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美视频网站现状调查:惨不忍睹与风生水起

3月11日晚,优酷和土豆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被认为是视频网站的竞争白热化的表现。由于普遍面临高昂的带宽成本和版权成本压力,加之内容同质化和无法实现盈利的尴尬,中国视频网站正在进入加速洗牌的时代。而在 大洋彼岸,原本与中国视频网站几乎同时起步的美国视频网站却风生水起:Hulu成立不久就实现了盈利;Netflix的市值在一年内翻了 番;YouTube则在2011年12月,拿出了一个惊艳的数据:网站的点播总量,达到了1万亿次。“两边的差距,已经悬殊到惨不忍睹。”   2012 年1月12日,YouTube全球内容合作副总裁罗伯特· 金科尔(Robert Kyncl)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中暗示,网络视频很快就将占据互联网流量90%的份额。 “优酷、土豆合并了!” 3月12日晚,这条消息以每分钟1000次的频率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发,“甚至比乔布斯去世的消息, 还要转得快。”一个新浪工作人员表示。这是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最大的股票交换并购案例:3 月11日优酷和土豆共同宣布将以100% 换股的方式合并。合并后,土豆将退市,汤森路透估算交易额是10.4 亿美元。 视频网站的大佬们,也纷纷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酷6创始人李友善听到消息时,正在美国晨跑,他说:“赞一下古永锵和王微 ,这是商业理智超越个人情感的决定,也是境界与格局的改变,深为之感动。”爱奇艺CEO 龚宇“长舒一口气”,搜狐视频COO 刘春则表示“不紧张。”业内普遍认为,合并令中国视频网站格局产生巨变,有利于整体行业。 但亦有反对之声,原和讯CEO、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公开表示:“优酷土豆并购案是资本界的可耻记录,吃死尸的秃鹫而已。一个公司上市没几天 就只好卖掉,忽悠了投资者,害了公司员工,有什么可吹的?”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投行和机构投资人之间,进行的暗盘交易而已。” “我也认为并购意义不大。”i美股分析师李妍说,“因为此举无法消灭市场上别的竞争者,比如搜狐、 腾讯 。也无法扭转中国视频网站,在业务模式上存在的同质化弊端。” 她认为,中国视频网站“第三方版权内容+ 品牌广告”的业务模式存在弊端,“ 几乎全靠品牌广告,缺乏想象空间。这种复制传统媒体的方式,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说是最不互联网的互联网业务模式。” 而事件的主角,优酷和土豆则对此三缄其口。 中国视频网站的“战事”由来已久,按张朝阳的话来说:“这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一块。” 影视剧网播价格这几年来以火箭般的速度飞涨。2009年,搜狐曾经以每集2万的价格,买下了赵宝刚的《我的青春谁做主》。2010年,奇异网甫 一成立就为购买电视剧支出了5000万美元。而到了2011年,各家视频网站都不吝于拿出2000 万、3000 万,甚至更高的价钱来采购一部电视剧。 去年11月,更传出腾讯视频以每集185 万的价格,购入还未在电视台播出的《宫锁珠帘》的网播权。这个价位已经追上了某些电视台的一轮购剧价。而据乐视网统计,乐视网2011年在网络版权上的投入,累计超过2.45 亿元。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却丝毫没有减少视频网站都面临的困境——内容同质化,而且至今无法盈利。2011 年优酷亏损1.72亿元 ,土豆亏损5亿元。现实残酷,张朝阳预测:“未来视频网站,只会存活6家。” 与此同时, 美国的视频网站却在大洋彼岸风生水起。Hulu成立不久就实现了盈利;Netflix 的市值,在华尔街一年内翻番;YouTube 则在2011 年12 月,拿出了一个惊艳的数据: 网站的点播总量,达到了1 万亿次。 事实上,当初优酷、土豆赴美上市时,都曾经把自己描绘为中国的“Hulu+YouTube”,颇有文青色彩的王微,还为土豆多贴了一个标签 “HBO”。而当他忽发奇想,“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时,YouTube 的陈士骏,还没有开始行动。“中美的视频网站,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李妍说,“但其后的道路,大相径庭。” 尤其是视频分享,按照洪波的话来说,“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中国还要更加先知先觉一点。但现在,两边的差距,已经悬殊到惨不忍睹。” 优酷和土豆的合并,预示着中国视频网站行业的洗牌期正在到来 2010年2月3日,优酷网CEO古永锵(左)和土豆网CEO王微(右)在京宣布共建“网络视频联播模式”,双方在版权发展方面达成战略合作。两年之后,优酷网以100%换股的方式“吃掉”了土豆。 YouTube 模式和Hulu模式之争 Hulu 的运气看起来是最好的。2010 年,它成立仅仅两年后,就由首席执行官杰森·吉拉尔宣布了盈利。 此时,YouTube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已经成立了5年。陈士骏将这间公司打理得异常红火。以至于Google最终在2006年,要花费16.5 亿美元来收购它。 “YouTube 并非一开始就那么火爆,直到2005 年11 月,在借鉴了Flickr的设计理念和分享模式,对网站重新改版后,YouTube才进入爆发通道。土豆网差不多也是在同时开始学习和借鉴Flickr。 可以这么说,Flickr 几乎是所有内容分享网站的精神鼻祖。”洪波如此说道。 YouTube做得并不比土豆网或者其他网站更早,但它做成功了,由此也带动了国内一大批视频网站的跟风与效仿,出现了一大批YouTube克隆网站。 开放性视频分享模式的最大问题是,高人气无法转换成现金收益。