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BBC | 安徽女孩坠楼 老乡北京街头游行问原因

安徽同乡为袁利亚聚集北京街头(微博照片) 大批安徽民工周三(5月8日)聚集北京丰台区京温商城门前,关注同乡女工袁莉亚日前坠楼身亡。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当天发布消息说,当天上午10时左右,近百名安徽民工在丰台区京温商城门前聚集。 北京市公安局迅速调集相关部门警力前往处置。 不过,从网络上刊发的照片来看,参加聚集的人数并不止100。有网民在微博上表示,参加的人数近千人。北京市公安局调集的警力也非常庞大,街道上部属了数十辆警车。 本月3日凌晨,安徽籍女青年袁莉亚在京温商城内坠楼身亡。这些安徽民工要求彻查真相,网络照片显示他们打着横幅标语,并走上街头游行。 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通报,袁莉亚22岁,安徽巢湖市庐江县人,生前在京温服装商城务工。 通报还说,现场周边录像显示,袁莉亚5月2日单独进入商城内,次日早晨坠落,未发现与其他人有接触。现场勘查也未发现可疑情况。 不过通报表示,目前警方仍然在进一步工作。 海内外多家华文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并引述袁莉亚朋友的话列出死亡原因的可疑之处。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北京警方处理安徽打工女孩死亡事件引发抗议

5月3号凌晨,北京丰台区京温服装商城楼下发现一具女尸。5月8号,该商城门口发生有近百人参加的游行示威。网络消息显示,北京警方认定此案为自杀事件,引起死者的家属和同乡的质疑和不满,他们发起游行示威进行抗议。 北京市公安局在新浪网上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5月8号发布消息说,5月3号在京温服装商城地下车库出口处发现的女尸是从安徽到北京打工的袁某,22岁,生前在这个商城打工。据一位叫独行侠的作者在美国中文网站博讯网上透露,北京警方将此事件定为自杀,死者的亲属、男友和同乡不相信袁某是自杀,要求警方出示京温服装商城的监控录像,遭到警方的拒绝。5月8号,近百位死者亲属和同乡在京温服装商城门口举行游行示威。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星期三晚联系到这个商城附近一家酒店的服务人员,这位服务人员证实听说了这一示威活动: “有,听说了,很多人。” 北京京温服装商城位于丰台区南苑路13号,拥有服装摊位2800多个。一位在这个商城经营服装的女商人表示,正在外地出差,还未听说此案,但以前没听说这个商城有过安全问题: “我在这里十多年了,当然挺好的。” 北京警方通过新浪微博证实了5月8日有近百名外地来京人员在京温商城门前聚集的消息。北京警方的微博说,本月3日凌晨,一名安徽籍女青年在京温商城内坠楼身亡,5月8号部分同乡相互邀集到京温商城门前反映问题,警方正对现场秩序进行维护。 记者打电话到管理京温商城的丰台区大红门商城派出所想了解具体情况,结果值班民警一听说是记者马上表示: “无可奉告,记者要先向外宣办联系。” 记者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查找,发现中国的尚之潮等多个网站都有文章公布了这一事件中的死者全名为袁利亚,并公布了她的照片。这些文章显示,目前,袁利亚的亲属和北京警方的矛盾焦点在于,警方说,袁利亚的男朋友不是直系亲属,再加上这一事件被认定为自杀,没有备案,所以无论她的男友和妈妈都没有权利查看监控录像。死者家属对此极为不满。北京的法律专家李静林先生分析说,这种情况下,死者家属应该有权看监控录像: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机关工作中形成的信息,除机密外,都可以公开。” 美国博讯网的文章说,袁利亚的朋友和家人表示,她生前是个乐观坚强的女孩,与家人、男友关系良好,没有理由自杀。去世头一天,她还在另一个商城打工,并跟男友联系,但第二天就发现坠楼死亡。在这一死亡事件中,死者家属疑虑重重。比如,袁利亚于5月2号就进入京温服装商城,为什么第二天凌晨才坠楼?为什么死者被发现时,现场并无大量血迹?另外,事发后京温服装商城有人透露,商城有保安逃跑,与此案有何关系?这些都是死者家属需要了解的问题。 在中国,许多案件的相关人士对警方的结论充满怀疑,欲寻找真相又无从下手。李静林先生分析说: “政府工作人员不接受民众监督,怀疑是自然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安培的报道。

