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监狱

自由亚洲 | 北京昌平一“黑监狱”被查封

北京昌平一家关押访民的“黑监狱”近日被当地警方查封,13名遭非法关押者被解救。 《新京报》的报道说,这家“黑监狱”位于昌平区北七家镇南七家村北侧,是一个不足300平方米的小院,围着高约3米的灰色围墙。 7月12号,在接到访民报警后,昌平北七家派出所查封了该“黑监狱”,并解救了13名被非法关押者,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太太81岁,最小的还在吃奶。 据警方透露,该“黑监狱”是一家“保安公司”开办的,受雇专门抓来京上访人员,不过,警方未透露雇佣者身份。 重庆访民李女士曾在2008年12月被重庆驻京办截访人员送到位于北京通州郊区的一家“黑监狱”,关了12天。 李女士回忆说:“在通州,当时那个地方很偏僻。后来我们了解到,原来是一个仓库,人家不租了,黑监狱把它租过来的。被关起来,外面的人全都不知道。(记者:这个地方外面挂了一个什么牌子?)什么牌都没有,它就是一个大围墙围起来的,大围墙很厚很高。它有两部车进出,就只看到了车进出,看不到这些人。它里面也请了好多个打手,有人进出就关在车子里,村民一般都看不见的。” 李女士向本台记者介绍说,“黑监狱”与驻京办相勾结,非法关押访民,并按照人头和天数向访民所属地方政府收取费用。 “它的收费就是:住一晚上,收下面的政府部门,收两百;车子到车站接,收三百;有的时候,它包一天,它说无论多少,下面就要拿多少给它。就是说,如果抓到你这个人,就让你当地拿钱。比方说,抓到我,驻京办就给区里面打电话,区里面出这个钱。一般是扣下面的钱,有单位的扣单位,没单位的扣政府,政府拿钱。” 《新京报》的报道说,有访民被放出来时,看到有身份不明的男子,按照人均一天500元,付给看守人员钱。 有访民向《新京报》记者提供的一份40名被关者名单中,有17人来自江苏盐城,而不少被关者表示被抓当天,都在久敬庄接待中心见到了当地信访局局长。 早在去年9月,《南方都市报》曾报道了北京安元鼎保安公司在北京设立多处“黑监狱”,以关押、押送到京上访者为主业,与地方政府签协议并收取佣金,报道引发舆论关注,安元鼎因涉嫌“非法拘禁”和“非法经营”两项罪名而遭到立案调查,公司负责人也被刑拘。 对于“黑监狱”关押访民的事件,现在美国纽约的叶宁律师评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举揭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准对检举揭发的公民进行打击报复。这样的法律条文写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但是我们知道在实践当中,中国政府对访民的虐待,对访民的压迫和迫害可以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访民是任意剥夺自由,任意进行酷刑,任意把他们监禁在现在揭露出来的这个黑监狱当中。” 叶宁认为,中国政府把“维稳”作为国策的重中之重,中央政府还给地方政府就维稳下达了指标和任务,促使各级地方政府为完成维稳目标,用包括“黑监狱”在内的各种方法,对上访者进行拦截和打击报复。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Read More

社会脏了,剩下一堆“奇迹”

1、韩寒:我是一只不招人喜欢的流浪之猫,我可以选择默默消失在人群,喝得醉生梦死,绝尘而去。但是我的祖国,你不能!因为你寄托了十三亿人的希望!你不应该让你的人民绝望哭泣,为了房价油价艰难的活在这个不公平的世间!恶性竞争,相互猜忌,急功近利,炫富自大,冷酷无情,心无大爱,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国民应该做的事情。 2、3日郭美美在接受郎咸平专访时称王军是干爸。而最早披露郭美美与王军关系的中红博爱CEO翁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郭是王的女友。翁认为, “我看王军对他自己的儿子都没那么大方,要是干爸的关系的话,这也算是个奇迹吧。” 3、2日,网友发微博称,300多长沙火车司机集体停工”。爆料得到火车司机证实,一司机表示停工因“不满人员调配及待遇问题”。然而对此广铁宣传处否认,“微博传的东西有多少可信?” 4、湖南省公安厅官网泄露3000多名港人个人私隐资料,不但姓名、身份证号码及地址任人浏览,连怀疑重婚及案底等敏感信息也一览无余。 5、记者走访发现,在广州一些户外工作场所,高温补贴发放不到位或者完全没有,工地工人都没听说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不少坐办公室的公务员、白领们不仅享受空调,还有高温补贴。 6、香港太阳报报道,被双规的河南开封市委组织部长李森林被查出收受多名男下属妻子的性贿赂,更令人震惊是他竟私下收藏三百多名女性的阴毛,并以颜色、粗幼细分,打算日后制成“贡女阴毫笔”。网民调侃称李是“深入裙中(群众的谐音)的好干部”。 7、佛山市红十字会于8月2日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而深圳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后接受的唯一一笔捐款只有100元。 8、“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5名成员3日在黑龙江方正县泼漆并砸毁县政府竖立的“日本开拓团”纪念碑,并痛批当地政府为经济利益“无耻为日人立碑”,砸碑的5人被当地公安短暂扣留后释放。 9、北京时间3日下午,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躺在有滑轮的病床上被送进设于开罗警察学院内的法庭被告席。他面临贪腐、滥权以及镇压示威者等多项指控。法庭之外,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还发生冲突,已造成1人死亡,15人受伤。 