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高善文 | 中国经济最坏时候还未到来(内部发言)

金融危机毫无疑问对于全球经济有非常大的打击,对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而言,也是如此。但是金融危机地震的中心毫无疑问在华尔街,在地震中受伤最重的毫无疑问是美国的经济、美国的金融市场。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开始尝试前所未有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事实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但是我们紧接着所讨论的其他一些事实,不见得之前知道得那么清楚,在事情过去以后我们多多少少才有一些明白。 因为美国经济非常差,受危机打击非常严重,所以美联储史无前例把利率降到零的水平。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之中,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在大量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之中都是以美元来定价的,许多国家的货币都或紧或松挂在美元上,或者以美元作为定价的基准。 零利率的政策对于美国经济来讲是合适的,因为美国经济受到的打击非常严重。但是零利率的政策对中国、韩国、巴西、俄罗斯这样的经济体来讲不见得是合适的。对于香港来讲需要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吗?这个是很成疑问的。 短期的利率降到零以后,联储发现货币政策还不够松,又出了几轮量化宽松。所谓量化宽松主要试图把长期的利率放下来,大量购买长期债券,这种量化宽松是从2010年8月份、9月份开始实施的,所谓的第二轮量化宽松。 一个零利率的美元再加上一个量化宽松,试图把长期利率压下来的努力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有大量的廉价、低利率的资金在一段时间涌入其他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利率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一个国家利率的高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是非常核心的政策。但是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和零利率的政策情况下,所有经济体被迫接受了非常廉价、大量流入的美元,这在新兴经济体造成了普遍的经济泡沫。 美国造就新兴市场泡沫 什么叫泡沫呢?我在这里想提出一个定义,所谓的泡沫,我个人的看法是包括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对资产的定价和经济决策,建立在不切实际的预期基础上。第二个是在这种现象具有非常宽的普遍性。 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么做,这个就形成了一个泡沫,如果大家对股票价格的定价建立在不切实际的预期的基础上,就像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一样,都预期门户网站,预期雅虎,预期设一个网站卖罐头有多高的收入,这个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预期上。如果经济主体的决策也建立在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并且这个特征有普遍性,就变成了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 大家去讨论日本失落教训的时候,基本的看法是日本不光是地产泡沫,也不光是股票泡沫,日本是经济泡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去除产能的过程,不光是房地产、股票,而是大量的经济决策,建筑业、机械设备、汽车生产、电子、化工等等的领域都存在着严重的过度的生产能力,而这种生产能力是在经济泡沫时期积累下来的。原因在于大家对未来有过高的预期,这个预期有普遍性。这个预期是如何形成的?这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泡沫造成预期形成的原因都有一些差异。 但是所共同表现出的结果是普遍的、不合理的一个预期行为,这些行为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我们想用这个概念说明什么呢?想说明站在2010年下半年的时候对新兴经济体非常大范围的市场参与者和经济参与者来讲,它面对的是经济强劲的反弹,面对的是资金大量的流入,面对着异常低的利率。在这个条件下,在新兴经济体范围之内普遍出现了投资活动急剧加速的局面。新兴经济体普遍出现的投资活动急剧加速与资金大量流入、美元低利率,使我们怀疑在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这样对经济活动、对未来普遍乐观的预期,本身是建立在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刺激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技术进步、需求真实增长的基础上。所以的话带来了两个后果,这两个后果都是当时没有想到的。 第一个后果从2010年的9月份开始一直到2011年的9月份、10月份,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迅猛扩张,因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迅猛扩张,所以在全球范围之内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在新兴经济体范围之内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但是在发达经济体范围之内通货膨胀是看不到的,因为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来讲宽松程度刚好,甚至还有一些偏紧。