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

萝卜网 | 给儿子解读“雷锋精神”

正在上初二的儿子突然跟我说,学校要搞一次辩论赛,主题是“雷锋精神”,正方:雷锋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近;反方:雷锋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抽签时儿子抽到了反方,我告诉儿子:“抽到了反方,你很幸运。” 面对我的表情,儿子不明就里。我决定给儿子上一课,上一堂反洗脑的特殊教育课。我从来没有在儿子面前谈论政治,在家里也没有讨论政治的氛围。这一次,我觉得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

阅读更多

雷锋精神越来越强烈地在地球村引起共鸣

2012年03月05日 03:04 来源: 人民日报 雷锋,今年两会再度成为热词。雷锋,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为外部世界熟知。雷锋精神,一种充满真善美的道德情怀,正越来越强烈地在地球村引起共鸣。 诸多渴望真实了解中国,也尽力真实描绘中国的外国人士以尊敬的态度介绍雷锋。 澳大利亚 人文学院院士、社会科学院院士路易丝·爱德华兹说,雷锋是中国最为崇高的“英雄模范战士”,他对其身后英雄模范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中国迅速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看待雷锋的榜样作用也是世界关注的话题。美国人汤姆已在中国生活了5年,他就“你怎样看待雷锋”向一位中国同事发问。面带微笑的中国同事平静地告诉他,“雷锋是一位好人,是一位能够善待别人的人。他帮助了那么多人,做了那么多好事。我想人们应该以他为榜样。” 中国弘扬雷锋精神,自然会有个别对中国充满偏见的人说三道四。美国某媒体近日刊载题为“戈登·盖柯遇见雷锋”的文章。文章称,“中国共产党知道有个麻烦。当十亿戈登·盖柯涌现之时,道德标准却在夭折……”戈登·盖柯是美国影片《华尔街》中为金钱不择手段的主人公。中国确实存在腐败现象,公民道德水准确需得到提高,但以“十亿戈登·盖柯”形容当今中国,是对事实的肆意歪曲,称中国“借雷锋以挽救”等妄论更加凸显偏见。 世界不乏有着良知的明眼人。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圣迭戈的读者丹尼尔留言说,“这篇报道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强以为知,炫耀带有美国意识形态色彩的嘲讽能力,正如在电影和实际生活中,美国人总是嘲笑说英语带口音的外国人一样。在一个被认为教育程度很高的国家,美国媒体甚至对外国文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缺乏最基本的正确评价,以便很无知地显示美国文化优越的神话,这是一件多么耻辱的事情。”来自法国巴黎的读者曼德拉戈尔认为,“伴随着一套又一套陈词滥调,这篇文章恰恰是对中国进行反面宣传的实例。重要的是看问题不要偏颇。” 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程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真善美的高尚行为与境界能够穿越国界,打动世人。尽管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背景不同,但雷锋精神中服务人民、助人为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要素在世界各国有着普遍认同。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里的“人”不仅指个体的人,亦指整个人类社会。在人类文明社会的精神宝库中,雷锋精神代表着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国。 

阅读更多

杨支柱:“雷锋精神”在死囚身上

说是“自愿”,但死刑犯有不是被剥夺了言论自由吗?李庄这样的著名律师都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自愿”,要让已被判处死刑、被剥夺了言论自由并处于秘密空间、没有舆论关注的死刑犯“被自愿”还不容易?执法部门自己开一个“无人收殓”的证明就更是举手之劳了。

阅读更多

新华社写雷锋的神稿出炉了,快来膜拜

战士们在雷锋塑像前宣誓(2月16日摄)。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让人们认识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在“雷锋团”,像乔安山一样,半个世纪以来,见过和没有见过雷锋的一代代战友们,秉承着雷锋的精神,延续着雷锋足迹。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走进了“雷锋团”,也就走近了雷锋:不论穿上军装还是脱下军装,都是雷锋的传人。在河南、在辽宁、在四川、在山东……在拥有雷锋生前战友的地方,都有学雷锋的旗帜在飘扬;“雷锋团”走出去的官兵中,有1200多位成了各地学雷锋的带头人。雷锋属于中国,雷锋走向世界!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序曲--追问生命 19世纪末,南太平洋塔希提岛,金色的落日下,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面对浩淼大海和无边苍穹,伸开双手,发出关于人对生命意义那三个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惘,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外在强烈冲撞发出的悲鸣和叹息,是个体无法融入群体带来的无助与沮丧。 