10、上世纪90年代,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得西安城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个别地区出现地面沉降。现在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入自来水1200吨,以遏制地面沉降,仅今年上半年就回灌16.91万立方米,相当于67个标准游泳池。 11、3日10时左右,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郭坊村上土湖村小组一幢建于解放前的老屋外墙突然倒塌,造成在墙下巷道中乘凉的8名妇女和2名儿童当场死亡,2名妇女受伤。 12、上海工商部门8月2日公布了“味千拉面”汤料问题的初步调查结果:其汤料浓缩液的主要成分是“猪骨汤精”,由山东泰安一家食品企业生产。一碗成本大约两三元。 13、珠海市近期抢注“幸福之城”商标,在十年之内,其他城市不得以这一称号来宣传城市形象。而在它之前,大连也已垄断“浪漫之都”的称号,有学者表示,当局若将工作重点落在改善民生上,“幸福”与“浪漫”或将更实至名归。 14、近日,《国家金融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个新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仅在保利嘉园3号院、住欣家园、大方居三个小区,就发现马自达跑车、奔驰、宝马等多辆豪车。保障房小区频现“穷人”开着奔驰、宝马入住的乱相。 15、2011年,中国将建保障房1000万套,各地“大干快上”,与此同时,多地的保障房质量问题却接连曝光,海南等地的建设项目近日被曝使用质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的“瘦身钢筋”。345吨“瘦身钢筋”畅通无阻地流入海南保障房项目。 16、深圳建行被指是“全球最大的高利贷公司”,新星化工公司向建设行贷款两年期3000万,建行深圳分行可直接获取的利润为2688.82万元,加上296.79万元的常规利息,再加上违约金835.3228万元,该公司总共需要向建行总裁支付6918.13万元。 17、日前,各省居民收入增长情况一一公布,上半年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 18、危地马拉一家法庭于2日判处6名前士兵每人高达6000年的有期徒刑,真正地“把牢底坐穿”,这些士兵被控在国家内战期间犯下杀害250人的罪行。 19、印尼近来流行一种“卧轨电疗法”,印尼近来常出现一排人大剌剌躺在铁轨上,他们不是集体寻短,而是负担不起医药费的穷困病人,他们迷信铁轨可产生特殊电流,治好他们的病。 20、茅于轼:“实际上,城市本地居民并不是迫切需要住房的人,真正需要住房的是北漂和农民工这些低收入者。保障房对象是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保障房应首先保障最低收入人群,最低收入者都没有保障,怎么去保障具有中等收入的普通人?” 21、任志强:“我的言论之所以经常被误解,只是因为我在说话的时候不是把同情心放在前面而是把竞争和效率放在前面,在争论中我更加倾向于讨论效率与公平。这原本是统一的问题,在中国怎么就变成了对立的问题?没有效率,哪来的公平?” 22、傅一河《只有乱象,没有真相》:政府的公信力付出了代价。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尊严在权力面前丧失,存款在银行贬值,工资在物价面前缩水。中国有太多的乱象而没有真相。因为有人铁了心不给你真相,正如信誓旦旦“六不搞”。谁搞就叫谁灭亡。 23、蔡慎坤《地方政府,是“黑监狱”的衣食父母》:非常纳闷,能够确保奥运会安全、确保“国庆庆典”安全、确保各种重要活动安全的北京市公安局,竟不知道自家开办的“保安公司”原来干着比“黑社会”更黑、更惨无人道的勾当;即使在“安元鼎”被曝光一年之后,类似组织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其中如果没有“保护伞”,没有“权钱交易”,那就只能说是个奇迹。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 个评论 信力建的最新更新: 信孚电讯(8.4)——假象 真相 乱象 / 2011-08-04 13:44 / 评论数( 1 ) 谁来完成邓小平的未尽事业? / 2011-08-04 08:20 / 评论数( 6 ) 信孚要闻8.3国家不是公司,政府不是老板 / 2011-08-03 14:49 / 评论数( 2 ) 信孚电讯(8.3)——语言的贫困 / 2011-08-03 13:55 / 评论数( 0 ) 成吉思汗的纠结 / 2011-08-03 08:49 / 评论数( 6 )

Read More

郑永年:当代中国社会暴力的制度基础_

郑永年:当代中国社会暴力的制度基础 作者:郑永年 来源:联合早报 来源日期:2011-8-3 本站发布时间:2011-8-3 0:26:55 阅读量:1687次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各种形式的暴力案件快速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遽然凸现。在种种暴力行为中,主要表现在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暴力行为,政府官员对社会成员实施暴力,而社会群体对政府官员也实行暴力。当然,也存在着一个社会群体对另一个社会群体,或者一个社会成员对另一个社会成员等形式的暴力行为。不过,即使是后者,很大的责任也应当归咎于政府。很简单,在任何社会,政府存在的最大理性就是维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的缺失,只能说明政府的失责。   当然,暴力也不是中国社会所特有。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历史的进步并没有减少社会暴力行为。在任何一个社会,暴力的根源非常多。