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

国内SNS为何不敌微博?

图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新浪微博与开心网001的用户关注度走势。来源: Baidu Index 颇有些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也间或被采访过一两次,这里我愿意梳理一下,完整地表达一下我对这个现象动因的看法和思考。 在国内,经验感觉告诉我们,微博远远比SNS火,甚至有“开心网群体大面积迁向新浪微博”的说法。但反观国外,Facebook目前的估值是Twitter的8倍有余,用户数量也有6倍左右。按照国内对国外的模仿,出现微博比SNS火,看上去有点奇怪,值得琢磨一二。 来源: 魏武辉的博客:It talks 第一个理由很浅显,属于商场竞争法则,就是“谁更有钱”。 国内的SNS之翘楚不过人人开心,人人的今年一季度收入按照公开信息显示,不过2000万 美元出头,而国内微博,虽然并无独立上市公司,但无论是新浪腾讯,还是搜狐网易,抑或百度和139说客,哪个不是单季度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主。特别是新浪 腾讯搜狐,都是放出话来要死磕微博项目,在巨大的资本力量推动下,微博应用盖过SNS,也就不奇怪了。 但这里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这个应用不讨国人喜欢,再多的钱恐怕也无济于事。 从文化上讲,微博,比SNS更契合中国人的心性。 微博虽然更倾向于一种媒介性质,但也有社交网络的基因,SNS自更不用说。而中国人的网上社交的特征之一是:线下关系线上化。一般人在社交网络上的 与他人连接,很多都是现实社会中的熟人。这一点在大学生中特别明显——有太多的大学生用QQ和同屋那位就坐在ta身后的人网上聊天——而这就意味着,一旦 生活圈子发生改变,原来惯用的SNS就会逐渐疏远。 以人人为例,它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大学生。这些人在学校使用人人频频,但一旦毕业工作,生活圈子发生重大改变之后,便渐渐离开人人。人人这个网站也真是可怜,辛辛苦苦培育了一大堆用户接触了社交网络,待到这些用户开始自己赚钱之后,反而离平台而去。 有论者说,微博是一种“仰望文化”,也就是很多人关注的人是自己都承认自己需要仰望一下的。在微博中,学生群体的这种仰望式关注,并不会导致他们毕业后离开这个平台。可以这么说,相对于人人网而言,微博更接近真实社会。 而至于开心网,则是靠游戏快速上升起来的。一旦继偷菜抢车位那股热乎劲过去之后,白领们厌倦了开心,也是情理之中。故而与其说开心是一个社交网络,不如说是一个社交游戏。游戏这个东西,产品研发一旦跟不上,就会后继乏力。 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是微博符合中国人“他者文化”精义的。 按照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一书中的说法,中国人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他人的评价,行为规范也来源于他人的要求。比如一个中国人独自出国, 可能会恪守一些所谓礼仪:不乱吐痰,不大声说话。但如果一群中国人出国,由于身边的人对这些行为见怪不怪不会太过苛责,该国人也会变得随意起来。同样一个 人,就因为身边的人不同,行为处事会大相径庭。 微博和SNS,前者更能够让中国人感受到他者的存在。一般人对自己微博界面最关注的地方,未必是那一堆别人说的话,而是右上角“×条新评论、×个新 粉丝、×条微博提到我”。这个小小的区间吸引了巨大的注意力(不过明星例外,想必拥有700万粉丝的姚晨要关注这三个数字,会晕过去的)。这三个数字都是 他者对自己的某种评价——与其说中国人虚荣心重,不如说中国人更在意周遭他人的看法。从这点出发,一些用户去购买僵尸粉,以显示自己广受欢迎,也是有文化 背景的。 而SNS这块相对很弱。人人网直到今年头上,才推出类似“@人”的功能。在人人页面上,我和张三讨论李四如何如何,即便想让李四知道都大费周折。李 四自己也搜不到他人对TA的评价(微博搜自己用户名即可)。SNS网站走的是个人全方位展示的路径。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整体上是一个内敛的民族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喜欢成名成家,而是中国人不喜欢通过高调宣传自己成名成家。 故而,从文化根源上讲,SNS并不符合国人的深层意识,这一脉,可能从商业角度出发能够存活,但很难有大发展,除非进行符合中国人文化的大幅改造。这也就是我过去一篇文章所提到的,门户时代搜索时代,国人尽可以拷贝国外的网站,但社交网络,几乎行不通。 (注:本文提到的SNS,取的是最狭义的概念,Social Network Sites,即类Facebook网站。而所提到的微博,则是中国化的微博,并非twitter。Twitter虽然是中国诸微博的效仿对象,但其实运作机理已经很不相同。) —— 刊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当期专栏 —— 本文没有涉及到垂直类SNS,相对来说,我更看好垂直社区,可以参见我过去一篇文章: 基于知识链结构的社交网络   你可能还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新浪微博集团类官方微博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旧闻:微博营销十大模型 想到,微博还能火多久 谁来取代QQ? NOKIA的“全社交网络发布会”深度剖析 从“微博控”到“控微博”

