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

李天天律师: 我看日本教育:这样“残忍虐待”孩子挺好

[顶] 我看日本教育:这样“残忍虐待”孩子挺好 附带图片

­

  点击进入. 很高兴与您相逢在361521066《马修.宝贝》空间       ­

   朋友的朋友去年冬天去看望日本籍的同学。在日本寒冷的冬天里,亲身感受了一番日本人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回国后竟然一直喃喃不休、感叹不已。她特意在整理游记之时,将日本人有关育儿的故事拿出来与我们分享。和她一样,我们听了故事后,皆大感叹为观止。在中国,近乎残忍式虐待的教育方法,日本人却再平常不过地用在孩子身上,而且还收到了难以信服的奇效,不得不佩服在这方面,日本人真有一招啊! ­

­

  用中国式的思维去评说,相比之下往往会闹一些笑话。但这些笑话只好我们关起门里在家里笑,出门后最好能够好好思考和反思一下:是不是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真有什么不同呢?日本人好的东西,我们该不该学习呢? ­

­

  类似的观点碰撞其实很多,可是用心辨别和汲取的人,似乎没几个。 ­

­

  一、大冬天冰雪中穿单衣 ­

  图片 ­

  冰雪中依然超短裙的日本学生 ­

­

  那同学有一双儿女,儿子10岁,女儿8岁。一月底的东京,天气还是干冷得很。他们的居住地又处于城市边缘,时值傍晚,就更增了几分寒意。可是大寒冬里居然没开暖气,这朋友不好意思讲,就用棉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像个棕子。没想到这样更令她不好意思。日本人讲礼貌,她一出房间门就碰见了那一双儿女穿着单薄的T恤前来向她问好。三人相形之下,一厚二薄、一圆二扁相差太明显了。她脸一红,下意识地摸摸那孩子的裤子,心想好歹逮出个内胆的棉裤吧。结果十分失望,那仅仅就是一条单裤,而且从长度上看,有点九分裤的模样。这分明就是春末夏初的衣服嘛,孩子们穿错了吧? ­

­

  感到他们的中文不是很好,转而向他们的妈妈询问:这样穿不冷吗?同学的太太笑了,向那大儿子说道:“告诉阿姨,今天上体育课,你们体育馆里的温度是多少?”那男孩用比较生硬的中文说:“零下9度。”孩子妈妈说:“学校里规定,上体育课只能穿短裤短袖衫。”啊!我太吃惊了,零下9度,会不会看错?孩子听懂了,摆摆手说:“不会的,体育馆里有温度计显示的。”后来想想,我们在室外感受到阳光明媚,气温没有那么低,但在幽暗封闭的体育馆里,说不定真的就是这样的温度。朋友顿时觉得这样的温度下让孩子们仅着这么少的衣服,简直有虐待之嫌。 ­

­

  原来,日本人从孩子出生就让他们尽量地少穿衣,因为他们很崇尚皮肤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刚开始不习惯,时间久了,皮肤与自然之间能够相互融和,可以随着气温的改变而适应,气候的冷暖对于人体的影响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

­

  难怪,以前看日本电视连续剧,那些学生的校服都是短裙或者短裤,即使冬天也不例外,还以为日本是个温暖的国度呢。在以后的行程中,我们在各种场所,一直强烈感受到日本人这种耐受寒冷的本领。尤其是女孩子,所穿裙子之短,丝袜之薄,叹为观止。 ­

­

  在去富士山赏雪的那天早上,那同学的单衣女孩居然一直在玩雪,离开的时候,浑身上下快成雪人了。朋友顿时心想:要是我家女儿,第二天铁定得感冒。这样的经历不是没有过的。这样没有稳定下来的天气,给孩子准备衣服是最让人头疼的,多了怕热,少了又怕被风吹,患得患失,忐忑不安,难过啊! ­

­

  点评: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好像在中国用得着?如果冬天里穿春末夏初的衣服,孩子不但受冻,还会让人感到寒酸和嘲笑,普遍认为要风度不要温度,个个美丽冻人。。。。。。在中国,个个孩子都是恒温动物,全靠外界衣物来保暖。而日本,却是变温动物,居然自己会调节。这不是天生的,全是靠从小锻炼而来的,成为更能适应和战胜自然的一种资本。 ­

