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

石述思 | 张绍刚这回俺没看懂

这是正常的。 按照大众的逻辑,张绍刚出身CCTV,本身就会被贴上强势标签,加上很性情,自然会利用主持人的便利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上网的多是弱势草根或具有真假莫辨的弱势情怀的人,自然群起攻之,其声势不亚于土改时贫农兄弟围剿地主恶霸。 这更需要CCTV反思。 客观地说,张绍刚的表现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毕竟咄咄逼人,还是面对女生,显然有失君子风度。 但刘俐俐却收益颇丰。她作为反抗强势邪恶势力的代表迅速蹿红,发展下去,那些本来牛哄哄的BOSS求她上班都不去了,经过商业包装一下,进军演艺圈比芙蓉姐姐肯定格调要高,更能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节目录制之后,张刘强弱地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张绍刚却不会赢得太多同情。他注定成为场掐架最大的输家。 该说说《非你莫属》了。主持人和现场BOSS们强势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才俊依然趋之如骛,争相走到舞台正中央备受蹂躏呢?一方面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大,加上拼爹现象严重,电视招聘由于提供了一个狭窄的出口,便深受寒门子弟欢迎。但节目是需要收视率的,往往在操作的过程中,求职的社会服务功能往往被娱乐功能全面取代,但求职者不吃亏,高关注度下找工作成了幌子,却开启了一扇圆明星梦的窗户。      张绍刚是俺熟人,70后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中较比有名的人民教师,常年被CCTV廉价征用为主持人。当然征用的回报也大大地,比如那张脸全国的中老年大妈基本都熟悉,要不是他已婚且有后,不少大妈将女儿许配的心都有。 关于这点,聪慧勇敢如许的刘俐俐不会不明白,因此留学海外的经历唤醒了她追求独立平等人格的天性,一改过去选手在传统绵羊教育下的弱势形象,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与其说是她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教育的完败。 最大的赢家却是栏目。不仅会有良好收视的期待,还会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构建,潜在的广告效益可以预期,制作人估计做梦能因此乐醒了。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制作运营模式在脱离正常的传媒规律。不仅背离了节目服务大众的定位,因掐架走红也是对普世价值的挑战。 也许,这是栏目在收获现实巨大利益回报之余,应该认真反思的关键。 但俺还是为绍刚惋惜:你已不需要通过如此低级的方式搏出位了,犯得着为节目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成名后,张绍刚由于是央视农民工,便获得了比正式工白岩松更多支援地方台发展的空间。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便是其中杰出代表。这个职场节目在短期内红遍津门,绍刚的影响力逐步冲出大妈围城,走向年轻受众。     俺始终觉得,像绍刚这样的性情中人能混迹央视多年本身就难得,后由于支援地方台娱乐节目,他的天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并通过《非你莫属》完成了一次惊世骇俗的爆发。     帮助他完成爆发的是一个叫刘俐俐的85后海归求职女孩。     现场很火爆。起因不重要,关键在于面对强势的绍刚,刘俐俐并不示弱,与之针锋相对,加上坐在嘉宾席的各大企业BOSS团的裹入,场面从两个人PK演化成混战。刘俐俐求职失败退场后称“明明是他们在攻击我”,“我今天很生气”。其实估计绍刚也很不爽。     但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按说家丑不外扬,但这段互掐视频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入网络,网友们开始接过混战的接力棒,连姚晨、文章、马伊琍等名人也参与其中。     舆情总体对张绍刚不利。     这是正常的。    按照大众的逻辑,张绍刚出身CCTV,本身就会被贴上强势标签,加上很性情,自然会利用主持人的便利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上网的多是弱势草根或具有真假莫辨的弱势情怀的人,自然群起攻之,其声势不亚于土改时贫农兄弟围剿地主恶霸。     这更需要CCTV反思。 这是正常的。 按照大众的逻辑,张绍刚出身CCTV,本身就会被贴上强势标签,加上很性情,自然会利用主持人的便利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上网的多是弱势草根或具有真假莫辨的弱势情怀的人,自然群起攻之,其声势不亚于土改时贫农兄弟围剿地主恶霸。 这更需要CCTV反思。 客观地说,张绍刚的表现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毕竟咄咄逼人,还是面对女生,显然有失君子风度。 但刘俐俐却收益颇丰。她作为反抗强势邪恶势力的代表迅速蹿红,发展下去,那些本来牛哄哄的BOSS求她上班都不去了,经过商业包装一下,进军演艺圈比芙蓉姐姐肯定格调要高,更能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节目录制之后,张刘强弱地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张绍刚却不会赢得太多同情。