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

译者 | 《今日美国》 中国山寨厂商挑战美国小企业

核心提示:中国不是第一个遭遇山寨文化的发展中国家。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蔡军说,大多数国家——即使是美国——在上个世纪都面临这个问题。他说,发展中国家模仿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是为了学习。 原文: Chinese copycats challenge U.S. small businesses 发表:2012年3月15日 作者:Kathy Chu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汤姆·登普西和一位顾客的两条狗狗,Diggidy与Gertie,坐在他的公司生产的一辆GO露营拖车里。他的公司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Brevard。】 香港——去年夏天,SylvanSport公司创始人托马斯·登普西的一个客户发给他一家中国公司网站的链接,他才得知中国在生产类似他专利产品的商品。 在这家公司的网站上,登普西发现了一种露营拖车,十分像他设计、获得专利并由其公司销售的产品,他的公司已有8年历史,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Brevard。 登普西说:”我们感到震惊。一开始,我们以为看到的是我们的产品,但当我们看到一些视频和图片时,我们才意识到这是假冒的。” 这只是这个小企业主噩梦的开始。从那以后,韩国和日本的销售商不再购买登普西的产品,转而选择那家中国公司的产品。登普西说,一个日本销售商错误地认为他们购买的是SylvanSport在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感到迷惑的消费者也通过电子邮件致信SylvanSport公司,询问它们与中国浙江金华武义县天地运动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有何关系。 这些问题使这位前景广阔的美国创业者陷入危险境地,他的露营拖车零售价为8000美元。SylvanSport公司期待实现年度盈亏平衡,这需要大约3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是2011年的2倍。登普西说,如果经销商持续流向中国的竞争者,未来几年的生意将大受损害。 2011年,SylvanSport公司的销售收入有大约15%来自美国以外,其中一半来自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登普西预计2012年的销售收入将有30%是国际化的。 “我们的政客们在谈论企业是经济复苏之必须,(他们谈论的是)像我们这样的企业,”登普西说。但由于SylvanSport公司丧失掉的销售收入,”中国的企业有现实的机会在这里成为获胜者,而我们将会出局。” 模仿大军 山寨文化在中国很盛行。用谷歌搜索”山寨中国”会出现Dolce&Banana,KFG炸鸡和HiPhone,它们分别模仿了美尔暖(Dolce&Gabbana)、肯德基(KFC)和iPhone。人们甚至能找到Goojje搜索网站,其标志非常接近谷歌(Google)。 中国不是第一个遭遇山寨文化的发展中国家。清华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蔡军说,大多数国家——即使是美国——在上个世纪都面临这个问题。他说,发展中国家模仿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是为了学习。 然而德国埃森的红点高级设计研究院创始人彼得·策希说,在亚洲,”似乎根本没有树立西方那种知识产权的思想”。他曾担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主席。 法律专家说,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严重的模仿问题令外国企业,无论大小,都面临版权、专利和商标侵权问题。 贝克-麦肯齐律师事务所驻香港知识产权合伙人约瑟夫·西莫内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因此会生产好东西,也会生产差东西”。 专门针对新兴市场的新加坡士柏雅咨询公司总裁利昂·佩雷拉说,过去,生产合法产品的中国工厂在夜里会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仿冒品,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佩雷拉称,如今,更为普遍的是中国企业通过拆解正品来研究如何制造,或者是订购零件来生产类似的产品。 登普西认为,仿冒他的产品就是这么制造出来的。 他说在2009年,洛杉矶地区的一个人订购了一辆SylvanSport Go,800磅的铝制露营和旅行拖车。