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

德国之声 | 反腐败和高房价下的“钱荒”

德语媒体于年底前关注中国两个行业的“钱荒”,一个是受政府反腐运动影响的礼品制造业,另一个是受房地产泡沫威胁的金融业。这两种“钱荒”虽然起因不同,但都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在线”(www.faz.net)日前在社会版发表了题为”在中国行贿 红色危险”(Bestechung in China Die rote Gefahr)的文章,指出:”在中国,一个红色的信封总是象征着里面有贵重的内容。生意伙伴之间用它来表达情感。现在红包被禁了:因为国家领导人从中嗅到了腐败的味道。” 作者在文章开头写道:”圣诞老人和圣婴耶稣都不会来到这里,但对于中国来说,新年到来之际也是赠送礼物的时候。按照老传统,人们会用’年终礼’培养和生意伙伴的关系、表达对上司的敬意和对朋友的感谢。人们在买礼物的时候也很大方,因为不用自己花钱。工作单位和政府机关会为这些礼物买单。但现在这种做法行不通了。自从党主席习近平一年前开始了反腐运动后,出台了一个接一个的禁令。首先是针对公职机关在宴请和出差时的浪费行为。现在,公家出钱为过节购买的礼物也成为被禁的目标。” 小礼物在中国早就“弱爆了”,会员卡、现金、代金券才是“王道” 文章写道:”对于政府机关,特别是国有企业来说,这些’小礼物’意味着一笔巨额支出。现在早就不流行传统意义上的茶、小吃、和烟酒作为礼物。人们在阳历新年以及随后的中国春节期间赠送的礼物变得越来越贵,越来越奢侈。这也催生了一个完全以生产包装考究的贵重礼品为主的工业。当许多政府机关和企业还在赠送茶杯和钢笔的时候。许多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花起公家的钱时更加舍得。中国媒体报道称,这些企业在年底时会购买大量昂贵礼物,这些单件价值数百欧元的礼物包括皮包、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iPad。” “官职越高,礼物越贵” 作者随后在 的小标题下关注中国腐败的另一种形式:各种专业会议。其中写道:”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许多年底举行会议的邀请。这些会议召开的地方大多都是旅游胜地,议程也安排的并不紧张。对于许多与会者来说,刚开始的签到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此领取的’会议材料’袋中会装着礼物。官职越高的人,礼物也就越贵重。” 作者观察到:”中国媒体对私人向官员奉送的巨额礼物报道甚少。因为很难证实,但其中确实涉及巨额资金。对于高层干部来说,他们更喜欢高尔夫球俱乐部,SPA的会员卡以及超市和网购的代金券。装有现金和代金券的’红包’,已经取代了名贵手表……手表行业最新公布的信息显示, 今年豪华名表的进口额下降了三分之一。 而且,中国生产小礼物的企业也怨声载道。就连日历以及贺年卡的销量也有所下降。不少观察家们讽刺说,中国今年的低经济增长率是由于政府发起反腐运动所致。” 文章最后写道:”今年,中国政府机关以及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们识时务,做法有所收敛。安徽的一些干部甚至公开美言自己不收’红包’的做法。四川省更是以安全起见,向党员干部的手机上发送短信,提醒他们注意新的节俭风气。” 银行”钱荒”依旧 不仅仅是中国各种礼品生厂商因政府取消购买礼品而”钱紧”,中国的金融系统也正在继续面临”钱荒”的考验。”法兰克福汇报在线”本周一以”钱荒–中国面临银行破产威胁”(Geldmangel In China droht ein Bankencrash)为题,关注中国各大商业银行面临新一轮资金紧张的局面。文章指出:” 虽然中国央行出手数千亿, 但市场利率仍然继续上升。人们对金融系统崩溃的担心情绪日益增加。” 中国央行要端平高房价和银行“钱荒”这碗水 作者认为:”如果中国的银行陷入困境,就有可能在本国引发金融危机。届时中国企业也会感到资金紧张。这不仅仅会让全球股市走低,也会让实体经济,特别是大量向中国出口的德国企业陷入低谷。” 文章随后分析称:”中国央行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它不愿意让银行破产,但另一方面也希望限制现金流量,因为太多的资金会让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继续上升。目前,许多人都担心出现房地产泡沫。所以,央行在12月份的前两周里收回了银行的部分资金。” 文章最后援引一位中国金融界人士写道:”‘它们(央行)了解目前的情况,但希望迫使银行在房地产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减少负债。’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曾报道称,中国政府机关已经勒令媒体温和报道,避免使用’钱荒’这样的字眼。” 摘编:任琛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透视中国“钱荒”

