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热点

21世纪网 | 从人人网一篇热门文章解读90后用户

原文链接:http://blog.renren.com/share/256505013/6758778055 “如果把校内最火的文章标题连起来,就会变成这样……” 这篇文章本身的Insight就是人人网中的“非主流”对“主流”的讽刺和调侃,一篇以讽刺最火文章的文章能火起来,就是触发了小部分人的共鸣。(而这一小部分“非主流”也是转向豆瓣和新浪微博转化率较高的一部分人) “一位出生在中医世家17天搞定托福23天搞定GRE秒杀四六级二十岁就年薪百万的XX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退休时留给子女的感言!” 中医世家开头的文章一般后面都接的一些养生小知识,属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90后“自我”意识的觉醒。后面两句关于GRE和四六 级,标题中加入一个天数就能吸引大量的临时抱佛脚的TA,英语是人人网用户的一大压力,当然如果再细分可以划分为出国英语压力(GRE雅思托福)和毕业/ 求职英语压力(CET-6、CET-4)。 最后一句是关于求职和职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存在,而这种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求职技巧和职场技巧文章的流行中。英语和求职类文章火爆的背后是90后自我实现的需求。 “女同学要留着,男同学要给女朋友留着,做孩子的要给父母留着,以后有了孩子更要留着!平时熬夜的不吃早餐的伏案工作的成天对着电脑的学生物接触化学药品的都要分享,留着!有用!”  这一段主要是热门文章标题中对TA的点名,不同的人发现标题提到了自己的某个身份或者属性——男生、女生、孩子、未来的父母、成天对着电脑……就是要让你有种躺着中枪的感觉,所以可以从这些文章标题中看出人人网用户到底是什么样的。 此外,最后两个词“留着”“有用”是大部分文章的主要用途,上文分析到有很多文章属于自我提高,自我勉励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少了娱乐性,但它之所以 火是因为大部分人只转不看,转发的一个作用在于有收藏效果,“留着”以后看。所以老道的博主发现在文章标题中加入“留着”“有用”等字眼有安抚效果,就像 耐用品销售的口头禅:“买不买没关系,先随便看看”,翻译过来就是“看不看没关系,先留着”。所以对于有用的文章,最大的效用在于留着。 转发有用文章的一个功能在于“收藏”,而另一个功能在于社交。 转发有用文章能够给他人一个“我很有用”的形象,就好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收藏一篇文章是死的,但是加你为好友是活的,关注你有不断的“有用”文章,省去了收藏的麻烦(其实是受限于SNS形式下Media属性的表现)。 “女生应该这样穿那样穿穿牛仔穿裙子或者干脆不穿,留长发留短发留梨花,梳花苞蜈蚣辫,各省高校校花校草大比拼…”  前三句文章标题体现的是90后对时尚的追求,这些文章的TA中大部分是女生,根据Get Satisfaction社交网络四类人群信息图中的结论,这类女生属于SNS中时尚女魔头的前身,阅读和转发此类文章有助于树立其时尚意见领袖的形象。所以Insight是马斯洛的尊重需求和社交需求。 至于最后一句是指各种汇集帅哥美女的相册标题,TA也都是荷尔蒙旺盛的同学,属于生理需求。   图片取自图说Picsays.com   “有了它,能减肥能护肤能再长高5厘米能摘掉眼镜身体保持碱性,一辈子不得癌症,准到哭,第一句心已下沉,看完第二句泪已夺眶,最后吃了哈根达斯才不哭的!” 前半段是围绕健康和美丽,分别是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同时,和上文中提到的“有用”文章一样,这类同样是“有用”的文章,转发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给自己一个养生/美容专家的形象,满足社交需求。 后半段是讲感情文章的标题,外加一个炫耀吃哈根达斯的文章标题。感情文章一般以文章效果为噱头,告诉你能产生巨大共鸣以至于两句话讲哭你。同类文章 标题还有“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此类文章火了当然有不少反感的人开始吐槽此类文章,吐槽中将其概括命名为“男默女泪”文章。这类文章的流行 是基于对恋爱、亲密关系的渴望,是社交需求的一种。 “看了之后能一天不困时刻保持高效率职场饭局的潜规则统统掌握起码少奋斗十年,读完之后打印稿瞬间变WORD文档做展示PPT手到擒来毕业论文一挥而就,想考不上研拿不到500强offer都难,连PS照片都会变得特别So Easy!”  对于这一段先说两个背景:人人网主要人群为18岁至22的大学生,对职场的了解有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而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关 于就业铺天盖地的报道。所以大学生对职场的了解局限于充满“潜规则”的,文章标题中暗示内容包含“厚黑学”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大至考研、找工作,小至提 神技巧、office和PS技巧都是大学生的需求,属于自我实现的需求。 “文中还分析了2011年星座运势血型配对能帮你找到另一半告诉你什么样的人值得跟一辈子,另外附图介绍100种名牌100种名巧克力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一辈子要读的100本书看的100部电影,打折机票都能帮你买到!” 