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亦武

网络名人吴法天也被"砸场"

内容 站内导航 更多内容 Meta导航 搜索 语言选择 简介 动态 市场 学院 联系 帮助 伙伴 导航 档案 搜索 搜索概念 搜索 扩大搜索 德国之声中文网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Choose from 30 Languages 2011.11.26 首页 在线报导 新闻报道 中国 媒体看中国 北京观察 经济纵横 文化人生 足坛体坛 科技环境 教育就业 千面德国 9·11十周年 德国信息 德国纪事 走遍德国 留学德国 学习德语 学德语 教德语 精彩德国 中文广播 自我介绍 网上广播 收听指南 音频下载 DW-TV 实时收看 服务频道 RSS 服务 订阅新闻 移动频道   新闻报道  | 2011.11.26 网络名人吴法天也被”砸场”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温家宝在剑桥讲座时曾被扔鞋 11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演讲时,遭遇学生一连串尖锐提问。早前中国另外一位公众人物司马南的讲座,也曾被”砸场”后,”砸场”到底是”挑衅”还是”公民行动”?各方意见不一。   11月26日,一段中国网络名人、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在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时,两位年轻的学生向其提出尖锐问题的视频出现在网络上。经德国之声向当事人吴法天证实,此讲座时间为11月23日。视频中,两名年轻的学生就吴法天发表的关于”艾未未借钱疑为非法集资”、”艾未未曾电话辱骂吴法天”的言论进行质疑,并要求吴法天对此提供证据、进行解释。吴法天稍作回应后,随即离开现场。 本月14日,中国另一公众人物司马南也公开讲座中被一位名叫”姑娘很生气”的网友”砸场”;针对现场”砸场”事件,中国网民中并未呈现一边倒的”赞扬”或”批评”,吴法天及司马南等在微博指公众出现非理性的暴力蔓延现象,但亦有网友认为公众人物针对公共事件发表评论,年轻网友或学生敢于挑战或发出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吴法天真名为吴丹红,是中国政法大学主教证据法学的副教授,近一两年来在中国网络上非常活跃,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颇受瞩目。因其网上言论经常指向敢言或向政府部门提出批评的公共知识分子,特别是在”7.23温车动车事故中”,他曾以”辟谣”名义指出公民报道者或媒体人对当局的批评内容不实,近期就艾未未被北京地税处以巨额罚款后,网友自发借钱给艾未未的行动,他指”艾未未涉嫌非法集资、最高刑期可至10年”,后又称受到艾未未电话骚扰和辱骂。有部分网民将他与司马南等人称为”高级五毛”。 德国之声曾报道,10月7日凌晨,北京知名时政评论人五岳散人,就吴法天攻击其在《零八宪章》事件后向警察”供认”刘晓波为主谋一事,在微博上向吴法天发出”个人挑战”;就吴法天在微博暗指艾未未涉嫌非法集资罪,乐评人健崔也在网上发出想要”揍”吴法天的信息,北京警方24号以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罪,对健崔实施拘留5天的处罚。 “我微博上哪段话是和公权力站在一起的?” 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吴法天,他向德国之声简单介绍了事件经过,并指当天在人大的讲座是名为”科学证据中的陷阱”的纯粹学术活动,他认为现场学生提问范围属于公共话题,不应该在学术活动上提出。 “17、18号海报在网上贴出后,先在人民大学网站公布,后来在微博上也公开,有很多人转载,我看到有好多所谓的民主人士呼吁去砸场,他们完全不管题目讲的是公共话题还是学术问题。后来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是国关的学生罗列了一张单子,有好多问题,也不管现场观众的抗议和主持人的提醒。”他表示其实反对他们的人只是少数人,网上有很多人以沉默的方式在支持他和司马南。 对于德国之声提出的有网友认为他的发言和公权力保持意见上的趋同,吴法天认为他遭”砸场”确实是与他在公共事件中的发言有关:”可能我说的事情比较会引起关注,因为我的专业是证据法学,所以我的好多说法别人认为证据链是比较完整的、比较可靠的,不象一些人完全是情绪来左右。那你要反驳我或批评我,你也可以用证据来说。他们用情绪化的方式把和我公权力放在一起,我请他们指出我微博上哪段话是和公权力站在一起的?我同样会质疑公权力,如果公权力做得不好,但我和他们的区别在于,我会理性的批评,我不会用谣言去攻击。我说过我从来就不反民主和法制,但问题是谁来推民主和法制,是网上这些不靠谱的’精英’吗?