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讲过度宽松,短期之类过度宽松和过于刺激性的政策,在短期之类造成了需求的急剧扩张,在2011年造成了全球在新兴经济体范围之内的普遍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这个刺激造成的第一个后果。 第二个后果是这样的需求扩张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不是来自于真实需求的上升,不是来自于技术进步,不是来自于劳动力的扩张等等更为基本面的力量。再加上新兴经济体普遍控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到2011年年底这样的需求扩张开始戛然而止,戛然而止的结果就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出现了一个断崖式的回落。 新兴经济体面临去泡沫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的断崖式的回落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新兴经济体在2012年年初出现的断崖式的回落,第一需要修整2011年过快增长的需求,因为这一过快增长的需求是与过度刺激性货币政策有关,不是来自于真实需求的增长,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但是发生了,所以对于这样过快增长的需求需要修正,所以增长的话会有很大的滑落。本来不应该盖一个楼,现在你盖了这个楼,盖了这个楼未来几年之内不需要盖这个楼了,决策行为提前发生了,未来决策行为就不再发生,对于这个需求是一个补偿,这是第一个后果。 第二个后果,这样的投资行为形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新的过剩,新兴经济体要消化和清除这些过剩。 第三个后果,在过剩的过程中银行放了很多的贷款,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投入了很多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在金融市场上、金融体系之内,包括在公共财政范围之内造成了很多的扭曲,而这种扭曲也是需要时间修正的。因为这些扩张本身来自于货币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等到这样一个扩张的力量消失完以后,经济开始转入另外一个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中寄希望对过快增长的需求进行补偿,同时又需要清理在过快增长之中形成的很多过剩,所以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普遍都转入了非常弱的局面。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普遍转入了非常弱的局面的这一变化的话,在股票市场的反应,2012年以来的情况是流动性跟以前差不多,但是基本面渐行渐弱,所以新兴经济体的股票渐行渐弱。但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讲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他们来讲是正好,而且在这个政策的支持下2012年以来他们的经济渐行渐强,经济越来越好,所以发达经济体的股票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与新兴经济体开始出现分化,走出了一个越来越强的局面。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解释中国经济和市场我们当然可以有很多的理由,看起来我们现在所想提出和倡导的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因为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以及美元的低利率合并在一起,在新兴经济体范围之内造成了经济泡沫。 而这个经济泡沫的破灭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经济泡沫在破灭,经济泡沫破灭以后新兴经济体在清理泡沫的遗产。新兴经济体对泡沫遗产的清理一方面造成了经济非常弱,另一方面造成了市场非常弱,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低利率是非常合适的利率,造成了经济逐步恢复的局面,从而造成了渐行渐强的局面。这是我们迄今为止对这个现象的解释。 这一解释的好处可以一举解释刚才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刚才提出的现象集中发生在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以前是没有的。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学者看不到这个问题,或者是在事前看不了这么清楚,在过去一百年以来零利率是没有过的。 在过去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面,在英格兰银行300多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零利率,但是现在出现了。就是我们以前没有出现过这个事情,现在经历完很沉重的代价和教训知道了问题是怎么回事,但是在事前我们确实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预断。 在2010年新兴经济体范围之内投资普遍在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这是经济泡沫还是过度乐观的预期?你知道是新兴经济体充满活力要把发达经济体拽起来,还是说投资的扩张本身就是由过度低的利率刺激出来的泡沫?站在当时是分辨不出来的,但是在事后可以看得很清楚。包括在中国大量的过剩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站在当时确实不知道。 本轮调整将铸就大底 我们解释这部分不是对历史做太多的纠缠,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未来想提出一个基本的预判。