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

一个留学生写的中国和美国9大差距

一、市长与平民没什么两样 记得2000年在OSU,布什和戈尔都去OSU演讲争取选票。我当时开车从住处去学校,在快到学校的趴车场的时候,有俩个警察提示我停下车。我停下观望,只见四辆黑色轿车开了过去,随后俩个警察开摩托走了。一会经过学校礼堂,才知道布什同志在里面演讲,刚看见的四辆黑色轿车就停在外面。当时我就想这种不扰民的举动在中国肯定是做不到,一般就要几条街戒严了。 2001年圣诞节张惠妹到硅谷开演唱会,我当然不错过跑去观看。演出还请了SANJOSE (硅谷的英文城市名)市市长,演出快结束时,张惠妹请市长上台,台上还有很多观众,市长很自然的就和观众一起跟随张惠妹的歌声又唱又跳。那首歌结束,市长站在观众的队伍里,不声不响的和观众一起排队走下台。 当时我又想,这要在中国,市长不在台上被介绍恭维一番,事后不再讲几句,然后由众人掌声和目光送下光荣走下台,那会出大事的。比如市长大发雷霆,某些人受处分…… 二、美国的餐馆没有雅座 有一次和俩个中国朋友去吃饭,其中是一个北大的学生,说话风趣反应敏捷,我非常喜欢听他说话,他总是能把很单调的事情说的风趣异常。那次也不例外,他笑着问我:“你发现了没有?美国的餐馆里没有雅座。”我点头表示同意,他继续说:“要是在美国某个餐馆还弄个雅座,老板碰见有钱的喊声:楼上请!那肯定挣几辈子的钱都不够打官司的。”顾客来了,指着雅座说:我要坐那个位置!要是不交钱不让座,那肯定上法院了,老板得按歧视罪处理,那什么精神损失费乱七八糟一加起来,没法计算了。 美国上学要实习平权法,那就是按照种族比例招收学生。比如黑人学生,他们一般学习都不好,但大学招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平权法招生一定比例的黑人学生,不能因为黑人成绩比别的种族差,大学校圆里就没有黑人学生了。 三、普通百姓都有社会保障 前阵子看雅科夫写的一篇关于医疗制度的文章,我当时看完了吓了一跳,心里也着实难过。这市场化不叫市场化,叫做乱七八糟自由化。在再发达的国家,也不是绝对市场化的,比如在美国医疗教育很多方面其实都不市场化。医疗实行保险制度,一般由自己所在的公司买全家的医疗保险,就比如我先生的公司就买我们俩个的医疗保险,如果有孩子,孩子的也公司买。家庭年收入在3万美金以下,国家就会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当然还是有买不起很好的医疗保险的。我认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动了个大手术花了80多万美金的手术费,是中国过去看孩子等绿卡的中国公民,送进医院没钱也没医疗保险。医院确定了,还是动了手术,根据老太太的收入,每个月付80多美金偿还,其实到死我估计也还不了一万块钱。 记得以前中国的工人买房子是所在单位负责,现在买房子开始市场化了,前俩天看了一篇文章,说中国加大步伐的房地产改革如果不放慢脚步会出问题。其实居民买房子也不应该完全市场化,美国政府其实分担居民买房子,比如一个朋友买了一个54万的HOUSE,30年还清,每个月付2700$,但政府每个月退税大概500$,其实这是政府负担的一部分费用。 还有教育,我是96年上的大学,那年中国高校开始自费制度,我当时学费好象是一学期2400元,其实对于很多家庭这是很大一笔支出。但美国的教育制度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如果你有钱可以上私立学校,家庭很一般的上公立学校。今年我填报税单的时候发现,在加洲,如果你是加洲居民(在加洲交税一年便是加洲居民),那么你自己或你的配偶孩子如果念本科,头俩年的学费可以退92%,后俩年是70%多。研究生也退,我算加洲居民,一门一千多美金的课退了好象300多。如果这样还嫌贵可以上社区学院,每个学分十几块钱,到大三或大四再转到洲立大学,所有学分全转过去。 四、中国有“平权教育”吗? 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基础建设等等。那天和过时聊天,说起来不知道中国政府把钱花在哪块了,哪一块都乱七八糟的。可美国是实实在在感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总统洲长什么选举,他们要自己去筹钱,国家不会来出钱的。美国还要耗费在全世界东打打西打打的军事费用,还要给自己心爱的小破国的费用等等,但其实很多方面比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公有制,欧洲那就更不用说了,福利局都快成为发展的累赘了。但中国政府的钱却不知道实际花到哪儿去了,就见一座座大楼高上去,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五、中美市长央视比富,美市长自愧不如 看了中央电视台最近一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节目,其中主要出场人员为中美两位市长,中国是威海的崔市长,美国是来得蒙得的艾文市长,主题围绕中美两位市长通过电视相互对话,交谈各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展开,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了解世界。 