人们都有了解自己或者证实对自己看法的诉求,星座和血型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个身份特征,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话题。后面的“100系列”都是在标榜其内容丰富,实质和上文中的“有用”是一个意思,只不过针对了时尚、美食、旅游等不同细分需求。 “可谁还记得N百年前为了争夺这篇日志的那段黑暗历史,我们都被历史书骗了,哈X的人都来看看这就是你们喜欢的XX!不管校内删除多少次我都要分享,是 中国人就要顶起!这么好的帖子作者我整理得很辛苦真后悔我怎么没早看到这篇文章怕以后看不到就分享了!” 这一段汇集的标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利用了《影响力》中六大法则的稀缺效应,告诉你这文章“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其中内容有激发你好奇心的野史,也有引发共鸣的粉丝间的论战(参考微博的方韩大战),也有引发愤怒的社会新闻。 “每一个分享此文的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说自己是“折翼的天使”是一种抱怨,心理家Robin Kowalski写道:“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于是标题不但给了你阅读的动机——共鸣,更给了你转发的动机——同情和认可。  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人人网热门文章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因为求职、出国、考研、考公务员是大学生的“刚性需求”。但是这些文章的标题有一个 共同点,就是暗示这些文章是个捷径,“17天”“23天”“秒杀”“高效”“少奋斗十年”“So Easy”等关键字无一不是在告诉你这篇文章具有神奇的功效,从中可以看出人人网用户有一种浮躁的心态,希望通过很小的努力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也就有了 一个只转不看的现象,转发这些文章满足的社会需求大于阅读这些文章满足的自我实现需求,同时价值也体现的更加迅速。 同时通过筛选转发符合自我定位的文章,提供信息整合价值来提升个人品牌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基于强关系的人人网中,用户自发形成了媒体模式——你不能与热门文章原作者加为好友,但是你可以关注你认识的人中,集中转发同类型文章的的好友,于是这个好友对你来说就有了媒体属性。 除此之外,被转发较多的文章内容大多是关于情感、美食和搞笑的,这些较低层次同时更容易被满足的需求。这些内容更受欢迎,以至于无需在标题中使用技巧就可以得到大量转发。新浪微博中曾看到调侃人人网“转发质量高”,主要指的就是以上现象了。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刘国民:错开进行与渐进推进:中国的政改之路

  很多人一开口就主张一步到位地推动全面改革,按照西方现代版本的民主教科书来说,他们的主张并不算错,但也不算高明。因为这些通用的民主教材所主张的几项几点,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可以倒背出来,就算有些人能更详细更全面地说出这些教材的内容,也不足以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因为仅仅知道这些经典民主教材介绍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还需要在综合考虑西方民主教材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民主理论进行反思和创新。有些人因为经典的民主教科书所介绍的很多东西在中国没法落实,就只是责怪中国的国情变态和古怪,却丝毫不去怀疑民主理论是否完善,却丝毫不去质疑自己理论功底的不足。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这和“穿不上鞋子责怪脚”的人毫无分别。   对一些具有民主知识基础和民主思维的人来说,摆脱对西方民主教科书的教条式崇拜,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反思更是刻不容缓的事。因为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和民主绝缘的,尽管不同的国家在走向民主的道路上有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既然有各式各样的困难,相应的就有各式各样的克服困难的办法。这些办法虽然很难从西方的民主教科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未必就没有答案。过早地给中国下一个“变态”、“古怪”的定论是不科学的,说“中国自绝于民主理论”也是过于武断的。   只要不过度迷信西方的经典民主教材,只要去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只要去积极地进行民主理论和民主模式的创新探究,中国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在错开进行而不是一下子全面铺开的改革中向民主迈进,中国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渐进推进而不是一步到位的改革中向民主迈进。   1.除了全面铺开的改革之外还有错开进行的改革   当前的一些政改文本在谈论党禁、报禁和言论、集会、结社禁令时,往往直接引用西方民主教科书的内容和标准,主张什么一次性全部放开。