­

  二、感冒不吃药看病 ­

­

  图片 ­

  大胆对给孩子轻易吃药打针的行为说NO! ­

  这位朋友是个热心肠,继续为同学的孩子在冰雪中受冻担心不已,坚持不懈地嘘寒问暖。 ­

­

  问:“孩子生病了你们如何处理?” ­

­

  回答:“学校有规定,37度5以下的,必须到校上课不能请假。小孩子来到学校活动学习一整天,反而比待在家里或者睡在床上好些,身体机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若是发烧至38度多,我就给他请假休息在家,要求他什么也不做,盖上大被在床上躺一整天,多喝水,绝对有效。” ­

  再问:“不吃药吗?” ­

  回答:“我们认为吃药只是缓解感冒时外在的痛楚,感冒病菌有自我的存活时间,无论吃药与否,总得要过一周才能痊愈。所以呀,感冒时,我们从不吃药。” ­

­

  不死心:“要是继续发高烧呢?烧坏脑子怎么办?” ­

­

  耐心地回答:“日本家庭里都有准备的冰袋,”说着打开冰箱给朋友看,“高烧不退,就拿冰袋敷在额头降温,别烧坏脑子就行,物理疗法更管用。” ­

­

  想:以前在国内也听说过这样的理论,单从理论上考虑她完全同意,但事一临头却什么都抛之脑后了。每每逢孩子感冒时,她总是坚持不住,各种药类先用上去,就怕耽搁了,真正病不起。 ­

­

  他们又告诉我:“若是病毒性感冒,必须在家休息,不仅仅是小孩子,老板听说你是病毒感冒,立刻给你放假回去休息,就怕你传染给其他的员工。”的确,在大街上、地铁里、电车上……随处可见带着口罩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本人就是这样,稍微咳嗽两声,马上把口鼻封闭起来,生怕在公众场所成为传染病菌的那个罪魁祸首。 ­

­

  点评:日本人这种观念和做法,在医学上,貌似叫做“自然疗法”,认为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和外界顺其自然激活身体健康因子,一般的小病往往会自行痊愈。日本人不是不看病,是在有意考验和锻炼自己的体质,并认为是药三分毒,不到流传性病毒感冒不轻易出手。在中国,可怕有个闪失来个三长两短的。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怎么日本人的父母好像不是呢? ­

­

­

  三、孩子单独到处跑不怕丢    ­

  图片 ­

    没事,俺一个人玩 ­

  路上去某处时,朋友的孩子老是吵七吵八,一会这一会那地烦父母。害得朋友又挺不好意思的。 ­

­

  因为同学那一双儿女,跟着她们行车那么久,从来没有听到吵闹声或者不耐烦的情绪。他们年龄相近,彼此感情很好,互相扶持着,到了目的地下了车之后,他们就自己玩自己的,从来不要家长来带,或者跟在父母身边紧紧捏着个衣角怕丢似的。以致于朋友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很开心的时候,往往忘记他们的存在,而他们也总是找得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

­

  有时候很长时间不见他们的身影,朋友总是想起她家顽皮女儿四处乱跑的恶习,很不放心地问:“你家孩子哪儿去了,千万别走丢了啊。”看他家大人的模样,根本好像不在乎似的,纯粹像是放任自流。 ­

­

  那日本同学还说,每天吃过早饭,孩子们自己收拾书包两个人相伴着去上学。朋友问过那男孩,单程的路途需要半小时,累不?他说有点累,但学校和同学很好,所以,没关系的。 ­

­

  关于独自上学的交通安全问题,他们给我看孩子书包外面罩着的醒目的黄色布袋,上面有提醒车辆注意的字样。尽管如此,朋友还是不放心,若在国内,即使有这样的提醒标志,她也不敢让孩子独自步行半小时去学校,谁知道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 ­

­

  点评:若是在中国,身边三步不能离小孩。现实中不一定处处有拿一棒棒糖引诱小孩的人贩子,但在父母心中总觉得有。另外要是孩子摔跤了、碰伤了、吵架了、撞上车车了、打别人了、被别人打了,或者自己走丢了等等有了危险怎么办呢?那不要了父母的老命?可在日本,这种担心现象愣没有。是不是真的日本治安就比中国强一百倍呢?不见得,关键是,心理!父母这种自然信任的心理,反而会让孩子自己感到踏实,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身也好,心也好,轻易不会丢呢! ­