他注定成为场掐架最大的输家。 该说说《非你莫属》了。主持人和现场BOSS们强势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才俊依然趋之如骛,争相走到舞台正中央备受蹂躏呢?一方面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大,加上拼爹现象严重,电视招聘由于提供了一个狭窄的出口,便深受寒门子弟欢迎。但节目是需要收视率的,往往在操作的过程中,求职的社会服务功能往往被娱乐功能全面取代,但求职者不吃亏,高关注度下找工作成了幌子,却开启了一扇圆明星梦的窗户。     客观地说,张绍刚的表现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毕竟咄咄逼人,还是面对女生,显然有失君子风度。     但刘俐俐却收益颇丰。她作为反抗强势邪恶势力的代表迅速蹿红,发展下去,那些本来牛哄哄的BOSS求她上班都不去了,经过商业包装一下,进军演艺圈比芙蓉姐姐肯定格调要高,更能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节目录制之后,张刘强弱地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张绍刚却不会赢得太多同情。他注定成为场掐架最大的输家。 关于这点,聪慧勇敢如许的刘俐俐不会不明白,因此留学海外的经历唤醒了她追求独立平等人格的天性,一改过去选手在传统绵羊教育下的弱势形象,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与其说是她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教育的完败。 最大的赢家却是栏目。不仅会有良好收视的期待,还会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构建,潜在的广告效益可以预期,制作人估计做梦能因此乐醒了。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制作运营模式在脱离正常的传媒规律。不仅背离了节目服务大众的定位,因掐架走红也是对普世价值的挑战。 也许,这是栏目在收获现实巨大利益回报之余,应该认真反思的关键。 但俺还是为绍刚惋惜:你已不需要通过如此低级的方式搏出位了,犯得着为节目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该说说《非你莫属》了。主持人和现场BOSS们强势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为什么那么多青年才俊依然趋之如骛,争相走到舞台正中央备受蹂躏呢?一方面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大,加上拼爹现象严重,电视招聘由于提供了一个狭窄的出口,便深受寒门子弟欢迎。但节目是需要收视率的,往往在操作的过程中,求职的社会服务功能往往被娱乐功能全面取代,但求职者不吃亏,高关注度下找工作成了幌子,却开启了一扇圆明星梦的窗户。     关于这点,聪慧勇敢如许的刘俐俐不会不明白,因此留学海外的经历唤醒了她追求独立平等人格的天性,一改过去选手在传统绵羊教育下的弱势形象,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与其说是她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教育的完败。     最大的赢家却是栏目。不仅会有良好收视的期待,还会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构建,潜在的广告效益可以预期,制作人估计做梦能因此乐醒了。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制作运营模式在脱离正常的传媒规律。不仅背离了节目服务大众的定位,因掐架走红也是对普世价值的挑战。     也许,这是栏目在收获现实巨大利益回报之余,应该认真反思的关键。    但俺还是为绍刚惋惜:你已不需要通过如此低级的方式搏出位了,犯得着为节目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关于这点,聪慧勇敢如许的刘俐俐不会不明白,因此留学海外的经历唤醒了她追求独立平等人格的天性,一改过去选手在传统绵羊教育下的弱势形象,获得了最丰厚的回报。与其说是她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教育的完败。 最大的赢家却是栏目。不仅会有良好收视的期待,还会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构建,潜在的广告效益可以预期,制作人估计做梦能因此乐醒了。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制作运营模式在脱离正常的传媒规律。不仅背离了节目服务大众的定位,因掐架走红也是对普世价值的挑战。 也许,这是栏目在收获现实巨大利益回报之余,应该认真反思的关键。 但俺还是为绍刚惋惜:你已不需要通过如此低级的方式搏出位了,犯得着为节目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阅读更多

陈希我 | 答《河北青年报》问:让我们学会好好说理