像这样一次性放开之后,这个传统上的管控型国家会不会一下子陷入混乱和动荡实在难料。到时候是历史问题、民族问题、边疆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等等一下子都摆脱以往的限制,全部被释放出来。这样一下子释放出来之后,人们的思想混乱和行为混乱以及国家的混乱动荡都是可想而知的事情。由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一向分裂容易统一难,动荡容易稳定难,一旦混乱和动荡持续几年或几十年,到那时一般民众就会认为最重要的是恢复统一和秩序,至于民主反而不是优先选项,可以放到以后再续,于是重新统一,重新在民主上倒退。以往的中国曾经上演过类似的场景,民国时期的动荡混乱相信很多人都还不陌生,只是对此反思得还远远不够。   在这些改革事项上,是不是一定要向西方民主教科书所描述的那样全面铺开呢?还是说有很多种路径和可能性呢?很显然只要我们摆脱对西方民主教科书的教条式崇拜,就更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变革路径。比如新加坡放开了党禁,但对传媒和社会舆论的限制很严,该国有选举民主但还没有自由的社会舆论,于是这个国家就很稳定。比如中国香港在回归中国之前、廉政公署成立之后,是一种法制健全但总督集权的政治局面。另外西方民主国家的各项民主指标也并非同步同时完成的,虽然现代的西方民主教科书作为事后诸葛亮可以把开放党禁、开放报禁和放开对言论、集会、结社等的限制,作为一揽子政改方案和政改指标列举出来,但这些东西即便在西方也不是同步完成的,甚至可以说一直到现在有些指标都还没完成。   所以中国在政改问题上完全可以抱着一种错开进行的思路。不需要像当年的戈尔巴乔夫那样四面出击,在意识形态多元化、舆论开放、反思历史、多党制、党内民主化和党外民主化等问题上同时发力,既搞经济改革又搞政治改革,结果国家在短时间内承受不了这么重大的冲击,一下子四分五裂、动荡不安。比如对报禁和开放社会组织登记等问题,可在适当的时机错开进行改革,不必同时放开。同时放开社会组织登记和报禁,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还比如在推动某些地区的直选试点时,可以不必同时开放报禁和社会组织登记,让选举试点先在言论不自由、结社不自由的情况进行。这种错开进行的思路并不局限于选举、报禁和结社禁方面,还可以推广到其它敏感事项上面。并非说放开报禁的同时一定要放开结社禁,错开进行或者其中一两项滞后一些年也没什么。这样一来整个国家的稳定就更有保障一些,国家的稳定有了保障,内忧外患也就可控一些,这样一来国民的心理才有可能更温和,有了更温和包容的国民心态才能为民主社会奠定更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中间其实有很多民主理论创新的机会,可惜很多研究政改问题的有识之士一上来就是倒背如流的那几句话,什么开放党禁、开放报禁、开放结社禁等等。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有地方直选但同时没有舆论自由,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有结社自由但没有组党的自由,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没有报禁但有党禁,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意识形态多元化但不允许全面反思历史,一个国家可以全面反思历史但不可以自由竞选……如此等等,在一个国家实际上可以出现很多种不同的组合和配置,上面列举的只是少数几个例子罢了,实际上还可以有很多种错开进行的路径和思路。这些思路都比一下子全面放开更安全、更可控。要是多一些人从这方面下功夫钻研的话,政改的理论准备就不会这么不充足了,政改的僵局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而且改革中的风险和不可控因素都可以因这种细化和具体的错开研究变得更加可控。   2.除了一步到位的改革还有渐进的改革   现代版本的西方民主,现在一眼看上去已经很耀眼很醒目,但其实其发展完善已经走过了很多个世纪。在西方,当年妇女是没有选举权的,当年黑人在美国只是奴隶,当年没有一定财产的人是没有选举权的。妇女的选举权、黑人的选举权、一般平民的选举权都是逐渐获得的。可以这样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是一步到位的,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所有国家的民主都是渐进获得的,而且远不是尽善尽美的,都还需要继续进步。我们探究中国政改问题,除了和世界各国进行横向比较之外,还要重视对自己国家历史和现实的纵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就会看到,家天下早已成为历史,世袭制早已成为历史,这次换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任十年后裸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就连很多自由派人士都对此给予正面评价。还有很多很多的进步方面都没有得到具体的分析和概括,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或大或小的进步都只有在温和和安定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得到巩固和继续发展,一旦中国失去了安定,倒退在所难免。一旦失去了安定,谁能保证中国不再重演上演了几千年的治乱循环。   