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止未成年人使用虚拟货币
中国18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玩家又一次得到了来自中国文化部的关爱。 文化部(暂时无法访问)公布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6 月 23, 2010
中国18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玩家又一次得到了来自中国文化部的关爱。 文化部(暂时无法访问)公布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6 月 21, 2010
低调的腾讯是中国效益最好的因特网公司,他拥有将近4亿用户,这个数量比美国人口都多得多,而且腾讯最近还收购了数字天空科技公司10%股份
阅读更多发布者tommyzhouhi | 6 月 17, 2010
对于这个什么“圣战”,这种事情本来是根本不值得我写什么东西的。但是我看到你更新了一个状态,是那种支持“圣战”的行为的。这样就真的值得我来写一些东西了。 对于那些跟我无关紧要的人他们怎么想,我无所谓,但是我不希望我所重视的人也会有这样让我觉得非常危险,非常无知,非常傻逼,非常没有头脑,非常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行为出现。 请你务必好好看这篇文章。 二、基础概念 1. 关于自由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 精神相对待。 –《世界人权宣言》第一章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欢什么东西的权利,任何人喜欢什么乐团,那个是他自己的自由;虽然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哈韩的行为,但是, 你无权干涉别人喜欢这个东西的自由 。你怎么能把你自己的价值观强硬的套在别人身上呢? 2. 关于道德 什么是道德?康德是这样说的:道德是一个人给 自己 的行为定下的规范。 注意这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字“给自己”,既然这是一个自己给自己定下来的行为规范。所以“道德法庭”这样的东西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为,以道德的名义判处任何一个人任何罪行都是不允许的。 凭什么别人的道德标准就一定要跟你一样 ? 3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5 月 22, 2010
网易科技《数字与人》专栏的文章,发于上周三(5月12日)。 这个专栏是我向网易的独家供稿,故而这个专栏下的文字版权不再遵循本blog的cc协议,而是由我和网易共同享有。我对文章的版权没有100%的处置权,故而请各路飘过的网站编辑,不可用cc协议的方式来转载此文。谢谢! 关于这篇东西,网易编辑修改了一下标题为《所谓腾讯创新》,意思有些偏:给那些泛泛而读的人会有误解。在纯商业的立场上,这篇文章倒是在赞美腾讯,因为它虽然在产品层面上不曾创新,但在赚钱这件事上大大的创新了一把。既然商业以赚钱为主要目标,自然腾讯就是个创新的公司。 写罢此文后,腾讯出了最新一期的财报,根据财报数字,它已是中国网游界的老大(所以我可以理解网易的标题修改,哈哈),这也证明了我文中的一个观点:腾讯在用户虚拟化的商业逻辑上,是很有一手的。 —————— 全文的分割线 —————— 在很多年前的互联网圈内有一个未经证实的笑话:开网站的创业者认为,中国那么多人,只要每个人一天给我一分钱,那每天就有上千万的收入。这个冷笑话的背后其实是在问这么个事儿:人干嘛要给你一分钱? 不过,国内倒是有那么家互联网公司已经超越那个冷笑话了:它2008年每秒的收入227元(一天近2000万),2009年蹦到了394元(一天近3500万)。无论你对腾讯的感情如何,马化腾一手打造出个印钞机都是不得不承认的。 回到开头那个笑话的问题来。那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商业逻辑问题。就商业模式而言,无非就是甲乙双方交易模式和第三方付费模式(即广告)。但商业逻辑却八仙过海:客户掏银子的理由总是千奇百怪的。腾讯究竟是根据那种商业逻辑让人把钱掏出来的呢? 一言以弊之:人性。 腾讯是围绕人的心理来收钱的,而不是围绕人的行为。对于一个投放广告的第三方客户,掏不掏银子在于受众的注意力以及注意到了以后各种反馈行为。但腾讯的很多赚钱利器都是直指人心。以QQ秀为例,当你成天对着一个一个浓妆艳抹地买了QQ秀的聊天对象之时,你怕是忍得住一时,忍不住一世罢! 当然,也有很多广告模式是以人的心理来开道的,比如设计一个很有趣的广告,让受众觉得好奇便可引发较多的点击。但还是一种铺垫工具而已。腾讯直接打中的是人性中的攀比、虚荣从而激发出消费欲望。可以这么说,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看重的是网络用户的各种行为,而腾讯,着力点却是:把你这个现实人索性变成搬到了网上。一个一个头像、一套一套QQ秀,一组又一组的配套虚拟设施,合起来,不就是个avatar(虚拟化身)么? 互联网评论界有句类似童谣一般的话:腾讯从来只是模仿,却从不创新。这话说的是腾讯做产品都是跟在别人后头的,不太能见到它原创出个产品来。不过,从商业逻辑上讲,腾讯倒是个大大的创新者。一个收不到钱的产品只能说是一种功能(function),腾讯才是真正做出产品(product)来的,而且,还是很前无古人地收到钱了。这,委实要说是一种创新。 腾讯的这番创新,其实是有跟随者的,只不过他们做的产品和腾讯的不太一样,但商业逻辑趋同。一个是史玉柱的网络游戏,一个则是周鸿祎的360安全产品。史玉柱利用人性的攀比和报复心理,做出了一个所谓免费网游,周鸿祎则利用人们对电脑使用的小心心理,至少到今天,已经做到了客户端第二把交易的位置。逻辑和产品都跟随的,则是庞升东的51.com。 有论者认为,网络用户由于是在线的关系,故而交易行为会比在实际社会中理性一些。但以腾讯为首的围绕用户心理赚钱的例子,证明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把用户搬到网上来:在史玉柱的游戏里,你就是那个ID,那个ID就是你。在周鸿祎的布局里,电脑就是你,你就是电脑(毕竟今天的人有太多东西在电脑里了,离开了电脑似乎啥都不会干了)。而在腾讯帝国中,你,就是那串号码所代表的一切。 最近有些消息说,SNS的粘着度在下降,一些SNS用户觉得偷菜已经让他们觉得厌烦。于是,就有评论说SNS走了邪道,一门心思搞游戏而不是搞关系,时间一长,用户自然就觉得不耐。但是,这些评论者没有看到的是,用户只是在偷菜,ta并不是菜本身。换句话说,偷来再多的菜,也是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总有边际效益递减的那一天。更没有看到(或者是不愿意看到的)是,建立关系这件事,除了搞求职应聘以及一些非法的关系,是很难赚到钱的。而QQ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SNS,它赚的,不是身外之物的钱,而是用户自身的荣耀。 有所长,则必有所短。腾讯依靠用户心理发财的本事是登峰造极的,但依靠用户行为则还稍欠火候。故而,腾讯的门户网站,虽然有些调研公司认为流量它已排到第一,但广告收入,却远远没有到第一的份上。这也是腾讯自身的商业逻辑所决定的。 Copyleft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从守望者到看门狗 (4)警惕信息窄化 (22)腾讯的国际化扩张 (48)互联网的思想启蒙 (12)权威消解的时代 (4)百度 vs. Google (74)想象力的问题 (49)强悍的腾讯 (250)腾讯 vs. 珊瑚虫 (5)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