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

墙外楼 | 连清川:官场无义战

我少年时代曾经有过极其宏伟雄壮的政治理想,属于改天换地的那种(……好吧,谁小的时候没有过“吾不出,如苍生何”的僭妄与愚蠢呢?)。不过,大学早期在一段微型政治中我就已经发现,那实在不是我这种心无城府的人玩的。如果真的进入,我恐怕属于那种尸骨无存的类型。所以我活到了现在。 自然后来当官场小说流布大江南北的时候,我都敬而远之。一来这些小说的营养成分实在有限,无非尔虞我诈,兼带成功学教材;二来多数此类小说的作者对于现代政治的理解和研究迹近于零,既无对政治人文的关怀,又无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反思,无非腥膻色,帽子拳头加枕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隐秘而公开的窥探欲,无趣得很。 所以当编辑命题作文让我去看《二号首长》的时候,我实在有点犯嘀咕,也很怀疑自己能写出些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不过我读下去的时候发现这的确是一本好看的小说,而且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作者黄晓阳严格来说是一个新闻人,在湖南的一本杂志当总编(无怪《二号首长》的主人翁唐小舟就是从记者身份转换入省委书记秘书的)。不过,恐怕正是这种新闻行业中人的身份,使之能够更加洞察中国政治名利场中的诡谲风波,也更加能够明晰政治文化的现代规则,从而意图写作一本不普通的官场小说吧。至少小说中并无惯常的官场成功学的洋洋自得,反而有着深刻的阅尽群山独怆然的苍茫,对于官场杀戮乃是持批判态度的。 在《二号首长》的第一部第二部中,虚构的江南省省委书记赵德良发动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包括扫黑、反腐、经济建设等等,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在政治斗争或权力斗争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其间对于官场潜规则与腐败,有着细致而坦白的叙述。例如对于官员清廉的讥讽。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任何一个官员,即便自身不主动参与贪污受贿这样明确的腐败之中,即便是接受下级与企业的馈赠,其数目也庞大到令人瞠目。其间所揭示的恐怖情形与制度涵义在于,按照现今中国的制度安排,腐败与交易乃是一个制度性的合理性结果,于是个体的自我约束已然毫无意义。所有有志于从事政治的人只有接受与不接受制度的选择而已。不接受制度,自然就玩不下去;接受制度,便意味着必然要进入残酷的政治斗争。因此,在书中赵德良感慨道,他已然褪去了理想主义的外衣,而只剩下了灰色的现实主义的内衣。 如果腐败乃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的恶的话,那么政治或权术斗争更是一种不得不尔的手段。赵德良意欲改造江南省的现状,造福于民,必得扫黑,必得反腐,必得进行经济建设,必得抗险救灾。而没有权术斗争,所有的这一切无一能够推行下去。于是所有的这些政治运动,都成为其施政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扫黑即政治,政治即扫黑。而所有的一切行动,都必然是不彻底的,且不公正的,且目的不纯的。目前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人事制度之安排,其本身就是决定一切社会政策与行动的指南。人事替代政治,权术替代行政。人治制度乃是政治制度之根本。 这已然触及或者揭发中国政治之底色与性质。岂是一本简单的官场小说? 不过,不知道是否因为环境所限,还是写作本身的需要,抑或是黄晓阳本人的政治理解水平,《二号首长》本身正邪分明,黑白清晰。小说的主线,是赵德良乃是中央所委派的省委书记,到江南省扫平地方割据势力,“建设幸福和谐江南”。这自然是中规中矩的主旋律,亦算是万众期待的海晏河清,符合中国公众的政治理想。以赵德良为首的光明的中央势力,通过一系列阳谋,打掉了以省长陈运达为首阴暗的地方割据,形成的乃是和谐共处,政经双飞的锦绣。执两用中,本就是中国政治的最高智慧。终于造就的江南稳定发展的格局,政治虽未清明,但政通人和,百姓安居,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 小说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省长陈运达深研《东周列国志》,熟谙官场厚黑规则。而赵德良酷爱《论语》,崇尚中庸正大。不过,他似乎也熟识东周,并曾以此敲打和提醒陈运达。不过,在我读来,无论是虚构人物,还是黄晓阳自己,都忽略了所有人都熟识的一点:春秋无义战。同理,官场亦无义战。赵德良看起来一系列正义与光明的行为,与所谓海晏河清的结果,都是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践踏与反动,从而使中国现今政治的理想与现实,实际上都是于中国转型现代国家的一种阻碍与消解。