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云:郭沫若的马屁诗
《我向你高呼万岁》(为斯大林寿辰所作) 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Read MorePosted by Jackson | 5 月 28, 2010
屈指数来,从事评论生涯已经10来年了,有意思的是,从一开始,我的评论生涯就是双面的,既在传统媒体上发文,也在网络平台上发帖,因缘际会,不仅开了网友办报的先河,10余年来始终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也在网络上一路走来,经历了由BBS而博客,再到如今的微博客(Twitter)的网络评论生涯。 当我应聘为《华夏时报》的评论部主任时,尚未在任何新闻单位供职过一天(此前在《战略与管理》杂志做编辑),甚至一共也没有写过几篇评论文章,但是,作为一名网络中的评论人或者说跟帖手,已经给不少论坛留下过足迹。受命组建评论部,我立刻就将目光投向了网络,试图从中招兵买马。 很快,以网友为主体的《华夏时报》评论部组建了起来:西祠胡同“锐思评论”斑竹安替、《中国》网刊主编时寒冰、万科论坛“思想评论”斑竹秋风、中青论坛 “麻辣烫”斑竹魔鬼教官、西祠胡同“思想的境界”斑竹柴子文等一干网络活跃人士聚集到了一起,负责《华夏时报》每日两个版面——新闻分析和每日评论,以及社评的撰写和编辑。有人戏称,这是自有网络以来首个网友办报团伙,而许多传统媒体人士也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这些半路出家的网友们。 因为没有编辑审核,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对于尚不习惯网络环境的受众而言,难免晕头转向,进而心生厌倦乃至退意。好处则是敏感、尖锐、敢于突破既有的限制,相比起传统媒体上那些四平八稳、一咏三叹的老式文章来说,具有更强的冲击力,也蕴涵更多的知识量,年轻好学同时又熟悉网络的新一代读者,更喜爱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发扬网络表达的优点,而避免其弱点,就成为我们这个网友团队能否做出点样子的关键,好在大家本属网友,很容易就将匿名社区的论辩风格带到了现实生活中,所谓评论部其实也就是俱乐部,在成天无休止的讨论乃至争吵中,一篇篇稚嫩但同时又不无敏锐、鲜活的文章被炮制了出来。 如今,近10年过去了,这个团队的几乎所有人依旧活跃在当代中国的评论舞台上,这足以证明,网友介入平面媒体并非没有生命力。相反,自那以后,由网络而平面,由线上而线下,成为许多新锐媒体人的共同轨迹。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这也表明,自20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两个不同但又交叉互动的话语空间,无论是内容还是人员,都持续在这两个空间中流动。 在网络时代一开始,许多评论人都学会了身兼两职,既在平面媒体发稿,也在网络上发帖。早期这么做最成功的可能要算是中青论坛青年话题的斑竹李方了。李方既是中国青年报评论部的资深编辑,受欢迎的评论人,同时又在青年话题上以斑竹日记的名义发帖,左右逢源,帖子点击率之高,青年话题论坛人气之旺,一时无两。 但是,这样的双重状态很快就由早期的左右逢源变为了左右为难。2002-2004年间,我最喜欢去的BBS是天涯社区的关天茶社,很快我就发现,由于平面媒体的题材和尺度所限,就算是自己比较得意的平面媒体作品,在这里也很难得到反响,相反,只有那些紧贴网络热点和论坛趣味,同时比较尖锐敢言的帖子,才会受到一定的关注,这表明,就在网络言论空间诞生后没几年,在平面媒体的“建设性”要求和更开放的网络言论尺度之间,已然呈现出了相当的落差。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如何适应这一落差,不能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一味追求尺度,则可能有不少文章难以发表,如果以发表为优先,在网络上则少人问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工具博客随着木子美的横空出世,大行其道了起来,许多评论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工具。博客的特性给了那些不愿意舍弃网络话语尺度的评论人“一鱼两吃”的可能:在博客中发布全本,而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经过编辑删节的“洁本”,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这种做法既兼顾了平面发表后再经商业网络转载的影响力,又保留了网络话语尺度的锐利,因此广为流行。 但是, “一鱼两吃”也有内在的张力。尽管传统媒体与网络空间之间有互动,但也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落差,这种落差首先体现在题材上,相当多的题材很难在传统媒体上加以讨论;其次,也体现在话语方式上,时评比之杂文固然更加言之有物,但在所谓“建设性”的旗号之下,也越来越沦为平庸的重复。但是,相对而言,在影响力上,传统媒体依旧保持着相当的优势,《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这样的传统媒体,不仅本身拥有相当的固定读者,更与门户网站有着固定合作,一经转载,受众面更有巨大的放量,选择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对于自身影响力的放大更有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以平面为主还是以网络为主,就成为了影响力和尺度之间的一种权衡。 不少出自网络的评论人,刚开始尚能两头兼顾,渐渐地,或许是稿约甚多,又或许是兴趣转移,就将重心放在了传统媒体上,而逐渐淡化了网络写作和论战。即使没有彻底放弃的话,如我的朋友秋风、孤云、五岳散人、十年砍柴等人,渐渐地,个人博客成为了存放已发表文章的平台而已。也有些人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如曾经与秋风同在一个评论部的安替,就将网络写作和论战放在了更为优先的位置,成绩也很显著,其个人博客获得了德国之声的博客大奖,由其担任发行人的国政刊物《纵横》也有相当的订阅量和不俗的影响力。 