中国社会的暴力行为也体现为中国特色。任何社会都不期望暴力行为的兴起。暴力产生了,就要分析暴力行为的根源,才能采取有效的举措来减少和控制。公权力的责任是提供公共秩序,控制暴力行为,但中国的公权力往往成为社会暴力的根源,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公权力的暴力化来透视当代中国社会暴力行为的崛起。(在中国,暴力也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这需要专文论述。)   中国社会暴力的大制度背景,就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制度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在发达社会,往往是社会决定国家,人民决定政府;而在中国则相反,社会和人民的存在空间基本上取决于国家和政府。换句话说,在发达社会,尤其是先发展社会,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是社会和人民赋予的;在中国,国家和政府决定了社会和人民是否能够得到权力,能够得到多大的权力。   在后发展中社会,典型的是亚洲的日本和后来的“四小龙”等,政府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中,较之发达社会扮演一个更为重要和关键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也决定了社会的生存空间。不过,随着社会本身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制度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呈现出一个良性的互动方式。在学术界,人们经常把这样的社会称之为“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也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试图改变改革前只有国家、没有公民社会的严重失衡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得到迅速的成长和发展。在1980年代,国家公权力首先从农村逐渐减少,在农村实践村民自治。城市改革也为城市市民社会造就了巨大的空间。1990年代中期之后所进行的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更是为社会空间的成长打下了制度基础。   公权力扩大激化民间政治意识   应当指出的是,在政治领域,尤其在基层,尽管社会也具有了一些空间,但并没有得到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空间。社会的成长和发展发生在除了政治以外的其它领域。邓小平南巡之后,正是因为社会在其它多个领域获得了很大的空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参与政治的要求得到缓解,因为人们把对政治的热情,转移到了经济和社会方面。   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和从前一样,在政治领域,社会照样没有实质性的空间。更为严重的是,在非政治领域,社会空间也在迅速缩小。例如,在经济领域,国有部门的快速扩张,迅速挤占了原来民营企业的空间;在政治领域,随着维稳机制的推行,社会其它方面的空间也缩小。这就导致了很多负面的结果。首先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空间分布的严重失衡,公权力迅速扩展,而社会空间缩小。其次,社会空间的缩小直接导致了社会不能正常发育,不能产生自我管理机制,自我约束能力弱。社会自治能力的弱化,表明社会无法自我解决很多问题,必须依靠公权力,从而为公权力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机会。再次,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其它领域,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其代理人,都是以政治的方式来挤占社会空间的,这必然导致社会的政治性反弹。社会群体和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挤压,它们也必然诉诸于政治的手段来面对其所面临的困难处境。针对政府官员的暴力只是其中一种政治表达方式。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暴力行为的大背景。具有同样重要性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年的政治和政策大环境的变化——对“法制”和“法治”的忽视和漠视。法制是任何一个国家最为基础的制度,是其它所有基本国家制度的制度。尤其重要的是,国家暴力和暴力使用必须法制化。在这方面,中国这些年来不仅没有多大的进步,而且在很多层面发生倒退现象。   总体上说,中国在1980年代提出要建立法制,1990年代在中共“十五大”上又提出了要建立“法治”,以“法治”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无疑,没有人会否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立法方面的进步,但在司法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司法有问题,那么立法方面的最大努力也会无济于事。   对司法破坏导致社会信任流失   在邓小平时代,执政党对法制的重视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的岁月,执政党领导具有强大的政治意志来确立和发展中国的法制。