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河蟹档案】毛家后代早已经放弃了毛泽东思想

以下被新浪审查删除的微博来自自由微博网站,数字时代编辑整理: 看来宾:党政分开喊了27年,一直分不开;官员财产公布喊了18年,一直不公布;加大教育投入喊了16年,一直不投入;医改喊了11年,就是不见改;房价降下来喊了7年,还是不见降;微博实名制喊了1个月,居然实现了;网络治理喊了1周,马上要立法了! 2013年04月14日 22:35 杨宁远v:为什么那么多当权者忌讳胡耀邦?因为他的人格就是一面巨大的照妖镜,会让很多道貌岸然的畜生原型毕露。...

阅读更多

【异闻观止】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

曾几何时,普世价值突然成为一个带有西方价值观霸权的代名词,正如“文明”概念一样——文明是一种先发国家的自我标榜,它们以此垄断了“善”的话语权。故此有蛮族入侵罗马一说。及至近代,先发的欧洲人将现代性等同于普世性。 当西方文明的火炬传到美国,更是将这种普世霸权发挥到极致。美国所代表的西方,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垄断了发展模式的话语权,变成美式自由资本主义乃“历史的终结”。...

阅读更多

维权网 | 隋牧青律师:阳历除夕夜遭遇第一次喝茶

授权“维权网”发 异见人士被“喝茶”本属平常,于我却是新鲜事。2012年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之年,世界末日未现,我却意想不到地在2012年最后一天遭遇“喝茶”。 2012年12月30日,郭飞雄兄告诉我明晚黄花岗有一个同城迎新年餐聚,并请我知会附近的几个朋友。我立刻电话通知了他们。 第二天,即12月31日,下午不到五点,我带四岁儿子正在屋里玩,门外响起敲门声,我不假思索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三位陌生便衣男子——一位精干的中年男子和两个年轻人。中年男子很客气,自我介绍是洛溪派出所的郑警官(在我要求下他出示了警官证),要求入室与我谈谈有关晚上餐聚和与郭飞雄交往的情况。事出意外,我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拒绝,于是请他们脱鞋进屋(家里是木地板)。 我问,难道聚餐违法吗?郑警官并不直接回答,只是依然客气地告诉我,已有警察找郭飞雄谈话,今晚的聚餐恐怕不成了。我有点迷惑:今年参加过很多次餐聚,从未有警察找我,何以这次要兴师动众,是不是这次餐聚参加者较众(当局的维稳逻辑)?郑警官说他只是奉命而来,具体情况不知(事后才知道这次餐聚参加者确实比平日多,本来有五六十人准备参加,因被阻扰,最后只有二、三十人聚餐,唐荆陵、李元风、郭春平等皆被警察阻扰而无法参加餐聚)。 三位警官进屋不久,我太太下班回家,既然有妻子照看儿子,我便提议出去谈,郑警官则建议一起吃饭,边吃边谈。我天真的认为聚餐很可能泡汤了,这里有三位听众,普及一下宪政、法律常识也好,于是带他们到小区会所酒楼开一间房,点菜上酒、开讲。 席间,郑警官不时巧妙地探询我和郭飞雄的一些情况,询问我对一些敏感问题的看法,如对郭飞雄先生的看法,聚餐是否涉嫌非法聚会,中国当下社会矛盾应如何解决及中国未来走向问题,对法治、法律、维稳的看法,对异见人士与当局关系的看法,对入党的看法(问我是否党员,我答当年连团费都不肯交——心疼那每半年的五毛钱),对历史的看法等(上述问题大多非正式提问,多为谈话中随机出现或隐含的问题,仅凭记忆整理)。