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胡泳 | 苹果市值超美孚全球登顶 富可敌国超165国GDP

    http://finance.qq.com/a/20110812/002955.htm 苹果市值超美孚全球登顶 富可敌国超 165 国 GDP 2011 年 08 月 12 日 10:07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曦、实习生刘冠莹报道: 苹果 股价连涨 8 年之后,终于攀上全球市值之巅。截至北京时间 8 月 11 日 美股 收盘,苹果正式超越 埃克森美孚 ,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市值跃居全球第一   受近期 股市 大跌影响,两家公司的股价均有所下降,但埃克森美孚降幅更大。周三,苹果下跌 2.76% ,报收于 363.69 美元 ;埃克森美孚下跌 4.41% ,报收于 68.03 美元。以收盘价计算,苹果公司市值约 3372 亿美元,超过埃克森美孚的 3333 亿美元,正式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   其实本周二,苹果在盘中交易时曾一度超越埃克森美孚,成全球市值最大公司,但随后埃克森收复失地。周三苹果再次超越埃克森,成功守住全球第一宝座。   自 2005 年超过 通用电气 以来,埃克森美孚就一直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除了 2007 年 中石油 发行 A 股 时,市值曾一度高出埃克森美孚。但随着中石油股价的下跌,美孚重回市值冠军宝座。此次苹果击败美孚距离取代 中石油 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还不到一年。而在今年年初,美孚市值还高出苹果近 750 亿美元。苹果火箭式的发展速度实在让人咋舌。   富可敌国势不可挡?   据苹果最新一季财报显示,截至今年 6 月 25 日,其现金及有价证券达到 761 亿美元。而截止到 7 月 27 日,美国财政部的总运作现金余额为 737.7 亿美元。也就是说,苹果已到达了富可敌国的境地。   不仅如此,苹果的市值已经超越了许多国家的 GDP 。目前,世界上共有 224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为 193 个,地区为 31 个。按照世界 银行 2010 年全球各国及地区 GDP 的数据排名,苹果目前 3372 亿美元的市值,可位列全球 GDP 第 29 名。因此,苹果目前的市值至少比 165 个国家的 GDP ( 2010 年世界银行数据)要高。   近几年,苹果的发展势头简直无人可挡。 2008 年 8 月,苹果超 谷歌 ,跃居科技企业市值第三位,仅次于 微软 和 IBM ; 2010 年 5 月又超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科技公司; 2010 年 9 月,苹果超中石油,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公司。如今,苹果挤掉埃克森美孚这最后一块拦路石,稳居全球市值之巅。有评论认为,现年 35 岁的苹果公司, “ 发展起来就像是一家新创企业 ” 。   但 10 多年前,苹果还一度濒临破产边缘。 1997 年乔布斯回归时,苹果已连续两年亏损 18.6 亿美元,面临破产窘境。之后,乔布斯实施了一系列复兴计划, “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苹果的根基。 ” 甲骨文 亚太区产品管理总监李国东对羊城晚报记者表示,苹果推出的 iPod 、 iPhone 和 iPad 等无一不将 “ 简洁 ” 进行到底。毋庸置疑的是, iphone4 已经成为史上最贵的 “ 街机 ” 。   苹果登顶不应过度解读   在外界对苹果的 “ 登顶 ” 议论纷纷之际,有学者表示其实市值冠军的更替是正常现象,外界不要过度解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谷歌、 IBM 和微软这些企业,都是各领风骚若干年,这个行业的创新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掌握先机的人就能获得成功。   此外,苹果的成功使得大家很诧异,为什么在硬件利润越来越低的趋势下,苹果还能依靠卖硬件赚钱?在胡泳看来,苹果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做硬件的企业,其最大的成功在于颠覆了这个行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规则,它已经成为行业的龙头和规则的制造者,当然能从中获利。 (羊城晚报)  

阅读更多

胡泳 | Control, the soil that nurtures rumor

http://cmp.hku.hk/2011/08/15/14870/ Content » News and analysis Control, the soil that nurtures rumor By Hu Yong | Posted on 2011-08-15 [ EDITOR’S NOTE: After a second round of propaganda directives on July 29 effectively brought an end to a week of feverish discussion of government negligence in the handling of the July 23 train collision in Wenzhou, much attention in China turned to the issue of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on China's social media. This debate seemed to cap a summer in which platforms like Sina Microblog and QQ Microblog have had a dramatic impact on such stories as the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Guo Meimei”) scandal and problems facing China's high-speed rail network. But much of the doubting about the ethics of social media angered Chinese internet users, who saw attempts to broad-brush platforms like Sina Microblog as rumor mills as just the latest action to control information. Some of the most intelligent writing on the issue of “rumor,” “truth” and social media has been that of CMP fellow and Pek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Hu Yong ( 胡泳 ), who has drawn a clear line between official press control policies, the crisis of credibility facing official news, and the general appeal of hearsay. The following is a partial translation of an essay by Hu Yong that appeared in the August 12 edition of the Economic Observer . The points Hu makes are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to the prevailing silence now over protests yesterday in the city of Dalian

