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 | 谁来保障公务员的幸福生活
1月8日在大家发了一篇《公务员该拿多少工资?》,一年多来,我早已习惯自己在《大家》上发表的文章引发的争议,不过,这篇文章的反弹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花了很长时间,把八千多条评论看完,近乎呈现完全对立的两派,非公务员读者,赞同此文,而公务员读者,似乎不骂不足以消除愤怒。 赞同我的,观点一致,自然不必再说。针对公务员读者的反对意见,当时想继续写一篇文章,后来想到快过年了,缓一缓,留待年后再争论吧。...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2 月 20, 2014
1月8日在大家发了一篇《公务员该拿多少工资?》,一年多来,我早已习惯自己在《大家》上发表的文章引发的争议,不过,这篇文章的反弹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花了很长时间,把八千多条评论看完,近乎呈现完全对立的两派,非公务员读者,赞同此文,而公务员读者,似乎不骂不足以消除愤怒。 赞同我的,观点一致,自然不必再说。针对公务员读者的反对意见,当时想继续写一篇文章,后来想到快过年了,缓一缓,留待年后再争论吧。...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2 月 20, 2014
《光明日报》18日发表标题为《关于公务员工资的10个问题》的评论文章,以回答公务员工资真相。不过,作为一名因个人原因而辞职的乡镇公务员,以笔者自己辞职前的工资状况来说,对该文的一些结论不敢苟同,甚至可以说该文在说假话,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种人品的人压根就没有资格当公务员。 首先,过去10年公务员工资一直在上涨。绝大多数公务员工资构成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地方津贴补贴,其中地方津贴补贴由生活性补贴和工作性津贴组成,而且占公务员工资的比例还很大,超过50%,少数公务员还有特殊岗位津贴。虽然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这一块长达8年没有上调,但是地方津贴补贴这一块并非没有上调,而是根据物价水平上涨状况适时上调,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故意选择性忽略地方津贴补贴这一块在公务员工资的成分和比例。另一方面,距离最近的一次公务员调资时间是2006年,当时全国各地均上调了公务员工资标准,也是现在的公务员工资标准。 其次,公务员热高烧不退就与公务员收入有很大关系。公务员热的确与就业难有关系,但绝不是主要原因,日本、美国大学生就业比中国还困难,怎么没看见美国、日本出现公务员热?我们是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下,公务员的稳定以及较高的退休金和较高比例的住房公积金等优厚待遇成为吸引很多人的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动机,尤其是国考中很多岗位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些人不存在就业难,甚至一些年薪十几万、几十万的白领也跑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工作不理想去考公务员,就意味着公务员工作很理想。 再者,公务员隐性福利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不少单位由于权力不大,财政状况不太好,隐形福利确实不像外界传言那么好,甚至压根就没有,笔者辞职前任职的乡镇政府就属于一毛不拔的单位。但是,相比较来说,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单位有隐性福利存在,强权部门的隐性福利还比较好,只是公务员群体内部心知肚明,不愿意也不便对外公开说罢了,尤其是在中央禁令的当下。 第四,公务员与企业职工工资究竟该怎么比较。确实不能简单进行个体比较或者群体比较,要与同等学历、同等职位、同等工作年限的职工进行比较。但是,公务员工作稳定,而且大多数岗位的公务员工作相对清闲,远没有企业职工的压力那么大,这决定了公务员工资水平不能比企业职工的高,只能比企业职工的低。 第五,公务员养老金可以比企业职工高,但不能高的离谱。为了给公务员在退休之后有一份满意的许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务员退休金比企业职工养老金高,但是我国目前是高的离谱。公务员群体的退休金替代率远高于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更为恐怖的是退休公务员人群的工资远远高于在职公务员工资。 