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

美国之音 | 台湾留学生纽约集会声援太阳花学运

纽约 — 台湾留学生在纽约集会声援台湾太阳花学运,要求马英九政府退回服贸协议,完成两岸协议监督机制。与会的台湾前总统李登辉的孙女说,支持学生是为了台湾的未来。   台湾留学生纽约集会声援太阳花学运 *千人冒寒风细雨支持太阳花* 星期天下午1000多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和专业人士,以及部分侨民,冒着寒风细雨在纽约时报广场集会,声援台湾的太阳花学生运动。 同一天全球有16个国家的45个城市同步举行了这一声援活动。纽约的活动从下午三点三十分开始。集结在两个街口外的游行队伍喊着口号行进到集会现场。 台湾学生为抗议马英九政府与中国大陆签署“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占领立法院至今。在占领行政院后学生遭警察强制驱离,有学生和警察受伤。 *因为没有“好”,所以不能收* 这次声援活动的诉求是要求马英九政府退回“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并在完成两岸协议监督法制化之前不得进行审议。有批评人士指出,学生的讯息已经传出,现在应该见好就收。但是,声援人士认为,就是因为没有“好”,所以还不能收。330全球串联纽约召集人陈小雅说, “马政府并没有有效地回应学生的诉求,并没有答应学生的诉求,所以我们不能退。” *穿黑衣,举向日葵* 她表示,举办这一活动就是要表达对立法院学生的支持,“我们在纽约,人不在台湾,表达我们的支持,为他们做一点事情,让他们知道全世界有这么多人在支持他们。希望他们可以撑下去。” 陈小雅表示,与会者身穿黑衣,象征马政府的黑暗、黑箱作业,但是,希望用向日葵来照亮黑暗。 *黄怡宁:为了台湾的未来和年轻人*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的外孙女黄怡宁在演讲时强调了支持台湾学生对台湾未来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学生是我们这一代人,台湾是我们的未来,无论政客们制定什么政策,他们可能不必一定受到所制定的这些政策的长期影响,这些政策短期对他们有好处,但是我们必须一直生活下去,因此人们为了台湾的未来和年轻人而集会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大陆旅美异议政论家陈破空也应邀与会发言,但是活动召集人表示,这一声援活动并没有任何针对中国大陆的讯息。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马英九表示愿意进行不设前提对话 江宜桦谈中华民国主权

台北 — 据报道,占领台湾立法院的抗议学生目前正在商讨如何与马英九总统对话,此前总统马英九星期二表示,愿意邀请学生来到总统府,举行不设前提的对话。有关这方面动态目前正在发展中。   马英九表示愿意进行不设前提对话 江宜桦谈中华民国主权 另外,为从深层说明政府在行政院强力清场行动的正当性,行政院长江宜桦表示,只有经济上站住脚,中华民国主权才有维持。与此同时,在野党和民间团体猛烈炮轰马英九政府动用暴力镇压抗议学生,要求江宜桦下台。   *江宜桦:中华民国主权与服贸* 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星期一表示,发展同中国大陆的贸易互惠关系,最终将有利于中华民国的生存。这是江宜桦除就“服贸”说“服贸”外,从政治层面阐述服贸和台湾主权关系。他称这是一种逻辑关系。   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3月24日谈中华民国主权与服贸(美国之音申华拍摄) x 台湾行政院长江宜桦3月24日谈中华民国主权与服贸(美国之音申华拍摄) 他说:“有一个逻辑也许很多人平时没有想到,台湾当然希望我们能够维持有一个完整的主权,我们没有人希望,中华民国被中国所渗透,将来被他们所并吞,我想,这一点朝野有一致看法。可是要让台湾保有这样的实力,就必须仰仗台湾有活跃的经济竞争力。如果我们经济竞争力整个萎缩下来,台湾维护主权上就要丧失筹码。”   江宜桦说,必须尽快谈成两岸之间的相关协议,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后续谈判,推进服贸在国会的迅速通过,使台湾不错过加入地区经济整合的机会,否则,他说:“台湾经济前景绝对不看好,我请问各位,我们还有什么筹码可以去抗拒中国大陆想要并吞台湾的各种企图。台湾的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我们所做的,一方面是为了未来年轻世代,也是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前途。”   *民间抗议政府暴力*   与此同时,台湾继续有很多团体和人士,谴责马英九政府处理学生占据行政院事件的暴力手段,称江宜桦使用“国家暴力”镇压学生,并且把江宜桦和中国前总理李鹏相提并论。李鹏被认为是镇压六四天安门学生运动的决策和执行者之一。   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陈昭如代表由学界组成的“台湾守护民主平台”20多位成员对马英九政府镇压学生抗议活动强烈不满。