是这群流氓和骗子吗?” “质疑和指责是吴法天、司马南们应该承爱的后果” 德国之声也采访了网络上活跃的中国媒体人北风,他认为年轻学生的现场提问行动本身和内容并无不妥:”我想只要在一个公共空间,不管是做公共、学术还是其他讲座,听众可以就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我们知道他做的是一个证据学的,我看提问的学生当中直接问他,吴法天指责艾未未借款行为是一种非法集资的证据在哪里?这符合讲座主题。我想吴法天只是不想面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被深究才用那么一种方式来敷衍,象吴法天、司马南这些人既然要建立这样一种公共形象,当然要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指责,这是他们应该承受的后果,这也是言论自由应有之意。你说了什么,承担后果是必然的,接下来发生更有趣的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 北风也认为年轻网友或学生勇气表达,且就和自身利益并不直接相关的公共事件发声或挑战,无论是从”自由光诚”行动,还是到”借款给艾未未行动”等,一部分公民在成长起来,同时他也认为这样的公民行动方式有很强的示范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就公共事件表达意见。 作者:吴雨 责编:石涛       意见反馈  »  |  电子邮递  »  |  打印  » 更多文章   Share this article What is Social Bookmarking?   禁书选读 《中国影帝温家宝》 《毛泽东的大饥荒》 《鸿》 《我的西域,你的东土》 《六四日记》 《1959 拉萨!》 《民以何食为天》 《哈维尔自传》 《大国沉沦》 维基解密 每月有奖征答 晚间节目 晨间节目 互动平台 听众园地 Podcast 冬令时节目表 服务专栏 每天把最新报道送到你的邮箱,欢迎订阅!   经济纵横 希腊葡萄酒 你想尝尝吗? 危机爆发在即 欧元区人人自危 中国海航可能成为柏林航空投资伙伴 艺术品的价格是怎么来的? 德国的出口热销产品:灰尘 名车迈巴赫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文化人生 廖亦武周一获颁“绍尔兄妹奖“ 德国贫困儿童状况 职业培训在中国:从瞧不起到香饽饽 哑语表演:无言玩偶,不屈生命 经验之谈:在中国当“媒体大使” 汤姆诺华:描绘和平,重艺轻财 © DW 2011 外部网页内容,德国之声概不承担责任。 English German Chinese Spanish Portuguese for Brazil Arabic Russian Persian Albanian Amharic Bengali Bosnian B/H/S Bulgarian Croatian Dari French Greek Hausa Hindi Indonesian Kiswahili Macedonian Pashto Polish Portuguese for Africa Romanian Serbian Turkish Ukrainian Urdu RSSリーダーで読む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廖亦武 | 转载【同题诗】走进冬天

【同题诗】走进冬天 (2011-11-17 06:57:39)     走进冬天             作者:丝路花雨   走进冬天 仿佛走进了古老的童话 雪舞的姿态 正如我放飞雪域的激情 该以怎样的豪放 铸就黑龙江这历年来 风姿独具的北国冰城   一夜的雪 讲述一个美丽传说 以及白雪公主的满腔情怀 茫茫雪海 在我纯白的视野 打磨冬天的风骨 一节寒梅的殷红点燃季节 内心的烈火 从此 我的生命不再苍白   雪花为我铺开崭新的路 走进冬天 仿佛走进我荡满诗意的梦境 任足迹深陷于苍茫的原野 我的诗歌 在十月风霜里 写下最后一页沧桑 清晨的朝阳以最灿烂的微笑 在北方雪国画满惊叹号 附:       走进冬天                         作者:天鹰 很想对你说       宝贝! 冬天真的来了 燕子已飞往南方   也带走 秋日满腹伤心事 你看   那只花喜鹊 噏动双翅   以目光铺做甬路 坚守一句承诺     与你聆听天籁之音 让一捧雪     在熟悉的气息里 举起右手     遥遥示意 V 型状 不再留恋一枚败叶的残景 一万只雪蝶     为你劲舞 宛如这场爱情     故意历练一次舛错 即或遗憾     也是我中了不要命的蛊 你的暗殇     湮没于风情万种 或轻寒里     更适合温度的传递 谁说冬天是最好的爱人 我想否认     朔风如何吹散前世的约定 以及跌碎那盏为你抒情的半弯月 原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1145cf01010597.html      

阅读更多

廖亦武 | 我其实是一个记忆工作者