第六,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公务员工资相对本地区居民比较高并不公平合理。文章说“用低端产业工人、农民等群体的工资与公务员工资进行比较,对公务员不公平。公务员从事的是复杂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前期教育投入巨大,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先不批评这种公务员高高在上的傲慢态度,就以笔者的公务员工作经历所了解,大多数基层公务员从事的是简单工作,一些初中生、高中生就能胜任,公务员队伍中低学历者也有不少。而且,很多从事办公室秘书工作的公务员,与企业文员之间在能力要求和工作性质上并无本质性区别,企业文员也多是大学毕业生,前期教育投入巨大,但是他们的收入和公务员工资在同等水平上吗?相反,二三线城市的公务员工资比一些一线城市的文员收入还高。 第七,公务员工作就是“喝茶看报”的判断基本没错。公务员工作有辛苦的,发扬白加黑、5+2精神的确实存在,笔者当年有过这样的工作经历。但是,请问这类公务员比例有多少?一年之中公务员过这样生活和工作的日子又有多少天?相反,最苦、最累的基层公务员在大多数日子的下午是基本无事可干,很多乡镇公务员下午打卡签到走人,甚至一些管理较松的乡镇政府下午就剩下几个领导和青年公务员在,更不要说仕途升迁无望的普通科员严重的在编不在岗现象了。 第八,公务员高能力是伪命题。文章说“大多数公务员如果进入专业对口的企业,做专业对口的工作,同样是优秀人才甚至是拔尖人才。”笔者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是拔尖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早早的去企业了,不可能还在政府部门忍气吞声当收入不高的小科员,除非他是官。 第九,公务员不辞职就是不舍得。虽然说基层公务员是鸡肋,但是相比较外面的风险和收入水平来说,公务员的优势和吸引力不言而喻,所以多数人不舍得辞职。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公务员能力太弱了,除了会写点材料,喝点酒,拍点马屁,其他的什么都不会干,压根找不到还能有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工作。 第十,公务员工资与其付出相比,属于绝对的高工资。从公务员工资的绝对数额上说确实不高,笔者辞职前每月到手工资只在2200元,相比较高达六七千元的房价实在是低的可怜。但是,笔者在当公务员期间,法定上班时间不到八小时,而在这六七个小时之中,每天真正用于公务和工作时间只有一半,以这样的劳动量和付出拿两三千块钱工资不算低,这话也是笔者以前任职单位纪委书记说的。 总之,公务员工资高不高,市场会自动运行和选择,公务员工资太低,低到不能养活自己时,公务员就会出现辞职潮。反之,公务员辞职潮没有出现,说明公务员工资的优势依旧存在,就这么简单。 本文免翻墙链接: 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2014/02/20 — 公务人员收入低是个笑话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7 — 公务员盼透明加薪:收入太少 同学会羞于现身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4 — 公务员加薪的最大阻力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3 — 肖雪慧:呼吁公务员加薪的神逻辑 —— “公务员涨工资”热点之外的问题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2 — 公务员工资高?!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0 — 从官方数据看中国公务人员工资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2 — 基层法官的吐槽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1 — “禁令之年”哪些公务员受损最严重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1 — 上海官员:很多公务员想办法进国企 因待遇更好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1 — 草榴社区:观“一个公务员的自白”帖有感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2 月 19, 2014