前半段节目无大问题,后半段节目中暴露出几个问题,令人深感惊愕和感叹。主要问题出在中美两位市长互相邀请对方访问自己城市的环节上。双方经几次互相邀请,在美国艾文市长表现出了“吝啬”之后,中国崔市长表现出了“慷慨”。一个“慷慨”,一个 “吝啬”,显现出中美两国官员的“真情”。令吉安深感惊愕和感叹的问题,就出在这 “慷慨”和“吝啬”之绝然不同之上。 先讲明“慷慨”与“吝啬”的内容。美国艾文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中国崔市长的邀请之后,“吝啬”地表示她没有访华的费用,并解释她虽然身为一市之长,但她的办公费用来自于市民的纳税钱,每一笔开支必须要对她的市民负责,访华的费用将是一笔额外开支,不在她的办公费用之列,故,她需先向有关企业募捐,获得企业的赞助之后,才能安排访华的行程,云云,十分自然、恳切。 中国崔市长在高兴地接受了美国艾文市长的访美邀请之后,没有表示任何对旅行费用的顾虑。相反,在听到上述艾文市长“吝啬”的言词之后,立刻“慷慨”地表示他将支付艾文市长访华的一切费用,在节目主持人的“辅助”之下,还一一列明包括来回机票、住宿、吃喝等全部费用,另外,还主动表示要向艾文市长赠送衣服礼品,云云,也是十分自然、恳切。中国崔市长的“慷慨”,令“吝啬”的美国艾文市长眉笑眼开,表示当晚就要打包上路。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人们的惊愕和感叹从何而来。 六、中国的市长何时能象美国市长那样“吝啬” 令人惊愕之余又生出的感叹是,在中美两地一女一男的中国节目主持人竟带头为崔市长这种自杀式的“慷慨”鼓掌,全场观众也都为之喝彩,无一人就此发问。真可谓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市长!中国比美国差的何止是市长,至少还包括这十几亿浑浑噩噩的国民。一个威海市市长如此“慷慨”八万元,全国多少个市长也都如此慷慨八万元,中国亿万纳税人的血汗,就会在“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让中国市长们“慷慨”出手,美国市长们“吝啬”笑纳了去。这种“慷慨”,是对,是错,中国的纳税人不该三思吗?中国的官员们何时能象美国艾文市长那样“吝啬”? 七、中美税率比较 在美国加州,好像是年收入28000美元以上的才需要缴税。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为:中国的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税率相当于在美国5万美元年薪 (单身)的税率!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可以扣除很多东西,年底有一次总的算法,如果你多交的会退回给你,有很多的利益,老来退休的时候国家每个月会给你很多钱养老,这钱可能比你交的税要多很多。在中国,如果你在这个月有收入,就缴税,下个月没有收入了,也不会退税,年底没有,退休也没有,永远都没有退税! 美国的税率是按照家庭来算税的,如果你的收入要养老婆,就按照两个人来算,还有孩子就按几个依赖你的人来算税。这时候,你的税率是非常之低,低至没有的地步!甚至孩子多了的时候国家还补贴钱给你。如果你的老婆有收入,家庭的收入加起来一起算税比分开算税的税率要低一些。中国的税从来都不考虑你的明天和你的小孩,决不考虑家庭因素。中国没有养老,年轻人可能要养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国把养老这个问题丢给了社会和个人,国家和政府卸掉了全部责任。要求单位负责为个人交养老保险。现在我个人每个月交400多,单位帮我交800多元。你看他们多会卸责任啊?!你交的税没有给你带来任何养老和任何好处。给社会上的企业和单位带来负担。美国交了税后,享受到了该享受的所有好处,上高速公路免费,汽车年费为不到几十美元,考驾驶执照12美元。没有养路费的说法。子女上大学之前免费。美国如果失业,可以拿到每个月大约1000多美元的失业金,这钱足够租房和吃饭费用。在中国现在我个人和单位每个月交了300多元失业保险,如果失业,每个月如果跑断腿,找各种部门和机关,可能可以拿到400元人民币每月。这钱在中国城市里是不够租房和吃饭的。你会发现这个失业保险是非常搞笑的。 买房:中国买房交契税,0.75到2,美国买房退税。 买车:中国缴税,美国退税。 子女上幼儿园:国内大城市大多一万到两万一年,也有便宜的。 子女上初中,高中:国内大城市大多一万到两万一年,也有便宜的。 子女上大学:中国的学费已经可以和英国相提并论了。 炒股票投资失败:中国没有人管,你去跳楼还要抓你去坐牢,美国退税。 缴税记录:美国有,中国收了税也不给你收据,和你的福利不对应。 