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

中国报道周刊 | 百名学者联名信羞辱了谁

  看到156名“海内外学人”联名给中國社科院发信,要求调查新华社记者刘菊花的新闻硕士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可谓吓了一跳,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和听说有这种这么大阵势联名对付一个人的做法。第一个反应是,天哪,学者,脑袋哪里去了?说近乎邪门也不过分,而且赤裸到如此地步。我无意给任何人扣帽子,因为从下面这七个方面来看,这封联名信实在是离谱到惊人的地步。   首先,无论是在民主国家还是專制国家,文化人集体联名呼吁一件事情,几乎全部都是针对政府,或政府的某项政策。我在美国二十多年,从没见过就某一个“个人”的问题,学者们联名给政府(机构)发信要求处理。过去一个多世纪中,民主国家知识分子联名,差不多都是反战之类。像反二战、反越战、反伊拉克战争等等。反的都是政府本身,或者政府的某项政策。   在專制国家则是抗议没有自由或人權状况恶劣。像当年捷克知识分子联署的《七七宪章》,是表达对極權的不满,虽然我完全不同意其谏言的调子,但起码它的指向是政府,而不是任何个人。   对个人的事情,联名都是呼吁救援,而不是联手对抗。明摆着的道理,除非他是希特勒、毛澤東之类的獨裁者,否则个人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哪怕他是有五亿博客点击量的韩寒。所以个人的事情(无论是犯错或犯罪),无论是寻求舆论和法律途径,都应是个体的行为,而不应是集体、团伙对抗个人。如果有权势的个人,得到官方保护,文化人的联名抗议追究等等,也只应是对着政府、衙门本身的错误。   其次,寻求真相,不是靠人多势众、拉帮结伙。心灵强大的知识分子,不用“联名”示威,不需群体壮胆。事实上,联名是一个展示文化人怯懦、无能的行为。为什么?因为文化人起码是识字的、可以写几句话的。任何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并敢于承担的文化人,都会自己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在别人写的东西上签个名——既不用自己写东西,也不必自己承担责任,有荣光的时候,则少不了也有我一份。所以说,联名这种东西,多数都是无能、不敢承担、却贪图虚荣的表现。过去这些年,海内外不少人,什么名都去签,就靠在联名上签名签出名气。   文化人集体签名对付一个名人都是一个足够虚弱的表现,而联名对付一个无名小卒,则明显太超出正常范围。我属于孤陋寡闻的,在156人名单中我只知道吴稼祥、 徐友渔 两个名字,但从名单后面的头衔展示来看,什么教授、院长等等一大堆,他们的身份地位明显都高于新华社的普通记者刘菊花。这样一些人,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公开撰文,或者自己上书社科院,提出刘菊花论文的问题。但他们为什么不用个人的名义单独做呢?那么多拥有官方头衔的教授、院长们,联名对付一个此前毫无知名度的小记者?用这么大的阵势?我的历史知识有限,搜肠刮肚,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没找到这么“壮观”的东西。   这里清清楚楚,“打假”完全不是这封信的目的,全国数不清没有被追究的抄袭、剽窃、造假,一伙人联合起来“打”一个稍有名气的人的事儿都没见过,而一百多人来揪这么一个小人物,说是为追求学术真实的话,是蔑视所有人的智商。   第三,这还绝不仅仅是团伙对一个人,而是团伙对一个人的妻子!任人皆知,这封联名信醉翁之意不在酒,刘菊花这个小记者之所以得到如此大阵仗教授、学人的关注,就因为她是“方舟子之妻”,该信直接这样点出。这点,就是我在开篇指出的“近乎邪门了”。方舟子有多少严重问题,他们都应该把矛头对准方舟子,去跟他作战。即使一伙人对一个人打架,也应该对着方舟子一个人,而对准人家妻子,则不仅是品味低到不可理喻,更暴露出一种品质。   这就像武林比赛,打不过高手,就跑去把人家老婆揪出来揍一顿,连最原始部落的武林规矩都没有了。这不是跟背后下毒、放暗箭的性质一样吗? 一对一斗,去攻击对方的妻子都够损透了,而纠结一百多人去“打”人家妻子,真是全天下都没见过的事儿。   我们反观目前公众对韩寒的质疑。明显地,如果韩仁均和韩寒作弊,韩仁均的妻子和韩寒的妻子都肯定是清楚真相的人,因为自己的丈夫是否每天看书、写文章、发博客,天下没有不清楚的妻子,除非是假婚姻。但我们看那么多质疑韩寒的人中,有一个把矛头指向他们的妻子吗?连匿名网友的评论,起码我是没见过拿他们妻子撒气的。反而是韩寒,在第一篇回应中,就用极端下流口气把麦田家人拖了出去。为什么这“156”和韩寒在一个思维轨道里?   第四,这封联名信在“这个时间”抛出的另一点邪气之处是,它是冲着方舟子质疑韩寒来的。刘菊花的硕士论文被质疑抄袭,不是新闻,起码一年多前就撒在网上了。但当时这些人怎么不出来联名?因为那时没有方舟子质疑、揭露“人造韩寒”的事情。在“方韩之战”正酣之际,这些人跑到方家后院放火,揪出方家妻子,其司马昭之心也实在太过于明显了吧?   谁都有相信韩寒、保护韩寒、捍卫韩寒的权利。如果“156们”真的认为韩寒没有代笔,是文学天才,为什么不每个人出来写篇文章,用你们相信的事实,向大众证明韩寒的真实性,或者组织一场文学讨论会,让“韩天才”在直播电视上展示他的文学才华,那样既可让“方舟子们”哑口无言,让倒韩派从此闭嘴,更可以让挺韩公知们扬眉吐气,让韩粉们春风得意。