顾则徐 湖南冷水江市官方2月12日针对工资遭曝光事件回应称,系统内显示的数据即为公务员的全部工资,当地7865名享受财政统发工资的人员中仅1000人是公务员,另有2000多名事业编制人员以及4000多名学校教师。自从2004年2月7日该市财政统发工资数据曝光后,引起了一系列舆论,焦点基本集中在人头问题和工资高低问题上,不过,我以为相关舆论总体上意义比较偏差。 对人头问题的探究或许有一定意义,这涉及是否有人吃空饷的情况,但是具体如何必须实地求证,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就应该设定该市没有人吃空饷,不然,作为全国性舆论而非当地民众舆论,就可能犯冤枉冷水江市官方的错误,冷水江市官方目前的回应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为自己设置防火墙。至于该市工资基本集中在2000-4000元幅度范围,有人说低,有人认为不低,实际并无意义。因为,公务人员的工资与收入是两回事情,仅凭工资进行评价完全可能是错位。当地官方使用了“全部工资”一词,既可以说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一个混淆视听的说法。 我这里所说的公务人员收入,不包括非法收入,甚至也不包括灰色收入,而是指公务人员通过所属财务机构或本机关财务正当领取的全部货币收入,其中包括工资。所谓工资,也并不是狭义的财务项目上的“工资”,而是依据国家标准跟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等一起领取的包括基本奖金、交通补贴等津贴在内的正式工资,冷水江市此次曝光的工资正是这种工资。从这而言,当地官方声称“全部工资”,并没有错。 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和民间机构,正式工资与收入基本是合一的,但在包括事业单位、学校、医院乃至国有企业干部在内的“公务人员”,这种工资与收入通常并不合一,各地、各单位千差万别,比如众所周知,学校可能有补课费,医院可能有医疗器材、医药集体回扣费增发奖金等等,机关的名目就复杂了,所以,根据工资外收入的多少,就有富地方、穷地方,富单位、穷单位之分。 就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而言,全国差别并不大,富地方、穷地方或富单位、穷单位同样职级的公务人员拿出正式工资单来比较,不会有太大差别。如果将成都乃至北京、上海、广州的公务人员正式的工资单也跟冷水江市一样曝光出来,也许会令不明就里的公众大吃一惊,与公众对公务人员收入的印象发生极大差距,首先惊呼“这么低”,然后就是不相信。公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多没有区分工资与收入的概念,以为超过正式工资的收入就一定非法或灰色。实际上,公务人员的正式工资在财务上并不能乱来,基本项目都必须由人事部门等机构给出标准,必须要有严格的国家文件依据。按照国家文件的规定,全国公务人员基本是一碗水端平,是充分考虑到与全国平均收入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因此,公务人员正式的工资不会高。 工资外收入问题可以上溯到较早的年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通常不是体现为货币收入,那时候,官场有句话:“宁到上海当个科长,不愿到青海当个处长。”不过,那时候在深圳之类地区已经不一样,工资外货币收入在某些单位甚至已经超过工资,成为主要的收入。1990年以后,一方面公务人员的工资开始增加,另一方面也开始普遍有工资外货币收入。 这当中有着微妙的比例关系,工资外发放“奖金、补贴、津贴”是比照正式工资进行的,正式工资中基本工资如果增加10元,可能工资外能获取的收入将是100元、500元、1000元。具体比例如何,决定于公务人员所处地区、单位,是富地方、富单位还是穷地方、穷单位,富地方、富单位的比例较大,穷地方、穷单位的比例较小。比如1990年时候我在上海某检察机构担任助理检察员,每月定时领取包括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及正式奖金、津贴等的正式工资150元/月左右,但另外不定时签名领取的各种收入则有200-300元/月,超过了正式工资。就正式工资而言,当时我去新疆某贫穷县办案,了解到该县检察机构与我同样职级的检察官,跟我差不多,少也就少个20、30元,跟我的差别主要在工资外货币收入,他们只能有30-50元/月。 1992年后增长幅度越来越大。从名义上而言,公务人员的正式工资增长的绝对额比较有限,但按比例的工资外收入则在富地方、富单位普遍超过了正式工资,甚至以数倍计。比如,1995年时候我已经辞职,不再是公务员,但受邀聘请去上海浦东某镇负责开发工作,我的收入比照职务类似的国家干部为年收入20000元。该镇普通公务员(科员)尽管国家规定的正式工资一般仅为200-300元/月,但总的货币年收入则为12000-15000元。 过了10年到2005年左右,上海浦东某地区一个大专毕业、工作3年的普通民警,年收入有40000元以上,实际上正式工资也就2000元/月左右而已。