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执政党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党的最高领导人还是人大系统都经常强调法治。中国没有法治传统,法治因此是个目标,它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建成的。在建设法治过程中,政治和政策环境非常重要,无论对官员还是社会成员,法治教育可说是要天天讲、月月讲和年年讲。但最近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对法治的强调消失了,重点转移到了其它政策目标,包括“和谐社会”、“社会正义”、“维稳”等等。尽管这些目标和法治并不矛盾,这些目标的达成最重要的还是法治,但一旦政治和政策的重心转移到了其它方面,法治就遭冷落和忽视。在很多方面,实践已经表明,一旦失去了法治建设,这些其它目标不仅没有能够实现,反而会走向反面。   在对法治强调得不够的同时,对司法的破坏趋向严重。司法的政治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权势阶层使用各种方法来逃避司法,社会和人民对司法也失去最为基本的信任。一旦当一件事情发生,人民不会诉诸于法律,而是会寻求其它政治方式,例如找领导人、走关系等,其中也包括暴力。在任何国家和社会,司法是社会和国家、人民和政府之间最为宝贵的中间或者缓冲地带,两者可以在司法这个中间地带协商、讨价还价。一旦失去这个地带,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就马上会演变成为直接的对立关系。一个严酷的现实是,这些年来,很多本来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问题,最终演变成为暴力,不管是政府官员对老百姓的暴力还是老百姓对政府官员的暴力。   在这些政治和法制大环境下,人们还可以更进一步,从一些具体的制度因素寻找公权力的暴力行为根源。   国家垄断暴力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标志性特征。尽管中国从法理上说也是这样,但在实际层面则不然。国家对暴力的垄断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国家暴力机器的多元化和分散化。近年来,随着社会暴力行为的增多,国家的暴力机器也在多元化,就是说倾向于设置越来越多的暴力机关来应对社会暴力。城管是一例。近年来所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维稳办”也是一例。不过,多元化必然导致分散化。一旦缺少协调,就很容易导致暴力的滥用。例如,这些年城管制度已经出现了多少问题,就是没有人去解决,没有其他的制度去制衡它。   与多元化同时存在的现象,就是暴力机器的分权化。如果多元化指的是同一政府层面的不同暴力机构,分权化指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政府制定政策,但执行政策的是各级政府。因此,暴力机器的使用处于分权状态。地方政府负有地方社会稳定的责任,地方稳定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重中之重。尽管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来维持地方稳定,但一旦稳定被视为是头等大事,地方官员就会倾向于随意使用甚至滥用暴力机器。   国家暴力私有化的隐患   这里,一个相关的现象就是法制的地方化。法制最能体现现代国家(中央政府)的权力。在大多数国家,法的权力大多由中央或者联邦政府垄断,尤其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只在涉及到地方事务的领域具有法的权力。即使在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法律权力,但中央(联邦)法高于地方法,地方法要服从于国家法。尽管中国从理论上说属单一制国家,但地方政府拥有着实际上远较其它政治体系更大的法律权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司法系统,就中央和地方关系来说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即没有和地方政权独立开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影响法律的实施,司法因此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工具。   一种更为严重,也是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国家暴力的变相“私有化”。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权)和黑势力的勾结,借用黑势力来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城市拆迁方面,地方政府、发展商往往勾结在一起,“雇佣”黑社会势力来为“拆迁”清除障碍,而黑社会所用的暴力手段无奇不有。实际上,基层政权的黑社会化成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有另外一个现象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那就是“黑监狱”现象。一些地方政府竟然容许一些社会利益群体建立“黑监狱”,来应对上访的社会成员。   社会暴力行为在迅速增加。暴力的增加无疑损害社会秩序。任其发展,就会摧毁整个社会秩序。显然,政府作为行使公权力的唯一合法组织,有责任来遏制、控制和管理暴力。如果这一目标不可实现,和谐社会无从谈起。要走上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和谐,在政府层面,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事情要做。   