阅读更多

孙维:我也是受害人

@假装在纽约 :孙维:我也是受害人。希望关心朱令的朋友们能耐心看看。我的观点①孙维只是嫌疑人,她可能是罪犯,但也可能不是,我们在追问真相的时候必须牢记这点,切不可自己在心里给孙维判了刑。②正因为真相未明,我们才需要更加大声地疾呼重启司法调查,对孙维来说这也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她真的是被冤枉的话。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76855 喷嚏图卦微信:penti_tugua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 喷嚏图卦 】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阅读更多

胡泳 | 李承鹏:追求说话和写作的权利

http://www.dw.de/%E6%9D%8E%E6%89%BF%E9%B9%8F%E8%BF%BD%E6%B1%82%E8%AF%B4%E8%AF%9D%E5%92%8C%E5%86%99%E4%BD%9C%E7%9A%84%E6%9D%83%E5%88%A9/a-16794518 新闻报道 李承鹏:追求说话和写作的权利 07.05.2013   2013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 Bobs )结果出炉,中国著名博主李承鹏获得跨语种最佳博客奖。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3 年初,李承鹏不仅仅上了中国媒体的头版头条。他在推介杂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巡回签售的时候,遭到当局的噤声。李承鹏不能对粉丝表达感谢,连一句话也不许说。在新浪微博上他直白地写道: ” 他们都疯了 ” 。在新书发布会时李承鹏脸上带着一个黑色的大口罩,身穿一件带有 “I Love you all” (我爱你们)字样的 T 恤衫。整个活动中他没有讲一句话。很多支持者脸上也带着口罩——这个举动成为中国年轻人呼吁言论自由权利的一个象征。在 Youtube 网站上可以看到相关视频。 李承鹏新浪微博的粉丝超过 700 万。他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崇拜。去年 11 月,他在北大做了一次演讲。他对学生说,中国正在失去说话的能力,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短时间内就在互联网流传甚广的这段讲话中,李承鹏还明确的表明,他并没有政治野心,他说: ” 我不是一个有政治追求的人,我只是追求自己应得的权利,说话和写作的权利。 ” 而批评起审查制度和其他社会弊端时他语调诙谐的表示: ” 每当我看到有关部门对外宣称 ' 我们是世界上图书种类报纸数量最大的国家 ' 时,我就想,其实这也可以看成是手纸产量最大的国家。 ” 一种新的抗议形式 已跨过不惑之年的李承鹏并不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客主一代,不过他却属于一种新的抗议文化的一分子。这个群体摈弃对滥用职权的泛泛批评,而是找出具体问题并将其公开。被曝光的有可能是一个贪污腐败的村长,也有可能是应为豆腐渣工程负责的当局。比如曝光 2008 年 5 月李承鹏家乡四川发生的造成近 10 万人死亡的大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 李承鹏亲身经历了这次事件,也知道孩子们在倒塌的高层建筑废墟中死去,因为没有人能够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帮助他们。让他感到困扰的是,人们怎么会在地震多发地区建造一些在发生微小地震时就会倒塌的房屋。事发四年后,他在博客中写道: ” 当时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美国发生 911 事件之后公布了所有遇难者的姓名,而我们的孩子们都只是些无名人士呢? ”   这些孩子的死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李承鹏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走访地震灾区,他们特意寻找一些学校校舍,检查建筑物的质量。 ” 刘汉小学 ” 教学楼周围的楼房均在地震时倒塌,只有该校的这幢建筑物毫法无损,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幸免遇难。这座幸存的大楼被媒体称为奇迹。 当李承鹏发现这座教学楼是整个区域中为数不多的,按照指定建房标准盖建的房屋后,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北川邓家 ” 刘汉小学 ” 无一死亡奇迹背后的真相》的文章。   另外一种爱国 李承鹏并不总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人。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早年当体育评论员的时候曾是一个爱国者, ” 批评政府 ” 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西方国家说的都是坏话。而汶川大地震后,这种盲目的爱国主义发生了转变,爱国主义也意味着用生命来保护国家和人民。在博客里李承鹏写到: ” 如果晚年写自传,我会以 2008 为基点,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混蛋。 ” 观念的转变使得他很快就以一个社会批评家的身份获得了公众的关注。他善于用讽刺犀利的文笔揭示中国社会的事实真相。他很快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涉及强拆问题的《李可乐抗拆记》。 2010 年他想作为一名独立候选人参选家乡成都的人大代表。理论上,无论是不是共产党员,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参选人大代表。不过事实是,如果不是党所属意的人选,那么就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因为让一些官员觉得不舒服,这位候选人自然马上感觉到了压力。李承鹏颇有网球天赋的儿子被取消了获得运动奖学金的资格。而结果也正如所料,他并没有被选上。在 ” 选举 ” 结束后他简单地宣布了败选的消息。但实际上,仅仅是积极参选这个举动以及政府的回应都可以看到,他已经赢了。当局的回应就是一种标志。   一个幽默的魅力男人 这位被朋友亲切地称为 ” 李大眼 ” 的博客主清新的风格和勇于用讽刺手法揭露时弊的方式也获得了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评委的一致赞赏。记者、同为博客主的中文评委胡泳十分欣赏李承鹏的作为和机智的写作风格。他表示,李承鹏善于使用双关语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这使得他特别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说到这里,胡泳还顽皮地眨了眨眼补充说,此外,李承鹏还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男子。 李承鹏给所有的评委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委们一致作出决定,把李承鹏和他的新浪博客评为 2013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跨语种最佳博客。 作者 :Silke Wünsch 编译 : 文木 责编 : 谢菲 DW.DE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青袖:聊与梅花分夜永——与李劼先生谈天

青袖:聊与梅花分夜永——与李?孪壬?柑 进入专题 : 李??/u>    ● 青袖        李?孪壬?   在网络上偶尔看见先生文章,如久旱之遇云霓,那份浇灌心田时沦肌浃骨的酣畅与震撼无可言说。先生之博学,国内也许有人及得上,先生之恢宏,国内也许也有与之并驾齐驱者,但先生那份审美悟性与慈悲情怀,以及对中国专制传统与生俱来般不折不饶的对抗之勇气,则是逸出学术与知识之外的一种心性上的人文境界。在这个真言噤声、假话盈宇的时代,先生的著作,执著于拨开诡谲的历史风云而见证作为背景的精神天空。所以我常在那力透纸背的气势背后,看到先生超越于风云之上的寂寞清澈的眼光。那眼光纵然有时因为愤怒而变得尖锐犀利,但依然是慈悲的向度:那是对于成王败寇暴力传统中人性沉沦的悲悯洞察,是对于血雨腥风王朝更迭中文化气脉日趋衰微的见微知著,也是眼见一部中国历史只有文明的挣扎而不见文化脉动的悲愤控诉。