廖亦武】我其实是一个记忆工作者 2011-07-15 10:42:40 来自: 李四 (一切都会过去的) 中国作家廖亦武于2011年7月6日凌晨抵达柏林,这是他历经去年从德国回到中国被噤声和被打压后,再次到达德国。据悉,他的小说《证词》德文版即将出版发行,稍后,廖亦武还将在德国、美国、澳洲等参加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2011-07-15 10:43:30 李四 (一切都会过去的) 记者:三月底时,中国政府曾再次拒绝您出境,明静网说,这次您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才到达柏林,这个过程真的是很复杂吗? 廖亦武:过程是的确很复杂,但我也是真的到了柏林,这两点都是真的。 2011-07-15 10:44:06 李四 (一切都会过去的) 记者:这次到达德国是为了即将出版的《证词》一书?除此以外您是否还参加其他的活动? 廖亦武:以前中国政府一直很”重视”这本书,多次阻止《证词》的出版,但我觉得一个作家眼前和以后的目的,就是追求写作和出版的自由。德国菲舍尔出版社担心出版会造成我在中国出现一些后果,所以他们三次推迟了出版时间,第一次是4月份,第二次是6月份,然后是7份这次,我刚才见到了德文版编辑,这本书会在7月21日正式上市,然后是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我会参与这些活动。 2011-07-15 10:44:45 李四 (一切都会过去的) 【此处略去三百字】 记者:为什么把这段狱中记录称为《证词》?这些证词见证了什么? 廖亦武:这是我的一种个人证词,纪录了一起坐牢的死刑犯、底层的罪犯们,这是我们共同的一段经历,我们中国人经历了很多苦难、甚至罪恶,有时候象狗一样活着,但这样一种人生应该被纪录,我们这样的人终极愿望是:因为被记录,在历史上受难的生命时光才不会白白浪费。这些证词也见证了国家机器对普通公民人格的虐待和侮辱。 2011-07-15 10:46:02 李四 (一切都会过去的) 记者:从《底层访谈录》再到您的其他作品,作品的主角大多是被称为社会边缘群体的人,甚至包括您自己,您怎样评价在中国背景下的这个群体?是什么给了他们这样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廖亦武:我们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国家,这个国家非常邪恶,人要在这种邪恶的背景中活下去,就象在监狱里有些时候会放弃自己的尊严,甚至象狗一样生存,中国人的生存秘诀是苦难及无耻,这种苦难有时候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更多时候是这个国家政权强加给个人,迫使人们虚伪地生活下去。另外一方面人们要非常无耻的应对苦难,我常说,无耻加重苦难,苦难又使人变得更加无耻。中国这么几十年以来,【略去二十字】中国人走到今天,就呈现这样的生存状态。 记者:很多媒体根据您在中国被当局打压的状况,称您为异议或政治作家,您认同这种说法吗? 廖亦武:我经常在说,我不是一个政府的批评者,我的很多优秀的朋友们在担当这个角色,比如说刘、冉、余等,他们都是有责任感的批评者,我其实是一个记忆工作者,这是我和他们的区别,我几乎是没有什么可批评的,只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他人的人生,然后把这些记录下来,用我的这只笔,让更多的人看清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土壤。 2011-07-15 10:47:35 李四 (一切都会过去的) 【此处略去三百字】 记者:记得您第一次来德国,您说一定会回到中国,因为那里是你文学创作的土壤,但我们也知道上次您从德国回去之后,也曾被噤声,甚至在特殊的敏感时期”被失踪”,这些会不会促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比如,在国外获得安静的写作空间。 廖亦武:自从去年我从德国回国,就一直在和警方打交道,后来又经历了所谓【十五字】,政治形势的紧张是二十多年来最可怕的一段时期,当时我的写作也总是被中断,很长一段时间我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甚至无法进行写作,我也想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后来德意志学术中心有个约稿,叫”中国人的生存之术”,我慢慢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次到德国来,一两个月的时间,是关于《证词》宣传、朗读和音乐交流活动;9月份会到美国,那边将出版《上帝是红色的》这本新书,也会有宣传和与作家、读者的对话活动;然后会到澳洲,因为那边也翻译出版了《底层访谈录》这本书,然后可能到台湾参加《证词》中文版的活动;到了明年,德国国家学术中心有一个艺术家交流项目,明年的被邀请者是我,我可以在柏林停留一年。 采访记者:吴雨 责编:石涛

阅读更多

廖亦武 | 廖亦武:川菜厨子周半岛