人类,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命有无意义的巨大问号中,苦苦寻找着答案。 在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暮年之际,着魔般一遍遍自问:“我的生命意义何在?” 在德国,叔本华悲叹:“只有欲望是永恒的,人生没有意义。” 在中国,屈原彷徨山泽,一连发出173个问题叩问上天。 陈子昂感于浩茫宇宙下生命之短促,世事之不测,壮志之难酬,留下千年的孤独郁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触摸到人类难以摆脱的绝望与忧伤;依然可以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感受到人类不屈于命运的挣扎与反抗。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生命意义何在?谁能给予解答? 中国的一位普通士兵,对此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他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他以平凡的人生实践,将短暂变为永恒,将渺小变为伟大,将有限化为无限,矗立起人生价值选择的最高坐标,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活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永久地召唤着人们的心灵。 他的名字叫雷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个22岁的年轻生命,用七个普通音阶,谱写出一曲绚丽多彩的旷世绝响——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 第一乐章——中国精神的天空 这是一部挺立着中国脊梁的伟大交响。 雷锋,就是这部伟大交响的第一小提琴手! 他,伫立在那里,目光清澈,从容坚定地拉出第一主题-- 对国家、对人民,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满怀爱心,给予帮助,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 ——这蓬勃向上的交响曲,绵厚悠长。从容,温暖,高贵,弥漫着庄严的气息,闪烁着神圣的光辉。 它召唤着,引领着,弦乐和管乐应声相和。 ——这蓬勃向上的交响曲,喷薄而起。高亢,激昂,雄壮。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勃发着青春的激情。 它发散着,升腾着,汇聚成时代的最强音,激荡在中国精神的天空…… 哪里是第一个音符的起点? 岳麓山畔,湖南望城。 历史的旋律在这里回响。 穿过一片漂亮的现代住宅区,我们走进简家塘的一座茅屋。 72年前的那个寒冬,当雷锋在这里发出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便陷入苦难的深渊。 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他,7岁时,已是孤儿。 绝望中的苞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阳光雨露。 雷锋怒放了! 曾担任过望城县委副书记的85岁的赵阳城,给我们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场景——一个16岁的活泼少年,背着行李,蹦蹦跳跳穿过秋天的田野,欢笑着向他走来。 1958年秋天,在县委当交通员的雷锋报名去鞍钢当工人,临行前他想把原名“雷正兴”改为“雷峰”,赵阳城和大伙儿商量:叫“雷锋”更好一些——“到鞍钢打冲锋”。 赵阳城把雷锋送到湘江码头。 湘江北去,少年远足。依依不舍之余,赵阳城久久伫立在江边,望着那远去的背影,他怎会想到,“雷锋”这个名字,将成为一个国家的永恒记忆?! 轻轻翻开雷锋的日记,他的情感思绪触手可及。 ——“深夜11点钟了,天突然下起雨来了。建筑焦炉工地上,还散放着7200袋水泥。雨越下越大……我急忙跑到工地,用自己的被子,并脱下了衣服,抢着盖在水泥上……回忆自己为国家、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 ——“今天我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雪……我见到一位老太太没带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温手。我立即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他老人家望着我,满眼含着热泪,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 活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有人在战场上横扫千军,有人在商业王国中纵横捭阖,有人在科技高峰叱咤风云。 雷锋并没有这样的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但他却在一件件小事中,在平凡的道路上,寻找并找到了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以短促而激越的音符,回答了那古老的重大命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 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这三组矛盾,一直困扰着人类。 