这个客户想让产品运到中国,但是坚持自己安排船运。这让人有点警觉,但登普西说:”作为一个艰难前进的小企业,每一笔销售都很重要。” SylvanSport公司在其网站上将GO描述为”比瑞士军刀更为灵活多用”。它可以折叠成一个拖车,顶上可以载运船和自行车,也可以在几分钟里变成一个露营车,带有一个自充气的气垫和帐篷。 竞争者:我们没有抄袭 武义县天地运动器械有限公司网站上的一款拖车似乎与登普西的产品有着同样的特点。但该公司一名销售经理托马斯·唐称,这是他们公司自己的设计。 唐说:”怀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如今,人们都在生产(自己的)飞机”,SylvanSport公司首先”制造了这种拖车,我们随后也生产出了类似的产品。我并不认为我们是在抄袭他们”。 唐指出,他们公司去年11月份在中国获得了拖车专利。而登普西说,SylvanSport公司在2008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获得了多个专利。 唐表示,尽管由于SylvanSport公司的专利,武义县天地运动器械有限公司可能无法在美国销售其产品,但”我们仍可以在其他地方卖我们的拖车”。 中国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发言人约翰·斯比利奇称,SylvanSport公司的例子已经成为小企业必须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告诫性故事”。今年,在SylvanSport公司在美国递交其专利案证据后,阿里巴巴将其英文网站上的武义县天地公司的露营拖车下架。 美国专利和商标署称,只有15%的做海外业务的小企业们意识到,美国的专利和商标保护只能在美国境内保护他们。西莫内表示,企业应当在将要制造和销售其产品的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跟他们在本部所做的一样。   尽管意识到美国专利的局限,但登普西说,武义天地不应当基于他的产品而获得中国专利。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胡泳 | 网络时代用户隐私“被透明”

http://news.163.com/12/0316/11/7SND4N8J00014AED.html 网络时代用户隐私“被透明” 2012-03-16 11:27:57  来源 :   国际先驱导报     对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来说,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娟发自北京 如果你用谷歌( Google )搜索了一款新上市的汽车,又在 YouTube 上收看了有关汽车的测评视频,或者在 Google+ 上分享了相关信息,那么很快,你的 Gmail 邮箱里将会收到一堆有关汽车品牌的推荐广告。 而这样的结果则源自 3 月 1 日起谷歌面向全球推出的新隐私政策。它的一个重点就是整合了谷歌旗下 60 项免费服务,打通各服务间用户数据调用的障碍,让用户数据可以被其他服务交叉使用。 然而这个新政策一出便引来阵阵质疑声。有人甚至将这一政策变动称为“隐私里氏三级地震”,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交网络时代隐私保护前景的担忧。 “不作恶”信条遭质疑 人们之所以对谷歌的此次变动如此关注,是因为自 2004 年谷歌高喊着“不作恶”的理想主义口号上市以来,业界一直都认为它将坚守更高的道德标准,深信就像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在上市前夕发给股东的公开信中写道的那样:“谷歌不是一家传统公司,也不会成为这样的公司”。 但谷歌近期的举动却令观察人士和用户大跌眼镜。 以往,搜索引擎、 Gmail 和 YouTube ( 2006 年被谷歌收购)等谷歌服务都会单独存储用户数据。而此次谷歌对隐私政策的大幅改版,让所有服务都彼此分享数据,把以前并存的多项隐私政策简化为一种通行的隐私政策。按照谷歌的说法,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真正简单、直观的用户体验”,在旗下所有产品中将用户当做“一个人来对待”。 然而,对许多资深谷歌观察人士而言,这一系列行为则表明谷歌已经完全背离了提供“客观公正”搜索结果的承诺。人们想问的是,在网络隐私面前,谷歌还会坚持一向秉持自己的“不作恶”的信条吗,会不会和“传统公司”同流合污? 在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看来,谷歌的隐私政策太模糊了。“我国的《数据保护法》要求公司明确告诉其用户,它将来会把他们的数据用来做什么,而不是在将来某个不特定的时刻可能会用这些数据做什么。模糊的隐私政策并不利于用户有效地控制他们的信息分享方式,”史密斯说。他担心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电子邮件、日历、手机通话记录和搜索历史,现在被分享到了谷歌的所有服务中。 