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博 “六四” 纪念

@旺旺小薇 :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那些鲜活的名字,如果从来没有看见过那些青春的面容,如果那些泪水、期盼、热爱和年轻的激情,没有留下那些尘封的影像,我不会知道,曾经,这里,有过那样蓬勃的生命。许多年轻人不知道你,总有一天,人们会讲给他听。哥哥姐姐们,你们冷不冷?妈妈,孩子们没有做错,请您用心听。 6月4日 22:26 来自新浪微博 @钟岩:那时我曾经和一学姐坐在博物馆西侧栏杆上,瞎聊了一夜,很愉快。天亮分手,没留邮箱,也没留手机号,连名字都没要。...

阅读更多

五岳散人:回应《环球时报》的社论:烂熟的社会现实

所谓的质疑已经到了扣帽子、打黑枪的程度,那就已经超越了质疑的范围,而是打算直接从根本上断绝独立参选的可能性。这种手艺“高超”的质疑,出自《环球时报》之手,其社论标题为《 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到现实 》。   一眼看去,这个标题充满着善意。很简单,微博毕竟是这两年的新兴媒体,虽然在我们这里成为了新的信息提供者,但确实不能说完全反应民意。区县级的人大代表更为重要的是倾听与解决当地选区具体的民生问题,想要选上更是要以自己的能力得到当地选区民众的支持才行。就标题而言,这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这些人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   在这个善意的羊头之后,狰狞的面目才真正露了出来,就如画皮一样,总是要揭下来才能露出满嘴的獠牙咬人。首先,《环球时报》很隐晦的称,“独立参选人中,最受互联网关注的,是那些一直在学习西方反对派的人。他们在试图把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推向对抗性文化。”   这是《环球时报》最为惯用的伎俩,先把一个人归入到所谓“西方”的框架之下,然后再讨伐之。如您所知,西方在中国的语境当中不是一个好词儿,在这些年里,往往是敌对势力的代名词。把独立参选者先归拢到这个阵营,确认了其反对者的身份,然后就可以尽情的落井下石了。这事儿好笑的地方在于,这就像个孩子似的,先是宣布“站在窗子那里的都是坏人”,然后奋勇的冲上来找抽。   另外的一个预设前提是把我们目前的文化美化为“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说独立参选是“对抗性文化”。这里有两处偷换概念的地方。首先,独立参选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与广义的文化不是一个概念,用中国传统上还算宽容的文化偷换了其实一直就不太宽容的政治。其次,把参选偷换成某种“对抗性”的作为。   大概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他所认同的没有对抗性之包容是写在监狱墙上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顽抗到底、死路一条。只要不是坚决执行的顺民,就必然是一种对抗性的作为。这种停留在皇朝时代的思想还能借尸还魂在公开的媒体上,想必也是奇事一桩了。   现代政治虽然总是被我们这里的某些媒体所歪曲,但很多人已经开始知道,对于政府的监督与权力的制衡并不是一种对抗,而是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里,几种利益之间的博弈过程。正是这种博弈的有效,才能让政府的决策对于大众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没有这种博弈的机制,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得到监督,就会有更为激烈的、真正的对抗产生。这几年群体性事件增多、恶性暴力事件屡有发生,正是这种视博弈为对抗的做法引发的后果。   而顺着这种偷换的概念,该报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对这种情况考虑成熟了么?他们的答案是“没有”。   从一个虚拟的、打黑枪式的问题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不奇怪的,因为所有以正常代议制的博弈来代替直接暴力冲突的社会,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过“成熟”。这种博弈或者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开始这种生活的话,永远也没有成熟的一天。这就像学习游泳,没人能够只看教科书就学会游泳,你必须跳到池子里才行。   说起“成熟”,倒是有另外一种标准可以作为衡量的条件。   一个社会当中,所有利益关系交织复杂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产生对于正常博弈的需求,而经过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这种利益交织的状态已经形成,与单一的计划经济社会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有了这种需求,条件就已经成熟了。更何况随着资讯的发达以及民众的权利意识提高,至少大规模的试水必须要开始了。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强制社会试水的冲动,必然就会造成民意的淤积,从而导致滑向动用暴力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社会条件不是成熟,而是烂熟了。   作为该报社论的结尾,这篇文章提供了某种威胁:“中国政治现实的弹性不会是无穷大的,试图突破它的临界点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这与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相悖,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政治风险,因此它能推动中国政治进步的概率极低”。   这段话赤裸裸的表达了一个意思:你们这帮人要小心,政府对你们的容忍是有限的,你们则已经踩线了,而且你们这种作为并无意义。老实说,从逻辑的角度看,从未见过这么善于抽自己耳光的文字,上面还说是“包容性文化”,下面就出现这样的威胁,画皮这件事儿多少画完整一些不好么?再说你们这是在诋毁《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成?   实际上对此更为难以理解的恐怕并非是我们这些独立参选人,而是政府机构本身。虽然在前段时间出现了阻挠某些独立参选人的情况,但自从大规模出现独立参选人、并且高调宣布之后,目前为止并未出现对现在的独立参选人施加压力的状态,倒是有两个地方的人大表示对此很欢迎。这种威胁不但毫无意义,更多的是体现了看门过于急切的心情。有时候这是吃不到骨头的,倒是可能被踹一脚。   做为一个回应,既然人家谈到了现实,对此倒是可以说说我所认为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政改也并未如很多学者所言并未起步。但这种随着经济发展所做的政治微调,并非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多的情况下是顺应经济发展不得不行的举措。实际上如果不能有意识的改变,一个需要经济政治两条腿走路的社会,当经济迈出一大步、政治始终没有真正动作的结果就是“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我们这里已经不是迈步的问题了,而是基本算是劈叉,前腿经济到了世界第二,后腿政治还在门里,这蛋扯得难道还不疼么?   我等参选并非是为了对抗,既然参选就是认可目前公开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框架下寻求最稳妥的渐进改革方式。而参选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区县级人大代表,对国家大政方针并无作用,只能从最基层的选民利益做起。说白了,没人想过抢班夺权,让现有权力纳入正常的运作轨迹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奢求了。   所以,《环球时报》这种看上去是未雨绸缪、实际上充满黑暗联想的文字,不过是栽赃与陷害的另外一种方式而已,这种看上去防微杜渐的表忠心态度,是其黑色联想、阴谋论的一部分,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狂的症状。但所有谎言里都会有真实的成分,多谢《环球时报》通过其影响力使得这件事更广为人知,也多谢他们提醒独立参选人,更多的走入社区、用好自己《宪法》权利,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 | 《环球时报》胡锡进:中国也遭黑客袭击