关于韩寒“代笔”的猜测,纷扰了近一个月。2月3日,韩寒发表博客表示将不再回应,同时向法院正式递交了诉讼材料。方舟子并没有放弃,依然写文章分析“代笔”的可能性。 这场论战是今年的网络第一战,吸引了无数人参与、围观。现在既然已经走到法律程序,一切就静待法律的判决吧。不过,这场论战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在公共空间发言,需要注意些什么?公众人物应不应该接受哪怕有点过分的质疑?如何面对太过疯狂的粉丝?社会是否需要方舟子这种一根筋似的较真? 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让我们在这场口水狂欢过后,收获的不只是热闹。 回顾 麦田揭幕方舟子接力“倒韩” 1月15日,麦田发表一篇名为《人造韩寒》的博文,质疑韩寒的成名背后有一个写作团队帮他包装策划。第二天韩寒方面作出强烈反应,悬赏2000万元寻找代笔,范冰冰也加码2000万元。1月18日,麦田在博客上向韩寒道歉,本以为代笔门事件会这样收场。但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质疑的一方,让这场关于代笔的论战逐步升级。 纷扰持续了整个春节,双方写文章、发微博、上电视,力图证实自己是对的。截止到昨天中午,方舟子连续写了《造谣者韩寒——答韩寒 》、《“天才”韩寒作品 分析》等十八篇分析文章。更在微博上高频度发帖。一向博客更新不算快的韩寒,也贴出了十余篇长文回应。韩寒的父亲专门在新浪开了微博,为儿子证明清白。更有百万网友围观甚至参与了这场大辩论,姚晨、石康、张放、林楚方、彭晓芸、木子美等名人也被牵扯进来。或许是对此感到厌倦,2月3日韩寒在博客上发文《二月零三日》,声明将不再回应此事,同时向上海法院提交了诉讼材料。而方舟子则表示,会继续分析韩寒的文章,找出疑点,把打假进行到底。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 1.怎么提出质疑? 公共空间的交流需要理性 虽然各打五十大板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有和稀泥的嫌疑,但这场论战中,我们不得不说,韩寒和方舟子都有很明显的漏洞。作家陈希我对记者表示,这次韩方论战中,他是“骑墙派”,而他觉得“骑墙派“的脑袋稍微清晰一点,“因为他看到了双方都有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师张志,在自己署名“秋叶语录”的微博,发布了制作成PPT的观点文章《看方韩大战学独立思考》,倡导理性的批判精神,引起关注,姚晨也转发了这个帖子。张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方舟子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始终要证明韩寒有代笔,这不是学术讨论、文化批评中该有的“开放性的心态”。 张志说:“方舟子是学生物的,在生物学里面你要做实验,在实验当中你会观察到一个现象,但是不代表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必须反复试验排除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方舟子在质疑韩寒的时候,他拿出来的证据看上去很有力,但是你怎么知道这个证据里面没有其他的可能呢?这叫简单归因。” 这个问题是不是韩寒就没呢?“他也犯,只不过他是被动守的一方,没有方舟子那么明显。”在张志看来,韩寒方面犯的最大的错误是用情绪回应。 “写几个字就要骂一下,或者讽刺一下,比如韩寒调侃方舟子‘秃头’,看上去很过瘾,但那不是讲理。”张志说:“不讲理的话,结果就是大家都想证明对方是错的。而我们知道,在认知论里面,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辩论,逐步靠近真理。而且在社会学里面,我们最重要的是达成妥协,达成共识,而不是我们把那一方给灭了。” 韩寒的支持者、著名作家慕容雪村也认为,韩寒一些不妥当的言论是给他“减了分的”。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不久前写过一篇《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书写》,谈到了公共空间里理性交流的重要性。在就韩方论战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再次重申,在公共空间交流中,谈什么和怎么谈都很自由,但唯独不能缺少交往理性。更重要的是,文化批评不一定要像学术论文那样,有那么强的逻辑性、学理性和连贯性,但文化批评是对话和商谈,而不是独白和命令。任何人都不以“绝对真理”的发布者自居。 但在韩方论战中,我们看到,双方只管自己认定的逻辑和道理,恰恰缺少这种交往的理性。 不妨从尊重程序做起 而建立理性的公共交流空间,不妨先从尊重程序做起。 张志告诉记者,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首先要把这个问题界定清楚,然后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 张志说:“客观的立场不是没立场,而是要审视一下,我的情感会不会让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引至一个不理性的方向。然后我要找证据,这个证据说服自己以后,用一个合理的渠道,把这个问题沟通清楚,然后进入下一个问题。这就是程序嘛,其实他们都没有一个尊重程序的概念,都是想赢,一个证明自己清白,一个想证明自己打准了。” 对于这次论战中诸多的猜测,张志表示,应该就事论事,最好的去看观点、看定义、看事实、看证据链、看你的逻辑,不要考虑背后的东西。一考虑背后的东西就会变成动机论、阴谋论、结果论,这都不对。证明一件事情,是求真而不是求赢。“而这个真,不代表以后不会被证伪。” 2.怎样看待公众人物? 绝对应该被质疑,但程度有区分 在这次关于韩寒有没有代笔的大讨论中,很多人都秉持这样一个观点,韩寒是公众人物,他必须接受质疑,这是成名的代价。 慕容雪村认为,公众人物接受质疑没有问题,韩寒绝对应该被质疑。但是我们以前对公众人物的理解是不够的,“通过这个事情(韩方之战)我们可以知道,有官员类的公众人物,有学术类的公众人物,有明星类的公众人物,对他们要求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他认为,对掌握着公权力的官员,任何批评猜疑甚至恶意的猜测都是可以的。