于是先生的文章时而慈悲满怀,箫声动地,时而愤怒满腔,剑吟冲天,在以纷然杂乱的赋体笔法挥洒而就的千年沧桑历史长卷中傲然独行,朗然长啸。先生用超卓见识与丰沛激情,论中国晚近历史,说20世纪文化命运,显幽阐微,爬罗剔抉,如扁鹊行诊,明辨错谬,疏通致远,既有精骛八极、鞭辟入里的剖析,又有充满智慧的理性思辨,往往于摧陷廓清的批判锐气中展现出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此的雄浑自如,浑然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气势,难怪网络上喜欢先生文章的读者大有人在,许多人视先生为“中华第一才子”,这并不是溢美之词,而是衷心的折服。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先生那充满性情的自言自语中纵横捭阖的气势,历史上“笔锋常带感情”而又汪洋恣肆的梁启超,颇为类似。那是一种独特的李?率降乃祷胺绞剑?溆刖浼涑3氏殖鲆恢制婷畹亩猿疲ㄋ?椒兹辉勇业母程灞史ǎ??允境瞿谛挠胪纺约淞鞒┒?渑娴墓嵬ā5??钊饲辗?氖窍壬?亩醇??7⑺?怂?桓已裕?滤?怂?桓宜抵??氛嫦唷O壬?捞氐氖饭凼且莩鲅?跗缆壑?獾囊淮罅恋悖?矶嗾窳?Ⅰ?恼嬷?萍??瓜壬?闹?霾蝗萦诖笠煌车穆骱推?恼?翁逯啤O壬?摹笆返ā蹦耸浅鲇诹贾?淖跃跤攵哉胬淼奶剿鳎??缍运镏猩降钠兰郏?晌降廊怂?桓已?—–“上断改良之路,下启国共之祸”——-这份识见,在国内只有袁伟时、萧功秦等寥寥数人与之相仿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以研究中共党史而知名的杨奎松先生的力作《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一书中的看法,与先生不谋而合,不妨转录如下,以供先生参照:“不论孙中山与苏联结盟得失利弊如何,就中国现代历史本身而言,他们之间的结合,无疑都导致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迅速发展壮大,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进而为顺序演出20年代至40年代一幕又一幕重大历史剧,提供并规定了主要角度,甚至决定了其中心内容和基本线索。”认识相同,但一“贬”一“褒”,价值评判的标准不同。相比于杨奎松先生没有脱出“伟光正”意识形态范畴“正统”史著的委婉吞吐,先生基于自由独立批判精神立场的直言不讳可能过于尖锐,却由于大胆道出了历史的真相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一如那个道破了皇帝的新衣的无所顾忌的孩子。先生著作中如此言论比比皆是,由于敢说真话,振聋发聩处总是令人热血沸腾,痛快淋漓。难怪康正果先生尝说先生的文章是“投入学院黑龙潭的醉醒石,是洒向民间读书人的开心果”,并将先生的著作誉为“百年来难得的杰作,百年后可传的藏书。”康氏言论,可谓慧眼识才,伯乐相马,诚哉斯言!   先生的著作中,学术分量最重的当是那部刚刚出版的《中国文化冷风景》。此部著作由于涵盖上下五千年,纵横于中西之间,所以耗费了先生整整七年的时间。但盘根错节始见器利,气势恢宏方显才大,在这部著作中,先生以一如既往的恢宏,于历史纵深处邀游,思想的锋芒所过之处,如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道统的庞然大物,由此轰然委地。特别是那篇《易经误读河图洛书的四维时空坐标》,是华人学界第一次用“四维时空坐标”为参照来解剖《易经》的文章,其见解之卓异,视野之广阔,令人叹为观止。如此识见与境界,是大陆那些学院的学究们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的。我知道,这就是生存与审美之间的距离,也是攀附与自由之间的悬殊。正因为先生走到天涯也要坚持“口对着心”的写作立场,方才赢得了如此自由高远的论说空间,一如陈寅恪先生当年的“孤立千仞”,方才抵达了那样孤寒却彪炳千秋的人文境界。记得此著尚未出版时,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先生曾有言:我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朋友,“写作中的《中国文化冷风景》一书,尚未完成,已足以使我确信,一个和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同一量级的学者,正在向我们走来。”(见高尔泰:《隔膜》)如此高誉,并非出自友人之间的吹捧,而是源自高先生“一种接近精神能源的感觉”的“确信”。