廖亦武:川菜厨子周半岛   见识过若干川菜厨子,却极少见识周半岛这种头脑特别的厨子。 2009年7月22号,举国看日食;在日食前两天,受我家妹妹邀约,在半夜两点多钟,跑到人民公园附近吃鬼饮食,也就是著名的“老妈蹄花”。这个标准的苍蝇馆子,据说有20多年历史,几经搬迁,依旧一烂摊子,却深受广大夜游神群众,特别是出租车司机的拥戴。真是超级火爆,大马路旁,折叠桌子从堂内延伸至堂外,终于挤满街沿,可还有不少夜不归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没桌凳,就将清炖猪蹄及其蘸水搁地上,蹲着吃,一口蹄花一口酒,还不忘啧啧赞美:骨头都是酥的!太安逸罗! 妹妹在吃喝间偶尔抬眼,见对面有张熟脸,就打招呼:“哦哟,老周,好久不见!自己有馆子,还在外头来混嗦?” 我也抬眼陪笑。成都人的习惯,言语几番往还,对头了,大家就借势拼凑一处。经介绍,此深度近视的瘦猴居然是个厨子,虽半路出家,但在川菜江湖上,也算一人物。 “我的馆子早关门了。上不去下不来,就认输认命,莫跟遍地大馆子竞争。” “你还可以开个这种猪蹄店嘛。”我说。 “最早,这儿一根猪蹄卖一元钱,现在,翻了10倍。人家也是几经沧桑,起码经手了数百万根猪蹄,才撑到今天。钱挣不完,我熬不起,就泡菜下酒嘛。中国人十几亿,也不缺我一个混日子的。你说呢?” 正 文 老威:听我家好吃嘴妹妹讲,老兄的厨艺了得? 周半岛:已经好多年没下厨了。 老威:为啥子? 周半岛:不为啥子,就是骨头懒。 老威:看你的状态,挺滋润嘛。 周半岛:油爆了大半辈子,就在寡淡中度过余生算了。 老威:有点高深哦。 周半岛:舌头伸缩大半个世纪了,都木了,无鲜可尝了。 老威:高深到极致,厌世情绪又涌上心头。 周半岛:莫嬉皮笑脸嘛。 老威:活跃气氛嘛。就像《红楼梦》里描写的,大户人家开饭,都先上一碗开胃汤。传闻中的川式开胃汤,叫“青龙过江”,即一海碗热气腾腾的老醋汤面上,横两根肥葱,你一尝,就歪瓜裂枣,饥焰升腾…… 周半岛:醋能开胃,亦能解毒,可我没听说过“青龙过江”。 老威:嘿嘿,这个掌故,据说出自四川第一美食家、96岁的超级吃神车辐。他坐轮椅十几年了,大肚皮大脑壳,俨然弥勒佛再世。老人家为民国时期的名记者,曾经爱国家爱乡土,志气比天高,国中名流及川中名厨结识了多半,终成正果。而今,熬死所有同代英雄和狗熊、故交和仇敌,也差点熬死国共两党的车老化石,就剩一件事:吃。 周半岛:哦哟,我6年没见这祖宗!前几天,还买了他一本书。 老威:我模糊记得他的吃神座右铭:思想被改造,精神被整垮,只有吃吃吃,一身肥尕尕。 周半岛:我觉得这首诗,可与《红楼梦》的主题诗媲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世人笑我痴,谁解其中味? 老威:这个味,放在川菜里,就是酸甜苦辣麻咸。 周半岛:就是麻婆豆腐。 老威:你的拿手。 周半岛:这个豆腐相当奇妙,上等黄豆,用磨子推了滤了,还得以苦涩交织的疸水(石膏)来点。豆腐本身,口感寡淡之极,却能做出几十、几百种佳肴。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老子,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推崇的最高境界是水,任何人,想叫水变啥形状,水就变啥形状,而水一旦铺天盖地,就能淹没任何人。就如豆腐,老一点是豆腐干,嫩一点是豆花,对于厨子,你想叫豆腐变啥,它就变啥,可说不定某次,你不把豆腐放心上,就砸在豆腐手里。 老威:太悬了。只要四川人,谁不会做几样豆腐菜?比如我,也会红烧豆腐、蘸水豆腐、青菜豆腐汤。麻婆豆腐嘛,虽然不咋个敢碰,但书中菜谱已烂熟于心:豆腐400克,牛肉75克,青蒜苗15克,郫县豆瓣10克,辣椒面5克,花椒面2克,酱油10克,精盐4克,味精1克,豆豉5克,淀粉15克,肉汤120毫升,熟菜油100克。 操作步骤如是:将豆腐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块,入沸水中,另加精盐约2 克,浸泡5 分钟后沥干水,牛肉剁成末,青蒜苗切成段,郫县豆瓣剁细、豆豉制成茸备用。沙锅置中火上,加熟菜油烧至六成热,入牛肉末炒至酥香,继之下细豆瓣,再放入豆豉茸炒匀,加红亮油色;掺肉汤烧沸,下豆腐烧约5 分钟,校正盐味,放酱油、味精;湿淀粉分两次勾芡,下青蒜苗至断生,起锅装盘,撒上花椒粉即成。 周半岛:有点像抓中药哦。 老威:对对。 周半岛:口感也像中药吧? 老威:对对。我边翻书边搞,手忙脚乱,这也炒焦了,那也搅烂了。特别是这多少多少克,太可笑。最后起锅,就一盆怪味糊糊。 周半岛:据考证,这麻婆豆腐始于1862年,清朝同治皇帝时;原址成都北门外万福桥头,原名“陈兴盛饭铺”。比如今为民工服务的路边鸡毛店更差劲,它甚至连桌子板凳都没配齐,而锅灶就设在千疮百孔的茅草棚下。 老威:肯定没有政府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周半岛:川菜中的主要名菜都出自社会底层,俗话说:吃得脏,不生疮;吃得臭,不长痘。所以这麻婆豆腐发明者——陈兴盛的老婆,蓬头垢面,虎背熊腰,更兼满脸麻坑,活脱脱就是《水浒传》中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而顾客呢,又是清一色的贩夫走卒。