但是并不掌握公权力的公众人物,适当的猜疑、合理的批评甚至严格的批评也都是对的,但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据事实,不能利用非事实恶意构陷。 出身政法大学的慕容雪村表示,至于韩方论战中方舟子的言论是不是属于文化批评,这在法律上也是很棘手的问题,“这个案子到了法院恐怕也有争议。”所以他支持韩寒,是“维护韩寒不需要辩护的权利”。“用方舟子的逻辑推论来挑剔任何一个作家的文章,可能都会挑出毛病来。韩寒还有手稿,我是没有手稿的,如果有人在2002年的纸上把我的成名小说抄一遍,然后说我是抄他的,我该怎么自证呢?我想了很久,真没什么办法。没有明确的证据,一大堆疑点就足以毁掉一个作家。” 著名的诉讼法学家徐静村也表示,方舟子有权利批评质疑,只要有真凭实据,比方说我知道你是谁代笔的,代笔人进行代笔的行为是能查清楚的,那他指出来学术不端没有问题。如果没有真凭实据这样说,确实有侵害名誉权的问题。而受到指责的人,没有必要来证明自己没有这个情况。 3.怎样看待粉丝? 骂人不是好事,但不让骂更糟糕 在这次论战中,韩寒和方舟子都受到了很多无理的谩骂。从博客和微博的留言情况下,方舟子一方挨骂更多一些。 对于这些粉丝的行为,陈希我表示,这是一种“无脑”的表现,也是因为“没有代价”。当你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时候,说话自然就会无所顾忌。当然,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的角度讲,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但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现阶段很难一个个追究这些言论背后涉及到的某个具体的人。 陈希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自律。但即使做不到自律,与其是限制他,不如让他说话。 慕容雪村和陶东风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慕容雪村说,乱骂人虽然糟糕,但去限制的话会更糟糕。“言论平台是开放的,一定会有些人在上面乱骂,但一定也会有平和理性的声音。而且我发现,平和理性的声音占主流。这次韩方之争,很多人都写了很长的文章,不管观点怎样,至少我觉得是很精彩的。”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王晓渔博士在韩方大战之后,也反思粉丝文化。“对韩方之争没有太多关注,只是感觉双方粉丝的话语方式越来越接近,每一方最大的敌人都不是对方,而是本方阵营中比较极端的那些粉丝。如果哪一方先痛下杀手,像批评对方一样批评自己那些极端然而忠诚的粉丝,哪一方就是胜者。” 或许还达不到“痛下杀手”,但韩寒在2月3日的声明中规劝粉丝:“我愿我的读者和支持者对待对方更加理性,如果和他人讲不通,那就不要讲了。尽量不要去对方的微博或者博客上谩骂,我理解你们的心情,正如你们理解我的心情。仇恨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能激化分歧。” 4.社会需要方舟子吗? 制约方舟子,需要更多的方舟子 跟韩寒一样,方舟子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方舟子纠正了社会风气,反对者觉得他吹毛求疵不务正业。这次方舟子把目标对准韩寒,两个人都遭遇了出道以来最大的难关。到底这个社会需不需要方舟子这种一根筋似的质疑精神? 陈希我表示,挺欣赏方舟子打假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较真算是优良品质。”陶东风认为,方舟子的质疑精神很值得鼓励,但对方舟子个人没必要求全责备。“方舟子做过头,或者打错了,都是允许的。要求他不出偏差,那等于是要求他不要打假。读者对方舟子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是可以的,但是掌握公权力的部门,要有一种多元包容的态度。不能动用舆论之外的手段,比如限制方舟子。” 对方舟子近来行为颇不认可的慕容雪村则认为,社会需要的永远是正直健康向上的力量,但是不能把某个人当成这种力量的化身,方舟子做很多事情时表现出来的风格也是令人担忧的。在陶东风看来,要制约方舟子的较真走向另一个极端,最好的办法是出现很多的方舟子。“只有一个方舟子,就容易对他提出过分的要求,把他当成正义的化身了。” ■文/本报记者张翠平

阅读更多

姚晨: 我希望这个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

我希望这个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评论中心-第一时评-中国新闻周刊网 我希望这个国家爱我这样的公民-评论中心-第一时评-中国新闻周刊网 图说:姚晨(资料图)     “如果让我说一句话,那就是:“我爱我的祖国,我希望我的祖国也爱我”。 “你知道吗?一个好的剧组一定会让一个演员只管自己这摊事,因为每个部门都运转得非常好;同样,一个国家也一定是这样子。”姚晨试图用自己“阅历的存储量”去解释她看到的一切事情。 姚晨是中国微博粉丝数最多的人,她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而这些,似乎远离着她的演员本职。 “演员只管自己这摊事”的时代正在发生变化。在陈凯歌导演的新片《搜索》拍摄现场,姚晨也会与陈凯歌讨论类似的话题。这部电影里,姚晨扮演一个社会新闻记者,而她在微博世界里,早就在扮演着一个记者的角色。“演员的确占用了公共资源,你确实就得为这个时代发出声音。”她更愿意把这些看成是一个公民的义务。 姚晨是2011年“中国梦”的被致敬者,致敬的一个理由是:她用自己独特的阅历和存储量,履行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演员的另一面。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方舟子“揭穿韩寒神话”是不是选错了方向?