无论是YouTube 还是国内的土豆、优酷们,都在不断“烧钱”,却又没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方式。 Google 虽然全力把YouTube 当做一间子公司来经营,但对于如何通过YouTube 盈利,却一直保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Hulu 则完全像一个怪才。这家由新闻集团、迪士尼、NBC 环球和私人股权基金PEP 合建的公司,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新媒体领域里最热门的家伙。 这多少有些反讽。事实上,“Hulu.com 的出台,可被视为媒体大鳄们对YouTube 的一次公开回应。”洪波认为。2008年,Hulu 面世时,外界并不看好这间由新闻集团及其同类创办的“官网”。 Hulu 与YouTube 两种营运模式的差别非常明显,脱胎于传统媒体的Hulu 模式,保证了节目内容的正版化,给企业广告的投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YouTube 模式以用户分享为主,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 i美股的一份报告指出,事实上Hulu 和YouTube 在盈利模式上完全相同,就是典型的广告主付费。但由于提供的视频内容、方式不同,“Hulu 由于拥有大量正版高清内容”,李妍说:“相对于Youtube 上的UGC 内容,更容易吸引大型广告主。” Hulu更占先机的是,一些节目在电视上播放后,第二天就可以在网站上出现。这是Hulu 最大的卖点,即便是比它庞大得多的竞争对手Netflix 也无法企及。当然,Hulu 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几个股东的支持,Hulu 的节目主要由新闻集团、NBC、迪士尼等提供。 与Flickr、YouTube这样的草根舞台不同,Hulu一开始就坚持精英化立场。视频网站,在默多克看来,只是电视台和电影院线在互联网上的延伸。 “Hulu是传统媒体公司内的开明人士,面对‘被革命’的命运所作出的有限反应,其根基仍然建立在对内容制作和传播的控制之上。而这种控制,终将被YouTube 革掉性命。”洪波表示。 YouTube天然的互联网文化,则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节目提供者,不管你是奥巴马、英国王室、华纳兄弟、皮克斯、探索频道、奥普拉,还是普通人,都只是用户。“你可以在YouTube上抱怨美联航弄坏了你的吉他,并且让美联航损失 1.8亿美元,但你无法在Hulu 上干这事儿。” 这和王微最初的想法几乎不谋而合。互联网上的平等、开放,几乎也是土豆最吸引人的地方。不过,在经历了资本和广电总局两次洗牌之后,中国一大批YouTube 克隆网站早早夭折。戏剧性的是,2012 年土豆也退市了。 YouTube 照旧红火,虽然迟迟未交出盈利表。但谷歌引以为傲的是:“YouTube1 万亿次的点播总量,相当于每个地球人都看了140 段。要知道,1 万亿比银河系恒星总量的两倍,还要多。” 现在,鹿死谁手,尚不分明。面对YouTube 如此耀眼的点击数,最近,Hulu 的CEO杰森·吉拉尔透露的营收数据,也甚得资本市场欢心——该公司2011 年全年营收为4.2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0%。 Netflix采取的是与YouTube和Hulu完全不同的会员付费制 Hulu CEO Jason Kilar。Hulu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精英化立场 起死回生的Netflix Netflix 的故事,比YouTube 和Hulu 更为曲折。作为比Hulu 还要强大的对手,Netflix 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媒体(在线视频)播放服务商。 i美股指出,美国网络视频大体上存在三种盈利模式,广告主付费模式(Hulu 与YouTube 为代表)、按次付费(亚马逊、苹果)和以Netflix 为代表的会员付费制。 但有谁能想到,几年前的Netflix,还只是一个负责租赁DVD 的过气大佬呢? 一开始,Netflix 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百视达等传统DVD租赁巨头全都打下马来。如此一来,它在全美就拥有了最多的会员数。但有什么用呢?作为夕阳产业,Netflix 市值最多10 亿美元,华尔街甚至认为Netflix 行将就木。 令人意外的是,Netflix 居然能起死回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观影方式开始慢慢向线上转移,流媒体将DVD搬上了互联网,而Netflix则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i美股指出,其实,Netflix 公司一直想摆脱银色的DVD碟片。早在2000年,Netflix 就曾尝试通过互联网将电影送入家庭终端。但因当时宽带技术的限制,下载一部普通的电影,需要16小时和10美元的带宽费,Netflix最终无功而返。 之后,Netflix又开发了具备网络传输功能的机顶盒,但还是被CEO 黑斯延斯砍掉。反倒是2005 年YouTube 的诞生,真正启发了Netflix走向转型之路。 这种全新的流媒体形式,凭借着即时点播的方便快捷,迅速在用户中流行起来。Netflix 的团队顺理成章地研究起流媒体。奇异的是,一个DVD租赁商,是如何向流媒体服务商转型的呢? 一开始,难以启齿的是该怎么向一个DVD 用户,推介全新的流媒体服务。Netflix 考虑过多种流媒体付费模式,最终决定在不增加现有会员额外费用的基础上,把流媒体作为在线DVD 租赁服务的一部分,免费提供。 Netflix的具体做法是,通过购买版权价格较低的老电影和电视节目,并运用他们引以为傲的推荐系统向会员推送,将会员引向未曾发现的电影或 电视节目。这样不仅没有产生很大的额外成本,另外无限制的流媒体服务,让Netflix 在线DVD租赁在与百视达的竞争中具备差异化优势。 Netflix的策略成功了,原有的DVD 光盘邮寄量持续增长,流媒体业务中至少浏览15分钟内容的会员比例,从2009年开始,在一年时间内增长了一倍。 Netflix不仅仅在自己的在线平台,为会员提供即时的流媒体点播,还通过将流媒体服务嵌入微软的Xbox360、电视机、笔记本、手机的方法,走进人们的客厅、娱乐场所。 “Netflix,会不会将让有线电视成为历史?”美国人开始这样想。 因为,在你所能想象的任何一个地方,Netflix 都能让会员享受到服务,看起来他们要彻底改变人们观看电影、电视的固有模式。 而过去那些老掉牙的DVD 租赁业务,却成为了Netflix的秘密武器。DVD租赁积累的客户资源,也成为他们和Hulu、YouTube 竞争的优势。 现在,Netflix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推出了一项业务——提供每月7.99 美元无DVD 租赁的纯流媒体套餐(Netflix所有的套餐观看流媒体都没有限制,区别在于同时可以租用DVD的数量)。 让所有人吃惊的是,Net f lix斥资了近一亿美元购买热播剧《广告狂人》的网络播放权。在此之前,它在《House of Cards》还没有一部预告片的时候,就买下了全部授权。 在这一点上,中国视频网站与Netflix 很相似。为了争抢网络版权,在2010年之前,中国视频网站一般要等到看完全片,或者起码要看半剪辑版本之后才决定采购与否,但是2010年之后,乐视网 在知道了主创团队、主演之后,就跟制片方签合同了。到现在,签合同的时间越提越前,越来越大胆。《男人帮》定了主创就卖掉了,蒋雯丽主演的《女人帮》也是 定了郑晓龙、蒋雯丽的班底,就卖掉了网播权。 除了提前签合同,有的网站已经开始介入制作阶段,乐视就曾以2000万投入《倾城雪》的制作。而现在很多视频网站开始了“类自制剧”的尝试,希 望通过自己或者与其他影视机构的联姻,打造属于自己的电视剧,从源头开始就占有版权。但,中国同行还是与Netflix 相去甚远。 Netflix 商业的逻辑是:“更多的投入带来更多的内容,更多的内容带来更多的会员与营收,这样反过来又能增加内容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而且,Netflix还持续投入了很多研发资金,以便改善客户体验优化推荐系统,在用户中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增强市场营销效率。 随着公司的内容库扩大和宽带技术的进步,Neflix在美国受到疯狂追捧。会员数由2009年一季度的1031万,增长至2011年一季度的2360万,短短两年时间内增长129%。Netflix在facebook上的粉丝数,突破了一百万。 现在,Netflix 的老对手百视达已经申请破产。而Netflix的市值,已经达到了百亿元。 文/外滩画报 © 推荐 for 互联网的那点事 , 2012.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视频网站 你可能也喜欢: Google欲高价收购Hulu,阴谋垄断视频产业 (@tech2ipo) 美国十大网站 (@tech2ipo) 《福布斯》:中国视频网站的危险泡沫 视频网站“反盗版”风潮背后的隐忧与出路 《南方日报》视频网站陷入困局? 无觅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阅读更多

Path,网络时代里可贵的真实社交

在这个Facebook和Twitter盛行的时代,我们每人都应该有上百位“好友”,然而有研究称,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仅仅只有两个最亲密的朋友。 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圈子里,家人,同事,同学。我们在不同的圈子里分享的信息一般是不同的,有些事总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如何在圈子间划分清晰的界限是各大社交网站共同的、并没有完全解决的课题。 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于是 Path 出现了。 Path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开发的社交网络项目,于2010年10月正式推出,目前提供iPhone与Android客户端。 Path的UI非常漂亮,布局也很合理,你可以在Path上方便地记录生活的精彩瞬间:照片、视频、音乐、想法、你目前所在的位置、和谁在一起等,这些信息形成了你的日志,好友间可以基于此进行互动。你也可以选择把Path上的某个记录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大型网站上。 就功能而言,Path与Facebook、Instagram之类的服务看似没有多大区别,但Path有三点最大的不同: 1、它限制你的好友总数 Path的意图很明确,它希望打造一个相对封闭、有安全感的环境,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与家人和亲密朋友分享个人生活的精彩瞬间。而好友数的限制会帮助用户更加仔细地挑选真正的亲密朋友。 观察Facebook这类开放式的社交网络,你会发现流传最多的信息一般较为大众化:类似于《成功人士的10大习惯》的文章,各种搞笑的GIF图片,各种钓鱼文……真正有关个人生活的事件往往淹没于迅速更新的公共资讯的汪洋大海里。好友数目越多,这种趋势就越明显。 而Path则能够让我们回归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不用理会爆炸的资讯,我只是把自己每天经历的美好瞬间自然地分享给朋友和亲人,不用顾忌旁人知道太多。我只是关心我的好朋友们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去了哪些地方,在做些什么。 2、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状态设置:睡眠状态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使用IM工具时总是担心对方实际上并不在电脑前。在打电话时,也会经常考虑对方是否在休息或者参加会议,方不方便接电话。所以实际上我们对亲人和朋友们的状态十分在意。Path的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其实很重要。 另外,在你将状态设为“入睡”之后,消息提醒功能也将随之关闭,你就可以睡个安稳觉啦。 