那时,上百家榨油坊集中在苏坡桥,众油贩推着鸡公车,嘎吱嘎吱运油篓子进城,必经万福桥,就歇脚打尖,顺便光顾丑得远近闻名的陈麻婆。酒饭之余,拿丑妇开开玩笑,也算苦中作乐。 老威:电还没发明前,苏坡桥榨油坊就是成都府万家灯火的源头。 周半岛:可“光明使者们”累折了腰。某个大热天,某个脚夫饿痨病犯了,就赤膊上阵,从油篓子舀一瓢新鲜菜籽油,估计有1斤半,进饭铺连声吆喝。麻婆笑脸迎客,脚夫却吩咐:老子人穷胃大,也给老子整一份味大的!麻婆问:味要整好大?脚夫答:凭感觉嘛,油大,麻辣,过瘾。太阳猛,老子偏要以毒攻毒,流汗流个爽快。麻婆叫声“要得”,立马奔隔壁,割来一砣牛杂碎,甩在砧板上,然后操起两把一尺二寸的片刀,乒乒乓乓一顿狂砍。哦哟,地动山摇,肉渣子横飞,顿时惹得20多个光膀子围观,并惊呼:快来看哦,麻婆子鬼上身了! 老威:这么夸张? 周半岛:厨子来感觉,就如诗人来灵感,锅碗瓢盆都在一种氛围当中。所以麻婆的确中邪了。但见她披头散发,口中念念有词,丢下片刀,又转身倒栽进半米深的锅底,稀里哗啦涮锅3遍。众人哗然,脏乱差的麻婆居然讲究了!日头西方出嘛。 然后烧火倒油,然后展开巴掌,将油瓢的剩余一滴不漏刮净。那种逐渐加热后阳春菜籽油的阵阵飘香,估计在一里外也能将人醉倒。然后才是炒料,郫县豆瓣,汉源花椒,还嫌不够狠,又加大捧辣子。油与调料的混合香缭绕,下烂肉;火候到了,下豆腐,勾芡。起锅时,一把蒜苗。最后是哐当一下,麻婆以锅铲击灶台,吆喝“端起走”。于是3大海碗川菜绝唱就上了油腻腻的桌面。 那号称“人穷胃大”的脚夫,凑近一闻,毛毛汗就出来了;再捞筷子一尝,竟半晌合不拢嘴,众脚夫死盯住他:咋个?中毒了?还是下巴掉了?却见那厮嗨哟嗨哟,到底叫出声来:陈麻婆豆腐!鲜死人罗! 接着就如冲锋陷阵,他就着豆腐,连整3斗碗糙米干饭,才抬起脑壳。人湿透了,不不,人就像从河里捞起来。再接着,20多个脚夫都尝了几筷子,纷纷吆喝“照着做”。陈麻婆甩一把汗:累死老娘不偿命么? 于是铜板哐当哐当朝桌上丢。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陈麻婆豆腐的威名刮风一般,直入成都府。最终街头巷尾,妇孺皆知。成都土著,个个都是好吃嘴,一时间,万福桥奔吃的,比在近旁乾隆御赐的万佛寺烧香的还多。 老威:与佛同光了? 周半岛:至少是薪火相传。我这种曾经的川菜厨子,都算广义的陈麻婆传人。 老威:听你一番绘声绘色,我吞了不少清口水。可是,当今陈麻婆豆腐在西玉龙街的总店,两三层楼,搞得富丽堂皇,我却没在里头吃出多少味道。 周半岛:陈麻婆豆腐风雨百年,终于从城外到城里,从底层到高层,成为精品川菜的金字招牌。不容易嘛。 老威:可它的灵魂还是在那个路边鸡毛店。你觉得呢? 周半岛:我老家就在万福桥一带,我是吃着麻婆豆腐长大的。**爆发前,我们几个还去西玉龙街吃过一回,一溜平房,上铺板的那种,店内10来张桌子。隔壁是卖山东烤馍的。排山倒海的人,卷进卷出,我们在门口掏钱扯了票,里面却坐不下。于是随大流,凭票在柜台端豆腐,然后一双手接一双手,从人脑壳顶朝外传。当时物资紧俏,只卖麻婆豆腐和白油豆腐,而且用土巴碗装。我们将来之不易的豆腐,搁在车水马龙的街沿上,每人端碗饭,就那么围成一圈,短跑运动员一般奔吃,香得要命。 老威:慢点嘛。品味道嘛。 周半岛:人家只卖中午,并只卖两个钟头,慢了就没了。接着是**,所有的老字号,都当作封资修砸碎。陈麻婆豆腐的招牌,还是我们这派的红卫兵摘下来、当柴火烧掉的。再接着上山下乡,我高中没毕业,就去几百里外的剑门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山沟底的知青,除了偷鸡摸狗,能做啥子? 老威:我的印象中,做过知青的,都会弄菜。 周半岛:对,我的所谓厨艺就这么练成的。当地的豆腐比较有名,豆子的收获季节,家家都是石磨推豆腐。直至今日,“剑门豆腐”也是连锁品牌。 老威:你就练上豆腐了? 周半岛:没肉哇。城里人凭票,才1人1月半斤肉,农民更是10天半月不见荤腥了。豆腐带碱性,越吃越痨,因此剑门关的人,都格外瘦,在坡地慢悠悠耕作,远看如飘起的竹竿。估计我们生产队几百人的平均体重,还不足50公斤。 老威:飘飘欲仙嘛。 周半岛:可我这个饿神仙,挖空心思搞吃。有一次,我意外在茅坑周围逮住一只大耗子,足足半斤。就不管它是不是粪鼠,立即剥皮,剁碎,再顺手卷了条麻袋,直奔队里的榨油坊。其时正收油菜籽,坊内几个正围着榨机忙碌。我心不在焉,没话找话,磨蹭两个多小时,终于获准,用自己带来的干麻袋替换榨油坊的油麻袋。接下来回家关门,呲牙咧嘴地拧麻袋,双臂酸疼,可滴进锅的,加反复摩擦热锅逼出来的油,竟然达3两! 我照陈麻婆豆腐的搞法,隆重出炉了鼠肉麻婆豆腐,超级麻辣烫口味。我先狼吞虎咽,后细嚼慢咽,末了沦为一只猫,把碗舔得干干净净。我近乎虚脱地躺倒时,竟泪流满面了。 老威:这么感动? 周半岛:不晓得。当时就这么想:这顿吃了,死而无憾了。 老威:理解理解。陈麻婆在天之灵也意料不到,有人用鼠肉做麻婆豆腐。 周半岛:此窍一开,我就有点走火入魔。好长一段,我都攥紧锋利的镰刀,死盯牛屁股,两眼冒火。 老威:干啥子? 周半岛:想斩断活牛尾巴,熬汤或者红烧。 老威:疯了疯了。 周半岛:是有点疯。幸好生产队摔死了一头老黄牛,才惊醒梦中人。 老威:分牛肉了。 周半岛:一人才几两,够塞牙缝。可队长让我去供销社卖牛皮,我却在半路,寻个隐秘树丛,切割牛耳、牛头皮、牛蹄、牛尾巴。