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韩寒隐秘的爱情和愤怒

如果不是《人物》记者问起,韩寒或许永远不会提起Susan。他承认“代笔门”中前两次博客回应失态,而让他失去“神智”的原因之一,就是两段旧事。一是初 恋。《三重门》可以看作是韩寒的自传,主人公林雨翔是韩寒,Susan则是他初恋的原型。这是一段在小范围里曾经公开的粉红色回忆。韩寒与Susan是初 中同学,Susan是校花,成绩又极好,初三便分到了无所事事的直升班。 韩寒在回忆中称Susan为初恋女友,但女方的版本是,韩寒必须要进入她已经获得保送的市重点高中松江二中,两个人才能在一起。 第二段旧事衔接着第一件。为了susan,韩寒一度恶补数学,成绩突飞猛进,在初三时达 到顶峰,考了一次100分。这唯一的100分来得突然,被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怀疑为抄袭。韩寒被单独隔离起来,将试卷从头至尾再做一遍,油墨印的试卷有一处 字迹化开,韩寒问,这是什么数字? 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韩寒作弊,理由是,做过一遍的卷子第二遍怎么可能不记得题目。“这么多题目,我只会解答,哪记得题目里的数字。班主任用的手法和方舟子的一模一样。然后他当场宣布。这是我少年最大的阴影。”韩寒说。 时过境迁,韩寒的初中好友还记得那次让众人弹眼落睛的数学满分。很长一段时间,韩寒觉得抬不起头来,对数学刚刚建立起的一点兴趣和信心也全面瓦解,“那次冤枉直接导致了我高中理科的崩溃”。 这层陈年疮疤,纠结着麦田和方舟子对韩寒《三重门》代笔的指控,是其始终不愿意细说的秘辛。事件最初几乎是膝跳反射式的过激回应,与之也有着牵丝绊腾的联系。在“方韩大战”中屡次被问及“作者怎么可能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时,韩寒都会回忆起那年中考前的阴霾。 “这次的事情等于是那次事情的一个扩大版本,麦田一个阴谋论,仿佛我十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这就是为什么别人觉得很多质疑我完全不用回应,但是我还是被激怒了的原因。”韩寒说。 回到韩寒情窦初开之时,他最终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如愿进入松江二中,理科成绩一蹶不振,高一一结束便被留级一年,同Susan的感情也几度搁浅。两个人断断续续交往至Susan进入复旦大学,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代笔门”中,最让韩寒难以接受的方派的一项质疑就是——《三重门》明明是少年韩寒献给初恋女友的一本书,却被说成是父亲代笔。 即便在代笔质疑最为甚嚣尘上的那段时间,韩寒也从未将此作为回击代笔论的有力证据。“我要保护我的前女友,我的家人和朋友都被攻击和骚扰,如果事情再牵涉到她怎么办?这是我的事情,她的事情,我为什么要主动拿出来和人分享?” 在接受本刊采访的前几天,韩寒和远在香港的Susan通话,韩寒已经为人父,Susan今年也将出嫁。Susan明白了韩寒保护她的心意,她在众好友眼中同样性格倔强,她告诉韩寒,你可以说。 来源:人物杂志 节选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4797/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韩寒隐秘的爱情和愤怒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5/16, 23: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韩寒:我身高1米7出头一点,有个博士挺无聊的 与韩寒共进午餐 韩寒,你到底多高? 韩寒:太平洋的风 方教主秀下限:韩寒身高造假 无觅

阅读更多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

核心提示:在爱情中,你是警察、王子、外星人,还是一个殉道者? 爱情是什么? 一个有趣的断桥实验是这样的: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心理学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两人在飞机上相遇,谈到如果飞机出事,可能的死法。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他们已经彼此相爱了。 爱情的毫无道理,由此可见。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然努力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爱情发生的线索,比如我们会被外表的魅力迷惑,被熟悉感吸引,被喜欢自己的人吸引,被得不到的人吸引,我们的大脑还经常错将危险信号当做爱情。 还有一种“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拥有什么样的爱情,与婴儿时代与母亲的情感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研究将母婴之间的情感模式分为三种倾向: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焦虑性。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通常是温暖而有爱心的人;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但过于投入,总是担心对方能否回报同样的爱;逃避型的人将亲密视为自我独立性的丧失,总是试图与对方划清某种界限。 爱情是一个故事 在所有关于爱情的答案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的答案大概是最简单的:“爱情是一个故事。” 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斯坦伯格曾经追问爱情的本质,而且给出了非常精确可靠的心理学模型——爱情三角理论。 