延伸而言,若非对中国政治运作制度,以及包括黄晓阳在内的公众对中国政治制度这种似是而非的政治理想的改弦更张,中国式转型的未来真是前途未卜。 赵德良与陈运达之间的官场战争,包含着一系列用现代政治文明与原则来衡量的不义。 原则上之不义。赵德良自忖其政治战争,乃是建立在于国于民的福利之上,不过手段上所采用的乃是权术斗争。事实似乎也证明了他的正确性,这也是主人翁唐小舟对他心悦诚服的原因。然而,赵德良的行为,以及中国政治的现实,在我归纳可为三句话:有规则不透明,有程序不正义,有理想不道德。甚至,可以在中间全部加“地”,成为“有规则地不透明,有程序地不正义,有理想地不道德”。赵德良所谓的阳谋,无非是利用这些运动,实用性地进行社会的改造与提升。然而,其所应用的法律、制度、规则,全部在为目的服务时为之扭曲。程序的行使,乃是为目的服务。惟有当目的合理时,程序便开始产生意义。若无,程序便失效。而政治道德亦必须服务于政治理想。也就是说,当政治理想的高尚存在的时候,政治道德,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政治的职业化,便被牺牲了。 这一切,均在黄晓阳的叙述中,有意无意地得到了正义化。亦即,黄晓阳,包括他所代表的公众,都认同这样的一种假设:政治乃是一种服务于公共福利的事业,而当公共福利得以呈现之时,当政者应当便宜从事。 我说这乃是对政治文明的践踏。因为现代政治的原则乃是对于个体正义的深刻怀疑,因此乃建立制度,安置程序,摒弃理想,以现实主义为准则,建立政治的职业化安排。理想替代制度是一种可怕的图景,其判断的根基并非一种可衡量、可标准化与可制度化的道路,而端在少数个体的私人判断。它有可能触发良好的结果,亦可能触发灾难性的结果。并且非制度化的结构,乃是一种随时可能腐化的结构,造成社会的周期性经常性震荡。 我这种想法,常常被人指斥为幼稚。我恰恰以为,现代政治文明就建立在这样幼稚的思维之上。政治从业者固然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亦需要一颗幼稚的赤子之心,才能顺应制度的要求,遵循现实主义的路线,从而渐次寻求公共福利的提升。 理想并非不义,理想凌驾制度,便是不义。 再往下追索,赵德良的目标正义吗?在我看来,其目标上也是不义。赵德良身怀中央的期望,到江南省来扭转陈运达所铸就的地方割据主义。这个目标,真是现代政治中的一个笑话。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央地矛盾乃是最突出的。现代中国中似乎央地矛盾也是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但可惜,这一切,同样是传统政治思维中可憎可悲的篇章。 如同一国之于世界,一个地方之于一国,自然有着庞大利益差别与诉求。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建设自我的制度、战略与方法,这点根本无可厚非。那么谁最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的利益,最适合担任地方的官员?自然是对该地熟悉与热爱的人。故而现代政治制度中的联邦制,一方面在国家层面照顾地方平衡,议员的选举,由地方进行;而在管理之上,完全由地方自由选举安排。这乃是充分尊重与符合地方利益的制度安排。 中央政府代表全国利益,自然官员来自四面八方,有能者居之;地方政府代表地方利益,应当来自本地并且与中央斗争获取对本地最有益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这如何便错了?因此,由陈运达所代表的地方官僚集团,充分而实在地抗战赵德良所代表的侵蚀地方利益的中央势力,可谓是地方英雄呢。 中央不明了中央职责所在,地方无法自行建设地方的福利,这才是中国现实政治中的荒诞之处,赵德良反而大言不惭地来削藩,不是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践踏,是什么? 再则,按照小说的叙述,赵德良行为上的不义,更是俯拾便是,如何能够抨击与矫正陈运达的地方势力?在人员的任用上,虽然多从地方提拔,但是其最初所倚仗的黎兆平的同学关系,后来所倚仗的自身提拔官员,不也和陈运达一样?在个体道德上,他的妻子所发家的过程,他与电视台主持人巫丹之间隐隐约约的情人关系,光明到如何地步?而主人翁秘书唐小舟,也不过是一个依仗个人地位,抢权抢钱抢女人的俗物,有何光明可言?我多少觉得这是黄晓阳的春秋笔法,事实上正是要指出的,是官场之中,无一个正义之士。 因而在我看来,《二号首长》尽管笔锋所指,意图砍杀中国制度结构的深层矛盾,然而到最后,不过落入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窠臼,终归无法指向现代政治文明的通途。 中国政治之现状,如何衡量亦都是一个官场。政治是现代社会中的一项职业,由一系列的制度、原则和规范所约束,其运作包含着对现代文明的尊重与施行。尽管小说的真实性多少存疑,但其所反射的现状却毋庸置疑。 走出传统的官场,而走进现代的政治,方才是中国制度建设的根本。可惜,无论从小说,还是从公众的理解,还是从当前的发展,这一步,还不知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迈出。

