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杰 | 对民工幼儿园应先扶持再规范
对民工幼儿园应先扶持再规范 文/魏英杰 刚“收拾”完打工子弟学校,北京又把矛头指向民工幼儿园。近日,仅北京大兴区西门镇就有31家打工子弟幼儿园被要求于9月1日关停,否则将面临强制执行。 当地镇政府称,这些没有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关停后,数千名受影响的辍学儿童会有相应安置措施(但暂时不便告知)。关停打工子弟小学时,北京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类似承诺。但说起来,妥善安置幼儿园孩子比安排小学生不知要难上多少倍。 据悉,北京中小学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有些小学不得不合并关闭。在这情况下,只要学校愿意接收,就近安排民工子女上学,多少还有些可能性。当地幼儿园近年来却一直处于“爆棚”状态。每逢幼儿园开学,便有许多家长挤破头、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记得有一次,有位九旬老太为给重孙女报名,足足在幼儿园大门口守候了一个多星期。学前教育资源如此短缺,却一口气关停这么多幼儿园,很难让人相信当地已经作了充分准备。 关停无证幼儿园,恰是北京采取措施缓解“入园难”的政策产物。几个月前,北京市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拟于三年内新增7.5万个幼儿园学位。涉及城乡结合部无证幼儿园,行动计划提出:针对无证幼儿园,经整改达标可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标的将予以取缔。可见,这次关停幼儿园行动,与当地开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着莫大关系。 问题是,计划明确称,整改、取缔的同时“也要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市人大常委会审读报告时也提出:整改期间,要保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依法取缔无证园前应制定详细工作方案,明确幼儿安置办法。如今,大兴区相关政府部门一口气“依法取缔”31家无证园,可在如何妥善安排问题上,却以“不便告知”一推了之。这样做,恐怕与市人大常委会审读意见提出的“探索非本市户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保障制度”背道而驰。 实际上,无论是整改还是取缔这些打工子弟幼儿园,都不是上策。无证办园固然不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但在学前教育资源匮缺情况下,这些幼儿园却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缓解入园难问题,并非满足了本市户籍儿童的入园需求就算完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也要花大力气解决。所以,更好的办法应当是,把这些民工幼儿园“收编”进来,在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使之符合规范。这样做,既能挖掘既有教育资源潜力,也可多管齐下,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 在对待这些民工幼儿园问题上,政策思路应当是“先扶持再规范”,而不是“先取缔后扶持”。正如一位无证幼儿园的园长所说,他们也想办许可证,可硬件要求太高,最终只得放弃。这些幼儿园的特点就是收费低廉,民工家庭消费得起,让幼儿园提供“不低于2340平方米”的校舍面积,这对他们来讲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让人怀疑该政策的可执行性。话说,许多高档小区幼儿园都不可能达到这个办园条件。所以,要将这些幼儿园纳入规范管理,就必须在政策资金上“先扶一把”,而不是“倒打一耙”。 许多地方如今都面临“入园难”问题。大量关闭无证幼儿园只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何况等到学前教育相对完善(且不说轮不轮得上民工子弟),不知已有多少幼儿因此丧失学前教育机会。发展学前教育也应走多元化办学的道路,同时必须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目前,国务院已决定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在这背景下,各地更应为那些条件简陋的无证民工幼儿园注入阳光雨露,而不该采取狂风骤雨般的整顿行动。 2011年8月31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