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OhMyMedia | 人民网:朱镕基爱看港报: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

《朱镕基讲话实录》8日在内地上市。图为在北京图书大厦,民众在翻阅该书。中新社         人民网9月9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道,记录朱镕基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重要讲话、文章、批示的《朱镕基讲话实录》昨日(8日)正式出版发行。书中披露朱镕基多次涉港讲话:对香港形势,朱镕基强调要“稳定第一,团结为重”;长期关注港媒报道,朱镕基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卷末最后几章,朱镕基更用《狮子山下》歌词表达对香港特殊的感情,情深意切地说“我爱香港”。   2001年3月8日,朱镕基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香港特区代表团全体会议。他强调,香港的行政事务由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自行处理,但自己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个人对香港特区的意见是:肯定成绩,坚定信心,稳定第一,团结为重。“不要让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影响香港的稳定。对影响稳定、破坏团结的行为,大家应该口诛笔伐。”    香港许多好东西值得内地学习   朱镕基说,香港回归后正好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在应对过程中,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都付出极大努力,取得不小的成绩。金融危机给地区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可香港顶住了冲击,经济已全面复苏。“当然这两年财政有点赤字,但这算不了什么,美国也是两年前才消灭赤字的”,朱镕基表示,香港有这样的成绩,说明特区政府、特区行政长官、各界人士都干得很好、干得很有水平。   朱镕基指出,香港出现的禽流感、机场事件、短桩事件等等,与香港取得的成绩相比都是小事,这类事情各国都有。“我们应当肯定成绩,对未来充满信心,亚洲金融危机这么大的困难都走过来了,完全可以相信香港人一定能够管好香港。”   “香港是祖国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好的东西值得内地学习”,朱镕基自称家中有两套金庸小说集,“一套是我自己买的,另一套是金庸先生送给我的”。他还引述香港资深大律师梁定邦说话,一名内地博士生在香港法院看审案,审了三天,博士生说这样的案子在内地半小时就审完了。“这个例子,说明香港的法治是比较完善的”。    力撑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不能批判只有支持   1997年12月1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接见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海外总经理会议代表,发表主题为“认真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讲话。他直言,对于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不能批判,只有支持”。   朱镕基谈及97金融危机的教训称,国家要有储备,“如果没有这么多外汇储备,不但中国内地危险,连香港地区也危险”。香港靠自己成功维持联系汇率制度,但若没有中央政府这一强大后盾,要应对这个局面就很困难。   “我一再讲,不要批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朱镕基指出,全香港有3,000亿美元的港币存款,如果联系汇率制度不能保住,人们一听说港币要贬值,都取出港币换美元,香港外汇储备将无法承担。“所以,我们只有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在这紧急的时候,大敌当前的时候,不能批判人家,只有支持,为他们鼓劲。”   朱镕基还强调,香港地区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相比有根本区别。香港金融制度比较健全,甚至比日本要好。另外,香港房地产不像泰国等国家是供过于求的问题,而是地价过高,导致房地产价格过高。所以,香港的泡沫经济较少,我们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   2002年11月19日,也就是朱镕基卸任国务院总理前几个月,他赴港出席第16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并在特区政府欢迎晚宴上发表讲话。   “香港具有十分开放的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效率比较高的政府公务员,特别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朱镕基高度肯定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香港的优势并没有丧失,它的竞争力、它的实力依然存在。   “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总是以有香港而自豪”,朱镕基引述《狮子山下》歌词:“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表明内地与香港同舟共济之情,并以“我爱香港,谢谢”为演讲的结尾。