但不走这样正规的挺韩之路,却跑去“刺杀”韩寒对手的妻子了,这成何体统?大丈夫再无能,也不至于掉价到如此地步吧?   第五,我没有做调查,据国内的朋友来信说,这份“156”名单里,不少人曾被方舟子揭露“学术造假”。方本人也在博客例举一些被他揭露过的人。这些人参与这个联名“打”方舟子妻的事情,就更不可思议了。别说这件事儿有前面那么多严重错误,即使正确,曾被方舟子质疑过的人,起码也得因避嫌而躲开呵。这里明摆着嘛,即使你完全出于公心,也一下就会被人指出你是出于报复的动机。更何况,这个联名形式、手段和出台时间,已经清楚地展示了,他们到底是为要追求学术真实而联名,还是其他动机。   中國文化人是最讲究脸面的,想做点不那么地道的事儿,总得拿出羽毛扇遮一下脸,可这次怎么这么多人,这么大劲头赤裸地跑出来?是他们真的不知羞,还是压根不懂得这是一件方寸全无、丢人现眼的行为?   在中國那个至今仍然很闭塞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严重缺乏,学者之间更难得有思想的碰撞、思想火花的产生,所以产生原创的东西是相当困难的。这就导致对国外作品的大量引用,甚至抄袭、剽窃等等。这里面有些有意,有些无意,还有很多是对应给原作者足够credit认识不清。刚好被人撞上,指出来了,虽然很难堪,但其实是好事,它是一记警钟, 助你避免今后更大的滑铁卢。除非你认为剽窃、抄袭有理,否则,对待这种事情,应该用正向的心态去面对。没什么了不起,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而且对这种错,有时可以用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来自我安慰一下。道个歉,下次改正,有那么难吗?反过来,用低劣的手段去报复指出自己错误的人,则是远比抄袭、剽窃本身更恶劣的事情。   打个比方,克林顿和波拉琼斯以及莱文斯基偷情,错,毫无疑问。但是克林顿被揭露之后,报复揭发他的人,并阻碍司法,则是更严重的问题,也是导致国会要弹劾他的原因。“156们”的联名信,虽然一点都不犯法,但这种打着“为学术打假”“追求正义”的旗号而报私仇,比克林顿的冒着巨大风险干预司法在道德上更低一个档次。   第六,如果“156们”真的对一个新华社小记者的一篇并没有发表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那么较真儿的话,那么他们是否应该用同样标准质疑名气、影响力都远远、远远大于刘菊花的韩寒?韩寒的名气和影响力跟刘菊花比,简直是太阳跟星星的差别!如果质疑满天星斗中的一颗“星星”,却不质疑那唯一的“太阳”?这叫什么标准?仅仅这一点,难道不是在摧毁这“156们”自己的信誉吗?   更何况,韩寒的问题和刘菊花性质和程度上都完全不同,刘只是一篇论文涉嫌抄袭,而韩寒是涉嫌撒弥天大谎。刘的论文没有发表,如有抄袭,只是损害她个人。她从中所获,也就是个硕士学位。而韩寒如果是“谎言”堆出来的话,那么他的不上学、不念书却能成为“天才文学少年”的神话、谬论会影响(已经影响了)多少青少年?而且如果是靠他人代笔来制造天才作家的“偶像”形象,则涉嫌商业欺诈。对如此这般路人皆知的道理,“156们”真不知道吗?   这封联名信说刘菊花这件事“关系到┅┅人文社会科学界乃至整个中國学术界在海内外的学术信誉”。且不说这高帽戴得文盲都会笑了,刘菊花自己也曾说“像我这种小蚂蚁遍地都是”,如果“小蚂蚁”都关系到了中國在海外的学术信誉那种地步的话,那么登上《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榜、得到CNN专访的韩寒,他的信誉又是严重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呢?大概不只是中國人的信誉,如果外星有人,他不是把整个地球村人的信誉都彻底毁了吗?对如此严重的问题,“156们”不仅不管了,甚至明显用打“方舟子妻”来袒护嘛。这真是一件像滑稽剧一样的事情。   第七,这号称“海内外学人”的156名签名者中,海外的只有10人,还不到7%,明显太“虚”了点嘛。呼吁“打假”的公开信,本身就不实,不也令人摇头吗?而且他们的“头衔”有多少含金量,我也怀疑。比方说那个“旅美作家曹明华”。我在美国写作了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个华裔作家,他的作品都在哪里?还有一个在哪里都查不到的“全美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另外这些所谓的“学人”们中,还有什么摄影师之类,也不知怎么定义“学人”的?识字的都算学人?拉人壮胆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   我完全不反对任何人打假。在中國这个全世界最大的造假基地,有156个方舟子也顶多只能打掉冰山一角。但是,像这“156”的行为,明显不是打假,而是高举打假的正义大旗,在“反打假”,在群起攻击一个“单挑”出来打假的人。说句俗话,有种的,你们都出来单挑。一对一去跟去跟方舟子战斗。像目前质疑韩寒的所有人,都是单挑出来的!   面对一个很有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假”韩寒,质疑者们都没成帮结伙联名上书。