访谈及资料显示,中国领导层不仅面临如何转变经济模式的挑战,还需要化解因缺乏有效沟通而引发的各种传言。近期出现的市场震荡就和传言有关。 中国央行对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作壁上观,致使银行间利率在过去两周大幅飙升。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看到的一份内部会议资料显示,央行此举另有隐情:面对信贷增长失控,央行已别无对策。 不过,眼下围绕中国需求放缓的担忧本就吓退了一些海外资本,加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的政策暗示导致全球资金流逆转,因此中国央行与市场的沟通欠缺无疑更是加剧了全球市场的不安情绪。 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动荡,甚至有传言称,一家大型中资银行出现了支付违约。监管层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市场猜测和媒体过于猛烈的报道难逃其咎。不过,一些批评人士称,央行和一些高层官员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其笨拙的应对方式暴露出了他们在预见市场(国内外)如何解读官方行动方面缺乏经验。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中国问题专家Eswar Prasad表示,如果央行缺乏透明度以及与市场的明确沟通,那么再好的政策意图也会引发市场动荡。 而这是一个缺乏透明度的政府和党派需要面对的新领域。从过去两周“钱荒”事件的背后可以看出,中国领导层正在摸索抑制信贷飙升的办法,但又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后反而将“钱荒”问题引发的一些市场反应归咎于媒体报道。 据掌握一手信息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已责令对有关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Ltd.)无力偿债的市场传言进行调查。这可能意味着领导层正在寻找6月20日引发市场大震荡的消息源头。 中国国内及海外经济学家表示,自6月初以来,中国央行已试图要求中资银行将贷款撤离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包括信托公司、典当行、租赁公司及其他非正规贷款机构,这些贷款令本就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进一步承压。 为了敦促中资银行将贷款撤离影子银行,中国央行停止向银行间市场投放流动性,这实际上相当于倒逼正规银行调整贷款行为。 到了6月20日,中国领导层开始担心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失控。银行间隔夜拆款利率当天飙升至30%的高点。上海市场有传言称中国银行的一笔银行间支付出现违约,《21世纪经济报道》网站当天下午6点左右的一则报道也加强了传言的可信度。 据该报网站报道,中国银行在6月20日下午出现支付违约,因资金短缺延迟资金支付半小时。 当天晚上8点,中国银行发布澄清声明,称该行从未发生资金违约事件,而且当天按时完成全部对外支付。 中国银行还称,对于恶意制造和散步谣言的机构和个人,中国银行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不过,中国政府无意就此打住。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国务院总理马凯已指示中国相关机构就此事着手调查。 一位知情人士称,调查的重点在传言是如何开始的。此举将引发何种后续动作尚不得而知。 与此同时,据几位知情官员透露,中宣部要求国内媒体在报道流动性短缺时不要使用“钱荒”和“流动性匮乏”等字眼。 对于记者提出的置评请求,中国公安部、国务院、中国银行、《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中宣部的有关人士没有做出回应。 自2009年起,中国国内的债务规模一直在迅速膨胀,目前的局面已和欧、美、日、韩陷入衰退前曾经历过的信贷泡沫非常接近。今年春季,中国央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加大了监管力度,但似乎成效不大。 2013年前五个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52%。 据中国央行6月19日内部会议的纪要显示,6月份前10天总计1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合1,630亿美元)引起央行的格外关注,央行称这种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新增贷款中,70%左右是短期票据,而不是面向前景良好的企业或项目发放的贷款;其中大部分不会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银行可以更容易地绕过监管部门的信贷限制。 纪要显示,中国央行认为,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上述举动,是因为一些银行认为政府会在经济放缓时出台刺激措施,所以提前布局站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Citic Bank Co., 0998.HK, 简称: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China Minsheng Banking Co., 1988.HK, 简称: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Ping An Bank Co., 000001.SZ, 简称: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遭到了点名批评。 上述几家银行和中国央行的有关人士均未发表评论。 上述内部会议是由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主持召开的。张晓慧暗示,商业银行在遇到麻烦时不应当指望央行提供资金支持,就算经济放缓央行也不会放松货币政策。张晓慧表示,货币政策既不会放松,也不会收紧。 6月19日晚些时候,中国央行的决定得到了中国国务院的认可。国务院在央行会后发布声明称,将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 国务院会议传递出来的信号意义非凡,原因之一:声明中并未提到政府的目标是稳定市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Peking University’s 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副院长卢峰表示,这说明政府仍将坚持调结构路线,不会迎合市场对刺激政策的期望。 为使银行业认清这一点,央行在决定向金融市场注资的同时也向部分银行作出指示,据知情的银行业人士透露,央行的意思是:“钱在这儿,但要妥善利用”。 在这之前,中国央行因为在“钱荒”面前作壁上观而广受市场诟病,这促使中国央行出面缓解市场对流动性持续短缺的担忧。上周,中国央行连续三天发布公告,称中国金融系统总体流动性依然充裕,央行已向部分金融机构注资,必要时还将继续采取注资行动。 但央行的行动要发挥作用需要几天时间,因此未能迅速安抚投资者情绪。6月24日,中国股市创出近四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拖累亚洲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普遍走软。 在6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再度试图安抚市场。会议发布的一份声明出现了此前一周会议上没有的措辞,称政府必须“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央行和国务院的行动帮助降低了中国银行间基准拆借利率,7天回购利率周一从6月20日收盘时的11.62%降至5.45%,但仍远高于3%-4%的区间。分析人士预计,该利率将保持在高位,以向银行发出警示,促其调整贷款行为。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称,央行要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同时,也将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的总体稳定。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能否坚持这一计划可能还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表现。去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现最差的一个季度,多位分析师目前预计,中国在连续15年经济增速超出年度目标之后,这一次可能无法实现7.5%的全年增长目标。 巴克莱(Barclays)近期发表的观点尤为悲观。该行称,考虑到下行风险不断增大,中国GDP增幅未来三年可能降至3%甚至更低,不过任何硬着陆都会促使中国批准经济改革计划,进而带动经济显著反弹。