我们对未来提出的基本预判是什么呢?站在这个框架下来看,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面,或者在未来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面最确定的事情是量化宽松要退出。 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退出,投机性的猜测或者是现在拍脑袋的猜测,最快的话下个月(9月份)会退出。在我们刚才讨论的框架下接着来讨论这个问题的话,首先我们要确定的前提是,我们比较确定地知道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面量化宽松大概率的事件一定会退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退,退出的速度有多快。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现在还处在对泡沫进行清除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它开始面对美元的利率要开始上升,开始面对资金要流出。如果说在去年和今年的泡沫遗产的清除过程之中面对的是大量的过剩,同时还有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就是资金利率比较低。在接下来的话,你可能面对的问题是很多泡沫的遗产没有清除掉,利率已经开始上升。 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在泡沫清除的过程中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讲,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雪上加霜的影响。问题还没有解决,然后资金的成本已经开始上升。而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讲,一方面是基本面越来越好,一方面是利率开始上升,市场的话可能要从一个单向的上涨去转向一个重新评估这两种力量哪种力量影响最大一些。 也许继续维持今年这么快的上涨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基本面系统好转的背景下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不太快速转入熊市。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讲,在泡沫遗产没有清除结束的时候又面对资本流出的基本,面对雪上加霜的局面,这一熊市会继续,甚至情况在未来半年、未来一年的时间里面比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情况还要更坏一些,还要更严重一些。 换句话说,新兴经济体股票市场已经跌到现在了,但是下跌应该没有结束,下跌也许处在中季的位置,也许没有结束。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已经很差了,但是在未来系统性的好转,在量化宽松政策全面退出、遗产清除之前这是不太容易看到的。完全有可能的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在未来一年之内也许会看到比现在更糟的局面。如果用一句新闻标题式的话来讲,就是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讲最坏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在市场上、在经济上也许还会看到更坏的局面。 但是在更坏的局面下市场也是有波段的,跌多了也是会涨起来了,二季度跌得非常多,随后吸收了大量坏的因素,在市场等作用下稳住,也不排除有大的反弹。我们觉得从个人资产配置的角度怎么办呢?买一些美国的房子是比较安全的配置。如果买一个发达经济体的股票指数风险不会特别大,也许未来不会涨那么快,甚至跌一下,但是在基本面好转的系统性支持下没有转入系统性的熊市。 但是对于新兴经济体包括中国的股票市场来讲,自下而上的机会永远有。但是自上而下来看整个的指数、权重股还面临系统性的压力,反弹是阶段性的,重心下移的过程也许还没有结束。这也意味着对于我们来讲,还会经历一段比现在更差的一些局面,然后事情才会往好的方向去走。 而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呢?假设说美元利率从今年7月份开始上升,新兴经济体面对着利率上升和遗产清除两个问题,假设用一年半的时间清除完成,一年半之后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就是一个大底。完了以后会转入比较长时间的上升,但是这个清除过程会是多长时间呢?日本至少清除了十年,从1991年至少清除到2004年。美国2008年之前有大量的扭曲、资产泡沫等等,美国清除了多长时间呢?大概3到4年的时间。 就说新兴经济体是2011年、2012,2012年、2013年已经清理一年半了,是不是已经清理结束了,还是再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确实不知道,但是要边走边看。我个人的看法是大底没有到来,钻石底没有出来,钻石底一定会有,但是现在要稍安勿躁。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多看少动。 相关日志 2013/08/13 — 中国经济放缓令电网“轻松”度夏 2013/08/04 — 陶冬:7月官方PMI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2013/08/02 — 7000万嫁女煤老板日子不好过:负债率逼近100% 2013/08/02 — 沈建光:政治局会议透露中央对经济下滑担忧加大 2013/08/02 — 《金融时报》中国7月制造业数据出现分歧 2013/07/31 — 珠三角中小企业订单剧降 “货难卖”比“钱荒”严峻 2013/07/31 — 学学日本如何走下坡路 2013/07/31 — 新兴经济体大减速 2013/07/30 — 苹果帝国在华没落 2013/07/30 — 摩根大通朱海斌:中国可能重蹈日本的“失去的十年”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中国正以商业手段征服世界

