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部】云南和日本地震
中宣部:各媒体在报道目前地震事件的时候不得把云南地震跟日本地震做比较。...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imes | 3 月 12, 2011
普通话主页 > 亚太报道 云南盈江3.10地震余震不断 2011-03-11 云南盈江3.10地震目前已经发生余震270多次,当地民众最担心的就是再次发生大地震。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云南盈江县官员李先生对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说,截止11号中午,盈江已经发生大小余震279次,其中4级以上余震4次,5级余震1次。有民众说,因为担心有更大的地震发生,不敢再在家里住,因而在路边支起帐篷, “大部分人都出来在广场、空旷的地方自己搭起帐篷来住。” 记者:“今天晚上你住什么地方呢?” 民众说:“今天晚上我们县还有省里面的领导可能要在晚上十一点多点来我们这里开汇报会吧。我们就住在帐篷里嘛。我现在来办公室是在等省里面的领导来开汇报会。” 李先生说,今年以来,盈江县已经发生大小地震近两千次,不少房屋暗藏隐患,而这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导致大面积房屋倒塌和部分人员伤亡。目前盈江县已转移安置居民12万多人。他还告诉记者,中国地震局官员星期五在北京表示,不排除最近再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因此当地政府和救援官兵正在严阵以待,禁止居民自行进入危房,以免发生不测。 记者又接通了盈江县平原镇黄亚萍女士的电话,向她了解当地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记者:“我想问一下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是不是还有余震?” 黄亚萍女士:“还有,一直还在不断地发生。” 记者:“晚上只能睡在外面啦?” 黄亚萍女士:“晚上只能睡在外面,家里面不敢睡,因为墙都裂了,房子有很多是围墙倒了,大门倒了,房子都开裂了,都成了危房了。” 记者:“我听到后面在敲敲打打的,有人在修帐篷什么的。” 黄亚萍女士:“对,他们在加固帐篷。” 记者:“你们家的帐篷在加固呢是吗?” 黄亚萍女士:“对。” 平原镇黄亚萍女士说,这次地震中,当地的房屋倒塌严重,很多校舍损坏非常严重,明显是建筑校舍时抗震标准不高, “我们学校里的学生死了两个,一个受伤。学生吃过中午饭,他们到洗澡间去洗澡,结果洗澡间的房子塌了。” 黄女士说,两个多月里的上千次小震,使抗震性差的老旧房子逐渐受损,目前县城的房屋几乎都成了危房, 记者:“目前部队、官兵都到你们哪儿去支持了嘛?” 黄亚萍女士:“对。他们正在急救。有的人还在房屋底下埋着。他们正在进行救援工作。” 记者:“有一个什么超市?” 黄亚萍女士:“叫天盈超市,全部都坍塌下来了。” 记者:“现在里面是不是还压着人呢?” 黄亚萍女士:“有。 ” 记者:“现在还在抢救呢。” 黄亚萍女士:“对。” 记者:“最近有没有挖出来生还的?” 黄亚萍女士:“有,有生还的,也有受伤的。” 黄女士说,她希望盈江在今后的抗灾重建中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特别是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抗震强度,防患于未然。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高山的采访报道。 Copyright © 1998-2011 Radio Free Asia.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印本文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3 月 11, 2011
当地时间3月11日下午2:46分,日本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截止到现在已经报告有59人死亡。Google 像往常一样迅速做出反应,上线3.11 日本地震寻人工具 ,支持日语,英语以及简/繁中文。 同时读者 hs.hk 还发现 Google 在 首页 放置了海啸警报,提醒有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地区的网民别上网了,赶快找地方逃命去吧。。。 Update by musiXboy :我还发现搜索跟日本地震相关的关键字( 比如日本地震 ),在搜索结果第一位会出现一个特殊的OneBox,列出了日本一些官方网站的信息和电话。 © gkp 发表于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 http://www.guao.hk ) , 2011. | 6 条评论 | 永久链接 | 关于谷奥 | 投稿/爆料 Post tags: Google crisis response , Google Search , Person Finder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3 月 11, 2011
日本大地震 日本今天发生史上最大的地震引发10米高的海啸,造成惨重伤亡。死亡的人每一分钟都在增加,根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大地震至少造成超过千人死亡。日本警方最新公布的临时数字说,至少337人死亡,531人失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希望帮助赈灾。 这是日本宫古港海啸袭来后车辆和集装箱被卷入水中的情景 路透社
阅读更多发布者图样图森破 | 3 月 6, 2011
接到一个记者的私信,说到这样一件事情。接到上司的采访工作安排,联系新西兰地震中被困中国学生的家人。对方接到电话,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想接受采访,并且提醒记者,不要老打电话,因为他正在等待中国驻新西兰使馆打来的电话,等待亲人的最新消息。 记者当然理解家人的心情,但上司却不这样想,对于上司来说,最迫切的是能够获得对这位家人的采访机会,让自己的报道和版面显得丰富,或者在他眼中,更加有人情味,于是要求记者要拿出“磨”的精神,甚至是“忽悠”,务必要说服家人来做这个访问。 年轻的同行觉得很无助,因为她清楚地明白,自己不想再去打扰对方,可摆在面前的现实又让她很难选择,因为对抗上司的结果,很可能被视为不够进取,意味着不再能获得好的工作安排。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冲突,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在如何报道灾难事件的同时,顾及灾民或者受害者家 人感受的问题,曾经有过一些讨论,不多,很零碎,但是至少已经开始。这是因为到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人数多了,不像以往只有几家媒体,加上网络传播的延伸,使 得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记者在前线的采访手法。所有的讨论其实就是集中在这样的问题上:采访到底是为了什么? 采访这些突发灾难事件,为的是让外界能够了解到灾难的状况、灾民所受到的影响,这样可以让外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帮助。采访灾民也好,受难者家人也 好,是希望透过她们的描述,让远离现场的人,能够有更加深切的感受。但是所有的这些访问,除非对方是官员,或者是为了揭露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然的话, 都需要获得被访者的同意。 这样的讨论,最近在香港会有不少,特别是在菲律宾人质事件的报道中,是不是一定要想尽办法采访到受害者家人,在媒体人当中有不少的讨论。因为在后方 上司的压力下,有的记者选择尊重家人的意愿,有的则选择听从上司的安排——不过,这样的访问播出之后,遭到了不少的批评,也有媒体人在网络上发起“向上司 说不”的行动,因为如果说,关系到公众知情权才称得上是新闻的话,那些受害者家人的眼泪和悲伤,对于媒体来说,只是提升收视率的手段,对于有的受众来说, 只是一种挂着所谓同情心招牌的消遣。 做还是不做,除了媒体中有决定权的那些上司,其实受众也能够施压一定的影响,让媒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展现人文情怀。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总是希望看到这些灾难中受害者的眼泪和悲伤,以为这是展示自己同情心和爱心的良机,媒体就会毫不犹豫地迎合这种需求。 遭受了灾难,有的人可以通过其他人的聆听,来分担心中的苦痛;而有的人,不愿再提及伤痛,因为一次次的提起,都是一次次的揭开伤疤。正因为这样,他 们对于媒体,对于关心他们的别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和期待。作为公众,作为媒体,如果分不清楚这些,常常会带着好意伤害其中的一些人。 而这种伤害,相信没有人希望发生,除非真的把灾难看成媒体的机会,或者让自己远离灾难,将其当成一部大片来看。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03.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中国青年报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