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

莫乃光:散播互联网威胁论的真正动机

作者: 莫乃光  |  评论(3)  | 标签: 绿坝 , 社交网络 , 防火长城 , 网民 , 冉云飞 , Facebook , 微博 , 推特 , 社科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两週前公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这是中国首份官方就新媒体的研究报告,指社交网络应用已成为网民沟通的主要渠道,用户数目和使用量都激增,但报告同时指出,社交网站以病毒式营销手法,收集甚或泄漏个人资料,以至政治、军事、商业机密讯息,更点名指Facebook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利用,有机会用於顛覆其它国家,「特殊政治功能让人心生恐惧」。 可是这些指控却没有提出具体证据或个案支持,与其说是研究的结果,倒不如说这是预设立场,再堆砌资料用於危言怂听。除了「顛覆罪」,这些预设立场还包括:商业公司「利用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用以牟利,已成为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至於什么叫骗取?从报告所见,那只像正常的客户关係管理──,而网络游戏则「约有九成五涉及刺激、暴力和打斗」云云。总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很危险,「很黄很暴力」,潜台词当然是要加强监管了。 针对Facebook別有用意 相信网友犹记得去年六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局突然要求全国销售的电脑预先安装绿坝过滤及监察软件,但后来遭网民、电脑厂商等强烈反对,加上被发现软件侵权,计划胎死腹中。当时笔者已经指出,政府要求內地使用电脑的市民安装绿坝,背后的理念,其实也是因为担忧网络2.0和社交网络的用户主导內容,使其无法如现时般全盘控制讯息所致:当每个用户可以创作和传播讯息,即使政府以防火长城过滤外来网上资讯,也没法阻止愈来愈多的网民自己互相分享消息,创作內容甚至在网上动员起来。虽然绿坝计划失败了,最近还传出相关公司破產,但大家不用沾沾自喜,没有绿坝,还有当局强制互联网供应商和网页寄存商安装蓝坝,和不断加强的防火长城。 不过,有趣的是,报告为何点名针对Facebook这家在中国並无办事处而其网站也被中国政府的防火长城屏蔽的公司?理论上,內地的市民是无法使用Facebook的。即使说有社交网络被用作革命用途(是人民用来试图推翻政府,並非外国政府顛覆),也是伊朗人民利用Twitter的例子,都不是Facebook。为什么社科院偏偏选中它? 笔者认为可从几方面看。首先,早前有消息传出Facebook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社科院现在是以学者身分代官方传话,中国政府不欢迎你。第二,Facebook近期在世界各地因为私隱问题已成眾矢之的,社科院正好借用来针对他们,如果政府选上Twitter来「批斗」,反而令內地网民联想內地流行的「微博」,太「真实」的话,反而提醒了网民「善用」微博革命。笔者认为,报告针对Facebook实在不过是指桑骂槐:Facebook被禁在中国墙外,大概也不易进来,批评他们作用不过是向国內的网络公司和社交媒体施压,传递「你们小心点」的讯息。 微博威力难挡 果然,报告公佈后不久,在过去一年(自从去年六月Twitter被正式「永久」地被防火长城屏蔽后)在中国火红的微博,包括中国四大入门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一夜之间全变成了「测试版」,搜狐和网易的微博,更先后一度暂停服务;显然,这些微博正被「整顿」,最多港人使用的新浪微博,最近两星期有些用户被刪,或者不能被搜寻,微博內的连结亦一度不能转到国外的网址。微博用户都感到有如山雨欲来之势,担心迷上数月的微博会突然关闭。各网站以「网站升级需要」,和这些微博推出以来,其实一直也是「试用版」,掩盖这些突然转变的政策,而试用版的实际意义,可能是「尚未得到许可经营」,即是说政府可能考虑正式监管这些容许网民互动的应用服务,特別是针对敏感內容和异见用户,营办商或许要正式申请,才可以提供服务。 事实上,去年底社科院已公佈《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微博领袖人物在网民中的感召力和煽动性极强」,其它网民对他们的微博的关注,形成网民討论时事的园地,甚至发动社会运动。最近数星期在广州萌芽的「保卫广州话」运动,就是个好例子。广州网民用了特区政府的「起锚」徽號,恶搞电影海报在微博广传,动员网民在本月廿五日上街「撑广州话」。的確,微博吸引了一大批內地以外的用户加入(连香港政府新闻处也在约两星期前在新浪微博开了帐户),这种前所未有的沟通加强了双方了解,也开始带来不少微妙的变化。 不过,与社科院领袖论的相反,中国独立作家冉云飞在去年底的一篇题为《无法统一思想的推特》(註一)的文章內指出Twitter的平等性,「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甚至有可能对人气很旺者发出批评和质疑,这都决定了再有人气的人都不可能垄断意见、统一思想…推特上信息的相对多元化已慢慢形成,上推特较多的人听不同意见的能力,將会比只听单一声音的人,有更多的信息分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的態度,这便必然会逐步促进公民社会的诞生。」但明显地,中国官方思维,必定对这两种理论都同样担忧! 官网介入竞爭 除了收窄监控网站和社交网络,中国政府另一招数,將是推出更多由官方媒体经营的社交网络与各大网站公司竞爭。