两位常驻中国的西班牙语记者在耗时两年时间,走访了25个国家后撰写了一本题为《中国的沉默大军》的书,向读者展示中国是如何通过商业途径一步步将世界征服,还同时改变着国际经贸的游戏规则。本书探讨了中国是如何利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在扩张自己的全球影响力。这本书的中文版也即将上市。美国之音记者专访了本书的作者之一—胡安•巴勃罗•卡德纳尔。下面就是这次采访的内容。

阅读更多

周彦武:央行和政府都在走钢丝

中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诡异,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央行为了防范银行发生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银行间市场整顿。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一个奇怪的机构,表面上看它是一个独立的决策机构,实际只是一个高层政策的传声器,是一个政策的发布机构。也正因为这样,商业银行对央行一直是略带蔑视的态度,商业银行更在意银监会的一举一动,而非央行。不过央行决不甘心被人瞧不起,一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央行要夺回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这就是6月初开始的银行间市场整顿。 6月初流动性突然紧张的一个原因,热钱流入速度大幅度放缓,新增外汇占款狂跌77%。另一个原因是央行面对流动性紧张视若无睹,不再放水激活流动性。热钱并未完全停止流入中国大陆,人民币还在升值,甚至有时候央行的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外汇市场即期汇率还是升值的。 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对峙就此拉开,在上周四端午假期结束以后,市场再次感到惊讶,因为央行只是选择让正回购到期,而没有主动地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去稳定市场情况。而20亿央票的发行更是明确表示,无论你们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多紧张,我央行是不会放水激活流动性的。周二又传出四大行高管施压央行要求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四大行一向是不缺资金的,他们一向是给别人拆借出钱的,如今罕见的四大行联手施压央行求资金,足见资金面紧张程度。不过央行可不会轻易投降,央行主办的报纸金融时报在周一的报道中否认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并且认为个别银行遭遇融资问题是因为其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以及超过贷款的限制。该报道还称银行需要自己解决融资问题,不应该依赖央行介入提供流动性。 四大行出现资金紧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6月底7月初是香港上市的四大行发红利的时间段,6月底7月初,四大H股银行都得派息,工行207.44亿,农行48.11亿,中行146.34亿,建行最高达644.32亿,四大行合计1046亿,与大陆不同,大陆派发股息还是将资金汇到了券商托管帐户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了,H股就不同了,四大银行需要买汇,你不能给H股股东发人民币吧。 流动性紧张的本质原因就是银行们一方面大搞理财产品,把3-4万亿的银行信贷隐藏在银行间资产里。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放贷是肆无忌惮,毫无风险意识的疯狂放贷。6月上旬信贷总量超5月整月,商业银行,尤其是像光大、兴业、民生、华夏、中信、浦发这样的股份制中型银行,基本上是能发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四大行还稍有顾忌,尽管如此斗已经很疯狂,6月1日至9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贷款发放量分别为750亿元、580亿元、380亿元和460亿元,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也远超四大行去年6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今年5月,四大行信贷投放量为2080亿元,去年6月则为1800亿元。常情况下,四大行信贷投放量占银行整体信贷投放量的35%~40%,以此推算,仅6月上旬,银行信贷投放量可能达到5425亿元~6200亿元,逼近5月份全月信贷投放量。如果按照当前的信贷投放节奏,6月份银行信贷投放量很可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远远超过5月份的信贷总量。在四大行信贷投放增加的同时,存款状况却不乐观。6月1日至9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1400亿元。 不仅是这一个月的贷款很疯狂,2007年以后的银行放贷都很疯狂。显然,疯狂放贷是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的放贷的,这也是为什么1季度新增贷款天量却无法刺激经济增长。高层和央行对此已经深感焦虑,4月底起,央行就表示不会接受过快的信贷扩张,相较短期利率,央行仍然更关注信贷质量和货币供应。换句话说,如果银行让信贷过快地增长,央行为了保持对它们的控制,是不会理会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上升的。最近发生的事件,可能已经导致银行削减了它们的信贷敞口,从今以后更谨慎地管理流动性,虽然这样仍存在出现短期信贷紧缺的小规模风险。