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我不得不说,隐私即将寿终正寝。”美国《纽约时报》科技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在自己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开篇就郑重宣告网络隐私的死亡。 比尔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隐私边界被打破的世界”。他通过 iPhone 的一款照片分享应用程序 Instagram 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后来发现有陌生人在评论。出于好奇,他根据 Instagram 上的用户资料开始了一场“陌生人信息搜索”之旅。 “首先从她的照片上知道她住在旧金山,然后试着在谷歌上搜索她,但姓氏和城市还不足以找到她。然后,我就去她的照片看她对哪些评论作出回应。最终发现了她和她朋友的对话,我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她朋友的全名,然后我找到这个人在社交网站脸谱( Facebook )上的朋友名单,从中找到我要找的那个人的姓,就此得到全名。” 仅仅十分钟,记者便收集到了那个陌生评论者的信息,包括电话、住址和公司,甚至用一个她正在使用的手机软件共享的链接就能查看到她早晨晨跑的路线图。 一方面,谷歌正不遗余力地收集信息,另一方面网民用户们也尽情地展示着、暴露着自己。有一个段子曾提到,用户在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时,最不认真对待的就是阅读隐私政策。一般情况下,产品和服务在初次使用时都会显示阅读隐私政策的提示。然而实际情况是,用户违心地在“我已阅读产品隐私政策说明”的单选框上打勾,就开始了他们的使用之旅,如果不打勾,就无法使用。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看来,今天大多数人已接受“隐私权缩小”的现实。人们虽说都意识到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很多人都不把隐私当回事,已是整体的发展趋势。 曾几何时,互联网上最著名的笑话是:“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而如今在这个隐私无处不被追踪和记录的年代,每个人都成了透明人。 出售用户隐私带来巨额利润 伴随社交网站、微博客的风生水起,用户在分享信息的同时,个人隐私被商业利用或者被曝光的频度也在日益加快。 以英国为例,目前大约有 700 万人正在使用微博客网站推特( Twitter )。每天发布各种各样的包括生活、学习、工作等内容的信息给自己的“追随者”,透过它甚至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购物偏好。人们放心地在推特上发言,随时报告自己的行踪,多数人都相信在一个星期以后这些“推文”对于其自身社交圈子以外就不再可得,因为那时在网站上这些内容是不可搜索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 2 月 28 日的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推特在后台对这些过期推文进行了归档,大概每天有 2.5 亿条,而且推特已经达成了一个将会允许英国 Datashift 公司查看所有自 2010 年以来“推文”的交易。 “我们不仅仅会搜索例如‘耐克’这样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搜索所有与这个公司相关的人、产品和链接,然后将信息分割给各个不同部门,例如市场、产品和消费者偏好。” Datashift 的创始人尼克·哈尔斯特德说。 Datashift 会向其他公司索要最高 1 万英镑的费用用于每天分析所有提到过他们产品和服务的“推文”。它声称,在公司的待服务名单上有 1000 家客户在等待浏览这份巨大的档案以帮助精准广告定位以及推出新的营销计划。一切都在证明着“那些过时推文变成了推特新的巨额利润来源”。 事实上,这种被我们这些网络用户看来有些“后脊背发凉”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一直都存在着。早在 2007 年,脸谱就曾陷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隐私门”漩涡中。他们推出的广告平台 Beacon 可以跟踪用户在 40 多个第三方伙伴网站上的活动,并且“明目张胆”地将用户信息记录保存下来,将记录共享给用户在脸谱网站的好友们。甚至,用户在退出脸谱后,脸谱仍会在网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监视”和记录用户的网络行踪。