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萝卜网 |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长途旅行中的朋友Q说:我到了每个城市,我都在想,如果我生在这个城市,我一定愿意一辈子留在这里柴米油盐得生活着,可是为什么唯独对我自己的故乡,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 六月跟朋友H去了趟云南,转了几趟大大小小的车到了沙溪小镇,这千年茶马古道重镇没让H有什么惊艳的感觉。反倒是走到了镇子后面的白云环绕的青山下农田时,看着背篓妇女悠悠走过,远处是炊烟袅袅的小村子,H突然激动得说:我6岁前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个样子啊! 是没法停下,还是故乡已然不在。 当你回去的时候,故乡还在不在? 上学时候听歌里唱“回不去的地方叫做家乡,去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还琢磨着家乡怎么可能回不去,而远方怎么可能去不了呢? 离乡读大学然后工作,等到回去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故乡已然在慢慢消失。哦,我说的故乡,不仅仅是户口、地名,那揪心的,是记忆和精神寄托。 以前写过篇逃离北京的一百个理由,也写过愈来愈陌生的故乡,在这片土地,每个小城都有着创建国际大都市的梦想,在这里,发展是最疯狂的宗教。每次返乡,我总要感慨熟悉的建筑和公园都被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替代,每个城市都要有传说中的CBD,根本不介意都是复制粘贴的一个模子。春运长假千辛万苦回趟家,原来故乡正在变得我越来越不认识,购物餐饮消费正在火速向京城的水准追赶,新区一个接一个的建设,房价依然飙升,出租车越来越难拦到,于是,在这个待了19年的地方,我开始迷路了,公交车都不是我熟悉的了,路拓宽了,房子高了,搬了七次家,在新的小区里一模一样的住宅楼中,我开始找不到自己家了。 回姥姥家的路上路过高中母校,猛得发现母校门口的大字“一高”变成了“一中”,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回答说,你们母校搬到新区去了,老校区卖给一中了。听到如此变故心里不禁一惊,那是所一百多年的学校啊,上学的时候还参加了百年校庆,这个校区起码已经有七八十年历史了,上学时最喜欢在老式教学楼的木质楼梯跑上跑下,听着咚咚的脚步声,特别有存在感。站在围栏外,看着红顶的食堂、体育馆、篮球场的著名的约会地点,操场北边的双杠是当年和死党聊天的固定地点,这里是在这个城市里我记忆最清晰的三年,是回忆所在地,这里是我们感情所在,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同学聚会,是聚在这个已经易主的院子还是聚在我根本不知道在何方没有任何回忆的校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一张图片没拍扭头离去。 中学没了,小学和幼儿园早已因为没有生源而关闭,我喜欢的书店和文具店都没有了,还记得小时候在文具店打听喜欢歌手的专辑什么时候到,攒着零花钱就是为了买盘十几块的正版磁带…….那都是记忆所在。 曾经我特别羡慕乡村来的孩子,小时候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好的作文写的童年都是门口有小溪、屋后有山野、可以抓鱼斗蛐蛐,总是有很多回忆,可是我连素材都没有,自记事开始就是没有变化的事业单位的家属大院。 