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

路透社:谷歌在华执照通过年检 中美在互联网问题仍有分歧

“双方都放弃了一些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个非常漂亮的外交妥协。” 谷歌ICP执照续期化解了中美两国政府间自今年1月以来的争吵。今年1月因不堪忍受黑客袭击和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谷歌威胁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当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带领美国官员声援谷歌,并要求中国就黑客袭击事件作出解释,再加上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对台军售等,使中美紧张关系升级。 中国则怒斥美国的指责,官方媒体也指责谷歌将问题政治化。 但随着中美关系日益紧张。及谷歌在世界上最大。互联网市场–中国的前景不明,双方选择後退一步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 解决方法就是周五的协议,谷歌仍持有在中国运营网站的营业执照和中国网站,且用户能通过香港网站搜索未经审查的内容,虽然需要多一个点击。 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信息技术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的麦金农(Rebecca MacKinnon)称:“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实质上他们什麽也未改变,但技术上,他们已遵照中国法律。” 但分析人士称,中国和美国之间在互联网的信息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核心分歧,以及美国益发担忧的中国网络攻击和黑客袭击事件仍存在。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网络安全研究员史国力(Adam Segal)称:“中国是推动美国国内讨论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威胁是什麽、我们如何防护及袭击者可能是谁。中国从来就未远离这个讨论范围。” 史国力称:“上述谷歌协议似乎使互联网审查和黑客袭击等所有的较大争议搁置起来。” 不过也存在一些进步的迹象–尽管缓慢和不确定。 美国参议员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等在《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发表评论文章称,他们最近刚从中国回国,令人感到放心的是至少有些中国高级领导人已准备介入网络安全问题。 华府智库尼克松中心(Nixon Center)的中国研究主管唐安竹(Drew Thompson)称,中美关系比以往涉及面更广泛、压力更大,重要的是双方求同存异,类似谷歌事件等短期纷争的解决可能会对中美关系有所帮助。(完) 编译:高良萍 发稿:王燕焜 路透全新邮件产品服务——“每日财经荟萃”,让您在每日清晨收到路透全球财经资讯精华和最新投资动向。请点击此处( here )开通此服务。

阅读更多

人民网:社科院称Facebook等社交网站被情报机构利用

《报告》同时指出,社交网站的病毒式营销手段、泄露个人隐私以及政治、军事、商业机密信息等问题也引发质疑,Facebook等社交网站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所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功能则让人心生恐惧。 《报告》称,通过社交网站,商业公司不但可以收集用户的手机号、MSN账号等普通信息,还可以通过分析网民发布的博客、帖子、同学群体等,推测出用户的消费倾向、个人婚姻情况、工作情况等十分隐私的信息。而利用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用以牟利,已经成为社交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 《报告》同时警告说,目前在中国销售的网络游戏约有95%涉及刺激、暴力和打斗,青少年成为直接受害者。 数据显示,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2009年达310.8亿元,预计到2012年可至686.2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为46.9%。但是,网络游戏的暴力程度持续升级,从“言语攻击”到“不运用武器团体性攻击”,攻击性也不断提高。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陈星星)