从这个命题出发,人们寻找的答案各不相同。 面对生命有限的困惑,苏格拉底穷其一生认识自己,却最终在墓碑上将“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人。萨特在圣·日耳曼大街咖啡馆里,望着落日的余晖,把人生归结为一个“烦”字。 雷锋,一个普通的士兵,透彻地认识了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解决了有限和无限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这个普通的士兵:“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一个普通的士兵以最朴素的认识,以最平凡的行动,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 “把自己当做啄木鸟吧!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为万木除病灭害,使树木长得挺拔参天……”他热情讴歌着。 雷锋燃起的生命烛光,照亮了中国精神的天空。 “人为什么而活着?” 为什么在许多思想家是苦涩的命题,却被一个普通的年轻士兵酿成一壶甘醇? 难道说他比伟人们睿智?难道说他比哲人们高明?不,他只是找到了人生价值最佳坐标点,使他的人生摆脱了烦恼,充满光明。他点燃了自己生命的火炬,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他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 你渴了,他就是一碗水;你饿了,他就是一把粮;你心里要是感到了寒冷,他就是一团火,就是一缕阳光…… 他就是这样以平凡现伟大,以小事铸辉煌,以短暂固永恒,完美诠释了有限与无限、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 正因为如此,雷锋牺牲已有半个世纪,但其精神的主旋律,始终在中国精神的天空回荡,引来无数人的仰视,引来无数人的倾听,引来无数人的齐声应和…… “人为什么而活着?” 雷锋战友乔安山说:“为了爱!……” 早春二月,辽宁抚顺,雷锋墓前。 红领巾结队去了又来。人们驻足墓前,献上鲜花,注目行礼…… 一个七旬老人细心地擦拭着墓碑,仰望着雷锋的雕像,思绪穿越着时空。 他就是雷锋一辈子的战友——乔安山。 50年前的那个上午,那辆13号车上,乔安山一个倒车,雷锋倒在了被车挤断的一根木杆下——从此,乔安山活在了对雷锋的回忆里,活在了雷锋精神的践行中,活在了宣传雷锋精神的征途上。 “有人说我在为雷锋活着,而我却认为,是雷锋让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把爱给大家,爱所有人。” 他不知疲倦地把雷锋的生命价值讲给学生听,讲给农民听,讲给工人听,讲给干部听。 雷锋感动了众人,众人感动了他。 他给我们讲起亲历的一件往事,热泪盈眶: 那年他在武汉做报告时误了飞机,满头大汗登机时,迎面一片恼怒的眼神。 机长赶忙解释:“这是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他因为给小学生做雷锋事迹报告耽误了大家的行程。” 瞬间,那怒火熄灭了,乘客全体起立向他致意,客舱里响起热烈的鼓掌声…… 那是向雷锋致敬的掌声。 那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雷锋生命价值的礼赞。 “人为什么而活着?” 当代雷锋郭明义说:“人活着,得干点有用的事儿。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 1960年1月,鞍山火车站,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曾把一个鞍钢青年——雷锋送上了运兵的专列; 1977年1月11日,17年后,同是在鞍山火车站,余新元亲手把另一个鞍钢青年——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 同样的青涩年华,同样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体宣誓,同样当了运输兵。 余新元何曾想到,他亲手送上运兵专列的那两个新兵,日后竟先后感动了中国的天空。 历史的巧合如此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必然! 难道冥冥中人类真的存在一种感应,能在特定的时空对象中穿越传导? “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这是郭明义的誓言。 他总问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想自己,还能再做什么。 在部队,他做雷锋标兵;在企业,他是全国劳模;20年来,他义务献血6万多毫升。这些血至少能够抢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2011年3月,郭明义开了微博。 到今天,粉丝人数超过600万,影响力超过那些耀眼的明星。 像雷锋一样,从云层中射下来一束光线,让人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空,一片可以让你的心变得更辽阔、更明亮、更温暖的天空。 “人为什么而活着?” --村官吴仁宝说,“老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是我最大的幸福”。 这样的信念,让他矢志不渝地带领乡亲们将贫困不堪的华西村,缔造为中国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样板。 --维修工人徐虎说,活着,就是奉献,“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每日华灯初上,他放弃休息,背着工具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在上海那窄窄的街巷深处,给市民通马桶、修电灯、换电线,温暖着无数上海人的心房…… --杨善洲,一辈子的共产党人,他说,活着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 …… 还有什么比为他人的幸福燃烧自己,更能让人超越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还有什么比为人民的事业投入生命,更能让人感受人生的辽阔与壮美? 这就是中国精神的天空! 西海固--也有这样一片精神的天空。 那个晚上,顾皓卿和他的伙伴们带着大山里的孩子,穿上厚重的棉衣,坐在山上相互依偎,仰望新月孤悬的天空,等待着一场流星雨的出现。 这几个从复旦大学来支教的年轻人,曾在繁华喧闹的大都市里陷入人生的迷茫,在这西北穷乡僻壤中,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睛里,却寻找到生命的意义。 蓦地,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孩子们惊喜地叫喊起来。流星越来越多,在无边的天幕上梦幻般地拖着长尾,倾泻而过,光华灿烂…… 生命的终结与生命的光华在同一时刻发生。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颗流星?但,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华留给人间! 顾皓卿和他的同伴们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内心翻腾,泪水无法控制…… 康德说过:“最崇高和最令人敬畏的东西,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雷锋以他流星般的生命光彩,铸就了人生的价值永恒: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太阳,那么就会有众多的行星环绕运行;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月亮,便会有满天繁星簇拥闪烁; 在那里,如果雷锋是第一提琴手,那么乔安山、郭明义、杨善洲们便是他身边的众多乐手……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他们共同奏响雷锋精神世纪的交响!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他们生动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在中国精神的天空,他们让生命实现了永恒! 第二乐章——与灵魂相伴 这是一部高扬着理想与信念的伟大交响。 在波涛涌动的奏鸣中,理想的主题在奏鸣曲的呈示、展开与再现中,被旋律中那充满生气而又轻灵的音符线条,反复勾勒着……此刻,生机勃勃而带有浮雕般音质的小号,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张扬着一种穿透灵魂的音响。 雷锋,就是那吹响理想号角的小号手。 “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美丽的理想,定格了他的价值坐标,主导着他为什么而活着。 只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活着才找到人生的意义,才拥有了真正的灵魂。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活着,又有多少人能拥有并坚守自己的理想?又有多少人能定格有价值的人生? 老人倒在地上,扶还是不扶?为什么这个看似复杂实际上再简单不过的选择,一些人至今仍纠结难断? 孩童被辗压于车轮下,救还是不救?为什么18个路人竟视而不见? 学生溺水而亡,捞还是不捞?为什么那几个船夫会站在船头挟尸要价,如此冷酷这般无情? …… 假如雷锋看到这一幕幕场景,他是惊讶、尴尬,还是悲凉?是震惊、心碎,还是愤怒? 是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欲望遮迷了双眼?!是极端的自我泯灭了良知?!还是在快速行进的路途中丢失了灵魂?!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科楼。一个不足十平方米、陈设简陋的办公室里,“中国好人网”在这里诞生。 52岁的教授谈方是这个网站的创办者——他不再甘心闭门论道,而是试图通过互联网,为一些人失落的灵魂找回坐标原点。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质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 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我们究竟该怎样活着? 有人坚守理想,有人争名逐利,有人远离崇高,有人醉生梦死…… 江苏无锡,一名男子看到有人落水,见死不救,冷漠离开,之后让他追悔莫及的是,竟然真有这样的报应--溺水者是他的儿子…… 上海运石河畔,64岁的安徽农民工盛明华,见一个孩童落水,拼死相救,也是对他人的报答——两年前,他9岁的孙子也曾掉进这条河里,当地三位村民奋力跳进水中,使孩子重生…… 报应与报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灵与肉之间的纠结与拷问在现实世界演绎着一个个难以置信的传奇。 2011年1月13日,意大利邮轮“协和”号在地中海触礁。30岁的英国游客瓦伦蒂娜当时正在船上。 历史总是上演着令人瞠目结舌的巧合。 泰坦尼克号1912年触礁时,瓦伦蒂娜的祖母和叔祖父也正在船上。她的祖母获救,在船上担任侍者的叔祖父是1500多名遇难者之一。