首先是要给社会松绑,造就成熟的公民社会或者市民社会。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社会不能发展出自主组织,什么都需要依靠政府,那么政府负担就会不堪重负。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社会,可以大大减少政府的负担。公民社会的发展不是不需要政府,而是说政府要把传统上很大一部分权力让渡给社会本身,让社会发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公民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政府可以来规制社会,管理社会。   其次是大力强化法制和法治建设。政府要规制社会和管理社会,法制和法治是最有效的方式。这里同样重要的是,政府要用法制来管理体现公权力的暴力机器及其使用。如果暴力机器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最主要手段,而且法律失去了对暴力机器本身的管理和控制能力,那么必然会导致无穷的政治后果。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       

Read More

王克勤 | 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

  调查性报道基本问题梳理                                                                         王克勤   以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为己任,以揭发政治权力与市场权力违法犯罪等种种黑幕为途径,由媒体独立调查完成的调查性报道目前越来越为中国新闻界,也包括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可与肯定。 在更多的媒体致力于调查性报道、更多青年记者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今天,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基本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很有必要。为此,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调查性报道的老记者,我在此谈谈个人的见解与想法。   调查性报道是揭露黑幕的深度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损害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 调查性报道涉及的领域及其广泛,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环保等领域均有适合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但是监督对象应该是特定的,即权力集团与资本集团,而不是对于普通公民不适当行为的揭发。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能称之为调查性报道。   另外,调查性报道应该是深刻而全面的报道。一般而言,调查性报道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的一种。既然属于深度报道,必须有深度报道的基本特性。所谓深度报道的特性,核心在两个关键词: “ 深刻 ” 、 “ 全面 ” 。不对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反映问题背景信息者,不能称其为深刻;不对事件或问题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现,尤其是问题产生的诸多关联因素进行立体分析与解构者,不能称其为全面。此即深度报道。而当下许多青年记者所做 “ 深度报道 ” ,在我看来不过是长篇报道,仅仅是将浮在表面的有意思的故事展示给读者,不能说不好看,但许多读者不知道作者讲了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事件的背景与关联因素有哪些。因此,这样的报道不能称之为深度报道。而调查性报道是所有深度报道中最应该具有 “ 深刻 ” 、 “ 全面 ” 特征的报道样式。 根据所报道问题的类型不同,调查性报道可分三类: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 突发事件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突发事件进行的深度挖掘与真相调查,它是一种对动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也是目前调查性报道的主体。例如, 2003 年《南方都市报》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 2005 年我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的《河北 “ 定州村民被袭事件 ” 调查》,均属于此类报道。 专题问题类调查报道是媒体针对某一专题问题(包括社会热点、难度、疑点、焦点问题)进行的深度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这类报道能够最充分地实现公众知情权,为公众提供解疑释惑的服务。例如我在《中国经济时报》 2002 年发表的《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 2010 年发表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就属于此类报道。 