­

  四、孩子早上伺候家长吃早餐 ­

­

  图片 ­

  再长大一点,就该给妈妈做早餐了 ­

  不过,父母对孩子的放任自流却没有让孩子养成放纵的脾气,他们是非常懂礼貌的,家务活儿也在妈妈的安排下承担了一些。 ­

­

  奇怪的是,听说早晨起来大儿子还可以煎荷包蛋给爸爸妈妈吃,微波炉之类的家用电器使用起来也很熟练。 ­

­

  至于孝顺父母,还有更惊奇的地方。朋友刚到日本的那日,恰逢同学生日,她亲眼目睹了同学的儿女送给爸爸用辛苦积攒的零用钱购买的礼物。他们的家庭管理甚严,一个月每人只有两百日元的零用钱,可他们愿意用两千多日元给爸爸买礼物,还互相攀比,生怕对方买的比自己好,担心爸爸会更喜欢对方的礼物。晚饭之后,朋友看着那男孩把礼物捧给爸爸,紧张地盯着爸爸拆开礼物包装,感觉到他的期待,那双眼睛一直没有离开爸爸的面孔,他是多么希望能够看到爸爸满意的表情和夸赞的声音啊。同学终于开口了:我很喜欢。那孩子脸上的表情一下子生动起来,他笑了,很幸福的样子。朋友很感动,有儿如此,是做父母的幸福。 ­

­

  点评:我从小的早餐就是由妈妈包办的,现在我的孩子也是由他妈妈包办的。似乎是一代接一代,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在日本,绝不。小小的孩子心中,比中国的孩子要早N长时间开始接受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的情事和当家观念啊! ­

­

  朋友最后在游记中说到:同样为人父母,我有颇多的感慨,反思我们的社会氛围以及学校、家庭的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我们的孩子比他们聪明,外语程度比他们同龄的孩子好了不知多少倍,但,学业的成就是成就,为人的道理和体魄的锻炼同样非常重要。整个冬天我那敏感体质的女儿都在发病中,身边(我不知道其他省市怎样,据统计,上海有几近一半的孩子属于过敏性体质,或鼻炎,或哮喘,气候转换中时常发病)朋友的孩子也在发病中,家长们一直在交流着养病心得。而因为鼻炎导致的整夜咳嗽,令我那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儿,首尝败绩,没有拿到班级第一。于是,我跟她说:“下学期你的首要任务是锻炼身体,学习咱过得去就可以了,没了好身体学习算个啥呢。” ­

­

  朋友和飞鸟的感叹:震惊之余,其实,说心理话上面与孩子有关的行为都不叫残忍,更不叫虐待,而是从根本上从小锻炼、教育孩子独立坚强、孝顺父母、勇于付出、追求成功的意志和品质。都说中国现在开始狠抓素质教育,回头想想有点可笑,似乎我们也只能学点人家的皮毛,更深层次的育儿观念,非朝夕可改啊。 ­

­

  这里面究竟国情还是人情、是智商还是情商的成分多?究竟谁对谁错、谁又比谁正确一点?我看大家心里自然清楚。不是媚洋派,更不是谄日者。只是觉得,在父母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下,全天下父母的心都应该一样,那就是:光心里有想法为孩子好不算好,做到孩子真能教育好才叫真的好。在这点上,我们离日本先进的孩子教育观念有多远,相信你心中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了

Read More

刘晓原 律师: 有一个人因为太爱我们而被杀掉

(注:节选自杜光教授的文章《请记住:有一个人因为太爱我们而被杀掉》第三、四部份内容。)

   

 1966年的5月6日,当北大的五七难友张元勋到上海第一监狱探望林昭时,林昭对他说:“如果有一天允许说话,不要忘记告诉活着的人们:有一个林昭因为太爱他们而被杀掉。”

                             

(三)“监狱是我的反抗阵地”

   

林昭1962年再次入狱后,就“以自己的鲜血向人们作了宣告:监狱是我的反抗阵地。”她在血书里接着说:“然则既进入了阵地,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言以蔽之,战斗而已。这战斗较之反右以后绝然投身于反对现实的政治活动同其性质,可是更高了一些,高就高在其自觉程度已经更为强烈而且清醒。”在这几年里,官方一直软硬兼施,逼她承认错误,她母亲也劝她认个错,以求释放或减刑。林昭却坚持她的信念和原则,绝不退让。