阅读更多

胡泳 | Microblogs challenge China’s ‘rumour buster’

    http://www.ft.com/intl/cms/s/0/a02331a2-c64c-11e0-bb50-00144feabdc0.html August 16, 2011 10:19 am Microblogs challenge China’s ‘rumour buster’ By Kathrin Hille in Beijing A self-appointed internet ‘rumour buster’ has triggered a public debate over the way China distributes and controls information, in the latest episode of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s complex engagement with the country’s wildly popular microblogs . Dou Hanzhang, a former journalist at the official news agency Xinhua, has been bombarded with criticism over the past week over his attempts to “unmask” news spread by microblogs as false via a “Rumour-busting League” set up earlier this year. The league claims to have exposed more than 100 rumours on its microblog since it was founded in May. But it gained prominence only after it denounced as a rumour the news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burying evidence at the site of a rail crash which killed at least 40 people last month. Other bloggers have since been attacking Mr Dou’s campaign as an attempt to discredit microblogs in general and to salvage the government’s image. “The league is selective in its rumour-busting,” said the Southern Metropolis Daily, a reform-oriented newspaper, in an editorial last week.

阅读更多

胡泳 | 社会性媒介何辜

当社会性媒介在今年早些时候帮助抗议者组织起来推翻阿拉伯世界的腐败政权时,当它在主流媒体噤声的情况下提供大量公民新闻时,它被赞誉为一种民主工具。 然而,同样是这些媒介,在英国骚乱中,却被视为抢劫、放火等暴行的煽动者。英国警方称,一些年轻人的小团体使用手机短信、黑莓上的即时通信以及 Twitter 、 Facebook 等社交平台协调他们的袭击行为。骚乱早期的一些讯息的确听上去像是赤裸裸地对社会宣战。一人在推特上写道:“每个人都起来去揍警察吧。我希望有人今晚死掉。”还有一些讯息告知抢劫者袭击的目标——那些昂贵的电子产品店、时装专卖店、酒庄和自行车店。 社会性媒介的这种双重功用,导致了英国政客的双重标准。在议会演讲时,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所有目睹这些可怕行径的人都将对社会性媒介如何被用来组织行动感到震惊。信息的自由流动可以用来做有益的事情,但亦可用以作恶。如果有人把社会性媒介用于暴力,那我们就必须阻止他们。”他说,为了防止骚乱,英国政府开始考虑限制对 Facebook 、 Twitter 和“黑莓信使”(可免费发送较难追踪的加密信息)的使用。社交平台被控煽动暴力,而“黑莓信使”提供了让骚乱得以持续的管道。 对网上的言论自由欲加以限制的强烈暗示,暴露了卡梅伦虚伪的一面。因为就在半年前,他还在科威特发表演讲,对社会性媒介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大加赞扬:“这样的技术,是公民手中的有力工具,而不是专制的手段。”“剥夺民众的基本权利不会保证稳定,而是恰恰相反。坚持我们的价值观——坚持和平抗议的权利、言论和网络自由、集会自由以及法治,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然而它们不仅仅是我们的价值观,也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民众的权利,不论他们是在开罗的解放广场还是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上。” 突尼斯与埃及的革命,当然同伦敦的愚蠢暴行天差地别。如英国首相前顾问丹尼•克鲁格所言:“埃及和突尼斯的年轻人在抗议中有所失(他们的生命),也有所得(民主和自由)。我们的年轻人既无所失也无所得(刺激和新跑鞋除外)。他们只是以尽可能可耻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可耻。”然而,卡梅伦对社会性媒介的看法的惊人转变,与其说代表着他在经历伦敦骚乱之后的成熟,不如说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退步:对社会性媒介反应过度,并企图以牺牲公民自由来换取安定。 卡梅伦的错误在于:首先, Facebook 、 Twitter 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无所不在的技术。以手机为例,英国全国人口 6100 万,但却拥有 6250 万部手机。平均每个用户有 1.8 部手机,而且这个数字很快就会突破到 2 部。这表明,这些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基本的生活现实,以及主流媒体的另类替代,不管它们被用来行善还是作恶。用户习惯于实时的相互交流,对此的任何限制,都会像断水、断电一样引发巨大的不便,因而会招致强烈的反弹。 其次,把骚乱归咎于社会性媒介,是一种寻找替罪羊的做法,也是一种逃避解决社会深层问题的借口。这样做旨在避免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政府的何种政策导致年轻人积聚了如此的愤怒?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骚乱和阿拉伯抗议是同源的:它们都根源于经济的慢性病,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年轻人的失业和绝望,加上国家机器的冷酷。社会性媒介在此仅仅起到推手的作用。拿埃及和突尼斯的抗议来说,它们绝非什么“推特革命”。即便没有技术,埃及人和突尼斯人也会起来采取行动。技术只不过增强了他们挑战政府的能力而已。而在英国,无论年轻人是否使用“黑莓信使”,骚乱都注定会发生。 第三,社会性媒介固然被一些骚乱者用来实施暴力,但同样的工具也被民众用来反对暴力。在骚乱中推波助澜的社交网络,事后又成为英国网民“人肉搜索”骚乱者的主要阵地。公民的照相机甚至比警方还记录了更多的抢劫场面。可以说,智能手机就是新的纸和笔。利用这些材料,加上警方提供的监控摄像,网民们在社交网站和图片上传网站 Flickr 上都开始积极帮助锁定参与打砸抢烧的犯罪嫌疑人。伦敦警方的 Flickr 主页,在发出通告的 5 个小时之内,就收到了 3000 万点击。网民也利用社交网站发起清扫骚乱现场的活动。在 Twitter 上, #riotcleanup 标签下的推送已超过 10 万条。人们还通过社会性媒介表达他们的震惊、愤怒和悲伤。 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意味着一定有人会滥用自由,然而如果压制自由,则会使一个社会成为自由社会的基本条件受到破坏。通常,在出现令人恐慌的事情时,人们对严厉审查的措施的容忍度会升高。然而,越是在这样混乱和不稳定的时分,越需要关注政府和执法部门的举动,以保证它们的措施不会让珍视自由的公民在日后后悔。  

