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牌轰炸美国 各界热议点评
中国近来在国际上大打形象牌,展示中国生产能力、中国名人和中国崛起的广告一浪高过一浪。这不仅为中国元素在国际发酵推波助澜,同时也引发对中国形象议题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人物篇耀眼轰炸* 继中国商务部去年4月首推宣传片“中国制造”,给中国这个著名产地的商品正名之后,“中国国家形像片–人物篇”目前正在在纽约时报广场热播;名为“中国崛起”的下一波广告也即将登场,据称将强化宣传国家现代化及其隐含的巨大商机。 有分析说,“人物篇”用“耀眼的中国红”衬托着中国明星、名流,以每15分钟一次的频率“轰炸”着纽约市民,其震撼效果不言而喻;包括姚明、宋祖英、朗朗、袁隆平等在内“大人物”的出场以及对黄金地段时报广场电视墙的几近“买断”都证明这一广告是在“举全国之力”。 *专家解读形象不尽相同* 对于国家形象涵盖的内容以及应该如果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专家们的解读却不尽相同。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指出,国家形象分为物质形象和精神形象;前者指经济地位、综合国力,后者为公民素质和社会功德。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义受限于不易解读的复杂国家情况,因此也不可就其美丑妄下定论;美国《华盛顿观察》主编陈雅莉认为,在美国人眼里,中国美好形象必须落实在动听的口号与决策的一致上,也就是体现在理念的具体落实上。 *软性品牌营销高于硬性宣传* 香港资深传媒分析人士周彬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政府进行形象宣传首先应该从正面加以肯定,这至少说明它了解形象的重要以及重视形象的心理。 周彬说:“中国执政党重视在国际上的形象至少是意识到国际舆论的作用;要与他国人民和政府修好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过去对外宣传时宣传腔调比较重,而现在走的是公关广告和品牌营销之路,是对形象进行软性推销,这值得肯定。” 不过,周彬表示,仅仅通过数次广告是无法改变形象的;在树立形象上,行动胜于言语,行动跟上广告才能令人信服;如果光说而不做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中国的国家形象重点目前应定位在人权、环境、贫富和国家基本体制等方面。 *外部形象内在修* 位于北京的独立评论人士章立凡对美国之音表示,他不赞同政府以“作秀”的方式来争取认同;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 章立凡说:“并非专挑政府的毛病,但是一个国家要追求美好形象的话,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的人民,首先应该改善国内的人权,同时让社会分配公正化。” 有网友说,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应该以全面、客观为立足点,避免“宣传色彩”;当一个国家的内在修行好了,其形象也就自然提升了。 据报导,紧随“人物篇”之后的“崛起篇”将大打经济牌,通过活跃在中国的外国人现身说法,强调商机无限和“中国正在崛起”的主题。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