今年 2 月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脸谱已经“承认”,为了推出自家的消息服务,曾试图读取用户的短信内容。 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成了许多行业的制胜法宝。对于这些网络社交平台来说,用户隐私的保护和商业价值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巨大的悖论。而对于商家来说,都争先恐后地试图分食这块“精确广告”的大蛋糕。而每个用户也在不知不觉中都成为了广告的载体,尽管他们并不十分乐意。此时,用户的绝对隐私就沦为许多公司谋利的“牺牲品”。 学着自我保护 据美国互联网调查机构皮尤 3 月 9 日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约 73% 的互联网用户不希望搜索引擎追踪他们的搜索信息,也不希望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的搜索结果个性化,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侵犯隐私的行为。 据该研究显示,大约 68% 的用户不想要定位广告,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在线行为被追踪和分析感到不舒服。 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欧美各国都开始进行对网络隐私的监管。上周,法国国家信息自由委员会( CNIL )代表欧洲各国监管机构,要求谷歌不要推出它的新隐私政策,因为这些隐私政策违反了欧洲数据保护法。至于谷歌的隐私政策是否违反了欧洲法律, CNIL 将会在 3 月底报告初步调查结果。 英国副信息专员兼数据保护主管大卫·史密斯称,信息专员可以根据调查结果责令谷歌停止以“尚未被明确说明的方式”来分享信息,或分享人们尚未同意分享的信息。信息专员的制裁办法包括罚款和刑事起诉。 而在美国本土,去年谷歌因为通过 AdWords 广告计划向美国用户投放加拿大药店的网络广告,引发了处方药的非法进口事件(非美国药店在美国销售处方药是非法的),并因此被美国司法部处以 5 亿美元的罚款。而在谷歌 Buzz 社交网络向外界透露用户个人信息侵犯用户隐私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也要求该公司开展为期 20 年的独立隐私监督。 2 月 17 日曝光的谷歌绕过苹果 Safari 浏览器隐私设置的行为,更让全美 36 个州的总检察长联名致信谷歌,指责该公司号称对用户有益的隐私计划实为“侵犯隐私”。 面对监管,脸谱、推特、谷歌等这些行走在隐私钢丝上的巨头们都相继采取了一些保护隐私行动,但似乎难以打消人们的疑虑,毕竟,指望商家们在利益面前“良心发现”显得有些过于天真。  现在,越来越多的 用户开始采取自我保护的方式,他们在分享资料时变得谨慎起来。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的最新调查显示,自 2010 年以来,选择对外隐藏好友列表的脸谱用户数已经飙升了 200% 。而当谷歌隐私新政推出时,也有用户找出应对之法,比如注册多个谷歌帐户,分类使用,避免所有的用户行为都被一个谷歌帐户记录下来。 不管怎样,在这个越来越透明的世界,对于社交网络公司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社交媒体服务与众不同,最好的方法是敢于承担保护用户隐私的社会责任。 “我们必须时刻监督这些科技巨头。”英国消费组织“ Which ?”的律师乔治娜·尼尔森说,“人们需要反复确认,他们正在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他们的数据。”  

阅读更多

翻墙 | 翻墙问答:翻墙软件失效时怎么办?

http://xijie.wordpress.com/2012/03/17/%e7%bf%bb%e5%a2%99%e9%97%ae%e7%ad%94%ef%bc%9a%e7%bf%bb%e5%a2%99%e8%bd%af%e4%bb%b6%e5%a4%b1%e6%95%88%e6%97%b6%e6%80%8e%e4%b9%88%e5%8a%9e%ef%bc%9f/ DC:又到这周翻墙问答的时间,近日有传出,中国再度加强封网行动,请李建军介绍一下,现时的最新情况。 李:由于上周召开人大政协两会影响,加上下月便会进入中国加强封网的周期,所以我们近日都接获不少翻墙软件失效的报告。 如果你发现你的自由门7.26无法翻墙上网,有可能中国当局在你身处地区的实行封锁,令自由门7.26无法翻墙,你需要寻求其他翻墙方式上网,直至自由门推出新版对应新一轮的封锁为止。而自由门失效时,你可以暂时用赛风3或免费VPN服务翻墙。 除此以外,赛风3亦收到一些无法上网的报告,如果你用比较旧版的赛风3的话,请你尽快下载新版。而由现在直至今年七月,都可能会有赛风3软件翻墙失效情况发生,每当发现这种情况,都应尝试以电邮索取新版,看看最新版本能否应对封锁。 由于封网热门季节即将来临,所以我们建议在现时仍然能够自由翻墙,准备一些免费甚至收费VPN帐户,以便一旦真的封网时仍然可以使用。 