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BBC | 中共党媒引述“权威人士”评经济引热议

中共党媒引述“权威人士”评经济引热议 2015年 5月 27日 分享 中国股市近日“牛气冲天”(图为北京一家餐馆外的雕塑,资料照片)。 5月25日,《人民日报》罕见地以头版头条以及2版头条发表了专访“权威人士”的两篇文章,以与“权威人士”问答形式解答中国经济热点话题,引起各方关注。这名没有透露身份的“权威人士”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有关中国经济的问题时乐观表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一个让人‘不难受’的速度”。这名“权威人士”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最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经济韧性大,制度优越性明显。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问题。”而巧合的是,《人民日报》这篇对神秘“权威人士”的访谈发表后,中国股市连续两天都不断攀升,上海股市更有望升越5000点大关。网民评论不过,《人民日报》整篇报道中都没有透露这名神秘的“权威人士”究竟是何方神圣,因此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猜测和评论。有一位网友问,“老大嘛(指习近平)”。另一位网友则认为,可能是“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 这名“权威人士”还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 还有网友指出,“不知道权威人士是谁,只要《人民日报》保证这个权威人士不是自己就行。”也有网友认为,“权威人士和有关部门在我国都属于未解之谜,一般人搞不清”。党媒解读更有趣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在随后一天(5月26日)发表文章对这名“权威人士”进行了解读。文章指出,从1946年新华社首次引述“权威人士”对外发稿起,就开启了一个绵延数十年的“权威人士”传统。该文章还统计说,《人民日报》至今共有1,605篇文章提到“权威人士”,这个词共出现了1,770次,其中今年至今就出现了6次,2014年全年则出现了14次。文章表示,这种在中共中央机关报重要版面,由不具名的“权威人士”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的做法,是沿袭自中共历史上一项悠久的传统。而且,“权威人士”还会被人民日报继续使用,在建设而非革命的话语体系之下,在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撰稿:李文/责编:萧尔)

阅读更多

东网|廖保平:中国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吗?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讲坛」演讲,提到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舆论场内引发新一轮热议。楼继伟预料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最初在2006年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是指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一种尴尬状态: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高端产业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因而陷入停滞,无法完成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变。这不仅是学术的总结,也是现实的映照。二战后,拉美、中东和包括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国家都曾经经历过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而只有日本、台湾、韩国等少许几个经济体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到高收入或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大部分经济体「高不成,低不就」,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顿状态,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中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正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能不能跨越世界银行所定的12000美元的标准,成败就在数年内见分晓。印象中,官方极少承认中国有如此之大的概率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虽然楼继伟是作为清华校友和该校兼职教授,参加的一次学术讨论,并非官员的「职务发言」,可是楼继伟的官员身份难以淡化,人会将其进行合理的「官方态度」想像。也就是说,至少在官方,一部分官员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改革的期待。中国该如何改革,楼继伟提了五个方面,包括减少农业补贴、推动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社保制度等,一个中心意思是要抑制工业化过程中人员成本的过快增长。比如他提出不要总有「战争思维」,可以增加粮食进口,解放更多农民生产力,对《劳动合同法》的「超前」而带来的负面效果提出异议。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成本确实很重要,《劳动合同法》中最低工资标准由政府定,会让企业的直接成本提高了20%至30%;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进而限制产量扩张,引起过剩劳动供给和失业,总体上影响经济增长。但坚持「收入公平」的人认为,最低工资标准由政府定,是在初次分配中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力图缩小收入差距。因为一些学者认为,一个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差距过大,中国的基尼系数远远超出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悬殊,形成了金字塔形收入分配格局,直接导致社会总消费不足,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塔尖的人有钱但消费有限,塔底的人有很大的消费需求,钱包却不给力。内需萎靡不振,外需难以依赖,经济增长必然缺乏动力,长期来看,陷入停滞难以避免。只是,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定然不是最低工资标准能解决的,它是权力寻租和权力掠夺造成的,当我们看到,一些落马官动辄从家里翻出千万上亿的现金,拿着有十数上百套房子时,我们知道,这根本不是正常的市场交易可以解释,只能说政治的腐烂,权力的野蛮,极大地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加剧了收入差距。根据王小鲁的研究,2011年全国居民灰色收入规模在6.2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2%,经由权力腐败造成的收入差距如此十分惊人,毫无公平可言,这才是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由市场交易本身形成的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公平合理性,这样的差距应该是被许可的,政府要做的只是让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让高收入人群自愿地「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激励更多的人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解,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看针对权力的制度改革有多大决心和成效,因为相对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激发每人的创造更有价值也更迫切。只要人的创造力能激发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劣势可以转化成优势,经济增长率也才会是增高的、可持续的。可是在权力不受约束的社会中,权力不仅掠夺财富,而且压制人的创造,因为通过权力而不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必然无法治可言,必然扰乱市场秩序,必然产生腐败,必然不能较好地保障公民权和财产权,必然会剥夺一些人本应公平获得的发展机会,必然大大降低社会的创造活力,必然最终窒息社会的发展。反观二战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会发现,没有一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是在制度改革、权力约束上做得较为出色的。中国经济受到非市场的影响,或者说受到政府、权力的影响远甚至于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政治改革之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要再回避根本而只谈表面现象了。从改革而言,上一届政府画饼多过实干,这是失去的十年,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起来,现在需要将推迟的改革进行到底。来源:东网 / 廖保平 独立作家转发此新闻:

阅读更多

墙外楼|中国PPP模式:政府热情似火,民间资本谨慎

中国经济发动机减速换挡,地方政府财力捉襟见肘,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为基建投资输血的空间巨大,然而健全法律环境和典型成功案例仍付之阙如,社会资本对这一看起来很美的“雾中花”保持谨慎。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用基建投资对冲地产下行,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周通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办法鼓励以设立产业基金等形式入股提供项目资本金,支持项目公司成立私募基金,发行票据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兴业银行兼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评论称,推动PPP模式就是打破行政垄断的一部分,“政府经过这么多年的刺激之后,债务压力很大。所以要是能放大地方政府资金能够撬动的资金量,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国家发改委去年9月以来推进了七大类投资工程包,且表示近期还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投资包,在以此为代表的基建投资领域,政府急切需要推进PPP模式,以引入社会资本来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鲁政委认为,中国的基建投资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民间资本的参与能够提高投资效率。“相比完全由政府投资来说,PPP的确会效率高一些,而且从以后的运营管理来说,也会比政府做的更有效率。”山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永健对路透表示,山东在这方面的主要模式是政府股权引导基金,通过基金的形式吸引管理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把财政和民间的资金结合起来,一起来支持经济的转型升级。“现在如果财政的钱还像以前的那种花法,显然是花不起,也没有持续性,而且永远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收不到很明显的效果。”李永健称,“所以,通过基金的形式,一个钱可以当五个钱或10个钱来花,因为它搞的是一些股权和长期债权投资,这样通过滚雪球,几年后形成一定规模,财政就可以断奶了。”他并透露,山东省政府在上述引导基金的资金投入已达到30亿元人民币,未来还准备成立十多支类似产业基金。不过他未提供企业方面的具体数据。在中国房地产和制造业两大类投资双双下滑的情况下,发改委自去年以来不断推出基建投资项目,以期稳定经济增速。然而原有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地方财力吃紧,这时候吸引民间资本就成了当务之急。不过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且国内成功案例缺乏的情况下,PPP模式的推进料并不会马上取得希望的效果。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刘慧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PPP是政府一厢情愿,寄希望于这个是望梅止渴。“多方办事自然效率(不会那么高),还要磨合,这本身过程就比较长。通过立法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时还不便于理解和掌握。而且适用性范围有限,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或者更确切的说大多数项目不适合,只有少量适合,适合的也还要互相揣摩。”刘慧勇并称,PPP这方面不一定会发挥多大作用。政府热情似火民间资本谨慎去年以来中国政府中央层面已通过一系列文件规定明确表态支持PPP模式发展,该模式也已被确立为地方政府化解资金压力重要抓手,地方政府争先恐后相继推出PPP项目。不过民间资本对此却态度谨慎,当前各地推出的项目中真正落实签约的比例非常低。为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场,在立法和政策上为推进PPP保驾护航,政府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招商证券最新报告显示,据公开信息整理,各地推出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已达1,500个,总投资额超过2.7万亿元;不过截止目前各地已签约PPP项目约70个,总投资金额超过3,500亿元。