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

艾未未是中国知名的艺术家、活动家和评论家。他以其大胆的艺术创作和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评而闻名于世。

艾未未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儿子。他曾在中国电影学院学习,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艺术创作。艾未未的作品涵盖了多个艺术形式,包括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批判了中国政府的权力滥用、人权问题和社会不公。

艾未未的艺术作品和活动吸引了国际关注,他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展览和举办个展。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对中国政府的批评使他成为中国政府打压和监控的目标。在2011年,他因为对政府的批评而被拘留数个月,并受到持续的监控和限制。最终,他决定离开中国,目前定居在德国。

艾未未也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声,通过推特等平台表达他对社会问题和人权的关切。他经常利用艺术和社交媒体来揭露中国政府的不公和违反人权的行为,并呼吁民主、自由和言论自由。

艾未未的作品和言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他被一些人称赞为勇敢的艺术家和人权捍卫者,但也有人批评他过于激进和偏激。无论如何,他的存在和艺术作品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对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公民行动馆真理馆
人物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中美战略对话料再提艾未未 港区人大被要求公开表态

继中美人权对话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在华盛顿举行,艾未未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中国社会学家王容芬呼吁国际社会向北京当局施压释放艾未未,香港泛民主派近日写信,要求与港区人大代表会面,要他们公开向港人就艾未未事件表态。 北京艺术家艾未未上月3日被当局从机场强行带走,而后称,因涉嫌经济犯罪接受调查,香港《大公报》报导来自公安部消息称,艾未未已经开始“交待”问题,各界原以为此消息意味当局很快会交待其下落,但过了一个多月仍音讯杳然,不少人认为,这已经严重违反法律程序,但北京维权律师刘晓原告诉记者,目前无法从法律上判断艾未未是处于甚么状态:“因为你现在搞不清楚是什么状态,如果是行政拘留,在30天之内要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就要变更强制措施,要么取保候审,要么监视居住。现在没有人知道被带走后是一种什么状态,继续等待看吧,从法律上来说肯定是不行,具体是什么状况也不清楚,律师介入也不合适,去哪个地方查,他们家属已经查过,也不知道关在什么地方,是否采取强制措施,采取强制措施是在什么地方。”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即将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星期四说,美国将敦促中国解释在未经法律程序或者法律手续不当的情况下进行逮捕的具体案件。虽然美国政府提出会向中国当局提出艾未未失踪的相关问题,但是很多中国网友并不乐观。上个月底,中美人权对话在北京举行,美方在此前多次表示,将就艾未未失踪一事向中国政府提问,但最后美方表示没有获得满意答复。 香港开放杂志总编辑金钟向本台表示:“艾未未这个事情既然已经抓了,他们不会随便放的,一定要有一个处理,要有一个法律的起诉,做一个判决,像刘晓波这样,这是最近的先例,所以我想这一步还是会做,只不过用什么方法,尽快把他赶出国,一定会赶出国,跟刘晓波不同,刘晓波实际上跟国外是没有多少关联的,但是艾未未不同,所以世界上的反应才会那么大,所以,他才会想办法把他驱逐出去,不管使用什么办法,哪怕是强制性的。” 长期担任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的卡恩•阿克曼表示,中国政府如果决定通过逮捕某人的方式来树立样板,就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或任何人而受到影响。德国方面的抗议仅能从某种程度上起到安抚良心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只能通过政治层面进行协商。 旅居德国的着名社会学家王容芬说,中国政府在逮捕艾未未的事件中居然完全乱了方寸,法律混乱,行政混乱。她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人类社会的秩序,合法、合理、合情地保障艾未未的安全。 香港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支联会主席李卓人向本台透露,目前他们已寄信给多位港区人大代表,希望他们公开表态:“既然是人大,他们就不可说不关他们的事,因为这个是国家的事,无论他们是什么立场,他们也应该让民众知道,当然香港人民没有权去选他们,但是他们也要接受香港人民的监察,他们也要表示他们的态度,让我们看看他们的面目。”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全球声援艾未未签名留言(3) 翻译 #transaiww