DC:赛风3都推出了一段日子,而赛风3现在的新版本有一些改进,令听众更容易翻墙,李建军可否介绍一下。 李:赛风3虽然是比较新的翻墙软件,但由于不断有新版本推出,对中国当局的封墙,所以在新版本推出时,除了更新了IP回避了当局的封锁外,亦都有引入一些新功能,令网民更加便季进行翻墙。 首先,以往赛风3是强制先尝试用VPN来翻墙,之后再自动尝试用SSH翻墙,但现在的赛风3版本,已经可以让你自已选择VPN、SSH,这样更加节省网民连接翻墙网络的时间。因为有部分地区,如果已知VPN是失效的话,亦无谓再每次连接时都要试一次。 此外,之前的翻墙问题都提及过,有部分中国的网络服务,特别是视频网站,对海外IP以及本地IP有不同的看待,有部分内容可能在翻了墙之后就看不到。而现在赛风3,可以容许用户设定针对本地网站就不作翻墙,这就可以一方面在传送电邮,或使用谷歌搜寻等情况下就照翻墙,但去看土豆网之类的视频时,系统就自动决定不翻墙,这有可能是最简便的方法,在翻墙之馀又能继续浏览个别只限本地IP才能浏览的内容。 DC:有听众使用Windows 8消费者预览版本来上网,但发现用VPN上网时,不断出现错误,到底如何解决,是不是Windows 8不能用VPN? 李:当然并非Windows 8不能用VPN,现时Windows 8并未有正式版本,只是微软在网站向大家提供消费者预览版,但这类版本往往潜藏不少问题,而VPN上网出问题,正是Windows 8在设计时仍在未尽完善的地方所致。因此,微软一般只建议资深用户使用消费者预览版是很合理,因为比较资深的用户能够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并且作出适当的修正。而这些问题,落在一般的电脑用户手上,就往往不知所措。 如果你一定要用Windows 8上网的话,要解决VPN连接问题亦很简单,你不用删除原有的VPN设定,只要再来一次创建新VPN的步骤,但选择连接工作区,并且选择已经有的连接。届时系统会问你用户名称和密码,你填入用户名称或密码,但将「域」一项留空,并储存密码,这样就没问题了。 但本人预计,由于这个问题引来不少VPN用户投诉,相信微软在推出正式版Windows 8时,这个问题已经大致上解决,并不会再困扰各位用户。而Windows 8的消费者预览版,有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尚未解决。所以要再强调,任何新作业系统的预览版,都比较适合资深用户使用,其他技术水平较差的用户,用这些试用版软件可能面对不少他们无法解决的麻烦。 DC:多谢你李建军,由于封网热门季节将临,所以我们鼓励各听众向我们报告最新封锁情况。下周同样时间,翻墙问答再见。 原文: 自由亚洲电台 翻越防火长城,你可以到达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Across the Great Firewall, you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翻墙利器赛风3下载地址: http://dld.bz/caonima326 , http://dld.bz/caonima745

阅读更多

薄熙来到底为什么被拿下

世界媒体看中国:薄熙来之变 VOA记者: 齐之丰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AP 3月11日,薄熙来在人大会议上笑对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如今薄熙来还笑得起来吗? 中国政坛晴空霹雳,风云突变。 一度在很多中国国内外的观察家看来很是不可一世的中国执政党共产党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如今无法继续高调而张扬了。他所主导和鼓吹、并且得到中国左派们热烈拥护的“重庆模式”显然也随着他被解职而寿终正寝。 薄熙来被从中国政坛前台拿下。这种变化,是否是西方人所喜欢说的Plus ca change, plus c’est la meme chose(变来变去,老套恒长),即换汤不换药?还是换汤又换药,中国由此将出现千呼万唤一直没出来的政治改革? 显然,这种问题让国际媒体很是为难。 *谨慎的乐观* 主要是面向在香港的西方读者的香港英文《 南华早报 》在国际媒体间向以对中国新闻消息灵通而著称。然而,这一次中国的事情变化得太快,显然也让《南华早报》有些头晕目眩。 就在薄熙来被解职的前一天,《南华早报》还发表一篇长篇署名分析文,有条有理、合情合理地分析了薄熙来在3月9日的记者会上的表现,认为他还是拥有中共最高领导层的支持。文章得出结论说:“薄熙来在记者会上的表现不可能阻挡人们继续对他的政治前途说三道四,但其表现也显示现在就把他划为死马还为时过早。” 情理或条理总是赶不上变化。中国出现的令全世界大多数人感到意外的薄熙来之变,显然使《南华早报》变得更加谨慎。 星期五,《 南华早报》发表以谨慎的乐观开头的社论 说:“中国大陆的改革派长久以来一直期待中共领导层发出正面的(改革)信号。昨天,这种信号终于来了。新闻报道说,野心勃勃的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解职。