搞得牛皮差点卖不出去。回家关门,猛火狂煮一夜,连牛胶都炖出来了。 老威:这玩意儿能吃? 周半岛:满满一洗脸盆。细细刮毛,细细切片,折腾至太阳再次偏西。加捣碎的香料(应该是五味老卤,手边没有,只好将就)、特制熟油辣子、花椒面、姜葱蒜、酱油醋、芹菜杆、大把芝麻花生沫沫,码10分钟,入味就开吃。太爽太飞太共产主义了。哎哟,我他妈的连嚼10来天“成都皇城坝夫妻肺片”,太奢侈太腐败太资本主义了。 老威:夫妻肺片是川菜中又一金字招牌哦。 周半岛:是回民菜。据考证,它的原创情景与我蹂躏牛皮的情景相似,也是在回民宰牛后,剥下的牛皮被蜂拥而上的乞丐二度肢解,变废为宝。弄夫妻肺片的关键是刀功,顶级厨子能够将牛头皮旋成巴掌大,张张薄如纸,筷子挑起看,可透出对面人影;放回盘子内,前后如飞檐一般翘起。所以夫妻肺片最早的浑名,叫“两头望”或“盆盆肉”。 老威:盆盆肉? 周半岛:大约晚清时候,成都府皇城坝的小贩从乞丐那儿得到灵感,用烘笼一般的土盆竹篮,装满浸透麻辣红油的牛头皮,沿街叫卖,却不料转眼风行,成为改朝换代、人心惶惶中大伙追捧的时尚小吃。 老威:一份多少钱? 周半岛:应该是一片多少钱,用竹签子穿着,或夹着买。 老威:不是肺片,为啥又叫“肺片”呢? 周半岛:估计是“废片”,废肺同音,小贩们喊着喊着,久而久之,“废片”就成“肺片”了。 老威:对对,本来是回民不要的东西。 周半岛:也许是某个读书人改的,一字之变,就掩耳盗铃,大嚼“废片”。 老威:夫妻肺片又是谁改的? 周半岛:从“两头望”演化而来。牛郎织女是远古夫妻,隔着条银河,两头遥望,却只有在阴历七月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肺片”弹性强,除非人为,两头碰不到一块,这和牛郎织女的处境差不多。 老威:嘿嘿,四川人真能“望菜生义”。 周半岛:成都府皇城坝的原址,在如今的市中心**。明清两朝是贡院,也就是录取举人的考场。因为外观类似北京**,有门楼和门洞,所以被老百姓叫做“皇城坝”。民国时期,这儿沦为贫民窟和著名的底层集贸市场,各色人等齐全,各种买卖都做。不过流传至今的,还是这儿的成都小吃,赖汤圆、龙抄手、糖油果子、三大炮、小笼牛肉、川北凉粉、担担面……应有尽有,根本数不过来。解放后,政府取缔了这个旧中国的缩影,若干传统名小吃,包括皇城坝肺片,在**建设中,几乎绝迹。再度恢复时,夫妻肺片就混杂了其它牛内脏,由街头走进饭铺,成为川菜的又一领军人物。 老威:皇城坝在**中炸毁,铲平原址,建立“**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那尊老毛塑像还在,据说至今都算全国最高的毛像。 周半岛:我却在毛像建成后5年,招工回城,在厂子里当炊事员。80年代,我手痒痒,就在大慈寺背后,撑开一家苍蝇馆子。我拿手的陈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蒜苗回锅肉,很快卖出了品牌。 老威:1980年代我在《星星诗刊》工作过。印象中满城平房,背街背巷太多,树影太密,夏蝉太聒噪。五楼以上算老成都的高层建筑。所以那时的馆子,门脸窄窄,却烧卤蒸炖炒,荤素半荤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周半岛:对对。那是川菜的黄金岁月。普通人,花不了几个钱,可以吃得很满足。我也懒洋洋的,很满足。我的苍蝇馆子,虽然被屋前的大树遮挡,里面比较阴暗,下雨天还常常进水,但打扫得非常干净。七八张旧桌子,桌底全是3尺高的大肚皮酒缸。馆子的器皿都是泥巴烧,面子涂一层土釉,郊区万年场的农民,家家都用这种。 老威:兄台好雅致哦。 周半岛:某一天,你们文联那边过来一个锅巴老汉,点了回锅肉、萝卜汤和干饭,吃到中途,却突然停下,反复端详盘子和碗。嘀咕说:老板,你也太不讲究了,这么好吃的回锅肉,却用这种不伦不类的盘子装,影响食欲嘛。我连忙陪笑请教。老汉又说:建议你看看李劼人的书《大波》和《死水微澜》,里面写饮食,甚为精妙,包括喝酒该用啥子,装菜该用啥子。你弄的地道川菜,不配套咋行呢?我恍然大悟,所谓“地道”就是个土嘛。于是专门跑了一趟万年场。 老威:极土极雅。高人高人。 周半岛:你晓得来客为谁?1930年代就出名的作家艾芜!他的《南行记》,我起码读过十几遍,堪称茫茫人生旅途中的灯塔。 老威:他也是我的灯塔。可惜90年代去世了,活够90岁。 周半岛:冷不防就碰见做梦都碰不见的文化名流,人家影响了几辈百姓,却缩在旮旯,不显山露水,跟川菜的本色一样。那时,馆子里许多小碟小盏,装卤牛肉、卤花生、卤豆干、酥蚕蛹、酥黄豆、酥胡豆、各色泡菜,随便咂点小酒,摆点龙门阵,褒贬点时弊,真有点壮志未酬就算逑的末代感觉。 老威:接下来? 周半岛:接下来应和川戏围鼓,吼两句高腔。大慈寺茶馆里,有几拨退休铁杆票友,喝完茶,肠子洗白了,就到我的馆子吃喝。酒饭整兴奋了,就继续亮出锣鼓响板,叮哐叮哐叮哐,把场子扯到半夜。街坊邻里都嘻嘻哈哈围观、帮腔、评论。啥子“天上乌云撵白云,地下婆娘撵男人”;啥子“只怪我婆娘性情犟,有事不和我商量,隔壁杀鸡又炖膀,我两口这边唱《卧龙岗》……” 老威:川菜川戏水乳交融,市民乌托邦嘛。 周半岛:可惜啊,1990年代以后,城市拆迁改造,老街老巷,和好多历史老人一起,从地球上消失,如雁过不留痕。