是次演讲的镜头曾被媒体无数次重播,迄今仍被人们铭记。    每天读多份港报提倡舆论监督   “我非常重视香港的舆论”,朱镕基曾多次于不同场合强调自己对香港媒体的偏爱。他甚至在担任总理后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直言,“香港报纸我一天至少看3份,看的就是经济版,不然我怎么知道它的股票行情、石油多少钱一桶。”   通过观察《朱镕基讲话实录》,可以看出他对港媒的“爱恨交织”。2001年全国“两会”上,朱镕基说,“去年香港有家报纸说我是‘黑手党’的‘教父’,我一笑置之。这家报纸说是转引自美国的报道,而美国报纸只是说我不要像教父一样说教,并没说我是‘黑手党’。”   对于港媒这种污蔑性的评价,朱镕基并未放在心上。他说,“在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针砭自己。批评可以尖锐,这是新闻自由,但最好不要刻薄、谩骂、挖苦。英国首相布莱尔说他每天只看五分钟的报纸,看多了影响信心”。   2002年5月30日,朱镕基在会见美国国会众议员时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没有干涉。“香港有的报纸每天都在骂中国的领导人,比美国的媒体骂你们的领导人还厉害,这说明我们没有对香港施加任何压力”。   朱镕基将港媒作为鼓励新华社等官方媒体展开舆论监督的例子。2001年12月,朱镕基在与新华社各部门座谈时说,“最近,审计署审计了1,290个企业,严重造假账的占68%。这个消息一公布,马上就被全世界媒体采用。香港报纸大肆宣传,说我们腐败”。他话锋一转说,“我不知道你们新华社发了这个消息没有,我估计你们可能有顾虑。其实,你们根本不用顾虑,因为香港报纸会把消息传到内地来,传得很广。”   央视的《焦点访谈》,是朱镕基提及最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他1998年10月专门赴央视与《焦点访谈》节目组座谈,自称“开播以来,我不敢说是最热情的观众,至少也是很热情的观众”。“很多部长原来不看这个节目,但是他们来参加我召开的会议时,怕我问昨天看了《焦点访谈》没有,所以他们在开会的头天晚上一定会看”。他并称这档节目是“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原文: 点击

阅读更多

人民网评:跳出网络看中国_网易新闻中心

Shared by lawyer 留下犯罪证据!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如火如荼进行中。人民网一位网友向我们提出了期望:下得去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群众的视觉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述 生活 ,让自己的笔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活鱼”。 网友提出的“抓活鱼”的要求其实并不是很难,但如今,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秀才不出门,同样报道天下事”的时代,对于一部分已经习惯成自然地当起网络“围观客”的媒体人来说,这要求,挺难。“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在一些地方被淡化了,“贵族气”、“脂粉气”、“市侩气”浓厚的报道时不时冒出来凑热闹,“一等记者炒股票,二等记者拉广告,三等记者会上泡,四等记者傻写稿……”顺口溜的流传,等等,这些都是难以接上“地气”、捉到“活鱼”的大障碍。 深刻的反思有助于更好地实践“走、转、改”。互联网时代,到底该如何”“接地气”、“捉活鱼”?网友的感慨当对我们有所启发:看微博觉得社会矛盾激化到已无可救药,去菜场兜一圈又发现生活还得继续,改革还得再进行一百年。可见,如何准确把握当今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矛盾,把握社会舆论和利益博弈的对抗性与共生性,把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考验着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大局装在心中,“走出互联网,深入生活中”,唤醒公信力之魂,真实性之魂,鲜活性之魂,是我们此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跳出网络看中国,回到网络更好地报道中国,是对我们新媒体从业者提出的深层次要求。 网络时代“接地气”需要我们坦诚、直率而不浮于表面。 摄影 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做媒体同样如此:如果你报道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只有真正走进广阔的田野、纷繁的社区、喧嚣的菜场、偏远的山村,走进百姓的生活看中国,从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方能打动人们的内心;只有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百姓关切,从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折射一个全局性的社会问题,方能令人信服。这是那些只会坐在电脑前依靠“小道消息”编“新闻”的编辑记者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网络时代“接地气”需要我们锐利、深入而不止于片面。新加坡记者韩咏红在联合早报网,这样描述在华4年的生活体验:“也是在这混乱中,我越来越看到中国的美。那不是‘既成’之美,而是社会在乱中求序,在拥挤中寻找空间,在道德失序中力保心灵里的一点良善,在越来越陌生又难以理解的世界面前试图维护少数基本价值,这种种努力之美。”