胡锡进做出的回应却很不常见。 胡锡进在帖子中未明确提到谷歌,但似乎是对谷歌指称的回应。 帖子 开头说道,“中国每天有多少官员的电脑遭到攻击?为什么不公布?现在都是外国指责中国,说中国攻击外国人的电脑,留学生还都是间谍。” 胡锡进说这种情况“都是中国信息不透明闹的”,抱怨共产党“沉默和谨慎”的表现仍像是地下党。《环球时报》是由党报《人民日报》主办的。对中国这样一个知名媒体的知名人物来说,这样说实属大胆之举。 中国媒体确实对中国电脑和网站受到攻击鲜有报道,但中国网络安全专家私下说,这种攻击发生的频率之多足以使其成为一个重大担忧。 中国政府是否会被胡锡进的观点说服仍有待观察。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日益在口头上宣扬增加透明度的好处,但实际上依然对信息严格保密,特别是涉及到安全的信息。 中国努力表现得更透明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军方上个月证实已建立了一支“ 网络蓝军 ”以防御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并得到了数千万元人民币的预算支持。 让可能包括胡锡进在内的许多记者懊恼的是,有关这支新组建的网络军队负责防御哪类网络威胁,中国军方拒绝透露详细情况。 Josh Chin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国内SNS为何不敌微博?