而在不到24小时之前,温家宝总理对重庆领导班子提出了严辞批评。” 但读者细读该社论,可以发现这种谨慎的乐观实际上是虚笔。其实笔则是不可知论:“(围绕薄熙来的)这一系列事件的戏剧性突转标志着重庆模式的终结。同时,这种突转也令人担心,今年晚些时候中共领导班子更迭将由此出现变数。” *依然是“流氓打手”当道* 假如说《南华早报》对薄熙来之后的中国政治走向所表现出的谨慎或不可知论是比较中立的,即不明显悲观,也不明显乐观,那么,英国《 独立报 》国际事务专栏撰稿人阿德里安·汉密尔顿的不可知论则是明显倾向悲观。 星期五,汉密尔顿发表文章说,对薄熙来的倒台,有中国问题观察家认为这是中共十八大前的权力斗争;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共领导层要认真进行政治改革的先兆;还有人认为这是薄熙来用人不当、任用王立军而自找的倒霉。 汉密尔顿写道,或许这些说法都言之成理。然后,他笔锋一转:“观察中国中南海,正如我们几十年来观察克里姆林宫所得来的经验一样,其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人真正知道那高墙之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外界观察者通常是搞错了。或者,就像观察苏联政治一样,外界观察者几乎总是看不到正在出现的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人。” 意犹未尽的汉密尔顿接下来把话说得更清楚,显然是决意要打破他所认为的人们对中国改革前景的不切实的期望:“中国如今最大兴趣在于稳定。假如薄熙来被不由分说地拿下来了,那么,西藏、新疆等所谓自治区依然是由中共党魁把持。那些人在镇压任何异议的苗头时完全是流氓打手。” *薄熙来到底为什么被拿下* 导致薄熙来如此戏剧性地倒台的具体缘由到底是什么?日本《 东京新闻 》星期五发表记者安藤淳从北京发出的报道,给出了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 “今年二月,发生薄熙来原来的亲信王立军跑进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事件。薄熙来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邀请跟他关系良好的分管司法和公安的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参加重庆市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策划争取更多的人支持自己。3月9日,薄熙来对记者说自己任用王立军是‘用人失察,’试图抛弃王立军以自保。 “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先前就对薄熙来以铁腕手段打击暴力团伙、以及鼓动群众唱毛泽东时代革命歌曲的政治手法持批评态度。人们认为,胡温看到薄熙来在人大会议期间图谋自保的行动,才决定提早把他解职。” *左派并未偃旗息鼓* 薄熙来在担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时高调推出“唱红歌”运动,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或迫使重庆人回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传统意识形态。因此,中国国内外许多人认为 ,薄熙来以及以“唱红打黑”为特色的重庆模式被否定,标志着中共党内左派即毛派即使不是遭受了致命伤,也是遭受了重创。 然而,在北京的政治分析家、教授罗素·摩西星期五在《 华尔街日报 》网站发表博文表示,现在就把中共党内左派划为死马显然是为时过早: “薄熙来被解职并没有壮大右翼的改革派。左派阵脚乱了,但右派也不应当庆贺。中国的干部要听命于党,而不是听命于国民。网民可以随便写东西发表,但中国网民跟如今的薄熙来一样都是靠边站的人。薄熙来被解职,并不表示上头赞同网民的意见,而是否定薄熙来的意见。 “这场戏剧还远远没有结束。人们有很多理由担忧中共党内的政治稳定。中国官方新闻媒体对薄熙来被解职一事大都低调报道,这一事实表明中共内部有些拿不准薄熙来解职在社会上会产生什么影响。昨天(星期四)夜里,对薄熙来的赞扬依然留在中共官方一些网站上。” “今天早上,(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头版再次谈要学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这又是一个迹象,显示党内左派根本就没有消亡。” *哀叹薄熙来被下课* 薄熙来被解职在中国国内有很多人叫好,有很多人悲叹。在国外也是有叫好有悲叹。 加拿大主要英文报纸多伦多《 环球邮报 》星期五发表记者坎贝尔·克拉克的报道说,薄熙来英语相当好,对加拿大以及加拿大工商界很有兴趣: “在哈珀总理力图加深中加两国关系之际,中国高级官员(薄熙来)被免职是加拿大失去了与中国领导层的一个重要联络途径。 “15年来,薄熙来是让一些加拿大人愿意绕道拜访的一位中共人士。