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苏维埃劳改营中的“苏维埃人”

这是共产主义美学的经典场景:我们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中经常看到那唱着歌冲向死亡的镜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中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学员们唱着《我们的一生漂泊四方》冲向德军阵地。所不同的是,这个故事里罢工者们面对的正是“革命者”的子弹。在苏德战争的初期,德军也经常遭遇绝望的失去退路的苏军类似的冲锋;苏联人应该去怎样面对德国人的机枪,就能够怎样面对内务部的机枪。     苏维埃劳改营中的“苏维埃人” ——对《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阅读   荐书人 /李昌懋(复旦大学)       “你们没有权利在冰天雪地里脱去人们的衣服!你们不知道刑法第九条!……” 他们有。他们知道。只有你老兄还不知道。 “你们不是苏联人!”中校大叫道。“你们不是共产党员!” 法典的条文,沃尔科夫依还能容忍,可是这句话却使他像闪电似的发起火来,脸都气歪了:“禁闭十天!”——《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23页。 一 当然,索尔仁尼琴的这部成名作不是为了塑造“苏维埃人”的形象;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一天》发表的前后,对于舒霍夫这个形象的肯定,却大多是由于他的‘农民身份’和‘劳动素质’。”而据说赫鲁晓夫对本篇,“最喜欢的也是‘伊凡杰尼索维奇怎样保护了灰浆’的劳动场面”,显然,这篇小说被批准出版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苏联当局反对“斯大林主义”的需要,更不是因为艺术技巧上的特出;正像索尔仁尼琴自己所说:“甚至不是诗歌,甚至不是政治决定了我的小说的命运,而是一种真正的乡下人精神。” 索尔仁尼琴认为赫鲁晓夫和舒霍夫分享的这种精神特质叫做“乡下人精神”,对此赫鲁晓夫是显然不会同意的。西蒙诺夫说:“这些被监禁在一起的人不是别的,而只不过是我们的社会的一部分,它是从这个社会上被血淋淋的撕下来并囚禁在劳改营里的。”既然如此,这些人也就依然带着“我们的社会”所应该拥有的那一种伟大品质;而这部作品也就可以用来说明,即使是在被“血淋淋的撕下来”的部分里,苏维埃社会所也造就了一批“苏维埃人”——社会主义新人。 赫鲁晓夫和西蒙诺夫们(他们当然都秉持当时苏联社会的主导观念)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是不是一种纯粹的歪曲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毕竟索尔仁尼琴理想中的“乡下人”和赫鲁晓夫理想中的“苏维埃人”在其最高意义上都不存在于俄罗斯大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所以先得在理论上确认二者的区别。别尔嘉耶夫早就指出过,从第三罗马存在一条直通第三国际的大道;保尔一类人物形象的圣徒精神也不用多说:都要忍受苦难,救赎大众。 我以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乡下人”只有和精神贵族复合时才能代表完整的俄罗斯精神;而“苏维埃人”则要同时承担两个角色:他是自己知识的终极对象,他要用高贵的精神和伟大的哲学去激发自己的天赋良善。马克思评价法国农民的名言“他们不能表达自身,他们只能被表达”正是俄罗斯知识分子们面对农民的潜台词,而索尔仁尼琴的这部小说中恰恰是以作为“乡下人”的可见主人公和叙述者的复合完成了本书的主旋律,因此这故事里的舒霍夫确实是带着一种“乡下人“气质。 二 然而,我们以上讨论的只是索氏和自己主人公的意识形态上的“共谋”,索氏可以让舒霍夫为自己的主题服务,但只要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就不得不让他的作品渗透进某种时代精神。马克思论巴尔扎克的话我想已经无需再被引用了,卢卡奇据此建立了他宏大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当他在晚年谈及本篇小说时,举出了当全体劳改犯被叫回营房时,舒霍夫冒着卫兵发怒的危险也要砌完最后几块砖,并且在临睡前回忆起这一点时依然感到很高兴的例子,认为这个情节标志着即使在劳改营这样残酷的环境下,作为创造性活动场所的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也依然存在。的确,这里的砌墙劳动对舒霍夫的切身利益是完全无补的,因此这里的“热爱劳动”的对象是纯粹的“劳动本身”。而且即使只是从宏观上我们也很难相信纯粹的奴隶劳动能够造的成西伯利亚的那么多座新城市和厂矿道路。但是,对这种热爱不仅可以做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也更可以做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舒霍夫只是在被“抛入”这种生活后选择承担责任,从而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本质;劳动在这里只是一种抵达本质的中介或对存在周围的空虚的填充物。不过,不论是卢卡奇的读法还是存在主义的读法,都启发着我们能够也应该对这一文本进行一番别样的阅读。 三 除了卢卡奇举出的例子,在这篇小说里是否还存在“苏维埃人”的影子呢?如果把一个“苏维埃人”投入苏维埃的劳改营,他将以什么方式捍卫自己的信仰?在这部小说里是否有着这样的人物?索氏对这样的人持有怎样的态度?有趣的是,在索氏的文本中寻找“苏维埃人”是一场三重性的历险,而一旦成功也将提供三重的反讽;因为这样的人物之存在对于索氏来说是越位;对于人物本身来说是失位,而对于苏联当局来说则是一种错位。 本文篇首引文中指责看守“不是苏维埃人(即‘苏联人’)”的,是一位前红海军中校布伊诺夫斯基。在对看守喊叫之前,他只出场一次,却已经表现出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布伊诺夫斯基从厕所回来了,他好像有点幸灾乐祸地嚷嚷起来:‘喂,坚持住,红海军水兵们!准有零下15度!’”别人眼中的“幸灾乐祸”正是他乐观的体现,因为他自己并没有自外于这“灾”和“祸”,而称大家为“红海军水兵”,也正说明他不认为劳改营的环境和军营中有本质的不同,而是把囚徒们视为同“红海军水兵”们一样的具备主体性的人。他按照“苏维埃”的标准来看待一切,所以他不能容忍那些和刑法等原则不一致的行为,但对于制订了刑法的人却抱有充分的信心。在早上的争吵后,他没有因此改掉“喜欢发议论”(p24)的习惯,而继续评论天气,“他越来越衰弱了,两腮也塌陷了,可是精神很好。”这是苏联主流小说中常见的描写,只不过一般是在讲疗养院或医院中的身残志坚的革命者罢了,而这里可是劳改营。 当然,布伊诺夫斯基中校不是圣人。他“已经养成了指挥别人的习惯,他对所有的人说话,都像是在发号施令。”但是这一评价是紧接着海军中校让费久科夫不要再检烟头来抽之后,中校并不傲慢,只是有点清高。在随后的砌墙劳动中,他充分展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价值观。“海军中校这个人把在劳改营里干活看成是在海上出勤: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近一个月来,他已经瘦多了(第二次提到瘦了!),可他还是卖劲儿干活。”不仅如此,他还抓着费久科夫的领子叫他干活——“抬沙子去,混蛋!”当舒霍夫用老祖宗证明太阳最高的时候是中午时,他却抢白说苏维埃政权的法令让太阳最高的时候成了一点, 这段对话点明了在舒霍夫和中校心中最具权威性的东西分别是什么。 在午休之前,作者虽多次让中校出现,但都是漫画式的匆匆宕开几笔。在午休中,作者给中校整段白描作为特写。这时的中校“感到周身疲乏”,“而五分钟前,他还扯着洪亮的嗓门吆喝别人呢”。他坐在挡道之处,对于“别人大声喊着叫他走,不停地拍着他的背,叫他让位”毫无反应。这明显的萎靡引起了大家的同情,所以帕夫洛把舒霍夫多弄来的一钵粥给了他喝。“这位环绕整个欧洲并且在北极航线上航行过的中校,张开干裂的双唇,露出一丝歉疚的微笑”,接过粥吃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几段重复地存在两段对中校的相似评价。先是以叙述者的身份:“他来劳改营不久,干这种苦活也没多久。其实像现在这种时刻(这一点他自己还不知道),对他来说就已经是特别重要的时刻了,因为这种时刻已经把他从一个只会扯着嗓子发号施令的海军军官变成了一个行动滞缓谨小慎微的犯人。而他也只有这样才能熬过他这二十五年的监禁。”后面是舒霍夫的评价“在舒霍夫看来,把粥给中校是对的 。中校将来会学会生活的,而他现在还没有学会。” 显然索氏是把少校的精神面貌理解为一种暂时状态的;这两段评述是索氏试图控制少校形象的发展因而也就是少校形象的发展可能超出索氏控制的例子:在舒霍夫的身上明显栖息着作者的幽灵;然而却也带着那索氏自己也未必意识到的时代精神的烙印;而少校则更带着无法否认的从“乌托邦主义”文学中喷射而出的品质,并且这种品质在召唤舒霍夫等人身上潜在的类似物,同时也在挑逗着索氏的意识形态洞见或偏见,渴求他的回应。