她说:“你马英九、江宜桦,以傲慢的独裁者姿态,无视广大人民的声音,召开记者会,完全否决占领行动的诉求,你对人民抵抗运动的攻击,具有高度的杀伤力,因此扩大占领行动,完全具有正当性。” 她认为,江宜桦必须为此下台。政大社会系副教授黄厚铭说,占领属于非暴力抗争的正当选项,政府把“暴力”定义得太宽,把暴力镇压的理由都丧失了。 *谢长廷:借鉴李登辉处理学运方法* 冲击行政院最后一批抗议者高调撤离(美国之音申华拍摄) x 冲击行政院最后一批抗议者高调撤离(美国之音申华拍摄) 台湾前行政院长谢长廷星期二清晨在抗议现场表示,难道你马英九和江宜桦就不能效仿前总统李登辉处理学运的方法吗? 不过,他还表示,要对抗暴警察的行动进行区隔,幕后决策在政府高层。   谢长廷说:“水柱好像垂直打过来,很难形容啊,心情很伤心。警察他们也是奉命啦。我们希望,行政院长(江宜桦)和马英九总统,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20年前(1990年3月)的那场学运,李登辉就很好解决了。”   谢长廷所指的是发生在1990年3月的台湾一次学运事件,李登辉总统在学生抗议活动开始后很快接见了学生代表,承诺解决他们的诉求,学运最后和平落幕。不过,有舆论认为,李登辉处理的那场名为“野百合”运动和如今的“太阳花学运”差别很大。   *一名抗议者:学运会不了了之*   3.23占领行政院行动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生曾对美国之音说:“我觉得学生他们最后会不了了之,因为他们在外面所作的那些抗争活动,看起来好像很有意义,但是得不到实质性成果,因为政府的态度是敷衍和不理会。我觉得马英九最后会利用他的公权力,也就是警察来和人民互相厮杀,人民在厮杀中,用尽力气,流血流汗,然后坐享其成的还是政府他们,人民其实得不到什么。”   这位不到20岁女生在行政院抗议活动现场对记者讲这番话时,防暴警察正在驱赶抗议者。她本人亲眼目睹附近警政署那里发生的警察打学生场面,并且向记者展示抗议者被打头部流血的网上照片,不过,强制驱离尚未到达高潮。   *一丝曙光*   与此同时,台湾42个学生团体号召罢课,并说,不信任服贸涉及的那些大陆国企,因为这些企业受中共的支配。不过,台湾中国邮报的一篇分析文章说,政府和抗议者必须找到启动对话的机会,因为民主就是沟通和表达不同意见,而且包括表达和倾听两个方面。   最新形势是,总统马英九星期二表示愿意跟抗议学生举行不设前提的对话,继续占领立法院的抗议学生似乎也同意对话,只是目前还不清楚双方如果对话的具体时间和内容。有台湾学者对美国之音表示,学生们的要求目前看来不大可能让步,朝野立场相距很大,一切有待观察,不过毕竟看到形势有走出困境的一丝曙光。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海峡论谈:美人权报告提及台湾九月政争与官员贪腐

华盛顿 — 美国国务院本月27号公布的2013年全球人权报告,在中国部分谈到西藏和新疆少数民族权益受到剥夺及北京当局打压公民政治权利的情形,报告还指出,虽然中国当局起诉了一些滥用职权者,但在很多情况下,中共内部的纪律处分程序仍然缺乏透明度。 此外,美国国务院这份人权报告在台湾的部分则提到去年九月引发各界关注的立法院长王金平与在野党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的通联遭到监听,以及检察总长黄世铭遭到起诉的案子,报告也特别关注台湾官员腐败以及台湾劳工权益遭到剥削的问题。 美国国务院这份人权报告指出,台湾在去年前七个月,总共告发了576名官员,包括40名涉贪的高层官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包括提及前总统陈水扁在狱中的情况、总统李登辉国安密帐以及前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涉贪等司法案件。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以来不断强调反腐,誓言“苍蝇、老虎要一起打”,还说要“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等等,贪腐大员纷纷落马;同样自上任以来不断强调清廉的台湾总统马英九,任内接连传出多高层名官员涉贪,两岸面临的贪腐难题要如何根本解决?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人权报告是否能对两岸官员的贪腐问题起到监督作用? 还是反而引发外界对美国在人权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的质疑

阅读更多

杨恒均 | 互联网与中美关系