翻译:Yi @fordream47 校对:吉软糖 @ruanji 留言时间: Date: Wed, Apr 13, 2011 at 3:29 PM 到 Wed, Apr 13, 2011 at 4:21 PM ———————————————- follow me on twitter @frodochina and understand why we should all come together to save our jobs,our future,our humanity and our world from evil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翻译:来关注我的Twitter@frodochina,了解为什么我们都应该在邪恶的中国共产党统治下团结起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人类和我们的世界。 支持者:Frodo China http://www.change.org/petitions/call-for-the-release-of-ai-weiwei”?ue=dun#comment-603456″ ———————————————- The American people as a whole very strongly disapprove of your severe limits on Chinese citizens who dare to disagree with your system of government. 翻译:对敢于向你的政府系统提出异议的中国公民进行如此严重的限制,全美国的公民都非常反对这样的行为。 支持者: Kathryn Terhune http://www.change.org/petitions/call-for-the-release-of-ai-weiwei”?ue=dun#comment-603459″ ———- Dear Mr Ciai Wu – I urge you to understand that Ai WeiWei is an asset to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 not someone to be harassed and locked up. Please release him immediately 翻译:亲爱的武蔡先生,我希望你们能够了解,艾未未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财富 –不应该被骚扰和关押。请立即释放他。 支持者: margot http://www.change.org/petitions/call-for-the-release-of-ai-weiwei”?ue=dun#comment-603462″ ———- 我想看看中国人的伟大。请告诉世界你的信心,论治艾未未和所有的荣誉和尊严,是中国人。 I am looking to see the greatn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Please show the world your confidence, by treating Ai Weiwei and all people, with the honor and dignity that is China.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38】映像:艾未未:摄影就是摄影本身(2007)