所以我们在看待政改问题时,首先就要看清楚当代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相比有诸多进步面,首先要想办法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面,然后再考虑怎样继续扩大进步面,怎样一步步让中国既不失去稳定也渐渐进步。这中间有很多事情都是普通公民可以出力的,并不是说只有大人物和大局的变革才是够分量的变革。实际上,更多温和和建设性的公民,更多热心公益的公民,更多心态包容多元的公民,才是中国进步的真正依靠。没有这些依靠或者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的情况下,就会越来越寄希望于大陆出现蒋经国式的人物,越来越把希望寄托在极少数精英和极少数大事上面。这种寄托越强烈,只能说明公民社会发育得越不好,只能说明这个国家的国民心态还不够成熟。说句难听的话,这种寄托就像寄希望于买彩票中大奖一样,中奖的概率小得可怜。这种心理既虚弱又不靠谱,至少从这一点看,中国陷入目前的政改僵局是自有其道理的,不是偶然的。   甚至可以说,塑造越来越多温和、包容、热心公益而又积极进取的公民,才是中国政改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依靠。唯有拥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公民,中国的进步才会是不可逆的、持续的和越来越稳固的。一步到位的政改,也许能从形式上改变中国的外表,但对骨子里的中国的触动和改良到底有多大,实在难料。而且一步到位的政改,中间蕴藏的很多风险和不可控因素都是很难应对的。现在的一些人往往对西方的民主教科书非常熟悉,但对怎样应对一步到位的政改引发的民族问题、边疆问题、国家统一问题、国家稳定问题等等缺乏充足的理论准备。我们看到新加坡可以发明一个“集选区制度”来解决民主选举中极容易引发的民族问题。那么我国的自由派和西方民主教科书控们,在这些问题上有没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有没有哪位自由派人士发明出一种可以和新加坡的集选区制度相媲美的解决民主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制度?当然,一些自由派人士是毫不在乎这个问题的,他们只是在不断地论述他们的自由观和民主观,至于“国家在民主改革中是否会分裂”、“民族矛盾是否会激化”都不在考虑范围。这样的政改研究到底有多高明,到底有多客观,公众自有公论。   大陆多半不会再有什么蒋经国,但没有蒋经国并不意味着就只能对中国的进步和变革持悲观态度了。如果能抛开“政改全面铺开论”和“政改一步到位论”的负面影响,抱着温和、包容和建设性的态度努力创建公民社会,努力和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解(包括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和解),努力推动国家在体制内的渐进改良和渐进的进步,重视纵向对比中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进步,并努力扩大这种进步,则我们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未来未必就会那么悲观。   总之,错开进行的改革和渐进的改革而不是全面的、一步到位的改革,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更能够激发国人在政改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潜力。在错开进行和渐进推进的总原则下,做哪怕一点点的技术分析(对细节的实证分析)、法理分析、全局分析和可操作性分析,都比倒背西方当代的民主教科书强千百倍。有些人自以为自己会背那些民主教科书很厉害,其实他们才是当代中国最无知、最浅薄的一群人。这篇文章也无意再斥责那些只要民主自由不要安定的人;也不想再斥责那些只要民主自由不要国家统一的人;也不想再斥责那些只要民主自由,亲美到脑残地步的人。因为是非对错,时代自有公论,历史自有公论。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胡印斌:让校园参政成为民主历练

  据报道,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日前在该校学代会、研代会上透露,该校最高议事机构校务委员会里,将首次吸收两名学生以校务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进入。新增学生委员将分别是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龚克希望同学们将此举当成“一种学习过程、一种社会体验、一种公民的民主体验、一种成长的经历和职业的准备”。   学生参与学校的最高议事机构,举凡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大改革举措等重大事项,一一与闻,这样“彻底”的民主参与设定,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南开大学校长将其称为“公民的民主体验”,并不为过。   此前,国内大学在“校园民主”方面作过很多探索,并形成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参与形式。像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提案委员会”,就是学生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的纽带;清华大学的“校长接待日”,更是在校领导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条直通渠道。