民生证券3月中旬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亦显示,去年10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43号文)前后,34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了总额约1.6万亿元的PPP项目,但目前真正签约的大约为2,100亿元,仅占总额的八分之一。“虽然不知道(1.6万亿元)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但是我看见过这个数据,确实签订合同的比率大约是13%。”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在上周的发布会上表示,“据我们了解,大概全国各地就是10%-20%左右签订了合同,确实是这么一个情况。”他并进一步解释称,这其中除了金融支持的问题以外,还有就是法律法规需要健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保障合法权益的问题;大家对PPP模式的推动寄予厚望,但是具体怎么样去实施,比较普遍存在一种困惑和迷茫。鲁政委对此就指出,PPP模式看似美好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PPP的规范,至少在国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仍然不清楚。虽然财政部和发改委都发了一些文件,但这中间谁是牵头部门,外界仍不清楚。”他说。他并称,比如,外界担心政府违反约定,所以需要政府把所有影响因素都要披露;具体到PPP上,就是未来几年的城市规划、定价程序、对投资人的利益保护等都需事先说清楚,“而目前这些都还不清楚。”未来空间广阔中国国务院在去年11月26日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要建立健全PPP(公私合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和水利工程等。此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当年12月初相继出台支持性文件,力推PPP模式。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之后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将努力拓宽PPP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PPP项目,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需求来看,吸引民资进入,开展新的融资合作模式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PPP未来发展空间大有可为。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搞混合所有制,所以PPP是一个大势所趋,而且PPP在全球也有很多的运作先例,这是一个进步的表现。“但短期内靠通过此手段拉动经济增长也不能太乐观,目前我们看到的PPP相关文件,距离可操作性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她说,“地方政府推进PPP可能有所帮助,但我觉得还会有一个实施过程,要完全覆盖目前的资金压力还比较难。”她说。财政部此前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通知,规定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招商证券固定收益团队报告指出,大概测算一下,今年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支出是14.6万亿,10%来算的话有1.46万亿可以作为PPP的财政补贴;考虑到PPP项目的商业设施也有收入,这1.46万亿每年可以撬动2、3万亿的投资,所以说空间还是很大的。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此前讲话亦称,预计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一篇名为《中国2013-2020年新型城镇化融资缺口测算》中介绍,假定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2013-2020年静态资金需求和动态资金需求分别达到20.43万亿元和35.07万亿元,而由于供给能力的不足,资金缺口料分别达4.91万亿元和11.11万亿元。“从这些不同口径的测算,可以看出PPP未来还是有空间的。”招商证券固收团队称。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中国经济放缓 突显就业不平衡