在这个模型中,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指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坦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斯坦伯格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爱情关系,而完整的爱情必须是三者的组合。他还归纳了爱情的八种类型:一、喜欢:只有亲密部分;二、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三、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四、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五、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六、愚爱:激情加上承诺;七、无爱:三种成分俱无;八、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集于一个关系当中。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回答一些更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是什么决定了他/她爱的方式?为什么有些情侣可以白头到老,另外一些却如流星闪过?为什么我们在感情中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却遵循相同的剧本,就好像爱情的命运,从求爱到终结,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 最后,他放弃了心理学上的概念与分析,说,爱情在本质上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叙事性的。所以,理解一对情侣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她如何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描绘。 有人相信亲密关系是合股关系。这是商业故事。 有人喜欢吓唬自己的伴侣,或者被自己的伴侣吓到。这是恐怖故事。 如果我的伴侣离我而去,我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这是成瘾故事。 爱情是一场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才是游戏的好玩之处。这是游戏故事。 还有人觉得伴侣就像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这是科幻故事。 爱情是一个故事,只不过作者不是莎士比亚、马尔克斯,而是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实证研究,斯坦伯格一共总结了26个故事,包括童话、商业、收藏者、恐怖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引导着对于一种爱情关系的描述。这与认知疗法中的“自动思维”道理相通。被访者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这样的观点,或者意识到这些观点与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出一辙。 有一些故事比另外一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旅行”(我相信爱情的开始就像一段旅程的开始,充满了兴奋与挑战)、“园艺”(我相信爱情不加照顾就会枯萎)和“幽默”(我认为在感情上太严肃了会毁掉感情)。 有一些故事则幸福前景黯淡,比如“恐怖”(当我感觉到我的伴侣让我感到害怕时会有兴奋的感觉),“收藏家”(我喜欢同时约会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符合某种特殊的要求)和“独裁政府”(我认为在一段感情中由一个人掌控绝大部分重要决定更有效率)。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经常很快分手,缺乏长期的持久性。 1996年一项对于43对夫妻的调查(Mahzad Hojji)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喜欢旅行故事,而男人更欣赏艺术故事(外表吸引力是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标准)、收藏家(伴侣被视为收藏品)和色情故事(满足伴侣的性需求和性趣味非常重要)。此外,男人还喜欢牺牲故事(我相信牺牲是真爱的关键部分)。最后一点很让人意外,但男人的确为女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需求做出了牺牲。 此外,故事还与文化有关。文化总是支持某些故事,而反对另外一些故事。在今天的主流文化里,婚姻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却并非如此。在一些文化里,通奸的故事会招致杀身之祸,在另外一些文化里却不值一提。 爱情的预设 从故事的理论看,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人,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你的故事对爱情的预设。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设,它不仅内化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并受到我们的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青春期的交往经历等等。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主题,往往是那些最个人的体验(通常是痛苦的经历)。如果你曾经有过被拒绝的历史,对于拒绝就会特别敏感,即使对方并无拒绝的意思。