阅读更多

谢勇 | 且喝鸡汤

2012年08月08日 09:19:51   一碗热气腾腾的高档心灵鸡汤在毕业典礼上被端了出来,喝,还是不喝?     当然喝,因为无论是在场的听众还是不在现场的读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我们常常不是在真相与鸡汤之间,而是在迷魂汤与鸡汤之间进行着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喝?     坦率说,作家王安忆在复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就是这样一碗心灵鸡汤。一段未见得有多么精彩,甚至也谈不出什么道理,无论是文字还是立意都显平庸的讲话文字,居然在围脖上转发数万,引来阵阵喝彩声,似乎就是为了凸显这个时代的饥渴程度:无论是伦理还是格调,人们都已经身体乏力,舌头麻木。     王安忆老师三个“浅显的嘱咐”。借用媒体概括,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认为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而一味追求效率,缩短或忽视过程会影响我们对自己存在价值的判断。她劝学生不要急于加入竞争,不要因为一个阶段的胜负而限制了视野。因这三个嘱咐和生活中的主流社会价值的差异,引发大家的争执和讨论。     这些文字,如果不用所谓诗化语言,宣传片语言,有一说一,几乎可以用一条不超过140字的围脖概括之:亲,要读书,别老琢磨着功名利禄实用效率,别老琢磨着竞争,对主流价值保持警惕,要在过程中完善自己哦亲。当然,如果好事,更可以找来著名的延参法师的名人名言对比之,比如 “开心的看生活,纠缠什么。洒脱的看过往,一样云烟。在豁达的日子里,你的安好,一切都好”。当然,这一段妙语与王安忆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不妨简单的像个孩子,人生本匆忙,提倡拖延症,急什么呢,急什么呢?用小朋友的心来看世界,一杯可乐,一把爆米花,就是最美的生活。当然,作为著名作家,王安忆老师的水准自然远超和猴子一起卖萌的、一口方言的和尚,那段讲演肯定是有微言大意,只能留待以后慢慢参悟了。     在我看来,王安忆老师这段话,说的正是复旦那著名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据说,所谓“自由”,是指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而“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而据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所说,这些貌似“无用”恰恰是最神圣的、最尊贵的精神价值。在本质上,“无用之用”常常胜于“有用之用”,因为精神价值永远高于实用价值,因为它满足人的心灵的需要。     当然不能说这个说法是错的,人们都清楚精神重要,都知道文化艺术学术传承之伟大,当你看到小资文艺女生雨天里行走且歌唱,自然会感叹生命美好。不过另一方面,我又总觉得这些“自由而无用”散发出“公司白领”的味道,更有一种后极权时代精神分裂的潜在倾向:当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以后,在应付完主流价值观念——无论对错,只要主流,就得应付——之后,享受生活和享受自我的那一刻,才是自由的。当然,与鄙俗者不同,有人业余时间饮食男女,有人则在艺术人生。     “疏离,却从不想去反抗”,这种状况,老实说,并非仅仅属于复旦,也不仅仅属于上海。     “自由而无用”最大的问题恐怕在于其价值坐标的含混,究竟该与什么区隔开来以确认自身?被王安忆诟病的主流价值体系究竟是指什么?是主旋律的政治说教,还是潜规则里的权力至上,或者资本主义市场金钱拜物教仰或是国人数千年来修习的“活着”主义?不知道,似乎演说者也没打算让听众搞清楚。而讲演末尾提到的让教育糟糕的问题,究竟有没有可能解决又究竟该怎样解决,如此严重时刻,以一句“教育也不会因此而损失它的意义”实在是过于轻飘了。     自由而无用固然美丽,但是千万别理解成了“因为无用,方能自由”。而在另一场毕业讲演中,杨玉良校长举出了两位复旦杰出校友陈寅恪和竺可桢。无论是陈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竺可桢先生所说的“大学是社会之光”,不知道在王安忆老师看来,是属于主流价值观呢,还是非主流价值观?       上一篇: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跨越“邻避”陷…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泰国世界日报 | 中共18大與「7.23」的三三玄機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雖然北戴河的人事濤聲還在激盪,北京18大政治藍圖卻已成型。