方舟子“揭穿韩寒神话”是不是选错了方向? 作者:田大校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2-2-1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 16:18:32 阅读量:47次     春节期间,网络最热门话题不是贺岁,也不是度假,而是“方韩骂战”:方舟子质疑韩寒之父代笔为子写作,“韩寒”是一个包装出来的“神话”!双方“粉丝团”乃至社会各界名流路金波、姚晨、宁财神、石康等也纷纷加入其中。这场论战从兔年吵到龙年,战火越烧越旺,韩寒近日宣称将起诉到法院并索赔10万元,方舟子则作出“五点声明”强调,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他还要求,希望“在合适场合与韩寒当面对质”。有分析人士指出,方舟子这些年的打假行动可谓轰轰烈烈、曾推动了中国公共社会的发展步伐,他也因此成了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质疑韩寒,也应该站在公共利益角度上,但是,当这一切发言脱离了对法律的信仰和服膺,这种质疑显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学敬畏法律,学学依法质疑,这才是智慧的方舟子。否则,就可能因为走得太偏,反而成了笑柄。为了和网民朋友交流观战的心得,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收集整理了相关评论,与各位网友分享辨析。    一、有质疑权利但不能滥用权利 ?新华日报发表的评论报道,对“方韩骂战”进行了“回头看”:1月15日,麦田在博客发表《人造韩寒》一文,认为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是他父亲韩仁均和出版人路金波“人造”和“包装”的结果,引发强烈关注。16日,韩寒在博客中高调回应,表示如果有人可以证明韩寒的文章是别人代笔,奖励人民币2000万元。影星范冰冰则再出2000万表示“力挺”韩寒。18日起,著名打假斗士方舟子加入论战。27日,方舟子发表长篇微博《新的一季开始了:“天才”韩寒作品 分析》,文章认为,“韩寒参赛作品《求医》所写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的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韩寒之父)。” 记者查阅方舟子博客,发现从18日到30日,方舟子发表了十几篇文章,从各个方面对韩寒进行了质疑。包括质疑代笔:“韩寒自称熟读钱钟书,却不知道《书店》一文关于幽默的说法其实是抄自钱钟书的《笑》。”质疑写作能力:“我们可以看出规律:在没有外人监督、有可能代笔或作弊的情况下(例如投稿),韩寒的作品就能表现出高于一般人的文学水平,会被认为出自成年人之手;而在课堂上,在和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时,他的写作才能神秘地消失了,作文甚至拖了他的分数。”质疑说谎:“你前后供述对不上、和你父亲供述对不上的,都是涉及你的人生重大事件的问题(新概念作文大赛、《三重门》的写作、语文成绩的好坏等等),岂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质疑文史水平:“既然《三重门》的书名取自‘王天下有三重焉’,那么‘重’就应该读作zhong,《三重门》应该读做‘三众门’。然而,韩寒在接受采访时,却把《三重门》读做‘三虫门’。”评论指出,很显然,根据方舟子这些文章的论述,只能说是怀疑或者说“质疑”,但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表明韩寒确实是“人造神话”。对此,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何平说,方舟子在质疑唐骏文凭的时候,可以用一条严密的证据链条来加以论证,事实本身当然“非黑即白”。但这种方式用在韩寒作品“谁写”这个问题上,可能就会产生判断的偏差。因为,“文学的写作,既可以是经验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中的,加之传媒在塑造韩寒过程中的‘有意的片面’,我们不能要求作家的艺术性创作和事实一一对应。”而且,对写作者来说,“很多细节的回顾与把握,乃至于很多描述性、评论性的文字,很难进行精确细微的‘考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何平对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推理方式是否精准有效持保留意见。“不过,这并不代表韩寒不能质疑。”何平强调,“方舟子对韩寒的跨界质疑是不应该被网络口水淹没的。韩寒可以讨论,关键是用怎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讨论。”何平进一步说,评价韩寒,最起码还有两把尺度。一个是“文学的尺度”,韩寒首先是一个青年作家,但无论是文学界,还是社会各界,有多少人广泛深入阅读、研究过韩寒的作品,并对其文学能力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事实上,很多人都是从想象乃至道听途说来谈论作为作家的韩寒的,这样怎么能够正确评价‘文学’的韩寒?”另一个尺度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尺度”。很多人把韩寒当作公共知识分子,韩寒作为一个80后,长期以来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些都值得肯定。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氛围造就了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现象,这些都值得深刻探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方舟子在跨界之余,其实也体现了文学界、知识界在某些问题上的缺席与失语。