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索氏塑造这一人物没有故意制造“反乌托邦”效果的用意,但是由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再生产形式的文学与一般意识形态相比,具有开放性——作者的意识形态以一种确定的形式表征于作品,而读者在阅读中永远可能涌现出新的问题式,所以这种意识形态因其非能动性将不能自动生产出新的回答,从而不断暴露其裂缝,从这些裂缝中将流出作者意识形态下文本世界的本质——所以这里中校形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与索氏创作他的目的无关。中校证明了“苏维埃人”这一人物类型的生命力,又因此特殊场所而避免了自身的过度类型化,从而成为和主流小说中的“苏维埃人”相比更值得人玩味的形象。 四 海军中校在听了小队长丘林讲述了自己的长长故事后,问他:“后来您再也没有见到您弟弟吗?”(丘林的弟弟和几个流浪汉走了),这说明他对别人命运的关心,也说明他对丘林的故事感到有些陌生;毕竟和本来就在苏维埃制度下作为边缘人(富农子弟)存在的丘林相比,他是苏维埃社会的有机部分和产物。 在下午的劳动中,他继续表现得十分出色。抬灰浆时,面对又陡又滑的马道,“起初他不怎么卖劲”,但在舒霍夫的催促下很快就“越干越麻利”,并恢复了严格要求别人(和自己)的本色,说自己不跟费久科夫这个孬种抬;在换了搭档后,他没有那么凶了,而是鼓励他和自己一起加劲干。直到“脸累得发灰”来为止。直到这时,作者才告诉我们,“这位海军中校大概四十来岁了,即使不到四十,也差不离儿了。”,在第一遍读这篇小说时,我看到这里前一直以为他要比这小得多;因为他似乎只有《青年近卫军》的主人公们才会像他一样这么认真地对待苏联主流意识形态。 但是他的年龄几乎和保尔柯察金一样大了——保尔比他的创造者小一岁,是1904年的。这样说来,中校就不仅仅是被苏联造就的一代,更是造就了苏联的一代。在下午劳动的最后,他已经“像一匹驯顺的骟马”,“累得连站都站不住了,强撑着”。 在返回营地的路上,中校先是和舒霍夫进行了一番关于月亮的谈话。他相信科学,告诉舒霍夫月亮一直都在,只是有时有的部分看不见;而舒霍夫则相信每一轮月亮的圆缺都是新月亮的诞生,旧的月亮被上帝弄碎做成星星了。这种见解得到了中校的嘲笑;看得出中校充分展现出来了“苏维埃人”和“乡下人”的又一个不同:这是具备现代性的形象,他的自我之根是现代话语下的启蒙,理性和解放。 后来他又和采扎里谈起了《战舰波将金号》和军舰上的真实生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这样熟悉英国海军的生活方式时,他才谈到自己在一艘为北极航线护航的英国巡洋舰上待了一个月,充当两军的联络官。当别人听到后说:“啊,原来如此!这就足够判您二十五年的了”时,中校说:“不对,要知道,我不赞同这种不负责任的推断。我对于我们国家的法制还是看好的。” 当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批评他这里的态度是被洗脑了;但是怎样解释中校下面这句话呢?“已经是战后了,一个海军上将,鬼迷心窍,送给我一件纪念品,‘聊表谢意’。我很惊讶,真该死。”有论者认为这一段话意在说明苏联当局罗织罪名的恶劣。我以为非也,这里只是说:中校把这件事理解为自己被捕的原因。斯大林主义的清洗的特点就是受害者的不确定性,纳粹的集中营里几乎只有犹太人和共产党员,在这座劳改营里却同时有官员工人农民流浪汉和真正的间谍,因此批评说斯大林主义比纳粹主义更“残酷”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正是这种“残酷”决定了斯大林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本质不同:苏联在为了真实的原因消灭虚构的敌人,而纳粹则为了虚构的原因消灭真实的敌人:斯大林清洗的无限性正说明他愤怒而恐惧地试图防止自己结构的固结和革命本质的完全流失。 因此,也许使中校失去信任的正是他在英国军舰上的一个月而不是某一种更具体的罪名。然而中校本人试图让自己相信的理由却是一个符合苏维埃法治的理由:既然自己收到了帝国主义者的礼物,又没有办法证明这礼物里毫无问题,那么被指控为间谍就是合理的;中校的这种理解赋予自己的行为以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决一样光辉的意义:他对“苏维埃法治”的确信并不来自于被灌输的信条,而是对于苏维埃制度正当性的根本肯定。 回到营房后,采扎里和中校分享了自己的面包。中校谈到了为了迎接雅尔塔会议,在赛瓦斯托波尔开出了一家专门给美国海军上将看的商店,里面应有尽有。中校不是个不敢面对苏联现实中一系列黑暗的犬儒主义者,他的信仰不意味着过滤自己看到的一切,也不意味着接受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即使在苏维埃的劳改营中,他依然自豪地高扬着自己“苏联人”——“苏维埃人”的身份,他接受劳改,但不接受劳改中的虐待;他用自己的行为在苏联现实的丑恶面前实践着苏联理想的高尚;固然可以说,这是虚假的理想。 然而这种“虚假的”理想所造就的真实的人使得这种虚假理想比“真实的”残酷的苏联社会更加真实。徐葆耕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一位他的同龄人对他说,自己正是看过苏联电影《金星》中的农村生活后才报考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她想让家乡的田野像电影中的库班草原一样麦浪滚滚。可是这部电影现在却被普遍认为虚假和做作——我没看过这部电影,我想也许是这样吧,但这位老人的选择却是真实的。 五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本文开篇的引文。值得注意的不仅仅是布伊诺夫斯基对看守批评的独特性——能想象集中营的犹太人对看守大怒道“你不是雅利安人,不是纳粹党员”吗?,更包括了看守的反应。他“闪电似的发起火来”。为什么看守会恼羞成怒?是因为这种表达和指责表面上的错位吗?我们都无法容忍对我们最深层的身份认同的挑战,这种反应说明看守和囚犯分享着对“苏联人”的身份认同。 我们不难举出一系列今天被认为是偏狭或虚假的文学形象,比如《真正的人》中梅列西耶夫对自己无腿也能飞的信念来源“因为我是苏联人”,但是在异议小说如本篇里我们却找到了这种认同存在的真正证据。当然,看守心目中“苏联人”的概念是否有中校所表现出的那样具体而丰富的内涵另当别论,但是在索尔仁尼琴的这部直刺苏联最黑暗一面的小说中,却到处弥漫着一种纯粹属于苏联文学的味道;不仅如此,他和苏联三四十年代主流小说的文本相关性是很难被低估的,二者完全可以互为注释。 索尔仁尼琴对于布伊诺夫斯基海军中校和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意义当然不会也不愿做这么高的估计。除了上文引用过的评论外,不难发现,中校在小说中这一天的生活是以低音结束的。他最后一次出场是被看守叫去,开始执行这十天的禁闭——要不是他自己莫名其妙地应答了看守叫他的名字,几乎就能躲过去了;而禁闭室的环境极端恶劣:“十天十夜!要是在这个牢房里把这十天十夜老老实实地蹲满,这一辈子的健康就算完蛋了。你会害上肺病,住一辈子医院。”和舒霍夫临睡前的“心满意足”相比,中校的这一天可以说是很不幸了。作者在这里未必不是在重申自己的结论:“中校还没有学会生活”。不错的,劳改营里有些太认真的人,但是残酷的环境会教会他们一切的。 就让我们看看索氏认定了会屈服的布伊诺夫斯基们在劳改营中待得久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儿吧: 在这个世界里,集体蔑视和示范性民众团结仍可能表现出道德的奇迹,如1953年发生在沃库塔29号矿的传奇性事件。斯大林逝世后几个月,整个西伯利亚的劳改营里都爆发了大罢工;罢工者的要求是有节制且“合情合理”的:释放年龄过大和过小的劳改犯,禁止监视塔楼里的卫兵随意枪杀劳改犯,等等。那些劳改营一个接一个地屈服于来自莫斯科的威胁和假承诺,只有沃库塔29号矿坚持了下去,结果被装备着坦克车的内务人民委员部两个师的军队包围。当军队最后攻进大门时,他们看见囚犯们集结列阵站在门后,胳臂挽着胳膊,高声齐歌。在片刻犹豫之后,重机枪开火了——矿工们保持队形屹立不动,反抗着继续唱下去,生者架扶着死者。约莫一分钟之后,现实占了上风,地面上到处凌乱地躺着矿工们的尸体。然而,这短暂的瞬间——其间,罢工者的反抗似乎终止了自然规律,把他们筋疲力尽的躯体变化成不朽的歌者的集体之躯——是最纯洁的延长了的时刻的升华,在某种意义上,在这延长的时刻里,时间静止不动了。 这是共产主义美学的经典场景:我们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中经常看到那唱着歌冲向死亡的镜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斯科保卫战》中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学员们唱着《我们的一生漂泊四方》冲向德军阵地。所不同的是,这个故事里罢工者们面对的正是“革命者”的子弹。在苏德战争的初期,德军也经常遭遇绝望的失去退路的苏军类似的冲锋;苏联人应该去怎样面对德国人的机枪,就能够怎样面对内务部的机枪。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索尔仁尼琴著 斯人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俄苏文论十八题》 邱运华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冯宪光著 重庆出版社 1997 《解冻文学和回归文学》谭得伶 吴泽霖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对峙与嬗变——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董晓著 花城出版社 2010 《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齐泽克著 宋文伟 侯萍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采编:徐驭尧;责编:陈芝) 您可能也喜欢: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启蒙的文革”:一个造反派对革命理论与运动关系的辩说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未知死,焉知生?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吗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乌合之众》的59条札记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少年与街道 无觅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究竟谁是朝鲜的“爸”?