 香港——王君平曾在河北老家当过农民,也在内蒙古干过矿工。但在最近的一个下午,49岁的他穿着体面的西装,在一个职业介绍所等待上课,他将学习如何使用扫帚和拖把来清洁北京庞大的地铁系统。去年,高中毕业的王君平在工资减半后辞去了矿场的工作。不过,因为工资实在太低——月薪大约为320美元(约合2000元人民币)——他决定不当清洁工。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北京房地产机构的销售人员集合在门外听老板讲话。 Gilles Sabr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数年来,中国农业领域的工作一直在减少,这是城市化和中国持续进行的经济转型的结果。 相关文章 在社会与职场四处碰壁的中国女性 大学生就业成中国新领导人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降至7%,六年来最低 中国经济“新常态”改变投资格局 习近平称无需担忧中国经济减速 “北京是首都,是文化和政治交流的窗口,”王君平说。“我以为找工作会很容易。但其实没那么容易。”中国的就业市场存在技能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数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中国持续的经济改革,农业领域的工作一直在减少。此外,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也表现出了新的压力迹象,有些企业在债务增加和产能极度过剩的情况下苦苦挣扎。包括物流、零售、信息技术和环境卫生等行业在内的中国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推动了整个经济体中就业机会的创造。目前共有大约3亿人在中国的服务领域工作,在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大军中占将近40%。但是,工人适应这种转变并不容易。目前,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增速变缓,像王君平这种没有技能或技能不足的人可以更挑剔一些。与此同时,大学入学人数的飙升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他们所期望的高薪白领工作。就业市场及其供需失衡现象给决策者带来了严峻考验。十年多来,中国的城市劳动力人口大量增加,收入呈两位数增长,与这些年飞速的经济增长相匹配或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如今,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正在减弱。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这是自2009年初以来经济增速最慢的一个季度。旧金山铭基亚洲(Matthews Asia)的投资策略师安迪·罗思曼(Andy Rothman)表示,“我们处在一个奇怪的位置,共产党领导层似乎满不介意经济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每年的GDP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都将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增长。”北京的领导层曾反复表示,只要就业市场形势稳定,增长放缓是可以接受的。尽管最近几个月,中国采取了一些扶持经济的措施——两次降息、两次放松银行借贷限制——一些分析人士称,仍然稳定的就业市场是政府还没有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的原因。“其实,为了维护稳定氛围,中国只采取了最基本的必要举措,”中国褐皮书国际公司(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总裁勒兰德·米勒(Leland Miller)说。该公司对全国各地的数千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这与日本或欧洲大刀阔斧的情况正好相反。”最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试图淡化GDP增长目标的重要性,表示他更愿意关注经济是否在以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方式增长。目前为止,它似乎是在这样做着。去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20万个,超出了李克强所设定的1000万的官方目标。不过,李克强的就业目标是个总数,并不包括被淘汰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收入的增长势头正在放缓,从两位数下降到了去年的8%左右。随之而来的任何消费支出的减少,都将对服务业继续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造成直接影响。北京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中国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尤尔根·F·康拉德(Jurgen F.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首季经济增速降至7%创六年新低

中国首季经济增速降至7%创六年新低 2015年 4月 15日 分享 中国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回落至7%。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15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回落至7%,是自2009 年来的新低,延续经济放缓的态势。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3%。中国统计局的官员回应,尽管一季度增速略有回落,但经济运行总体在平稳区间,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不过短期内经济仍会面临下行压力。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太乐观,消费继续下滑,内外需疲弱导致工业增速大幅低于预期,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周三(15日)在北京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目前处在新旧动力转换阶段,今年经济困难较多。短期内经济仍会面临下行压力,因国内经济调整格局不太容易改变,且出口压力比较大。他表示,今年一季度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在5.1%左右。同时结构调整是在稳步推进的,转型升级步伐也是在加快的。经济下行压力申万宏源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分析,留意中国首季主要资料,中国1至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中国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以及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以上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 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太乐观,消费继续下滑。 李慧勇认为,未来要实现全年7%的增长目标,中国政府需要政策重拳出击,包括需要稳汇降息降准,加大财政支出,她预期一个月内货币政策会有新的动作。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一季度的数据表现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首季的增速主要依靠服务业带动,若从发电量,铁路货运等指标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投资,工业都在下降,一季度的外贸形势也不佳,显示中国经济仍在下行通道中运行,二季度“破七”的可能性在加大。牛犁认为,迫于经济下行压力,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政策都有继续松动的必要,降准降息仍要继续,积极财政政策上也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减税减费,同时政府该花的钱也应该及时花出去,以带动民间资本的投入。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中国东北考察时已明确要求“必须有效顶住下行压力”,近期由政府主导的“稳增长”项目逆势加码。分析指,今年首三个月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创八个月以来新高;在二套房首付调降、中长期贷款持续多增的利好推动下,1至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也环比前两个月大幅收窄了7.1个百分点。在“稳增长”密集发力的作用下,预计未来两个季度内,中国经济“强基建、弱工业”格局将进一步分化。(撰稿:陈志芬 责编:萧尔)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