官方媒体人民网和人民日报在六月推出了「人民搜索」的测试版服务(goso.cn),声称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综合中文搜索引擎」和「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搜索结果」,人民搜索的搜寻结果的「安全」程度,大家可想而知,而人民搜索的主要竞爭对象,正是百度。说到底,政府还是对「自己人」较那些国內企业有信心,即使之前依赖它们与西方互联网企业竞爭;加上互联网服务仍极有利可图,既为神功,也为弟子,国营官方媒体想分一杯羹,自是义不容辞! 笔者相信中国政府不会完全禁止微博等社交网络,但就会放一下,收紧两下地尝试保持控制。毕竟,至今年六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四亿二千万,微博人数也过了数千万,贸然收紧监控,不利社会和谐,反而利用多种手段对准目標地控制,才是「行之有效」的监控方法。例如,即使中国网民数目不断攀升,刚发布的《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却反映中国网站数量减少了13.7%,相信是政府收紧域名註册和打击「不良內容」网站的「成效」了。 捍卫互联网自由 归根究底,中国面对的稳定和管治问题,起因並非互联网。社交网络上的现象只不过把中国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突显了,而更因为社会上没有正式渠道表达这些不满,更令网民集中在控制相对较「少」的网上发难。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在社科院报告发布会上说,这些现象其实不单在新媒体上出现,传统媒体也一样;他的话,其实正反映了政府深深忧虑失去舆论「制空权」。 可以肯定的事实是,中国网民的独立思想正在萌芽发展中。面对社科院这种以散播恐惧以图合理化监控的做法,笔者反而认为不用过份为內地网民担心,因为无论官方怎样做,中国互联网上的讯息流通量只有愈来愈多,这始终是不爭的事实。 相反,我们要小心面对的,是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包括香港甚至各西方民主国家,那些同样在散播互联网威胁论的政府或团体,令我们所拥有的互联网及讯息自由,不进反退! 註一:冉云飞:无法统一思想的推特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33150713668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3 个评论 莫乃光的最新更新: 唇亡齿寒? 兔死狐悲? / 2010-07-17 18:10 / 评论数( 4 ) 「唐骏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2010-07-13 08:06 / 评论数( 1 ) Google在中国转鈦? / 2010-07-09 17:30 / 评论数( 4 ) 足球隨想:美国后来居上的教训 / 2010-07-06 08:10 / 评论数( 0 ) 上帝之哨 / 2010-06-29 07:58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译者:俄罗斯:网络评论审查“一日规则”

网上媒体必须在被通知后的一日内删除或编辑「不当评论」,否则可能失去他们的大众传媒执照。 「 大众媒体法 」[俄文]第四条列出了被禁止的话题,其中包括煽动仇恨、恐怖主义与暴力、色情链接和泄露国家机密。 6月23日,Roskomnadzor通过电邮向 Apn.ru 网站发出了 首次司法警告 。但当时还不清楚评论必须在多长时间内被删除,也不确定官方要求是否能用电邮通知。Roskomnadzor于7月6日 发表 了一份文件说明通知书的指导方针,标题很长:《因不能容许的资讯自由滥用而发布呼吁给于电讯网络与互联网上发行的新闻媒体之程序》。( 全文 [俄文]) 流程如下: Roskomandzor工作人员对不当评论进行截图,保存至硬盘并打印。 然后「负责互联网政府管理和执法」的官员对「侵犯资讯自由」的证据进行认可。(文件明确的说「认可」,而不是「判断」或「判定」。) 在这之后,Roskomnadzor向网站拥有者发送电子邮件和传真,要求删除或修改受质疑的评论。 如果媒体未在24小时之内未按要求进行处理,就会受到一份法律警告。被多次警告后,媒体会被起诉。如果Roskomnadzor赢得诉讼,网站将失去它的大众传媒执照。 「大众媒体法」和 Roskomandzor 都没有解释如果失去执照,网站是否会被关闭。但是对于大部分商业媒体来说,这意味着它们将不能合法运作(收取广告费和向员工发薪水等)。 Roskomnadzor 首长Sergey Sitnikov 解释说 [俄文],该部门的目的是「阻止非法信息传播」。但这个消息使很多俄罗斯博客感到不安,他们在资讯技术相关的入口网站 Habrahabr [俄文]上对此激烈的讨论。 一些博客试着往好处想(不过失败了)。 StrangeAttractor 写道 [俄文]: 如果法律禁止煽动恐怖主义和暴力,是可以的,并且很好。但如果它禁止你对某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对自己的国家表示自豪……,这无疑是激怒人的愚蠢行为。 Newpravda 写道 [俄文]: 从一方面来说,这是好事。我是说,不让恐怖分子得到自由说话的权利。但基于现实情况,他们(Roskomnadzor)会用「一日规则」为所欲为,如果他们为了宣传目的禁止Gena和 Cheburashka (人气卡通明星),我不会感到惊讶。 人们也在讨论这项法规的效果与含意。 Vitaliidaniuk 怀疑 这份文件的功效,他认为对文章旁边常会有的Twitter评论或合并评论系统(如 Disqus 或 InteseDebate )是很难控制的。 Voldar 建议 [俄文]可以用众所期待的 国家搜索引擎 来搜寻不当言论并向作者自动发送通知。 XaosSintez 谈到 了任何的讨论都有很大的可能被仿冒的 Roskomnadzor 通告所阻碍。 xoco 分享 [俄文]关于政府已经在监控线上和线下言论的故事: 真是糟透了。