作者: 信力建   朝鲜现在成为国际麻烦的制造者:你看它,前天击沉韩国的“天安号”,昨天试射核武,今天炮击延坪岛,明天又要发射“卫星”——总之,国内一吃不饱饭,它就变着法儿地折腾国际社会,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施舍为止。国家混到这份上,也正可谓漪也盛哉!可倒霉的是中国:每次朝鲜消费国际社会时,国际社会都将目光投向中国,好象中国是朝鲜这个顽童的家长,顽童闯了祸,自然该找家长讨说法——譬如:2006年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核试验的消息一经发布,马上在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把目标指向中国,说是“中国最终的表态最为重要,因为中国和朝鲜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友好往来,而且中国对朝鲜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在2010年11月23日当朝鲜无端向位于韩国一方的延坪岛进行炮击,并导致该岛上两名韩国海军陆战队员和两名平民死亡,18人受伤的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院二号人物、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又在12月7日称,在国际社会努力平息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之际,中国应该扮演强有力的角色,向朝鲜明确指出其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当然,如果中国的确是朝鲜的“爸”,那的确该担负起“养不教父之过”的监护职责,受到邻人的指责并切实担负其教养义务。然而,是么?朝鲜又认你这样的“爸”么?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无论是从自身利益,还是朝鲜的长治久安,中国都希望朝鲜实行类似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因而,当上个月朝鲜政权解除了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浩的职务,任命一名将军接替李英浩,还授予金正恩元帅称号之后,中国方面出现了有关朝鲜即将进行改革的推测。然而,消息刚出,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负责边界事务的一名发言人在接受朝鲜中央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期望是“荒谬”和“无知”的。他的原话是:“傀儡集团(试图让人们认为,朝鲜的现任领导人与以往的领导人有所不同。这是极度的无知。期待朝鲜进行政策改变和改革开放只是愚蠢可笑的空想,就像希望太阳从西边升起一样。”这名发言人还谴责首尔“鼓吹改革开放”是在试图将资本主义制度强加于朝鲜,他表示朝鲜“所有的政策都不可能发生丝毫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发言人还特别强调“朝鲜将坚持‘主体’、‘先军’和社会主义道路‘向着最后的胜利’前进,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国家统一和建设强盛国家”——这其中的含义显然是否认在自己国家发展道路上,他们没有任何榜样。中国不是他们的榜样,也不是他们的“爸”。 从历史上看,朝鲜问题的来由可以说跟中国毫不相干——它的出生可以说是苏联一手操办:二战期间,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定秘密协议,美英以出让中国外蒙古和东北利益换取了苏联对日宣战,并指出了朝鲜半岛因“高丽人没有自治能力”故决定应该由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实行国际托管。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 1945年8月下旬,因苏联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后前锋迅速抵达朝鲜半岛中部的开城附近,美国的海军和陆战队仍然在数千公里以外的冲绳,遂提出以北纬38°纬线为界划分受降范围(这就是“三八线”的来源)。斯大林由于既得利益(雅尔塔协议保证东北的利益和大连-旅顺军港)并未受损,故答应了美国的要求。1945年9月美军得以顺利登上朝鲜半岛。 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苏联占领北朝鲜后,曾在中国东北进行过抗日活动,在其参加的抗日游击队被击败后又逃入苏联,加入苏联远东军第88特别旅的金日成被扶持为北方政权头目。所以,从朝鲜诞生而言,可以说是苏联的一手操弄,中国无与焉。 有人也许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拯救了金日成政权来说明朝鲜问题是中国问题。对此,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认识。 首先,朝鲜战争的爆发跟中国没关系,中国基本上是被当作不相干的第三者被撇在一边。历史告诉我们: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于是在这年6月25日,在苏联的帮助下,北朝鲜一支规模庞大的由步兵、摩托化旅和边防警察组成的军队不宣而战,侵犯韩国。在这支军队中,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培训了数千名朝鲜军官。朝鲜“人民军”每个师都配有约15名苏军顾问。因为有备而来,而当时大韩民国国防军三分之二的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汉城失守了。在撤退时,韩高层惊慌失措,将汉江大桥给炸了,把大批军队送给了朝鲜,更快瓦解了韩军抵御能力。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金日成并未事先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具体的开战日期,因此中国大陆与美国一样,直到战争开始才得悉的。 其次,将中国深入地拖入朝鲜战争,也是斯大林的处心积虑。中国在斯大林忽悠之下出兵朝鲜后,麦克阿瑟依然认为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事实上,美国政府始终不想把事态扩大,因此在1951年1月13日就想中方提出了停战建议。但在在斯大林坚持下,中方拒绝了这一对自己极为有利的提议,毛泽东指示彭德怀趁热打铁,统一朝鲜。但很快,中国军队发现不得不要为毛的决定付出重大代价。4月,美军反击,战事再度大逆转。5月,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过三八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7月10日,中方终于同意停火,第一次坐到了谈判桌前。1953年7月,双方签署停火协议。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朝鲜最终结束。所以说,整个战争进程虽然是中国在进行,但幕后拍板决策的,却是“老大哥”——它才是朝鲜的“爸”。 至于苏联为什么要把中国拖入朝鲜战争,沈志华先生在《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战争》一书中为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原因就在于斯大林想获得远东不冻港——中国旅顺。所以,无论在雅尔塔会议上,还是在出兵中国东北时,斯大林都曾直言不讳地扬言,苏联对日作战的目的,就是要收回沙皇俄国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那些权益。