正因如此,我认为,降息降准恐怕都不是大可能的,那样等于央行向商业银行无条件投降了,还没怎么对峙就投降,央行决不会这么做,即使投降,也得在1年甚至几年以后。 不给商业银行们点颜色看看,央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过流动性的突然收紧,导致的后果可能让央行都大跌眼镜,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流动性收紧带来的滚雪球效应将向各个领域快速蔓延,恶性循环要开始了。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外汇领域,流动性收紧跟加息没有区别,人民币升值不停,周二周三人民币中间价都是贬值的,但是外汇市场即期汇率贬值幅度都只有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幅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不过由于外贸渠道严查,即便人民币铁定升值也没有太多热钱能溜进大陆了,而升值进一步打击中国的出口经济。 股票领域,中国的股市严重依赖资金,虽然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是非法的,但是操作主板和大股的主力,都是从银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廉价资金。收紧流动性,对股市打击尤为明显,特别是主板和大股。创业板的主力还多是自有资金。IPO重启不是近期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IPO重启早已是妇孺皆知,利空早就消化了,近期11个交易日,上证下跌超过9%,逼近2100点的大跌主要还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紧张。 金融领域,可能触发一连串地跑路事件,昨日暴出的江阴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江阴城建)董事长许才良失踪,再次震动了江阴。截至上周末,许才良仍未回国。该人士称,当地政府已介入协调债权人和公司的关系,初步统计债务在7亿-8亿元,主要为下属公司银行贷款担保负债。江阴城建为江阴农商行法人股东,许才良与江阴农商行间也有过贷款往来。中国有相当大一部分贷款,都是借新钱还旧帐,但流动性收紧,每家银行都缺钱,优先照顾大客户,小客户就可能借不到钱,那也很简单,溜到美国就OK。 债券领域,国债罕见流标,上周五,财政部发行了2013年记账式贴现(四期)国债。本期国债计划发行150亿元,期限为273天。但实际发行面值金额95.3亿元,投标倍数仅为0.64倍。根据财政部的公告,本期国债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7.283元,折合年收益率3.76%。与上一期同类型同期限的国债相比,上周五发行的国债认购倍数萎缩,其收益率也大幅上行了87个基点。相比之下,5月10日财政部发行的第三期记账式贴现国债,计划发行150亿元,实际发行面值金额150亿元,认购倍数为1倍。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7.903元,折合年收益率2.89%。 国债流标,接下来地方债也要流标,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就会受到影响,没钱项目自然就没法开工,固定投资就要减少,而固定投资是中国GDP最主要的贡献来源,也就意味着GDP要下滑。地方债近期逐渐扩大,6月19日中央还新增了山东和江苏两省自行发债试点,无须财政部代发债券,山东和江苏的城市商业银行恐怕必须买自己领导发的债券。为什么选择江苏和山东,因为1季度银行40%的不良贷款都在江苏,光伏、造船、钢贸是高发区,地方政府急需资金来维持。 流动性紧张推高资金成本,这就加大了那些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负担,中国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向很高,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企业、所谓的新技术高科技行业(实际都是一点科技含量都没的)、高速公路、机场、开发区,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上,现金流为负,且不断萎缩,近期房地产企业好一点。这些企业每月都要借新钱还利息,流动性收紧,这些企业就可能破产,并且这些企业也很乐意破产,因为有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再变卖资产还可以从中大捞灰色收入,也可以避免继续向银行哀求资金,何乐而不为。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如果央行在下半月继续紧缩流动性,推测至少有两家以上的中型商业银行面临某银行60亿银行间贷款违约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发一发小型金融危机,可能有小型的商业银行破产或者说需要政府援助,估计山东或江苏背景的某银行,最近江苏地区占了中国新增不良贷款的50%,频现跑路潮,山东和浙江占了10%左右,光伏ed生物科技钢贸造船是重灾区,那些所谓高科技的基本都是靠骗贷靠银行承兑汇票过日子,特别是led,扬州尤其多.并且有可能将来导致将来更大的金融危机 流动性收紧如果持续6个月以上,将出现跑路潮、破产潮、经济大滑坡这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如果央行在对峙中输了,降准或增加流动性,那意味着更大的危机在酝酿中,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会刺激房价继续飞涨,加剧通货膨胀,更多的呆帐坏帐出现,更多的金融黑洞。 这就是中国的两难,央行和政府都在走钢丝,万一掉下来呢?地球上可没有那么强的保险绳能拉得住。