虽说现在中美关系还不错,但还是很复杂的。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有些还很严重,所以习主席提出了要建立中美“新型的大国关系”。一开始美国方面不冷不热,这段时间发现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北京也确实有诚意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试图避免历史上不同政治制度大国之间的权力更替一定会有热战或者冷战的历史宿命,美国这才从政府到智库开始关注“新型大国关系”,想搞清楚“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容。   中方摆在“新型大国关系”最重要位置上的就是互相承认和尊重各自的核心利益( core interests) 。但恰恰是这一点,目前还没法达成共识。对北京来说,最大的“核心利益”就是政局稳定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 one-part system ),可在外交与国际场合,直接说出这样的国家“核心利益”颇令人难堪,于是就有些含糊其辞,希望美国人心领神会,可美国人偏偏假装听不懂。当然,我能理解,要让美国公开承认和尊重这种“核心利益”同样是强人所难,不但违背了美国 230 年来的立国理念,也有背他这些年在世界各地打拼的目标。所以,“新型大国关系”要想落到实处,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希望不是“不可能的任务”( mission impossible) 。   上面说的是政府层面的事,但不管政府之间做什么,并不影响我们这些民间机构与民间写作者利用力所能及的平台, 增进民间的交流,增加普通民众对对方的了解,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公共外交” ,从长远老讲,恐怕更有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在开放的社会与信息公开的时代,真正决定两国关系走向的,最终还是取决于民众的认知与公共意见。   过去十几年,我亲眼见证了大陆和台湾关系、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的风风雨雨。 1997 ,两岸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怪吓人的,后来几乎是一夜之间,风平浪静,啥事都没了。我从那时开始意识到不报道真相、不允许不同意见的媒体实际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很危险的。但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当时五千多个电视台、报纸几乎都是官办的,报道的口吻千篇一律,弄得所有的人(除了北京和李登辉之外)都认为两岸这对“兄弟”肯定要再打一仗,好像不弄死几百万中国人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似的。   不久,两岸这对“兄弟”就如胶似漆了,倒是被喻为“夫妻”的中美两国开始磕磕碰碰,尤其是 2008 年后,美国媒体对中国不客气,中国官媒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美国人的阴谋和邪恶,弄得一些连美国在地球上哪个方位都不清楚的年轻人开始热血沸腾,一说起美国就咬牙切齿,好像他们的房子被拆、工资太低以及政府的贪污腐败都是中央情报局的阴谋,恨不得立马渡海到美国,占领华盛顿,血洗白宫。   很快,媒体的风向又转了,中美这对“夫妻”不吵架了,我不能确定他们是否已经“同床”,但已经坐在同一张板凳上开始做梦了——中国梦同美国梦是相通的嘛。“兄弟”不闹了,“夫妻”和好了,可媒体不能闲着,巧的是这时正好又跳出一个一衣带水的恶邻——日本。官方背景的媒体又起劲了,用当初指责“美国支持台湾”的一模一样的口吻与句式指责美国现在又在支持日本……美国真是躺着也中枪啊。最后弄得一些喜欢吃生鱼片的人都不敢去中国人开的日本餐厅,担心被扣上“汉奸”的帽子。   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只能发出一种声音的媒体,没有能够在政治人物失误或者别有用心时坚持公正的报道,刊登不同的意见,实则扮演了很坏的角色。互联网的出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我们虽没有非盈利( non-profit) 机构从事“公共外交”工作,但我们有“非盈利”( no-paid) 写作给外交提供一点正能量。过去十年,我主要关注中国国内政治改革与民主化进程,但也写了几十万字的国际关系评论文章。   在海峡两岸紧张时,我写了大量的呼吁两兄弟坐下来谈,主张北京通向台北的路不必绕道华盛顿;中美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我认为同美国搞好关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日大闹时,我写了多篇文章提醒他们别玩过了……当然,我更多的博文,还是向那些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出去看看的青年人介绍我所有见所闻、所思所想,我认为, 任何牢固的双边关系,必须建立在两国民众对对方的认知与理解上,无知、误解与误导只能导致偏见与对抗。   我有很多这类旨在增加中国普通读者对美国的了解、减少误会、缓解仇恨的博文。例如 2008 年时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量青年被主流媒体引导认为美国的民主和言论自由都是虚假的,民众没有抗议权,针对奥巴马的批评和丑化行为会遭到打击报复。