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要取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旅顺港。苏联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一旦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势必会千方百计地想要获得一个太平洋上的不冻港来作为自己自由进出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即使在朝鲜战争之后,苏联在中国建长波电台、提议苏中越三国建立联合潜艇舰队,乃至20世纪70年代从越南取得金兰湾做海军基地,目的都是要让其海军能够自由地出入太平洋。换言之,无论中国也好,朝鲜也好,都是斯大林所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枚棋子,都只能为他的大俄罗斯版图服务。其实,现在的外蒙以及独立前的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都是苏联制造和遗留的问题。 也因此,朝鲜问题是苏联一手策划出来并付诸实践的问题,中国也是受害者——而且,一直受害到现在:不仅现在朝鲜一折腾,国际视线就不约而同地投向中国;而且朝鲜也已然成为中国的沉重负担:朝鲜的大部分食品和燃料都靠中国供应,据韩国国政监察资料表明,1999年—2002年,中国向朝鲜提供了175万吨石油,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即便是受朝核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3年,中国援朝石油量仍达47万余吨价值达7646万美元。至于粮食援助,1994年7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去世后,中国就一次性向其提供了10万吨粮食的无偿援助,被朝中社称赞为“兄弟情深”。对朝鲜的粮食援助,使中国从2005年起一直位居世界三大粮食赞助国之列,排名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2005年,中国援朝粮食达53.1万吨,占当年国际对朝援粮的92%。如此沉重的政治经济负担,对于有13亿人口,也还处于温饱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显然是不堪重负的。 不是我们的“儿子”,我们有义务尽这样的监护责任么?

阅读更多

被政治强奸的历史

蒙山野逸   苏军的胡作非为:      当年苏军攻进德国后,烧淫抢掠。有学者估计,共200多万德国妇女被苏军强奸,柏林50万。1946年柏林出生的婴儿3.7%为苏军强奸造成。1945年8月,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苏军经过数月秘密准备,出兵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可是同时,也对东北平民犯下滔天暴行。当时,苏军散兵游勇街上乱窜,喝得醉醺醺,偷东西,肆意杀人,吓得老百姓关门闭户。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卢冬生也被杀死。苏军打死许多抢劫日军仓库的德惠老百姓。八路军致电中央报告苏军“衣衫褴褛,纪律甚坏”。苏军领导则辩称:我们在德国就是这么干的。     苏军占领东北后奉命掠夺日本工业设备和先进机械,对看见的女人就说“阿大咪上高”(音译)不管年龄多大,从7、8岁是女孩到70~80岁的老太太,不管是不是日本人一律轮奸,先杀后奸,先奸后杀比比皆是。     由于国共两党争相讨好苏联,他们只能对此不闻不问。    著名作家萧军曾批评苏军胡作非为。然而,遭到中国官方猛烈批判,“反苏”罪名一背就是数十年。这段历史也被掩盖了几十年,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被披露。 “沈崇事件”真相:     与苏军相比较美军在中国犯罪却极少的,比较著名的有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     “1946年12月24日夜八时左右,北京大学女生沈崇准备到平安影院去看电影。当她由王府井走到东长安街时,突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伍长威廉斯·皮尔逊和下士普利查德架到东单广场,遭到皮尔逊强奸。”     事件发生后,由于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操弄,爆发了全国性的工人学生游行、罢工等反美运动,国民党一时间被搞得手忙脚乱,政府威信受到重挫,成为震惊全国的著名事件。     然而这是历史的真相吗?     据后来披露资料称,中共建政后,曾于一九五0年在南京举行表扬沈崇的大会,披露沈崇早就是中共党员。沈崇改名后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任职,文革初因家庭成份(前清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沈葆桢孙女)而被清洗,调往外文出版社。红卫兵造反时,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沈崇自不能幸免。据一九三五年入党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聂绀弩回忆:红卫兵审查沈崇时,她坦承自己扯下弥天大谎。当年中共地下党指示她色诱美军士兵皮尔逊,实际上她并未失身。她承认:制造这一假案是为了积极打击美国,孤立国民党。沈崇经文革风浪后移居美国,与右派丈夫、漫画家丁聪相依为命,其晚年皈依基督教。        到这里,我们发现在强权的需要下历史不但可以被歪曲,而且可以被扭曲,它不但可以被丑化,也可以美化、被神化,被以黑做白、将是为非。    附:著名诗人 流沙河 的一篇演讲—— 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各位朋友(热烈的掌声),我比在座各位朋友蠢长得多,我今年已经74岁了。我这个人谈不上什么“思想”;但是由于我的年龄比你们大,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事比如抗日战争你们没有经历过,这就是我跟大家不同的地方。     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1900 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 “ 庚子赔款 ” 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一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 “ 庚款留学生 ” ,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 我告诉你们,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 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 政权改制后它就变成了 “ 山西农学院 ” 和 “ 山西工学院 ” ,然后跟美国交恶后每年的这个钱就没有了。那头也没有作任何解释,我们这头说 “ 我们革命国家,谁要你帝国主义的臭钱 ” ,就这样从建国以后这个钱就断了数十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欧柏林大学的 “ 山西基金会 ” 派了一个工作人员,一个 27 岁的小伙子到中国大陆来,找到中国政府。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你们国家从前有个铭贤学院还在不在?哦,大家就告诉他说这个铭贤学院从建国后就迁回了山西,在它的基础上办了一个 “ 山西工学院 ” 和一个 “ 山西农学院 ” 。然后这个小伙子就去找,找到里面一些老的教师,果然证明这是事实。考察后他就走了,也没有说什么话。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就正式派代表来,说是要接触你们原来铭贤学院、现今是 “ 山西农学院 ” 和 “ 山西工学院 ” 的人,要拨一大笔款给他们。你想我们这边的官员听说有 “ 美元 ” 来,那个积极性之高啊(笑声),马上把工学院、农学院的党的领导,党委书记、院长每个单位派起代表团来。但是一接触没有发现一个真正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人。人家 “ 山西基金会 ” 说你们来的都是官员,我们要见铭贤学院的人。怎么办,怎么办?最后才想起山西农学院有个右派分子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于是去把这个扫厕所的教授老头找来,说让你加入我们这个代表团,你走在前面。结果人家还认得到他,从此以后每年 20 万美元就没有断过, 10 万给农学院, 10 万给工学院。这样大家才知道,原来尽管中共夺取政权后这个钱就断了,但美国人一分钱都没有动,全部拿来存起连本带利增值了几十年,现在就能够每年拿出 20 万给这两个学校。