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首哀婉感人的生命之歌,船长的临危不乱,船员的舍身相救,男人绅士般地为妇孺让出了生命的空间,随船乐手无视死神的来临,淡定自如地用自己的音乐陪伴那些濒临死亡的人们……凡此种种,足足温暖了人类一百年。 而这艘名为“协和”的意大利邮轮,却让人类猝然撞上了精神的冰山:男人拒绝让妇孺优先离船,为了争抢救生艇甚至大打出手,船长更是可耻地抢先逃命了。 那是一派末日来临般的自私、冷酷与怯懦。最具嘲讽而又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时船上却正在播放着《我心永恒》爱的旋律: “让爱继续 无论千山万水,无论你在哪里 我相信爱将永不停息 ……” 席琳·迪翁如天籁般的歌声是那样温暖,彼时的地中海涌动的波涛却如此冰冷。失去灵魂的躯壳哪里还能存放一丝的爱心? 面对泰坦尼克号与“协和”号的触礁,我们无法相信,时代前进了100年,而一些人的精神却倒退了100年。这无疑是理想的泯灭,灵魂的丢失。 有多少人,迷失了自己的梦想? 有多少人,能听从灵魂的召唤? 一位因受贿被判刑的人,在庭审中,竟如此陈述:“我从小在学习雷锋的氛围中长大……” 是什么让他失去了曾有的信念,最终失去自由与尊严? 一位落马的官员在其忏悔录中写道: “天高不算高,个人欲望第一高。” 在欲望像火一般的焚烧中,灵魂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归宿? “很多人试图通过占有物质而保障自己的灵魂,到头来却失去了灵魂,连带着也失去了物质”--奥尼尔在他的剧本《卖冰的人来了》里这样说。 灵魂的伟大,与其说在于爬得高和走得远,不如说,在于自身如何纯净和坚守。 刘真茂,就是一个灵魂的坚守者。 湖南郴州宜章县长策乡,我们爬了3个多小时,上到了海拔1800米的狮子口大山顶,见到了“山神”刘真茂。 狮子口大山,覆盖着35万亩原始森林,7万亩草山,生活和生长着水鹿、红豆杉等各种珍稀动植物。 30年前,为防止滥砍滥伐,复员回乡担任武装部长的刘真茂心一横,在山坳里搭起瞭望所—— 就这样,一个老兵在莽莽林海和绵延大山上,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 为什么要吃这份苦? 如果是雷锋,他会怎么做?——这就是刘真茂的回答。 曾是学雷锋标兵的刘真茂,一年四季总是穿着一身旧军装,瞭望所里收拾得像营房一样整齐,被褥叠成“豆腐块”。在他心里,他始终是一个兵,雷锋那样的兵。 刘真茂吃住在山里,每天5点起身巡山,一天要走五六十里山路,30年相当于绕着地球走了十圈。 30年过去了。杜鹃花开花谢,鸿雁飞去飞回,青山依旧,碧水长流,刘茂真古铜色的脸,早已爬满岁月的风霜。 自从上了山,他就像一棵老松,根深深地扎在岩石里。工资全投到看山护林上去了,18年没在家里过过年,两个儿子结婚他都没下山。 我们又问他:“你愧疚吗?” 他含混地说,我是老伴的丈夫,儿子的父亲,不管他们有什么意见,以后都会想通的。 最想家的时候,他就跑到山头,看看家的方向。床头贴着孙子的照片,枕边放着为孙子从报纸上剪裁下来装订成册的“范文”。 “你幸福吗?”我们问。 “幸福!”回答很甜蜜。 我们又问:“一个人的山,孤独吗?” 他摇摇头。 但我们知道,他是孤独的。大多数时候,他只能跟自己说话。他曾经在大山里邂逅过一头水鹿,他喊一声,水鹿叫一声;他喊两声,水鹿就叫两声;他喊三声,水鹿居然也叫了三声。 ——他是这些生灵的保护神,他30年的孤独,值了; ——狮子口大山自他上山,没有发生一起大的火灾,他30年的孤独,值了; ——春节,两个当过兵的儿子携酒上山,三个老兵开怀畅饮。莽莽万重山,父子泪几行,他30年的孤独,值了…… 我们还想再问其他一些问题。但一切勿需再问! 信念如山。守山,就是守护他的灵魂。 …… 守护灵魂的不仅有像刘真茂这样的老兵,还有年轻的志愿者。 司占杰,一个80后。 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还是随波逐流?司占杰作出了与当年那个年轻士兵同样的抉择。雷锋精神也曾经感动过他。 司占杰学的是经济法,还曾出国深造,本可以赚来汽车、豪宅,但他时常问自己,那样一个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到底有多大价值? 云南澜沧江边的一个草棚里,他见到了李光学老人——一个麻风病康复者。 疾病使老人失去了一只手,眼睛向外翻着,见到司占杰时大滴的眼泪往下掉。 当年病愈后,由于村民嫌弃,3公里外的家,他30年都走不回去。 司占杰的心针刺一样的痛:“我陪你回家。” 他挽着老人走进村里,惹来村民们的白眼和敌意。他高高地把头仰起,像个勇士。 整整7天,他和老人有说有笑地在村子里走过来又走过去。看到他和老人肌肤相接,亲密无间,村民们渐渐消除了对麻风病康复者的恐惧。终于,亲人们走过来了;终于,村民们围上来了——老人被接受了。30年的苦难戛然而止。 一个举手之劳,就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司占杰第一次领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在志愿者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一个彩霞当空的日子,还是在澜沧江边,司占杰带来了恋人田星,一个在北京写字楼里工作的海归,一个与司占杰一起追随理想的姑娘。 见到李光学,占杰指着田星问: “你还认得她吗?” “认得的嘛,上次带我去北京,跟我照相的时候都挨着呢!” 田星一震,记得当时她努力靠近老人时,心里其实充满恐惧。然而,老人却永远记住了她的好。 “我给你们编个歌嘛。”老人似乎找不到更好的感激方式,他扬声自编自唱起来:“美丽的孔雀,从林子里飞走再不回头;妹子啊,你翻山越岭来到我们身旁……” 田星哭了。 大滴的眼泪也从老人那翻出的眼睛里掉了下来—— 就像善良的卡西莫多被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感动时那样…… 两位年轻人不同寻常的选择,亲朋好友视为“傻子”,但他们却感受到发自灵魂深处的幸福。 