……在今年2月,哈珀总理前往重庆与薄熙来会面,因为这位民粹主义的政治家要成为中共最高领导层的成员。”但薄熙来手下的公安局长爆出丑闻,使薄熙来晋升无望。“加拿大由此也在中国高层领导当中失去了一位加拿大通。” 在薄熙来被解职的消息传出之后,《 日本经济新闻 》随即发表报道,题目是“中国薄熙来被解职、对日资企业造成冲击 / 他因致力于引进日资企业与日资企业关系深。” 报道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5日宣布解除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的职务。被认为是很有可能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的薄熙来被解职,给许多日本企业造成冲击,因为他与日本企业关系深厚。在他任职大连期间,他引进佳能、松下和东芝等企业,实现了大连的经济增长。其政绩成为他晋升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武器。在任职重庆期间,他也为伊藤忠商事、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公司提供帮助,并主持了日本连锁便利店Lawson到重庆开店。”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现金支付终结者 –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的新玩意儿Square

作者: tianka  |  评论(0)  | 标签: 科技新知 在未来某一天,你手中的现金和信用卡可能统统消失,它们的替代者将会是杰克•多西的新玩意儿——Square。 只埋单,不付钱 Square是一款移动支付应用。不善言辞的硅谷天才Jack Dorsey发明了话唠必备利器Twitter之后,又马不停蹄地拿出Square创造关于货币支付的互动与沟通新体验。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当你去一家咖啡厅喝咖啡时,在到达咖啡厅100米的范围内,店员就已知道你的姓名、外貌等基本信息,你要做的就是点咖啡,报上自家姓名。收银员核对照片,确认支付后,你就可以端着咖啡走了。之后你会收到短信或者电邮告知消费金额并且拿到电子发票。 有了Square这样的场景就会变为现实。Square应用可以通过Geofencing(地理围栏)技术自动感知到你的到来,并调出你的账户、名字和照片等资料,从而让你享受“说出姓名即可完成支付”的购物体验。这也是Square的官方口号——Pay, without paying(只埋单,不付钱)。 与刷信用卡或者支付现金的方式不同,Iphone+自报家门即可完成一次消费的支付体验绝对更炫更简单。不过Jack Dorsey 并不认为Square是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在科技博客GigaOm的2011年度论坛上,他说Square和Twitter有一个共同点,即鼓励人们体验面对面的互动式沟通,用工具把全世界连接起来。它们的核心都在于“重新建构一种沟通关系”——无论是140个字符还是用户信用卡信息,都是被交换和沟通的数据。前者让人们用140个字符的信息重新自由联合在起来,而后者让人们的支付关系,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沟通与互动,它最简单,也最人性化。 Square对商家的吸引力 除了给消费者带来创新的支付体验,Square的微型智能刷卡器也已经拿下大约100万商家,该数目是采用万事达信用卡商家的八分之一。这种白色小型方块设备是一个有磁性的可以插入到Iphone耳机插孔中的刷卡器,当信用卡在刷卡器上划过时,它读取信用卡中的数据并转换成声音信号。而Square在Iphone上的APP则会将声音信号再次转变成数字信号,并加密通过WIFI或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端,从而最终完成支付。 由于该白色小型设备非常轻便并且Square的交易手续费要比传统POS机低,这对于许多中小商家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更难能可贵的是,Square可以在消费者一走进店门就识别出他是谁,这可以在消费者付款之前,就建立他们的忠诚度。帮助拉到回头客的Square,因此备受商家青睐。 让人成为信用的直接载体 Jack Dorsey的Twitter让人们可以跨越报纸、网站、电视等媒介直接获知信息,由此产生的惊人能量在伊朗选举、“阿拉伯之春”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Square则把数字支付的行为和人的身份(ID)联系在了一起,人与人(people to people)之间的商业联系得以跨越纸币和信用卡,人成为了信用的直接载体。 这种最新型的支付模式可以让人们体验最古老且最人性化的商业关系,美妙之处就在于此。