我们看一下一个私人企业和老板要交多少税:33的企业税,17的增值税,45的个人所得税! 中国有些人太荒唐了,大学生勤工俭学也要缴税!那他一年的总收入是多少?他一年总收入能否养活他自己? 八、中美生活质量大对比 上海,北京等中国的大城市的房子已经是300万到400万的价格了,够工作的人奋斗一辈子,子女的学费,养老,失业等一大堆问题。国家政府和制定政策的人有稳定的收入,从来不知道老百姓的苦楚和生活质量在稳步下降。 我们来算一下一个月收入19000的人的生活质量:他要交养老金和住房金2500元,要交个人所得税3000元,最后到手的是14000元左右。他要连续这样工作17年才能买一个房子。他的这种收入在国内号称是高收入,可不稳定。大城市一个小孩的花费每月要2000多元还不包括读书费用。 老百姓生活质量稳步下降!不堪压力重负! 美国人买的房子都是别墅,中国买别墅的房子一点都不比加州便宜,中国的别墅一个月什么管理费都要一万多呢,而美国呢?

阅读更多

就河北大学撞死女生案:80、90后留美学生给总理温家宝的公开信

尊敬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    以及所有有良知和正义感的同学们:    我们是一百名80后90后留美学生,就读生活在纽约和其它各州。和国内外所有同学一样,我们热爱祖国,希望人人都能有尊严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可我们的陈晓凤同学却在限速5公里的河北大学校园内,被醉酒高速飙车的李一帆夺去了生命。就在数亿人悲恸、愤怒并寄希望温总理”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时,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却包庇、纵容李刚先生捏造晓凤玩滑轮等细节。在数亿人的众目睽睽下,他们不断违法违宪,非法进监采访在押肇事者,封杀舆论,伪造测速报告,威胁剖尸,警告律师,威胁、控制目击证人及受害者家属……在公安机关把事实清晰、证据充分、性质恶劣的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可判死刑)当成普通的交通肇事罪(可判几年)结案并引起舆论哗然后,继而威逼晓凤家属“主动”解雇律师并撤诉。       在我们热爱的祖国大地上,在我们生长生活的环境中,为了让晓凤的悲剧不再重演,为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审判结果,也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安全、权利和尊严,我们联合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唤正义与良知,呼唤我国中央政府和开明领导人心中对社会的基本责任:我们号召海内外学子联名签署此信要求中央政府依法严惩李刚父子,还给晓凤、还给我们、还给我们这代人一个公正、安全的成长环境!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深度报道:那些赴美读本科的中国学生

在过去 5 年间,这所大学将海外学生的入学人数增加了 60% 。 “ 我们感到非常有必要向美国和中国的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 ” 虽然中国学生进入美国研究生院的现象早已有之,但赴美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现在却成为美国海外学生中人数增长最快的群体。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Education ) 的数据显示, 2008 年至 2009 年,超过 2.6 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读本科,较 8 年前的 8 千人大幅增加。 中国学生不只是在全美知名大学就读,还包括一些区域性高校,州一级高校,甚至还包括一些招收海外学生的社区学院。大多数学生支付了全额交通费用(海外学生没有资格获取政府资助),从而大大减轻了大学的负担 —— 美国大学的捐赠资金及政府拨款因经济衰退而大幅缩水。 中国学生留美热潮是与中国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现的。在中国,越来越多跻身中产阶级的父母积蓄多年,供其独生子女上名校,以期子女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获得优势。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将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现在,逾 60% 的高中毕业生跨入了大学门槛,而上世纪 80 年代的这一比重仅为 20% 。但大学毕业生激增也让数百万挥舞着文凭的年轻人无法在这个依然严重依赖低薪制造业的国家中找到一份称心的白领工作。 “ 中国人打算投资于一切能带给其优势的事物,拥有一个美国学位当然有助于提升在国内职场的竞争力, ” 国际教育协会 副会长佩吉 · 布卢门撒尔( Peggy Blumenthal )说。美国大学提供了一个掌握流利英语,增强现实世界所需技能,在跨国公司或政府机构获得一份人人向往的职位的机会。 汉密尔顿学院大三学生丁英涵和父亲丁大鹏在北京的家附近。他的学业成绩居所在班级之首。 丁英涵(音译)是在一个普通的公寓楼中长大的,母亲是一位销售经理,父亲是北京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位公务员(他自己的父亲不识字)。作为 “ 新中国 ” 的孩子,他充分意识到他这一代人拥有父辈们未曾有过的机遇。 他的父母敦促他努力学习,然后出国留学,因为他们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缺乏信心。一个闷热的八月午后,丁英涵的母亲孟素艳(音译)一边喝茶,一边反思中国的课堂教学。 “ 美国学校重视创造性思维,而中国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因此,中国大学生所学知识脱离现实世界。 ” 丁英涵说: “ 中国的价值观要求我做一位好听众,而西方的价值观要求我做一位优秀的演说者。 ” 戴着一副眼镜的丁英涵天资聪颖,在 北卡罗莱纳州一所公立高中为期一年的学生交流项目刚一结束,他就被 纽约上州的 汉密尔顿学院( Hamilton College ) 提前录取。这位现已上大三的学生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成绩位列班级榜首。今年,他开始在达特茅斯学院( Dartmouth ) 攻读工程学 双学位项目。此外, 丁英涵还在 汉密尔顿学院创建了桥牌俱乐部,担任乒乓球队队长,为校报撰写文章,从事化学、物理和经济学课程的助教工作(时薪 8.5 美元)。 大一那年,丁英涵的 高级微积分教授要求他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他由此获得了第一份助教工作。在使用课本和计算器的间隙, 丁英涵利用这个机会练习英语,并发现了自己跟美国同学的共同点(这些同学之前从未见过中国人)。 在 汉密尔顿学院,他时常惊讶于周围耀眼的财富。他说,一些学生经常乘直升飞机飞赴曼哈顿度周末,开派对时喝的是香槟,而不是啤酒,抽售价 100 美元的香烟。对于一位一年只理几次发(因为对于父母来说, 15 美元的费用是一笔大钱)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虽然他的父母抱怨称他们无力为远在美国求学的儿子购买医疗保险,但送自己的孩子去地球另一端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付出的事业。 “ 在 25 年前的中国,甚至上大学都是件稀罕事,因此, 英涵现在能在美国读书,的确是个奇迹。 ” 他的父亲丁大鹏说。 “ 今天的世界如此小,只有浸泡于国际背景下拓宽知识,英涵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 ” 他说。 学生共享的宿舍,或许是最能体现文化交流的地方。 当芭芭拉去年夏天得知她在德鲁大学的室友是一位中国学生时,她的妈妈 特别兴奋。 “ 她说, ‘ 他们非常聪明,你要好好向她学习,一定要专注。 ’” 她与李婉蓉共处一室。她们 两人将时髦的扎染挂毯和埃菲尔铁塔海报钉在墙上。 李婉蓉打算在完善英语的同时学习法语,她把两个西班牙语 “ 你好( hola ) ” 和 “ 好的( muybien ) ” 粘贴在笔记本电脑的旁边。 “ 婉蓉非常勇敢, ” 芭芭拉说。 “ 令我非常钦佩的是,她一个人横穿世界,学习又如此专注。 ” 尽管如此,之前从未跟中国人打过交道的芭芭拉坦言: “ 确实不一样。我不想撒谎。 ” 她们有不同的朋友圈子,但相处得非常融洽。两位室友相互学习普通话和意大利语,讨论美国和中国的政治差异,时常即兴探讨美国 俚语的含义。 在中国上学时,老师对李婉蓉说,当美国孩子长到 18 岁时,父母就让他们搬出家居住。每个礼拜 回到位于斯塔顿岛的家中度周末的芭芭拉纠正了这种误解。 “ 她就像一扇窗户, ” 李婉蓉说。 “ 我可以通过观察她,加深对美国人的了解。 ” 上图:沈新超在位于上海的家中。这位罗格斯大学大三学生发现美国人跟中国人的差别太多了。齐帆(下图)深有同感。他选择搬出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与几位中国朋友合住在一起。 作为中密歇根大学(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的大一新生,齐帆(音译)逐渐意识到甚至美国人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的室友(一位黑人,一位白人)用不同的口音与他交流,社交圈子也大体上与各自的肤色相配。有时,他们会把齐帆从床上拉起来,拖着他参加派对,玩一晚上 啤酒桌球赛 。 