这是我一个在铭贤学院读过书的朋友讲给我听的,我听了当时就哭起来了(掌声)。八国联军中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其中最恶劣的有两个,一个是日本,日本把我们赔的钱都拿去制造武器再来打我们;第二个就是俄国,极其无耻贪婪。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八国联军走后,中国的赔款绝大部分不是给的银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现银。是通过什么方式给的呢?是从中国的海关收入里每年扣出。中国总署由八国推举的代表、一个叫赫德的美国人管理赔款帐目,赫德管理的帐目那是一清二楚。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品行也为世所公认。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刚进小学,到我进初中的时候抗战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期。我13岁那年曾经与其他同学一起去美军的军用机场,跟所有大人一样参加劳动。一样吃的是糙米饭,米汤是红颜色有气味的;一样是八个人一桌,只有一小碗不见油花的盐拌萝卜丝。就这样修了一个星期机场。我们这些娃儿是怎样想的呢?——再不出力国家就要亡了。因为从小我们的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不能当亡国奴!当了亡国奴就要像朝鲜人那样,见到日本人来了就要立正鞠躬,日本人要骑马还要垫背让日本人踩着上马。这就是亡国奴!因此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爱自己的国家。 当时国民政府也好、老师也好,要我们爱国从来没有说过 “ 爱国主义 ” 这几个字。你要知道, “ 爱国 ” 成了 “ 主义 ” ,就是一种 “ 学说 ” ,一种学说是不含任何情感的(掌声)。我们的老师说 “ 要爱国 ” ,余光中对我说 “ 爱国是一种感情,不是一种主义 ” 。 我从小就是被这种感情所制约的。     另外我还要讲讲美国人的善良。我们中国人,我们贫穷,我们没有自尊心,我们不争气——我们那么多中国人,去偷机场里面美军的军用品,美军从来没有来追查过。在我的家乡,每天黄昏后地下摆的摊子卖的全是军用品,贼货。偷来的美军皮靴、腰带、衣裳、罐头——连花生米罐头都偷,最后就是美军卫生用纸,一捆一捆的偷出来在那里卖。任何美军都没有来追查,换了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美国人单纯天真,而且体谅穷人,晓得你们这个国家没有办法。搞到什么程度,连美国人的枪都要偷,流落出许多卡宾枪,美国空军战士用的那种短卡宾。是由于这些美国兵,他们自由散漫惯了,他们进食堂吃饭有个规定:不允许带武器进入。所有卡宾枪都在食堂外的墙边排成一排,结果吃了饭出来发现枪被偷了。偷了美国人还是就算了,说没关系他又去领。偷美国人皮靴的情况是,美国兵的营房晚上睡觉他们要空气流通不关门,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哇啦哇啦闹鞋子没有了,于是再去领一双。     后来我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所在的农场,靠近 凤凰山飞机场。那里的农民对美军也很熟悉。当时有个姓黄的老大爷是 “ 贫下中农协会 ” 的主席,属于 “ 无产阶级 ” ,党很信任的那种人。他跟我摆起过去的事说: “ 美国人都是些瓜娃子! ” 我说: “ 咋个喃? ” 他说: “ 嗨呀,我们净整他们! ” 说是美国空军因为要有营养,就在天回镇那边买了许多鸡,委托他们去熬鸡汤。 “ 我们只要炖的鸡汤一煮开,就把整鸡捞起来丢在潲水桶里,每天下午挑潲水走时美国人又不检查,结果挑了几十只鸡出来每天晚上在天回镇卖白斩鸡,嗬哟,吃的人还多得很! ” (笑声、叹息声) “—— 美国人居然还不知道,不是瓜娃子吗? ”     另外还有我亲自见到的一件事。在广汉机场那里有一个小娃儿——那个机场虽然是军用的,但小孩进去美国人根本不管,我就进去很近的看过飞机—— 有一个小娃儿突然就丢失了,于是那些农民就闹,说美国人把娃儿偷了。结果过了一个月那个美军休假回来把娃儿带了回来,给他换了一身新衣服,送他回家。这些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使我对美国人的单纯善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不管在朝鲜战争开始后说美国人咋个咋个的坏。50年代初我们国家编了一套连环画,是中国那些最有名的画家集体创作的,叫《美帝百年侵华史》,拿来在全国宣传,连每个村庄都贴得有。那美国人简直是青面獠牙啊,美国人坏得不得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凤凰山机场挖地,因为那里过去是美军机场,有个“左派同志”就说:“不晓得他们在这里强奸了我们多少中国妇女!”我当时忍不住冒了一句“——还要调查了才晓得。”嗬,这下报告上去,说我是“坚持反动立场”(笑声)。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人的记忆无法抹杀。人们信仰的 “ 主义 ” 可以改变,记忆、事实却无法抹杀。     到了80年代我年纪很大了,也都可以出国了,这种记忆依然在起作用。我两次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一次作为团员、一次是团长。作为团长那次是到菲律宾。去之前我就知道菲律宾马尼拉南郊有个美军墓园,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牺牲的七万人,有二万五千零七百多人埋葬在这里。80年代中国大使馆绝对不会允许去参观。到后来第二天我们就要走了,每个人包包里都还揣得有几百个比索,那天下午我就说“今天下午放假,各位同志你们要采购什么的赶快去”。等大家走了,我就一个人找到当地一个写诗的华侨叫李云鹤(音),请他带我去。他说“可以,可以,但是 你们中国作家从来没有哪个去的啊。 ” 我说 “ 台湾呢? ” 他说 “ 台湾是每个作家非去那里不可! ” 我一下就明白了:人各有感情。我们这边是枪杆子造反打出来的江山,当然就把美国当成敌人;而台湾那边他们记得到,是他们曾经的战友。在我们这边的人里,我是第一个去的。那个下午我真是感慨良多。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墓园,更让我惊奇的是下面的情况。首先是所有的墓碑上一律只有四项内容:一、姓名;二、籍贯;三、部队番号;四、牺牲年、月、日。起先我很纳闷:这里埋葬的军人中既有将军,又有其下不同军衔的和普通士兵,怎么一点没有反映? 后来一想才恍然大悟——别人认为将军也好、元帅也好、士兵也好,都是活着时候的一个身份;他死了在上帝面前就都是一个普通人了,就没有这些区别了。这是鄙人受的第一个教育。      其次是不分军阶所有墓都修得一模一样,占的面积就那么一点 —— 他们那个不能叫 “ 坟 ” ,中国式的坟是要鼓起来的,而它是平的,上面是一个十字架墓碑。 别人的政府花的是什么钱?绝对是我们这些脑筋想象不出来的。80年代我的全部财产加起来还抵不上这个小小的十字架!为什么呢?那是从意大利西西里岛产的“雪花大理石”专门采下来,刻制好了再绕半个地球运到这里来——我连运费都出不起,而且每个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 “ 八宝山革命公墓 ” 分 14 个等级,好多老干部临到要死的时候,千方百计都要争取到 “ 八宝山 ” ;有些家属还要去闹 “ 我们该享受哪一级待遇 ” ,包括我们这里写讣告 —— 人都死了它下面还要加个括弧 “ 相当于副厅级待遇 ” !(笑声、掌声)真是见鬼了——他都变了鬼了还有啥子待遇!(笑声、热烈鼓掌) 只有一个丑陋的民族才去搞这些事情,自己还不知道丑陋(长时间掌声)。这是我看见的:别人没有分任何等级。别人坟墓的排列次序是按 AB CD 的顺序区分的,你叫  Adam 你就排在前面,在 A 区;叫 Zemota 就在最后,查找起来很方便。别人不仅活着的时候要平等,死了都要平等(掌声)。这样的事情是在中国我看不见的。     还有在墓园前面刻了很多标语,都是黑色大理石填金,它的英文翻译出来就是:“主啊,在我们和强大敌人搏斗最艰难的时候,是祢鼓舞我们勇往直前”,——是 “主”,你注意:不是“民主党”、“共和党”(掌声)——“上帝啊,祢从太平洋海底把他们的灵魂带回去吧”,“主啊,原谅我们的软弱,多亏祢的支持我们才坚持到最后英勇牺牲”等等——里面没有一个字提到“民主党”、“共和党”。这是不是就是说他们迷信呢?不是的。因为在这里“主”是一个符号,意味着平等 ——“我们所有的人,死后在上帝面前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无论你对“主”,对上帝怎样崇拜,都不会造成个人崇拜、领袖崇拜。这就是别人的制度之所在。然后到了整个墓园的中心区,有一座灰色水泥方塔,三面都是光的,只有一面刻有浮雕,没有任何文字。这浮雕也令当时的我十分惊诧。因为按照我们的想法,它的内容应该是歌颂这些牺牲了的美国将士,如果要我来为我们的革命墓园设计的话,那就是一幅战士端枪冲锋、领袖在后面挥手之类的图景;但我一看却完全不是这样,很让我感到惊奇。它刻的是一个半裸的小伙子双手持剑,这样握着,边上有一些树林——哦,我明白了。这是圣·乔治。所有欧洲人都知道的民间传说里斩恶龙、救爱人的圣乔治。这是用圣·乔治这个形象代表全体牺牲的美国将士。