我明白他们想对一个“新人”状况、价值观有所了解的心态,对上述问题均简单而坦率地予以阐明。以下是我回应三位警察的主要内容、观点。 关于郭飞雄先生: 1、我今年四月才认识郭,认识他时根本不知其为著名维权人士,甚至不知其为何人。几次交往后觉得其人学养非常深厚,识见不凡,且为人正直、宽厚,当然愿与之为友。 2、郭曾因推动广州番禺太石村民主罢免村官和全国维权运动,遭到维稳体系严酷报复而蒙冤入狱,以出版反腐书刊的非法经营罪被判刑五年,被囚期间多次遭受酷刑,此系对民主维权人士的无耻栽赃、残酷迫害。被判刑不是郭的耻辱,是他的荣耀!其矢志追求民主宪政的坚毅精神,令人感佩。其温和、理性的政治及转型观,必将为中国和平转型发挥建设性作用。 其他问题回应: 1、阻扰餐聚是非法限制公民行动自由,是滥用公权、践踏法制的非法行为。餐聚无涉非法集会,且“非法集会”本身就是违宪的错误概念,公民集会不应有非法之说。《集会游行示威法》是变相剥夺公民集会游行示威权利、践踏宪法原则的恶法,应立即废弃。 2、当今中国矛盾、问题巨大,各类激烈群体事件频发,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解决之道唯有制度转型,由一党专政过渡至民主宪政治理,方才可能逐步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民主化应从落实公民选票始,司法独立方现法治曙光。任何集团、个人妄图阻挡宪政民主大潮皆为徒劳,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势必走上民主宪政的“邪路”。 3、法治首要原则是政府守法,连自己制定的法律(哪怕是偏袒当权者的恶法)都不遵守,何谈要求民众守法?!何谈法治?!若无法治,国家、社会即处于丛林战争状态,包括当权者在内的所有人皆难免成为受害者,文革中大批高官亦遭残酷迫害和重庆“黑打”中诸多官员、警察罹受酷刑,即为信手拈来的明证。 4、“法律是阶级压迫工具”的观点是流氓强盗理论,法律的原则唯公平正义——虽然公平正义在当今中国已成笑话,至少法律人不应忘记这一永恒原则。 5、异见人士与执政党并非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可以沟通、谈判乃至合作,前提是双方遵循平等、宽容、政治妥协原则。中国必须结束打江山坐江山、循环血腥清算的丛林政治。 6、维稳践踏法治,空耗国民财富,势难持续。所谓中国模式在2011年已达顶峰,若不及时开启实质性政改,未来中国经济、政治将持续迎接衰退、动荡。 7、关于入党:抛开价值观不论,应比照投资原则——“人弃我取,适时进退”。拥有近亿成员的超级庞大的党员群体构成中国特权阶层主体,是国民无力承受的重负,相当于6000点的股市,毫无投资价值。与一二十年前相比,如萝卜、白菜般葳蕤的党员群体,身份价值已悄然大跌,党员身份如今远不如有个叫李X的爸爸或干爹。 8、官方钦定的近现代中国史基本都是为国民洗脑的无耻谎言,历史真相必须公开,这是与人民和解的前提;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只承载真相及因此给后人留下的经验教训。 第一次喝茶持续了约五个小时,晚上9点多钟结束,中间郭飞雄曾来电相询,我如实告知,得知他们仍有二三十人聚餐,甚为欣慰,也为自己的天真而惭愧。分手时,我郑重告诉郑警官,放弃这次餐聚,只因不愿为一次普通餐聚而激烈对抗;作为律师,我自有分寸底线,该做的事还会继续去做;希望我们不再为干预公民外出吃饭自由这样的荒唐事见面。如果非要见面,请先电话预约。 第一次喝茶,没有惊恐,亦无欣喜,唯有意外。 2013/1/1