此前,齐帆从一位去过中密歇根大学的中国朋友那里听说过这所学校,一家在中国招募学生的公司也向他吹捧过中密歇根大学。他原本想去英国或德国留学,但他的父母认为掏钱在 “ 第二梯队 ” 国家读书没啥意思,他们打算送他去美国读书, “ 怎么说它也是超级大国。 ” 然而,刚一安顿下来,他对美国的神秘感就逐渐消失。他不喜欢 “ 特别看重饮酒 ” 的校园文化,想去一所靠近纽约金融中心的名校。上大二时,齐帆转入了 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 。他说他对这所大学非常满意,时常驾驶刚买的轿车去纽约市游玩,为了避免涉入饮酒文化,他跟其他中国学生合住在校园外。 参加派对是美国大学生必经的入学仪式,但中国的社交活动通常是围绕着桌子来进行:三两密友一起做饭,吃饭,玩游戏。站在一个塞满陌生人,回荡着刺耳喇叭声的房子的乐趣,是中国学生时常无法体会的。 来自天津的弗朗西斯 · 刘是耶鲁大学的大二学生。她现在依然记得上大一时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那天晚上,朋友们开始吸食大麻,随后给了她一个烟卷。 “ 她们说, ‘ 弗朗西斯,来呀, ’” 她翻了翻眼珠说。她拒绝了,但试图融入的压力意味着她不得不熬过许许多多的深夜。 “ 我不想在酒吧里醉醺醺地跟我从未见到过,也绝不愿意再见到的人消磨时间, ” 弗朗西斯 · 刘说。 “ 我已经试过了。大一时每个单周周末我都去参加派对,但我觉得这种场合不适合自己。 ” 她在 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找到了庇护所,耶鲁大学这栋用透光云石建成的 立方体建筑收藏了数千件世界上最珍贵的手稿。去年夏天,她在那里当助理,主要工作是把需要的文本送交研究人员。但除了 12 美元时薪,这份工作更让她满意的地方在于,她时常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极为珍贵的手稿 —— 比如伊迪丝 · 华顿( Edith Wharton )所著的《纯真时代》( Age of Innocence ) —— 而且还能尽情浏览 古朴华美的 9 世纪 羊皮纸文献。这段经历使她对崇尚透明和信息公开的西方价值观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 在中国时,我已经习惯了各种保密措施,因此, 18 岁的时候,能够用自己裸露的手指触摸历史的确给了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 她说。 一年后, 弗朗西斯·刘相信,她再也不是当初穿过耶鲁大学哥特式走廊时那个沉默寡言的亚洲书呆子了。现在,她化妆,上课时举手,持有跟其中国朋友迥异的观点。在这些朋友看来, “ 我已经被美国文化腐蚀了,不再是中国人了。 ” 许多在美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也听到过这类他们说自己很难视而不见的苛刻评语。在耶鲁大学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文学研讨课(名为 “ 当外国人的体验 ” )上,徐露伊(音译)开始应对 “ 将我迅速西化,驱使我远离自身文化背景的拉力 ” 。 “ 不知咋的,我被卡在了中间地带,无法对任何一方产生认同感, ” 徐露伊说。这位来自上海的大二学生是班上唯一一名国际学生。她没有忽略自己的 “ 异类身份 ” ,而是深入这门课程,探索身份建构和身份混淆等问题,阅读移民和流亡者撰写的指定读物。当老师要求学生们去某个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外国人的地方时,她去参加 读经聚会。 最终让她感觉如家般舒适的地方,是她的宿舍。居住在一栋楼的女生们每隔几周就聚在一起,喝茶,吃饼干,谈论大学生活,解决女孩遭遇的 “ 戏剧性事件 ” 。这类 “ 女性圆桌攀谈是一种非常棒的建立人际关系的体验,也是一个沉思自身经历的好机会。 ” 弗朗西斯 · 刘说。 或许最令中国学生不安的是美国校园内强大的活动家文化 —— 美国年轻人常常在战争、民权和移民等议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中国,抗议是非法行为,异议声音亦是被禁止的,在西藏和台湾等敏感问题上,大多数人的观点与政府保持一致。对于自小就接受西方乃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所受苦难之元凶这一宣传思想的中国学生来说,听闻西方人谴责中国或许是件特别痛楚的事情。 来自上海的罗格斯大学大三学生沈新超(音译)之所以选择来美国上大学,是因为 “ 在这里,你可以和教授辩论,而中国大学并不鼓励这种行为, ” 选择专业,而不是考取专业。 “ 在中国,当你走进大学校门第一天,你的发展路径几乎就确定下来了, ” 他说。 但美国的大学生活也有许多需要克服的障碍。上大一时, 沈新超发现校园生活孤独且疏远。第一学期,由于罗格斯大学大一新生宿舍已经满了,他不得不住在宿舍的起居室内。