    

 她在血书里说:“自从反右以来,对于林昭,为人的门尽管关闭,为狗的门却一直是敞开着的。”“然而我不能,……既然从那臭名远扬的所谓反右运动以来,我已经日益深化地看到了伪善画皮底下之狰狞的罗刹鬼脸,则我断然不能容许自己堕落到甘为暴政奴才的地步。……利害可以商榷,是非断难模糊!”“此生宁坐穿牢底,绝不稍负初愿,稍改初志。”“不怕你们把林昭磨成了粉,我的每一粒骨头渣儿都还是一颗反抗的种子!”“假如上帝需要我成为一个自觉的殉道者,我也只会发自衷心地感激赐予我以这样一份光荣!”她坚定地表示:“我为自己之完整、正直而且干净的生活权利——生存权利而斗争,那永远是无可非议的!谁也没有权利对我说:要求生存就必须套上锁链而忍受终身为奴的耻辱!”她还以“出淤泥而不染”来说明自己的品格:“入了这行诚然不免入乡随俗地趟着浑水而无法再保持小知识者的洁癖,但内在的品性修养操守人格必须力持‘出淤泥而不染’!这特别是因为:正如内容与形式一样,目的与方法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相互制约的关系。高尚的目的根本不需要、更加不可能用卑鄙的方法去达成,只有卑鄙的目的才能够与卑鄙的方法相得益彰地‘配套成龙’!‘配成’一套‘下流的龙’!”

   

 林昭认为自己“所固有的政治特征”是“坚定与幼稚交集于一身”。她的坚定性突出地表现在虽然监狱里条件恶劣,而且长期遭受着侮辱、殴打,有几个月甚至戴上两副反铐,但她始终没有停止抗争。

   

 她在血书里表示:“一息尚存,斗就是了!死也无恨,牺牲在早已自许做殉道者的个人来说,正好作为斗争之一个无比光辉的顶点。”“气可鼓而不可泄,只要这股子‘劲儿’存在,不论是处在看来如何优劣悬殊、众寡不敌、乃至几同束手的局面之下,人们也仍旧可以找得到进行斗争的各种方式以及策略——合法、非法、非法中的合法或合法中的非法,等等。”

   

 她还满怀豪情地宣告:“假如我是山,我就要立刻倒下来把万恶的凶手埋葬——把他们的骨头都砸成粉浆!假如我是海,我就要立刻咆哮着发出控诉的巨响而掀起滔天的波浪!假如我是火,我就要轰然如爆炸般地延烧开来,使他们淹没在烈焰的汪洋!假如我是铁,我就要把自己化为一柄人世间最最森冷、最最锋利的刀剑,向那些杀不可恕的恶徒送去他所应得的当作惩罚的死亡!”

                                      

(四)她为我们而死

   

 林昭把自己的思想原则“简单地归纳为两句话:‘祖国至上!自由万岁!’或者在前面加上两句:‘公义永在!青春必胜!’”为了坚持她的思想原则,为了祖国和自由,她毫无保留地献出了她的全部青春以至宝贵的生命。祖国,自由,不但是林昭的思想原则,同时也是一切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共同执守的思想原则。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一百多年了,多少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自由,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他们奋不顾身地追求的,主要还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祖国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后人的自由。林昭身在狱中,备受凌辱,她只要承认错误,停止抗争,就可以重获自由。但她始终没有屈服。她不能放弃自由的理念和争取社会自由的抗争,来换取个人的自由;相反,她是宁愿牺牲个人的自由,来争取祖国的自由,民众的自由。换句话说,她是为了争取我们大家的自由而舍弃了个人的自由,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大爱无疆”,林昭的斗争和奉献,表现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诚如她对张元勋所说的:“林昭因为太爱他们而被杀掉!”遗憾的是,几十年来,专制统治者封锁一切有关林昭的信息,以致被她热爱并为之牺牲的民众对她一无所知;她的事迹、她的思想、她的精神,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和弘扬。

    

 这种情况必须改变,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林昭的事迹,让广大人民群众都知道,林昭是为我们而死的,我们责无旁贷地应当继承她的事业,发扬她的精神,担负起争取祖国自由的历史责任,以此告祭林昭的在天之灵。