3、它只提供了手机客户端,桌面无法访问 这一点有利也有弊,比如Path的用户数量或因此受到极大的限制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Path坚持这样做一定是有其原因,比如这样就能保持Path的简洁:用户无需在电脑和手机之间频繁切换;社交圈进一步缩小。 过滤掉更多选择,也许人们的生活将更加轻松。 秉承了Less is more的哲学精神,Path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简洁、务实、温馨。当前正是小众化社交网站纷纷崛起的时候(如专注职业发展的 LinkedIn ,专注体育的 Athlinks 等),随着时代潮流发展,人们对小众化社交的理念越来越认同,相信Path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 GIZMODO ,  Digital Trends 来源: http://tech2ipo.com/46961/ © 推荐 for 互联网的那点事 , 2012.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PATH , 移动社交 你可能也喜欢: 2011年移动社交游戏回顾 (@socialbeta) How-To如何将社交反馈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数据? (@socialbeta) Just.me:未来移动社交网络的雏形? PATH: 只能设置50个朋友的社交应用 Denso:让移动视频更社交化、更有趣 无觅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阅读更多

刘瑜:谁有特权上大学——“无知之幕”的正义

来,给你出一道题。假设你来自于火星,突然被扔到中国,你可能被扔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可能被扔到河南这样的内地省份,甚至可能被扔到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不幸的是,你被扔到中国去的使命,就是去上中学,然后高考。当然了,如果你想考进北大清华这样的牛校,你肯定希望自己被扔到北京上海,因为那里学习条件好,分数线又低嘛。但问题是,你被扔到这三个地方的概率一模一样,各1/3。这个时候,让你来设计一个理想的高考分数线制度,你会怎么设计? 这个假设的情形,不是我的发明,而是美国政治哲学家 罗尔斯 的发明。 罗尔斯 1971年写了一本厚厚的书,叫《 正义 论》。因为这本书厚得让人望而却步,所以我斗胆把它庸俗成一句话:只有当你不知道自己可能是谁时,才能想清楚什么是 正义 。 当然了,他有一个术语,叫“无知之幕”,也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一个非洲饥民。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就是比尔·盖茨,恐怕你会后悔得一头撞死。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 2000卖5000美元一套,万一“无知之幕”一拉开,发现自己其实是非洲饥民,估计也要捶胸顿足。 好了,你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你不知道自己会是北京人,还是河南人,还是西藏人,你得想想什么的高考分数线制度最合理。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不如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所面对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和他们的回答: 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 “平权行动”风波 “平权行动”是60年代随着美国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兴起的一项政策。由美国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政府招标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目的就是扳回历史上对黑人和女性的歧视,把他们在历史上受的委屈折算成现实的利益。 “平权行动”实施之后,黑人和妇女的大学录取率、政府合同中的黑人中标率大大提高。高校录取制度尤其是“平权行动”的热点。有的大学,甚至明确地采取了给黑人、拉美裔申请者“加分”的制度,或者给他们实行百分比定额制。这种拔苗助长的善良愿望,促成了美国的大学里各种族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到90年代中期,一个几乎是“纯白”的学校,已经被“平权行动”粉刷得五颜六色:39%的亚裔;32%白人;14%的拉美裔;6%的黑人和1%的印第安人。 然而从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对“平权行动”嘀嘀咕咕—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它矫枉过正,形成了一种“逆向歧视”。 1978年的“巴克案”(bake case)打响了反对“平权行动”的第一枪。巴克是一个白人男性,连续两年被一个医学院拒绝录取,与此同时,这个医学院根据16%黑人学生的定额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差的黑人学生。巴克不干了—我不就是白点吗?我白招谁惹谁了?他一气之下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对黑人学生实行定额制是违宪的,但仍然在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 紧接着,嘀咕发展成了议论,议论发展成了吆喝。最著名的吆喝,来自90年代中期加州州长Peter Wilson。他吆喝道:“不能让集体性权利践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当鼓励的是个人才干。”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废除“平权行动”的运动。