于是,拒绝就成为你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主旋律,并编织到每一个情节之中。或者,你曾经遭遇过感情的背叛,即使在一段新的情感中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不忠的迹象——欺骗已经成为你的故事的一个主题。 在感情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历史学家的严谨之作,更像是虚实难辨的小说,其中既引用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又加入了个人诠释,以强化戏剧效果。 正如康德所说,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现实的表象。在爱情中,这个表象就是故事。你的故事不仅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而且很可能是你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工具。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常常有人抱怨自己情场不走运,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坏男人/女人,却没有意识到,是他/她自己下意识地寻找相同类型的角色来扮演他/她一直以来所预设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故事经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初相识的爱情都是幻觉或误会?——我们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成真,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与故事相符合的人,故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玫瑰色的滤镜。滤镜映照下,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你的爱情理想。 斯坦伯格的病人丽莎总是被强大而沉默的男人吸引。当她第一次遇到拉里,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猜测他在想什么。拉里不经常恭维女性,所以每一次小小的赞美都能令她陷入狂喜。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对丽莎来说,理想的爱情故事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外表下隐含无限深情。但结婚3年后,丽莎才突然意识到,在拉里的沉默后面,不是神秘,而是空白。 我们在爱情的选择上经常让外人大跌眼镜,因为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在影响我们的选择。更确切地说,我们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直到幻象散去,激情消失,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里,或者你不再喜欢自己正在演绎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创造种种分手的理由,诸如对方脾气不好、要求太多、交流不畅等等,就像我们一开始创造种种相爱的理由。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止一个。你可能同时想要做王子和警察,而且无法分清到底哪个角色对你来说更有满足感。 所以,爱情永远面对考验和诱惑,不仅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更符合故事的人,或者前方可能有更好的故事在等待。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你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寻找最完美的故事或伴侣,还是满足并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听起来就是一个园艺故事。一段爱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而在于长久不断的浇灌与抚育。这与弗洛姆的观点是一致的,爱情首先是“给”而非“得”。这种“给”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一种丰沛的生命力的展现。“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赋予别人。 了解自己的故事 罗伯特·斯坦伯格曾说,故事理论给世间情侣最大的启发在于,一段感情是否幸福,能否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女双方关于爱情的故事是否相匹配。 同一个故事中的互补角色最容易相处,比如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或者,两人的故事足够相似,可以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故事。比如一个童话故事与一个园艺故事可以结合,一方渴望被白马王子拯救,而另一方希望照顾一个人、精心培育一段感情。 一对恋人,彼此的故事不兼容,就像两个角色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不同的剧目,表面看起来也许很相配,但一方渴望灰姑娘式的拯救,另一方在投资回报率上纠结,爱情不可能走太远。相反,一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式争吵不休的夫妻可能在外人看来难以长久,却因为对于战斗的共同需求而保持爱情日久弥新,白头到老。 所以,你想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就要从理解自己的故事开始。