而且圣乔治脸上没有一点胜利的喜悦,完全是面临大搏斗的紧张,两手紧握宝剑、双目凝视着远方正在扑来的恶龙。这形象一下打动了我。     我的菲律宾华侨朋友对我说:“有几个墓的墓碑不是十字架,我们搞不懂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你去给我们认一下?”于是我们就一起去找,找到了我一看,是一个六边形的墓碑,上面还是刻着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牺牲年月日。我说:“他是犹太人。”凡是读过《旧约》“出埃及记”的都知道,摩西带着以色列人(犹太人)在沙漠里走了几十年都没能回到故乡,摩西死后由大卫王继续,每次迷了路天上都有颗星指引方向,这就是“大卫星”。我说这表明别人尊重他的宗教信仰。     然后他又说“还有个墓碑非常奇怪,不是大理石的。”在他的指引下我看见有个东西在夕阳的余辉里闪着金光,到了那块碑前上面刻的文字又一次使我震惊 : “ 这里躺着我们十八个战友,由于他们身体的部位已难以互相区别,因此让他们在这里一起长眠 ”—— 这是那些身体被炸成碎块、难以区别这块是张三的、那块是李四的,只晓得是这十八个人。 如果喊我来管,干脆刨 18 个坑,每个坑里弄一点进去不就了事了?结果别人不。就是说人死了都不要欺骗他,不能欺骗死者,要让他死后都能够真实(掌声)。这些都使我感动。     离开时,偌大一个墓园只有我和我的菲律宾朋友,在黄昏的夕照之下依依不舍。最后我去看它那个纪念窗、纪念图,比这个墙还高。其中有一张图,地图上画的是从中国内陆、从四川画了一个红色箭头,越过整个中国、越过黄海直插东京——这就是画的我修过的广汉机场,从那里500架B-29去轰炸日本东京的示意图!看到这张图我一下子泪洒衣襟,因为我修过它的跑道,这跟我有关!     所以 在 10 年前,二战胜利 50 周年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二战我修飞机场》。这篇文章是台湾的约稿,后来占了一个整版,说是这篇文章让我们又回复到当时中国的艰难情景中,连小小 13 岁一个学童都要去修飞机场,可见国家、民族的危机之严重。 文章发表后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个名叫“林达”的美国女士,到成都后通过各种关系找我,最后由一个考古队的朋友带到我家里。她问我:“你是不是写过一篇文章《二战我修飞机场》?”     我说:“是的。”     她说:“你这篇文章是不是发表在台湾《中央日报》某年某月?”     我说:“是。”     然后她出示一张照片,一言不发盯着我。     我一看那是我最熟悉的——“超级空中堡垒”B-29。我就告诉她“这是B-29,但是你们已经把它背上的炮塔拆掉了;它的腹部还有一个炮塔,像锅一样凸出来的也没有了。”     她说:“对,你说得完全正确!”     于是她才告诉我,说“我来找你是因为,我的父亲曾经从广汉机场驾驶B-29去轰炸东京,他读了你的文章后要我采访你。”我连说那时我还是一个13岁的孩童,也只是修了一个星期的机场。她说你把当时关于美国飞行员的各种所见所闻都讲讲吧。我说好,我来讲讲。于是我就把当时所见美国飞行员是什么样子给她描述了一下,林达回去一年后给我打来电话,说他们美国有一个“B-29协会”,美国全国还有400多个B-29飞行员在,他们要建立一个B-29纪念馆,美国政府给了他们一架飞机,相片上那架就是。 这个纪念馆中心砌了一个台子安放这架 B-29 ,周围砌墙用的每一块砖上都刻着一个名字,凡是跟 B-29 有关的人员 —— 飞行员、地勤人员等等全都有份。她父亲说 “ 那个 13 岁的年轻人为 B-29 修过跑道,我出钱! ” 她父亲出钱订了一块砖,上面用英文拼的是本人 “ 流沙河 ” 的名字 (掌声)。      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美国人的认真。比较起来,有位志愿军战士对我说,他们重新到朝鲜去,他战友的墓已经非常潦倒,有些早被朝鲜人挖了。这就是 “ 亲兄弟 ” , “ 鲜血凝成的友谊 ” ;而那个是 “ 帝国主义 ” ,别人还记得起太平洋这边一个 13 岁的娃娃,修过 7 天飞机场!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美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今天我要告诉在座各位的只有这件事,其他的道理我讲不清。我讲得拖沓占了大家时间,对不起。(长时间热烈鼓掌 )美国至今没有占领我们一寸土地。俄罗斯等强占我大片河山至今不归还 。   类别: 社论杂谈   查看评论

阅读更多

秦晖:民族主义的实践:中国“站起来了”的历程

民国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还是在民族独立方面。曾经有人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说: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中国意味着三个阶段: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主义;改革时代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实现了民生主义;今后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决民权主义的问题了。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张文木:中俄结盟的限度、目标和意义

张文木:中俄结盟的限度、目标和意义 进入专题 : 中俄关系 中俄结盟    ● 张文木         内容提示 结盟权是主权国家天然具有因而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外交权利。至于现在是否到了中俄结盟的时候,我认为至少到了可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但应当对它的范围、任务和目标予以 限定。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没有脱离丛林状态,今天中俄的共同利益的交汇点显然高于分歧,加上俄国领导人已汲取以往左右极端外交失败的教训,其政治经验已日益成熟。面对共同的战略 压力,中俄深化战略盟友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是“独立自主”而非“不结盟”            近期,关于中俄结盟的声音,在媒体上时有反映,这是由于人们意识到中俄两国越来越多地面临共同的战略压力。也有人根据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1的提法,认为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而中俄结盟的构想违背了这一政策。     这其实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种误读。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奉行的是“独立自主”而不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正因此,中国当时并没有参加尼赫鲁、铁托等发起的“不结盟运动”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坚持的也是独立自主而非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他在党的十二大上对这项政策作了全面表述,他说: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 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 极扩大对外交流。2     邓小平同志曾在1984年5月提到“不结盟”,他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3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说:“我们现在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倾向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愿与我们友好,我们也愿意与谁友好,但决不卷入任何集团,不同它们结盟。”4邓小平这里的意思是说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尼赫鲁的所谓“不结盟”比较,中国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才是真正的“不结盟”。至于邓小平说“决不卷入任何集团,不同它们结盟”,其意思也并不是说中国“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更没有中国“永远不结盟”5的意思,只是说不与当时的“它们”即苏联集团或美国集团 盟。邓小平同志当然明白,结盟与否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因而是不能随便放弃的。