同时的上海某个比较富裕的区,属于“清水衙门”的正处级干部年收入有15万元以上,如果看他正式工资表,不过就是4000-5000元/月而已。2010年广州某区一个大专毕业、工作不到3年的普通民警,年收入有70000元左右,如果看他正式工资单,不过2000-3000元/月而已。 从1995年左右以后,至少是富地区、富单位,一个公务人员基本已经讲不清楚自己一次次签名拿的钱属于什么名目,反正有钱发就签名,甚至有的钱也不许问,问的话可能会被领导、财务训斥、责备:“不想拿就别签名。”比如我在上海浦东某镇当负责开发的领导时,给手下人员发钱不过是我认为别的单位发钱我也应该发钱,不然会闹出事情来。至于具体名目,有时候我想出一个,有时候就由财务部门自己去想名目,事后连我自己也忘记了发过的钱到底是什么钱。对于我来说,关键不是名目问题,而是控制手下干部、员工的一年总收入。追究名目,一定要说个合理性,万一考虑不周,反而会生出是非,所以,对手下的基本要求也是只要考虑总收入,别对名目太顶真。反正,别的单位发钱,我不能不发,缺少现金就少发点,现金充足就多发点,只能随众,一年总收入与其它单位平衡,不然管理就出问题,作为领导就会在背后被大家骂死,失去基本威信。 比较富地区、富单位,穷地方、穷单位的公务人员收入自然比较少了,这也是发出收入低怨气的公务员,基本身处比较不发达地区的原因。其实,即使是穷地方、穷单位,如果跟当地民众比较,公务人员的收入还是可观的。因此,贫穷地区人们争相当公务员的热情并不比富裕地区的人们低,由于缺少其它较好就业机会和技能,可能更充满热情。一当上公务员,心态就很容易不跟当地民众比较收入,而是要跟富地区、富单位的公务人员比较收入,因此,也就很容易有怨气。大家都是公务员,一样为政府效命,凭什么就受“穷”。 20多年前我与内地贫穷牧区一个检察长吃饭,饭桌上从头到尾就是听他骂娘唠叨不公平。他很不愿意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类地方出差,说:“老子在这里习惯喝酒吃肉了,去你们上海出差,只能天天吃面条,一碗面他妈的要15元,我们这里10元可以一大桌牛肉、羊肉了。”实际上,那时候15元一碗面条的店,在上海也属于比较高级的地方了。做检察长的都要抱怨,何况普通公务员?不过,即使比较穷,正式工资以外有一块货币收入早已经是各地机关的成规,所以,即使落后地区,我也是不相信他们的什么工资单的。工资单的收入,并不等于公务人员整个的收入。 对于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而言,他们的收入往往未必全部体现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甚至小金库账目上。为什么呢?从程序上说,一个单位的货币收入发放由该单位主要领导决定,但国家需要对他们本人进行约束,可能只允许他们拿所在单位的基本水平收入,上级另外对他们进行考察,决定给他们其他收入。也即下级单位主要领导的真正收入由上级领导考虑、决定,给他们发钱,以此类推,一级级上去。所以,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北京厅、局级以上官员中,可能收入最低的是总书记、总理等,因为他们级别太高了,没有人有权力可以在正式工资收入以外,另外考察他们工作情况,决定给他们发钱了。尽管总书记、总理之类的正式工资标准高,但他们总的货币收入,可能会连北京富单位的处长甚至科长都不如。 真正要准确搞清楚公务员的“合法”收入,在目前或前些年的情况下,在公务员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签字领钱具体缘由的情况下,即使个别公务员直接出面作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出账的问题。公务机关支出的出账,除跟财政有关联的以外,还有财政部门难以控制的机关本身账户、小金库之类。一个小金库,近30年来尽管一再说“不允许”,实际从来没有真正弄清楚过,何谈其它?不仅如此,国家机关之所以热衷于搞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包括一些事业单位,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单位是机关的“口袋”,也即从机关本身的财务查账,他们可能会比较“干净”,但实际很多支出包括机关人员“工资”收入支出,是来源于下属、合作、关联的一些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是下属机构,甚至就是一些带红帽子的私营企业。在很多地区的乡(镇)政府,一些机关发钱的出账往往是村,这正是很多地区村民委员会财务难以真正公开的原因,是一些乡(镇)政府顽强保护村民委员会财务秘密的原因,当然,这是有关乡(镇)机关领导很低级的、并不明智的手段,但平庸的机关领导毕竟多数,解决出账问题的“高手”毕竟少数。 这充满了吊诡,具体如何,涉及机关领导的“能力”,能力弱的领导则发钱出账的方式较少,能力强的领导则发钱出账的方式较多。