而“156”对一个毫无名气和影响力的小人物却怯懦到要这么手牵手取暖才敢出来,即使没有上述那些严重的劣,也太寒碜了!   2012年3月5日于美国   来源: 曹长青 网站   作者: 曹长青 中国报道周刊 , 2012-03-04.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百名学者联名信羞辱了谁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时事点评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2008年,我们奉演什么? (0) 麻将并非天生就是赌具 (9) 马肖兄弟,想说爱你不容易! (0) 韩寒,中国文坛的最大骗局? (0) 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 (0) 韩寒——从骂人到被人骂 (0) 除了下跪,只有愤怒 (9) 长歌当哭,笑对人生 (0) 酱缸 (0) 遛自己的鸟,让别人蛋疼去吧! (0) 道上的一点事情 (1) 车轮下 (0) 负责任先生 (0) 调侃士风,调侃世风 (0) 谁为自杀负责? (0) 说说许知远批评韩寒 (2) 语言是公民的权利 (0) 该为“盲流”一词羞愧了 (0) 论荆轲 (2) 论方韩之争 (0) 虐待“歧见”何时休? (0) 草民与将军--祭洛阳大火活生生牺牲掉的309人 (0) 艾未未事件之随想 (0) 致“十八大”的建议 (0) 老宅变“故居”,何必急于为余秋雨修坟? (7) 罪孽与拯救 (4) 红色旅游该适可而止 (0) 空姐身上的中美差异 (0)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0) 父亲给我留下一道题 (2) 照片门 (2) 泰国华侨许包野的爱党情怀 (1) 杞人为何忧核? (0) 杂侃“平均” (0) 杀人不偿命,欠债要还钱 (2) 有心解决问题,何须追问网友姓名 (0) 无知者无畏 (0) 教我如何再短信 (0) 敌人可恨吗? (0)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北大教授:“韩战”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北大教授:“韩战”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作者:北大教授 来源:读者留言 来源日期:2012-2-27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7 9:14:59 阅读量:19次                        相关链接: 赵鼎新:论方韩之争   中国国内的“韩方大战”,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各路豪杰拍案而起,对韩寒的分析和质疑已经彻底扒掉了“皇帝的新衣”。   这些分析和质疑大部分,不是方舟子做的,而是许多网民做的。 鼎新兄的分析 ,其实概括和整理了许多“民间人士”的分析,   并非只是单纯的质疑。我等既然都在关注,就需要知道事情大致的经过和质疑已有的积累。我的看法,事到如此,依然还在坚持“证据”说话的,等于没有“常识”、或者抛弃“常识”。只要稍有“常识”,“倒韩证据”已经天下皆是。如果真要有办案所需要的“证据”,这是法律部门介入才能做出的。问题是,今天中国的怪现状,即便韩寒作假事关社会诚信、国家公器,但不要奢望政府会出面进行调查和提供证据。因为如此,曹长青、赵鼎新等海外专家的介入,才更显出有良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豪气。   “倒韩”之争已经远远超出了“韩方大战”。韩寒和方舟子已都经不再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知识界正在这一场大战中被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冲洗,中国的市民社会正在“战斗中成长”,而中国的诸多“怪现象”–社会精英缺乏责任、精神疲软、民众狂躁、左右阵营撕裂以及政府责任缺失,都在这场大战的“照妖镜”中被全面曝光。“掉书袋式”地一味强求“证据”,似乎在今天中国的狂乱原野中、在“韩寒事件”这样的惊天丑闻上要高举学理的“明灯”,可叹。指责“倒韩”是“没有底线”的怀疑,更是不去深入观察这一个多月来“倒韩成果”、站这说话不腰痛的风凉话。   有人善意提醒“不要被人”利用。但据我这这么多天在北京和媒体界朋友的接触和调查,主流媒体几乎都在按照自身对利益的定义和理解“选择性”地对“韩方大战”作出回应。换句话来说,中国媒体已经明知韩寒造假、但还是要拼命维护,至少不愿意追求真实、还原真相,这里面的“利用和被利用”关系、“背后数钱”的阴险与狡诈、故作中立的虚伪与自恋,我实在难以启齿、一一告白。此时此刻,“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钱”的,又是谁呢?   “倒韩大战”,中国知识界需要的是常识、勇气和责任。   一场“倒韩大战”,已经映照出了中国媒体、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整体的灵魂苍白,更是照射出了所谓网络“公知”们“屁股决定脑袋”的利益至上主义原则。