1995年6月,公立的加州大学及其九个分校废除了录取学生中的“平权行动”。1996年11月,加州用公投的方式废除了包括教育、就业、政府招标等各方面的“平权行动”。1997年4月,这一公投结果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可。受到加州的影响,另外十几个州也开始蠢蠢欲动,要铲除逆向歧视的“平权行动”。 取消“平权行动”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1998年是加州大学各分校取消“平权行动”的第一年。这一年里,伯克利大学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一大半,从1997年的562个黑人下降到1998年的191个;拉美裔的学生也从1045个下降到434个。各大学校方很有点“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感慨。 2003年“平权行动”再次成为热点问题。因为今年最高法院遭遇了一个新的“巴克案”—密歇根大学的Gratz/Grutter对Bollinger案。2003年6月23日,最高法院再次作出了一个八面玲珑的裁决:密歇根大学给每个少数民族申请者加20分的本科生录取政策是违宪的;但同时,它又裁定法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而照顾少数种族是合法的。这与其1978年对“巴克案”的裁定是一样的: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但反对用定量的方式来固定这种“平权行动”。 如果说最高法院1978年的暧昧还是理直气壮的,2003年的暧昧就已经是如履薄冰了。那个加分制违宪的裁定是6比3作出的,而法学院“平权行动”原则合法的裁定,是5比4惊险胜出的。Peter Wilson们吆喝了这么些年,终于把“平权行动”的阵脚给吆喝乱了。 你选择哪一种正义? “平权行动”争论的核心,正如众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义”的矛盾。“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史”和“经济”、“文化”的无视。一个经历了245年奴隶制、100年法定歧视和仅仅30年政治平等的种族,必须和一个几百年来在高歌雄进征服全球的种族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何、是否可能来计算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一个祖上是黑奴的黑人录取时加20分,那一个祖上是华工的亚裔应该加多少分呢?一个祖上四代是贫农的人,和一个祖上两代是贫农的人,分值又有什么不同?一个穷白人和一个富黑人,谁更应该加分?……莫非我们还要在每次高考前进行一次阶级成分调查?这就听起来有点耳熟了,而且是不太悦耳的一种耳熟。这种补偿性正义的原则,需要一个巨大的国家机器来整理、裁判历史和现实无限的复杂性,而这种裁判权一旦被权力机器劫持,问题就不仅仅是如何抵达正义,还有这架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了。 所以说,美国最高法院对“平权行动”的暧昧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智慧。它一方面赞同将历史、经济等因素融入政策的考虑当中,否定了纯粹的“程序正义”;另一方面,对如何具体地补偿历史、经济问题,又支支吾吾。毕竟,就算是爱因斯坦,估计也研究不出历史和现实之间、经济地位和政治资本之间的兑换率。 承认一个一个的人,也承认一群一群的人。承认你矫捷的身手,也承认他人肩上历史的十字架——因为在“无知之幕”的背后,你可能是一只兔子,也可能是一只乌龟。 好了,终于可以回到咱们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了——来自火星的你,被扔到大城市、内地、边疆的可能性各1/3,你会如何设计高考分数线方案? 你可能会说:三个地方分数线一样嘛!大家公平竞争嘛! 你也可能会说:让边区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因为那些地区贫穷,教育条件有限,人家北京上海的孩子用电脑打字,俺们这里还是凿壁借光呢。 你还可能会说:我选择让北京上海分数线低一点,其他两个地方一样。因为……因为……咦?你们地球夏天真热啊? 我们知道,这三种选择,第一种叫“程序性正义原则”;第二种叫“补偿性正义原则”;第三种,姑且称之为“夏天总是很热”原则吧。 来源:《南风窗》 作者: 刘瑜 您可能也喜欢: 刘瑜:素什么质 刘瑜:一个人就是一个军队 王平:“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刘晨:“体制内”的选择与被选择:中国人都在做的梦 刘铁芳:日常生活中的儿童立场 无觅

阅读更多

马云:从创业教父回归创业者

徐洁云 被推上神坛,又自我消解成人。马云在公众面前重新定义了自己的角色。 一场淘宝风波让他再度站在风口浪尖。面对“过河拆桥”、抛弃小商户的质疑,马云为自己辩解的同时,进行了一番“去神圣化”。他说他不是互联网英雄,不是创业教父,并不站在道德高峰上,只是个凡人,一个创业者。 马云说自己累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丢掉了对社会的信任和理想主义色彩,流露出对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危机感。 站在阿里巴巴转折门槛上,马云“从教父到凡人”的转变,透露出这家电子商务企业从拓荒到成熟的迹象。 光环黯淡的马云 9月17日下午,马云从美国匆匆赶回杭州,应付一场动乱风波。一身白衬衣,当他走进杭州滨江区阿里巴巴大楼会议室时,侧头看了看大屏幕上淘宝商城宣传片。记者与他寒暄,他笑笑,独自坐下,脸色冷峻,略带倦容。 一周前,淘宝商城出台招商新规,大幅上调保证金与服务年费,立刻引发小商户抗议,恶意攻击,后者试图迫使淘宝取消新规。 事件持续近一周。5万多人参与聚会,5000多人参与直接攻击,112家商户受累。许多人直斥马云“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认为他忘恩负义,开始抛弃小卖家。 这是马云与阿里集团今年以来面对的三度冲击:2月,阿里巴巴B2B公司爆出欺诈,上百名阿里巴巴销售人员牵涉其中。