不妨讲一个表面现象:凡国家机关领导到开销比较大地区出差,或者出国考察之类,大多带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属单位甚至私有企业的领导或老板随从,这些“下属”得以“随从”未必是心甘情愿,但不管其愿意或不愿意,基本责任就是负责“口袋”,也即解决超出国家规定部分的开销问题。再比如车辆问题,多数机关车辆从账面看基本是符合规定的,车辆户口并不属于机关本身,表面是“借用”而已,但民众印象则相反。一辆车,从买来到卖出或报废一直在机关使用,难道真是“借用”?笑话。这车当然是实际属于该机关的。既然如此,“下属”单位出账给上级“机关”发某项“奖金、津贴”,就也是属于很正常的事情。 前几年有做投资的朋友希望我重新“出山”,发挥我在考察项目上的丰富经验,实在碍于情面答应了帮助看一下某个项目,于是跟他公司集中跑了湖南十几个市、县。当地官员即使声称今天要做事,不喝酒,吃顿便饭,那种奢侈是我在上海浦东搞开发时候招待客户的吃法所不敢比匹的。如果公务招待随便吃吃都是人均半瓶茅台的话,要说他们的收入就是正式工资单上那些数字,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要知道,已经养成为本能了的消费习惯,不仅是公务消费,也是跟其收入所达到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的。下班后,或者休息日,尽管是吃自己钱,公务员互相约着去哪里消费以交友、建立友谊网络,甚至只是为了消耗时间,不过是普通现象。私营公司收入较高的中、高级白领,是基本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几乎三天两头接连不断私人消费的。 公务人员抱怨收入低的舆论,基本集中于经济落后地区,或者所谓的“清水衙门”,其中又集中在青年干部。其实这不过是缺乏自我认识的矫情作态。当一个人去考公务员踏入公门时,本就应该有清醒认识,知道仕途中除非有奇迹,基本依靠的是熬,也即熬时间、混日子。开始时候级别低,收入自然就低。公务员的熬不比民营企业、民营机构,在民营企业、民营机构熬时间并不意味着有提升机会,甚至将熬时间与混日子混同的话,意味着很年青就被淘汰,就意味着失业。但公务员则不同,只要熬住,即使熬不到掌握主官权力的职务,也能熬出级别的提升。 在级别高的国家机关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甚至省辖市,一般来说,公务员退休前熬个副处级是完全正常的。在级别低的县级市,公务员退休前最差熬个副科(局、乡、镇)级也不成问题。级别升一级,正式工资就涨一级。正式工资涨100元,工资外收入可能就按比例涨500元、1000元等等。也即从涨收入而言,公务员开始由于级别低,收入就应该是比较低的,但有奔头,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必然有提升机会。要知道,提升机会可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最要紧的招聘吸引力话语,其实,越是强调本公司有提升机会,员工越是难以提升,或者,即使提升到一定级别,往往也恰恰是将他解雇以终止其职务提升路程的时候。 不用谈退休后待遇差别了,即使只讲退休前,50岁以上的公务员,有几个在当地是穷人?但是,即使年轻时候比较风光的在民营企业、民营机构工作的白领甚至金领,50岁以后却完全可能在当地属于穷人,更不用说没有突出的、不会淘汰的专业技术,主要靠体力吃饭的绝大多数打工者了,他们年龄越大,劳动价值完全可能越低。公务员老了,如果没有实权职务,可能在机关里的发言权需要忍气吞声,但收入则不会忍气吞声,而是随年龄看涨的。 总之,拿公务人员正式工资单作为其整个收入数字,可能是个天大笑话。其实,公务人员的收入到底是高还是低,民众眼睛里看到的他们的住房条件及其他消费,是最为实在的;年青人是否热衷于考公务员,是最为实在的观点表达。 本文免翻墙链接: 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2014/02/17 — 公务员盼透明加薪:收入太少 同学会羞于现身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4 — 公务员加薪的最大阻力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3 — 肖雪慧:呼吁公务员加薪的神逻辑 —— “公务员涨工资”热点之外的问题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2 — 公务员工资高?!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0 — 从官方数据看中国公务人员工资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2 — 基层法官的吐槽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1 — “禁令之年”哪些公务员受损最严重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1 — 上海官员:很多公务员想办法进国企 因待遇更好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1 — 草榴社区:观“一个公务员的自白”帖有感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1/20 — 人大代表呼吁为公务员加薪 称企业给五六十万(这是哪个位面的企业?)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2 月 18, 2014