图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新浪微博与开心网001的用户关注度走势。来源: Baidu Index 颇有些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也间或被采访过一两次,这里我愿意梳理一下,完整地表达一下我对这个现象动因的看法和思考。 在国内,经验感觉告诉我们,微博远远比SNS火,甚至有“开心网群体大面积迁向新浪微博”的说法。但反观国外,Facebook目前的估值是Twitter的8倍有余,用户数量也有6倍左右。按照国内对国外的模仿,出现微博比SNS火,看上去有点奇怪,值得琢磨一二。 来源: 魏武辉的博客:It talks 第一个理由很浅显,属于商场竞争法则,就是“谁更有钱”。 国内的SNS之翘楚不过人人开心,人人的今年一季度收入按照公开信息显示,不过2000万 美元出头,而国内微博,虽然并无独立上市公司,但无论是新浪腾讯,还是搜狐网易,抑或百度和139说客,哪个不是单季度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主。特别是新浪 腾讯搜狐,都是放出话来要死磕微博项目,在巨大的资本力量推动下,微博应用盖过SNS,也就不奇怪了。 但这里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这个应用不讨国人喜欢,再多的钱恐怕也无济于事。 从文化上讲,微博,比SNS更契合中国人的心性。 微博虽然更倾向于一种媒介性质,但也有社交网络的基因,SNS自更不用说。而中国人的网上社交的特征之一是:线下关系线上化。一般人在社交网络上的 与他人连接,很多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熟人。这一点在大学生中特别明显——有太多的大学生用QQ和同屋那位就坐在ta身后的人网上聊天——而这就意味着,一旦 生活圈子发生改变,原来惯用的SNS就会逐渐疏远。 以人人为例,它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大学生。这些人在学校使用人人频频,但一旦毕业工作,生活圈子发生重大改变之后,便渐渐离开人人。人人这个网站也真是可怜,辛辛苦苦培育了一大堆用户接触了社交网络,待到这些用户开始自己赚钱之后,反而离平台而去。 有论者说,微博是一种“仰望文化”,也就是很多人关注的人是自己都承认自己需要仰望一下的。在微博中,学生群体的这种仰望式关注,并不会导致他们毕业后离开这个平台。可以这么说,相对于人人网而言,微博更接近真实社会。 而至于开心网,则是靠游戏快速上升起来的。一旦继偷菜抢车位那股热乎劲过去之后,白领们厌倦了开心,也是情理之中。故而与其说开心是一个社交网络,不如说是一个社交游戏。游戏这个东西,产品研发一旦跟不上,就会后继乏力。 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是微博符合中国人“他者文化”精义的。 按照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一书中的说法,中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他人的评价,行为规范也来源于他人的要求。比如一个中国人独自出国, 可能会恪守一些所谓礼仪:不乱吐痰,不大声说话。但如果一群中国人出国,由于身边的人对这些行为见怪不怪不会太过苛责,该国人也会变得随意起来。同样一个 人,就因为身边的人不同,行为处事会大相径庭。 微博和SNS,前者更能够让中国人感受到他者的存在。一般人对自己微博界面最关注的地方,未必是那一堆别人说的话,而是右上角“×条新评论、×个新 粉丝、×条微博提到我”。这个小小的区间吸引了巨大的注意力(不过明星例外,想必拥有700万粉丝的姚晨要关注这三个数字,会晕过去的)。这三个数字都是 他者对自己的某种评价——与其说中国人虚荣心重,不如说中国人更在意周遭他人的看法。从这点出发,一些用户去购买僵尸粉,以显示自己广受欢迎,也是有文化 背景的。 而SNS这块相对很弱。人人网直到今年头上,才推出类似“@人”的功能。在人人页面上,我和张三讨论李四如何如何,即便想让李四知道都大费周折。李 四自己也搜不到他人对TA的评价(微博搜自己用户名即可)。SNS网站走的是个人全方位展示的路径。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整体上是一个内敛的民族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喜欢成名成家,而是中国人不喜欢通过高调宣传自己成名成家。 故而,从文化根源上讲,SNS并不符合国人的深层意识,这一脉,可能从商业角度出发能够存活,但很难有大发展,除非进行符合中国人文化的大幅改造。这也就是我过去一篇文章所提到的,门户时代搜索时代,国人尽可以拷贝国外的网站,但社交网络,几乎行不通。 (注:本文提到的SNS,取的是最狭义的概念,Social Network Sites,即类Facebook网站。而所提到的微博,则是中国化的微博,并非twitter。Twitter虽然是中国诸微博的效仿对象,但其实运作机理已经很不相同。) —— 刊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当期专栏 —— 本文没有涉及到垂直类SNS,相对来说,我更看好垂直社区,可以参见我过去一篇文章: 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   你可能还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新浪微博集团类官方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旧闻:微博营销十大模型 想到,微博还能火多久 谁来取代QQ? NOKIA的“全社交网络发布会”深度剖析 从“微博控”到“控微博”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