诸如此类大学生“参与式校园治理”的做法,在推动学校治理模式产生变化、切实维护学生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思考。   学生提案委员会也好,校长接待日也罢,还有南开的学生校务委员制度,这其中的主导力量,主要的依托者依然是学生会。这样,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参与学校最高议事机构的学生会主席,如何才能不沦为民主的摆设、不做花瓶?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很多大学生对于学生会主席之类的“学生官”并不完全买账,认为学生会诸事毫不关己,对之毫无热情。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甚至直斥“学生官场怪状”,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重。凡此种种,均使得人们对于学生会的代表性产生疑虑,一些极端的意见甚至直指学生会的存在价值。   作为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学生会当然应该是代言学生的基础性机构,并不存在去留问题;现在需要做的,是提高其权威性、代表性。惟其如此,才能使得“校园民主”真正深入人心,并成就民主治理、公民参与这盘大棋。   具体而言,一方面,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坚持学生会成员产生的民主选举,而非学校指定。学生会主席本来就是学生的代表,就应该经过充分的民主程序,由大学生自行选举产生出来,学校只负监管职责。只要程序合法,学校并无越俎代庖的权力和必要。如果校方过多考虑自己意图的落实,总想着控制甚至操纵学生会选举,则只能事与愿违,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   另一方面,在学生会干部履职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监督、有问责。既不能放纵私意,无视学生公意;也不能充当好好先生,无为而治。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当然很重要,而学生的自治也颇有践行的必要。比如,学代会能否正常召开,是否建立事关罢免的相关机制,等等,这些制度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什么社会体验,而是切切实实的民主历练。   若想实现这些设想,关键还在于大学生民主参与意识的提升。事实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参与的渠道也相应宽泛得多。比如,很多大学的BBS,就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广场。只要秉持公道,坚持主张合法权利,个人的“无力感”自然也会消失。从校方来讲,似乎也应该及时注意到这种变化,并积极顺应变化,察纳雅言,提高治理水平。  

阅读更多

【另一面】营养午餐:中国应向日本学习

营养午餐:中国应向日本学习 导语: 连日来,在湖南凤凰县支教的大三女生小梁连发微博,揭露“营养午餐”现状,“国家拨款3元的营养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面包。”据悉,凤凰的“营养午餐”仅价值2元。近邻日本提供给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又是情况如何呢? 经历百余年,已普惠中小学生 日本的学校营养午餐始于19 世纪,最早的午餐是饭团、烤鱼和咸菜 日本的学校营养午餐据说始于1889年山形县鹤岗町(现在的鹤岗市)私立忠爱小学校。当时家境贫寒、不带盒饭的孩子很多。建立该校的僧人就提供饭团、烤鱼、咸菜的午餐。 为此,忠爱小学还立起“首次开始供餐学校”的纪念碑。人们都认为供餐对孩子们是天大的好事,逐步推向全国。1923年,日本政府正式向营养不足的学生开始提供午餐。 二战后依靠援助和政府立法,营养午餐快速发展,1950 年实施率即达69 % 1946年,教育、民政、农林三部副部长发布《普及奖励学校实施供餐》的通知,12月24日在东京、神奈川、千叶开始学校供餐。1946年文部省发布通告强调“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进行营养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学校里广泛地提供适当的营养餐,是我们所期待的事情”。这时的学校营养午餐不仅为贫困儿童和虚弱儿童提供,一些学校也给全体儿童提供。学校营养午餐在当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并要求在更大范围内实施。1947年学生营养午餐的实施率为23%,1950年即增长到69%,逐年增长的速度很快。 1951年美国和日本在洛杉矶签署《美日和平条约》,美国随之截止了“占领地区政府救济资金”,供应日本学校营养午餐所需的物资和财源也随之截止了。全国兴起了希望通过国家的财政补助继续供应学校营养午餐的群众运动,并要求把学校营养午餐法律化。1954年日本制定和颁布《学校营养午餐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学生营养午餐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而使学生营养午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供餐作为教育的一环,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对餐饮的正确理解、好的习惯,丰富校园生活,养成开朗的人际交往性格,已经在全国普及。 