化水平的事情。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鄢烈山 | 《评点江山——鄢烈山文化随笔选》前言 目录

广州出版性 2011年6月第一版,定价 29。8元   第一辑,“评点江山”之说,显然脱胎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自思无此霸气和“志向”,也就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一点感慨。虽是走马观花,却自信总有独特的感怀,哪怕千万人前往过的地方,我就是我,会有我的眼光和感悟。2009年春天在北京见到邵燕祥老师,他说起我纪游的文章有点意思。这给我信心,这种题材的文章是这本选集的主打。 前                言         2009年夏赴长沙开会,向继东兄就提议我编一本随笔选,只因杂事太多,到现在才了此心愿。       入道25年来我的写作,多是千字杂文和时评,一般取自新闻报道素材,其中也包括文化新闻的杂感和评论;至于文化随笔,大体有五种题材:       一是游山玩水的感悟,二是读书的心得。前贤说要做一个通人和好学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我相信。可惜既无相应的社会条件、家庭条件和工作便利,也没有李白那种仗剑远游的才气和勇气,我有的只是旅游和读书的爱好。可怜我的好朋友道是,你既不抽烟饮酒,又不泡吧泡妞,这也不能吃那也不愿耍,活一辈子有什么劲?我感觉徜徉山水之间,果真是“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寻访名胜古迹,神驰心追前人,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至于游览异国风情,更是赏心乐事。而读书,除了求知,也是避世而开拓精神生活空间的好办法。不必对付烦人的劝酒,不必讲礼貌的废话,有发现新知的乐趣,也有忘情烦恼的沉醉,抬头望见墙壁的挂钟,感慨时间过得真快!明人李贽《读书乐》诗云:“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怡性养神,正在此间,世界何窄,方册何宽……”说得极是。         三是偶尔看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观感。除了晚饭后散步前,坐在客厅里乱翻台有什么看什么,我一般只看有“定评”的电影和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我相信,凡是走红的影视就有它们走红的道理,如果没有审美和思想价值,至少可以从中观察世风人心,即社会时尚和思潮,最不济也可以是文化领域的公共话题。可以肯定,走红者仅有商业炒作是不够的,炒作失败者总是多数。         四是接近文化名贤的启示。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我不善交际,羞见名人,所亲炙的也就是几位杂文界的前辈。我是通过阅读传记来了解文化名贤的心迹,体察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及人生的经验。          五如文首所言,是就文化新闻素材发表的随感;不算这一种,那就是些回忆往事和纪念亲人的短章,虽然多是应约而作,也都是些凡人小事,但真相真情形诸笔端也是世相世情的纪录吧。       此前我出版的文化随笔选本有四种:《此情只可成追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8月版);《没有年代的故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早春的感动》(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2月版)和《毁誉之辨:鄢烈山历史随笔》(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版)。前三种其实是杂文、随笔和时评的合集,只有历史随笔是单纯的题材。我写的游记和书评本可以单独结集,但估计出版的机会很难有,所以这次将历史随笔之外的题材合选一册,也较为精粹;虽然文章都是自己的好,很难取舍,但以这几年发表的尚未结集的为主,限定在25万字左右,总算搞定了。有几篇是以前收过集子的,但自我感觉特别好,就又收进了,权当重版吧。       第一辑,“评点江山”之说,显然脱胎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自思无此霸气和“志向”,也就是“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一点感慨。虽是走马观花,却自信总有独特的感怀,哪怕千万人前往过的地方,我就是我,会有我的眼光和感悟。2009年春天在北京见到邵燕祥老师,他说起我纪游的文章有点意思。这给我信心,这种题材的文章是这本选集的主打。       第二辑,“揄揶影视”的“揄”是“揄扬”之“揄”,赞赏的意思;“揶”是“揶揄”之“揶”,批评嘲讽的意思;“揄揶”一词非我生造,有赞有弹也是实情。       第三辑所谓“访贤拜师”如前所述,多是纸上拜谒,即追慕前人,心向往之,也不乏探踪蹑迹,寻“失乐园”之因,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鹄的意味。     ……       160多年前,龚自珍有《咏史》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是讽世也是自嘲吧?反正我这个所谓“杂文家”、“时评家”,给报刊码字多是为稻粱谋的;不过希望自己的产品质量好一些,至少不自毁声誉,让读者有购买了假冒伪劣的上当受骗感。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公民写作”,希望做到“重大题材,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也就是说不媚官不阿世,关注公共生活领域,但愿能“在别人(古人和今人)思维止步的地方”有寸进尺取。说到底,这是一个杂文作家和时评作者的随笔,没有男欢女爱,没有花花草草,更没有“润色鸿业”,有的是沉思,也许还有几分沉重,但自以为有“思维的乐趣”——如果你喜欢思索,不同意我的观点没关系,这“不同意”便激活了你的思想。而这,就是本书的卖点吧。                 2009年12月18日    于广州  改定于2010/04/14        没有序号的是被删去的篇什         评点江山       ——鄢烈山文化随笔选       目  录 前    言       第一辑 评点江山 1.重庆“钓鱼城”:           悠游“上帝折鞭”古战场(外一篇)    2.西域与俄罗斯:           每个民族都有过辉煌史 3.浏阳文家市:           出乎意表的乡镇书院 4. 列宁墓与“中正纪念堂”及……:             处置政治图腾遗物要有智慧  5.登大雁塔怀杜甫 6.吊“京师大学堂” 7.浮光掠影记台湾 8.建川“中国抗俘馆”印象:              为战俘抗辩 9.鹦鹉洲头话祢衡 10.潮汕行:               历史的公道何在? 11.刘文彩庄园的“典型化” 12.毛泽东故居:梅岭一号 .        南岳风物过眼录 14.日本的国与民关系 15.日本人这般看待被“开港” 16.西风残照大寨行 17.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系马桩的文化根系 18. 利玛窦墓:       小园无径久徘徊 19.关于柬埔寨的碎片和感悟         第二辑 揄揶影视 20.《激》剧红火之猜想 21.《英雄》:暴君的知己 22.警惕“顺溜”们僵化的历史观 23. 汉武的大罪 24.一场游戏一场梦       —— 我看超女“五进三” 25.许三多是我们的白日梦 26.重看《阿信的故事》有感 27.由凯丰的“可爱”说到《长征》的可疑 28.《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凯:           独夫民贼的政治哲学 29.《集结号》台湾获奖:         可堪欣慰的“两岸共识”       第三辑  访贤拜师 30.“桥园”里的下午茶                   ——听痖弦先生聊天 31.从热血青年到热血老年                       ——读《牛汉自述》 32.“但愿留下的阴影散去”                       ——《一代报人王芸生》之憾 33.武汉杂文家陈泽群 34.叶公超的气度与才识 35. 我最敬佩的好学者         杨伟名的悲剧及其意义 37.诗文两样冰心一片             ——读邵燕祥的杂文自选集 38.一生颠沛半由己                ——读《跋涉者:何满子口述自传》 39.一个最可敬的女人 40.众所不知的废奴英雄:威伯福斯               ——改变世界的另一种途径       第四辑 论文议化 41.从《灰阑记》到《霸王别姬》 42.终于有了一个文化人的深切忏悔 43.“诱以官禄德” 44.“贪生怕死”的权利 45.“徯我后”、“大同”及其他 46