阅读更多

BBC | 英媒:中宣部下令媒体停止炒作钱荒

《金融时报》网上版署名文章说,中宣部向各地媒体和地方政府宣传部门下令停止炒作所谓“钱荒”的报道。 该报的欧阳德(Simon Rabinovitch)发自上海的文章说,中宣部上周发出指示,过去几天发给“报纸、电视台、地方党委宣传部,下令记者停止‘炒作所谓的钱荒’,同时报道中国市场资金充裕的信息。” 欧阳德说,中宣部官员定期就敏感政治议题向国家媒体发出指引,说明避免用什么字、报道怎样定调等。“可是,对财经媒体下指令的做法很罕见。” 欧阳德认为,最新的指示反映中央政府担心银行体系爆发现金危机后,市场出现混乱和恐慌。 据《金融时报》获得的这项文件内容说,“第一、我们必须避免恶性炒作。媒体应该报道和解释我们的市场有足够资金流动保障、我们的货币政策稳定、并非紧绌。” “第二、媒体必须加强正面报道,全面报道我们目前经济状况的正面,支持市场信心。” “第三、媒体必须正面地领导群众意见,即时和准确地以正面态度解释央行采取的行动和有关央行的消息。” 欧阳德说,一份大报的经济编辑在三天前收到指示,一位在北方大城市的电视制作人说,在星期一(7月1日)向员工传达了有关内容。 欧阳德说,报纸头条和电视报道中仍然出现“现金危机”、“钱荒”等字眼,不过报道内容看来已经淡化了。

阅读更多

【舒立观察】“钱荒”倒逼经济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应紧紧抓住产能过剩、去杠杆化问题,并进一步激发民间创业活力。所有解决方案均须从全球视角出发 近来银行间市场发生的“钱荒”,再次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严峻课题。如果说,此前决策者面临着要调结构还是稳增长的选择,如今,现实已经给出答案:只有调结构才能稳增长。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资金紧张风波表现为金融问题,根源则在于实体经济。正是由于实体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相当一批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大量资金才被迫空转,或转向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等非生产性领域。中国前五年或前十年那种依靠高负债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已经难以为继,现在进入了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阅读全文

