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

Global Voices | 美国的间谍计划 令欧盟大为光火

自从艾德华・史诺顿(Edward Snowden)揭发了美国情报单位的《棱镜》计划,欧盟的批判声浪便不断高涨。 《棱镜》计划主要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或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telligence)等机构,无需取得法院同意,即可进入世界上任何社群网络。 据称 微软、Google、Yahoo、脸书、美国线上(AOL)、苹果和Paltalk等公司,都曾提供协助。美国政府辩称此计划是为了对抗国际恐怖主义,而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斯・亚历山大(Keith Alexander)也声称棱镜计划“ 已预防数十起恐怖攻击行动 ”,然而他并未提供任何疑似攻击行动的相关细节。 反观2013年2月,由于Google拒绝配合欧盟严格的 法律规定 修改其隐私权政策,欧盟决定以保护公民隐私的名义 制裁Google 。同时,欧洲委员会副总裁Neelie Kroes也在欧洲议会提案,研议确保网路中立的相关措施。根据 eldiario.es  的报导,来自荷兰的Neelie Kroes表示: 图:艾德华・史诺顿。照片取自Periódico Mundo News的推特发文。   他们将禁止网际网路服务供应商从资讯流撷取讯息,也将规定只有在法院命令下,才能监听和拦截电话、网路。 在此有必要引述 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 第七条与第八条: 第七条:个人与家庭生活 人人均有享有个人与家庭生活、住居及通信隐私被尊重的权利。 第八条:个人资讯之保护 人人均有权享有个人资讯之保护。 此等资讯应仅得于有特定明确目的时,且在资讯所有人同意或有其他法律规定之正当依据下,公平地被处理。…… 同时,另一个广受讨论的问题是:美国可能利用棱镜计划,窃取北美企业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 就在史诺顿揭密后几小时,欧洲议会在6月11日发表声明, 严正批评美国的监听计划 。荷兰籍的自由派欧洲议会议员Sophie in’t Veld表示: 我们愧对欧洲人民,我们应该感到羞耻。 另一位绿党籍的欧洲议会议员Jan Philipp Albrecht则批评美国:   这不仅是资料保护的问题,还攸关民主和法律的角色。民主和法律是无法容忍针对公民的全球性大规模监听行为。 而欧洲自由民主党团的Jaroslav Paška表示:   很遗憾我们的美国夥伴做出这种偏执行为。 Paška讲出了许多欧洲人的感受。几十年来,欧洲人看他们的国家支持反恐,可以不靠侵犯 公 民隐私就搞定这种重大问题。如同网友 setabense 在 El País撰文谈棱镜计划 ,他提到: Luo Jie's cartoon appearing on the Daily Paul webpage 对我来说这种作为是不对的,他们真是个窝囊废。他们假借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不管你是不是恐怖份子就窃听所有电话,侵犯人们隐私。 6月10日,欧盟执委会司法执委Viviane Reding去信美国司法部长,要求详细说明棱镜计划。根据  El País 网站的消息,Reding女士在信中提到:   现在情势相当严峻,大西洋此岸已涌现严正关切的声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贵单位在星期五准时提出具体回覆。欧盟执委会有责任向欧洲议会解释,欧洲议会很可能将根据你们的说明,全面评估你我横跨大西洋的两国关系。 Reding女士提及双方争议许久的自由贸易协定,也谈到多项合作协议。但重点是,美国是才是这些协议的实质受益者。譬如欧盟将资金流动情形和飞航旅客名单交给美国,但欧盟成员国并未共享这些资讯。 6月14日星期五,美国与欧盟在都柏林举行年度双边会议,会议结束不久后,欧盟执委会Reding执委在 她的Twitter 上写道:   ( @VivianeRedingEU ) 国家安全观念并不等同于“恣意妄为”:国家无权进行不受限制的秘密监听。 #PRISM 对此网友 Silviu 回应: @SinedioMD :  @VivianeRedingEU 这个嘛,他们当然有权这么做,“他们无权”这话我才不信。况且,美国干的已经是战争行为了。 在双边会议的 会后记者会 上,Reding执委表示: 棱镜计划监听的对象,是涉嫌参与恐怖活动与网路犯罪而接受调查的非美国公民。…该计划遵守美国法院命令,并接受国会监督。 …召开一个短期会议,邀集美国与欧盟的国安专家,共同厘清尚待处理的问题…  图 网友模仿Facebook的隐私权选项画面,充满讽刺意味。图片引自Kim Dotcom的推特发文。   虽然Reding女士的口气已趋缓和,但是欧洲人仍不免质疑,美国政府究竟以何种标准“辨识”恐怖分子,而搜集到的无用资料又将被如何处置。当专家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不妨浏览 这个网页 ,看看除了几家配合棱镜计划的网路服务公司之外,还有哪些尊重使用者隐私的公司可供选择。   译者:Tess Yeh 校对:PaoJ 作者 Lourdes Sada · 译者 GV 中文化小组 · 阅读原文 es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plus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阅读更多

BBC|日媒:上海失踪华人教授“涉间谍罪”

朱建荣因常接受日本媒体采访,被视为中国代言人 日本共同社星期三(9月11日)引述多个中方消息来源透露,迄今为止失踪超过50天的在日华人教授朱建荣因涉嫌在中国违法收集情报,已被中国国家安全部以间谍罪逮捕并接受调查。 报道说,朱建荣今年以学术研究的名目,在中国从事调查活动时,与多名中国军方人士会面、询问详细的军事情报,特别是与海军有关的情报,令中国怀疑他为日本收集中国军事情报。 《产经新闻》驻北京记者周三引述多名中方人士透露的消息报道,也是指朱建荣涉嫌收集中国政治和军事情报的间谍罪。 受中日关系影响? 共同社的消息来源称,朱建荣从7月17日以来被中国软禁,但不排除属于中国对有影响力的学者、活动家实施“再教育”后释放、不立案的可能性。 而《产经新闻》在北京得到来自中国当局的消息是,预计朱建荣经调查确认嫌疑后,将被正式逮捕。 《产经新闻》引述的中方消息说,朱建荣到去年为止作为在日华人教授组织的代表时,存在接受日本政府提供的资金援助来换取他收集中国政治、军事情报的嫌疑。 共同社和《产经新闻》各自引述的消息都同时指出,朱建荣的案件与中日关系恶化有关。消息说,如果在往常他的这些行动可能不成问题,现在问题被放大了。 共同社的报道说,“中国当局对朱建荣的调查活动比往常敏感了许多”。《产经新闻》的报道说,“这也含有向在日本的中国人学者警告‘不要与日本政府持有亲密关系’的意思”。 “代言人”的挫折 1957年生于上海的朱建荣因娶日本人为妻,1986年离开工作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到日本、成为日本总合研究所开发机构研究员,后辗转日本学府。 他失踪前是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同时因他常在日本电视台等公共传媒露面、解释中国政策,被日本社会广泛视为中国的代言人。 共同社周三指出,朱建荣在日本虽然已经定居27年,但仍持中国国籍。 约两年前起,朱建荣减少了出镜率,此后他也一直保持低调。 今年7月朱建荣失踪后,当时日本有影响力《周刊新潮》引述日本外务省中国课官员的话说,外务省官员与朱建荣只是吃饭、交换意见,并不曾给他钱,“可是超出我的范围是否有就不知道”。 《周刊新潮》指出,该名官员的话很微妙。 《产经新闻》周三则指出,中国社科院前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金熙德08年因为透露当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的社科院分析等,被怀疑向日本政府泄密,09年被捕后,判刑14年。 (责编:伊人)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法广 | 法国报纸摘要: 北京的网络间谍亦不容忽视

