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内战

龙哥的战场 | 父亲曾开着飞机来接我

文章原标题:可33年后我才见到他 | 止戈出品 Original 止小戈  来源:龙哥的战场   她见到我,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压低声音激动地说: “你赶快回家,你妈妈来找你了!” “妈妈”二字犹如电流一般将我击中,我一下呆在了原地。 那是1978年的夏天,命运忽然在一瞬间改变,我欲哭无泪,欲笑无声。 1 小时候,心里一直有个巨大的疑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我却没有,他们去哪了?...

阅读更多

黄花岗|千古一江山

蒋介石出席一江山战役成仁烈士纪念会一江山战役五十一周年了,作为这一惨烈血战的见证人,我是誓难忘怀的,但两岸的表现怎么样呢?去年龙应台女士在世副(世界日报副刊)的弘文《冷酷的盘算》中作了很客观的报导。虽然‘一江山战役’只是她文中的一部分,但我拜读再三,潸然泪下。为使读者对一江山战役的惨痛能有所了解,特节录以下片段,未经原作者龙女士的同意,尚请见谅。“二OO五年一月二十日,是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一江山是浙江外海大陈列岛中的一个小岛,面积只有一点五平方公里。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中共首次以陆海空三栖作战方式,派七千名兵力展开全面攻击,而国民政府的岛上守军只有七百二十名,在历时六十一小时十二分钟狂烈战火之后,四千多名中共兵员战死,七百二十名国军官兵全部阵亡,指挥官王生明和大陈长官处的最后通讯是:‘现在敌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里有一颗给我自己的手榴弹。’”“一江山战役迫使美国加强了与台湾的共同防卫协定,保全了其后五十年台湾的安定与发展,七百二十个年轻人的生命牺牲,还有因他们的牺牲所造成的妻离子散,不能下说是令人肃然的捐躯,可是五十年后,政治气候变了,权力换手了,在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当天,台湾政坛一片冷漠,一江山战役被笼统打包,归诸于国民党不合时宜的历史废料。而同一天,共产党却大张旗鼓的纪念,大大小小的各界领导热闹聚集,纪念解放一江山岛五十周年,共同追忆难忘的光辉历史,重温伟大的‘一江山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扩建‘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使之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市民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纪念性主题公园。’”“五十年前的一场血战,使将近五千个年轻人死在那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孤岛上,五十年之后,这一边是刻意地轻蔑淡忘,那一边是刻意地大吹大擂。对死者的哀悯和感恩?对杀戮的反省和忏悔?对历史的诚实和谦卑?对未来的深思和警惕?我只看见冷酷的权力盘算。”这些悲天悯人的话语出自一位现代学者之手笔,是发自良心的血性宣告,我再次含泪读着,想起五十一年前当时的情形。浙江战场共产党兵力占绝对优势,大陈列岛对面的共军陆军以炮兵为主,但射程仅及一江山,海军舰队亦强,且有陆战队,空军有米格十五机,常炸射大陈诸岛。国军大陈防卫司令刘廉一将军以寡敌众,一江山岛孤立突出,距敌近离我远,乃设‘一江山守备区’,派王生明为司令,王曰诰为参谋长,率一加强支队兵力,构设阵地,其炮火可射及对面敌军,共军甚惧。不久,发现米格机多次临空骚扰,守军曾用机枪击伤其一架,共产党老羞成怒,不惜用‘三栖作战’方式攻打一江山,一月十八日起登陆一个师兵力,用‘一点两面战术’猛攻守军阵地,打了三天三夜,于二十日下午四时,才在守军全部阵亡之后占据这一小岛,共军宣传说‘一江山岛完全解放,“蒋军”一千多人都被打死了。’至于死了多少解放军则只字不提。后来证实共军战死者约四千多人,这是共产党解放一江山岛所付出的代价,我也不禁替这么多的年轻人喊冤。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日,是黄埔军校十二期毕业十七周年纪念,我们二十几个同学正在台北聚会,会中惊闻一江山当日被共军攻占,我守军七百二十人全部牺牲,最后是王生明、王曰诰在手榴弹爆炸声中与大陈长官部失去了连络。大家默哀追念牺牲的烈士们和王曰诰同学,会中并题联:‘千古一江山,王曰诰千古。’王曰诰是我们同学中极杰出的一位,当年在北平与我一起投考中央军校,并以第一名成绩毕业。抗战时参加无数战役,政府迁台后,被老长官派去大陈列岛中的‘一江山守备区’作王生明司令的助手,任参谋长,竭智尽忠极获倚重。大陈列岛离台湾遥远,补给和支援极不易。王曰诰事先曾有信给我和薛延龄同学(大陈驻台连络官),信中早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这是我们毕业典礼时,蒋中正校长对我们的训示。黄埔建校六十周年专集中,每期列成仁烈士一位,王日诰是十二期代表。