其实,选择以网络写作为优先并不意味着放弃平面媒体,而只是一种优先顺序,意味着更看重话语尺度的保持,也更看重基于网络空间的敏感、尖锐,更看重依托网络空间的突破。以我为例,从2004年开始,就更多地以网络为优先的评论平台,从2006年开始,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设在牛博网的博客之上,而较少直接为平面媒体写作,当然,也有相当的博文经过编辑加工后,得以在传统媒体发表。 相对于平面媒体,在一开始,个人博客会在传播上遭遇到瓶颈,但博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在博主和读者之间建立较强的联系,形成一种可以积累的传播关系。对于评论人而言,博客还提供了一个沿时间线而积累的脉络,可以供人检验其评论水准,因此,对于评论人而言,开设个人博客也是一种有效传播。著名专栏作者连岳在牛博网开设的博客,很轻易地就过了千万点击,更不用说韩寒在新浪开设的博客了。 随着Twitter这样的工具的出现,评论人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了,如果说个人博客还像是一本私人杂志的话,Twitter更像是一家私人电台,这种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传播网络,可以在瞬时间将观点传播放大无数倍,简直就是评论人的天然扩音器,很难割舍。自去年以来,Twitter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一网络平台,取代了此前的博客空间。相当多的文章都是首先在微博客上讨论和引起反响后,再发表于博客和平面媒体。 当然,限于140字的字数,微博客并不能彻底替代文章。此外,网络话语空间与传统媒体仍将并存下去,对一个评论人而言,接下来很可能要同时辗转于三个空间,既要在微博客上零距离地接触与传播,又要在博客里以较为完整的方式表达观点,同时还要尽量通过传统媒体向全社会传达意见。短短10数年间,我的评论生涯就在上线下线中完成,而当代中国的评论空间,也由曾经的一维,成为了如今的三维并存。
Read MorePosted by CDT aggregator | 5 月 4, 2010
该谁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然是政府,非政府莫属,舍政府其谁?话说当年,杜甫老师为避安史之乱去到蜀中,在友人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边为自己修建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居所——…
Read MorePosted by CDT aggregator | 4 月 29, 2010
殉难者的血迹,谁能抹得去?——林昭狱中诗抄 (1932—1968) 林昭与父母 林昭,本名彭令昭,1932年12月16日出生,苏州人,其父彭国彦,曾经留英,三十年代任吴县县长,耿直孤高。其母许宪民,抗战名人,社会名媛。小时在苏州萃英中学读书,苏州解放后,考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常州民报当记者。 1954年,以江苏最高分考入北京大学新闻系,后参与担任北大“红楼”诗刊编委,是公认的才女。1957年被划为“右派”送去劳教,但她拒不认罪,还向学校领导发出一封责问信:“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曾慨然向北洋军阀政府去保释‘五四’被捕的学生,你们呢?”。独立思考,并且批判共产风,为彭德怀鸣冤,写信建议学习南斯拉夫经验。 1960年10月因参与“反党反革命小集团”,以阴谋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罪被捕;1960年入狱,1962年初被“保外候审”,同年12月再度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被判有期徒刑20年。她在监狱里写下各种文字二十多万字,跟别人不同的是,她的书写工具是血和发卡。 1968年4月29日,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枪杀。1980年平反。 林昭和她的母亲许宪民(左),妹妹彭令范(右)。 狱中诗作 (字字都是林昭的鲜血凝成) 一 埋骨何须定北邙,铭幽宁教笔低昂。 平生磊落魏奇气,化作清风意更长。 二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灵台。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他日红花发,认取血痕斑。 媲学嫣红花,从知渲染难。 三 生命似佳树 爱情若丽花 自由昭临处 欣欣迎日华 生命巍然在 爱情永不休 愿殉自由死 终不甘为囚 四 啊,大地 祖国的大地, 你的苦难,可有尽期? 在无声的夜里, 我听见你沉重的叹息。 你为什么这样衰弱, 为什么这样缺乏生机? 为什么你血泪成河? 为什么你常遭乱离? 难道说一个真实美好的黎明 竟永远不能在你上面升起? 五《家祭》 三十七年的血迹谁复记忆? 死者已矣, 后人作家祭, 但此一腔血泪。 舅舅啊! 甥女在红色牢狱里哭您! 在《国际歌》的旋律里, 我知道教我的是妈, 而教妈的是您, 假如您知道,您为之牺牲的亿万同胞, 而今却只是不自由的罪人和饥饿的奴隶。 六 《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 向你们, 我的检察官阁下, 恭敬地献上一朵玫瑰花。 这是最有礼貌的抗议, 无声无息, 温和而又文雅。 人血不是水,滔滔流成河。 七 将这一滴注入祖国的血液里, 将这一滴向挚爱的自由献祭。 揩吧!擦吧!洗吧! 这是血呢! 殉难者的血迹, 谁能抹得去? 八 《秋声辞》 狐鼠纵横山岳老,脂膏滴沥稻粱贫。 夜夜肠迥寒蛩泣,丹心未忍逐春磷。 劫里芳华不成春,秋风秋雨愁煞人! 忧乐苍生夙愿真,壮怀激烈照天陈。 吞颤谁复思汉侯,蹈海我终不帝秦。 浩歌慷慨夺江津,最是知音吊五伦 莫笑狷狂乔作态,秋风秋雨愁煞人。 九 《血诗题衣》 双龙鏖战玄间黄,冤恨兆元付大江. 蹈海鲁连今仍昔,横槊阿瞒慨当慷.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