朋友给谢军翔介绍女朋友,刚开始他还有点激动,一口应承了下来答应见面。但知道对方不是公务员后,谢军翔开始只在嘴上应承,迟迟不见行动。 谢军翔心里明白,和非公务员相亲,他是不会去的。尽管认为可能因此错失一段好姻缘,但他依旧坚定地认为未来的伴侣得是公务员。 曾经,谢军翔有个相恋八年的初恋女友,俩人最终分手。谢军翔有些固执地认为,如果她当初考上了公务员,他们之间不会走到这一步。 初恋八年燕分飞 性格内向的谢军翔曾有段让人羡慕的校园恋情,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有种鲜嫩欲滴的美感。 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初春的校园里,一簇簇樱花竞相绽放。没课时,武汉理工大学大二学生谢军翔经常去华科大旁听大课,课前课后常在校园里悠闲地散会儿步。许多次,他和一个身穿校服,背着大书包,一头披肩长发的女生擦肩而过。 凑巧的是,谢军翔和那个女孩在华科大有共同的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谢军翔第一次知道了那个曾多次和自己擦肩而过女孩的名字—陈嘉然,华科大附中高三的学生。 圈子有了交集,两人渐渐熟识起来。在朋友聚会上,谢军翔讲的话,陈嘉然都能接,而且说得也很符合他的想法。谢军翔发现了他俩的默契,暗自高兴。很自然地,谢军翔和他的“高中女生”走到了一起。 高考结束,陈嘉然如愿考上了华科大计算机专业,他们开始享受一段无忧的校园恋情。谢军翔形容华科大的校园像森林,他们就常在这样的环境里漫步,聊文学聊历史也聊未来。两人几乎不争吵,日子过得平淡温暖。 2000年,谢军翔大学毕业,考上了武汉的公务员。工作的繁忙加上距离的增加,两人见面的次数逐渐减少,但感情并未降温。两年后,陈嘉然也面临毕业,此时两人的感情第一次出现了波澜。 谢军翔说服女友去考公务员,他认为职业的稳定会使感情更加稳定。陈嘉然自己同意了,却遇到了父母的反对。 陈嘉然的父亲是华科大的教授,家庭学术氛围浓厚。陈父认为女儿应该考研做学术,将来会有更好的前途。来回争论过好多次,陈父终于向女儿妥协,同意边考研边考公务员。 谢军翔工作单位离华科大很远,几乎是东西城的距离。他经常在休息日搭车去给女友送考试资料,遇到塞车,单程就得花上3个小时。晚上回去,来不及脱衣脱鞋,瘫倒在沙发上就睡着了。 无奈,陈嘉然两次考公务员都止步于面试,最后上了研究生。日子又平静顺利地过了三年。2005年,陈嘉然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再一次把俩人送到了抉择的路口,而这次陈父不再妥协。 陈父坚决不同意女儿再考公务员,觉得辛辛苦苦培养了那么多年,应该去做更值得做的工作。他建议女儿选择深圳的一份工作,报酬是武汉的三倍以上,发展前途也好。 女友最终接受的了父亲的建议,谢军翔曾想过和陈嘉然一起去深圳,但反复纠结后,认为不现实—自己的父亲绝不会同意。 她是公务员 父亲是谢军翔当年选择当公务员的重要推手。 谢军翔的父亲是位军人,上世纪七十年代退伍后,到地方做了国家干部,即是后来的公务员。谢军翔对公务员最初的印象来源于父亲。父亲敬业,有着军人的严谨作风,家里时常有叔叔阿姨来和父亲讨论工作。在那个使用票证购买物品的年代,父亲单位常发些水果和肉,谢军翔常自豪地请小朋友到家一起吃。一家三口住在父亲单位分的90多平米的房子里,日子过得简单温馨。 谢父是个传统的人,家里挂着大幅的“家和万事兴”,他认为这辈子物质不算充裕,但却给了家人稳定幸福的生活。他把这个愿望也加到了儿子身上。 谢军翔高中是理科生,高考报志愿时,父亲让他报法律专业,且容不得谢军翔说半个不字。当时,他已经规划好儿子未来的路:学法律好考公务员,在武汉生活,大家也能常见面。 谢军翔不愿跟父亲犟,当然也犟不过。在陈嘉然决定去深圳工作后,他想过辞掉工作,和女友在一起。还没等跟父亲开口,他自己便否定了。一是父亲肯定不会同意,二是他辞了工作和女友一起,短期内也不能给她幸福。 从送女友上火车那一刻起,一段漫长难熬的异地恋开始了,而且看不见尽头。 那时武汉到深圳的高铁还没有开通,谢军翔周末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看女友,一个月跑两次深圳。坐在火车上,看见窗外滑过的景色,谢军翔觉得自己像个漂泊不定的游子。女友加班,他在楼下等,看见情侣路过,更会增加自己的凄凉感。 