阅读更多

发现新闻 |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2年点击排行榜

全网站点击量排行前五名: 1.  前妻李丹宇眼里的薄熙来     黄安伟, DAVID BARBOZA 联合报道 2012年10月08日 薄熙来前妻李丹宇讲述了她与薄熙来的婚姻,在她眼里薄是个执迷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她至今相信,薄熙来怀疑他们的儿子李望知欲加害谷开来,是听信了谷开来的挑唆。 2.  “打黑英雄”王立军的双面人生   黄安伟报道 2012年08月18日 他是一名蒙古族警察,钟爱昂贵的大衣,领导打击有组织犯罪行动,进行过尸检,对多款警服的设计申请了专利。除了面具和披风,他什么都不缺了。 3.  总理家人隐秘的财富   DAVID BARBOZA 报道 2012年10月26日 目前尚不清楚,以平民总理和改革派形象示人的温家宝,对他亲属掌控的价值逾27亿美元的资产知情多少。这些财富掩藏在错综复杂的投资合伙关系背后。 4.  薄熙来涉嫌巨额受贿    黄安伟报道 2012年09月29日 正值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领导层换届的关键时刻。新华社对薄熙来列出了一长串指控,似乎意在清除他在党内和公众中的残余支持。 5.  王立军叛逃前与薄熙来矛盾激化     黄安伟报道 2012年09月20日 新华社周三披露了官方版本的王立军案细节及庭审过程,称王立军叛逃前曾遭时任重庆市委主要负责人怒斥,并被打了耳光。 国际 1.  奥巴马罗姆尼极力争夺女性选民    JIM RUTENBERG, JEREMY W. PETERS 联合报道 2012年10月19日 随着选战进入白热化,奥巴马和罗姆尼不仅要争取一个又一个州的领土,而且开始使尽浑身解数争取那些尚未拿定主意的女性选民。(本文曾获有道网推荐) 2.  缅甸争夺战中国落败   THOMAS FULLER 报道 2012年10月15日 日本通过大手笔的政府援助和企业活动快速提升在缅甸的影响力。而缅甸人对中国的印象则是,中国正掠夺缅甸的自然资源,这就引发了强烈的反华情绪。 3.  金正恩夫人的迪奥手包   CHOE SANG-HUN 报道 2012年08月09日 韩国记者很快认出李雪主的手包是迪奥品牌。如果是正品,其价值约为1600美元,相当于开城工业园朝鲜工人月平均工资的16倍。朝鲜第一夫人的时髦装扮显示出,金家仍与公众严重脱节。 4.  越南政界精英裙带关系曝光引来众怒   THOMAS FULLER 报道 2012年09月03日 随着越南国有企业在丑闻和沉重债务的冲击下艰难挣扎,裙带关系和各种肮脏交易的细节开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其中包括越南总理阮晋勇,及其他越共政治局委员。 观点与评论  1.  香港国民教育的败笔   余咏恩 2012年08月03日 如果香港特区的国民教育手册中,赞颂共产党的同时,也能平衡地讨论共产党的失误,那么我还能接受它。目前教材对历史的片面叙述实在令人担忧。 2.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   吕晓波 2012年08月24日 不光很多热爱中国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就是中国人自己也纷纷开始移民海外。当人们要离开中国这件事折射了中国社会正发生变迁这个重要背景,便不能轻视了。 商业与经济 1. 审视中国模式之一: 中国,建设狂潮背后的危险游戏   DAVID BARBOZA 报道 2012年10 月02日 哈佛教授罗格夫预测,十年内中国房地产泡沫和债务会引起亚洲衰退。他说,中国是“这次不一样”综合症的最佳案例,“他们有大量外汇储备,还有大笔存款,他们是勤劳的民族。这太天真了。你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幸运。” 2.  Libor的缺陷真能修复吗?   FLOYD NORRIS 报道 2012年09月29日 Libor就是个骗局,而且这个骗局还将继续存在。你既可以选择维系这个骗局,也可以选择接受一个不那么美好的现实。(本文曾获有道网推荐) 3. 审视中国模式之二: 中国,脆弱的中产家庭   DAVID BARBOZA 报道 2012年10月08日 很多中国中产家庭仍感到很大经济压力。在一个偏袒国有银行和国企的体系中,存款利率被压得很低。有限的储蓄正在贬值,这让工薪阶层在上涨的物价前感到脆弱。 教育 1.  中国留美本科生众生相   TOM BARTLETT, KARIN FISCHER 联合报道 2012年06月 27日 中国赴美留学的本科生人数已经达到4万,大多来自中国迅速壮大的中产家庭。