阅读更多

轻博客之重

从最初的点点、到推他、再到新浪轻博客,后面还有虎视眈眈的腾讯。似乎只是在不经意之间,轻博客似乎便引燃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尽管在此之前,tumblr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tumblr仅仅只是一小众人手中的玩具,就像很多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的读者所认为的那样,“图床”。一直到了去年年底,tumblr才真正进入了主流的目光中,直至今日。 我一直都是个热衷于尝试新玩意的人,无论是twitter,还是tumblr,都不会放过。所以每次,总是能够很舒服的用上一段时间这些优秀的产品,然后再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山寨的被山寨,被墙的被墙。至少就我的记忆而言,在tumblr被国内正式模仿之前,至少被墙过3次,也至少被解封了3次,算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了。 到底tumblr的魅力何在?在解决这个疑问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而tumblr的历史,则首先要从twitter开始。 twitter的140字 twitter出现于2006年,并在2007、2008逐渐发展,壮大。无论在影响力、用户数量、平台覆盖率等等任何方面,都远超过tumblr。twitter完全可以称的上是tumblr的前辈了。微博与轻博,这看似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不同的平台,但是tumblr从来没有真正被twitter影响过,反而一直都在以自己的脚步前进。 以twitter为首的微博,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那就是每一条消息的字数被严格的控制在了140字以内。 美国的手机短信每一条可以发送的文字就是140字,所以twitter最初也沿用了这样的设定。考虑到用户的接受度与学习成本等因素,这样的设定在当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当twitter逐渐的成为社会化媒体,这140字的限制反而有些令人纠结。难道不能取消这样的限制吗?答案是, 不能 。无论这140字的限制,最初是处于怎样的原因出现的,也不管twitter的创始人到底有没有考虑的如此长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了这140字的限制,twitter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浮躁,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时候,这一点也变的愈发明显。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用户的使用时间非常零散 。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直接导致了用户很难有耐心读完任何稍微有些长的内容。毫无疑问, 信息的传递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这是无法改变的潮流。 而twitter的出现,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140字正是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当内容少于140,可能无法完整的说完一件事情;但是当内容超过140字,就会导致读者失去耐心。作为一个覆盖了所有平台的社会化媒体,保持信息的高速传递绝对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从第一个曝出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这件事可以看出,twitter所蕴藏的巨大价值还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但是不管怎样,这就是现在的twitter。 twitter作为社会化媒体,解决了人们对于更高效率获取信息的需求;但同时,为了追求这种极致的高速,也失去了一些东西。140字保持了信息的高速,但是却也导致了承载的信息量极大减少。   140字,这是twitter的生命之光,是twitter的欲望之火,却也是twitter的阿克琉斯之踵。   twitter与tumblr 尽管大段的文章并不太适应如今日益浮躁的互联网,但绝对不能说明互联网已经没有了这样的需求。显然,twitter在创造了一种新的需求的同时,却无法替代那些传统的需求。 twitter这种高速的信息传递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受字数限制,每条推所能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快速而大量的信息,很容易导致真正有用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淹没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twitter类微博所面临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不谈那140字的限制,信息量的过载所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因素,便是用户很难在如同大海一样的信息流中找到什么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就像我,即使只关注了100多号人,但是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却还是令人很难捕捉到多少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好在twitter仍然够快,对于大家都感兴趣的消息会不断的被转推,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我想要的内容。 twitter是最佳的信息传递者,但绝不是一个好的信息载体 。 于是,tumblr变应运而生。他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那些一直困扰着twitter的问题: tumblr可以发布任何形式的内容,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音乐 tumblr依靠用户之间的兴趣组织内容,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灵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tumblr所能够做的事情,恰恰是twitter所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一直认为,tumblr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意外。如果twitter不是有那140字的限制,如果不是还有那些对twitter始终不满的人,如果……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轻博客,爱好与兴趣 假如说tumblr仅仅只是一种去掉了140字限制的新型的微博,那么对他来说未免有些太不公平。就像前文所提到的,twitter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tumblr正是冲着这一点而来。 就我个人而言,使用tumblr的一大目的就在于,这里有我所感兴趣的内容,我几乎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去挨个筛选,然后就可以轻松的,像之前那篇的 tumblr介绍 中所说,简单的将他们重新分享出去。 在确定了这个大方向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了: 从Text、到Photo、甚至Quote,明确的内容分类,暗示了用户这里的内容没有任何限制 建立Explore,以Tag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内容,让用户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降低转发的门槛,鼓励用户转发自己喜欢的内容,实质上相当于人工审核 通过更多的个性化设置,吸引用户不断的展示自己,以发布更多的内容 以及更多…… 不得不说,点点网对他的总结非常出色,这里引用一下—— 发现兴趣,展现自我 。而这正是tumblr所带来的东西,不同于twitter,也不同于blog。 相关文章 2011年05月05日 — 产品的工具化与社会化迷思 2011年04月10日 — 轻量化的微型博客Tumblr 2010年05月30日 — 自己开发的tumblr相册插件 2010年02月11日 — Google Buzz与Google的社会化 2009年12月17日 — 我的wakoopa终于升级到领主了 2009年11月15日 — 谷歌威武 2009年09月15日 — 试用雅虎仿twitter的微博meme 2009年05月21日 — Google要靠每秒索引一次互联网来对抗Twitter吗? 2009年05月18日 — 又一个Google杀手WolframAlpha? 2009年05月16日 — 很认真的推了一上午