后来,他跟另一位舍友合住一个房间,这位同学当着他的面指责中国的人权纪录。 “ 在他看来,中国就是一个没有自由,非常残暴的共产主义国家,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 沈新超说。他现在已经搬出校园,跟几位中国朋友合住在一起。 “ 美国人很友好,但我就是没办法跟他们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关系,因为我们的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 ” 一些中国学生自身也变成了活动家,对西方人指责中国政策的声音给予反驳。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愤怒的中国学生与试图破坏美国火炬接力活动的抗议者对峙。中国学生有时也十分罕见地对校园内亲西藏活动家进行骚扰,并设法阻止所在大学邀请达赖喇嘛来学校演讲。 但一般说来,中国学生很少采取静坐、游行和请愿这类方式。 “ 在中国, 我们绝对不会看到人们在街上游行,所以每当我看到群体集会,总有点心神不定, ” 身穿一件白毛衣的耶鲁大学大一学生李一丹(音译),在校外一间咖啡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文化跨越,也为了使它们的机构国际化,美国的高等院校正在构建始于中国,并希望结束于美国校园的教育项目。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Teachers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今年为中国高三学生开办了一个教育项目(在中国,高中最后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复习备考,虽然课程各异)。作为这个项目的第一批对象, 28 位学生先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学习 6 个月,尔后, 19 位符合资质的学生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完成这一学年。这个项目 帮学生做好美国大学新生入学申请准备 , 著重 英语学习、 文化薰陶和咨询辅导,包括备考托福和 SAT 考试,浏览美国东北部校园等内容(包括食宿在内的总费用为 4.5 万美元)。 另一个新项目美中通道( U.S.-Sino Pathway )旨在让中国高中学生进入 6 所加盟院校之一。 其课程由东北大学 (NortheasternUniversity) 设计 ,参与学生先在卡普兰公司( Kaplan Inc. )中国分支机构参加换学分课程,然后赴东北大学波士顿校区或 佛蒙特大学( University of Vermont )参加夏季桥梁课程,为期一年。 卡普兰公司在中国处理管理,英语培训和招募学生等工作( 包括食宿在内的总费用为 2.6 万到 2.8 万美元)。 随着众多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寻求 挖掘国内资源,与盈利教育公司的合作逐渐增多。 卡普兰公司在 8 所中国城市设有分支机构;英国 INTO 教育集团( INTO University Partnerships )与 南佛罗里达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展了类似的合作项目。 卡普兰公司在 美国的招生工作因过于激进而饱受批评,该公司表示它 不会在中国使用佣金模式,也不会跟 “ 代理人 ” 进行合作。许多中国人雇佣代理机构办理进入美国大学和签证等事宜。这一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起,其任意妄为的手段亦随之声名远播(比如,伪造成绩单,作出言过其实的承诺)。 东北大学负责招生管理的资深副校长 菲洛米纳 · 蒙泰拉( PhilomenaMantella )表示,美中通道的目标在于帮助中国家庭作出明智的选择,进一步做好赴美生活的准备。 “ 最终,我们是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项目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已经领先我们一步,我们提供的,是一个通往美国大学的强劲通道。 ” 她说。 完成这一项目中国部分的学生可以申请去美国加盟院校上大二。其他的加盟院校是, 贝勒大学( BaylorUniversity )、圣母大学( MaristCollege )、史蒂文斯科技学院( Stevens Institute ofTechnology ) 和犹他大学( Universityof Utah )。在中国参加该项目的 171 名学生中,有 138 名最终获准攻读学位项目。 9 位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选择参加东北大学另一个项目美国课堂( American Classroom ),在该校成人教育学院继续完善其英语水平(有几位成功的 投考者最终也进入了学位项目)。 