网络间谍活跃 北京常遭指责 引起全球热议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应受尊重与保护的斯诺登事件爆发后,中国或许从中获利,因为以前只要一提到网络袭击,中国就不免受到质疑,如今美国却变成了众矢之的。 不过,《回声报》驻北京记者格雷希雍(Gabriel Grésillon)发表文章说,此刻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也不容世人忽视。 作者首先提到,今年初来,美国反复地指控中国电脑黑客入侵美国政府与企业的电脑,以窃取情报,其中又以麦迪安特网络安全公司2月称有中国军方涉入的报告最为显著。当时,这份报告指控7年来攻击美国115个单位的黑客来自上海浦东的一栋12层高大楼,编号为61398小组,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随后在5月份,美国国防部再度发表报告称,中国网络间谍盗取了精密武器设计资料,促使华盛顿就网络安全问题加大对北京施压的力度。 文章接着写道,一间德国机构-德国联邦宪法保护局-评估中国的间谍活动相当活跃,现在特别又是针对网络领域,据估计,德国受害的企业其损失每年高达好几十亿欧元。 至于在中国,国民本身也是电脑黑客严密监控的对象。许多敏感词一律遭到屏蔽,例如与西藏或新疆暴力事件有关的搜寻结果,条目总和自动显示为零。在中国,人人都已经将可能被监视或监听看成做家常便饭了。 香港“七一”大游行要求更多的民主 有关香港“七一”大游行,《十字架报》的国际版对此作出报道。报道称,香港回归中国16年后,泛民主派人士在“七一”当天成功号召了数十万民众上街要求立即普选,而不要等到2017年才开始。据悉,昨天的大游行在大雨中进行,却不减民众参与的热情,除了敦促普选,示威者也要求被视为是北京傀儡的特首梁振英辞职。 报道续称,抗议民众高举着“立即普选、狼英下台”的横幅标语,同时也有不少人挑衅地挥舞从前英属香港的旗帜。据悉,一些来自中国内地的旅客在一旁吃惊地观看着港人要求民主的大游行,他们表示在内地这是不被允许的行动。 《十字架报》指出,如果说每一年香港都会举行庆祝回归中国的大游行,那么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大游行的庆祝性质逐年降低,但要求实质民主的呼声却不断地提高。另外,目前仅有百分之33的港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创下1998年以来的新低。香港人民认为在所谓的“一国两制”下,当地的自由与民主皆在倒退当中。 中共7年内强行迁移1/3藏族牧民 在《解放报》国际快讯栏目中,登出一篇该报驻京记者格兰侯(Philipe Grangereau)的文章。该文指出,依照人权观察组织报告,7年中,北京以“重新加强政治管理”为由,强制超过2百万等同于三分之一的藏族牧民从原居地迁移到他乡。人权观察批评中国政府说,强行迁移的政策危害中国西南部上百万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生计。该报告提到,许多藏族牧民被迫宰杀他们的牲畜与遗弃居所,搬迁到城镇中新造的移民社区里。 文章引述人权观察报告称,中国强行迁移藏族牧民是有计划而为,自治区的地方官员手中握有迁移的份额,必须按中央指示去完成。就算当局对被迫迁居他地的藏民发放补助,但实际上,不懂汉语与缺乏谋生技能的藏族牧民来到新移民城镇里只能自生自灭。接下来,中共当局还准备派遣“政治工作小组”进驻到西藏自治区内的5000个村镇,对藏民继续宣导中央政府的政策。 那藏民的反应又如何呢?文章总结说,在最近四年当中,117位藏人采取自焚的方式来抗议中共统治,其中至少90人送医不治死亡。换言之,生活在中国藏区的藏民对他们缺乏宗教自由、语言与文化又不得善加保存,藉由自我牺牲做出无言的抗议。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傅希秋否认“间谍软件”指控 称陈光诚早被NYU惩罚断粮