艾未未:摄影就是摄影本身 2007-11-21 映像 作者:赵冬梅 艾未未Ai Weiei :1957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后赴美国纽约居住。1994年回国,主编出版前卫艺术刊物《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1998年任“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策划《不合作方式》、《麻将》等当代艺术展览 。担任国家体育场方案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顾问。2007年6月,携带《童话》、《门》等项目赴德国参加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 赵冬梅 Zhao Dongmei :供职于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    关于生活   PICS:您热爱生活吗?您有信仰吗?   艾未未:我应该算是热爱生活的。热爱这个词有些简单,生命力、好奇心、欲望、热情这些都可以说是热爱的构成部分。信仰,我没有进入到任何信仰的系统里去。我没有宗教信仰,因为它属于对一个系统的了解和信赖。但在生活中我有其他信仰,比如说道德的、行为的一些规范和标准。宗教,我没有机会进入到这个层面上,但我欣赏它们的一些智慧,和这些教有关的智慧。生活对于我而言,是一种体验。因为体验,才可以活着,才可以称之为生活。生活就象你摇着一个船,从这个岸到那个岸,需要一定的信仰、一定的行为能力、一些经验,当然也需要很多的勇气。,   PICS:可否描述一下您日常的生活样态?   艾未未:我通常比较自由散漫,我的常态就是没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早晨起来,做一些事,见一些人,与事情有关的、无关的。兴趣对我而言,很重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自己不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生活多少有点无聊、无奈,有很多事务性的事情,那么就凭着一些兴趣来把它们克服掉、转化掉。   PICS:您怎样看待中国当下的社会景观?   艾未未:社会一天天的进步,但还是相当混乱和盲目的一个时期,有着很多的弊病和障碍。作为现代化社会的很多基础都不具备,仍处在建设当中,在改革和变化当中。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但在某些方面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是不平衡的、危险的。因为它不是均匀的、按照自然的节奏生长的,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很多人为的限制。网络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最伟大的事物,使人类有机会从技术层面和知识层面,从最古老原始的历史结构中解放出来。人类的自由和民主的意识,真正有机会从个人觉悟、从个人的参与和体验上,能够让人独立和更加自由。它是真正的革命,将最终改变这个世界的格局。   PICS:在生活中,您怎样处理自我和社会、和外在世界的关系?   艾未未:这个关系是人的最大的困惑。生活在文明社会里,不是一种简单的象动物一样的弱肉强食,是一种交换,物质的、体力、智力的、情感的交换。这样关系就变得错综复杂。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和建立一个自己的价值体系。当然在这个体系中,包括这种关系的处理,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你在社会当中才能形成一个有形态的、确定的东西,在和别人交往时提供一个明确的依据。你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你和他人的关系,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中。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就是能说清楚你是谁,你的确定性,你和别人的相同、不同之处。当你确定以后,你的个人价值才能呈现起来。当你的特征、你的个性出现的时候,你的名和用途才能出现。   PICS:历史、现在和未来,对您而言,这三者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艾未未:我个人更看重现在,因为我缺少宗教感。历史,对我而言,仅仅是累积发生的一些事情,必然的或偶然的。我常常认为,它不必这样。未来,我觉得没有未来。每一天,要么是历史的一部分,要么是未来的一部分。我能够想象的,就是今天,就是现在。你能够为今天所做的,就是能为历史所做的,就是能为未来所做的。记忆,是人怎么看待自己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记忆更象是我们行为习惯的一种模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通常建立在一种安全感上,而安全感是建立在记忆梳理的基础上的。记忆会影响到我们今天的行为。梦想,我没有什么太多的梦想,也很难看到梦想有什么好的结果。   PICS:您怎样调和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艾未未:感性让我们的生活具有了可能性,靠着一种气味、光线,让我们知道生命是延续的,是有快感的,或痛感的。感性告诉我们生命是存在的。理性是确保感性持续下去的一种工具。理性告诉我们一段时间的安全性和辨认性。它有时是狭隘的和片面的。感性不希望在这个狭隘的范围之中,希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感性是我们前行的一种诱惑,也有隐瞒性、欺骗性。感性常常是我们行为的理由。   PICS:能否谈谈您对爱情的认识?   艾未未:爱情,是人所需要的一种最靠近自己的价值评价和能够让人有自我意识的一种行为。它是我们的最痛之处、最乐之处,和人的体验有着最强的关系。它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最小、最近的一种价值体系。最基本的和情感有关的认知,包括承诺、希望、忠诚、背叛、勇敢、幻想等等都包含其中。包括对身份、对自我的微妙的不可言说的认知,都会在两个人的情感关系中出现。   PICS:您对人性怎么看?   艾未未:人性就是人能够比动物作出一些更没有人性的事情。比动物更加善良,或更加恶毒。可以是魔鬼,也可以是天使,是善恶的一个综合体。每个人都这样,只是机会不同,机缘不同,有的人没有打开。   PICS:您如何定义自己?   艾未未:我是一个很无聊的人。和其他人一样,对度过时间有着恐惧和困惑,有着最普通和粗俗的愿望和欲望。对生活常常不知所措。 