我们问这两个年轻人:能坚持多久? 他们回答: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要听从心的召唤。 心的召唤,就是理想与信念的力量,让他们在布满荆棘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并坚信希望就在前方,希望就在路上。 雷锋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接受我们采访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为理想,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在这漫长的跋涉中,你每天都在朝着它迈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信我们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墨西哥有一个寓言: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那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现实中,当我们拖拽身体奔走的时候,可否想过自己与灵魂的距离? 当我们无法感觉到有灵魂相伴的时候,我们是否该停一停,等待灵魂? 人,应该怎样生存? 路,应该怎样行走? 今天,我们触摸着雷锋高贵的灵魂,他吹奏出来的号角声如阳光一般灿烂。那就是理想,那就是信念。 在理想与信念的照耀下,让我们与灵魂相伴! 第三乐章——追随你前行 这是一部震荡了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伟大交响。 追随者如无边的大海,连绵不绝。只要你有一颗善心,只要你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一只手,甚至只要你有一个做好事愉悦自己的念头,你都可以加入这场永不落幕的伟大演奏。 雷锋,站在最前面,是我们快乐的领唱。 几十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始终与时代同行,生机勃勃,蔚为大观。 雷锋,一直在领跑着我们。 我们要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 雷锋曾经说过: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要做这一砖一石,要做这些零碎事。 在建设中国精神大厦的工程中,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像雷锋那样做一块砖、一片瓦,哪怕是一粒沙…… 二战时期英国一片墓地上,一位逝去儿子的母亲在儿子的墓志铭上写道:“全世界的黑暗都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 危难关头,即便是最卑微的人、最柔弱的人发出的一丝微弱烛光,都足以照亮一片天空。 面对被车轮辗伤的小悦悦,18个过路人无一施以援手。陈贤妹,一位矮小、枯瘦的拾荒老人,目不识丁。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停下脚步,伸出温暖的双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 在南京,汶川大地震后,一个名叫徐超的乞讨老人,在捐出5元钱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到银行兑换一张百元现钞,放进募捐箱。105元微不足道,可对这个老人来说,那是他倾尽全力的一次“裸捐”。 也是在南京,一个叫陈光标的亿万富翁,把企业一半的利润回馈社会,并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一个乞丐和一个亿万富翁,以财富论,天壤之别,但在生命的舞台上,在精神的天空下,他们可以唱出共同的主题。 真正的善无关身份、地位,也不能用付出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只要是源自灵魂深处的爱,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就足以感动人心…… 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 我们再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 我们可以做一辈子的雷锋,可以做一年、一天,哪怕是一瞬间的雷锋,就像那深圳人行天桥上那绝望中的一吻—— 在那座人行天桥上,一个少年徘徊在生死边缘。与他素不相识的年轻姑娘刘文秀,微笑着走了上去,给了那个绝望少年一个轻轻的吻。 刹那间,人间的温暖倾泻而出,沉眠的生命被唤醒了。 少年得救了…… 这个吻,感动了整座城市。 石清华则是因一个苹果感动,走进雷锋合唱的行列—— 一场意外的灾难,让石清华倾家荡产,那一天,他带着被毁容的妻儿流浪在北京街头。 一个流浪儿蹲在石清华儿子的面前。“真可怜啊……”那个孩子喃喃自语,漆黑的小手,递过一个红彤彤的苹果。 在石清华的心里,所有的绝望,都挡不住那个苹果传递的希望——他重生了。 恶梦结束后,他创立了北京“光爱之家”,收留100多名流浪儿。办学艰难时,他和孩子们天天只能吃白菜,他因此成为孩子们的“白菜爸爸”。 我们去探访石清华时,顽皮的孩子像猴子般跳到他背上,大声吼叫:爸--爸,爸--爸…… 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这是石清华选择的一辈子坚守。找回了失去的世界,石清华和孩子们的生命因此有了飞扬的灵魂…… 一辈子的坚守令人敬仰,一年的善举、一瞬间的善行也同样可贵,它们托起的是我们共同的幸福。 我们又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 人,是自己内心的镜子。