专集中简述王曰诰烈士传略,充分显示一江山精神:王烈士曰诰,字文朴,山东泰安人,世居泰安夏张镇,父学礼,母高氏,妻杨清谨,家庭美满。烈士于民国廿四年毕业北平师大附中,投考本校十二期,毕业分发第一军第一师任排、连长,继考入陆军大学十九期。毕业回军任第一师营、团长及第九十军参谋长等职。民国卅七年冀北之役有功,奉颁忠动勋章。四十四年元月,共军进犯大陈一江山,烈士适任一江山守备区司令部参谋长,精明干练,足智多谋,对王生明司令赞助良多,故能从容应敌,血战三昼夜,歼敌甚众,终因众寡悬殊及势无可为,乃自戕成仁。(转自世界日报古今上下)《黄花岗》2006 年第1 期附:冷酷的盘算(作者:龙应台,来源:中国时报,2005-3-11)德瑞斯登大轰炸五十周年纪念的当天,男女老少胸前别上一朵白玫瑰,缓步来到广场上。当年的“敌国”——美国、英国、法国和俄罗斯,派出了他们的大使,来纪念这个黑暗的日子。幽幽的铜管乐声响起,有人流下了眼泪。矗立在古城中心的圣母教堂,一砖一石地重建完成,在严寒的夜里亮起美丽的灯火。伦敦送来一件珍贵的礼物:一个十字架,用中世纪的钉子打成。十字架来自另一个教堂——一九四○年被德军轰炸成废墟的英国Coventry教堂。欧洲的二○○五年,可不寻常。从去年的诺曼地登陆纪念,到德瑞斯登大轰炸,紧接着是五月八日,德国投降、欧战结束的日子。六十年是个难得的整数,欧洲人停下脚步,细细盘点自己的历史。二○○五年对亚洲人而言,又何尝寻常?四月十七日,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一百一十周年。八月十五日,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六十周年。八月三十日,英国军舰来到香港,香港重新成为英国殖民地。十月二十五日,台湾回归中国。哪一个日子不蕴含着千丝万缕的哀伤和愤怒、悲情和羞辱、傲慢和偏见?当日本人在八月六日和九日为广岛和长崎的六十周年哀悼时,中国人应该哀伤还是愤怒?当八月十五日来到时,中国人又如何,在简单的反日情绪中,探索自己民族的灵魂深处?香港人如何解释这一天自己的历史处境?台湾人,在身份错乱的悲情里,厘清了多少层历史的谎言?我不抱什么期望。我不认为中国人对历史够在乎,够诚实,够气魄,因为,不必等到四月十七或八月十五,看看一月二十就知道。二○○五年一月二十日,是一江山战役五十周年。一江山是浙江外海大陈列岛中的一个一点五平方公里大小的岛。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中共首次以陆海空“三栖”作战方式,派七千名兵力展开全面攻击,而国民政府的岛上守军只有七百二十名。在历时六十一小时十二分钟狂烈的战火之后,四千多名中共的官兵战死,七百二十名国军官兵全部阵亡。指挥官王生明和大陈长官最后的通讯是:“现在敌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里有一颗给我自己的手榴弹。”一江山战役迫使美国加强了与台湾的共同防卫协定,保全了其后五十年台湾的安定和发展。七百二十个年轻人的生命牺牲,还有他们的牺牲所造成的妻离子散,不能不说是令人肃然的捐躯。可是,五十年后,政治气候变了,权力换手了;符合当权者政治算盘的牺牲和付出,就是在乱葬岗里都会被挖掘出来,重新立牌供奉。不符合当下权力利益的,再惨烈的牺牲、再悲壮的付出,都可以被遗忘、被蔑视。于是在一江山五十周年的当天,我们就看见,在台湾政坛一片冷漠,因为一江山早已被笼统打包,归诸于国民党不合时宜的历史废料。同一天,共产党却大张旗鼓地纪念,大大小小的各界领导热闹聚集:“昨日上午,我市隆重集会,纪念解放一江山岛五十周年,共同追忆难忘的光辉历史,重温伟大的”一江山“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改造和扩建工程开工。工程占地三百余亩,投资二点四五亿元。扩建工程以纪念解放一江山岛革命烈士为主题,扩大和延伸其城市景观,使之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市民休闲活动为一体的纪念性主题公园。”参与过战役的老兵被簇拥着,缅怀当年光荣:“干部只剩下二排副排长一人,其余都牺牲或负伤了,但各种困难都吓不倒英勇顽强的指战员,我军从登陆开始只用四十多分钟,就占领了二○三、一九○高地等敌主要阵地,全歼守敌一千余名。终于胜利地解放了一江山岛。”五十年前一场血战,使将近五千个年轻人死在那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孤岛上。五十年之后,这一边是刻意地轻蔑淡忘,那一边是刻意地大吹大擂。对死者的哀悯和感恩?对杀戮的反省和忏悔?对历史的诚实和谦卑?对未来的深思和警惕?我只看见冷酷的权力盘算。

阅读更多

留园网|晃晃悠悠:中共打赢内战之真相解密

博主俞先生指出国民党政府输掉内战的原因是”人心向背“,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民支持共产党而使得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于是一些网友也支持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对这样的结论我非常反对,而且这个结论从右派口中说出,我很惊讶。因为据我所掌握的资讯,这是共产党为政权的合法性所编织的谎言。...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迷失在金三角密林里的中国孤军