阅读更多

证券时报|钱荒的背后是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教授: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6月份以来的钱荒潮,让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飙升,货币基金甚至出现爆仓的巨大压力,A股市场也是跌声一片。一边是央行的信贷投放总量并不低,一边银行却闹起了钱荒。那么,到底是钱荒?还是心慌?为何中国经济出现了“融资热、经济冷”的奇异现象?这波钱荒潮到底将如何演变?其根本原因何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钱荒的表面现象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月传统的资金面相对比较紧张的时间窗口带来,央行此次也并没有如以往那样“放水”缓解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信用市场的流动性错配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程度。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大量的或有债务。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这个体制的利。 钱荒的“表象” 刘煜辉认为,近期流动性紧张的表象是6月份传统资金面相对比较紧张的时间窗口,主要包括:第一,存款准备金清算补缴;第二,国企和银行上缴税金和红利;第三;央行开始加强外汇综合头寸管理(6月底商业银行外币业务的贷存比要求达到75%,有些银行需要买入外汇,增加了资金占用);第四,清查虚假贸易、挤压套息套利活动所引致的5月-6月新增外汇占款骤降;第五,债市整顿规范,比如银行的理财户与自营户不能进行资产对倒,所以季末很多银行需要提前准备头寸,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水平,所以这个季末大行的资金出来得少,央行如果也不及时释放流动性的话,可能会引起流动性紧张。 “这些因素都是时点性的、季节性的,往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的并不构成流动性紧张的必然因素。”在刘煜辉看来,以外汇占款为例,今年1-5月份外汇占款高达1.2万亿,但去年全年新增外汇占款不到5000亿,流动性再怎么紧张,也不至于到近期如此糟糕的状况。 此外,资金面紧张也与银行流动性指标的考核有关。很多银行都把理财产品设计到上半年最后一个月,以前银行的理财户和自营户有一个直接的资金对接,但新的规定出来以后,银行的自营户和理财户不能有直接的资金对接,理财产品到期,对银行的备付金提高了要求,银行不得不要准备头寸。与此同时,银行的理财户和自营户不能进行直接的资金对接,大银行出的钱就减少,甚至还要借钱,但整体上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水平还是不错的,至5月底全部金融机构的备付金水平(1.7%)并不算特别低,比2010年三季度1%的备付金水平要好很多,彼时流动性也没有紧张到今年6月20日的程度。由此可见,上述这些因素都不是流动性紧张的必然因素。 “流动性紧张的直接因素似乎是央行没有及时对冲上述所讲因素的影响,其实也不然。”刘煜辉认为,今年6月1日至21日央行向市场净投放的资金量高达2800亿,去年整个6月份央行的净投放是2300亿左右。今年6月份外汇占款新增可能比较疲弱,但去年6月外汇占款新增不到500亿,这也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两相比较,今年市场流动性的紧张程度和去年同期不至于差别如此之大。 信用市场流动性错配严重 “钱荒反映了整个信用市场的流动性错配可能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存在硬着陆的脆弱性。”刘煜辉表示,最近两年,影子银行信用膨胀非常厉害,一些机构用短期资金去支撑长期资产,严重依赖银行间同业拆借来支撑长期的资金业务。在经济处于向上的周期时,流动性错配的问题可以被掩盖,因为企业利润和盈利能力相对比较强,能够承受更高的利息压力,企业取得的收入只要能高于短期借贷成本,就不至于发生资金链断裂,尽管杠杆还在不断放大,这种模式仍然可以持续。但一旦经济转入下行周期,企业资产收益回报下降,短期负债不断到期,长期资产的现金流转差不能够覆盖短期负债的成本,流动性紧张就会凸显出来。银行的第一种选择就是举借新债偿付本息,这就要求央行保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条件。由于市场充斥着借短钱的融资客,如果这时候央行不放流动性,利息就会快速飙升,错配的亏损就会越来越大,高利息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经济会加速下行,资产价格也可能崩溃;二是折价转卖资产,资产价格如果因此而快速下行,必然是经济硬着陆的发生。 “长期资产的收入无法覆盖短期融资的成本,债务融资的庞氏特征就显现出来。”在刘煜辉看来,中国已经出现了债务融资的庞氏特征,经济增长的名义速度显著落后于信用膨胀的速度,企业投入资产的回报率不能有效覆盖债务成本,企业需要借新债还旧债和交税, 今年总需求衰退这么厉害,1季度经济增长的环比下降至6.4%,但利息还上升,哪里来的货币需求?如果货币需求不来自于实体经济活动的话,那么只能是来自金融层面,即债务存续产生的需求。 刘煜辉认为,6月份以来,央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给市场传递出的明确信号,意图是警告、震慑,提醒银行注意流动性管理,打压市场的风险偏好,这些政策信号都值得肯定。未来商业银行会更加谨慎地管理好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防控日益严重的流动性错配风险。