华盛顿 — 在中国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被纽约大学(NYU)限期离校事件迅速成为新闻热点几天之后,又出现了惊人的事态发展。陈光诚在纽约大学的导师孔杰荣(又译科恩,Jerome Cohen)指称陈光诚的朋友和支持者、对华援助协会会长傅希秋牧师把装上间谍软件的手机和电脑提供给陈光诚使用,试图跟踪监视陈光诚。傅希秋牧师否认这项指控,反指这位法学教授试图挑拨离间,并称已经向联邦调查局报案,要求彻底调查。   路透社报道,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说,陈光诚的朋友和支持者傅希秋牧师去年5月曾提供装有跟踪监控间谍软件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给刚到美国的陈光诚使用。   路透社的报道引述孔杰荣教授和另一个消息来源称,纽约大学技术人员在别人赠给陈光诚的一个平板电脑和几部智能手机中发现了暗藏的 “间谍”软件。报道说,其中一部手机和平板电脑是由参与协助安排陈光诚赴美行程的美国对华援助协会会长傅希秋的太太送给陈光诚的礼物。   报道说,孔杰荣指出,送礼物的人本来是应该帮助陈光诚的,却给了陈光诚一匹“特洛伊木马”,用来秘密监视陈光诚的行踪,为了达到政治目的。   正在北京访问的孔杰荣教授日前曾就陈光诚批评纽约大学屈从中国政府压力一事发表评论说,“你不该咬给你喂食的手。”   傅希秋牧师领导的基督教维权团体、设在德克萨斯州的对华援助协会发表声明说,该协会对报道所说的两部设备上所谓的“间谍软件”一无所知。声明表示,由该协会支付电讯公司服务月费并无偿借给陈光诚使用的一只苹果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都是新买的,为了方便陈光诚一家跟中国国内的亲友联系,在苹果软件商店装上并开通网络电话Skype账户,然后由傅牧师的太太蔡女士在陈光诚一家抵达纽约那天带到纽约大学,亲自交给该校一位相关的员工。   傅希秋对美国之音表示,他未能在陈光诚刚到美国的时候赶到纽约是因为他当时在外国旅行。他表示,5月19日陈光诚一家到达纽约那天,外界人士一律不准见陈光诚和家人,他太太就把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两件礼物交给校方人员,请他们转给陈光诚。傅希秋说,他太太第二天获准上楼会见陈光诚、袁伟静夫妇和孩子时,手机和电脑还没有转交给他们,但是几天后,袁伟静打电话过来说,原来装好的Skype不见了。   他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送过去的时候,当天晚上有一个晚上是在别人手里,在科恩教授的助理手里。这是非常清楚的。后来做没做什么动作,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作为朋友,我们还需要装什么 监控软件么?我们监控他们干嘛呢?我们随时可以联系。现在这种指控,我就是觉得很诧异。最主要的是,我认为,监控别人,这是一个构成刑事罪名的指控,早就应该报案,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来啊。”   傅希秋认为,纽约大学方面在他所说的屈从中共压力、赶走人权活动人士陈光诚的事情上没有做出清楚的交待,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间谍软件的说法,显然是为了扰乱公众视线。傅希秋牧师披露,陈光诚因为不接受校方在言论和政治活动方面限制而遭到不断升级的惩罚,去年11月陈光诚在纽约大学学习不到半年的时候就被校方切断其生活费资助。   他说:“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纽约大学应该交待,即使是它说的所谓的一年的奖学金,为什么半年不到就开始停了?尤其是刚来的这段时间,这种压制,这种限制,这种对媒体,甚至包括国会议员,还有好莱坞电影界要拍电影跟他的联系切断,他们应该做出交待。我这边有非常明确的事实证据的。”   这位关注中国人权和地下教会的对华援助协会创始人表示,他已经向联邦调查局报案,要求彻底调查手机和电脑间谍软件之谜。他说,联邦调查局已经承诺会展开调查。   纽约大学校方和陈光诚目前都无法联系。陈光诚一家6月22日到台湾访问,定于七月中返回纽约。陈光诚一周前通过律师事务所发布声明后没有公开发表任何评论。纽约大学坚称陈光诚在该校的访问学者身份只有一年,并对陈光诚指称该校屈从北京压力的说法表示失望。   美国之音记者 叶兵华盛顿报道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BBC | 陈光诚收到“间谍软件”礼物再惹争议