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在过去所有的感情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你最终失去兴趣的人是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寻找那些与我们的故事相符合的人。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故事,毕竟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但是,心理学上有一种叫“确认偏差”(Conformation Bias)的认知偏见——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确信的事物相符的信息,而尽量避开可能与之抵触的信息。爱情也一样。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对已经预设好的爱情故事加以变动。 改变故事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它涉及重新组织大量的信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对感情的不确定,重新评估对另一半的感觉和信任。比如一个丈夫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很快承认并结束了外遇,从此没有再犯。但对妻子而言,他们的感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她的爱情故事变化了:他曾经是罗密欧,如今却成了唐璜,他的一个正常举动在她眼里也可能变成对别的女人的勾引。除非这位妻子改编一个更可行的故事,否则只能陷在唐璜的故事里痛苦。 事实上,很多试图改变感情的努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改变认知、感觉或者行为,而不触及影响这些所有体验的根基——故事。 在一段感情的成败中,故事既是因,也是果——它影响我们的感情生活,也被感情生活所改变。比如一些最初并不现实的故事,比如童话、神秘故事,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抚养孩子、支付账单)可能会逐渐变成商业故事。有时候,心理治疗也能帮助我们从一些危险的故事(如恐怖)转移到更有前景的故事上(比如旅行)。 当我们发现伴侣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时,故事会变得更好。但如果一个人的故事一直停滞不前,找不到任何新鲜的内容,则倾向于往消极方向发展。这与心理学上两个普遍现象有关。第一个叫“负面信息效应”。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一则负面信息的效果比100则正面信息的效果更强大。第二是“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在考察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时,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因素,而高估人格因素。比如夫妻双方都是急脾气。一方却认为自己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对方的行为不可接受,而对方的脾气则是基本的性格缺陷。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2491/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三联生活周刊: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3/25, 14:1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爱情故事 这就是爱情,希望你不要太介意 拉环与拉罐的爱情 小年轻的爱情 组图欣赏:遇见爱情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爱情并不靠意志 (@zhi) 李一凡与燕儿的乐天爱情 (@zhi) 这年头,不是缺少爱情,而是缺少敢于为爱情买单的人 (@zhi) 爱情的开始 (@zhi) 我一直很守时,除了爱情 (@zhi) 无觅

阅读更多

孤岛客 | 举头望明月黑风高低头思故乡村爱情

一周语文|2012(08)|2012-2-13-2012-2-19 左 为本周单字“情”。本周二是情人节,各类商家分外来神儿,因为有得赚。这戏码每年一次,鲜花依时而涨,餐馆依时而火,而“情人节”的“情”则很难进入公开讨论状态……它该怎样讨论呢?还真不好说。 周一, 青年老黄历 在微博里尝试讨论它: “问:什么是情人?答:写出这两个字的时候就应该可以明白了。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情字,由忄、主、月构成,月做偏旁,本意为肉,故而’情人’者,心与肉体的主人也。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浸染,知其本意者已不多矣。现在的情人,多指明天(2月14日)与你有过节的人”……这当然算是一种解释,至少片面深刻吧?相信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情,自己的解释。 汉字“情”为会意字,《说文-心部》里的解释说,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本义为情感,情绪,引申义有爱情(如欢情未接,将辞而去)、欲望、情欲(如既得志则纵情傲物)、私情、情面(如情分、说情)、真实情况(如正见清河具以情告)、情理(如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等许多。 ————————————————————————————————————————— 【自从长了鸡眼之后脚下的路看得更清楚了】 语出导演胡淑芬周日 微博 ,就这一句。胡导演的这个句子别解熟词“鸡眼”,让种种混乱之途忽然有了一丝想象中的清晰与遥远。 