阅读更多

秦全耀 | 毛泽东时代中国老百姓饭桌上的十大主旋律食品(图)

窝窝头 莱团子 贴饼子 棒子面粥 白薯 罗卜 土豆 大白莱 咸菜疙瘩 淹雪里红 孩子常问,爸,小时候你们吃什么? 吃窝头,就咸菜,我们是毛主席的好二代。 孩子不信。但,老秦要说,那是真的。 一个时代如何?首先要看这个时代吃什么?民以食为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要管他唱不唱红歌,问问他吃什么? 那时年青工人的工资不过四十元,县、团级干部的工资150元左右,比他们的三倍还多。而且更高级的干部还有特权,特供店就明目张胆地开在市中心把老百姓威慑,谁敢公开说个“不”字,判劳教三年不算多。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 现在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句话。 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 思想家 军事家———毛泽东同志 在闭门思考了许多时日后,得出的伟大的真理!并向全国人民下达的最高指示。 这一真理,昭示着社会主义中国的美好愿景。 建设美好的明天,就必须嘴巴留情,节约粮食,勒紧裤腰带。抡起镐头和镰刀,时刻警惕着阶级敌人的入侵。 那时,国民经济不振,粮食不够吃,毛泽东主席就号召全国人民“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这也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符合投入产出比的,看来毛泽东还是伟大的经济学家!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时半干半稀。”也是符合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的,即能量消耗大时,补充也要多些。看,毛主席和中南海多么关心人民的生理卫生….. 当时,很多食品定量供应,每月肉半斤,油半斤,甭说糖了,连碱块都写本供应。时任辽宁一把手陈锡联因只配给三两油,而被称为“陈三两”。 由于那时的粮食供应粗粮多,细粮少。所以,玉米面显神通,窝头、贴饼子、莱团子占了上风。夏天还能去挖些野菜,到了冬天没大棚,只能吃冬储大白莱、咸菜疙瘩和淹血里红。根据历史真实性,本博秦全耀才搞了这个“毛泽东时代中国老百姓饭桌上的十大主旋律食品”。有半句瞎话,天打五雷轰! “吃窝头,就咸菜,我们是毛主席的好二代”,就是这么得来的。但好二代不是红二代,红二代根红叶红八辈红,连上学念书都不同。中学101,大学哈军工…….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