据报,在陈光诚所收到的这些礼物中,至少有两部装置里面被装上了跟踪和监控的软件。 中国山东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与美国纽约大学是否面临中国压力而“请陈光诚离开”的争议之际,又传出陈光诚被“监视跟踪”的报道。 英国路透社报道,在陈光诚去年抵达纽约大学后不久,他就收到其支持者送来的iPhone苹果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iPad)等礼物。 路透社的报道引用陈光诚的导师、纽约大学法学教授孔杰荣(Jerome Cohen)以及另外一位消息来源说,纽约大学的技术人员发现陈光诚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的礼物中被装置了“间谍”软件, 可以跟踪和监视陈光诚的通讯和地点。 报道说,其中的一部手机和平板电脑是由参与协助陈光诚美国行程安排的美国对华援助协会负责人傅希秋的太太蔡伯春送给陈光诚的礼物。 孔杰荣说,纽约大学的技术人员很快就发现,这些机器中被装上了隐蔽的间谍软件。 路透社引用孔杰荣话说,这些人本来是应该帮助陈光诚的,却给了陈光诚一匹“特洛伊木马”,使他们可以秘密监视陈光成的行踪。 据悉,平板电脑在经过“清洗”之后应陈光诚的要求还给了他。而这一事件当时也没有被公开曝光。只是在最近陈光诚与纽约大学有关陈的去留压力争执中才被揭示出来。 傅希秋回应 在被问到有关此事时,傅希秋对路透社表示,在陈光诚抵达纽约后,为了通讯方便,他的太太的确送给陈光诚两部苹果装置,即一部平板电脑和一部手机。但他说,这还是他首次听到间谍装置之事。 他把这一指称称之为“荒唐”,“好像一部007间谍电影一般”。 傅希秋表示,他们知道陈光诚家人在抵达纽约后需要跟中国的家人取得联系,因此送给他们一部苹果手机和电脑。 纽约大学和陈光诚就他的去留问题各执说辞 傅希秋在星期四(20日)表示,他就此事询问了他公司的技术人员,他的技术人员告诉他他们敢百分之百肯定他们除了在平板电脑中装了一个Skype帐户外,什么也没装。 除此之外,他的技术人员只是做了一些基本的常规调试,比如启动手机和电脑。 傅希秋还说,他们做的一切都是透明的,没有任何隐藏。 孔杰荣和另外一消息来源则表示,他们相信这部手机和电脑中被故意装上了跟踪装置,但是无法确定是否有其它的合理解释。 但据一位与陈光诚工作过的媒体顾问马克说,傅希秋送给陈的苹果电子装置在被交给陈之前曾被纽约大学拿走过。 马克在一封电邮中说,傅希秋送给陈的苹果装置是崭新的,纽约大学没有理由对此进行检查。 据孔杰荣说,陈光诚在到达纽约后不久曾被告知,他自以为是自己支持者的人很有可能监视他。陈光诚为此感到非常“愤怒”和“难过”。 尽管如此,陈光诚还是继续和傅希秋一家来往,孔杰荣表示那是陈光诚的权利。 孔杰荣说,安装间谍装置的人无疑希望操纵和控制陈的行踪,并想知道陈光诚所得到的秘密建议等。 但那位未授权对此事发表议论的消息来源还告诉路透社,除了傅希秋家人送给陈光诚的苹果装置之外,陈光诚所收到的另外至少3部电子装置也被发现装有令人可疑的软件。 相互指责 纽约大学的发言人贝克曼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称不了解任何细节,但表示他曾听说过此事。 陈光诚的一些支持者指称纽约大学的人员试图控制陈的行踪,并不让人接近陈光诚。对此纽约大学给与否认。 包括孔杰荣在内的纽约大学人员反击说,一些陈光诚的支持者试图操纵陈光诚,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路透社就此联系过陈光诚,但无法得到他本人的置评。 陈光诚早些时候发表声明,证实他将离开纽约大学,并称这是中共“强大的压力”所导致。 陈光诚2012年4月逃出在临沂家中的软禁后,于同年5月抵达美国,并成为纽约大学的访问学者。 纽约大学此前否认了遭到北京施压的说法,并称陈光诚的访问学者身份原定最多持续一年。 (编译:凯露 责编:李莉)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