关于艺术   PICS:您从事建筑、雕塑、装置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您喜欢别人怎样称呼您?   艾未未:认识我的人我希望他们直呼其名。社会身份或相关的称呼,所谓“艺术家”、“建筑师”等等,无非是被别人看到你的某种用途。我都不喜欢。名字是最简单的代号,如果可能的话,叫号码也可以。   PICS:在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家名录上,您被称为“art educator”(艺术教育家),您怎样看待这一身份的含义?   艾未未:教育说到底,是告诉他人什么是可能性。但中国的教育,或者说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更多是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可能的。它本身既没有启发性,也不是一个榜样。我对中国的教育很失望。坏的教育比没有教育还坏,它是对人的一生的一种误导。我没有有意识地教育别人,但我写的文字和做的访谈,可能会对有些人有所启发。这不是我的本意。因为我有嘴,我在思考,别人提的问题,我愿意回答。我自己就是一个最没谱最没把握的人,我没有一个教育他人的可能。在很多问题上,自己都是一塌糊涂。   PICS:“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您认为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艾未未:艺术本身只有作为一种实践和体验,才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在于实践者、体验者和观看者,由此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的认识,个人行为上的、认识论上的,生命由此不同于从前。这种认识的含义其实也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生命如此简陋,这种有限就显得很珍贵,使这类实践具有某种必要性。   PICS:您对当代艺术,中国的和西方的,怎么看?   艾未未:当代艺术是当代人在今天的哲学、科学和认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对自己感知世界的一个重新的表述。它可能是文学的、音乐的、形体的或视觉的。我们的节奏,对速度的理解、对空间的理解和对个人身份的理解,每年都在发生变化。所以这种重新的表述是非常正常的。它一定是建立在当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上时,才是有效的、具有含义的。艺术媒介发生很大的变化,媒介本身已成为表达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含义一样的重要。   PICS:对于中国当下兴旺热烈的艺术市场,您有什么评价?   艾未未:艺术市场最无法评价。艺术品值不值这个价钱,为什么值这个价钱,谁说了算,都没有太大的道理。就象股票市场一样,是一个很虚的事。有的人愿意出钱买,愿意做一次投机,或象圣物一样供养起来,这完全是非常个人化的事。它对艺术本身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艺术不会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坏。艺术市场更象是有钱人的游戏,或者是博物馆、艺术机构的一个游戏。价值没有办法真正分析为什么是那样的。但它又紧密地和人的欲望、拥有权利、要求独一无二,希望永恒、战胜死亡这些愿望联在一起。其实挺愚蠢的。   PICS:您的作品通常想表达什么?您创作的动力和激情来自哪里?   艾未未:都是无聊的状态,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不象有的艺术家说得神乎其神。我的想法非常简单。但人们不允许这么简单,必须说的复杂一些,赋予一定的意义。也不是好玩,就是一种无聊。就是一种逃避,对生活常态的逃避。人的艺术能力就象吃饭一样,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   PICS: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艺术家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艺术家?   艾未未:他们的行为方式对他人的智力有益,对他人的心智有益。具体说,就太复杂了。   PICS:对艺术作品而言,您认为哪些元素和基因是最重要的?   艾未未: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重新帮助我们定义了一种可能性。创新也可以,创旧也可以。就是让人匪夷所思。   关于摄影   PICS:您喜欢摄影吗?您对摄影有着怎样的理解?   艾未未:我喜欢,尤其是现在的数码摄影。任何摄影,在瞬间通过光,在平面上记录了一些影像。这些影像好象是现实最真实的记录,其实是非常欺骗性的。它远离了现实,是和现实最近的一种背叛关系,血缘的背叛关系,极诚实地说出了最大的谎言。摄影就是摄影本身。当摄影完成后,其他东西迅速地被摧毁掉了。   PICS:博客上每日更新的图片,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艾未未:没有什么意味。仅仅是鸟过留声。仅仅是平时行为的一种证据。   PICS:在您看来,摄影与绘画、电影等其他视觉艺术形态,有着怎样的一种关联?   艾未未:都是一样的,都是人在非常愚蠢地、又很渴望地来表白自己。来说一些不太可能说清的事。只有行为本身才有真正的含义。再想重现它,它又形成另外一种行为,另外一种可能。这是一种不能实现的东西。只能表现一种企图。都是一种幻象。这与我们的愚昧有关,与我们的障碍或者说缺陷有关。   PICS:相比其他各类艺术媒介,您怎样看待摄影技术上的简单和便利?   艾未未:每个人都可以拍照,但意图完全不同。摄影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对思考功力的要求是一样的。越是简单的,也是越难的。   PICS:可否谈谈您推崇的摄影家、摄影师?   艾未未:我一直拍照,但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影响。每个人拍摄的意图不同,呈现的形体像不同,心理活动也不一样,很难真正理解。最后所谈的意义都被曲解了。我知道一些古典意义上的摄影,所谓的大师,只是在某一个单层的价值取向上走得比较远。而世界是丰富多维的。所以,只能说都不错。   PICS: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可以打动您的内心?   艾未未:与个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与作品本身构成的指向有关。很难说清。 来源:http://www.gjart.cn/viewnews.asp?id=36771