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 淘宝假货危机被视为“淘宝的原罪”。许多人认为,当年依赖低门槛打败eBay,背后有容忍假货的功劳,淘宝才得以成功。而假货一度导致淘宝被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列为年度“恶名市场”。 今年6月,支付宝风波爆发。在未经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批准的情况下,马云为首的管理层将支付宝转出,遭遇排山倒海般的质疑。由此而引发的VIE争议引来了更多的监管,被视为伤害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当财新杂志胡舒立与他的短信公布后,马云立刻被视为“不守契约者”和“自私者”。 按照韦伯理论,马云可被视为“卡里斯马型”领袖。他的追随者并不依赖传统与法律,而是凭借其超凡的魅力博得人们的信仰。 一系列风波,无论对于阿里还是马云个人,这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当马云屡遭丑化,道德光环屡遭侵蚀,阿里集团则遭遇了内外危机。 一位淘宝前员工不久前就对本报表示,自己年初离开淘宝,更多出于对阿里文化的不认同。 有观点认为,很大程度上,此番商城动乱淘宝所承受的压力,也因此前支付宝事件而放大——马云的公众信任度已降低。 危机背后的变革 马云似乎早有预感。去年末淘宝年会上,马云曾说淘宝今年必有一劫。9月初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马云说今年是阿里巴巴本命年,会有波折。 他说,去年就开始思考淘宝商城独立,提高门槛。这对淘宝甚至阿里集团都是变革。 马云认为,能打败易趣,靠的是更懂中国电商、更勤奋。淘宝成立时宣布3年不收费,因为看到易趣收上架费、交易费行不通。9年间,马云遵守了承诺。 但B2C才是淘宝的未来。大淘宝架构下,有流量、用户基础和良好生态的淘宝集市,才是发展根基,淘宝资源需要变现。因此,淘宝商城一起步就收费,定位于优质商家。这是今年6月淘宝一拆为三的背景。 年初危机也是阿里变革催化剂。马云容不得公司出现任何诚信问题。2011年,阿里巴巴旗下业务比过去几年更加强调质量与用户体验。 马云有自己的逻辑。在美这段时间,他一直观察美国经济走向,尤其就业。他认为中国经济未来3年将面临严峻挑战,内需和就业将成中小企业生存关键。他认为,电商或是最好的应对手段,但前提必须拥抱正品,提升诚信。 公众能从3年来马云的公开文字中体会到他急切变革的情绪。 比如,当嗅到经济危机来临时,他曾发出过冬预警。2008年他提出“新商业文明”概念,解释为诚信体系、生态链、分享精神的建设,还有所谓全球化眼光和责任感。 那时他充满信心,心态积极。在与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对话时,他说自己这几年所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价值观、使命感,把优秀年轻人善良的一面放大,每天乐此不疲。 他对稻盛说,有运气一路走来,可能因为看懂了人性。他说,人都有善恶,希望灵魂不断追求好的一面,但如果不能控制住不好的一面,放大美好一面,不会成功。 凡人马云 假如没有此次危机,马云应该身在美国。半月前,他在美国说,创业近16年后,很累,想在美国休息一年。 显然此次攻击触及了他的底线。他沮丧地说,此前一直认为人性本善,但“那一刻觉得人性是恶的,还恶得那么恶心”。 这次他说,自己手心写着四五个“忍”字,并提及飞机上听到一首歌,“最爱的人伤我最深”,委屈顿显。 他不满外界说他过河拆桥,不关心小企业。他认为,在对小企业的理解、关怀及对数据的掌握上,中国没有哪个组织超过阿里。 小商户哀叹门槛上升,运营困难。马云表示愿继续扶持,并强调淘宝也困难,2011年运营成本高达80亿,但没向银行贷过一分钱,没拿过政府一分钱。 过去多年,马云被称为“创业教主”、中小企业呵护者。在40多岁的企业家中,他是中国少见的常站在商业道德高峰上的领袖。但如今淘宝商城上提费用,人们情绪难受。 马云自觉地做着“去神圣化”动作。他说自己并无道德优越感,只是普通凡人,一个创业者,社会责任和使命不是他和阿里巴巴主动去揽来承担,而是本就存在。 消息人士透露,过去多年,马云历经风波,但从来没有一次危机像支付宝、淘宝攻击这两件事让他痛苦。 本报获得的信息显示,马云承受的委屈可能不只来自公众。知情人士透露,支付宝事件至今仍有谜团。马云与胡舒立的短信内容,仅披露三成,未披露部分有更多难言之隐。该人士表示,遭遇误解后,马云很憔悴,家人也很担心。 几天前,当马云说他要在美国呆一年时,外界认为这透露着自信。一年来,阿里集团组织架构已相当清晰,似乎只有“去雅虎化”、淘宝IPO才能让他操心。 但马云心思飘向远方,可能正是遭遇误解之后的心理流露。从美国回来的马云此次如此表白:“希望国家部委能来管电子商务,说实在的,发文件谁都会发。”又说下辈子不想再做电商。 会间,他多次对媒体说,以后和大家交流机会将越来越少,自己也有家人和同事,想做些自己快乐、觉得正确的事。 他描述起在美国参加大自然保护协会董事会议的事情:一些顶尖人士吃简餐、喝冷水,讨论如何保护万里之外地球上某地生态。 人们想到,9月初网商大会,马云特地请李连杰演讲,打算和李推广名为“太极禅”的文化产业。 外人心目中的阿里巴巴与马云,代表着中国新商业文明,已成象征。他现在似乎已背负心理包袱。他的高远目标与难以承受的公众期待和动辄得咎之间,已有割裂。而他创立的阿里集团,还远没壮大到足以承担他的愿景的地步。 不久前,他曾发邮件给年轻员工,希望他们在公司工作更长后再提战略建议,期望维护价值观。也许,他已预感到企业价值观危机。 不过,让马云放弃阿里的目标、放弃自身责任绝无可能。他说,“只要没搞死我,我会越战越强”。他坚信小企业是好的,需要帮助,但他精力有限,不过阿里巴巴“需要走的路却越来越长”。 他依然充满理想主义。他说,前几天难过,是丢了对社会的信任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我丢了,阿里的新员工更会丢”。 但走下神坛的马云,可能比过去更明白个人价值。2008年,稻盛问他是否会退居二线。他说一个人不为未来作准备,就很难做好今天,为自己负责才能为别人负责。 笔者认为,在40多岁的企业家中,马云的商业嗅觉与思想境界都已到一个新境界,过去两年,马云一直强调“家天下”的观念,强调阿里巴巴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 阿里巴巴还无法真正将马云的商业愿景立刻现实化。