佛蒙特大学跻身加盟院校,是为了提高其国际学生的数量。海外学生在该校本科生的比重还不到 1% 。 去年夏天,在 佛蒙特大学首期夏季桥梁课程期间,为了感受美国文化, 29 位来自中国的本科生跟一群老嬉皮一起参加雷鬼音乐会。他们前往班杰利公司( Ben & Jerry’s ),与该公司创始人之一 杰里·菲尔德( Jerry Greenfield )讨论企业家精神和社会正义等话题。此外,他们还与包括 佛蒙特州长和伯灵顿市长在内的民选官员面对面探讨民主体制。 “ 摇滚的历史 ” 是这些学生的选修课之一。在课堂上,学生们一起欣赏猫王、鲍勃·迪伦( Bob Dylan )和 大门乐队( the Doors )的经典曲目。 在霓虹灯闪烁,摩天大楼林立的上海长大的袁携程(音译)非常渴望去国外读书。他原本计划去一所加拿大大学,直至有一天,他参加了卡普兰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周勇(音译)所做的一个报告会。当周勇宣布中国学生不必参加 SAT 和托福考试,也不必上高三时,袁携程 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当时正在上一所国际高中,他说自己离毕业还差 20 个学分。后来,他参加了一个通过后可授予中国学位的结业考试,并被美中通道项目录取。现在, 袁携程已是 佛蒙特大学的大二学生。 赵思惟(音译)采取了相同的路线。“进入这个项目超级容易,来美国读书真的非常容易,”她希望进入 佛蒙特大学的电影与电视专业学习。“我爱这里,”她坦承。但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却令她大为惊讶。“他们不会说,无法跟美国人沟通。” 语言是中国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袁携程真希望他当初能多学点美国方言。他在卡普兰中国公司的学分课程包括微积分、化学和美国研究,上课的都是东北大学认可的老师。但仅有一半老师是西方人,而且没有一位是美国人,他说。语法、阅读和听力课的老师都是中国人,“有些老师的英语并不够好,”他说。 到了 佛蒙特大学之后,每当人们微笑着跟他打招呼“你好( What’s up?

阅读更多

英限制留学生人数引发热议

英国移民事务官员戴米恩·格林表示,到英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之多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他警告说,有必要做出新的规定,以保证到英国的每个学生都是“合法学生”,学习“合法课程”。 据统计,去年六月至今年六月为止,有超过36万名海外留学生进入英国留学,比前一年增长了35%。 2004年来英国的非欧盟国家学生当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在五年之后仍然留在英国。 完善制度 BBC英伦网网友“市场主导”说,“留学限制固然可以,但更应该完善留学制度。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才对,而不应扩大打击面,滥伤无辜。那样会误人害已。再者,真学习者若是花钱上学,其可选项也不只英国一家。” 网友“lili”说,“英国是民主国家的典范,理应通过教育帮助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提高民主意识,帮助其他国家实现民主自由。大量吸收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是好的途径。我们反对英国减少留学生数量,限制留学生进入。为了世界的和平与进步,英国应该做出努力。而且吸收留学人 员还可增加英国教育收入,有利于英国教育的提升。” 网友“真言”说,“个人认为留英学生不会象留北美学生有那么强烈的移民倾向,因为英国 (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不是移民性质的国家,移民机会远在美国及英属殖民地之下。英国不一定非要限制留学生,尽管那是无可厚非的(其实英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也不需要非西方人才)。” 英国网友意见 BBC英文网也在网上开辟论坛,发表评论的网友对此意见各异。 一位网友赞成英国政府限制留学生人数,同意政府缩紧学生签证,并限制外国留学生只能就读本科以上学位。 一位署名“piscator”的网友则认为,政府不能单纯靠限制学生签证的方法来控制移民数量,根本解决办法在提高英国人民的就业,这样外来移民就能减少。 署名“Boris Roach”的网友更向政府献计,“设置留学生年度固定名额,三年之后,留学生走一个出去、放一个进来,同时确保学生签证的有效期限与课程长短相同。”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