阅读更多

【装聋作哑之39】三联生活周刊:艾未未的身份问题(2007)

艾未未的身份问题 2007-06-18 三联生活周刊 舒可文 不管艾未未怎么厌烦艺术家这个称呼,他跟艺术还是纠缠不清。艺术界最权威的当代艺术杂志——英国的《艺术评论》每年10月要评出“全球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100人”,这份名单可看出全球影响艺术生产力和交易的最重要人物。艾未未在2006年被排在这份名单的第71位,今年6月13日将开始的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他的1001人看展览的“童话”又使他成为世界艺术圈的一大话题。 对大多数听说过艾未未的人来说,他跟那个闻名世界的北京奥运主场馆有关,与一些房子有关,与一种社会批判的声音有关,当然也与艺术有关。作为早年艺术群体“星星画会”的成员,他也是若即若离的松散分子,星星画会的两次重要展览他参加了,但更能体现画会精神的经常性聚会讨论和愤怒的游行请愿他都没兴趣参加。作为滞留美国12年的海归,回到北京的时候没有拿过美国护照,没有拿过学位,不会开车,没有职业,没有结婚,画画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年。结婚后在北京五环边的村子里为自己盖了个房子,登上了世界专业的建筑杂志,但没有建筑师的行业注册;开一个画廊不参与商业行为;做艺术却至今在国内没做过个展。 回国后有一段时间,他天天看玉,看古典家具,天天拿古旧的老罐子刷,这段持续了6年的时间里,他摔过两个汉代的罐子。他说,他不喜欢了,又不是很值钱,为什么不能摔了它呢!当时作摄影的艺术家容容有一架能连拍的尼康F3相机,为了拍出连续动作,两个罐子都摔了。他用老家具改做的一个东西也有类似境遇,四条腿的桌子当中一折,两条腿立地,两条腿上墙了。这个桌子在他的家里放了七八年,没人问过。同时他为当时还没有市场的艺术家编辑了《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那是记录90年代当代艺术的重要资料。他的改造家具等荒唐之作现在也成了他的经典作品。 但总的说,他似乎是个身份不很确切的人,尤其是他利用各种严肃场合放出一些蔑视秩序的言谈更加深了这种不确切特征。另一方面,在他频繁更新着作品的巨大工作室里,其实一直持续着一种非常确切的精神主题。 艾未未宣称:“我们这一代人对秩序不太看中,不管你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我们对所有的秩序都比较怀疑。”这种普遍的怀疑也许是一个时代特定的精神印迹,它长久的影响力使具有这种印迹的人在文化上常会处于一种元伦理的困境中,在这层困境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艾未未厌烦人们把他当作艺术家——尽管他做了很多东西都是以艺术品名义展出和出售的,如果你称他为建筑师或批评家或任何头衔他也都会厌烦,其实他真正厌恶的是冠名中形成的观念秩序,以及冠名对人的规定性。在他改造的老桌子老凳子和刷白的彩陶中,甚至他摔陶罐的行为中透露的也是这种对既定秩序的追问:谁说汉代的陶罐就得供着,摔了又怎么样?那些彩陶都把它刷成白的,挺光亮挺干净,不是挺好吗?虽然他交代工人的只是把几只重复的陶罐刷白,没想到人家把三四十只都刷白了,看着那一片白花花的彩陶,他潦草地说“那我们只好管它叫艺术了”,艺术与他的追问相比似乎只是次品。 他这种看似消极的态度有利于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他的问题,当事物处于既定秩序中,人与物、看与被看的关系是带有强迫性的,是远离理性的,当它从被规定的意义里分离出来时,习惯性的目光和心理会处于一种被颠倒的紧张中。可是只有把这些物件放在这样一种不合适的地方,我们似乎才被提醒,重新体会它的榫卯结构,或它的易碎性,或它初始的材质、用途、性能、局限,那些物件也从一种惯常目光的囚禁中被解放出来,恢复它原初的品性。这种解放不是政治上的,而是带有哲学的意味,它挣脱的是强加于思维的秩序,分类的权力,是认识论上的颠覆。 2004年,艾未未的工作节奏加快了,直接的原因又是那样潦草。