一位外国记者眼中的“种种努力之美”告诉我们,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敢于触摸“深水区里的坚石”,深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彰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勇气、胆识;把握正确方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同破解热点难点,凝聚发展的信心和力量,这是 “跳出网络看中国”所要努方的向标。 网络时代“接地气”需要我们开阔、灵活而不囿于顽念。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善用中国崭新的实践创造的新道理、新论述,善用中国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用新的理论语言,解释说明繁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另一方面,更要善用群众喜爱的接受形式阐释理论观点,架起沟通的桥梁,以清新文风和创新的表达推动大众化传播,形成“感性政治传播”和“理性政治传播”的互济,作品才能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活鱼”。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尤其要有“感性政治传播”与“理性政治传播”互济的传播智慧。 柴静曾经惭愧,一个外国友人从老百姓生活的种种细节中,看到了她熟视无睹的一个中国。当我们纠缠于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神马体”,浮云一般飘来飘去的“网络红人”,迷失于着“羡慕、嫉妒、恨”的社会情绪,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孰不知,火热现实生活正在发生深刻而“美丽”的变化,正在呼唤着我们“跳出”去发现他们,抓到“活鱼”,与更多人的分享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的中国。跳出网络看中国,亲,你准备好了吗?

阅读更多

经济学的朝野双重失势–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经济学的朝野双重失势 莫之许 2009年10月15日09:55   来源: 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经济学话语在公共领域中的强势始于1992年,这并非偶然。就在这一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执政党正式确立为工作中心。经济学鼓吹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提高效率,“把饼做大”,这符合了官方意识形态中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描述,也就是“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主流经济学所倡导的产权改革、市场开放,又与官方所着力推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大力引入外资相匹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学话语走进公共领域,充当了新的官方意识形态诠释者的角色,被冠名为“主流经济学”,其义在此。   1990年代初期的中国,仍处在现代化起飞的前期。十余年 改革开放 之后,普遍的匮乏已经缓解,但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贫穷当中。对匮乏的记忆和对财富的追求,汇成当时最为强劲的民意。在长时期对西方经济学隔膜的背景下,相当多的人开始把经济学看作是获得财富的指南,甚或是一种炼金术,在对现代学术不甚了解的普通民众中,产生了一种我称之为经济学神秘主义的情绪。经济学本来只是一门建立在特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分析性学科,它或许能帮助人避免一些经济决策中的谬误,但是,进入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财富的获得需要根据特定情势作出一系列的选择,这不可能是经济学所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举国经济狂热的浪潮中,这种经济学神秘主义不仅在普通群众中蔓延,在缺乏社会科学知识积累的中国知识界,也逐渐流行开来,经济学的概念框架、运思技艺、人性假设,几乎成为人们讨论公共问题的出发点。   经济学占据公共领域的中心位置,还因其给出了未来的预期,甚至是某种转型蓝图。在经济学家笔下,以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也隐含了小政府大社会、法制体系等制度内容。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和中国正式加入WTO,政府职能出现了一些转变,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也基本告一段落,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改革或转型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如吴敬琏先生就长期鼓吹 “改革正在过大关”。这种以市场化为追求,并最终延伸至法治、政改的转型蓝图,赋予了经济学话语在公共领域中的吸引力,也赋予了经济学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议题上取代了本应由政治学、法学来担当的位置。   