阅读更多

萝卜网 | 有些同学还没明白金融怎么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Shibor爆表央行淡定】对于中国的货币市场而言,2013年6月20日必将成为历史性的一天。当天,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罕见“爆表”:隔夜Shibor飙升578.40个基点,升至13.4440%的历史新高。其他品种除14天Shibor下降外,均呈上涨局面,并且期限越短,涨幅越高。当天,银行间市场哀声一片,要求央行降准的声音此起彼伏,市场似乎正用Shibor利率疯狂上涨来向央行“逼宫”。考虑到临近年中考核时点,若央行再不放松流行性,Shibor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但昨日央行通过继续发行20亿元央票,摆明了其不放松流动性的坚决态度。此外,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强调了“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种种的迹象显示,市场预期的降准、降息在短时期内,已几无可能。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 谣言层出不穷】20日上海银行间隔夜SHIBOR高达13.4440%创新高,面对市场资金告急央行20日仍发行20亿3个月期央票。随后谣言四起,中行被传资金违约,工行传被央行放水500亿,随后@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均称消息不属实。20日国际金价大跌逾6%;沪指失守2100点。 @金融行业网:铭记历史这一刻,隔夜回购利率30%! @陈子墨爸爸: 这是赤裸裸地对抗中央 @haitaode:银行没钱了? @郎咸平:【银行危机持续发酵】6月8号银行拆借利率暴涨一倍,各大主流媒体还找出种种理由解读,以掩盖银行危机的真相。今天6月20号,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创下历史新高,主流媒体终于噤声,人民网吐露了实情。 @荣剑2012: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前晚发生的银行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飙升,让人突然意识到银行的支付危机正在悄然来临。这和08年情况很像,在金融危机前夜还在担心流动性泛滥,在危机中瞬间就变成了流动性枯竭。@王瑛006说,这是政治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危机,我深以为然。政治观念混乱导致了这几个月来资金的持续外流。 《江城子·资金紧张》:你发央票我发狂,闹钱荒,债满仓。隔夜难求,抛券最心伤。烧香哭求逆回购,几时有?问周郎。一念头寸就发慌,天苍苍,野茫茫。Shibor疯狂,直线往上涨。垂死病中惊坐起,西北望,跪央行。 Mac的围脖 : 有些同学还没明白金融怎么了:有个富二代叫银行,他有个大老婆叫贷款、年长色衰,前几年他勾搭上一年轻漂亮二奶叫信托,后来又勾搭上小三券商、小四基金……一来二去,这些表外系列肚子都搞大了,一堆孩子都要富二代负责。他爹就不干了,赶紧给我过本份日子,不然我打断你的腿。 来自: 喷嚏图挂