【手机强迫症】 语出作家王小峰周一博文,原文标题是“收缴手机”。博文末段王老师说:“我发现,一晚上没有人玩手机,效果很好,大家可以专注交流,上来的饭菜吃的精光,减少了浪费。饭后我看自己的手机,有一个未接电话和五条短信,都没什么重要的事儿。这种 手机强迫症 在聚会社交场合显得非常讨厌,这种毛病扳两次就好了。” 【每逢写稿倍思亲】 来自编辑袁复生本周推荐,语出网友阿花的伊萨卡岛周一微博:“睡到十一点还是无可挽回地到了写稿日这一天,打开电脑忍不住就登录了淘宝旺旺,看店主们亲来亲去的觉得相当温暖,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 每逢写稿倍思亲 ”……信息爆炸日益逼近每一寸闲空间,最终碎片本身会成为一切。真到那时,回头看看一边微博刷屏一边作文赶稿,或许还算安逸? 【213】 本周一饭否热词之一。关于这一热词,来自饭否热词的解释说:“2月13日因形似2B而得名‘2B节’,因直说不雅,通常写作 213 。”此前,网络熟词“装13”的创意原理与此相同。 【每首熟悉的歌都演绎得无法跟随】 语出饭友稀饭的饭周一饭文:“04年吧,北四环边儿上的奥体中心,我听过一场惠特尼的演唱会。舞台设计似乎配不上她的名声。会上还出现了她的老公和女儿,三口之家在台上唱歌的样子跟我们本土的‘吉祥三宝’相去甚远。惠特尼显然很有个性,不顾中国歌迷妄图卡拉OK的欲望, 每首熟悉的歌都演绎得无法跟随 。是的,无法跟随。” 【被韩国】 小众熟词。本周,有消息说,韩国某报称NBA球员林书豪拥有1/4韩国血统。这一消息再次激活熟词“ 被韩国 ”。曾引发热议的“被韩国”者既有炎帝、蚩尤、夸父、风伯等出自《山海经》的众神,也有孔子、西施、李时珍等著名人物。 【今年的情人节已经取消了】 来自英式没品笑话微博:“ 今年的情人节已经取消了 ,数学证明如下:14-02-12=0。”这则应景冷笑话有意曲解西文时间书写法,将“-”字符用作“减号”,营造小惊悚,小幽默。 【互信赤字】 语出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新近文章,文章就“习副主席访美”发表观点:“据信,习近平此行主要是继续讨论美中间所谓‘互信赤字’。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傅强恩表示:‘过去三十年来,中美关系大大增强。不过,要发展商贸联系和处理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岂止中美关系,在我们自家院内,“互信赤字”一直就是个越来越大的大麻烦,而且,这个四字词组比去年流行的“民意赤字”更具体,更实质,你都懂。 【张纪中老师的坡儿明显更陡一些】 语出网友地下天鹅绒周二微博:“大家都说张纪中和陈凯歌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但从《新版西游记》来看, 张纪中老师的坡儿明显更陡一些 ,而且据我猜测他老人家穿的是轮滑鞋” ……天鹅绒老师的这段精简吐槽长于形象画面描摹,是,那是一副美妙的漫画,用慢镜头拍摄尤具喜感。 【小图】 来自英国《泰晤士报》本周报道,报道说,中国最富盛名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络机器人最近暂停服务,并将接受紧急再教育,在“小图”本来只会进行学术性回答的语言中目前发现出现不少酒吧低俗用语。据悉,清华图书馆具有自动学习功能的网络机器人“小图”本来只为学生提供与借书有关的问题与建议,但后来却不时冒出从使用者那里学来的限量级不雅语。校方承认“小图”已经在学生恶作剧式交流中学会了大约四万个新答案,“清华一名图书管理员对本报说,‘它太聪明了,学得太快了。’不过,校方称,对小图的再教育是一项非常精密的工作,“不能简单地人为让它变笨,因为这样系统功能会受损。” 【范冰冰在审美领域的行政级别大概是从乡镇到地区级城市】 语出作家宋石男 周三博文 ,原文标题是“范冰冰:国际村姑”。博文中,宋老师探究明星“范冰冰在审美领域的行政级别”。宋老师认为:在范冰冰身上,“凝聚了包括我在内的小县城人士的性幻想……她的美通俗易懂,她的人则扑朔迷离。” 【静夜思密达】 语出网友二秧子周三饭文:“《 静夜思密达 》:床前明月光天化日,疑是地上霜打茄子。举头望明月黑风高,低头思故乡村爱情。” 【一旦你把蛋黄和蛋清混在一起就无法再将它们分开】 来自《新世纪》周刊新一期封面报道《索罗斯警告》。回答财新记者“欧元会解体吗”一问,索罗斯说:“现阶段,德国的银行和法国的银行持有大量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券,德国银行还有西班牙等国家的债权。这个货币联盟解体会是灾难性的。就像你不能复原一个摊鸡蛋饼, 一旦你把蛋黄和蛋清混在一起,就无法再将它们分开 。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文艺女青年ID常用字列表】 来自饭否,原题 如上 。文艺女青年ID常用字列表共收三十来个汉字,如苏、暖、夏、安、柔、默、朵、沐、芷、若、沫、岚、颜、然、念、瑟、素、静、温、绿、懒、糖、秋、北、西、南、白、果、柒、染、莫等……原文说:“从里面随便选两个字,中间加上‘小’,那就是教科书一般的豆瓣女子ID。”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Rebecca Frayn:昂山素季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95 年时Michael意外接到了昂山素季打来的电话。她说她是从英国大使馆里打来的。她又自由了!Michael与孩子们办好了签证,飞往缅甸。当昂山素季看到Kim,她的小儿子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他已经长成一个年轻人了。她承认如果在路上她可能认不出他来。 ” 新近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昂山素季的故事,她从一个牛津大学毕业的家庭主妇到现在缅甸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为此她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四年前我开始着手看有关于昂山素季的电影剧本时,我并没想到能发现如此伟大的爱情故事。这是如此浪漫的爱情故事—又是如此让人为此落泪—这个故事可以与好莱坞的悲剧片相媲美。