阅读更多

译者:美国提出由政府主导的在线身份管理计划

大多数人在管理他们的互联网身份时,都需要应付一份长长的用户名和密码清单。而且多数的业内专家认为这一互联网身份管理的方式是很难被改变的。 然而,一些技术人员已经找到了用以解决互联网账号过多的问题的办法。比如:通过实施称为OpenID的开放标准,允许用户使用单一的信任凭证登录多家网站。一些企业也在寻求填补这一空白的方法,比如FaceBook就提供了一种技术允许用户使用自己的FaceBook账号登入其他的网站。 现在,美国政府希望可以介入这一领域,并改善在线身份管理的现状。最近,国土安全部(美国)在网上发布了一项名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策略”的草案,这项草案为政府如何推动互联网身份管理系统的实施提供了建议。互联网身份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诸如“国税局网站”一类的政府网站,还可以用于包括社交网站在内的其他网站。 这一草案并未提倡建立国家身份识别卡(身份证)体系,或建立由政府管理的互联网身份识别系统。而是提出了一种整合所有在线身份识别技术的方式,以建立一套更为简单并且更为注重隐私的身份系统。整个系统脱离政府的控制。 草案中认为,一套完整的互联网身份识别系统应该是安全的,注重隐私的,并且可以与其他的在线身份识别系统兼容,同时还应该拥有低廉的成本和易用性。草案建议,系统建立之初使用用户已有的账号来建立系统,比如Google或FaceBook账号。账号提供者需要通过安全性和可靠性认证。然后,用户可以选择一个公司或组织来注册他们的身份。这一身份认证将使用标准格式保存起来,并且可以在大部分网站通用。 草案同时给出了多个案例,以描述新系统可能的功用。例如:用户可以将她的身份与她的移动电话互相绑定,并且使用这一系统登入政府网站办理缴税业务,而不必再为政府网站重新建立账号。这样一来也可以减少政府用于维护身份认证基础设施的开销。或者,用户使用他电脑上的身份认证信息来登入在线药房,而在线药房可以依据他的身份信息来验证他是否年满18岁,以及他的处方是否合法,但不得获取其他额外的信息。 独立的互联网产业专家Kaliya Hamlin是 Internet Identity Workshop 论坛的贡献者,这一论坛一直致力于研发和探讨身份管理技术。对于这项草案,她表示:草案的提出为解决在线身份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很大的帮助。草案中花费了一些篇幅来讨论现行系统的可用性问题,例如:诸如“妈妈的婚前姓氏”之类的愚蠢的“安全问题”最终会危害系统的安全性。Hamlin同时指出,草案中的很多案例已经可以使用现有的标准来解决了,比如使用标准化的信息卡就可以解决在线药房的案例。信息卡是为了使用安装于PC上的软件来管理数字信息而提出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验证用户某些方面的信息,同时避免其他信息的泄漏。 Hamlin计划在11月于华盛顿组建一个身份识别策略工作室(Identity Strategy Workshop),在那里业内专家们可以对政府的这项议案作出研究。 微软“计算机信任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项目组“全局安全战略和外交”主管Paul Nicholas表示:此项草案极大的推进了识别和认证组织、个人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能力。 然而,一些专家担心草案中描绘的愿景目标是难以达成的。社区网络身份管理系统 ClaimID 的创始人之一Fred Stutzman说:“我能预见到,想要让这一方案成为主流并实施于日常应用当中将会重重困难。”虽然他相信有优秀的技术可以解决身份管理问题,但他也预见到了,要将这些技术改进得足够容易使用是有困难的。 Hamlin表示在现有的体系之下,草案可以被业内人士所接受,但它却并没有适应普通民众的需求。她认为:草案实际上是模糊的,需要通过讨论来明确政府的参与如何帮助这项计划的实施。 但是,让Hamlin感到鼓舞的是草案中明确建议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身份管理系统的标准并明确提供认证服务的公司所需遵循的规则。事实上,身份识别方法经常会超出其应有的使用范围(提供额外的功能),这使得公司们不愿去建立系统与其他的身份识别系统相交互。 国土安全部会在七月19号表决这项草案。美国联邦政府计划在秋季将这项计划付诸实施。                       添加新评论 相关文章:    情绪低落嘛?参加在线学习吧    雅虎!网上写作指南(三)—— 直达主题    我们是否网瘾了?[信息图表]    雅虎!网上写作指南(一)—— 眼球追踪:读者先看哪里?    眼球追踪:读者们第一眼看哪里

阅读更多

Google Dashboard 也增加类似 Gmail 的可疑活动监视报告

Gmail在今年3月增加了可疑活动监视功能 ,一旦发现帐户有异常活动就会在登录邮箱的时候报告给你,包括可疑登录的时间和IP。今天Google的产品中心 Google Dashboard 也增加了类似的功能,前提是你必须登录 Google Dashboard ,如果你只是访问除Gmail以外的某个Google服务,比如Picasa或YouTube,即便有可疑的帐户活动,你也无法获得通知。 也许Google下一步应该将可疑活动监控跟第三方邮箱甚至是手机短信关联起来,好能在第一时间告知用户? Via Download Squad © musiXboy 发表于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 http://www.google.org.cn ) , 2010. | 没有评论 | 永久链接 | 关于谷奥 | 投稿/爆料 Post tags: Gmail , Google Dashboard 欢迎订阅谷安子站,关注Android新闻,技巧及更多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