陈嘉然工作压力大,时常加班,和谢军翔的联系变少了。谢军翔也开始对长途的奔波疲倦。渐渐地,俩人从滚烫的状态变成了温水直至凉水,但谁也没提分手。 一年后的一次聚会上,朋友问谢军翔是否已经分手,都没听他提起过女友。那时,他才木然地意识到:“哦,我们可能已经分手了。”至此,八年的恋情结束。 分手后,谢军翔暗自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以后再找女朋友优先考虑公务员。他固执地认为,如果陈嘉然当初考上公务员,他俩的结局不会是这样,而是会像父母一样过着稳定的生活。 谢军翔花了三年多时间走出了初恋的阴影,期间任何人向他表达好感,他都委婉拒绝。2009年的一天,朋友又给谢军翔介绍了一个叫李琳的女孩子,他没有排斥。李琳是个公务员,而且是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公务员。 现实很骨感 朋友刚开始给谢军翔介绍李琳时,他没太听进去别的,就记住了对方是个公务员。他觉得自己需要找个这样的女朋友,除了稳定,还能进行资源上的互通有无。在朋友的再三撮合下,谢军翔同意跟李琳相处。 李琳家庭条件优越,模样乖巧,谢军翔第一次把她带回家见父母时,父亲很是满意,觉得女孩知书达理。在父亲的首肯下,谢军翔才开始好好跟李琳相处。 但问题很快就出来了,谢军翔和李琳的差异开始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琳喜欢看韩剧,谢军翔觉得剧情啰嗦提不起一点兴趣;李琳爱去酒吧,谢军翔喜欢宅在家里看书,两人的圈子也没有交集。有次,谢军翔跟李琳讲,她是有男朋友的人了,还是少去酒吧好。两人不欢而散,冷战了很长时间。最后谢军翔退让了,李琳却觉得他没有主见。 有次吵完后,李琳跟谢军翔冷战。谢军翔送礼物、讲笑话都没用,最后只好求助李琳的母亲。李母告诉谢军翔也别搭理李琳,过几天她自然就好了。这一支招彻底坏了事。李琳干脆闹起了失踪,憋了几天实在忍不住的谢军翔通过多人终于找到了她。 思考良久,谢军翔跟李琳长谈了一次,说跟她做个选择题,有两个选项。A选项是他们还是在一起,但俩人得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B选项是分手。李琳无厘头地选了并没有的C选项。谢军翔认为李琳无意改变,只好分手。李琳跟谢军翔坦言,说他是个好老公的材料,但自己并不愿意改变。谈了一年磕磕绊绊的恋爱,俩人终分手。 谢军翔并没有放弃优先考虑公务员的择偶要求,朋友的经历让他坚定了自己只考虑公务员的想法。 谢军翔的好哥们儿是个公务员,三十多岁,一直想要个孩子。老婆在一家IT公司上班,竞争压力大,一旦怀孕就可能职位不保,想升至一定职位后再要孩子。好哥们儿的父母着急抱孙子,天天在家念叨。夫妻俩长时间不要孩子,四周难听的话就出来了,有人传谢军翔的好哥们儿没有生育能力,这话被哥们儿的父母听到后,气不打一处来,家里天天吵闹。 谁也不肯妥协,夫妻俩最终离婚。谢军翔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哥们儿的老婆是个公务员,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谢军翔的另一个朋友,老婆是公务员,自怀孕开始,就请假在家直至哺乳期结束。两口子养个孩子,日子过得平淡温馨。这让谢军翔羡慕不已。 还有一点让他坚定只找公务员,谢军翔认为以自己目前的能力,不能给女方很多保障,而国家对公务员完善的政策福利则能提供。 在百合网上贴出的征婚要求中,谢军翔明确限定了对方的职业是公务员。他34岁了,虽然有些着急,但始终不愿意放宽要求。 来源:http://news.syd.com.cn/system/2014/02/17/010308940.shtml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男子为找前女友复合徒手攀爬大楼,发现其与另一名男子睡觉 解恨贴:男友偷偷把前女友和她父母带我家住,所有极品一起关进了警察局 一个公务员家属眼中的公务员现状 公务员谈“因禁令辞职”:好容易挤破头进来 谁走谁傻 男子看球赛时激动扯下女友裙子 无觅
阅读更多发布者Sandra Severdia | 2 月 15, 2014
专家:中央禁令削减公务员福利,但不影响整体队伍,公务员仍是社会中坚力量 河南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众多基层公务员,不愿意辞职或者不敢辞职,除了稳定和福利的吸引外,更多是因为“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特别出众的魄力”,担心“出去也只能摆地摊”。 有人说,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大多数都是精英。但体制的渗透力却不容忽视,多年后,要么被体制同化,学会了逢迎、圆滑,要么当牛做马,干着诸多繁重的重复劳动;一旦社会发生变革,这两种人,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