他从一个做仿古家具的家具商手里买来一批明清寺庙的老木料,这是一种硬木,被称为铁力,从广东运到北京。后来这个家具商源源不断给他运来,堆在他的院子里。他让他的木工用这种上好木料做了一系列“地图”,复杂的工艺下,这些木料变换出不同的视觉力量,这种力量很容易唤起自然地理与政治区域、历史遗物与现实世界等等的联想。 2006年他展出了一件地图《碎片》,用以前的作品剩下的170块边角料做成的一个装置,所用碎片来自三四个不同的庙宇,所以他说: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不相称,碎片之间也没什么意义。但它很牢靠,虽然很荒谬地表现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这个作品几乎完全由他的8个木工独立完成,他们大多已经跟了他8年,不再像当初那样提问这个桌子为什么要那样切割,那个究竟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对于工艺要求这么高,他们已经懂得要按照特定的方法来搭建这件作品。 同样按他的要求,由工人独立完成的还有几个陶瓷的“大墨点”和至今还立在他院子里的大瓷瓶。2006年艾未未去景德镇,他想烧点东西却想不出来该烧点什么,他有一些雍正、康熙年间非常漂亮的瓷器,做工都是很好的。他给工人出题要烧这种瓷瓶,但是要巨大的,他们都会拍胸脯说没事,结果拿来4个,其实都是废品。艾未未和他们都知道“大出一寸都不好做”,后来他跟工人说,烧不了立着的还烧不了平的吗,就把一摊泥滩在地上,现在平的烧到两米直径,像是一个巨大的墨点。 他说这些题目仅仅是给工艺出难题,但难题在这里并非出于技术革新的冲动或对作品形式的坚持,他的原点似乎还是围绕着他的精神主题,他说:“不出难题怎么办?一瓶‘小二’,一斤花生,古今多少笑谈中?这太容易了,这个民族就等死了。” 因为这种对元伦理的追问使他的言论和作品都有一种好战的特征,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理性的好战者,兼有极端的散漫和严谨。 90年代之后,我们的文化在各种层次上都偏向于情绪化,情绪化非常容易获得一个道德上的自信,但情绪化却能使人的想象瘫痪,使经验陷于无能,在当代艺术中也不乏愤怒的声讨、平庸的讥讽或伪饰的反省。艾未未在社会问题上是直接的批判者,但这些批判更像是以公民身份表达一种社会态度。在工作中,他的社会关怀和作品是剥离开来的,他的作品很少对世俗快感过多地倾诉,也很少宣泄这个层面上的愤怒。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再像平时那样潦草,他说:“通常所说的幸福感或痛苦在生活中已经太多了,那就是生活本身,这种痛苦或美好其实都是远离精神生活的。人作为人还有另一个特质,就是有一些怎么努力也永远无法达到的意向,这种精神指向是人的价值,在真正的思想者或艺术家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意图,这跟成功和作品好坏没有关系。我仍然和艺术还有纠缠的话,就是因为我对这种意图还是比较尊重的。如果没有这种特质,生命的价值和我们为什么在这儿的根据就彻底失重了,那种沦落才是真正的沦落。这一切跟所谓的自我意识、个人主义、个人自由都无关。我通过工作来认知这个世界,通过自己做的一些东西来发现你和世界的关系,这个对我来说无比重要,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表述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在更多的情况下,他说他自己很迷惑,因此就愿意通过一个行为,或者一件工作,无论是家具还是建筑,去经验一种可能性。 从这种剥离了日常情绪的作品中,观者可以体验到的远不止一个道德空间,还有经验和智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凝视的眼睛能获得在日常经验中难以保持的稳定和神秘性。■ 来源:http://url.cn/0Kkg2G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