韩寒不是单一的个体,这场论战,如果能够纳入正确轨道,从教育、文学、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深入反思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那就能够收获正面的效果。” 南京律师崔武说,韩寒和方舟子都是公众人物。既然是公众人物,那就有接受公众质疑的义务。在这场论战中,方舟子当然有权利质疑韩寒,不过,如果论据不足,“就不能轻易下结论”。崔武强调,我们提倡相对的“合理质疑”。不过,质疑之后,还需要“小心求证”,而被质疑者也可以从各个方面加以回应。这样,才能让双方之间的话语权达到平衡。一种宽松的语言环境,才能够让双方的论战得以充分展现,从而进一步澄清事实,给公众提供合理的判断根据,并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外,韩寒准备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双方可以在法庭上,通过各种辩论、举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面对纷纷扰扰的名人论战,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吕方认为,方舟子当然有质疑的权利,韩寒则应该更具宽广胸怀接受质疑并从各方面来证明自己。不过,争论双方如果陷入持续性的,甚至于恶意的咒骂与攻击之中,则就偏离了正常的文化论争的范围,要始终明白,质疑是“求真相”而非“争口气”。吕方进一步强调,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也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只听一种声音了,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各种观念碰撞融合,公众在多元选择甚至于矛盾取舍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他说,“文化多样性的博弈过程,就是文化内在生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净化、提高的过程。”    二、“方韩骂战”是谁在挖坑谁在跳坑 ?深圳特区报的评论则从挖坑、跳坑的角度,关注和观察了这场骂战。一是“挖坑者”为麦田。是IT评论博主麦田首先在博客上贴出文章,公开质疑韩寒的形象完全是由其父亲韩仁均“人造”、其好友路金波“包装”以及其本人“表演”的结果,挑起了这场口水战。二是主动“跳坑者”为方舟子。正当“挖坑者”麦田亮起白旗时,方舟子自己却跳进去,卷入了大战。用韩寒的话说叫作“处在一个正要唱歌别人切歌,正要夹菜别人转桌的尴尬处境”。” 事实确是这样,1月19至28日间,方舟子在微博连续发表13篇文章,判定韩寒的“文史水平”和“写作能力”极低,“一个17岁的少年怎么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应该为韩寒父亲韩仁均“代笔”。不过,这些文章多为理论推断,并未能举出事实证据。对此,韩寒则以《人造方舟子》与《孤芳请自赏》等文章对方舟子进行反讽回应,并表示不再理会方舟子。不过,单方面歇战的韩寒其实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家将当年《三重门》的写作手稿与笔记整理成册,名曰《光明与磊落》,韩寒说这是自己被逼无奈之举。 三是自愿“跳坑者”众。评论认为,在这场骂战中,韩寒并不如方舟子般忙,没有微博的他(也许有马甲)多数时间都在认真整理手稿素材,而网上谩骂事件则由好友路金波与马日拉等代劳。尽管被方舟子称作“猪一般的队友”,路金波与马日拉还是做了不少有趣的事,比如马日拉就挖掘出韩寒中学舍友金丹华当年发表在期刊上特写韩寒“博学”的文章,文中还提到韩寒很喜欢爬进自己的被窝纵谈文学。除去“亲友”力挺,让韩寒欣慰的是姚晨、范冰冰、慕容雪村、宁财神、沈浩波、刘瑜、石康等文艺名人的多次公开力挺,让那边厢的方舟子仿佛听到了“扑通、扑通”的声音:“反正我这个坑会挖得足够大,欢迎大家列举现在还在力挺韩寒的名人名网名单,等这出连续剧结束了,我会在演职员名单中鸣谢这些不请自来的配角。” 不过,这坑似乎不是方舟子主动挖的,也难怪姚晨在微博说:“他正呆在坑里呢,坑在他心里。” 当然,方舟子也是有队友的。一些同样拥有质疑精神的学者如张放、肖鹰、彭晓芸、赵晓、土摩托、王志安、刘戈等,也发现大量韩寒文章不可能是17岁少年所写的“证据”,以及某些韩氏父子互相矛盾的访谈细节。;四是“坑外坑”:谁在挖一个更大的坑?评论声称,方舟子或许未曾料到,韩寒竟然在14年前不经意地挖了个小小的坑,让充满怀疑精神的知识分子纷纷跳了进去。这些资料将进行公证和真实性司法鉴定,包括纸张的年份鉴定、笔迹鉴定,以证明韩寒作品的独立创作;同时举证部分相干人员,证明写作过程及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无“代笔”“作弊”行为。不过,庐山中人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身为局外人的资深媒体人笑蜀一语道中要害:“没想到还在吵韩寒,吵的是韩寒有没有枪手。从顶级公共话题到无关痛痒的私人话题,这乾坤大挪移真够成功,谁说里面没高手?”评论总结道,回溯此次风波,皆因韩寒去年底几篇热议博文而起,但为何如今却沦为他个人辩解以及与方舟子对骂的场地?或许正如很多旁观者才能看到的,无论这次是方舟子挖的坑还是韩寒挖的坑,无论韩寒和方舟子是否都被卷入偶像崇拜,无论是针对本次“代笔门”亦或是更高级的探索,丢掉反思的能力才是陷入最大的“坑”。东北网发表的评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方舟子“打假”韩寒,实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这件事让我们看出,像方舟子这样一个拥有一定话语权的人,居然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用一些很成问题的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先入为主的“结论”,其实也就是滥用自己的话语权。