近期從北京到外省,黨政幹部都在按同一本政治教材組織學習,教材的名字叫「7.23講話」,學習目的是「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精神上來」。 在中共中央相關文件中,中共18大已由「將要召開」,變成「即將召開」。按新時間表,中共18大的準備工作已相當緊迫.而以中共政治慣例,準備工作主要包括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兩大方面。思想準備的重要環節,是由中共總書記定出調子,大家來統一思想。 這次這個調子,就是「7.23講話」,也即中共總書記胡錦濤7月23日在中共「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當然,作為目前一套文件,拿來統一思想的還有習近平7月24日在研討班結業式上的總結講話。 自1992年開始,中共就形成政治傳統,黨的重要會議前,特別是5年一度的黨代表大會之前,由總書記發表講話,為相關會議文件特別是黨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畫框定調,以之來統一黨員幹部思想,求得行動統一,同時又以之對外部世界下一點毛毛雨,以消除可能的爭議甚至障礙。 胡錦濤這次的「7.23講話」,在過往20年間是偏晚的一份講話,顯示除了人事的爭持外,中共高層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有相當的爭議。而「7.23講話」根本就是中共18大政治報告的藍本,也就顯示中共在方針政策方面,還有不小的歧見要彌合。 不論是早是晚,胡錦濤的「7.23講話」出台,意味著中共18大的政治報告,已形成中共領導層集體畫圈同意的成品,只會以「徵求意見稿」象徵性集納意見後小修小補。所以研究這份講話,等於研究中共18大政治報告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內容。 作為黨代會政治報告的藍本,「7.23講話」值得關注的內容何在?首先在「三新」,也就是中共中央對講話定調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而這「三新」,又主要由另外三個三來展現,即「三個亳不動搖」、「三個取決於」、「三個更加」。這也就既是今次講話,也是中共18大的三三玄機。 作為中共黨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主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總結過去,蓋棺論定;二是判斷大勢、展望未來交好班。而展望未來部分,又要面對三件事,一是舉什麼旗,二是怎麼走路,三是如何求新求變。 舉什麼旗,這次的答案是「三個亳不動搖」,即毫不動搖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不動搖走在長期實踐中開闢出來的正確道路;毫不動搖推進改革開放。「三個毫不動搖」,其實毫不令人意外,有北京學者解讀為「首次提出」,其實僅從「不動搖」字面就可讀出老味道。真正令人意外的,是臨別之際,「科學發展觀」沒能再行升位。 「三個取決於」,即對中國是否仍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作出判斷,認定其關鍵取決於思想認識,取決於工作力度,取決於推進改革發展的步伐,這說的是走什麼路的問題。胡講話的答案,內核埋在「兩個繼續」中,即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這算是胡溫主政10年的主旋律。 至於「三個更加」,也就是這次講話的展望和期許,提出的是要有「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而目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力量,未來定調當是「守中有進」。 由這三個三,大致對中共18大政治報告,已可有三點預估。包括科學發展觀的政治規格未能升位超然,仍要位列鄧理論、江思想之後,中共的政治大旗,鄧字最大;其次,中共判斷仍處在戰略發展期中,所以方針政策的制定,希望不要大變;三是對未來的展望,暫時看不到求變之心。未來兩月間,如無大修大改,這份政治報告會是一份政治總結。 【2012-08-05/泰國世界日報】 台灣 聯合報

阅读更多

谢勇 | 走不出的想象奥运