来自于东方国家的一个漂亮文静的女孩与一位英俊的感情丰富的外国男孩相遇了。 Michael Aris对她一见倾心,后来他在不丹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向她求婚,他在不丹有份为皇室教书的工作。接下来的16年,他们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并有了两个孩子,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次去缅甸的短暂旅行时与政治结缘,原本的短暂停留变成的永远停留,她此后再没回过家。令人伤心的是,10年来Michael为了妻子的安全一直没停止过战斗,可是后来他死于癌症,去世时也未能允许与妻子道别。 我后来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呢,是因为Michael Aris 博士尽力保护他们家庭的隐私。如今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Michael也已不在人世—-他们的朋友与亲人觉得该是骄傲地把这个故事说出来的时候了,让别人知道Michael所扮演的角色。 昂山素季是著名的缅甸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她两岁时后父亲就被刺杀了,从小她就有要继续投身于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她的外交官母亲送她去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与经济学,在那里她的监护人,Gore-Booth先生介绍她与Michael认识。他在达拉漠学习历史,但是一直很向往不丹—-昂山素季身上令他发现了他对东方世界的热爱。当她接受了他的求婚时,她提出一个条件:如果她的国家需要她,她必须要回去。Michael 欣然同意。 之后的16年中,昂山素季独特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她扮演了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他们的两个儿子Alexander and Kim出生后,她又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她细心的为孩子们举行聚会,为他们准备精致的食物。她甚至坚持为丈夫熨烫袜子,亲自打扫房间,她的很多女性朋友对此觉得不可思议。 1988年一个安静的夜晚,那时她的儿子分别是12与14岁,她与Michael 在牛津大学看书,那时她接到了电话说她妈妈中风了。 她立即飞往仰光,本来以为逗留几个星期就回家,不过她发现仰光处于一片动荡中。与军方的数次暴力对抗行动后,仰光成为一个死城,她去仰光医院照顾母亲是,发现病房里挤满了受伤的或生命频危的学生。由于公开的会议被禁止了,医院成为没有领袖的运动的中心地带,这时昂山将军女儿回来的传言迅速传播开来。 当学术代表团要求昂山素季领导这次的民主运动时,她暂时先答应下来了,觉得选举结束后,她就可以再回牛津。2个月前她还是一个家庭主妇;而现在她领导着一场大规模的反对腐朽政权的运动。 Michael在英格兰那边只能焦急的关注缅甸那边的新闻,昂山素季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然而军方想方设法挫败她的行动,拘捕并折磨她们党派的很多成员。他很担心她也会像他父亲那样被刺杀。1989年的时候她被禁止外出家门,他唯一感到安慰的是至少她还是安全的。 昂山素季以前为家庭付出了很多,现在Michael开始无私地回报了,他发起一场高水准的运动,让昂山素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人物,这样军方就不敢伤害她了。不过他很小心,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暗中进行,因为一旦人们知道她是一场新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军方就会抓住把柄说她嫁了一个外国人,然后以此对她做出残忍的伤害—通常是性虐待—在缅甸的报纸上造谣中伤。 但是他们夫妻俩都没想这么做。事实上,作为一个历史学家,Michael觉得很痛苦,并且暗中向当局者施加压力,可是他一直没有忘记昂山素季是历史篇章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把她回缅甸前看过的一些书都陈列起来。他用她那么多的获奖证书装饰了墙面,其中有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他在床的上方挂了一幅她的巨照。 在那么长时间里没法与她进行联系,Michael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担心她可能已经不再人世了,有时有零星的报道说是路人经过她的房子是,听到有弹钢琴声传出来,这时他的心情能稍稍平静一点。可是东南亚潮湿的天气把钢琴也弄坏了,他连如此小的安慰也失去了。 1995年时Michael意外接到了昂山素季打来的电话。她说她是从英国大使馆里打来的。她又自由了!Michael与孩子们办好了签证,飞往缅甸。当昂山素季看到Kim,她的小儿子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他已经长成一个年轻人了。她承认如果在路上她可能认不出他来。不过经过多年的隔离,昂山素季更加坚定了她的政治决心,她完全成为一个女政治家了,她决定继续留在缅甸,即使她将与家人分隔两地。 记者Fergal Keane见过昂山素季几次,他说她有钢铁般坚定的意志。我对她超乎寻常的信念与意志非常的敬佩,因此我写了《夫人》这一电影剧本。很多女性朋友听了关于昂山素季的故事后,她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怎么能离开孩子们。Kim简单地答道:“她做了她该做的事情。”昂山素季本人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她承认最艰难的时候就是“我担心孩子们很需要我”。 Michael与昂山素季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95年。3年后,他得了晚期癌症。