找时间和爸爸回了趟乡下的老家,在乡下待了一辈子的奶奶不愿意离开老屋,她不习惯城市里的一切。和爸爸聊故乡聊童年,聊到激动之处,爸爸拉着我往麦地那边走,然后边走边激动得说,他小时候,现在村子大部分地方都是田地和柿子树林,现在田地里都长出房子来了,小时候柿子林很大很大的,然后指着很远很远得我看不到的远方说一直到那里哦,一直到那里都是柿子林,他想告诉五谷不分的我什么是柿子树,找了好久,指着高速公路旁边一个小房子前面孤零零的一棵树伤感得说,就是那棵,那棵就是柿子树,然后讲他们小时候的夏天,柿子林一片绿色,然后柿子慢慢变红,后来林子红彤彤的一片,问我你知道那有多美么?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原来每个人的故乡记忆都这么消逝了。没有任何参照物。关注的一个旅人到了法国后住在当地人家,讲道这老屋里的任何一样用具都比自己的年龄大,忽然觉得这有魂的老房子该是多么美好的存在。看国外的小说,也发现居然有人住老屋住了几百年几代人,而这是从小到家搬家N次的我完全想象不到的延续。 大城市是一场最华丽的骗局 城市总是给人最美好的愿景,这也是城市最可恶的地方。想起“城市”这两个字的人,脑海总是会出现迷人的街道、不可思议的夜景、忙碌而自信的城市人、美食美酒、香车美人,催生出所有美好自由浪漫的想象,所以,你坚信那里有着你的梦想、你的事业、你的生活、还有命中注定的爱人,总是会坚信会美梦成真,总觉得那样自己才是自己应该有的样子。 然后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三年的课堂的,每位老师都在跟你努力强调:一定到考到重点大学,一定要到大城市,教诲着大城市好大学才是你们最好的出路。从那时候,每个人都想逃离。那时候,考到大城市的孩子家里人的脸上都红光灿灿的,那时候,考到大城市好大学就意味出息和改变的人生。 人是为了想象中的城市来到了现实的城市,最后发现被故事中的城市给骗了。城市生活越来越寂寞,可是越来越难抽身出来,互联网愈加发达的时空,换种生活其实就是换个地方上网,挣扎过后发现愈陷愈深,这时才明白,原来这儿是最美的流沙。 没人能杀死故乡,除了你自己 杂志上说“最尴尬的是,在乡村找不到出路的时,你来到城市;在城市举步维艰时,你又试图退回乡村。来来回回,两头不靠。梦想逐渐消失,臆想却更深了。” 出来的人心里总会想着,故乡是避风港,是能逃离回归的地方,那里是情感寄托,是心里的最后一座堡垒。你在大城市你是外地人,不能买房无法买车,可是你在家乡人心里,你是大城市的人。 等到你回来站到这里的时候,发现同学之间已经早已没有共同话题,和家人亲友价值观之间鸿沟越来越深,同辈的人已经带着孩子买菜了,连曾经暗恋的翩翩少年都已经成怪蜀黍了。想在味觉中寻找故乡,却遍寻不到,牛肉汤不是当年的味道了,大盘鸡的土豆比肉多,楼下的土豆粉店早已转手多次。 只是终于有一天意识到,故乡根本不会等你,它的速度能让你瞠目结舌,更重要的是,越小的地方所谓关系人脉的份量越重。而你离去的这些年,小城关系权力早已天翻地覆,你错过了这场博弈。 原来,真的赶不上了,你在这里又变得一无所有。原来,传说中的衣锦还乡都是骗人的。 吾安心处是吾乡 苏东坡词里写过: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虽然词是赞美好友的小妾。不过最后一句倒是时时让漂泊人念念不忘。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界是这样的现实,每次的冒险,每次的靠近,每次的不知所措,似乎都在慢慢靠近最温柔的故乡,不是地理概念,是情感的皈依。哪里可以心安,哪里就是你的故乡。 来自: 任末末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阅读更多