我想分享我的故事,与开设 Lyubertsy 市 (莫斯科的卫星城)的一个社区网站有关。我们在论坛上讨论状况不好的道路、新的建筑物和混乱的市场。于是论坛用户们想要到街上吸引人们注意有半米深坑的道 路,并且商量是否要以示威游行封锁道路。当天我们就收到来自官员的讯息,其中要求我们告知论坛上抗议者的信息、IP地址、登录论坛的时间等等,彷佛这些人 参与了极端活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已经没有任何言论自由了。 经过讨论,博客们在Twitter上建立了 #ru_cenz 标签来追踪所有关于删除内容的新规定和俄罗斯网络审查有关的事件。 Roskomnadzor 最近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禁止任何形式审查的俄罗斯宪法,似乎还违背了梅德韦杰夫总统 对此事的看法 [俄文]。这件事显示了当前政权的几个特点:不尊重法律和人权,言行不一,且显然具有影响和控制俄罗斯网络的意图。 校对: Soup

阅读更多

郭鹏程: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化及其意义

摘要:这篇文章试图避开技术,站在互联网本身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即社区化的逐步形成。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也试图剖析互联网社区化的本质在于构建一种“环境”,这种“环境”是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粘性而产生的。SNS网站如何构建这种环境,也就成了本文所关注的地方。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会有与你我擦肩而过的人,而这种不经意的相遇就是由互联网的社区化造成的。在下文中,笔者试图通过简述互联网社区化的发展历程进而深入探讨社区化的本质所在,希望对部分互联网初期的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互联网社区化的基础——六度分隔理论   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社交网站),其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是你与一个陌生人之间只需要六个左右的朋友就能够互相发生信息的传递。   因此,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的网状结构,就可以通过友人亦或是友人的友人所形成一种互联网上的弱连接。这一种看似粘性很不稳固的人际网络实则构成了一种相当紧密的人脉关系。这种人脉关系早已经突破了地域性的束缚与时间上的局限性。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年代,懂得如何去利用社区型资源的人,才是互联网上真正的适应者。    二。长尾的意义——小众化时代的来临,让你我成为彼此的过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由克里斯。安德森所提出的“长尾理论”。通俗的讲,“长尾理论”就是当一系列成本降低后,看似原本没有销路的产品,都会找到自己的市场。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这“无数”的小众化产品的销售总和,可以超过主流产品的销量。   当长尾与互联网相结合时,无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小众化时代的来临。小众化时代的到来,随之所引发则的是人们趋于个性化的内心世界会被逐步释放出来。   从最早的固定的几十个电视节目到之后门户网站的信息聚合集约化再到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以至于如今的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制造信息,从而让别人寻找到自己。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长尾的意义给了SNS更大的支持,即身在其中,个人必定会因为相同信息的整合从而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可以这样说,当自己正在寻找的同时,信息也正在寻找自己。在这里不得不称赞的是,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先生对于未来互联网本质的理解很为深入:“你要找的正在找你”。这里的高明之处在于这句话中根本没有提到一个特殊的限定,例如是信息亦或是人。因为这一切在虚拟的网络当中,都是完全无意识的接触。    三。社区的必然性——是过程,而非目的   在这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里,国外社区型网站如:Myspace、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均已兴起。当然,中国的互联网也已经历了多次蜕变,从老三家的“新浪、网易、搜狐”到新三家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都在向社区化转型。当然,校内(人人)、51、开心等则是彻彻底底的根植于社交类网站。   有一点很清晰,那就是网站若要想能够更有活力的生存,想要活的更久,不仅要学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更为重要的就是要架构出社区这个意义,形成一个个的“圈子”,从而制造出良好的用户体验。依托圈子的力量将用户粘住,提高用户的活跃性,从而反作用于“圈子”,这样所形成的良性的循环式发展,比一味靠炒作的噱头而短期增加用户的手段要长远得多。   