他打电话给昂山素季这个坏消息,并且马上申请签证去缅甸与她道别。然而他被拒签了,他又申请了30多次都没成功,他觉得越来越没希望了。很多大人物,包括罗马教皇与克林顿总统—写了请求信,可是都没有用。最后一位军官去看望昂山素季。他说她可以与丈夫道别,不过是要她去牛津。 10年以来她都在忍受与家庭分居两地的煎熬,这个唯一的选择她不是没想过,可是萦绕在她心头的是,她必须做出最后抉择:你的国家还是你的家庭。她为此非常烦恼。如果她离开缅甸,就意味着永远地逃离缅甸—-那样的话她与同伴们共同奋斗的所有努力都化为泡影。昂山素季本来可以在英国大使馆给 Michael 打电话,然而Michael很坚定地认为她不该考虑这样做。 当我与Michael的双胞胎兄弟Anthony见面时,他告诉我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他说昂山素季得知再也见不到 Michael后,她穿上一条 Michael最喜欢颜色的裙子,在头发上戴上了一朵玫瑰花,来到英国大使馆为 Michael拍了一段告别录像,她告诉他,他对她的爱是她的精神支柱。这个录像带被悄悄地带出了缅甸,直到 Michael去世后两天才到。 很多年来,缅甸的人权问题越来越恶化,这样看来Aris一家为国家所做的牺牲都是徒劳的。不过最近几周来军方终于发表声明,表示缅甸的政局需要做些变动。昂山素季22年来的坚定信念令她成为推动这场政局变动的唯一人选—如果真的开始实施—就如曼德拉为南非所做的成功例子一样。 就像昂山素季与Michael所坚信的那样,他们对于实现民主的梦想或许将成为现实。 Rebecca Frayn 是一位作家与电影制片人。《夫人》于12月30日在全国公映。 ( Rebecca Frayn :作家,英国《每日电讯报》撰稿人。本文选自译言网,译者 evelynlv 777 。本文版权归属译言网。原文链接: http :// article . yeeyan . org / view /263136/245347 )

阅读更多

王克勤 | 昂山素季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昂山素季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caption迈克尔·阿里斯,昂山素季和他们的长子亚历山大(摄于1973年,阿里斯家族提供)             四年前,我开始为昂山素季的剧本作调研,没想到竟发现了本时代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昂山素季和丈夫迈克尔·阿里斯的故事非常的浪漫,而且感人至深,感觉更像好莱坞催泪片的桥段:小巧美丽但是矜持的东方姑娘遇上了英俊热情的西方白马王子。         在迈克尔·阿里斯看来,这是一个“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在不丹皑皑的雪山下,时任不丹皇室家庭教师的阿里斯向昂山素季求婚。那之后的16年,她是他忠诚的妻子,两个儿子的母亲,直到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她回缅甸短期探亲,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再也没有回过家。10年来,迈克尔一直多方奔走,积极活动,希望能确保妻子人身平安。最后他得了癌症,但是到死没有获得缅甸方面的允许,和妻子当面道别。         之前没人知道这些故事,我发现了原因所在:迈克尔·阿里斯博士很长时间以来都尽可能让昂山素季和两个孩子远离公众的注意。现在两个儿子都长大成人,迈克尔也已不在人世,阿里斯一家人的亲朋觉得是时候站出来,堂堂正正地,说一说昂山素季背后这位不为人知的伟大丈夫。         昂山素季是缅甸英雄昂山将军的女儿,她两岁的时候,父亲遭暗杀身亡。素季的成长伴随着一种强烈的信念——完成父亲未尽的民主事业。1964年,素季的外交官母亲把她送到牛津,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她的监护人高布斯勋爵介绍她认识迈克尔·阿里斯。阿里斯当时在杜伦大学读历史专业,但是对不丹很感兴趣。在昂山素季身上,他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体现出更加浪漫的一面。但是当昂山素季接受阿里斯的求婚时,她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缅甸需要她,她就必须回去。阿里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之后的16年,素季收起了自己性格中的锋芒,极尽其能扮演一个完美家庭主妇的角色。当他们的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金姆出生后,她又变成了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这在她精心策划的儿童派对和精湛的厨艺上可见一斑。她甚至坚持给丈夫熨袜子,亲自打扫房间,令很多比她更有女人味的朋友们相形见绌。 1988年一个安静的晚上,昂山素季和阿里斯在牛津的家里看书,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素季的母亲中风进了医院。当时两个孩子大的14岁,小的12岁。         素季迅速飞回仰光,她觉得这事儿最多也就需要处理几个星期,结果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城市。一连串暴力反抗军队的事件让国家陷入停滞。她在仰光医院照顾母亲时发现,病房里满是受伤的学生,有的还奄奄一息。当时任何公共集会都是非法的,于是医院成了这场没有领导人的革命的据点,“昂山将军的女儿回来了”这个消息像草原上的野火一般在民间迅速扩散。         一个由学者组成的请愿团体找到素季,请求她成为民主运动的领袖,她暂时允诺了,觉得一旦选举结束,她就有时间再回牛津。仅仅在两个月前,她还是个尽职尽责的家庭主妇,现在她却已经一跃成为反对缅甸军政府野蛮统治的起义领袖。         而在英格兰这边,迈克尔只能通过收听新闻,焦虑地获取关于素季一点一滴的信息:她在缅甸全国拜票,她的人气直线上升,她在大选前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军政府的各种骚扰,很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的党员被逮捕,还遭受酷刑。