阅读更多

福布斯中文网|中国政府正发动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

昨天,中国银行间市场的交易参与者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一天:钱,从来没有这么贵过。 早盘,各大商业银行同业市场的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创历史新高。短期资金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场内场外的资金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借钱,如同泥牛入海。中午11点左右,隔夜同业利率一度在25%的位置成交,而隔夜回购利率(repo)更一度达到30%。“把高利贷直接搬到同业市场了?”一位基金经理感叹。   与资金紧张相对应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暴跌,国债、央票收益率急升,交易所部分企业债跌幅超过1%。一位银行交易员说,多数机构早上只有一任务:平仓。连中小投资者都开始用闲置资金参与国债逆回购——有的品种年化收益已经突破20%。   利率之高,吓到了所有参与者,托管银行不愿轻易结算。大额交易延迟,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券款对付(DVP)交易延迟,最后交易系统再次延迟半小时关闭,给银行提供时间找钱——这已经是一个月来的第三次。   高度紧绷的市场环境下,一点点流言蜚语也会让局势失去控制:中国当地媒体21世纪网爆出消息,称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出借方四大行之一,如果中行违约,其严重性将远远超过此前传闻的光大银行违约。   晚间21点,中国银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否认违约,21世纪网接近12点时,撤回新闻并致歉,几乎同时,同在21报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下午资金已经以低利率从工行或国开行流出,相信是在央行指导下“维稳”。   在恐慌,谣言和绝望中,银行间交易市场的20日过去了,对很多银行交易员来说,今天大笔资金以惊人的利率借入,这也意味着过往积累的利润可能已经灰飞烟灭。   这场“钱荒”是从初夏6月6日开端的——那天,被认为是中国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突然飙升,隔夜利率从6日的5.98%飙升到8.29%,七天利率升至6.66%。   三年以来,中国短期资金市场的利率飙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年末季末或者春节,各大商业银行总会因为存款考核或者季节原因出现资金紧张——但极少在资金原本并不紧张的6月出现如此凶险从未出现。过去,每每遇到这样情境,中国央行都会投放资金,平抑利率。但是,事情开始变化。   消息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两个月前向各大银行吹风:“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过紧日子”。6月银行间资金开始紧张后,有关央行将恢复逆回购或动用SLO工具投放资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传闻不绝于耳,更传出“四大行逼宫央行投放资金”的消息,但央行依旧淡定的持续每日20亿央票发行(回笼资金)令所有期待这些“放水”的交易者开始绝望。   让利率飙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总理李克强两次讲话,6月8日和19日这位持有经济学博士的总理发表了“用好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观点——在讲话和随后官方媒体的解读中,明确传递出中国高层新的货币思路:放慢货币增长速率,迫使自己服务实体经济。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微博)点评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   “央妈变成后妈了”——在这样的预期下,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借款方:中小商业银行承受着最大压力,以高额利率吸纳资金,但在7月份会资金更加紧张的预期下,四大行也紧紧的捂住口袋,甚至进场争夺。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银行转股分红、企业财政缴款之时,月底直到7月。如果央行继续“冷眼旁观”,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将会继续。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2013难初夏的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紧张,是央行有意为之无疑,但其形成的原因依旧有许多猜测和推论,中国管理层和央行试图进行哪种“中国式去杠杆化”,乃至进行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解释不一,可归纳为几点。   中国政府出手整顿论:在第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全世界都清楚背后通过贸易套利的作法后,中国外管局20号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导致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环比降7成,基础货币供应出现了下降。而上半年清查银行间市场债券违规,暂停丙类户的“债券风暴”,让银行间债券的流动性再次趋紧。   热钱流出论:这个难以证实的说法几乎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5月以来,巴西、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股债汇市都遭遇重挫,资金正在撤离新兴市场的说法喧嚣一片,彭博报道,过去4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了3.9万亿美元。在中国高层主动调整的信号下,华尔街唱空中国的声音再起和人民币继续升值预期减弱,为热钱撤离的说法再次创造了语境。   美国东部时间6月20日,伯南克首次公布了QE退出的潜在时间表,这对于全球流动性的收紧,显然也影响到了中国资金市场。   央行去杠杆论:这是昨天晚上被提及最多的说法:中国央行在敲打“影子银行”。在08年之后,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大跃进。2010年,贷款风险被警示后,各大银行通过理财计划和买入返售持有了信托权益等资产,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准化资产。央行这次收紧,是对这些银行的“敲打”,逼迫他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降杠杆,去风险。   银行期限错配论: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微博)认为,有些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热衷期限套利,造成了短期借来的钱,投入长期资产中,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被投入到长期资产中,而因为货币乘数效应,长期资产又没有足够对应货币存放在各大银行。   另一种猜测是,在中国银监会8号文后,银行被迫动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恰逢这次资金紧张,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缺。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不过“演习”参与者们的表现,恐怕要令人失望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但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受到高利率吸引,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可能难以避免。发动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呢? 相关日志 2013/06/21 — 堪比雷曼恐怖的光大银行60亿元人民币贷款违约事件,揭开冰山迷雾一角 2013/06/21 — 蔡靖:中国必然危局将怎样拉开? 2013/06/21 — MRandson:金融危机七步曲 2013/06/19 — 童大焕: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013/06/17 — 东南亚债务激增或面临经济危机 外资“不惜任何代价”出逃 2013/06/11 — 经济风险拆弹的三项注意 2013/05/31 — 华尔街见闻:国际铜市的异象 2013/05/20 — 地方债超20万亿 业内称若楼市崩盘将爆发债务危机 2013/05/19 — 《华尔街日报》中国要主动“革命”以防危机? 2013/05/17 — 金融风险逼近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5173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 Shop Amazon – Top Holiday Deals Event

阅读更多
  • 1
  • ……
  • 7
  • 8
  • 9
  • ……
  • 30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黄雪琴 王建兵

五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主因是什么?主因就是您啊主席!

【网络民议】“今年夏天,你想收到什么礼物?”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