阅读更多

从拉登之死的报道看社交媒体的力量

反恐战争已经打了九年半,本·拉登之死无疑是 911 事件后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对美国人来说尤其如此。本·拉登的死讯公布后,白宫门口一片欢腾、半夜里起床的人 挤爆了 CNN 移动版网站 、《连线》杂志编辑 Spencer Ackerman 说自己写 相关报道 时高兴的哭了出来。 这样的头条新闻是媒体抢拼的焦点,各种草稿肯定早已在几年前准备完毕。但正如最近两年里的很多突发事件一样,最早发出这条消息的不是任何通讯社或官方机构,而是一位 Twitter 用户。我们来回顾一下本·拉登之死相关报道的时间顺序: 21:47 / 09:47 (美国东部时间/北京时间)白宫通信主任 Dan Pfeiffer 在 Twitter 上宣布 : “美国总统将于东部时间 22:30 对全国讲话。” 白宫官方 Twitter 帐号 同步发布了此消息。NBC Nightly News 主持人 Brian Williams 称有些记者不久后收到一条非常简短的短信——“去工作”。 22:15 / 10:15 CNN 政治新闻编辑 Steve Brusk 在 Twitter 上称 : “我们(CNN)获悉总统即将发表的讲话与国家安全相关。” 此时已经有很多媒体人怀疑奥巴马的讲话是不是与本·拉登有关。 22:24 / 10:24 前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参谋主任 Keith Urbahn 用黑莓手机 发了一条历史性的 Tweet : “有位声誉很好的人告诉我,他们杀了奥萨玛·本·拉登。” 22:30 / 10:30 白宫推迟总统讲话时间,CNN 报道称奥巴马正在亲自写讲稿。 22:32 / 10:32 CBS News 制作人 Jill Jackson 在 Twitter 上 称: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一位助手确认本·拉登已死。美国得到了他的尸体。” 22:45 / 10:45 ABC、CBS、NBC 电视台在全美中断电视节目, 插入本·拉登已死的报道 。 23:35 / 11:35 奥巴马终于进行被推迟多次的讲话, 宣布 美国的一支小分队在他的授意下,进入位于巴基斯坦内陆的 Abbottabad 镇 ,在交火中击毙本·拉登,并获得了他的尸体。 不过等到奥巴马对着镜头演讲的时候, #osama 已经上了 Twitter 趋势榜、他的死讯早已传遍全球——至少是新闻流通顺畅的地区。 地球的脉动 从时间线中 Twitter 字样出现的频率就可以看出 Twitter 在此次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一直有人担心 Twitter 上的消息可信度不佳,但其实并不是只有新闻机构才可信,Keith Urbahn 作为拉姆斯菲尔德参谋主任的专业背景在涉及军政问题时同样具有一定可信度。 除了个人在 Twitter 上曝料以外,各路新闻机构以及包括 白宫 在内的很多美国政府机构同样通过 Twitter 同步自己在网站或电视上所发布的新闻,期待 ReTweet 机制带来快速传播。过去几小时里,刺杀本·拉登的种种细节正不断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流出,媒体搜集到新闻线索之后, 直接就在 Twitter 上发布 ,之后再去完善详细报道。 2009 年,TechCrunch 报道说 Twitter 公司 内部文件 将网站发展目标定为“地球的脉动(The Pulse Of The Planet)”,这个目标当时引来了不少质疑乃至冷嘲热讽。但不论是许久之前的 伍兹八卦 还是媒体们全力以赴的 日本大地震 和本·拉登之死,社交媒体的先行者 Twitter 已经一再证明自己已经成为突发事件中最为重要的报道阵地。今天还有人怀疑“地球的脉动”这一称号么? by @Logoutx on Twitter and 微博 题图根据 Ben Sutherland 的照片修改而来 | courtesy of Ben Sutherland © Logout for 爱范儿: 拇指资讯小众讨论 , 2011. | Permalink | 16 comments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SNS , Twitter , 新闻