迈克尔担心素季会和她的父亲一样,遭到暗杀,这种恐惧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1989年昂山素季被军政府软禁在家,迈克尔觉得这事仅有一点值得欣慰:她好歹可以平平安安的。         他开始行动,为提高昂山素季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四处活动,希望这样可以让军政府不敢伤害她。迈克尔为此无私地倾注自己的精力,以回报过去那些年昂山素季为他所作的一切。但是他非常小心,尽可能保持低调。因为当昂山素季站出来领导缅甸的民主运动,军政府可以利用她嫁给外国人这件事在缅甸的媒体上恶语毁谤她,而且经常还是带有性歧视的羞辱。         之后的五年,当素季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而素季依然被软禁在家,与世隔绝。她靠学习如何冥想、广泛涉猎佛学、阅读曼德拉和甘地的文字度过每一天。迈克尔在这五年间仅被允许两次探视。         这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监禁,素季实际上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申请,返回英格兰和家人团聚。         但是她的家人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规劝她这么做。实际上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迈克尔清楚地意识到素季是人类宏大历史的一部分,即便他同时不停地“骚扰”那些幕后的政客们,并向他们施压。在家里,他摆弄着素季返回缅甸之前阅读的书籍,他用素季获得的各种奖状装饰墙壁,包括199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他的卧床上方,悬挂着昂山素季的一副巨大的照片。         很显然,这么长的时间,通信不畅,迈克尔自然会担心素季是不是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一则来自路人的奇怪消息却暂时安抚了他的心——昂山素季的家里传出优美的钢琴声。而当东南亚的湿热天气最终毁了那架钢琴,连这样微弱的确认素季还平安的消息都断了线。         一直到了1995年,迈克尔突然接到了昂山素季的电话,她从缅甸的英国大使馆打来,她说她重获自由了!迈克尔和她的两个孩子获得了赴缅签证。当素季看到自己的小儿子金姆已经长成一个小伙子的时候,非常地吃惊。她承认如果走在街上,她肯定会认不出他来。而素季自己在这五年中也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政治家,软禁造就了她更加坚强的性格,她也决心继续留在缅甸,即便这么做的代价是与家人更长久的分离。         记者费加尔·金与素季见了几次面,他用“钢铁般的内心”来描述这个女人。她身上百折不挠的道德勇气令我肃然起敬,促使我提笔写下《夫人》的剧本。很多女性听了昂山素季的故事,第一反应是:一个母亲怎么做得到和自己孩子分开呢?素季小儿子金姆的答案很简单:“她做了她必须做的。”素季本人拒绝对这个问题发表评论,但是她承认每当“我觉得孩子们可能需要我”,这样的时候最难熬。         1995年的缅甸之行是迈克尔和素季最后一次见面,三年后,迈克尔确证癌症晚期。他给素季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坏消息,然后马上着手准备赴缅甸的签证申请,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当面和她告别。第一次申请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又申请了30多次,这个期间,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有很多著名人士为他写信请愿,包括罗马教皇和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后,一名军官面见昂山素姬,告诉她:“你可以跟丈夫告别,但条件是你必须返回牛津。”         10年与孩子分离,这个困扰着昂山素季,却又难以用言语表达出的抉择变成了一个明确的最后通牒:你的家庭和你的国家,只能选一个。她悲痛欲绝。如果她离开缅甸,迈克尔和她都很清楚这便意味着永久的流放,而他们共同为此奋斗的一切将化为乌有,如果她能,她会从英国大使馆打电话给迈克尔,而他肯定会坚称这个问题她甚至不应该去考虑。         我和迈克尔的孪生兄弟安东尼见了面,他告诉我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对别人提起过的事情。他说当昂山素姬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迈克尔了,她穿上一条他最喜欢的颜色的裙子,在头发上插上一朵玫瑰花,前往英国驻缅甸大使馆,拍了一段告别视频给迈克尔,她在视频中说他的爱是她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段录影被偷偷运出缅甸,却在迈克尔去世后两天才寄达。         缅甸的人权记录这几年还在继续恶化,似乎阿里斯家庭巨大的自我牺牲都是一场空。但是在最近几周,军政府终于宣布他们实施政治改革的意愿,素季22年的等待意味着她将在这场改革中被置身于一个与众不同的地位——如果果真有那么一天——她推动这种转变,和曼德拉为南非所作的事情一样。        昂山素季和迈克尔的民主之梦将最终成为现实,这正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        (Rebecca Frayn是作家、电影制片人。《夫人》从去年12月30日起在全英院线公映。)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8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哥大学生抗议风波

四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