因此,可以这样说,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用户之间相互动的时代,社区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一定要切记:这只是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绝对不是目的所在!   当然,你也许会发现,现如今,但凡做网站的,谁不说自己是在做社区?这早已都不再算是一种流行了。可是,这里面不乏鱼目混珠者,跟风做出来的“社交网站”,连“形”都不似,更不要说“神”了。    四。社交网站的本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才是最核心的技术   首先,我要在这里申明很重要的一点:做社区不是在做技术, 学会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才是最核心的技术。   互联网的社区化其实就是一种通过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的整合从而最终达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互联网社区化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意义,所有的价值也都架构在参与者之间互动的价值之上。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趋向于服务型的网站,社区化网站不仅要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更要深刻的触摸到用户之间所需要的服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单个的用户是不可能形成圈子的。所以,纯粹针对个人的技术性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记住,你的用户要的不是与一个程序之间的互动!单纯的只是机器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唯一的意义就是没有任何意义。在没有高度革新的技术出现之前,不要指望你的技术会比对手高明多少。单靠冰冷的程序是不可能点燃起用户的热情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服务呢?简而言之,就是要想方设法的造就出更为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   如果说社区化的本质在于“人与人”,那么社交网站的本质就在于建立起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环境”。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开放API后所植入的一些第三方的应用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构造了更为优良的用户之间的环境。这主要是变相的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试想,给你一个单机版的偷菜游戏,让你与机器竞争,你也许连考虑都不会考虑。因此,这里面要看到的是,游戏后面的意义不是程序,而是活生生的,与你我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意义。而这些程序正是起到了连接你我,加之满足一些基于人性上的弱点,因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正如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所提到的“做造钟者而非报时者”。因此,最好的粘性就在于产生一个良好的机制使用户之间自发的产生粘性,这使得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产生了彼此的依赖感。这种粘性是一种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粘性,非常牢固,因此这样的社区存活的时间也就更为长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由此可见,纯粹是依靠模仿而形成的社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因为这种社区的本质是为社区而社区化的,其一切的意义都根治在纯粹的技术之上时,根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存在!   总而言之,为增长而增长,依业绩而业绩,就模式而模式根本不可能成就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的互联网公司,缘木求鱼的结果只能是徒劳与枉然。一切都只不过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罢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社区化的意义归根结底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意义。而这一切的产生也都基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社区就像是经络一样,疏通经络是只一种过程,其目的不在于疏通本身,而在于疏通经络后的效果与意义。   