因此,在笔者的理解,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直至世纪之交最为鼎盛,在公共领域中经济学话语之所以如此辉煌,乃在于其从上述多维度获得了跨越体制内外、涵盖精英草根的多重支持。但是,近些年来,经济学话语在公共领域中的荣景不再,指责其僭越者有之,指责其帮闲者有之。其实,经济学还是那个经济学,对其评价之变迁,可能还是要从社会环境的变迁去寻找原因。   1990年代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和制度改革,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这一度给予人某种幻想,似乎权力这一看得见的手将进一步从经济领域中退却。然而,尽管官方依旧沿袭改革开放路线,事情还是在悄然发生变化,在权力的主导下,以做大做强为标志的“国进民退”,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促进GDP发展,越来越成为主角。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消除垄断,加强开放的经济学变得不再为官方所喜,也就在情理之中。我的朋友刘峻曾经戏言:一看到有人鼓吹标准和安全,则此人必为垄断企业张目无疑;若是鼓吹开放,则背后应为外资企业;相反,若是强调竞争,则应为民营企业说话。虽为戏言,但却真切地道出了主流经济学与官方立场之间逐渐拉开的距离。相反,一些与主流经济学家唱反调的人士如郎咸平,开始走红。

阅读更多

人民网评:珍视动车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

    有人说过,灾难是一面镜子,或者试金石,它可以让你看到平时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真相。7月23日晚8时,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在温州追尾的那一刻,灾难的黑夜瞬间降临,30多个鲜活的生命不幸逝去,200多人受伤。从这一刻起,奔驰的动车戛然而止,而人性的动车却勇往直前,以其蓬勃不息的力量,奋力穿越灾难,驶向生命的明天。 人民网评:珍视动车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 (2011年7月25日)   –聚焦温州动车追尾事故④   李力言   有人说过,灾难是一面镜子,或者试金石,它可以让你看到平时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真相。7月23日晚8时,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在温州追尾的那一刻,灾难的黑夜瞬间降临,30多个鲜活的生命不幸逝去,200多人受伤。从这一刻起,奔驰的动车戛然而止,而人性的动车却勇往直前,以其蓬勃不息的力量,奋力穿越灾难,驶向生命的明天。   D301次动车司机潘一恒在最危险时刻,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为了使旅客多赢得一份生机,坚守岗位直至胸口被闸把穿透;在事故车厢中,乘客们相互安慰和救助,车门打开后,排成长队自发疏散,没有人争先抢后;在事故现场,医护人员、消防人员加紧工作,救死扶伤;在温州,各级团组织、志愿者团队在医疗、心理、救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志愿服务活动,医院里满是赶来献血的市民;在网上,数百万网友参与转发量过50万条的“微博寻人”……   火车追尾事故触目惊心,然而灾难并未使时间停滞,恐惧也不能遏制人们行动的步伐。动车内外,多少感人的故事不断发生,责任的力量、爱的力量井喷似地激荡在事故地点、温州大地,创造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生命传奇。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乘客不慌乱,而是保持秩序,唤起爱心,勇敢而理性地经受生死考验;公众不冷漠,而是热心参与,无私奉献,通过各种方式,尽力为遭遇不幸的人们做点什么。大爱澎湃,守望相助,人性力量的涌动,检验了公民素质,映照着公民道德,有力地配合了政府部门的救援行动,推动了救人抢险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故造成的巨大心灵伤痛。   人性力量的爆发,也再一次在危难时刻彰显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时代理念。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张德江等中央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温州,驻军、武警紧急出动,各个单位、各级组织自觉行动,与时间赛跑,为生命开路,在争分夺秒、不惜代价的救援行动中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高度尊重。   民心可用,爱心可贵,正如我们在面对汶川大地震、玉树强震等灾难时所表现的那样,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面前的人性力量,显示了国家行动和公民行为汇成的强大合力,这种人本关怀、人道精神、团结氛围,是我们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值得永远珍视和发扬。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面对如此善良、可爱的人民,面对社会各界对公共安全的强烈期待,有关方面更应负责地做好事故的后续处理和深入调查,认真查找事故原因,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全面反思管理运行中的漏洞、隐患,把事故救援中集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贯彻到铁路发展和运营的日常工作中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确保神州大地上奔驰的每一列火车,都安全舒适,真正让人民放心满意。 