于是在不久后一次访问美国时,我穿上一件明显印有丑化奥巴马漫画图像的衣服,绕着白宫走了一圈,还在华盛顿期间写了一篇抗议美国政府官僚机构的文章。我当天就把图片和文章发在博客上,很多年轻的中国网友通过图文多少增加了对美国的一些了解,要知道,他们可是生活在一个“丑化”乡长都有可能被打击报复甚至送去“劳教”的地方——谢天谢地,在网友的鼓噪下,“劳教”好像已经废除了。不过,我得对奥巴马说一声对不起,我不是真不喜欢他,我只是利用了一下他。有点不地道,但我知道,美国人的总统就是用来“利用”和批评的。   再如,前段时间美国的退休国防部长盖茨写书点评美国政坛人物,几乎把从总统到国务卿的所有白宫人物都批评了几句,这件事在中国的主流媒体上被报道的比较多,这当然没什么,也符合事实,但一些试图由此引申出美国的民主制度虚假,以及美国政府在欺骗民众等等的做法,就过了,会给信息不全甚至连思考都被限制的部分中国读者留下错误的认识,这个时候,作为博客和微博作者,就有必要点醒一下:你没看到人家一个退休的国防部长都可以揭露现任政府的内幕,直接批评总统和国务卿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新闻联播可以增加幸福感,但如果不结合老杨头的博文看,你可能很快就变成幸福的傻子。 这些年,像我一样的成百上千的网络写作者,多多少少对中国普通人理解外部世界做了一些贡献。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一些人试图靠制造舆论来激起仇恨、转移视线达到其它目的做法,恐怕都不会那么顺利了。 “公共外交”不仅仅是做政府无法做的事,还要设法避免政府做一些不太好的事。   相比中国来说,美国民众的意见对当局的外交决策具有更加直接的影响,但我们痛心地看到,就在中国的一些网络民调显示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好感在上升时,美国人对中国的不友好甚至敌视的比例却在增加。中国有一些外宣计划,也投入了不少钱,但由于他们不理解海外的生态,或者不愿意去理解,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官僚作风,效果往往不是很好,有时甚至做多少错多少,更有一些起到了反面宣传的效果。我认为增加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的这种工作,还得由当地的华人华侨以及像“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以及老一辈中美问题专家和美国外交官来做比较好。 美国的媒体看中国也应该全面,不能抱妖魔化的心态。   在中国,我们这些博客作者走的还是草根路线,影响的是巨量没有多少影响力的普通人,不过,我相信,当成千上万没有影响力的普通人了解到真相,接受到多元,并开始学会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发声时,他们不但能够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政策决策者,其本身就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巨大力量。因此我认为,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容中应该加进一条,那就是开放的社会,流通的信息,确保两国民众之间也能做到从了解到理解再到相互尊重。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杨恒均 2014.2.27 纽约《 2014 旅美日记》之三 参考阅读: 夫妻和谐之道 发 友争相 传阅 的告 别 脱 发 奇文 抗脱十二 载 ( 组图 )  点滴生活中锻炼“持久力 ”( 组图 ) 我和老公的减肥 秘密 一个根治口腔疾病的秘方 如何对付咄咄逼人的美国 中美之战,打还是不打? 中日开战,日本准备好了吗? 中美关系四十年,错位的人权对话 《外交杨皮书之六:李光耀为何要拉美国制衡中国》 《外交杨皮书之七:北京通向台北的路,不应该绕道华盛顿》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陈孔立: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应当注意由于两岸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并且对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减弱文化冲突的负效应,增强正效应,才有利于两岸文化的整合,推动两岸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一、文化冲突普遍存在    人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必然产生不同的经验和感受,形成不同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出现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的相互接触,有可能产生矛盾、冲突、竞争、对抗,这就是文化冲突。