至于是否需要结盟、或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程度上结盟,应视中国自身利益需要而定。     这样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决不卷入任何集团,不同它们结盟”的表述,是符合历史逻辑的,不然,就不能解释20世纪50年代建立在《中苏友好互助条约》基础上的中苏关系、以及1961年签 订且保持有效至今的《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及建立其上的中朝关系的合理性。     历史经验表明,在大国博弈中明确承诺自己“永远不结盟”,无异于战事未开先自掘坟墓。二战中,不与美苏英结盟,中国今天就不可能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新中国建国初不与苏联 结盟,中国就可能在美蒋合击中倒下;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不与美国结成较紧密的外交关系,在北方苏联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中国至今可能还在“备战备荒”。因此,在美国已挥师来到太平 洋并明确宣布”重返东亚“的时候,我们目前不宜作出宋襄公式的“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和“永远不结盟”承诺。            二、中俄结盟是为了捍卫雅尔塔和平框架            结盟权6是主权国家天然具有因而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外交权利。至于现在是否到了中俄结盟的时候,我认为至少到了可以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但应当对它的范围、任务和目标予以限定。     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明确目前远东和平所依据的法律体系。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和平主要是由美国、苏联和中国等战胜国共同建立的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其目的是防 止德国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苏联解体后,雅尔塔体系的欧洲部分已经解体,而在远东地区则大体保存并在发挥着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维护远东和平的积极作用。目前已宣称“重返东亚”的美国已有退出远东雅尔塔体系的倾向。为了阻止这种倾向的加剧,中俄有必要将以前的”战略伙伴关系“向更为紧密的战略盟友关系推进,但其目的不是打倒美国,而是在捍卫雅尔塔 法律体系赋予本国——比如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利益的前提下,拉住美国以共同维护二战后由三国在雅尔塔条约中确立的远东和平格局。     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冷战,与当时日美同盟一样,中苏结盟是针对“冷战”,而冷战却不是发生在雅尔塔框架外的行为,只是在雅尔塔法律框架下的战胜国内部利益的调整,其各方诉求并没 有超出雅尔塔格局。比如说,美国和日本、苏联和中国已结成战略盟友,但美国在北方四岛上不排斥苏联占领,苏联在冲绳问题上不排斥美国占领、而苏联和美国均在台湾问题上承认中国主权。因为这些领土归属都是由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所确立的一系列原则规定的。在欧洲地区,美苏的冷战最初也没有破坏雅尔塔格局,例如,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美 苏联手将英法赶出地中海,而在同一时期发生的波匈事件,美国只是与欧洲一起向波匈自由派一方表示声援,甚至在苏联军队开入这两国时也没有直接的物质乃至军事支援,     从20世纪80年代起,欧洲雅尔塔格局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苏联与美国之间原本是”周瑜打黄盖“式的冷战,在勃列日涅夫时候出现了失控:苏联要将美国全面赶出印度洋。这逼使美国在里 根时期下决心退出并放弃雅尔塔格局。此后,美国直接支持波兰动乱,逼使苏联放弃华约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90年代初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中的欧洲格局消失。在此后的历史时期 里,欧洲在美国的帮助下欧洲大陆恢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凡尔赛体系”,北约介入利比亚内战的成功,标志着宥于欧洲大陆的凡尔赛体系首次向海外拓展。     苏联倒下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雅尔塔体系中的远东权利。目前在这一地区的中、美、俄三家的矛盾中,中俄利益最为接近,中国和俄国与美国的矛盾,基本还是雅尔塔框架下的即美国遏 制与俄中反遏制的冷战矛盾,各方基本诉求仍未超出雅尔塔框架。     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大获其利的经验不同,中国和俄国是第一次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贡献者和受害者,但是第二次大战后“雅尔塔体系”的贡献者和受益者。所以中国 俄国更珍惜并且愿意维护这个和平体系。因此不管结盟与否,它们都不愿放弃雅尔塔和平体系。中苏结盟反对的是新冷战中美国而不是雅尔塔体系中的美国,约束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和美 国退出并放弃雅尔塔和平体系的倾向;中国在其中捍卫的只是雅尔塔和平体系赋予的利益,而不会提出超出雅尔塔法律框架的利益诉求。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样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解国际关系的首要问题。     当年毛泽东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将金门留给蒋介石台湾,是为了不把台湾打出”一个中国“的格局;与此同理,今天我们反对美国,只是为了捍卫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和平体系 赋予的中国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将美国打出雅尔塔和平体系。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有失分寸地一味为了反美而与俄国结盟,就会导致雅尔塔体系在远东的崩溃。果如此,那就意味着中俄美 三国在雅尔塔体系中所取得的成果在法理上发生动摇,日本军国主义,甚至欧洲就会坐收渔利。比如,日本之所以至今不敢直接修改阻止日本国家武装化的宪法第九条,就是因为有雅尔塔法 律体系及其支柱国家即中国、俄国,尤其是美国的制约。日本宪法第九条与雅尔塔体系存在息息相关,它的动摇会导致日本本国的和平力量和亚洲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限制失去法律依据。 日本军国主义的最低目标是恢复20世纪20年代美日主导的远东华盛顿体系,最高目标是恢复40年代由日本主导的的“大东亚共荣圈”,而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恰恰就是雅尔塔和平体系在远 东的终结。            三、中俄结盟,但在外交上要为美国留有回转余地            由于美国、欧洲对中俄战略空间的步步压缩,近期出现了中俄结盟的呼吁;这与20世纪末欧美结盟是由于苏联对美国的步步紧逼的道理一样。     外交失度是国际关系失控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总统卡特曾给苏联一定的信任,放缓与苏联全球争霸的步伐,结果差点被苏联赶出印度洋,这导致美国里根时期外交对苏联的更 强烈的反弹,并因此毁掉了欧洲的雅尔塔体系。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俄罗斯人和中国人曾经一度试图信任西方,希望它们能汲取人类大战的教训,更好地领导世界,但是中俄的善意却一再 被辜负。戈尔巴乔夫最相信美国,主动解散华约,自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给予西方以完全的信任,结果换来的却是海湾战争和欧盟出现。叶利钦又相信美国,结果换来的是科索沃战争和 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到了普京时代,俄国在反恐问题上又对美国予以信任,美国在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后,又联手北约发动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现在西方的目标又逼近叙利亚 和伊朗。