或许,自纸币使用以来的商业信用生态将因此出现重大变化,当完成商业交易的中介,不再是祛除道德因素的中性的纸币,而变成有血有肉的人自身时,欺诈会造成名副其实的“个人信用破产”,使之难以立足商业社会。毫无疑问,商业活动参与者将不得不更加关注“诚信”二字。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将因此降低,交易效率也会得到提升。类似Square这样的技术创新有助于解决困扰市场经济运行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因素,这是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所在。它所具有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值得人文学者们深究。 移动支付=square? 在公司成立2年和产品进入市场1年之后的2011年11月,Jack Dorsey透露Square每天处理交易达到1100万美元,一年来共处理了20亿美元的支付。2011年老牌网上支付平台Paypal全年移动支付额则为40亿美元。虽只有paypal的一半,但是Square的高成长性引人注目。在2011年5月,Square的日交易额仅为300万美元。半年时间日处理交易量爆增800万美元,这意味着Square已经安然度过创业初期的羸弱,成功到达增长的引爆点。 不过,在群雄并起的移动支付领域,Square想要获得统治地位可并不轻松。除了Paypal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在加速推进移动支付业务之外,在全球范围内,电信运营商、银行以及互联网公司均看好移动支付这一“钱途无限”的市场,在花费近十年时间后,他们终于愿意合作起来进军移动支付领域。 在目前的移动支付生态圈里,大部分是类似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的使用NFC(近场通讯技术)的支付系统,以手机靠近POS机的方式完成交易。以中国为例,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巨头”在内的电信运营商均开发了基于NFC的专用手机卡,以支持移动支付业务。在欧洲,巴克莱银行与英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 Everything Everywhere 旗下的Orange宣布合作,也发布了基于NFC的手机支付业务。英国消费者可以利用搭载这两家合作开发的Quick Tap功能的NFC手机,在英国超过5 万家商店进行低于15 英镑的小额NFC付费。据Google公司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14年全球NFC移动无线支付交易额将接近500亿美元。整个移动支付市场在2015年有望达到6700亿美元。 然而,占据移动支付主导地位的NFC支付系统的前景,并不被Jack Dorsey看好。与“说出姓名即可完成支付”的Square相比,NFC手机支付系统虽然省去了纸币和刷信用卡的麻烦,却依然需要“刷机”,确实略显繁琐。 除此之外,Square的竞争对手还包括用“脸”完成支付的Facecash,用超声波完成支付的Zoosh等介于NFC模式和Square模式之间的移动支付应用。类square移动支付应用还有Intuit公司的GoPayment以及VeriFone公司的PAYware Mobile等。不过根据安卓市场(android market)对这些应用程序的统计,Square的下载量以及用户评论数比其它竞争对手相关数据的总和还要多,优势明显。由于移动支付的特性,消费者采用某种移动支付应用的积极性与该应用的商家普及性成正相关关系,这种依赖是相互的。在马太效应的刺激下,Square有望大幅拉开与VeriFone、Inuit等主要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 获得用户青睐的Square自然也被资本市场看好,目前该公司的估价已突破10亿美元,位居最受期待IPO的创业公司之列。在《快速公司》杂志公布的2012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中Square仅次于苹果、Facebook、谷歌、亚马逊,以“创新的移动支付技术”的入选理由排名第五。 不过,所有这些想要拿别的东西,替换掉人们手中纸币和信用卡的公司,全都面临着同一敌人的挑战——纠正消费者的交易习惯。比如最传统的纸币虽然交易效率低,却通用率最高,没有手续费,依然拥有强大生命力。另外,在移动支付竞赛中,作为一家成立仅仅两年多的创业公司,Square所面对的对手——有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巨头撑腰的NFC技术和第三方支付领域的老大哥PayPal——似两座大山一样横亘面前,不容小觑。 看来在这场有NFC技术、PayPal、Square三方阵营参与的移动支付竞赛中,想在“移动支付”和“Square”之间划等号,还尚需时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