《文化社会学》一书对文化冲突做出如下的界定:它指的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矛盾性的表现。文化冲突具有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不同的性质,它是普遍存在的。[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感受到城乡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因而产生文化上歧视、矛盾乃至冲突。西方文化的个人取向和自我取向,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他人取向,使得中西文化的冲突十分明显。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感受和经验,从而产生文化冲突。例如,当代中国内部也存在文化冲突。俞吾金指出:“当代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本位文化、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文化构成的。这一特殊的文化结构蕴含着以下的文化冲突:一是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冲突,二是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冲突,四是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主义泛滥的冲突,五是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的冲突。”[2] 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冲突也表现得相当突出,甚至师生之间也会因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而产生文化冲突。    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已经存在,只是有人视而不见,有人认为两岸只存在文化差异,而没有文化冲突。这里,不妨举出两种典型的事例。    一是由于两岸人员交往而产生的日常的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    早期台湾一些大陆籍人士回乡探亲,他们在台湾被称为“外省人”,回到大陆却被称为“台胞”,使他们感到自己成为“异乡客”,在台湾和大陆“里外不是人”,因而有很大的失落感。一些大陆同胞把“台胞”看成是“有钱人”,极力向他们索取,以致有些人发誓从此不回大陆。台湾民众在大陆看到许多“不顺眼”的事,例如“厕所无门”“不排队”“乱按喇叭”“服务态度恶劣”之类,感受到两岸文化的差异。大陆同胞则认为台湾人“财大气粗”、“包二奶”、“苛刻员工”等等。因此两岸民众之间感受到彼此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格格不入”,因而产生“心结”,“彼此就会以自己的角度看待对方,或者惯于用否定角度来看待事情”。[3]    台湾开放观光之后,一些大陆游客的表现,也导致两岸的文化冲突。台湾媒体有许多此类的报道:大陆游客到了台湾“仍不改大声喧嚣、不爱排队的习惯,还彻底发挥搞破坏的本领,在著名观光景点野柳的石头上刻字、在高雄百年古迹英国领事馆穿越围栏和蜡像拍照、在花莲太鲁阁国家公园九曲洞的护栏上用黑色签字笔涂鸭。”“在饭店搞破坏,摔坏房内水壶、在地毯留烟疤、在阿里山爆发两个陆客团因抢搭小火车上演全武行事件,今年5月还有陆客团在花莲到苏澳的台铁列车上,因行程延误没赶上原班车,改搭下班车却整团霸占其他乘客座位,还不愿意让位,引发冲突的事件。”“财大气粗的大陆游客,不但手乱摸、拉扯礼兵的军服,更惊传有人还‘好奇’,试图抢夺步枪。当局已在站岗位置拉起红线,防止礼兵再受骚扰。”媒体指出:以上事实表明,大陆游客“在文化面也带来不少负面批评”。台湾有识之士也指出,其实台湾民众外出旅游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此类现象随着旅游经验的增加,就会自然消失。但是在这个方面的文化冲突,已经给两岸关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是1994年的“千岛湖事件”,严重的、突出的文化冲突:    1994年在千岛湖发生一起“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24名台湾游客和6名大陆船员、2名大陆导游被歹徒抢劫并纵火烧死。起初地方当局认定是“一次游轮火灾事件”,并且封锁消息,而不把真相向公众公布。因而引起台湾的罹难家属和各界的强烈质疑以及抗议,海外媒体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报道和猜测。李登辉声称是大陆军人“行抢杀人”,大骂大陆政权是“土匪”。事件发生以后,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增加,而认为是“中国人”则减少,支持“台独”的人增加,支持统一的人减少。