这样的作派,损害的不仅是被“打假”者韩寒,也是方舟子本人。韩寒方面今日走上法庭,固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对现实社会有积极意义。评论指出,最让人费解的是,这场“打假”闹剧纷扰多日,明星的粉丝、双方的棍子、左右的公知在一起混战:骂街的骂街,挖苦的挖苦,看热闹的看热闹,却很少有人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高度被拉低,过程无营养,结果失意义。这么一场没有高度、民粹十足、言辞偏激、娱乐主导的闹剧,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人的丑陋与虚伪,也看到了中国文化界的功利与短视。    三、“方韩骂战”走向“斗法”是最佳选择 ?1月29日,在节后第一个工作日,韩寒公开表示,将以1000页的手稿资料作为证据,就方舟子质疑其作品有人代笔等涉及造谣、损害其名誉等事宜提起诉讼,索赔10万元。对此,方舟子不以为意,称欢迎起诉,愿与韩寒当面对质。对于将要迈入“公堂”的双方,多位法律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判断方舟子是否侵犯韩寒名誉权的关键点在于,方舟子所质疑的韩寒作品系“伪造”的事实是否成立。   有观点认为,与普通的名誉侵权案件不同,韩寒属于社会公众人物,其对于来自社会的批评与质疑,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义务。但上海资深律师严义明不以为然。他认为,公众人物同样具有维权的权利。如果方舟子的质疑不是事实,那么这种指控对于身为作家的韩寒来说,是很严重的指控,会严重损害其名誉,因此,韩寒有权利维护自己的名誉。 “从著作权角度来讲,在作品上署名的即为作者,有相反证据的除外。因此,韩寒理所当然是其署名的作品的作者,除非有相反证据。”严义明表示,即便韩寒存在代写行为,只要关系代写与被代写双方之间无异议,那么,就不存在“伪造”之说,毕竟最终作者才是言论责任承担者。严义明向记者举例说:“这就像是公司老总和秘书,众所周知,很多老总的发言稿都是秘书所写,但公众认为的发言稿作者依然是老总,因为稿子是老总授意而写,也经过其审核,且老总是言论的最终责任承担者。”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马林认为,判断方舟子是否侵犯韩寒名誉权的关键点在于,方舟子所质疑的韩寒作品系“伪造”的事实是否成立。“在此案件中,方舟子是举证方,如果能找出事实证明韩寒的作品是代写而出,那么方舟子就不存在侵犯韩寒名誉权的行为,反之,如果不能找出有力证据,那么其侵权行为就成立。”但张马林认为,举证对于方舟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除非能找出所谓的“代写者”(前提是韩寒找人代写的事实存在),且其愿意出庭作证。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方舟子与韩寒的粉丝在网上论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上升到攻击对方家人的地步,其所作所为已经远超现实社会中言论自由的范畴了。因此,通过此事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公众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边界是什么以及如何界定等问题,也需要由法律法规来判定。张马林认为,不管事情最终结果如何,在一个宣示要建设“法治”的社会里,二人的口水战最终走向司法途径,是值得认可和鼓励的。新京报发表的评论也认为,在泥沙俱下的中国网络言论环境中,“韩寒诉方是民案”能否成为一个路标式判决,可拭目以待。京华时报发表的评论则认为,“方韩骂战”走上法院是个好事,也是个糟糕的事。好的地方在于,双方可以通过法律分出“输赢”;糟糕的地方在于,本该以人品、文品就可以定输赢的事情,却要通过法律手段的干预。如同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斗。围绕这场战斗,无数人制造了无数信息垃圾,一场本不该发生的风波,导致了一场与事情本身关联并不大的“站队游戏”。评论写道,方舟子有质疑韩寒的权利,每个公众人物也有承受被质疑的义务,影响力愈大愈是如此。自证清白的确是困难的事情,但如果有条件自证清白,一两件有力的证据足以击破绝大多数流言。韩寒后期贴出家书,其实就是一种自证清白的方式。如果事件发生初期,韩寒能够少一点愤怒多一点理性的应对,事情会变得比现在简单得多。评论认为,拥有质疑的权利不等于可以无条件地滥用。“质疑”是“诽谤”的邻居,一不小心就会越过围墙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方舟子也是公众人物,因此更要秉从“合理质疑”的原则,不仅不能“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罗列公开信息可以,但在舆论导向方面,不能夹杂太多个人情绪。运用“逻辑”来证伪是可行的,但“逻辑”在很多时候,都是要让位于证据的。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要“疑罪从无”。 评论也认为,在情绪化方面,韩寒一方甚至要大于方舟子一方。近年来被贴上“意见领袖”“公共知识分子”“公民代表”等诸多标签的韩寒,在论战时也使用了诸多非理性的言词,不但没有与其身份所相称的思考与表达,就连早期大战白烨、高晓松等人时的放松姿态也消失了。多余的愤怒让韩寒在论战时处在了被动的状态,加大了其“被误解”的几率。评论总结称,如果了解这些年发生于公众人物之间的口舌之争,便不会对“韩方大战”感到奇怪,这不过是以前诸多类似事件的再一次重演。只有揣度与怀疑,不讲事实与证据;只有攻击与谩骂,缺少冷静与反思;只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浮躁的社会,知识分子本应以理性之美开启民智,却往往被社会的浮躁影响,走上言论的极端,徒给人们留下笑柄。     注:汇编参考文章     《 韩寒不是你我的敌人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作者为本站编辑部;     《 疑韩案的私权与言论自由 》,南方都市报,作者为萧瀚;     《 韩寒背后的利益链条 》,观察者网,作者为祁大夫。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韩寒背后的利益链条