楼越来越高,川菜馆子越来越大,川菜越来越精,越来越玄。电视里的厨子吹起龙门阵,比科学家口气还狂。有一次,我请老友吃“精品川菜”,礼仪小姐引我们通过红地毯,在金壁辉煌的大堂落座。我想都不想,就点了陈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和回锅肉。居然一样没有!我气炸了! 老威:这可是3张名头最响的川菜招牌啊。 周半岛:大堂经理说,他们不卖低档东西,川菜的品质早就提升了,下一步还要走出国门,在美国、日本和澳洲开分店。 老威:不得了嘛。 周半岛:我们跑了七八家馆子,都吃不着正宗的川菜招牌,累惨了。 老威:要吃回锅肉,还不如我给你炒,何必费这劲儿?从小到大,我妈至少为我炒过上千份回锅肉,再配萝卜汤,安逸得很。 周半岛:你指教我么? 老威:不敢不敢。 周半岛:况且如今的饲料猪这么难吃,能炒回锅肉么? 老威:是哦是哦。 周半岛:川菜和贪官一样,“与时俱进”堕落。啥子“公馆菜”、“私房菜”、“精品菜”、“宫廷菜”、“祖传秘方菜”,统统“公款菜”、“勾兑菜”、“腐败菜”。他妈的饮食文化就是腐败文化。 老威:川菜被连根拔起了。成都在唱《空城计》。成都没得川菜。 周半岛:是么? 老威:我顺竿子往下骂。 周半岛:嘿嘿,你脑壳缺水嗦?叫陈麻婆豆腐给烫瓜了

阅读更多

译者 | 德《明镜》周刊:中国异议作家廖亦武揭露中国监狱中的暴行

核心提示:”他们有一副金身和两副面孔。他们对中国人显示狰狞的一面,对西方显示友善的一面。” 原文: Testimony of Torture Chinese Dissident Exposes Prison Brutality 作者:Susanne Beyer 发表:2011年11月17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配图 图片说明:中国诗人廖亦武的书在德国热销,他本人最近也移居德国。自我放逐使他终于得以出版他的回忆录,揭示他在数年牢狱生活中承受的虐待和酷刑。这本书是对中国司法体系的极大控诉。】 老人说话时看起来镇定自若。他坐在轮椅里,一根木杖总在手边,浓密的银灰头发与过去同样地工整分开。他在谈论中国,显得对那里很熟悉,曾经去过12还是15次。他说,”我钦佩中国在1976年以来,毛泽东死去后取得的成就”。 他没有就此为止,而是继续说,虽然中国确实不是民主体制,这个国家不管怎样还是实现了经济腾飞。结果是”几乎人人都说他们现在活得比自己在任何其他时候都更好。”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他补充说,并且中共一直很”成功”。然后,他向上伸出食指,引用普鲁士国王福兰德里克大帝的一句名言:”他们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出路。” 这位92岁的老人并不是在随便什么地方烤火聊天,他也不是随便什么人。他是德国前首相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被人们尊称为这个国家的祖父。施密特说这些的时候是在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谈话节目中作为嘉宾,他的对面坐着G®πnther Jauch,德国最受尊敬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在他的身旁坐着很可能成为下一任首相的Peer Steinbr®πck。主持人没说什么,对施密特的理论没有任何回应,但很快转换了话题。而轮到Peer Steinbr®πck开口时,他只是说那种理论还”有待完善”,然后闪烁其辞地赞扬了西方式的民主法制。 节目最后,施密特的那些话没有遭到任何批评,在500万观众前,在现场观众的掌声中谢幕退场。 一个有趣的对话者 前首相在三周前的那栏节目中显然十分轻松愉快。既然他看起来还经常外出和别人见面,也许——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他能够花点时间和一位可能十分有趣的对话者聊聊:一位友善的53岁中国男人,写了今年最残酷和令人震惊的一本书,并且坚持说其中每个字描述的都是事实。 这个人是廖亦武。这本书是他将近四年中国牢狱生活的回忆。1989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示威运动被血腥镇压后,他为此写了一首题为《大屠杀》的诗,并因此被捕判刑。他最近一本书的德文标题是F®πr ein Lied und hundert Lieder《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是一份来自人权践踏最无度之处的目击报告,充斥着血、尿、还有粪便。 “‘钦佩’中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出路?”听说前首相说这些话的时候,廖亦武很吃惊。他问这些是不是施密特的原话,然后摇了摇头。 上周四,在参加了美国图书巡展后,廖亦武刚刚回到慕尼黑,以便在11月14日接受颁发给他的狱中回忆录的绍尔兄妹文学奖。他赶到慕尼黑的英国花园接受采访,到达时显得疲惫并因天冷而有些寒战。