两岸关系受到极大的伤害。    大陆方面认为“在未抓获犯罪嫌疑人之前公布案情不利于破获案件”,要等破案后才公布真相;而台湾方面则认为人民有知情权,不公布真相,个人的基本权利就没有得到尊重。由此可见,这是一起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文化冲突的典型事例。    文化社会心理学指出:“文化接触还可能导致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间敌意的出现。”“一旦文化间的敌意形成,冲突就会随着跨文化接触的增多而逐渐增多,特别是当人们不断遭到炮轰,死亡情景反复出现(死亡提醒),并在这种环境下被提醒要誓死忠于自己的群体时更是如此。”[4] 由此可见,两岸文化冲突已经存在,并且可能导致对两岸关系的伤害,因此两岸文化冲突是两岸相互关系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两岸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    两岸文化冲突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层次观察其具体表现。    (一)两岸之间的文化冲突集中表现:大陆方面对“文化台独”的批判与台湾方面对“文化统战”的抵触。    所谓“文化台独”是指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思潮及其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达到政治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5] 因此,“‘文化台独’虽然表现在文化上,但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6]    大陆学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所谓“文化台独”进行了批判,揭露其分裂主义的面目,[7] 当然在批判的初期,存在一些扩大化的偏向,例如,把张惠妹当作“绿色艺人”,把使用通用拼音、繁体字、讲母语等等都列为“文化台独”的表现,但很快就能够明确界限、区别对待。这是一种文化冲突的表现,至今这样的批判仍在继续进行。    台湾方面则反对大陆的“文化统战”。所谓“文化统战”没有明确的界定,似乎把所有的两岸交流都看成是“统战”,所有的文化交流都说成是“文化统战”。在台湾的教科书上公然写着:“就中共对台策略而言,中共迄今仍强调要‘把工作做到台湾内部’。因此,不管是专业性的互动交流,或是两岸人民往来衍生的问题,皆可见大陆方面深具目的性与策略性操作痕迹,例如在学术交流过程中的文化统战意涵”。有人指出:“什么叫文化要交流,其实对北京来说就是要文化统一,也就是统一在中共所解释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共所控制的中华文化。”于是,他们把从大陆来的电视剧、文艺演出、两岸合拍电影、两岸宗教交流以及“富春山居图”、“北京文化周”、“兵马俑展出”等等,一律说成是“文化统战”,并且采取敌视的态度,至今仍然有所谓“假宗教真统战”、“假文化真统战”、“对年轻人文化统战”的说法。从这里可以看出两岸文化的冲突。 大陆邀请台湾青年来访,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被视为“统战之旅”,有一位来访者说:“中共祭出怀柔政策,全部行程免费只需要付飞机票,我同学三个女生,餐餐叫两大瓶酒好像也是老共买单,吃住都是高等级,行程也都是重要景点”,可是他们与大陆学生交流之后,“常使得双方‘差异’曝露无遗,‘差异意识’油然而生,最终反强化双方认同的距离”。[8] 有人说:“大陆可以乱花纳税人的钱,而大陆学生却很习惯”,这样的文化差异使他们感到两岸“不是一家人”。    (二)文化冲突的一般表现:“文化台独”与“文化统战”只是两岸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实际上,在许多领域、不同层次都体现出两岸的文化冲突,可以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或是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方面来考察。例如,大陆学者就指出两岸在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以及普世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杨立宪指出:台湾方面“崇尚自由开放,接受外来事物较快;尊重多元、包容不同、勇于创新,重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重友情讲义气,信奉‘爱拼才会赢’;政治上效法欧美的政党政治、三权分立与普选制;经济上实行外向型的市场导向的自由竞争机制;社会治理向西方看齐,公民文化、志工文化及大众消费文化较为发达等,两岸在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9] 俞新天则指出,在普世价值观方面,两岸也还存在不同的意见。