                                                      

2010年4月29日

 

附博文: 相似的命运,不同的结局 ——纪念林昭和柏杨

Read More

李天天律师: 泰兴幼儿园惨案真相

泰兴幼儿园惨案真相

Filed under 心情杂记 by Lococ  http://www.lococ.info/?p=87

屠杀幼小成了新的“中国特色”。以前“美国特色”是刺杀总统。比如当年很有名的刺杀里根。美国人是希望自己成名,且无论好坏——女朋友的要求。中国人屠杀幼小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这个社会对我而言是邪恶的,是我的敌人——这个社会不允许我获得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要报复、斗争、反抗。
以我的感觉,凤姐和屠杀幼小的凶手,是一个心态下的2种行为。都是图穷而匕首见的最后一击。他们内心的思想本源都是:最低层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只能得到鄙视、贫穷和厌弃,关爱和尊严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们绝望了。

《道德经》上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史记货殖列传》有云,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这些道理,古贤早就说透了。今天当国的这些人,一人发一块豆腐撞死算了。

—————————

转贴:泰兴幼儿园惨案真相

我并不是太喜欢孩子,但是我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的感觉!我不是太热衷我的幼教职业,但是我喜欢在这期间看到的孩子们因为我而绽放的笑容。
上午9点左右吧,我们一群人在音体室做手工,忙的不亦乐呼的时候有个同学的家长打电话给娟,说是要接走自己的孩子,说是中心幼儿园里发生了杀人魔的惨案,已经有24名孩子被砍伤了。我们当时都不相信,但是仅仅半分钟的时间,各个老师都接到了电话…于是接受它,是真的!
离我家的距离仅一步之遥吧,去年还在中心那里见习过,和老师们孩子们打成一片,而如今….
我同事的老公和孩子的家长们中有医生,有警察,有公安局局长…所以每隔几分钟都会听到新的消息….24个孩子重伤,5个孩子当场死亡….后来又是8个孩子死亡….31个受伤…
于是,我们的大家的心都难以平复,杀人犯逃走了一名….很恐慌,孩子们都被陆续接走了,我们学校也关紧了大门,栏杆也紧接着通知人员来拆掉重新安装….
一切都那么迅速,一切都那么快…因为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大家都在抖,我还是全身发软了…
消息很迅速,但是我们痛恨官方…隐瞒了太多事实。
现在网上,有的照片,看上去都是轻伤,其实那是唯一一个受伤轻的躲在桌子下面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全班的小二班的孩子都面目全非了…孩子是脆弱和幼小的,凶手有4个人,但是只有一个人进班杀人了,起初是砍得头,老师吓呆了,随即挡在了孩子身边,另一个老师是拿着扫帚对抗,但是挡着孩子的老师被砍了三刀就倒下了,每个班的老师都在保护自己班的孩子,没有人有能力来帮忙。但是警察来了之后,令人大失所望,就三个人,而且枪和武器都没有带…于是他们拿着拖把搏斗,凶手们聚集在一起,看到警察没有带枪竟更加的猖狂,揪着孩子的头,娄孩子的脖子….那么小的孩子,都面目全非,死了8个孩子,甚至那些奄奄一息的孩子们,都是惨不忍睹的。
小中大的家长们在校门口接孩子,场面很混乱,被封锁了,连孩子也看不到,报道名字的就是活着的,没有报到的就是死的,当说道是小二班的时候,人群中倒下了一大片…..
最终,一个凶手被抓获了,门房的爷爷也被砍伤了,孩子们被紧急的送往医院,有的来不及的都抱着孩子直冲,因为离第一人民医院不远,但是,地上的血…流了一路,操场上都是倒下的孩子们,满地的血,可以用血流成河形容吧….还有的家长,一个抱着身子一个抱着头….真的很恐怖,有的孩子,脖子也烂掉了….
我们之所以痛恨官方,是因为媒体不据实报到,至现在为止,网上都说无一人死亡,笑话! 网上也几乎找不到一张残忍的画面,笑话!泰兴贴吧上立刻有人上传了最新的拍的医院的照片,孩子们进去后根本没有人管,被丢在床上,还有一些可怖的画面,于是,发帖的人全部被封了….
找不到任何图了,全被删了…靠的,本次幼儿园惨案应该是多次幼儿园惨案中最严重的一次,所以官方都隐瞒不报,火大死了,我爸妈都开始骂政府了,可别对社会不满啊!~~~惶恐!