更重要的是,“倒韩大战”把网络时代的“思想精英”、媒体与大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和精神关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曝光。这是一个太生动、但也太丑恶的案例,是今天中国社会正在变得不知好歹的案例。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中共高干首提大饥荒饿死3千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大饥荒,到底饿死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国批毛派和拥毛派的长期大辩论。海外对此提出的数字,从二千万到四、五千万,而中国内部披露的数字,也至少有几百万。 **大饥荒饿殍知多少?** 最近,曾撰写文章大力呼应邓小平南巡改革说法的前《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撰文披露“大跃进”时期饿死3千多万人,海外有报道说,这是中共核心媒体负责人首次公开承认这一有争议的数据。 周瑞金15日在财经杂志上发表题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想一想1958年我们为1070万吨钢,动员了9000万人土法炼钢,炼出400万吨是铁疙瘩,更严重的是让丰收的粮食烂在地里,造成后来的大饥荒,饿死3000多万人。” 有不少媒体转载了周瑞金的说法。在周瑞金发表这个观点之前,中国几乎没有高级官员公开承认大饥荒饿死人的情况,更鲜有相关的数字披露出来。不少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发生在上世纪60年前后的大饥荒,起码饿死了“成千上万”。 上海交大曹树基教授的研究结论是940万;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采访袁隆平时,这位中国“水稻之父”表示“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 海外学人曹长青说,另一位中国学者金辉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年度人口升降及调查推算出,当年那场大饥荒的死亡数字在4,040到4,319万之间。 而周瑞金的这个数字,是第一位中共高级干部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周瑞金的数字,没有任何调查过程和结论来支撑,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 *杨继绳:周瑞金的数字影响力有限* 对大跃进时代各种数据进行过一手调查的前新华社资深记者、现《炎黄春秋》杂志的副主编杨继绳认为,周瑞金透露的数据并不是他的研究调查,影响力有限。 杨继绳说:“我觉得他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有很多地位比他还高的人也都讲这个数字,但没有说数字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也都是听别人说的估计。周瑞金是一个退休了的副部级干部,他的话的份量也是有限的,不能代表官方观点,只是个人看法,就是一般知识分子的文章吧。” *杨继绳:大饥荒死亡3600万* 杨继绳花了10余年时间进行一手调查,于2008年写成《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一书,在香港出版,书中公布大饥荒饿死3600万人。 *为改革造势,周瑞金是改革派* 周瑞金在邓小平92年南巡讲话前一年曾以“皇甫平”的名字发表系列评论文章,首次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为邓推进改革开放造势,引发国内外强烈反响。邓南巡谈话20周年之际,周瑞金重提改革,呼吁应当“重振改革勇气,再造改革动力”。周瑞金在文中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着一些迫切的“发展以后的问题”,其中包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滞后、公众幸福感下降、环境污染加剧、以及社会腐败纵深发展。 *高瑜:邓小平改革模式不可取* 中国新闻工作者高瑜认为,周瑞金所拥护的邓小平南巡时的改革模式坚决不可取。她认为,邓改革的后果是使权力直接进入市场,而人民没有权力也没有监督。 高瑜说:“你们想想南巡讲话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就是停止政治改革。(邓小平)指的的改革基本上就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的利益、改革的资源,基本上就是被政府垄断,也就是被中国共产党垄断,还用邓小平那个方法能解决吗?邓小平已经造成了这五个方面,你还用他的方法来解决?历史不会再给你20年机会。” 高瑜说,周瑞金现在所指的改革也并非政治改革。而若非政改,什么改革也救不了中国。

阅读更多
  • 1
  • 2
  • 3
  • ……
  • 5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