阅读更多

SNS 2.0 — 来自现实的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近年的热点,而 Facebook、Twitter 这些公司不断提升的估价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这一点的认知,Facebook 以及 Twitter 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Like”,“@” 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事实上,在 Facebook 继续前进,很可能在两年内达到十亿用户(全球总上网人口的一半)的现在,传统的,类似 Facebook 这样的综合性社交网络已经没有多少成长的空间,要想与 Facebook 竞争,要想获得投资,创业公司们需要另辟蹊径。 社交网络在多年发展以后,已经到达了另外一个扩张阶段,我在今年一月份的《 Larry Page 时代的 Google 应该做的五件事 》中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见: 社交网络走到现在,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即: 虚拟的内容如何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怎样把线上关系与实体经济整合,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这才是第二代社交网络,也即成熟版本的社交网络。这个方向是未来两年的热点,也是 Google 下一步可以突围的角度。 从 Facebook 来看,它是从现实出发,人们是从现实走向虚拟,然后在虚拟社会中发展自己的关系网,并最终在现实中实现并且巩固这样的关系。 也就是说,对于 Facebook 来说,人与人之间存在虚拟的关系,用户的新增联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看待对方在虚拟社会上的表现,比如对方的照片,对方发表的内容,双方关注的重点等等,对于 Twitter 来说,则是对方的 Tweets 是否合乎心意,有没有价值等。 虚拟的社交网络,与现实的社交网络,其连接点就是 Facebook 本身。从概念上来看,Facebook 富媒体化了传统的网络社群,把笼统的社群关系转化为个人之间微妙的链条,成功得把单调的头像、或者 ID,与现实存在的个人链接起来,从而第一次抽象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给虚拟世界的人际关系爆发提供了顺手的工具。 在 Facebook 上,你虚拟世界的朋友可能远远多于现实生活中的,你新认识好友的途径,是线上的交流居多,而不是直接打电话喝杯酒再考虑是不是能做朋友。 这也就是说,在 Facebook 的理念里,用户的社会关系来自于现实,发展在线上,至于是否会走回现实,则要看在线上的交流如何。 这就是我认为的 SNS 1.0,它的核心理念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的抽象,然而一旦完成虚拟社会的搭建,那么此后整个社会的扩张,更多的是从线上到线下。用户的关系网并不一定紧密,但大多规模庞大,用户的身份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句话,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 既然连我都能看到这一点,硅谷那些个在行业里摔打多年的老油条更不消说,既然在大众虚拟社会上竞争不过 Facebook,那么就另外换一条路: 跟现实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还有永远有效的细分市场。 实际上,过去这半年里陆续出现的几个火热的项目已经表现出了这样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线下的重要性,看到了 Facebook 没有覆盖到的领域。 Quora 跟 知乎 这两个产品从广义上来说,都是社交网络,然而严格上说,它们又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社交网络。 这话看着莫名其妙,不过 Quora 跟知乎的根本都在于高质量的问答,社交网络不过是附带的功能,并不是产品的主体。 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在内部形成了虚拟的社区,整个产品的立足点,实际上正是这个社区的质量。Quora 作为 IT 界新的爆料前线,正是因为有了大量业内用户的积极参与。 在这里,虚拟的身份让位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变成了虚拟社会的重要财富。从这个角度来看,Quora 与知乎,跟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它们利用的,正是在 Facebook 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现实身份”与“现实经历”。 