有图有真相: 英拉没撒谎~(*^__^*)~·

原文地址: 英拉没撒谎~(*^__^*)~· 作者: 莲香 凤凰卫视午间新闻有记者采访泰国某人: “有人问英拉,会见奥巴马兴奋还是温总兴奋?英拉说,当然是见奥巴马兴奋。”   ——从图片看,英拉真的没撒谎。~~~~·呵呵 (转自@吴淑萍)              

阅读更多

奇闻录 | 算算周口平坟的那些帐

河南周口今年开展了大规模“平坟复耕”运动。截止目前,已平坟200多万座,复耕3万亩。是什么让当地政府罔顾民怨强制推行这项运动?腾讯新闻百科特别制作了一张信息图示,告诉你周口平坟运动能够给政府带来多少收入。 此外,附上一则关于周口平坟运动的报道: 《河南运动式「平坟」调查》 (作者:余声) 来源: 腾讯新闻百科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周宁:西方知识反成中国自我了解的障碍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不仅牵动着全球艺术市场,也牵动着世界相关领域专家的问题意识。当代艺术实践以其多元化的结构和形态,在国际文化交往中,特别是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中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如何才能使经济、外交、公共传播、文化教育与艺术交流相互协调、共同构建国家文化竞争力?近日在厦门举办的“当代艺术与国家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就这些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   近年来在海外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其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古代艺术展,当代艺术实践在世界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展示空间。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资深策划人哥拉多·墨斯凯拉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今天最激动人心的实践之一。”如何在当下全球文化秩序中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首先需要我们对当今世界文化秩序有个清醒的认识。   全球化不仅仅是一种事实,而且也是一种话语争夺的过程,因此,全球化是开放的,是可以根据中国的文化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予以型构的。西方现代性理论区分了第一现代性时代和第二现代性时代,第一现代性时代是西方价值与知识塑造的时代,如今,在第二现代性时代,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何种可欲的价值理想,这是处于相对和平的第二现代性时代的中国知识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然而,西方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思考该问题的障碍。事实上,西方知识并不能够解释中国,西方知识的意义在于提供参照,而不是依据。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世界如何理解中国,二是中国希望世界如何理解中国,三是中国是否可能并如何可能左右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今天的中国希望世界如何看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自己如何看自己。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的国际形象并不乐观,我们根据我们的意愿塑造自我想象的方向与方法也值得反思。如何突破旧有的外宣模式,开辟公共外交的道路?如何在中国形象的国际公关战略中发挥当代艺术实践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保守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出现,不只是一个后现代主义问题,而是有关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生存空间的战略问题。这种历史语境的变迁为中国水墨画提供了机遇与生存空间。   目前我们的当代艺术走出去面临着一个悖论,即西方人原本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性,但对中国当代艺术则强调其政治含义。这种错位其实是对审美主体的背叛,形成了一种对中国艺术政治化处理的惯性。因此西方所看重的中国当代艺术更多的是非主流的,甚至是反主流的。所以,如果中国艺术要想发挥其传播力,首先需要矫正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眼光,引导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期待。通过主流的公关渠道,抑或公共外交的途径,进行协商、交流、沟通,促进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当然,我们对自己的艺术也要有更开放、更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偏向于将这种艺术推向西方意识形态工具上去。此外,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去的困境还面临着一个西方所操纵的当代艺术市场。中国艺术走出去必须迎合西方市场。因此,我们在迎合和自主之间要达成一种共赢的状态。   60年革命、60年建设,120年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中国文化自觉的努力早就开始而且一直进行着。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康有为就提出过“地球一统”、“世界大同”的中国梦。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因此,发展中国国家软实力,既是一种重建,又是一种创造。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当代艺术,应该有意识地把重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作为自身的一项历史使命,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创新机制中发挥积极的建设作用,成为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巧实力”。   (作者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阅读更多