对于面临预算削减的美国高校来说无异礼物从天而降。但申请中的弄虚作假也常令美国高校困惑。 2.  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    董郁玉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7月04日 当我领着儿子赴港,在机场、酒店和SAT考场,看到黑压压一片大陆考生时,还是被这阵势震撼了。一句话萦绕在我脑际,“我也到了该领儿子朝它跪去的时候啦”。 3.  我要去美国读大学   董一夫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7月17日 董一夫是北京四中学生,即将升入高三年级。他的父亲此前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我要送儿子去美国读大学》。董一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应他为什么想去美国读大学。 文化 1.  消失的故乡:三百年去来   李海鹏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7月03日 一次旧地重游后,作家李海鹏洞察到一个消失的故乡。“张村”是作家故乡的指代,也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符号:那里湮没无存的不仅是亲人、口头记忆、 家族传说,或当地神话,不复存在的还有几代人追逐美和幸福的能力。 2.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   纽约时报书评 2012年07月02日 《纽约时报》评选出“2011年年度十大好书”。选择“年度十大好书”不是随意的过程,但也不是科学的过程。一个指导方针是,它们得在过去12个月内的某个时候被我们评论过。 3.  《白鹿原》的“政治观”   黄子予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9月17日 导演王全安讲了一个中国农民成为掌握政权者的故事,他相信革命动力更多来自私欲与处境,他对中国人分享革命胜利果实时的成熟与精明有深刻的认识。 风尚 1.  邓文迪的独立宣言   AMY CHOZICK 报道 2012年06月29日 要说谁有资格教别人如何修炼得刀枪不入,肯定是43岁的邓文迪。 她已经树立了一个全新形像,超越了以往所有身份,她所怀有的野心和她参与社交活动的忙碌程度,让世界上最剽悍的社交名流也望尘莫及。 2.  年过三十难交友   ALEX WILLIAMS 报道 2012年07月31日 步入中年,年轻时那种探索式的生活、每天如同约会一般的日子便渐渐远去。生活的重点改变,人们对朋友变得越来越挑剔。能交上好朋友的时期就像十几岁或者二十出头交朋友那会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  梦想与现实:两种时尚摄影师   洪晃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06月28日 现在的年轻时尚摄影师是软暴力高手——你让我拍我就拍,你让我这么拍我就这么拍,与我无关。在残酷环境中成长的中国时尚青年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感觉关掉,再打开,再关掉。 健康 1.  你不需要每天睡够八小时   DAVID K. RANDALL 报道 2012年10月20日 很多人担心自己没法连睡八小时而焦虑,近期不少研究表明,连睡八小时并没必要,其实哪怕半小时的打盹都能让大脑快速充电,提高我们的认知表现。 2.  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   莲子清如许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2年10月25日 本文作者是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师,她讲述了自己工作以来经历过的一些生死时刻。她说,普通人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但是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死的含义,那是生命最后的尊严。 旅游 1.  2012年应该去的45个地方   《纽约时报》 报道 2012年09月29日 《纽约时报》评出年度全球最应该去旅行的45个地方,既有热门旅行地,也有曾被忽略的新秀,它们在2012年因特别的原因,成为本年度不能错过的旅行首选。 2.  我的伦敦啊,欢迎你来   A