相信只有认真阅读过此著的人们,才会明白此著的价值,才会知道高先生此言不虚。   说到生存,先生的遭遇一直是广大读者心头的隐痛。先生自98年出国以后,天涯漂泊,有家难回,在生存的逼仄与谋生的艰辛中举步维艰。先生的遭遇,放眼古代,则商周剧变时出走的伯夷叔齐何似?环顾近代,则在极权统治下孤立千仞的陈寅恪先生的孤寒何似?也许是同样的绝地和孤寒的处境,先生博客中尝慨然自语:“说是独孤求败,实乃八面临风”,在此,我要将先生的话试作改动后回赠先生:“任他八面临风,我自岿然不动”!不是吗,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却不曾丝毫阻挡先生傲然独行的身影。   许多人是从那本《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开始认识先生的。记得徐晋如先生曾在其博客中说到过读到先生这本著作时的激动。的确,这本书在泥沙俱下的众多红学著作中别开生面,牢牢确立了先生“红学家”的头衔。在我看来(许多人也认为),这是迄今为止红学史上最好的一本著作,因为它展示了《红楼梦》人文精神与美学的真正内涵,而许多著作,总是围绕着《红楼梦》的枝枝叶叶而喋喋不休,无关痛痒。这本书序言中先生尝自言:“由《红楼梦》向上追溯,可进入诸子百家以及先秦文化和文学的重新考察,从而理清汉语文化的历史脉络;从《红楼梦》向下展开,则可纵观中国晚近历史的大致走向,从而着手一系列的文化著述;至于基于《红楼梦》所提供的历史文化全息图像去参照西方文化,则可对西方文化从希腊时代到20世纪的演变有一个极具参照意味的观察。”这番话给我们阅读先生的著述同样提供了一个“极具参照意味”的坐标。先生的著述,如果以《论红楼梦》为界分,则“向上追溯”,写出了《商周春秋》、《吴越春秋》、《汉末党锢之谜》以及《中国文化冷风景》等著;“向下展开”,是以政治和文化作为交叉坐标而重新审视的《论晚近历史》 和《百年风雨》(又名《枭雄与士林》),对西方文化的参照,则有《作为历史哲学和文化命运的20世纪风景》 和《美国风景》等著。这份并不能囊括先生全部成就的亮丽的文学景观(先生于文学评论与学术著述之外,还以罕见的活力创作了数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曾被誉为“亚洲十大中文小说”之一的《上海往事》),是先生奉献给当代文学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份独特的厚礼。先生的名字,不管受到多少政治的冷遇与学术同行间“三国水浒”式的刻意边缘化,都理当镌刻进历史的殿堂!   先生于当年关于“重写文学史” 这一影响重大的文学课题中居功至伟,可惜由于种种人士上讳莫如深的原因,先生的功勋至今鲜为人知!先生近年来在海外也颇为此而愤愤不平,但在此我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先生的功勋终于得到了正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和实践》一书中,作者杨庆群在书末“附录二——王晓明答杨庆群问”中,首次正式而且是较为详细地披露了先生当年参与“重写文学史”的过程,这里不妨转录如下:“(王晓明答杨庆群问:)我记得有一天下午是在上海社科院《上海文论》编辑部的一个房间里面,我们三个人,毛时安说要我和陈思和两个人来编一个文学的栏目,但是要想出一个具体的题目。大家讲啊讲啊讲,想不到好的题目。后来我说了一段话,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其实想做的就是要一个重写文学史啊什么什么的,我说了一通,陈思和反应很快;‘那就叫重写文学史吧’,我说的时候是无心的,是他把这五个字给拎了出来。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好,就这么定下来了。定下来以后,因为我刚才说过,之前关于文学史有非常多的讨论,我们就分头约稿,比如陈思和是向复旦大学的朋友约,我是向华师大的朋友约。有一部分稿子是已经写好的,我记得当时李?乱丫?幸桓龊艹さ奈恼拢?抢?隆⒊滤己秃臀胰?鋈艘黄鹛致郏??轮幢市吹模?匦蠢雌兰畚逅囊岳吹男挛难В?械阆瘛?0世纪中国文学’这样一个东西。那个时候还没有想办这个栏目,我们三个人就是在一起讨论,后来是李?缕鸬牡谝桓澹?滤己秃臀乙黄鹦薷摹U馄?恼潞罄淳头⒃谡飧鲎ɡ咐铮?孟衩挥腥?姆ⅲ?液统滤己鸵裁挥惺鹈?! —–不知这段王晓明的答问与先生当时的亲历过程是否一致?王晓明说那篇文章由先生执笔写成与先生的自述一致,但说他和陈思和没有署名却与先生的阐述不相符合,是先生记忆有错,还是王晓明之于他们很长时间以来独占“重写文学史”这一文学成果之动机的欲盖弥彰?