历史真相类调查报道是媒体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真相的再调查,揭出历史事件真实原貌,这也是一种静态问题的调查报道。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中国记者杨继绳的《墓碑》、《文艺春秋》发表的《田中角荣研究 ­— 金脉和人脉》,均属此类。   中国调查性报道呈 “ 驼峰状 ” 发展趋势   宽泛意义上所讲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有 100 年的历程,与美国调查性报道诞生的时间相吻合。最早的政治黑幕揭发者,有 1903 年被慈禧下旨活活杖毙的沈荩;还有同样终年于 31 岁的黄远生, 1915 年 12 月 25 日在美国旧金山市都板街广州楼菜馆门口被枪杀,做记者仅 4 年。 但是按照专业主义的角度看,真正严格定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大约也仅仅十多年的历程。我以为当从 1998 年《财经》杂志的创办算起。《财经》与这个时期同样致力于揭发黑幕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一起将调查性报道定位在 “ 捍卫公众利益 ” 、 “ 揭发黑幕 ” 、 “ 记者独立调查 ” 这样三个核心特征上,并以此为选题的要件,尤其是《新闻调查》当时的选题要求必须是揭发黑幕的,这是最为核心的要求。 经过十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轨迹呈现为 “ 驼峰状 ” 波浪式发展情景,我将之分为四个时期。 首先是成长期: 1998 年《财经》杂志创办至 2002 年,标志着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兴起。 第一个高峰期在 2003 年,以《南方都市报》孙志刚事件报道以及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中国八大风云记者为主要标志。八个风云记者除军事记者冀惠彦外,其他均是揭黑记者。 第一个低谷期始于 2004 年,有关部门针对全国性的舆论监督情形,出台了不得跨地区跨行业监督的 “ 两跨文件 ” , 2005 年、 2006 年调查性报道滑坡。 第二个高峰期在 2007 年,《财经》杂志发表了《谁的鲁能》揭发了当下转型中国 “ 黑箱私有化 ” 背景下,个别人 “ 合法 ” 瓜分国有资产的黑幕。 第二个低谷期在 2008 年和 2009 年,北京奥运会、建国 60 周年为各大媒体报道的主旋律,调查性报道进入第二个低谷期。 第三个高峰期在 2010 年,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别出现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以及《南方都市报》的《安元鼎:北京截访 “ 黑监狱 ” 调查》,因此把中国调查性报道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总体观察,严格定义上的中国调查性报道这十多年来呈现以下态势: 1. 越来越多的记者投身揭黑报道; 2. 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揭黑报道; 3. 越来越多的好报道、好栏目在中国出现; 4. 调查性报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5. 全社会越来越重视与尊重调查报道记者。   选题确定要紧扣重点、难点和疑点   要写出一篇好的调查性报道,首要条件便是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获取新闻线索的路径主要有线人报料、公开的报道、同行推荐、内参及政府的相关文件、相关会议、网络信息(著名的公众 BBS 、部分博客等)、亲朋间信息交流、读者来信,等等。 对线索的判断,是做好选题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线索首先应具有公共性。公众所关注与感兴趣的难点、疑点、重点、焦点问题,或者关注者范围广的热门话题等,往往都是调查性报道选择的题材。在选择调查性报道的题材时要紧紧抓住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逼要害,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其次是重要性。重要性的强弱取决于 “ 新闻报道的主题将以某种方式对多少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 。对读者影响越多、直接影响越大、产生的影响越迅速,则新闻价值越大。 故事性和独家性的要求不可忽视。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性、显著性、异常性(荒诞性)、人情味,这是从受众阅读角度的一个重要考量。而且最好独此一家的报道,如果大家都做过,那就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深度,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内幕。   另外,时效性同样是考量调查性报道的一个要件。对历史题材而言,只要有深度,无论是怎样的调查,对于大众传媒而言,都是新闻。   采访的过程是寻找证据的过程   “ 骂一个人是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是流氓才是本事。 ” 情绪没有任何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事实与证据。我们所进行的调查采访与查找文字材料的工作其实都是为了取得证据。