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也曾长期给予美国以同样的信任,结果不仅没有换来和平,反而迎来了美国大兵“重返亚太”和2010年以来美国联合盟国在中国沿海频频军演。美国和西方对中俄 信任的一再透支,这逼迫中俄从战略伙伴关系向战略盟友关系进一步推进。     尽管如此,我们在国家战略的设计时不能忘记哲学。“上坡最难下坡处”,战略设计最难点不在于如何进攻而在于如何收手。可喜的是,目前的中俄政治家在这方面已表现出相当的智慧并作 出了相当的努力。     2005年5月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前夕,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胜利日属于我们所有人,这是全世界的事件。我们的父辈和祖辈分担了战争的全部重担,但没有分割1945年的胜利。 我们现在也没有把它分割。反希特勒联盟的所有盟国、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谈到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时,普京指出:“这是集体的决定,是美国总统 、英国首相和苏联领袖的决定”。“这些决定是考虑当时客观情况做出的:纳粹的根子尚未铲除,欧洲受到严重破坏,胜利者对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复兴责无旁贷”。72010年9月27日,中国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会谈。双方发表了《中俄两国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再次呼吁美国“应永远铭记这一悲剧及其原因和教 训,以避免毁灭人类文明的灾难再次发生”并向美国再次表达共同维护雅尔塔体制的期盼,同时也善意地给美国回归雅尔塔体制留下相当的余地。声明表示:“在这场战争中,中俄两国人民 承受了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主要进攻,经历了最残酷的考验,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伤亡,承担了抗击侵略者的重任,并取得了最后胜利。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势力处心积虑地要征服和奴役我们两 国、其他国家和整片大陆,中俄两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制止这两股势力的人们的功勋。两国人民将缅怀和纪念来自盟国和所有为了捍卫生命和自由同我们并肩战斗的人。”8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美国在亚洲已有摆脱雅尔塔体系的倾向,这是美国外交有失哲学的表现。美国人应当明白,昨天英德曾经死掐导致凡尔赛体系在大战中毁灭和美苏取代欧洲的后果,今 天如果美国真要与中俄死掐,必然是两败俱伤,随之而来的是欧洲又重新取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世界霸权;在远东地区,日本军国主义在欧洲的扶持下将会东山再起。而这一切对中 、俄、美三国将是无可弥补的灾难,届时美国不要指望欧洲仍会唯美国马首是瞻,日本对于曾向它投放原子弹的国家更不会手下留情。     黑格尔说:“哲学也必须在有国家生活的地方才能够出现。”9黑格尔这里说的”国家“指的是民族国家,而不是资本国家。今天的美国已从民族主义国家异化为华尔街金融资本国家。今天 的美国外交的决策权已不在白宫而在华尔街。这样美国已很难执行有哲学高度的民族主义的外交政策:别说不打仗,就是少打仗都不行。国内实业很难恢复,而没有实业,美利坚民族就失去 了存在的经济基础;与当年古罗马的衰落的情形相似,美元依赖石油、石油依靠战争——在古罗马是国民生存依赖源源不断的外来奴隶劳动,而奴隶供给则需要不断的战争。石油美元而非实 业美元已将美国与战争捆邦在一起并不得不与战争共存亡;今天美国的衰败不是由于经济的滑落而是由于战争的失败。2011年美国人民的“占领华尔街”而非占领白宫运动,说明美国民众发现问题所在,他们正试图从少数金融家手中救回自己的国家。     鉴于目前的美国已进入金融寡头而非实业民族资本的统治的金融帝国主义历史时期,其外交已成金融增值而非民族利益实现的工具,其思维已失去了民族主义理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 不排除美国出现用国家自毁即与中国和俄国石玉俱碎的极端方式推行有利于金融资本利益的外交政策。在这样的条件下,中俄两国就更要联手一致,相互依靠,有理、有利、有节地为保卫两 国的安全及远东和平而誓死努力;这时,中俄结盟对于两国人民来说就有了生死存亡的意义。     即使如此,中俄在争取自身不出雅尔塔框架的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也不要重蹈欧洲二战前德英冲突和二战后苏美冲突失度导致的国际体系失控的悲剧,还是应该在外交上尽可能给美国回归雅 尔塔体系留有空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年,即使在美国已介入朝鲜内战的严峻时,中国依然派出的是“志愿军”而非“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此回避了中美之间的国家宣战,这为美国 1953年从朝鲜收场留下了足够的余地。习近平近期的访美,在宣称中国的战略利益的同时,也力图稳定中美关系,加强与美国合作,情同此理。在俄国,普京在即将到来的俄罗斯大选中胜出 应没有悬念。普京是一位有历史感和政治哲学的政治家,2011年10月18日,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生都练习东方搏击术,我在对待伙伴关系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不论他是什么样的 ,都需要尊重他。”他指出,这不仅出于对全人类的考虑,而且也出于务实考虑。10俄罗斯未来由普京掌舵,将有利中俄战略合作建立在良好的哲学基础之上。     也有人认为俄罗斯在历史上反复无常不值得信任,或者俄罗斯当前政治制度和中国已有很大不同,没有建立共识的认知基础。其实,对大国结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异同,而 是国家利益有多大的交汇点。沙特是君主制国家,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但是为了石油利润,双方就结成了战略盟友关系。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没有脱离丛林状态,今天中俄的共同利 益的交汇点显然高于分歧,加上俄国领导人已汲取以往左右极端外交失败的教训,其政治经验已日益成熟。面对共同的战略压力,中俄深化战略盟友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1 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宣称:”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     2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4 《邓小平年谱》(1975~197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8页。     5 2008年9月24日,温家宝在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中表示:”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不结盟,更不当头,而且永远不结盟、不当头。“《温家宝出席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 辩论并发言》     6 结盟权 :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互相用条约约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结为盟友的权利。     7《布什发誓要埋葬雅尔塔遗产 普京反驳历史修正观》,     8 《中俄元首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     9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0 《普京:政治上应遵循东方武术哲学,尊重每位伙伴》     来源:《社会观察》2012年第3期         进入专题: 中俄关系 中俄结盟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889.html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中国无差别袭击案件受害者纪念墙

我们建立了这个无差别袭击案件受害者纪念墙,持续记录全国各地的无差别袭击案,并纪念和哀悼这些案件的受害者。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