但当听到施密特说的那些话时,他突然变得非常清醒。 他说,说这些话的是害怕危及中国的贸易,但他们”给世界带来不好的想法”。如果贸易比人权和尊严更重要,”那么这就是世界的末日”。他说,任何人都不应该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自欺欺人,”他们有一副金身和两副面孔。他们对中国人显示狰狞的一面,对西方显示友善的一面。” 多个版本 廖亦武在他的书中描绘了狰狞的那一面。他被禁止在中国国内或国外发表这本书,但是S. Fischer Verlag,一家德国出版社想在今年夏天发表它。廖的另外一本书英文版标题为《行尸走肉:中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两年前在德国收到很好的反响。在这本书里,廖记录了他和中国的穷人以及无权无势者,厕所清洁工、农民工,以及和政治犯们的对话。 廖不得不为他的狱中回忆写了多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他唯一的一份手写版被警察没收了。第二版也是同样的结局。第三次他终于用上了电脑,保存了备份。花费了这么多年心血,廖下决心要在德国出版这本书。他在七月初从中国逃亡到德国,当月月底这本书被出版。 廖说他的出逃拯救的不仅是这本书,也包括他自己。如果他还留在中国,这本书就不可能出版。而如果这本书出版了,他就会被判刑。然后一切会再来一遍。 “开火” 廖在书中写到,入狱前他是个”浪漫派”。他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个成功的年轻诗人,有才气,但是天真并且远离政治。 【原文配图:图片说明:廖亦武在写了关于1989年的天安门血腥镇压的诗《大屠杀》之后被投入监狱四年。】 他的人生在1989年6月4日,随着天安门广场发生屠杀而就此改变。语言从他的身体流出,汇集成《大屠杀》。 开枪!开枪!开枪! 向妇女、向学生、孩子开枪! 向工人、教师、摊贩开枪! 扫射!扫射! … … 干掉鲜花、森林、校园、恋爱、和清纯的空气! 扫射!扫射!扫射! 我感觉很好,感觉很爽。 廖录制在磁带上的诗在异议者中间流传。1990年他被捕,被关押在一个看守所。”他们剃光了我的脑袋,然后扒光了我的身体。(被委派当差的囚犯)检查从我身上剥下来的衣服,一厘米一厘米地检查,然后堆在旁边。这时候他们才检查我的口腔,腋窝,脚底。当他们的头头叫我撅起屁股,非常小心地把一只竹棍插入我的肛门时,我下意识地在身体两侧握起空空的拳头,想要提起根本不在那儿的裤子” “从我不再是个婴儿之后,我就再没有这么一丝不挂地被人盯着看过。这整个过程进行了大约七分钟,可是简直比一辈子还长。他妈的,我从没想过这第一个打击就已经把我撂倒在地了。” 【原文配图:图片说明:廖亦武在写了关于1989年的天安门血腥镇压的诗《大屠杀》之后被投入监狱四年。廖亦武的诗《大屠杀》节选:开枪!开枪!开枪! 向妇女、向学生、孩子开枪!子弹让他们不知所措。】 电棍 他住的牢房靠近厕所,从那里被带到审讯室。看守用电棍打他,有的审讯一次就打了100多棍,另一次没有停顿地连续打了20多分钟。他们把他的手铐在背后,有次一连铐了23天。手铐经常被铐得太紧,他的手肿胀起来,金属嵌入皮肤。 犯人们中间存在着分明的等级。他们大约20人,被关在”比20平米大一点”(215平方英尺)的地方。地位高的犯人由地位低的服侍。有些”娱乐仆人”,长着漂亮脸蛋并且女性化的男青年,为地位高的犯人唱歌跳舞,晚上裸睡在旁边以满足他们的性欲。还有狱霸,对那些无力保护自己的人毫不手软。 犯人们互相传一份所谓”菜单”,有45道”菜”,描述的是不同的酷刑。”铁盘回锅肉:先用竹签乱扎人的后背,扎出几千个洞来,然后撒上盐用布裹起来。等血结成痂后,再把布撕下来” 离开监狱时,廖亦武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人,中国的敌人。在一首诗中,他把他的”父国”描述成一个”罪犯之国”,并高呼”我希望看你进监狱,我希望你也尝尝背铐的滋味。”他质问国家是否希望”你的人民爱你就像妓女爱嫖客那般。” 不再吃土豆 写作让他恢复尊严。他不再恐惧。生活不止是活着。 【原文配图:图片说明:廖亦武担心他的朋友,中国的活动家,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目前还在狱中的刘晓波。这是2010年1月在香港支持刘晓波的一次示威。】 【原文配图:图片说明:2011年6月23日,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向记者们挥手,他当时刚刚从北京的狱中被保释。他在四月被捕,被控逃税,他的被捕引起了国际大哗。(译注:艾被捕时未被控任何明确的罪名,他不是从狱中获释,而是从秘密拘押点获释,也不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被保释”,而是被有条件的”取保候审”。)】 即使是在慕尼黑他领奖前的日子里,即使和朋友们在一起,他也感觉怅然若失。经历了那些,他如何能感到快乐?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