Path Path 是个很有意思的应用,它曾经“反社交”过,但不断的版本更新还是增添了不少社交元素。 尽管如此,Path 的中心思想从来没有变化过:区别对待社交圈子,关注于“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就是 Path 的核心理念。 在 Facebook 上,用户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多少亲疏关系,这实际上造成了一些本该虚拟化的元素没有虚拟化。 举个例子,一些女孩子的居家照片跟小心思,希望分享,但又渴望控制分享的范围,这样的隐私内容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而又缺乏途径表达的。 Path 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50 个好友的限定,有限的分享途径,保证了内容的扩散范围。而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分享的范围很可能会被限制在现实的朋友圈里。 Path 是个不完整的社交网络,但它确实有市场存在,定位也非常明确。 Color 好吧,我承认,这整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为了 Color 而写的,但没有前面那些东西的铺垫,你很难理解风投们的疯狂。 这玩意与其说是产品,不如说是个晦涩的理念。它之所以值钱,一方面是全明星创业团队; 另一方面,则是整个产品中蕴含的那点精华。 关于 Color 的大概情况,本站的 这篇文章 说的非常清楚。甭管产品当前如何蹩脚,评价是怎样糟糕,Color 这个产品,给社交网络点起了一盏明灯:如何建立进一步映射现实关系的社交网络。 Color 进一步完善了社交网络里对于人际关系的表达,也就是所谓的 Elastic Network(弹性社交网络)。 Color 以地理位置为中心,自动建立相关 Group 的功能,实际上是希望生成一个现实状况的投影。它的 Elastic Network 也正是依赖于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状态,来完成个人社交网络的构建。 也就是说,Color 的社交网络,某种程度上说,反映了你的现实社交状况,你跟某人在同一 Group 里面的次数越多,就越说明你们关系密切,或者说你们有同样的爱好(应该见一面吧)。这样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由于其直接来自于现实,真实性大增,价值自然也不一般。 明白了吗?Color 试图用一个自然的方式来表现你的真实社交网络,根据这样的数据,你的社交网络可以分出一个亲疏远近,这补全了传统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缺陷,而且,它是自然的,自动生成的。 理解了它的根底,你就可以看清楚这个产品: 它为什么起初仅仅只有移动 App(需要大量感应器); 它为什么要自动 Group; 它为什么选择照片作为媒介(手动干涉少,信息量大,符合当前趋势,切合 Instagram 等火热的状况); 它又为什么要限制打开?(单人使用意义不大) 这个产品是个非常好的标杆,可以看到怎样的创造才能获得大量的资金:优秀的团队、创造性的产品哲学、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对当前热点的把握。 当然,大众的眼光完全不同,所以对于 Color 的前途,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理念的推广需要时间,而当前移动设备对于环境获取能力不足,精度不够的问题,将是 Color 的致命伤。 到了这里,我想表达的意思已经差不多了。 Facebook 等社交网络仅仅完成了一部分的映射关系,它缺乏人际关系的很多细微元素,作为开创性作品,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紧密程度不足; Path、Quora,这些是变种的社交网络,它们补全了一些 Facebook 的缺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进了一步; Color 才是对未来 SNS 的探索,基于内容更丰富的照片,自动建立对应现实关系的社交网络,它是一个概念上的突破,尝试从根本上解决虚拟与现实的对应关系。尽管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产品上来看,它都很不完善,但至少给出了一条可能存在的路,未来的 SNS 2.0,终于揭开了面纱的一角。 现实与虚拟的进一步整合,将是这两年的重点,围绕着它的不断探索,将会带来新一轮的机会。 关注 LBS,关注 App,关注移动设备,它们才是未来。 Follow  @matrining , @matrining ,转载请注明 ifanr  原创链接 © 宁剑 for 爱范儿: 拇指资讯小众讨论 , 2011. | Permalink | 6 comments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color , Facbook , SNS