2012年08月05日 09:23:39   从开幕那天起,针对奥运会中国社会就呈现出某种对立乃至对抗的状态,并随着奥运会进展愈演愈烈,势成水火。在互联网总有两种声音在几乎所有问题上争论对抗: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孰更精彩?外媒对叶诗文的质疑是否属于“偏见”和“歧视”?羽毛球手消极比赛是否玷污了奥林匹克精神?     当然,论争还涉及到更为根本的层面,那就是,制造出奥运会中国奇迹的体制,究竟还要不要存在下去,中国应该怎样真正融入世界以及在世界格局中占有怎样的位置,等等。不能认为是奥运会撕裂了这个国家,恰恰相反,是曾经被视为宏大叙事中社会成人礼的奥运会以及它不断设置出的相对“安全”的议程让这个并无共识的社会袒露出其真实状态。     不过,在回过头来审视现在区分思想和立场的标准,比如左派vs右派,比如国家主义vs世界公民,或者改良vs维持现状,甚至普遍价值vs中国模式等等,不难发现人们爱好的区分方式实际上非常简单、粗糙,更糟糕的是,无论何种立场,常常都是价值判断压过事实体认,在空洞话语场中为了想象中的原则和立场吐沫横飞,斗争不止。至于真相如何,似乎只能是第二位的。     比如有条没引起关注和讨论的新闻,7月中旬,出征奥运之前,美国篮联为了调动“国家荣誉”感,让“梦十”篮球队去阿灵顿国家公墓悼念为国家献身的无名士兵。这种在中国体育界司空见惯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自雅典奥运会美国男篮失去金牌以后,已经成为惯例,梦之队出征奥运都得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此前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梦之队出征前“参拜”的是自由女神像,而这次,则是阿灵顿国家公墓。     这一事件并未在“围脖”中展开讨论,究其原因,似乎是双面的“政治不正确”:一方似乎很难想象一个张扬爱国主义的、立足国家利益而非人类普遍价值的美国;而至于另一方,则似乎不愿意正视这样一个没有等级,所有人无论普通士兵还是将军,乃至总统均以一种规格长眠的国家纪念墓地的存在。     在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传媒人士常面临的一个追问是,在鸡蛋与石头的较量中,你究竟站在哪一边?有知名作家高调宣布要永远站在鸡蛋这边。这无疑是个值得敬佩但是绝非正确的答案,在我看来,真正的知识分子,所谓掌握话语权的人,对于此问题的答案应该只有一个,就是站在“真相”一边,可惜,这样的回答在中国现实中,常常是双面的政治不正确。     如果熟悉历史,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几乎贯穿了中国现代化过程始终,民众一直热衷于清晰有力的,爱憎分明的答案。而当年的胡适,因为每每被要求描述他心目中的美好中国的时候,总是不能喊出有力的口号描绘出一个鲜亮的未来蓝图。如此他追求的自由主义,他的“功不唐捐”,他的“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在当时的对立双方均没有了市场,也始终不能成为中国转型中的主旋律:改良怎有革命来得彻底和爽快?     而在经历过那么多历史恩怨与是非之后,如果我们发现,当年的争论还在继续,总体解决与点滴改良依然对立,“目的热”和“方法盲”,热衷空谈依然是这个民族之习性的社会,会不会有些感叹中国的进步实在是太慢了?     回到奥运会及其为当下中国提供的议程,不能不感受到过于强烈的先入之见对于复杂现实的简单化理解。比如,奥运会究竟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实际上,今天的奥运会内部存在着这种紧张,奥运宪章上声明盛会属于个体运动员,而实际上百多年时间里奥运会已经和民族国家以及商业确立了复杂扯不清的关系。这就是李永波固然被人诟病,国际羽联也难辞其咎。虽然我不赞成阴谋论想象,但是如果多了解些现实,不难发现这些影响力巨大的体育组织不透明而缺乏监督,也缺乏市场竞争,其行为常常不像他们自己标榜的那样光明正大。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被驱除的运动员中,除了中国组合,还有印尼以及韩国的运动员,运用规则取得最高荣誉,并不仅是“中国特色”,而无论何种立场,我们却似乎将“驱逐消极比赛运动员”解读成“驱逐消极比赛的中国运动员”。甚至为了辩护这一立场,又引申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运动员”这一概念。     事实上,无论赞美者还是诟病者,都应该看到,无论是纯正英伦范儿的开幕式中,还是奥运会比赛,实际是多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中国运动队所取得的成绩,与引进西方先进训练技术和教练都有密切关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虽然融入的方式未必合乎理想。     而如果明白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取消民族国家,如果能够不再用想象来认识异邦和自己,也许我们必须承认,未来中国传媒以及公共知识真正能做的,是如何让民族主义在具有较高公民权意识的环境当中成长,使之成为具有启蒙性、现代性而走向多元政治,而非无视或取消之。      上一篇: 多几个崔永元,多几份艺术正能量 下一篇: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 跨越“邻避”陷…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