它还只是个规模很小的互联网公司。即便国内,腾讯、百度等公司的营收,都是它的好几倍。那个刚刚抛弃支付宝的京东商城,营收规模也大过它许多。 阿里巴巴的现有能力,还无法支撑马云高远的理想与愿景。当马云太过于急切地对外表白他如何有责任、为中小企业寻找出路时,在他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甚至与阿里巴巴集团之间,就出现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他可能忽视了眼下阿里巴巴有限的力量。 淘宝此次危机,可能出于这种思维的渗透。这个发展9年的业务,已经是亚洲最具潜力的品牌。但是,它的影响力在于重塑了一种商业理念,产生了海量的交易数据。某种意义上,淘宝可以说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杠杆。 这可能促成了马云“家天下”观念的簇生。在他心目中,淘宝未来延伸的力量会更大。当他不断谈及就业等社会问题时,人们感受到的是一颗道德之心。 但这背后,淘宝还无法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因为,作为庞大交易平台的它,并没有为自身创造多少收益。事实上,其收入规模也十分可怜。如果自身持续扮演小而美的角色,马云的梦想不太可能悬挂得更高。笔者觉得,他近来的愤懑与委屈,可能源自淘宝的现实与他高远的理想之间的矛盾。淘宝确实有理由进一步壮大。 马云这种个性与思维,早已渗透在阿里巴巴集团文化与管理中。在强大的影响力与弱小的现实财务面之间,他正遭受着煎熬。这可能也是阿里持续遭遇危机后,马云有点HOLD不住的原因。至少目前看上去,他可能给自己背负了过高的责任,以至于成了心理包袱。这种心态可能导致高远理想牺牲人的局面。 但笔者认为,马云的责任心与强烈的商业道德感,能让阿里巴巴度过危机。如果要在未来10年,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业选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我会投票给这个男人。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 推荐 for 互联网的那点事 , 2011. | Permalink | One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创业 , 马云 你可能也喜欢: 云笔记: 跨平台云记事本工具 (@showeb20) 创业公司为什么需要使用云服务 (@tech2ipo) 淘宝商城沟通会马云发言全文 马云:爱我的人伤害我最深 两个“疯子”的对话:马云vs孙正义 马云:我成功的唯一理由是“三多” 无觅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阅读更多

开心网:曾经沧海

在我所熟悉的各种败走麦城的创业“大片”中,“守株待兔”是最为经典的一个桥段,屡屡出现,每每令人叹息。他们抓住了或者遭遇了第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商业机遇,在完成鲤鱼跃龙门之后,固执的迷信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发展战略,甚至个人能力,企业文化,无法直面市场环境的突变及用户需求的变迁,从而无力迎接第二次机遇或者挑战,并终至消隐于江湖 还记得开心网吗?那匹黑马?生于2008年2月,盛于2009年岁末,卒年不详。 还是先让我用另外一个故事来导入开心网的起伏沉转吧,因为于我而言,这两个创业故事竟有着令人唏嘘的相似。 故事纯属事实,并无虚构,故事开始于2002年。那年,一个后来才得以认识的年轻创业者,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以100万元的代价投资了一家电脑摩托车的作坊企业,当年时并无传奇征兆,无人料及的2003的一场非典竟造就了中国电动摩托这行业销售额的疯狂增长,后来事后诸葛亮们这样总结:非典迫使工薪阶层弃公共交通,转向自驾电动摩托,开启了电动摩托正式走进消费者市场的大门;非典促成了当年,行业销售规模1000%的暴长,从两亿元直逼二十亿元。 于是传奇开始上演: 2003年朋友的企业超过6000万元,2004年超过1.5亿,朋友关闭了其他所有公司,出任彼公司的总裁,至2007年,我结识他时,他的企业年度销售额超过五亿人民币,名列无锡查桥(中国电动摩托车之都)前五强,他修建了查桥一带规模最大厂区,规模堪比通用汽车,他重金聘请了周迅,林心如,孙楠等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他的名片台头贵为“董事会主席”。彼时的他一时风光无限,傲视行业内各路英雄。既是朋友,我便建言:何不乘此良辰美景,引进战略投资,谋求更大发展。朋友踌躇满志:滚动资金加上银行贷款,足以支持企业发展,出让股权得不偿失,企业三年内必将上市。 同样是无人料及,风暴还是在不期然间降临,2008年他的企业年度销售目标是十个亿,两个季度过去,销售额只是刚刚超过一亿六千万,多品牌战略开始显露出极大的破绽,销售回款不力,供应商不肯赊账,银行拒绝贷款,百般无奈,朋友开始尝试高利贷……后来的故事我不说你们也都猜得到。 在我所熟悉的各种败走麦城的创业“大片”中,“守株待兔”是最为经典的一个桥段,屡屡出现,每每令人叹息。他们抓住了或者遭遇了第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商业机遇,在完成鲤鱼跃龙门之后,固执的迷信企业规模,资金实力,发展战略,甚至个人能力,企业文化,无法直面市场环境的突变及用户需求的变迁,从而无力迎接第二次机遇或者挑战,并终至消隐于江湖,“泯然众人矣!”   好吧,我们还是回到开心网,让我们先看两个曲线: 一个是新浪微博全球流量的上升曲线,一个是开心的下降曲线。媒体这样注解: 数据则显示,kaixin001.com的页面访问量最近三个月下跌30.22%,人均页面访问量也下滑-20.4%。从alexa排名来看,开心网已经落后于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腾讯朋友等SNS社区网站。 若从2010年年初算起 ,一年半时间,开心网的每日用户量跌去约65%。曾经风光无二的开心网,正在无可奈何花落去。 