日本营养午餐在中小学普及率分别为99.4% 和82.2% ,已成为一项普惠制度 据1998年5月统计,开本小学生营养午餐的实施率为99.4%(761万人);中学生营养午餐的实施率为82.2%(360万人)。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饥饿问题已不再存在,但学生营养过剩与摄人不足的比侧在增加,学生的饮食习惯也出现不少新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对实施营养午餐的目的进行了调整,强调要以饮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营养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营养。 午餐费用家长、政府分摊 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特困生午餐免费 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学校营养午餐给予经费补贴,中央财政负责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的硬件与设备,地方政府(县、市、町、村)提供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工作人员的工资及运输费用等、学生家长只交营养配餐的原材料费。固此,学校营养午餐的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约250—300日圆(合人民币19-23元)。对特困学生,免费为其提供午餐,免费午餐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各支付50%。一般来说,每所小学每月的“营养午餐”支出约3968美元,初中的支出是4529美元。 父母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午餐费,学生可获得地方政府提供的午餐和学费援助 在营养午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下,日本文教大臣2009年在接受“Japan Times”采访时透露,营养午餐制度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还是有的家长不愿付钱。日本文教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05财年,有98993个学生的家长没有支付营养午餐费,占全国学生总数的1%。调查中,60%的小学和初中认为,不支付营养午餐费的家长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文教大臣说,以前人们不支付午餐费是因为经济困难,现在可能是其他原因。2008年,包括神奈川县政府在内的一些日本地方政府决定向因为父母经济原因而没有支付午餐费的学生提供午餐和学费援助。 由“吃饱”到“吃好” 从美国援助的奶粉到鲸鱼肉,日本的“营养午餐”始终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饭团、咸鲑鱼、咸菜是日本最早的“营养午餐”,虽然以现在的标准评价,根本算不上“营养”,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午餐主要是为贫困家庭的学生解决饿肚子问题,并且普通人家的饭食也不过就是这些,因此也算不上寒酸。 日本的营养午餐制度由于食物短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中断。二战结束后粮食缺乏依旧,那时小学6年级孩子的体格就如同现在4年级孩子。后来,日本政府接受了美国等国家无偿的脱脂奶粉和面粉等援助物资,全国城市约300万儿童开始享用学校供餐。1949年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的脱脂奶粉。1950年,使用美国的小麦粉,8大都市的小学生都享受到了供餐。1952年,国库开始补贴小麦粉价格50%,4月起,全国所有小学校都实现了供餐。1958年,日本教育部管理局局长下发了“学校供餐牛奶的处理要领”通知,脱脂奶粉向牛奶转换。1970年以后,鲸肉也成了一种普遍的选择。1976年,因为日本大米丰收,营养午餐里又多了大米。1980年以后,大米也成了普遍的食品。 食谱由专职营养师制定,兼顾营养平衡和地方饮食习惯 大多数中小学都配有1名营养师,少数学校是2所学校配1名营养师。营养师分为普通营养师与管理营养师,大学毕业或专科学校毕业通过考试即可获得普通营养师资格,但管理营养师必须在获得普通营养师的资格后通过文部省的考试才可获得管理营养师的资格。营养师的聘任由各县教育委员会认定,并为其颁发证书。营养师负责学校午餐食谱的调制和实施,负责对学生进行营养教育与营养指导。 一般来说,午餐菜谱由专门的营养师制定,并且每天都不相同。除非个别学生有过敏等特殊情况,学生不能挑食,因为菜谱在设计时就考虑了营养平衡的因素。对有挑食毛病的学生,教师会对其进行重点指导,并要求其尽可能吃完营养午餐,以改变其挑食的毛病。但对是否强迫挑食的学生吃完营养午餐,也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要尊重学生,不能强迫学生吃其不愿意吃的食物。有些学校制定A、B两种营养午餐食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拌A或B种营养配餐。 由于政府决定通过营养午餐强调饮食教育,所以各地政府都在午餐菜单中添加了地方特产,以此教育学生。比如,福岛盛产腌鳕鱼籽,学校就在午餐时提供腌鳕鱼籽。北海道盛产三文鱼,午餐就提供三文鱼。在歌山县,营养午餐还向学生还提供鲸肉。 