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雷锋。当代人以各自的理解追随着雷锋,五彩斑斓。 王俊岗,河北青县的“好人司机”。20多年来,开车在路上,只要遇到车祸,总不计后果、不要报酬、不图感谢,挺身相救。 有武侠情结的王俊岗,救人时常有大侠般的感觉——一个人命悬一线,另一个人悄然而至,奋力解救。随后悄然而去、不留名头…… 王俊岗喜欢这种感觉。每救一人,他都会心中窃喜,乐上几天。 他问我们:你说我像不像雷锋?! 一个普通人,给别人带去快乐,他便有了无限的快乐。 一个普通人,给别人施过一捧甘泉,他便有了一生铭记的甜蜜。 一个普通人,给别人伸出过一次援助的手,他便有了心灵中一道灿烂的彩虹。 我们还要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 广州11岁的白血病女童刘碧心身后站着的是一群雷锋。 小碧心急需巨额手术费,消息传出,捐款者云集。小碧心的爸爸是一位发型师,他坚持通过帮人剪发,有尊严地接受捐助。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他的理发店前排起了长龙…… 一场帮扶小碧心的“剪爱行动”,在网上蔓延开来,人们纷纷认购20元一张的“剪发卡”…… 从北京到南京,美发机构自发加入了为小碧心义务剪发的行列…… 雷锋精神映照下的人间大爱,就这样接力传递,让人温暖,给人力量。 一颗碧心,映照着千万颗碧心。 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说过:在所有人都有道德之前,没有一个人能被称为完全有道德;在所有人都幸福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幸福。 我们也许很难像雷锋那样纯粹地为他人而活着,但仍要记住,茫茫人海,有默默奉献的温馨,也有一呼百应的力量,只要相融相通,相扶相持,就能惠及他人,温暖世界。 我们最后要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 雷锋,如果还活着,他不会希望我们都是他,我们也不可能都是他。他并不期盼所有人都跟他走同样的路,不要求每个人都跟他做一样的事,不要求每件事都和他做得一样,但是,他希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放着一颗爱心。 有这样一位好人,把因善举而得到的奖金留作自用,却引起了争议。有人说,他学雷锋救人,就应该学雷锋捐款。那么,我们该不该这样去苛求,要别人尽善尽美? 2500多年前,孔子就批评过免费赎人的子贡,表扬了救人后接受馈赠的子路,因为“义”与“利”并非完全对立,结合得好,可以激励更多的善行。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个故事,评价曰:“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雷锋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感动,是真诚,是温暖。不择人,不求全,“不以善小而不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雷锋精神就不是孤岛,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徜徉其中的心灵花园。 “雷锋!” “到!” 每天晚上,辽宁抚顺城北高尔山下的军营里,“雷锋班”点名,第一个点到的是雷锋,全班齐声应答。 年轻的声音在山间回响,这是半个世纪的回声。 1963年1月,雷锋牺牲5个多月后,“雷锋班”被命名。雷锋班编制8人,实际只有7名战士,战士们永远留一个位置给老班长雷锋。雷锋床铺上已经泛黄的被子,每天都被叠成“豆腐块”的模样…… 墙壁上是一条不变的横幅:“老班长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一别五十载,雷锋从未离开我们。 永恒,不在于巍峨地凝固于历史深处,而是如流淌的清泉,在每个时代都浇灌出生命的花朵。 雷锋选定了最高的价值坐标,选定了奉献他人的人生方向。斯人已逝,遗响犹存。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背影,触摸到他的肩膀,他在前面领跑,我们追随着他前行。 走进雷锋纪念馆,目光抚过墙上一幅幅照片,那仿佛是一个英雄的辉煌聚会,郭明义、丛飞、徐虎、文花枝、李素丽……他们簇拥在雷锋身旁。 雷锋精神,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 ——这是一个大众化的雷锋。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个人。有时,他叫“雷锋车队”、 “雷锋超市”、“雷锋银行”……有时,他在搀扶盲人过马路;有时,他在为穷孩子送去哪怕是几块钱的温暖,可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是一个时代化的雷锋。在时代发展中,他在希望工程中,托起失学孩子求知的梦想;他在“母亲水窖”活动里,燃起西部缺水母亲的希望……或者,他叫“志愿者”、“义工”。公共场所,他服务在民众身旁;废墟里,他冲在救灾一线;福利院里,他四处奔忙……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雷锋。他可能是瞬间的雷锋,也可能是一辈子的雷锋,他可能是一个人的雷锋,也可能是一群人的雷锋…… 他们不是雷锋,他们又都是雷锋。 他们在不同方位,发出不同的光亮,或摇曳如烛,或熊熊如炬,却能汇聚成太阳一样的光芒,照耀世界,温暖人心,照亮中国精神的天空; 他们在不同的声部,在领唱者的召唤下,或如波涛汹涌,或如涓涓细流,发出自己的和声,共同完成一部壮丽的生命交响,响彻中国精神的天空。 个子小小的雷锋,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引吭高歌,他的身后,合唱的队伍,排山倒海。 