为何一家创建于2008年2月,同年即获得北极光500万美金投资,次年又再次吸入包括启明创投、北极光创投和新浪网,总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的互联网黑马陨落的如此急速?为何号称最牛的中国互联网产品经理之一的其创始人能把“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励志片彻底的改造成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文艺片。 我们试图从过去寻找端倪,于是发现诸如此类的记录: (2008-09-15 23:30:01) 易凯资本CEO王冉这样归纳开心网的成功要旨:一、病毒式口碑营销的价值尤为重要,这是Web2.0时代的营销方向,二、模仿并非毫无价值。事实上,开心网最主打的几个功能都是Facebook的直接翻版。当然他不无担心:一个是如何保持人气,到目前为止开心网尚未证明它是一家拥有卓越的产品创新能力的公司。仅靠模仿人家的几款游戏和几个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另一个问题也是更加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假设能够保持住并且不断凝聚更多的人气,如何把人气转化成盈利。以为有了人气就自动有了价值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他最后顺便说一句,如果开心网在一两个月内还不能推出更加有意思的新功能和新服务,我在上面可能也不会呆太久。 一年多以后,2010年5月31日腾讯科技讯消息,启明创投合伙人、开心网投资人童士豪透露,开心网已盈亏平衡,不惧Facebook入华。他继续讲道“大家也很清楚,历史上至少这十多年来还没有任何一家国外的互联网网站在中国能够做得非常好,主要原因还是本土化的问题。”他对开心网甚有期待:“对于开心网来讲,我希望的是用户喜欢在上面玩儿,觉得产品做得好,到位,服务好,跟他生活息息相关,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时间继续推进到2011年7月15日,“来自投资界的消息称,昔日国内SNS明星企业开心网在赴美上市遇阻,已经错失最好的上市机遇。更有悲观的分析师认为,开心网上市已经不太可能了。” 何以至此?开心网的起伏跌宕,众说纷纭,大致总结一下无非有这样两种说法: “不够快”——“相比善于炒作热点话题的新浪、财大气粗的腾讯,开心网没有发挥出创业公司“快”的特点。犹疑不决的程炳皓直到2010年5月才允许第三方应用接入,当月第三方组件仅14个,2011年1月才完全开放接入。“ “应用无力论”——开心网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Facebook?代表人物: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在他看来,开心网一开始就错了。Face-book做的是通用平台,靠平台来带用户;而开心网被称为“恶搞型社交娱乐网站”,主打偷车位、卖奴隶和偷菜,是靠应用来带用户。 关于这两种观点,我有不同理解。一,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快不快不是决胜的最关键,关键是方向,一旦方向选错,你能做的只能是努力犯错。二,谁说应用无用?应用当然可以造就平台,twitter是一个应用,腾讯也是从qq开始。开心网之殇,不在于它从网页游戏应用开始,不在于它开放api不够快,在于它没有及时察觉用户需求的变迁,没有及时把握住第二次机遇。还记得09年至10年年间,开心网上最吸引用户的是那两块内容吗? 没错,一是朋友转帖、二是网页小游戏。 非常可惜,它没有认清“转帖”这个需求的实质:中国现在并不需要一个中国版的facebook,用户当下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承载发言权知情权的社交网络。大约有六十年了吧,中国一直是一个相对“禁言”的社会,有什么能比满足民众沟通交流这个需求更大呢?有什么能比开启民智宣泄民众秘密和情绪更有吸引力的呢? 当年只是数月间,程炳皓用几个小游戏,让开心网这个名字风靡全国,聚集了千万数量级的用户,构建一个社交网络的雏形,这肯定算一个奇迹,但是他和他的投资人显然轻视了那句话“马上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不经意间,开心网错过了微博,也错过了远大的前程。程或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但显然不是一个用户需求分析大师;曹国伟给了程第二笔钱,却用新浪微博亲手埋葬了开心网的未来。 程炳浩曾经这样诠释开心网名字的源来:白领在繁忙的工作中需要开心,开心更能联结人的情感。这个释义,至今看来,有点扯淡,世上哪有任何一种开心,可以旷日持久?成功得于偶然,并无任何不妥,关键是看能不能抓住下一次机遇? 说到这,若问:当今互联网江湖,谁是“抓第二次机遇”的顶尖高手?谁又在紧锣密鼓的抓他的第二次机遇? 我略微思量,说:恐怕正是马化腾和他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微信”,微信对于马化腾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他从虚拟网络社区转向实名网络社区的最好机遇,一旦他能构架成功,恐怕十年之内又是难逢对手。所以,近来在雷军的米聊和微信的赛跑中,我们看到了微信的后来居上,看到了微信团队绝不手软的投入,于是看来,米聊极有可能是这场残酷比赛的一个过客而已。 似乎有点越扯越远,好,就此打住。 本文首发于《企业观察家》九月刊 作者微博: http://weibo.com/1723094887/profile/ © 推荐 for 互联网的那点事 , 2011.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开心网 你可能也喜欢: 环球企业家:告别开心网 开心网开始收费了:送生日礼物需付费2元 程炳皓:只要开心网这个名字 模仿无错请勿抄袭 在信息架构层次对比开心网和Facebook的设计 开心网用户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无觅 Feed enhanced by Better Feed from Ozh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