人民网评:24小时内免掉局长,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 (2011年7月25日)   –聚焦温州动车追尾事故③   秦淮川   据人民网报道,7月24日下午,铁道部党组研究决定,对发生甬温线“7·23”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的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工作的副局长何胜利免去现任职务并进行调查。   龙京等人的乌纱帽被闪电般摘掉,距离事故发生时间还不到24小时。问责速度如此之快,释放出的最直接信号就是,铁道部迫切希望取信于民,通过问责官员以告慰死伤者及其家属,以平息舆论质疑,求得公众谅解,同时也足以说明相关部门意欲查明真相的决心。诚然,惟有使相关责任人受到应有的惩处,才能纾解民怨,给公众一个交代,否则民怨必然滚雪球般蔓延。   局长被免职,咎由自取。一个细节是,就在事故发生的四天前(7月19日),铁道部还曾指出,由于近来大范围的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增多,对铁路行车设备安全造成较大威胁。铁道部要求,一旦遇有设备故障或事故、对客车运行秩序造成影响时,各有关部门要立即派人到调度台处置,迅速摸清情况,制订合理的救援和处置方案,尽快恢复秩序。特别是对动车组故障,相关铁路局要按照比普通客车高一格的要求进行处置。一纸要求也许偏软,但事故仍然发生,足以说明执行者把要求当做耳旁风,也检验出了制度漏洞和执行困境等积弊。   局长被免职,只是取信于民的第一步。很显然,纵观“7·23”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其所涉及的责任人,绝不只有龙京、李嘉和何胜利这三人,而且责任人不能仅仅被免职了事。   当然,惩处责任人不是最终目的。当前,除了尽最大努力救人和积极善后之外,还应该最大程度地还原真相,正如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要查明事故原因”。目前,铁道部表示,事故初步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但是这一说法未被公众广泛接受,事故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惩处责任人只是必需的一个环节,其根本落点应该是,通过惩处责任人,使相关部门引以为鉴,提高警惕,切勿重蹈覆辙。当然,仅靠相关官员的道德自觉,是无济于事的,此时,最需要的是进行制度重建,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遏制交通事故重演!   总之,局长被免职,是取信于民的有效步骤。如何还原真相,如何找出真正的事故原因,如何进行制度重建,避免悲剧重演,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与决心! 人民网评: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2011年7月24日)   ——聚焦温州动车追尾事故②   陈家兴   动车追尾造成的惨剧,据称事故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的”。耐人寻味的是,铁道部4天前就曾警告近来雷电对设备安全造成较大威胁,要求一旦遇有设备故障,要立即派人到调度台处置,制订合理的救援和处置方案。特别是对动车组故障,相关铁路局要按照比普通客车高一格的要求进行处置。   遗憾的是,这一纸颇有针对性的要求,未能成为避免此次“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金牌令”。诚然,这只是设备故障发生后的处置要求,但铁路方面是否可以对雷电进行未雨绸缪式的防备呢?是否可以如飞机等在特殊天气时采取停飞等措施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呢?难道人在各种“不可抗力”因素面前只能束手无策么?   事实告诉我们,尽管大自然力不可抗拒,但人的能动性能够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伤害。这里的关键就是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从各个层面上都高度重视安全、真正落实安全。   在每一次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甚或在发生之前,有关单位和部门都会召开有关安全会议,下发这紧急通知,那紧急要求。然而,安全事故并未因此而大幅减少,有的甚至前后脚,刚强调完安全,就发生安全事故。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现实用残酷的教训警告人们,安全事故不是靠会议和文件就能避免的,唯有把安全的理念和行动贯穿到各个层面环节,使安全成为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潜在意识和行为习惯,才可能真正获得公共安全,让社会公众放下一颗心来。   每一起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警示。如果我们能够遵循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按照安全的规程不折不扣地操作,而不是心存侥幸心理,不是对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那么就可能让诸多安全事故与我们擦肩而过。雷电对动车设备造成故障是这样的警示,易燃易爆品不能带上车更是一种常识性的警示。报道称,京珠高速起火客车司机证实有旅客带易燃品上车。问题是,该检查、该制止的安全监管人员哪里去了?   