调查性报道的真谛就是追问、求证,通过不断地追问、求证,找到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证据。 因此,调查性报道成败的关键在采访调查。一个好的调查性报道其工作量配置应该是: 10% 用于选题遴选; 75% 用于采访调查; 10% 用于思考梳理; 5% 用于新闻写作。 一名记者要做好调查性报道,首先必须坚持不断研究。所有成功的调查性报道工作过程,其实都是专题研究的过程,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侦察、访问、核实,更多的是对于大量已知或未知情况的不断研究与分析工作。而做好调查前的背景资料的搜集研究,是完成整体调查采访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制订出周密的采访计划,并梳理出事情的主要问题之所在。 采访必须坚持现场原则,这是刚性要求,即深入到新闻事件现场求证采访,没有在事件现场的求证过程,一般谈不上是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在信息来源方面,即每篇调查报道中,准确信源不能少于 6 个,即事件中的正方、反方、中立方均应该采访到;其他相关各方应该采访到;事情关联的相关各级机关努力采访到。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是有偏见的,所以单一的信源就可能出现偏颇或不准确,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全面立体的呈现事实,只有进行众多的采访与核实,才能够尽可能的呈现出一个更加逼近真相的事实来。 精确的报道才是客观的报道。对于各方面的说法与情况介绍都要寻找证据,以求证其真实性、准确性。揭发报道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反扑,为了确保记者自己的安全,也要确保证据齐全。有了铁的证据,才能够呈现事实的真相。在寻找证据过程中,我个人认为,物证高于书证,书证高于人证。对于调查中所获得的证据,要妥为保管,必要时请专业机构做证据保全。相关证据至少保存两年,因为现行民事诉讼的时效是两年。 要求写出的每一个字都有证据支撑,要求提供证据的人按指印,而且要有录音、录像。记者要将所有的证据复制之后,把第一手证据全部交到编辑部,编辑部拿到所有证据之后,再考虑编发稿件。总之,不能为了好读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准确和平实 —— 调查性报道写作基本要求   准确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首要要求。记者要抱定 “ 宁可丧失部分新闻时效,也要确保事实准确;宁愿不登,也要准确 ” 的决心,对不能确定的事实,一定要舍得放弃;对于关键事实,一定要核实、核实再核实;一篇文章的直接引语不能少于 10 处,要客观展示当事人的原话,做到原汁原味,也就是说:要求无一字一句无出处。 新闻专业的基石是真实,而平白朴实的语言是最能够实现真实准确表达的语言,平实是调查性报道写作的语言要求,记者要学会保守地、谨慎地写作,写新闻永远不能文学化、情绪化,更不能慷慨激昂、随意宣泄。 150 年前,即 1861 年美联社记者戈贝赖特便说过: “ 我们的行当是传播事实。我的指导原则不允许我就我所传播的事实做任何评论,我只限于报道事实。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坚持用超然客观的姿态写作,即 “ 机器人写作 ”— 保持置身事件之外的陌生人心态写作,只限于陈述事实,不得有任何评论;不能为了追求可读性而牺牲与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客观准确地展示事实乃是记者的本分,写作新闻要求有律师的严谨做派,要有强大的逻辑链条,写作时要学会留有余地,我们距离真相永远是有距离的。 任何时候,记者要想到自己交出来的稿件就是最后的终稿、成品,是公开与读者见面的。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想象自己就是编辑。要知道被监督对象连你的标点符号都要研究,他们会挖地三尺,一定要挖出你的问题,没问题都要找出问题的。 为了保护自己,也要做得更加专业才是。可以说,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逼出来的。   (本文刊载于《法治新闻传播》 2011 年第 2 辑)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Read More

方可成 | 向内的探索

——写在24岁生日 我的生日在盛夏,7月的第12天。我喜欢这个日子,除了太热之外,没什么缺点。最重要的是,这个日子在暑假,因此我不用像其他小盆友那样,过生日的时候还要苦兮兮地上学去,而是可以心安理得地睡个懒觉,然后大吃一顿。 去年生日的前三天,我毕业了;生日的后三天,我入职了,从此也便作别了那段叫“暑假”的悠然时光。这时我才发现,这个日期真正的好处在于:它每每暗合着一段新的人生历程的起点——升学、入职,其实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夏天,而非新年之交时。所以,每一年的生日,其实都是一次回望过去、畅想未来的机会。 比如今年的7月,既是我的24岁生日月,也是我工作一周年的纪念;当然,还是我认识她的一周年。 这一年来,不断有人问我:当记者的感觉如何?在《南方周末》的工作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到了最近,又有了些新问题,比如:工作一年了,是否进入了一个厌倦期?据说,这段时间的跳槽率会猛升。 我没想过跳槽,我喜欢现在的工作,它符合了我的社会关怀,给我提供了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平台,还让我去了不少地方,接触了许多有意思的人,而且相对自由——没错,是“相对”自由。