阅读更多

俞可平:影响未来的五大议题

俞可平:影响未来的五大议题 进入专题 : 现代化    ● 俞可平 ( 进入专栏 )        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政治共识。如何更快更好地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讨论的主题,其中以下五个重要议题与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关系尤其紧密。      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      邓小平开辟的经济改革道路,翻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综合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指日可待。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也为自己的高速增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中最重要的代价有两个。一是由收入差距拉大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以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例,中国已经超过0.47,成为基尼系数偏高的国家之一。二是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恶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显而易见,这两个代价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都是生死攸关的:没有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也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就没有人民的美好生活,也没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便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许多争议开始产生: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经济发展是否还应该继续成为国家的核心任务?发展到底是不是硬道理?效率与公平相比是不是处于优先的地位?如何缩小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差距、东西部发展差距和城乡差距?中国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一些极端的观点也由此产生,少数人甚至开始怀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中共领导层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十八大政治报告从两个方面做出了回应。一是在理论上,正式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科学发展观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但它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实践上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它强调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不难发现,十八大为未来中国设定了一条理想的道路: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公平正义。   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两者都不可或缺。但在现实中,两者经常会形成一种张力,决策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节两者之间的张力,使之保持合适的平衡。过去30多年中我们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天平倒向了经济发展。在接下去的改革中,我们应当把天平适当地倒向公平正义:“既要效率,更要公平”。市场经济产生效率,但不会自发导致公平。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国家的制度性调节。因此,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未来改革的重心应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政治领域。没有社会政治领域的突破性改革,公平正义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      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继续把发展当做首要任务。尽管发展不等于简单的经济增长,但发展又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又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张力,引发了人们的一系列疑惑:过去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否值得?这种高速的经济发展可否持续?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的代价能否承受?经济增长方式能否转变,如何转变?对未来的中国而言,我们应当采取一条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优先”还是“环保优先”,或者说“边环保,边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对策。一是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战略基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八大报告还特别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既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几乎像“鱼和熊掌兼得”一样困难。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绝不能再重蹈早期工业化国家的覆辙。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30年中,如果我们还有过“先发展”还是“先环保”,或“边发展、边环保”的争论和彷徨,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先保护、后发展”的基本原则。否则,我们不仅将愧对子孙后代,而且发展本身也将不可持续。      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      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之一,它是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前提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可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如此深刻而重大的历史性转型,仍能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国家治理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邓小平制定的“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稳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又催生了人们对自由、公平、尊严、参与的新需求。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员的腐败和特权,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质性地推进民主法治。否则,经济发展和繁荣不但不会带来公民对政府的更大满意,反而会减少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政治体制改革,归根结底是推进民主和法治:扩大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权力和权利;让法律成为最高的权威,依法对官员的权力和特权进行限制。这是对社会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竭力抵制,而且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失控。这样,社会稳定与政治民主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在社会稳定和政治民主这一巨大的张力面前,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们便产生不同的稳定观和民主观。一些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一些人认为权利压倒一切;一些人主张坚定不移推进民主法治,一些人则想方设法抵制民主法治;一些人主张以发展民主来实现国家的安定,一些人则威胁说民主化必将破坏社会的稳定;一些人认为民主与民生不可分离,一些人则将民主与民生截然分开;一些人认为中国既要推进民主又要实现法治,一些人则认为民主与法治是两回事,中国目前只要法治而不要民主。于是,维稳与维权、民主与民生、民主与法治、腐败与特权等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争议最热烈的政治话题。   对于迅速转型中的中国来说,社会的稳定依然是发展和进步的前提。然而,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而应该是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动态管理”的概念,表明了动态稳定观逐渐取代长期以来的静态稳定观。相对于社会稳定而言,中共十八大更强调民主法治建设。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的核心政治价值;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基本内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想道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现实途径。   