一言以蔽之: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被卷入其中并且参与运行,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信息,吸引信息,进而逐步完善社区本身的构建者。   本文的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也同时找到了你。   来源:郭鹏程投稿,作者电子邮箱:catkin.guo(#)gmail.com, 原文链接 。 评论《互联网时代的社区化及其意义》的内容… 相关文章: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无法注销的人人网经历 人人网的崛起——中国局域网的信息集散地 社会化媒体优化的十六条准则 微博营销分析—后宫优雅事件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 我的Facebook – 月光博客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译言:推特迫使媒体正视客观性的意义

又一位记者因推特而辞职——这一次是 CNN 的一位资深编辑、混迹新闻网络达 20 年之久的老手。Octavia Nasr 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信息,表达对一位被某些国家(包括美国)视为恐怖组织的真主党精神领袖的什叶派教士的逝世的伤感之情后,同意离开公司。虽然有很多记者都曾因他们在推特和其他网站上的言论而丢了饭碗,但 Nasr 可能是因推特而辞职的职位最高的一个了,而她的离去很可能将会重新激起记者是否应该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个人意见的辩论。 In a message posted on July 4th at 4 a.m., Nasr — who contributed to the network’s Middle East coverage — said that she was sad to hear of Grand Ayatollah Mohammed Hussein Fadlallah’s death, and that she respected him as “one of Hezbollah’s giants.” A CNN spokesperson said that her comments were “an error in judgment” and that they “did not meet CNN editorial standards.” Ironically, Nasr was described in her online biography at the network as “a leader in integrating social media with newsgathering and reporting.” 在 7 月 4 日早上 4 点,Nasr——她负责这一网站的中东地区——在一条信息中说她听说 Grand Ayatollah Mohammed Hussein Fadllallah 逝世的消息感到很难过,她还说她将他敬为“真主党的巨人之一”。一位 CNN 的发言人称她的言论“有失判断”、“不符合 CNN 的编辑的准则。”讽刺的是,Nasr 在这个网站的在线简介上被描述为“集新闻收集与报道于社交媒体的领头羊”。 Nasr said in a blog post that her comment was misinterpreted, and that she didn’t mean she agreed with everything the Hezbollah spiritual leader believed about Israel. She also said that her experience “provides a good lesson on why 140 characters should not be used to comment on controversial or sensitive issues, especially those dealing with the Middle East.” Nasr 在一篇博客中说她的言论被误解了,她的意思并非赞成真主党精神领袖对以色列的一切看法。她还说她的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那 140 个字的微博不应该用来评论有争议的或者敏感的话题,特别是那些和中东有关的”。 Nasr’s departure is the latest example of the double-edged nature of Twitter when used by the media: its brevity and personal nature makes it the perfect medium for journalists to both report the news and express themselves, and allows them to connect with readers more easily than traditional publishing methods — but those features also make it the perfect weapon for pointing out what critics might take to be a journalist’s failings or personal foibles. And it is tempting for reporters and editors using Twitter outside of the newsroom to say the things they couldn’t say while they were busy trying to remain objective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