拉泰村日志 迷失在金三角密林里的中国孤军 AMY QIN 2015年01月15日 泰国拉泰村——在这座地势高耸只有1000多人的村庄里,到了晚上,传统的中式红灯笼照亮了大街两旁的宾馆、店面和云南风味餐馆。在最近一天的晚上,临近的水库升腾起雾气,村里的若干家茶铺中,有一家传出了台湾流行歌手邓丽君悦耳的歌声。不过这座宛如中国的沉静村落,却坐落在泰国西北部郁郁葱葱的山区里。这里有几十座像拉泰村(Ban Rak Thai)一样的村庄,它们都是这片地区纷乱的政治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奇异产物。相关文章 缅甸再陷鸦片种植泥沼 缅甸翡翠的诅咒 泰国搜索逃离中国的维吾尔人 缅甸宗教冲突殃及华人穆斯林 军政府不会给泰国人带来幸福 泰国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 中国大使:泰国应有更多中文服务 “我虽然有泰国身份证,但我是中国人,”47岁的杨正德说。“我的家人都是中国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他现在是其家族果园的管理者。杨家和这里的大约200多户人家一样,都是一支失落的中国孤军的后代。这支部队原本属于国民党,在1949年的战争中败给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共产党挺进之时,多数国民党士兵向东逃往台湾,而国民党93师则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向西撤退到了缅甸。杨正德的父亲杨中夏今年84岁,曾是一名国民党指挥官,是93师在世不多的老兵之一。这批流散的中国士兵的历史角色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冷战对抗局势的背景下,一些留在这里的士兵与缅甸政府军和民族武装对抗,在台湾和美国的帮助之下,也继续向中国发动袭击。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国民党老兵在困扰这个地区数十年的非法毒品贸易中,成了主要的角色,这里也成为了臭名昭著的“金三角”的一部分。之后,他们与泰国政府达成谅解,泰国政府允许他们在北部边境居留,交换条件是让他们协助打击泰国的共产党。到了1980年代中期,泰国共产党的威胁基本上不复存在,国民党士兵同意放下武器,开始务农。作为交换,泰国政府开始向他们及其家属授予泰国国籍。台湾政府去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天泰国北部还有64个所谓的国民党村,包括拉泰村(Ban Rak Thai)——当地人称作密窝村(Mae Aw)。同化的工作仍在进行。在拉泰村,许多村民仍然原意用汉语交谈,不过年轻人中有许多至少可以讲些许泰语。在村里许多人家的门前,红底金字的对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而在许多家庭,村民们也在对联旁边悬挂了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的画像。由于本地人试图迎合人数虽少但在不断增多的游客,这几年村里的中国传统受到了突出。游客主要是泰国人,他们来这里感受凉爽的天气、中餐,以及本地种植的乌龙茶。黄加达随家人逃往缅甸之后,在冷战期间加入了国民党。保存拉泰村独特历史的行动就是他在牵头。最近一个清冷的冬日午后,53岁的黄加达跳上摩托车,在颠簸的土路上加速驶向山顶。上面是泰国政府出资建造的一所只有一间房的简陋博物馆,用来纪念国民党军队。博物馆内部,陈列着近些年拍摄的照片,画面中年迈的老兵穿着尺寸过大的军装。一并展示的陈列品有手绘的作战路线图,还有一些老照片展示着拿枪的年轻士兵,在军队红白蓝三色的旗帜下行军。黄加达指着一个壮硕男子的照片说,“我11岁时在缅甸,就是他招募我入伍的。”照片中的男子身穿皱巴巴的衣服,头戴橙色圆帽。黄加达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接着说,“他虽然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但真是骁勇善战。”黄加达受到启发建造博物馆,是在见到清莱府(Chiang Rai)美斯乐(Santikhiri)恢宏的国民党历史博物馆之后。美斯乐是泰国最著名的国民党村落。“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他说。“我们不能抛弃先辈。无论未来中国和台湾发生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不能忘掉中国根。”拉泰村老一辈当中,很多人都抱有这种情绪。他们在谈论历史时,仍然在使用民国纪年,以中华民国创立的1912年为元年。然而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东南亚边境政治专家卡尔·格伦迪-沃尔(Carl Grundy-Warr)表示,只是关注拉泰村的“中国性”,就忽视了历史和地缘政治景观的复杂性,这些复杂因素塑造了村里许多居民的文化身份。“密窝村的居民与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山区里的许多不同民族大量混居、通婚,实际上这里并没有单一的、纯粹的历史,”他说。他将云南、缅甸、老挝和泰国边境地带的文化景观,形容为多族群互动的“巨型万花筒”。不过对于国民党老兵来说,过去了数十年后,与中国的纽带仍然很强。杨中夏每天都关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闻。2013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第一次回到云南祭拜祖坟。但杨中夏却没有回乡。在颠沛流离超过半个世纪之后,他不愿意回家。“我不想再回去了,”他说。早已时过境迁,他借用一句俗语说道,“手长衣袖短,无面见江东。”Chen Jiehao自北京,Li Peng自拉泰村对本文有研究贡献。翻译:王童鹤本文内容版权归纽约时报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翻译。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