这是半个世纪中国人的心灵共鸣。这是当代中国面向未来的畅想…… 第四乐章——人类的英雄 这是一部终将穿越历史而永恒的伟大交响。 那个年轻的士兵,轻轻地扬起双手,第一缕乐声仿佛是从天幕上洒落的一道阳光,这阳光弥漫着,扩展着,飞扬着……无边无际。 雷锋,就是这部交响乐的指挥。 再一次来到雷锋诞生的地方。湖南望城雷锋纪念馆里,到处是雷锋微笑的身影。 在一个音罩下,我们听到了雷锋的声音,这是他1961年1月5日在辽宁实验中学做报告的录音,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一段声音: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当人民有困难的时候,我绝不能袖手旁观……” 这是一个年轻快乐的声音,语速很快,带着浓重的湖南腔,虽然稚嫩青涩,却饱含激情,穿过半个世纪,瞬间把我们笼罩。 这就是那个降生在茅屋里的孩子的声音吗?命运给了他最苦难的童年,他却盛开出人世间最灿烂的花朵。 难道,他真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个天使,却又太宠爱他,离不开他,早早地把他召回? 走出雷锋纪念馆,沿一条林阴道,又看见了那三间茅草房。恍惚间,我们似乎进入历史的甬道,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简家塘。 那是他吗?一个活泼的少年,系着红领巾,蹦蹦跳跳向我们走来。 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他回答:我就要小学毕业了,今天,我准备好了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将在发言中说出自己的理想——我要做人类的英雄! 哦,我们久久地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 忽然想,雷锋如果活着,今天该是72岁的老人了。 那是谁?一幢楼房的阳台上,一个老人在专心浇花,一缕阳光透过树叶,映照着他慈祥生动的脸,一双眼睛熠熠生辉。 我们问:你是谁? 他回答:我是雷锋。 我们兴奋地告诉他:你已经成为人类的英雄。今天,对人生和幸福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吗? 老人笑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 “我要做人类的英雄!” 这是当年一位少年的理想,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与灵魂,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 不,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人类的英雄,他永远将自己定格为普通的战士。他以最平凡的行动实现着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用一滴水展现出太阳的光辉! 当思绪回到今天的简家塘前,面前是络绎不绝的人群。他们为雷锋而来,他们在寻找什么? 他们是在寻找光荣与梦想,还是那可能已经丢失的自我?! 人为什么而活着? 在这场伟大的演奏中—— 雷锋,是第一小提琴手,是小号手,是领唱,是指挥。 不,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这部伟大的世纪交响。 南太平洋塔希提岛上,苦闷的高更还在仰天发问吗?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或许该告诉他了:高更老人,生命意义的完美答案找到了。 “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雷锋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在他那里达到了纯粹的境界,使他完成了人生价值由有限到无限,由普通到高尚,由短暂到永恒的本质性升华。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 雷锋精神,正是当代社会,同样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是对我们心灵的永恒召唤!(新华网北京2月29日电记者 李从军 张严平 赵承 肖春飞)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1440/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新华社写雷锋的神稿出炉了,快来膜拜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2/29, 20:43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还原真实雷锋:爱美潮男偶尔喜欢炫耀军章 雷锋同志啊,你这哪里是在捡粪?你分明是在粪坑里! 关于雷锋叔叔的一点点小小的疑问 2100万投资国产动画新雷下凡–雷锋的故事 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留的是照片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呆若木鸡行如僵尸-耗资2100万的主旋律动画《雷锋的故事》 (@hexieshe) 超逗趣“雷锋帽”杯子:Mr. Lei (@ixiqi) 为什么雷锋帮助过的全是女的? (@fanjian) 法海和白素贞原来还有这一段 一起去看雷锋塔 (@zhishi9) 耗资2100万的主旋律动画-雷锋的故事 (@fanjian)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