配送灵活,卫生消毒制度严格 配餐中心与学校配餐室两种形式并存,由学校根据本校情况选择午餐配送方式 学校营养午餐的组织实施由教育部门负责,学校营养午餐的组织实施由文部省及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其中文部省负责总体规划,宏观管理;具体实施与操作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厚生省只是从食品卫生的角度进行宏观指导,监督检查。 配餐中心独立于学校之外,为周围数所学校提供营养午餐。通常都配备数辆达餐车,送餐距离在4km左右,正常行驶时间约10mln。配餐中心的认定和审批,由地方政府(市、町、村)负责。由于配餐中心供餐数量大,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影响面也较大,门送餐过程时常遇变通阻塞造成饭菜变凉、变色、变味,因此,大多数配餐中心规模不太大。 学校配餐室设在学校内,只为本校提供营养配餐。学校配餐事的规模视学校大小而有所不同,文部省对其有专门的标准要求。是采用配餐中心的形式还是学校配餐室形式,由地方政府(市、町、村)来确定。目前配餐中心与学校配餐室这两种形式在日本并存,有的地方以学校配餐室为主,有的地方以配餐中心为主。 文部省专门制定了卫生标准,对午餐卫生管理提出明确且具有操作性的要求 学校营养午餐的卫生管理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为加强营养午餐的卫生管理,文部省专门制定了《学校给食的卫生管理标准》,对营养午餐卫生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非常明确且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各地教育委员会和学校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学校给食的卫生管理标准》,也建立了一系列的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开加工各类食物,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前要进行负压消毒 配餐中心分设独立的原料初加工闸、洗菜问、午餐制作间、餐具洗涤问。从原料初加工开始,各类菜要分开存放、清洗,既避免交叉感染,又方便操作;所有操作(包括洗菜、餐具清洗等)都有特制的防溅水设施,禁止使用水龙头冲洗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各操作问有固定的工作服,不能相互混台使用,以避免把细菌交叉带到各操作间,导致交叉感染;进入午餐制作间要经过特殊清洁消毒间,以对体表进行消毒并利用负压将体表的灰尘、细菌抽走。控制午餐制作间的温度,使之保持较低的室内温度,由于干式操作保持了环境的干燥,加上低温操作制造的低温环境,有效地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因而可有效地防止学校营养午餐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饭菜高温消毒,午餐食品留样两周观察 食品蔬菜等原材料要求从数家公司进货,而不是一家,以防万一发生食物中毒而减小受害面。取消在营养午餐中搭配生冷食品(如沙拉等)的做法,要求所有午餐食品必须高温加工,并规定所有饭菜部必须在75℃以上高温煮1分钟以上。规定吃饭前两小时才能做菜(即做菜到学生吃饭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以防止蔬菜变颜色,影响食欲及因食物变质而引发食物中毒。每顿午餐都要留样、编号、注明日期.并在零下20℃保留2周(因为感染大肠杆菌在1周后才发病)。 配餐场所接受各种卫生检查,平均每月检查一次 文部省要求地方教育委员会要对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的营养师及食堂配餐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使他们懂得营养午餐卫生管理的要求,严格按卫生管理的要求进行操作。 学校校医每3个月要对营养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的卫生状况进行一次抽查;当地卫生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每年要到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进行2-3次卫生榆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营养午餐的人员也要对管辖区的配餐中心及学校配餐室进行定期的检查。因此,平均每月就有人来检查一次。 结语: 日本营养午餐制度实行已百年有余,或许标准无法借鉴,但是紧跟经济发展水平、严谨科学的态度却值得学习。 (出品:网易另一面,编辑:邱枫) [详细]

阅读更多

朝鲜前总参谋长李英浩被定为反革命分子

文章来源: 中新网 于 2012-11-25   中新网7月16日电 据朝中社16日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15日举行政治局会议,决定解除政治局常务委员兼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浩的所有职务。李英浩于1942年出生,今年70岁。 韩媒称朝鲜将前总参谋长李英浩定性为反革命分子。韩联社报道,朝鲜劳动党10月将今年7月被解除人民军总参谋长职务的李英浩定性为反党、反革命分子,并揭露了其在军内搞军阀主义、拉帮结派,其夫人涉嫌毒品交易的内幕。 李英浩曾于2010年被任为党中央军委副委员长,为朝鲜军方核心人物。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