但不管情况如何,谢天谢地,国内学人总算是良心发现,开始正视先生的存在了。   先生与刘再复先生之间似乎存在着较深的恩怨瓜葛。先生当初在国内就与刘有过交往,后来也是因刘的邀请而趁机出国,关系不可谓不密切,但现在何以形同陌路?以先生的心性,似乎不必去认真计较,其中或许有许多为外人所不知道的隐情吧?公平地说,刘再复先生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文学批评家,与先生相比,可能不那么深刻,行文圆滑婉转而少了敢说真话的锐气,但许多地方自有一番气象。如他与林岗合著的《罪与文学》,以独特的视角来检讨反思现当代文学灵魂忏悔阙失的维度,不失为一部文学批评力作,不知先生看过没有?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系列红学著作,其中许多观念的确来自先生的启示,许多甚至重复,类似于“偷意”,譬如刘在其《“红楼梦”哲学论纲》一文中曾写到:“‘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真是画龙点睛的大手笔。这八个字才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核和最高哲学境界,也是曹雪芹这部巨著的第一文眼。”——很显然,他的这番观念是来自于先生,因为先生的《论红楼梦》第四章《诗词曲赋的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中早有提到(先生的文章写作年份早于刘再复先生10多年):“尽管作为一个小说的叙事灵魂,贾宝玉呼吸领会着一片悲凉之雾,但在诗情上成为导引的却是林黛玉这颗孤傲的诗魂。这种异同早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便暗示出来了。当宝玉细想戏文中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意味时,不禁大哭,然后立占一:‘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结果让林黛玉见了,续上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且不说二人在佛教境界上的悟性高低如何,可以显见是林黛玉在人生姿态上比贾宝玉的那种彻底性。”再如刘再复的《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一文中如此写道:“领略悲凉之雾的,除宝玉之外,最深刻的应当还有林黛玉”,更是直接套用自先生,因为先生在《论红楼梦》中早有指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悲凉,领略到的并不是只有贾宝玉还有林黛玉。”——-刘再复的著作中还有许多与先生一致处,联系到先生所说的与刘在国外相处时“倾囊相助”的情形,方知先生并没有无中生有,而且刘在其著作中将沿袭自先生的思想观念“洋洋得意”地当做自己的“独创”时并没有提到“出处”的做法也确实有学风不够严谨诚实之嫌,先生的不满,自有先生的道理,也是先生的狷介之处。但我在此却要“劝导”先生一番:刘再复的著作尽管有很多地方确实是从先生口中或书中“偷意”,甚至是照搬的,但只要先生有足够的雅量,应该学会宽容。这样说似乎对先生不公正,但刘再复在其著述中也不全然是“照搬”先生的话,而是有时也“翻出新意”,譬如上面举证的那句“领略悲凉之雾的,除宝玉之外,最深刻的应当还有林黛玉”的后面,刘又加了一句:“但林黛玉‘还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并不承担罪责。因此,如果从负罪的领悟来说,宝玉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承担者。”——-这就是刘先生得到您的启示后的自我发挥了。文学家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可以擦出许多思想的火花,写出新的篇章。刘还著有《双典批判》(即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大经典名著的批判)一书,这部书的立意主旨与写作动机,(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4 页: 1 2 3 4    进入专题: 李??/u>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