政治的进步是最深刻的社会进步,它用制度的形式将人类取得的文明成果固定下来,从制度上来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又要推进民主政治,这可能是未来中国将要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成功应对这个挑战,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政治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风险,但惟有深化改革才能规避重大风险,惟有政治改革的突破,才能避免政治发展的突变。中共是中国惟一的执政党,执掌着国家的核心政治权力;中共又是一个拥有8200多万党员的先锋队组织,囊括了广泛的社会精英,党自身的改革是中国所有改革的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尤其如此。中共本身能否成功地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真正实现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具有压倒性的意义。对于中国而言,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依法治党带动依法治国,是成本最小而成效最大的政治发展途径。      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      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持稳定、推进民主、实行法治、倡导公正,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价值目标。但所有这些价值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只有与现实的人相结合,这些价值才变得有意义。国家的价值目标最终都是为了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人民群众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但是,在中国现实政治语境中,“人民”或“群众”不仅都是集体的概念,而且还是政治的概念。“人民群众”可以指任何个人,但任何个人都不能等同“人民群众”。哪些人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标准。在具体的个人与集体的人民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深刻地体现着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辩证法。没有共同体的公共利益,集体成员的个人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反之,如果共同体多数成员的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集体利益则必定是一种虚假的公共利益。   强调集体利益而淡化个人权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相应地,重集体而轻个人,在中国一直被当做一种美德。为了集体利益,不仅可以牺牲正当的个人利益,而且即使违法犯罪,也会得到人们道德上的宽恕。这种政治伦理观有许多积极因素,它肯定国家、家庭、企业、单位的作用,推崇无私奉献的美德,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防止极端的利己主义。但它也潜藏着极大的危险。它容易剥夺个人合法的正当权利,遏制人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当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时,掌权者会在公共利益的名义下谋取个人的不正当利益,或者大规模地严重侵犯广大公民的个人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个人合法的权利日益得到更多制度性的保障,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明晰。例如,“人权”正式进入宪法,保护人权成为国家的重要责任;公民概念受到日益重视,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成为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为保障个人权利奠定了最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基础。然而,任何事情都充满着矛盾。个人权利的张扬往往又容易轻视公共利益,淡化国家、家庭、社区、单位等集体意识。如何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协调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正当关系,维护两者之间合适的张力,又成为一个新的紧迫议题。不少争论也因此而产生:在国家的责任清单上,是集体的公共利益优先,还是公民的个人权利优先?是集体至上,还是个体至上?是继续强调群众观念,还是应当更加突出公民意识?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如何界定,谁来界定?在中国理论界,围绕着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主张,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潮。   中共十八大报告努力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一方面,它继续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群众观点,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倡导公民的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自由、平等和权利,欲“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无论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是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进行。这就要求政府和公民应当更加突出“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一种新集体主义利益观,在最大限度保障个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增进集体的公共利益。      中国模式与普遍价值      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条道路被称为“中国道路”,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去照抄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在这30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中国为了应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既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是,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并未定型,还存在着许多挑战。   不可否认,在“中国模式”和“普遍价值”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矛盾和张力。过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把什么东西都贴上“中国特色”的标签,就会排斥人类的普遍价值,阻碍中国向世界学习借鉴先进的文明要素。反之,过分强调人类的普遍价值,否认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则会抹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近年来中国理论界围绕“中国模式”和“普世价值”的争论,形成了针锋相对的所谓“中国模式派”和“普世价值派”,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上述偏向。“中国模式派”对中国模式全盘肯定,认为中国模式极大成功,可以推广。对普世价值则完全否定,认为普世价值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相反,“普世价值派”则完全否定“中国模式”,认为如果说存在中国模式,那也都是负面的,宁可不要。   中共十八大报告一如继往地强调“中国特色”,强调世情、国情、党情,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强调“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但十八大报告并没有因为强调“中国特色”而否认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首次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提出“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在“中国模式”和“普遍价值”的问题上,我们要学会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一方面,不能认为人类只有一种发展模式,以普遍性否定特殊性;反之,同样也不能只看到特殊性,就认为根本不存在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以中国的特殊性去否定人类的普遍性。强调中国特色或中国模式,并不否定人类文明的共性。人类社会存在着共同的价值,不能简单地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正、尊严、幸福、和谐等人类的普遍价值,当做“西方的”或“中国的”。我们必须将中华文明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中华文明进入人类文明的主流。■   俞可平为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来源: 财新《中国改革》2013年第1期 进入 俞可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现代化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