墙外楼 | 震惊!中欧EMBA课堂师生对骂

中国商学院最近风波不断,继长江商学院王石事件之后,前几日,中欧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一名学生因为不满课程内容且收费昂贵,课堂上质疑教授引来双方对骂。学生后来承认自己在争执中说了一句脏话,愿意为此道歉,但仍要校方解释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校方则称该生表达方式不妥,但不会劝退。 中欧商学院上学生老师“对掐” 25日,一篇名为《长江告诉我们EMBA课后有多精彩,中欧告诉我们EMBA课上有多无聊!》的长篇博文,描述了中欧EMBA课上学生和教授发生争吵。网名欧蓬的学生指责老师屡犯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学术错误,被学生提问后数度情绪失控,训斥学生并威胁罢课。 这一事件发生在是中欧2012北京EMBA 2班上海游学期间。该班学生21日从北京来上海中欧校园,上《组织行为学与领导力》必修课。课程总共5天,前两天授课教师即是中欧的副教务长忻榕女士,也是本次对骂事件的主角之一。学生的新浪微博网名叫“欧蓬”。 忻榕教授(资料图) 欧蓬在博文中说,中欧EMBA的学费53万8,平均下来一天的课程是7000元。但上课第一天(11月22日),忻榕用了1个小时来讲别人10分钟就能讲完的课堂纪律及考试规则等内容,而后的课程内容中只是一些通过百度上就能学到的知识,且节奏拖沓。第二天在关于某具体案例的讲解时,因为学生提出质疑,忻榕训斥学生“不懂战略”,并威胁罢课。据媒体报道,欧蓬当天就被请出了课堂。 欧蓬事后在微博上承认自己当时说了一句“操”,他愿意对此道歉。中欧校方在欧蓬的要求下,出具了一份证明,称欧蓬因为违反学员守则被勒令离开课堂。但校方同时表示,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勒令其退学。 中欧的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忻榕教授在学生当中评价较高。欧蓬之所以对教学内容不满,可能是因为他对忻榕的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学校教务人员已经建议他转修别的课程。网络上资料显示,忻榕女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米其林领导艺术及人力资源管理捐赠教席教授,现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组织行为与战略人力资源教授。她还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总策划,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杂志首任主编。 欧蓬微博截图,承认自己说了一句“操” 商学院:学院与交际场 对于商学院的交际功能,各方并不讳言。在高层交际的诱惑下,商学院的学费也是水涨船高。长江商学院的学费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一年68万8。重交际而非学习的特点就体现在EMBA独大这个中国独有的现象中。在欧美商学院界,主流是MBA而非EMBA(比如哈佛商学院就没有EMBA)。 EMBA最为迎合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需求,付出时间成本低,结交的圈子质量高,同时它给商学院带来的利益也比MBA大。市场供需两方就这样一拍即合。 2002年 9月,清华大学首期EMBA开班,学员主要是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国有、民营、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一些政府官员。他们中,职位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占56%,副总经理占26%,部门经理占15%,政府官员占3%。所在公司总资产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超过20个,10亿元至100亿元的超过40个,1亿元至10亿元的超过50个。 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同样非富即贵,在第1至7期学员中,64%的学员为董事长或总经理,副总经理占18%,政府官员占9%,总监、主管也占9%。 相比于交际功能,商学院的“学院”色彩就不那么浓了,从其师资力量可见一斑。 商学院的学术基础有待巩固 “全是利益动机,惟一缺席的是学术标准。”一位商学院人士在接受虎嗅网采访时说,“与蓬勃的商业产出相比,几大商学院的师资学术基础是极为浮浅的。”清华商学院的教授,相当一部分即产自清华经管的博士,近亲繁殖,乃学术一忌;中欧长江,其专职教授、师资建设与一年多达500-700多的EMBA毕业生数量亦不成正比。长江虽以相对激进的手段去海外招揽教授(工资直接翻番,一个营销教授的年收入能到25万美元,该工资保证教授一年120堂课、即约30天的授课时间,如老师负担行政职务,还要减去相应课时),但驻校专职教授积累这几年并不见长。 虎嗅网报道说,项兵(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2010年即对媒体称要在三年间让长江30余人的教授队伍扩建到50人,但两年后,如今在长江网站上的专职教授,仍只有32人,而学费,却每年递增。相比来说,中欧情况稍好,有67名全职教授。该圈内人说,如果说中欧的专职师资水平尚可覆盖75%的学位班课程,那么长江可能只能覆盖一半。剩下的课程,就靠访问教授与圈内一拨周游全球的“Academic Tourist”(学界旅行者)来支撑。 对于一些注重交际的学员来说,这样的师资状况或许不算太糟。但碰到了欧蓬这样想在课堂上学点什么的学员,商学院某些课程可能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在欧蓬的博文发表之后,不少中欧学员表态支持学院,称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欧蓬在自己的微博上说,他仍然希望校方能正面回应他列举的课程内容是否属实,以及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课程。 欧蓬最后在他的博文中说:“最后对所有准备考中欧EMBA的兄弟姐妹们说句话:在中欧,70%的教授是优秀和胜任的,但确实有30%的课程和教授是名不符实的。”欧蓬的这一数据仅仅是他个人判断。但中欧这一课堂对骂事件,值得所有商学院的参与方思考。没有了学术根基,天价商学院是否还能一直维持下去?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