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从何而来[枣报特评]
继昆明血荒后,连日来媒体的报道表明北京,青岛,南京等多个城市也出现血液告急的现象,一时间“血荒”成为热点话题。全国范围内提前到来的用血告急,让公众在忧虑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其背后的原因。 从无偿献血的来源看,血荒现象并非今年所特有。 以昆明市为例 ,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 90% ,而昆明市公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 0.92% ,医务人员的比率仅有 1.2% 。因此往年每到春冬或学生寒暑假期,常有血液偏型或告急现象。 但今年在尚属献血旺季的 9,10 月份就已经出现血荒现象,十分反常,季节性献血真空这一理由显然已经站不住脚。事实上,民间信任危机才是血荒的根源。 有论者称无偿献血宣传不到位是血荒的主因,与此同时卫生部长陈竺带头捐血,媒体也广泛报道各地群众纷纷上街献血,似乎情况正在好转。不可否认,加大宣传力度确实能在短期动员民众,缓解问题的严重性,但联想到公务员在献血人群中的比例,不带头捐血只带头宣传,其效果实在有限。 事实上,真正制约民众献血的恰恰是宣传与实际执行的错位。从官方的宣传材料看,《全国无偿献血奖励办法》等规定都有明确奖励政策,《献血法》也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可免费使用其献出血液量的 3 倍血液。而现实情况则是许多热心献血的民众,在受血时必须应对种种繁琐复杂的手续和缴纳杂七杂八的费用,不可谓不心力交瘁。 更令民众失望的则是本该用于医疗救治的血源,常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必要的监督而另作他用。早前一则 成都血液中心用血浆浇花的报道 就曾引起献血者的愤怒声讨。 血站将血源转手卖给医院,医院又卖给患者的利益链条 更是让献血者感慨“被卖了还帮人数钱”。如不从制度层面上加以监督规范,民众献血的热情只会越来越低。 民众的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采血工具的安全和卫生,献血用血的流程规范还只是局部细节, 90 年代起因血浆经济导致的中艾滋病泛滥才真正让人心有余悸 。上世纪 90 年代,河南等多个省份大规模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兴建血浆采集站和血液制品企业,发展血浆经济,卖血致富成为新兴产业。在农民以血谋生的同时,手工采集的不规范,血浆分离后又多人混合的简单操作让艾滋病在温热的血液中肆虐开来,造成了遍及中国的艾滋血祸。而在这起事件中,地方政府为谋利益枉顾民众安全,事发后竭力掩盖真相的种种举措更是令人心寒。试问面对如此不规范的采血,如此不负责任的地方政府,谁能放心挽起袖子走进采血站? 无偿献血之于社会意义重大,血荒现象的解决迫在眉睫,但倘若只做表面工作,不从制度根源上深刻反思挽回民众信任,恐怕再多的宣传和动员也只是一时之举罢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道德诉求不如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无偿献血的安全和卫生,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将采血存库程序公开透明化,让公众更多地参与监督,才能让他们献个血也不至于不安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