当别人在挤公交地铁上班的时候,我可以和大学生一样睡懒觉,或是和老头老太太一样去菜市场买买菜;但是,当我筹划了周末去看电影、听音乐会,或者只是打算周末宅在家里看看书的时候,却总是担惊受怕,我害怕电话响起,怕电话那头的编辑跟我说:某某地方又出什么事了,马上去采访吧。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凡获取的便利必定需要付出代价,凡得到的自由必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6月底的时候,我去湖北蕲春县青石镇参加“立人大学暑期学校”,和上百名20岁上下的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近十天的时光。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他们关心国家与社会,从书本、网络或其他途径接受了基本的启蒙教育,吐出了狼奶,因此也遇到了许多困惑,渴望得到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他们中的不少人希望以后能当记者,王克勤等成功的调查记者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 我迎面给他们泼了盆冷水。新闻记者能推动社会进步吗?能,但是很难。过去10年中,最激动人心的案例是孙志刚事件,但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仅此一件,几乎没有可能重演,而且,孙志刚案之后还发生了令人愤怒的南都案。更多的时候,媒体的报道并不能改变什么,拆迁自焚并没有因为对唐福珍的报道而不再重演,截访公司和关押访民的黑监狱也没有因为安元鼎被曝光而销声匿迹。 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实际上,我在读新闻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对媒体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入行之后,我对媒体自身的局限性有了更切身的感受——揭露黑暗的是媒体,对许多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的也是媒体;掌握着话语权的是媒体,掌握不了核心权力的也是媒体;鼓吹自由、平等、开放的是媒体,在内部推行压制、歧视、办公室政治的也是媒体…… 这世上没有什么神话,媒体不是什么万能的救世主(另一方面,没有自由开放的媒体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我依然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不相信这个社会的良心全要靠衣冠楚楚的媒体人来维系,更不相信只要撤消了萱萱、开放了报禁,我们的国民就可以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了。 所以,我特别警惕新闻记者的自我悲情化、自我英雄化。 有人曾经用崇拜的表情看着我:你是《南方周末》的记者?你们太辛苦了,为了良知,你们受了不少苦吧?有没有被打过?对于这样的提问,我只能苦笑。记者并不是什么悲情英雄,甚至是被公众溺爱了的一群人,会在采访中面临危险的仅仅是记者中的一小撮,一旦他们有被扣押、被打伤的情况发生,立刻能获得极高的关注度。记者的收入并不低,只是成长性略差。比起其他职业,记者还可以享有较多的话语权,以及知名度。 我还警惕以工作为生活全部内容的倾向。 在立人大学,有同学问我:是否感觉悲观?我说,不。正如多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有两种面向,一种是向外的,关怀社会,承担公民责任;一种是向内的,提高个人素养,享有丰沛的生命。如果你仅仅因为发现新闻报道无力改变很多事情就对人生悲观失望,那么这或许只能说明你的生命还很狭窄、干瘪——在“螳臂当车”的悲凉感之外,人生其实还可以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一个诗句、一个音符、一个笑容就可以令人感叹生命无与伦比的美丽,为什么要被那些丑陋的东西遮住眼睛呢? 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我当然要以后者为重,因为前者是路径,而后者是目标。要实现目标,获得丰沛的人生,既可以通过在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拼命工作,也可以通过其他许许多多的方式:在皓月当空的夜晚读一首诗,看一部直指心灵的电影,和心爱的女孩谈论人生和理想,看她笑起来眼睛弯成一条缝的样子,邀三两好友共同钻研探讨无穷无尽的社会问题…… 今天已经24岁的我,依然喜欢将公民责任、社会关怀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依然雄心勃勃于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但另一方面,也许是已经过了躁动的青春期,我越来越不因自己承担的“伟大使命”而兴奋,而是更倾向于向内的探索,探索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不断丰富,如何享用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大笔精神财富,如何与另一个灵魂发生美丽的碰撞。 所以,在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也想探索,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博客 Blog 专栏 新浪微博 豆瓣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中国互联网法治之惑(序) 你愿意为博客付费吗? 新闻学院8岁了 为什么中国人看了美国人的演讲会如此激动? 无觅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