显然,在现实中,对安全生产运行指令的执行力不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公共交通安全,到煤矿安全,再到食品安全,有关安全事故的发生一再表明,安全的理念、制度、程序等等在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不能转化成为安全的执行力。结果就是,这些理念、制度、程序在空转,执行的人却虚位了、缺位了、走神了、大大咧咧了、麻痹大意了……中国人,从什么时候懂得敬畏制度?只有把安全的制度规则视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这些对民众安全的“守夜人”才能真正担起责任来。   曾有专家说过,在发展的进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进入“安全处罚期”。然而,从根本上说,这样的发展只是“粗放式发展”,是那种不顾客观条件,无视发展规律的“跨越式发展”。如果遵从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的路子,这种“安全处罚期”不仅会大大压缩,甚至会不存在。一些安全事故的血的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越是要发展,越是要安全。缺乏安全的发展不要也罢。 人民网评:别让生命沦为事故频发的牺牲品  (2011年7月24日)   ——聚焦温州动车追尾事故①   王石川   据报道,23日晚发生在浙江温州境内的动车追尾事故,截至记者发稿时,受伤人数上升到210人,死亡人数上升至35人,有19人身份得到确认。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仅就7月份以来,已经发生数起重大事故,比如,广西合山煤业八矿“7.2”透水溃浆、贵州省平塘县牛棚煤矿“7.2”透水、湖北省仙桃市“7.4”追尾翻车、山东省枣庄市防备煤矿“7.6”火灾、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正东矿业有限公司盘马埠铁矿“7.10”透水、湖北省武汉市“7.12”火灾。此外,还发生了京珠高速河南信阳“7.22”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浙江温州“7.23”动车追尾特别重大事故……   再加上桥塌、楼倒、路毁等事件不断,不免让人惶恐而悲问:事故为何如此之多?尤其令人唏嘘而愤怒的是,上述事故(暂不统计“7.23”动车追尾特别重大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共造成136人死亡和下落不明。每一个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都让人悲伤;每一起事故的发生,都让人困惑与叩问。   首先应叩问,事故多发究竟缘于什么原因?7月23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出通知强调,“这些事故的发生,充分暴露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仍然存在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不到位、安全监管不到位、治理整顿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一些重大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大量存在,最终酿成事故,教训极其深刻。”简言之,事故的发生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其次应叩问,如何避免事故重演?煤矿事故不断,追尾翻车事故不断,甚至连桥塌、楼倒事故也连续不断……纵观不少事故,情节很相似,如果换了时间和地点,简直让人恍惚,这是不是同一事故的翻版?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为何别处发生事故了,此处不提高警惕、未雨绸缪?为何非要等到此处也发生类似事故了,才如梦方醒,忙不迭地处理?更可怕的是,风声一过,麻痹思想又重现,类似事故在此地一再重演。如果不能痛定思痛,真正把公众的生命放在首要位置,如果麻木不仁,不到黄河心不死,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没有刮骨疗伤的勇气进行整肃,不下决心进行制度重建,悲剧必然重演。   最后,对责任人如何惩处?不严肃处理责任人,就无法告慰死伤者,也无法维护法律尊严;不严肃处理责任人,一些人就会继续抱有侥幸心理,继续麻木不仁;不严肃处理责任人,也就无法以儆效尤。其实,每起恶性事故发生,除了直接的责任人,也与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有关。也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强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实安全监管监察队伍,积极改善安全监管监察条件,加强安全监管网络信息化建设,促进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诚然,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乱作为,就是为虎作伥,必然加速恶性事故发生。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发展为了人,安全第一位。如果生命的安全和尊严得不到有效保障,每个人都会战战兢兢,心惊肉跳。有网友感叹,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平安地抵达终点。诚哉斯言!为了生命和尊严,就必须遵守人性、恪守规律,遏制事故多发。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