凶手是昨天在机关幼儿园逗留,但是没有成功(我们同事透露),今日原本是在中心小学的,但是门卫不让进,要出示接送牌才可以入内(我表妹就在中心小学,消息可靠),后来凶手转到育红幼儿园(也被门卫挡住,因为要出示身份证),从育红幼儿园到中心幼儿园(案发地点)只要1分钟的时间,于是凶手来到中心幼儿园,门卫是个老人,砍伤后从传达室内部进园,来到传达室旁边的第一个教室小二班进行行凶,操场上一半的孩子在户外活动,于是凶手有4人,老师只有两名,全班所有孩子遇害,我回家的时候已经有9人死亡(5名当场死亡,4名抢救无效【其实是医院没有管】很惨,看着就救不活的..),还有6名孩子在医院奄奄一息..可以说是等待死亡,(我爸爸的老朋友是医院的主任专家,透露的),现场被封,家长也不能见孩子一面,仅仅最后一面!

——————————————————-

无目标杀人:一个反社会行为时代的开始(旧文再贴)

http://liuyejin.blog.sohu.com/149926434.html?act=1272779014377#comment

  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说,南平血案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种报复性杀人事件,是一种社会敌对性的行为,说明我们整个的社会心态出现了重大问题,建立社会心理发现和干预渠道已迫在眉睫。

  向人们说起,我们不像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反应平平。南平血案向人们发起警告,我们身在的社会秩序出现重大问题。杀人者没有挥刀砍向道义上有理由的报复对象,而是无冤无仇的小学生,他们弱小、无自卫能力。这是一起标志性的反社会杀人事件。这一事件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并不是硬道理。一个社会的秩序奠基于信仰、道德、伦理规范、政治参与和经济上免于匮乏。只讲经济发展不讲其他,我们将为畸形的发展观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是一个信仰荒芜、道德亏空、伦理失范的时代,政治参与不高、经济上走出了匮乏但远未建立起良性的经济秩序,这是我们当前的现实。现代媒体24小时向人们展示着财富和梦想。理想生活人人皆知,有人在炫耀,有人在挣扎。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危险境地。如果某一天你行走在路上,有人横刀向你冲过来,你不要纳闷——是的,他与你无冤无仇,可是那一刻他想杀的就是你。不用纳闷,杀死你不需要理由。反社会人格行为是日常生活中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可以敌对政权和异教徒为目标杀人,但是恐怖主义袭击最多的是普通的平民。一个反社会人格无目标杀人的时代刚刚开启,一个恐怖主义日常生活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人们将会惊奇地发现,敌人来自我们自身。没有任何武装力量可以有效打击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和反社会行为;没有任何政权力量靠暴力可以镇压日常生活中的恐怖主义。一切武器都将失效,一切暴力都将失去威慑力,因为杀戮之前没有敌人,敌人来自你们自己。如此下去,文明也许以自残的方式收场。

  没有人能自给自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理解社会吧,它是一个匿名的合作体系,本能、情感、信仰、道德、习俗、权力、货币是它的联系纽带集。需记住的是,纽带是一个集合,权力和货币是重要的联系纽带,但不是唯一的联系纽带。

  现代人,需要反思。我们不是唯物质主义的动物,猪是的。刚刚从匮乏中苏醒的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现代人,尤其需要反思,因为他们尤其笃信唯物质主义。

  忽然想起一句古老的训诫——“爱你的邻人”.许多完备性学说许诺人们幸福并试图再造信仰,可是那魔咒似的信仰终究没有进入人们的灵魂深处。回回头,那些古老的信仰日久弥新。

  再造新社会和新人的试验满足了邪恶心灵的抱负,却留下了几代人扭曲的心智模式,今天的人们正在舔舐着过去的伤害留下的伤疤。

  所谓报应,没有神学含义,它只不过是一个超越个体生命的演化进程中的试错回报。无目标杀人现象,是狂妄理性的隔代报应。

  转自:http://gpdsdzy.blog.sohu.com/149981589.html

,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