1994-1995年的墨西哥以及1996-1997年的东亚经济体后来受到严重外部冲击的内因,主要就是在于这些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当时都累积了相当程度的流动性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的风险。中国目前这方面都很危险,6月份的例子说明,政策面稍微收紧,整个信用市场的流动性非常脆弱。 为何“融资热、经济冷” 当货币运行效率下降,信贷投放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就会逐步下降,哪怕市场整体信贷投放并不低,经济增长也会趋缓,这就是今年出现的“融资热、经济冷”现象。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同比多3.12万亿元。再加上同业净债权投放的信用1.98万亿,信用总投放11万亿,即便如此,经济增长仍然相当乏力。以一季度为例,今年一季度6.16万亿元社会净融资的投放,经济同比增长7.7%,环比下滑至6.5%,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刘煜辉认为,首先,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重复计算可能存在。如在现有金融双轨制的背景下,国有经济部门和大企业能获得大部分低成本信贷资源,也可以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低息债券和企业债获得资金,然后再通过委托或者信托贷款的形式通过银行进行跨企业的信贷活动,从中获得利差收入。这些资金最终主要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其次,票据空转来虚增存款也是近年来银行应对“冲时点”的常用手段,如此一来,一部分信用实际上是被虚增出来的。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实际上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很多信用投放实际上是通过银行的影子业务或影子银行进入了地方融资平台和地产领域,但这些信用投放实际上并没有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活动中反映出来,恐怕相当部分资金只是在维持存量债务的存续,滞留在偿债的环节。”刘煜辉认为,实际上,一些企业存款增加的用途是存在疑问的,比如每年新增的企业存款占社会净融资的比例从2002年以来显著下降,在2008年以前平均在60%以上,而2012年已经滑落至28%,尽管2012年社会净融资高达16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超过30%。每年虽然社会净融资规模巨大,但形成增量的部分越来越低,很多信用的投放是维持存量债务的存续。其结果就是货币投放虽然加大,但货币周转的速度并不高,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不断加码的信用投放。以2012年末非金融部门的存量债务规模(114.8万亿人民币),假设以年率5.5%-6%计息,1年利息支出6.3-6.9万亿。这一年中还会有本金的偿付,假设中国的本金偿付非常宽松,所有到期债务都能展期,光利息支出占社会净融资的比例就会超过1/3。 真正的风险是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 刘煜辉还认为,长短端利率倒挂不可持久,因为被“冰封”的银行间市场必然传递到借贷市场,接下来很可能是经济跳水,资金链断裂,违约大面积出现。如果央行不去修正长短端倒挂,那就一定是市场机制去修正,即经济硬着陆,届时央行可能被迫再释放流动性压短端利率下行。 中央银行的意图充分可以理解,具体操作可以商榷。通过流动性冲击可能并不是控制信用扩张的最佳方法,宏观经济的固有症结更难以依靠对金融市场的简单约束而解决。金融系统内生的正(负)反馈机制可能会显著加大系统性风险。 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大量的或有债务。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这个体制的利。 这是这次流动性冲击背后真正风险所在。 如果这次调控仅是抑制增量,那货币就不可能收得太紧,高利息不可能拖太久(高利息下资产下行将引致经济的硬着陆),因此存量还得靠庞氏融资续着,这样争取以时间换空间; 如果敢动存量,意味着违约和银行坏账就允许出现,允许企业破产重组,这可能要准备经济提前着陆(经济短期可能下行的幅度很大甚至衰退),经济将向死求生,但长期看应该是好的。 结果会怎样?不知道。一切取决于宏观层对经济下行容忍的底线。 相关日志 2013/06/26 — MRandson:说说“钱荒” 2013/06/24 — 信贷扩张背后的隐忧 2013/06/20 — 逼宫?!中国银行间基准回购利率盘中逆天创历史新高 2013/06/20 — 中国现金收紧程度恶化 央行货币政策或面临重大转折点 2013/05/29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是日元贬值最大输家 2013/05/25 — 李稻葵:以邻为壑的安倍经济学 2013/05/24 — 日本机电产业,日元飞速贬值也高兴不起来 2013/05/22 — 庞氏骗局、货币幻觉和资产泡沫 2013/05/17 — 商务部暗示日元贬值可能影响对日出口 2013/05/14 — 中国出口商或成日圆贬值的最大输家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5204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 Shop Amazon – Top Holiday Deals Event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