首先,尽管西方文化价值观具有哲学上的普遍适用性,可供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加以学习和借鉴,但是,她也指出,“普世价值观具有宗教性、先验论和绝对真理的地位,是不讲条件和个性的”,因此,大陆方面专家并不赞成普世价值观这一提法。而台湾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各种文化不能统一到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一定要统一到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上,认为民主、人权、平等、自由这些观念也应该是普世价值观。[10] 她进而指出:“在台湾人中,接受‘西方文化普世性’的比例大大高于大陆,而大陆人至多接受‘西方文化价值的部分普适性’,不仅整体与部分有差异,而且‘普世’与‘普适’也不同。台湾在政治上仰望的是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民主选举等,大陆则认为这些未必符合中国国情,只可借鉴不可模仿,要创造本土特色的制度”。“两岸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的差异将长期存在”。[11]上述两岸文化差异实际上是文化冲突的体现。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观察两岸的文化冲突。    第一、台湾现有的公民道德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大陆作家韩寒访问台湾之后,写了《太平洋的风》,赞美台湾,他说:“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显然他已经看到两岸在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台湾也不断指出大陆方面的弱点,例如不排队、随地吐痰、不尊重他人、不尊重知识产权、请客铺张浪费、黑心商品、毒奶粉、办假证件、官派作风、“关系文化”、暴发户心态、只有“标准答案”的教育制度等等。韩寒把这种差异归结为:“他们(台湾)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可是台湾人并不欣赏这样的说法,反而感到“不太舒服”,指出“好像台湾社会现在 的一切‘美好’,都只能用中华文化来解释,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华固有传统美德,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割断台湾跟中华文化的关系,只是台湾人更愿意相信,这是台湾人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显然,这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历史的思维、线性的思维,以为台湾社会之所以存在守秩序、讲究公德、礼貌、尊重私人空间、守法等等表现,是因为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而大陆社会欠缺“温良恭俭让”则是破坏了传统文化。另一种是多元思维、非线性思维,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有这样的感受:“在我的记忆里,大陆社会现在的毛病,台湾都曾经有过,过去台湾人也曾经买票不排队,也曾经爱乱丢垃圾,爱随地吐痰,不守公德心,出国也曾经是一幅暴发户形象,不时有某国旅社酒店拒接台湾团的新闻传出。只是这三十年来,我感触很深,台湾从一个有钱而浮躁的社会,慢慢成为一个气氛敦厚温和的社会。在这里我就不从历史的角度慢慢细说百年来各时代台湾人性格的演变了,而目前这敦厚宽容的社会气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在这几十年间,台湾人慢慢学会‘尊重别人’这回事”。它说明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不是只靠保存传统文化就可以完成的,而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二者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第二、对大陆向台湾采购商品和“让利”的看法 (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 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 台海历史与文化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62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9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