韩寒背后的利益链条 作者:祁大夫 来源:观察者网 来源日期:2012-1-30 本站发布时间:2012-2-1 0:32:56 阅读量:1454次     我是媒体人,也算接触过出版界的人,所以是这样看韩寒这条关系链条,利益链条的。   中国出版界有三大波,路金波,沈浩波,张小波,他们都算出版大亨了,分别控制万榕书业,磨铁出版和凤凰联动。这是出版链条。其实很多作家都是恨韩寒的,因为写作者都明白这是个草包,肚子里没东西,写出来的东西也垃圾。但是他的书得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个人更是被包装成天才、民主斗士、意见领袖,得到了特等待遇。这是一条很肥的利益链条。图书出版是个暴利,销售3万本就算畅销书,韩寒的书基本在50万以上,一本书卖30块,成本3块钱,抛去版税,算算这收入。   中国近10年来,火了的书基本是路金波出的,或者和他有关系,我是说小说类,比如慕容雪村、石康、宁财神等大神。他们自然是和路金波站在一起的,指哪打哪。其他的写小说的作家敢怒不敢言,只是远远观望这场恶战,因为他们确实可怜,就靠出书吃饭的,职业作家,职业写手不红是很惨的,出本书就指望着书商作为重点类图书包装,包括媒体宣传,包括在报纸网站上连载,包括铺货渠道,都很有讲究。   作家们是万万不敢得罪路金波和明确表态支持韩寒的沈浩波的,因为得罪了这二位,以后别指望出书了,都得饿死。   宁财神和”李寻欢”路金波当年是并列的网络写手,他走了编剧之路,在演员圈里面也是不能得罪的人,比如姚晨就指哪打哪了,所以姚晨明明知道自己智商低,但是也趟这个浑水,就这个道理。   再说说媒体,包括新浪、网易、腾讯之类的。我先说网络媒体。中国的网络媒体是没有底线和道德可言的,只要吸引眼球就可以,说实话,新浪是最厉害的,别人腾讯搜狐什么的都是花钱请名人,比如于建嵘就是和新浪微博明确要钱,结果没给,高调搬家到搜狐微博,不几天就出消息搜狐给他钱做什么公益平台,其实这是一门生意。   再说腾讯,和新浪进行微博大战,出钱让韩寒开微博,这是很可能的,因为他们一直这么干。我熟悉的奥运报道经历过,请名人,请明星姚明刘翔黄健翔什么的开专栏,写博客,这都是钱。新浪是培养了名人扎堆的风气,明星们在新浪都不拿钱的,这就很危险了,因为你得罪了韩寒,那么韩寒马上搬博客开微博去腾讯了,反正腾讯又出钱。所以新浪根本不敢挺方舟子,这是高层的意思。   透露个内部消息,新浪微博发了通知,不许讨论和参与韩寒和方舟子的大战。   媒体都不敢得罪这些名人,因为名人也是资源。资讯大战就是资源大战,花钱请还请不来,更别说旗帜鲜明地反对了。   方舟子真的不算名人,他的人气差,人缘差。尽管网站的编辑有些暗地里欣赏方舟子,但是不能得罪韩寒。包括这次倒韩大战,有很多人站在方舟子这一边,不是因为方舟子人怎么样,纯粹是想干掉韩寒而已。等到方舟子打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他们马上就从方舟子的粉丝阵营里离开了。   我不怕方粉骂,我就是纯粹看不上韩寒,所以现在支持方舟子。等这件事结束后,我不一定就是方舟子的粉丝。   报纸杂志更是如此,你得罪了明星,都不接受你采访,你还搞个毛啊。   出版界控制着作者,媒体惧怕明星搬家,不接受采访。这些都导致中国的信息传播不对称,不正常。也就是在天涯,在这种草根为王的平台里,大家都披着马甲说真话,畅快淋漓地揭露丑恶的韩寒集团。   所以,要推倒一个偶像,根本不能指望在新浪微博实名制的那些名人。现在方舟子阵营中那几个带V的名人,彭晓芸离开南都系了,不加V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十年砍柴是专栏作家,和出版业关系不大,王志安是央视的,和这些人没有利益上的纠葛,有个认证是娃娃亲什么的书的作者的王增杰看来也没打算当作家,应该是圈外人,都不忌惮媒体或者出版业,他们才敢旗帜鲜明地支持方舟子。   李承鹏不出声,不代表他支持方舟子,路金波的一条微博说了,大眼忧心忡忡地打电话来,说韩寒有麻烦了。李承鹏和路金波是作者和出版人关系,他是被方舟子打过的,有七寸,不敢出声而已。   那个所谓草根写段子的作业本最恶心,这次主动献媚,显然是为未来的出书做铺垫,讨好路金波。   大家看到挺韩派,只要稍微一动脑筋,一打听,就能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钱。方舟子是损人不利己,我们是悲壮的看客,连吐痰带吐血地等猛料,催进度,为正义而战吗?不是,都他妈有点闲得蛋疼。 * 转载一段来自文学城的评论:  这场“韩战”爆发的时机也耐人寻味,早不来,晚不来,就在这“韩三篇”抛出的当口,大炮机枪一起开火了。   这个问题,比韩寒的“造假”其实更耐人寻味啊!   韩寒“不可思议”的神话地球人看了好多年了,连这小娃娃上了《时代周刊》都没有人质疑,怎么一谈民主自由就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在韩寒用犀利的文笔向专制开火的时候,也没见什么人“打假”,而一旦韩寒变得温和了(只要稍微有一些阅读能力和公正眼光的人就可以看出韩寒并没有否定民主,而只是否定了实现民主采用革命的方法),就接二连三地跳出几个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上来就走下三路,你难道不能光明正大地指出“韩三篇”错在哪里,韩寒又何罪之有?你要是还相信言论自由的话,难道诺大一个互联网,就容不下一个韩寒吗?   由此看出,我们不少口口声声提倡民主自由的人,其实内心还是唯我至尊,容不得“异己”,容不得不同的声音。说到底,“极左”和“极右”是同一种文化思维所培养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