阅读更多

SNS 时代——报纸还有用吗?

每次说到社交网络带来的快速资讯传播,我们总会提到传统媒体的笨拙,它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处理稿件,印刷,然后分发,这使得报纸的新闻总是显得慢了半拍,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格格不入。 然而在昨晚埃及的变动中,缓慢的动作让它们闹出了一个大笑话,报纸从未显得如此无力过, 这是昨晚已经印刷并等待发放的报纸,可在这张报纸送到订户手中之前,一切都变了, 这张图应该非常清楚显示了这以后的变化,从拒绝离开到交出手中的权利,埃及局势在短短数小时内就掉转了个。可怜的报纸们,刚出版就已经过期了。 成千上万份报纸将错误的信息带给了读者,而报社对此无能为力,与之相反,Twitter 上的消息却来得汹涌澎湃,无数用户通过各个角度,把埃及变动的全貌展现在世界眼前,他们更新快速,而且由于用户众多,通过简单的筛选,就可以整理出值得信赖的新闻。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上,社交网络已经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能力,这以后,“新闻”报纸这个事物,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Via: TechCrunch © 宁剑 for 爱范儿: 拇指资讯小众讨论 , 2011. | Permalink | 31 comments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Newspaper , SNS , Twitter 无觅猜您也喜欢: Twitter 缩短人们认识的距离 新过载之三:理想 移动 SNS 节点:从 Gravity 说开去 奥巴马总统抛弃Twitter Twitter 公司的麻烦 无觅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