阅读更多

胡泳 | 那个疯狂的乔布斯

      1997 年,乔布斯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到了悬崖边缘。是时,乔布斯已离开公司 12 年。这位被董事会无情驱逐的创始人,在离去时曾经把自己的股票卖得只剩一股——苹果公司的好运似乎也随着被抛售了。然而,在 1997 年,苹果购买了乔布斯创立的新公司 NeXT ,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杀了回马枪的乔布斯,以一个著名的广告亮相,这个广告的主题叫做: Think different 。在很多方面,这个新广告标志着苹果作为一个技术巨头重新崛起的开始。在广告之前的很多年,苹果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忠实的用户成群背叛;并且,由于“牛顿”项目的失败,苹果损失了大量投资,士气低落。乔布斯通过“ Think different ”的广告片,让苹果重归早年的“反文化”形象,也向世人宣告:创新的苹果拥有改造世界的雄心。   广告片的名字叫做“那些疯狂的家伙们 ”( Crazy Ones ), 片长仅有 1 分钟,却用一段黑白片让 17 个 20 世纪的偶像人物轮番登场。依照出场顺序,他们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理查德·布兰森;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一起);巴克敏斯特·富勒;托马斯·艾迪生;穆罕默德·阿里;泰德·特纳;玛丽亚·卡拉斯;圣雄甘地;艾米莉亚·埃尔哈特;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玛莎·格雷厄姆;吉姆·汉森(还有青蛙柯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以及帕布洛·毕加索。广告片以一个小女孩睁开她紧闭的双眼结束,好像是在许愿。   这个广告片的解说仿佛一曲对疯狂的改变世界的人的礼赞,值得在此全文抄录:“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惹是生非,就像方孔中的圆桩。他们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既不墨守陈规,也不安于现状。你尽可以引用他们,否定他们,颂扬他们或是诋毁他们,但惟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让人类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乔布斯的新广告仿佛带有某种魔力,从此驱使苹果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首先是极为成功的 iMac 个人电脑;然后是 Mac OS X 操作系统;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iPod 再造了个人音乐播放器, iTunes 撼动了整个唱片业; iPhone 推动了智能手机前所未有的革命; iPad 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技术产品类别。苹果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模式创造能力迫使所有的技术公司都跟在它后面爬行。   现在回想起来,乔布斯 1997 年的声明极其简单,但却非常具有先见之明:“苹果不会再把触角伸向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极为重要的领域内,我们的存在也将极为重要。”在乔布斯退役后,苹果的共同创始人史蒂夫·伍兹尼亚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他不是领先所有人 1 天,而是领先他们 10 年。”   哪怕是在硅谷这样一个充斥着超级技术巨星的地方,乔布斯的星光也依然最亮。但他的伟大之处到底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他启动了 PC (在此,我指的是广义的个人电脑,而非 IBM PC ),又颠覆了 PC 。   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硅谷与移动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今天,硅谷却成为移动革命的震中地带,这一切,只缘苹果开发了 iPhone 。 iPhone 和 iPad 一起结束了 PC 时代。   老练的技术分析家蒂姆·白杰伦说,由于有了 iPhone 和 Android ,硅谷再次成为引领技术趋势的圣地。“ 30 年前我就开始研究硅谷,现在,我比当年更信心满满。我认为今后 10 年将会成为硅谷最激动人心的时代。”   所以,与其说乔布斯的离去结束了一个时代,不如说他开启了一个时代;与其说他打造了世界上最具创新性和最有价值的技术公司,不如说他按照自己的想象重塑了硅谷;与其说他发明了一系列又酷又炫的消费电子产品,不如说他改变了人们同技术的关联方式,并引领他们走向一种全球性的数字文化。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