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

任志强

任志强,是中国著名的企业家、公众人物,因为其在社交媒体上“敢言”的形象和“针砭时弊”的言论,广为人知,并获得了“任大炮”的绰号。他曾任北京市华远地产董事长、华远集团党委副书记兼董事长、北京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前身)监事、新华保险董事,后退休。他的父亲任泉生曾任中国商业部副部长。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打出“央视姓党,绝对忠诚,请您检阅”的标语。当日晚上,任志强在新浪微博发贴质疑:“政府啥时候改党政府了?花的是党费吗?” 之后,任志强遭到北京中共市委旗下的千龙网,中共中宣部旗下的党建网等党媒点名批评。2月28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封杀了其社交媒体账号。

2020年2月,网上流传一篇据称其执笔的文章《人民的生命被病毒和体制的重病共同伤害》。文章尖锐的批评了中国的防疫政策和习近平本人,“那里站着的不是一位皇帝在展示自己的‘新衣’,而是一位剥光了衣服也要坚持当皇帝的小丑。”

2020年4月7日,中共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布消息称,任志强“严重违法违纪”,因而被逮捕调查,一同逮捕的还有他的儿子。

根据维权网的介绍,2020年9月11日上午九点三十分,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第九法庭开庭审理任志强。任志强没有雇律师,坚持自己辩护,庭审中他一言不发,并将所有涉案人员的刑责都被任志强全部揽下。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公民行动馆人物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孙立平:警惕上层寡头化 下层民粹化

摘要:前些年,是左的意识形态与右的社会政策的结合;现在,是左的意识形态与左的社会政策的结合;未来应是意识形态向右,社会政策向左。为了避免中国社会的断裂,要警惕已经出现的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苗头。 大概四、五年前,我曾经用三句话概括改革现实中面临的问题:第一句话,中国的现实是左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与右的社会政策相结合。 第二句话,这样的结合是最愚蠢的:专门用左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去惹社会精英,用右的政策去惹普通老百姓,结果弄得大家都不满意。 第三句话,今后怎么办?政治意识形态向右转,社会政策向左转。 到了2006 年,中国面临的最基本背景发生了变化:出现政治和意识形态与社会政策一致地向左转。正是在这种新背景下,对已经持续了近30 年的改革作一认真的反思,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扭曲改革的机制” 如何看待改革当中的问题,或如何进行改革的反思,是这一两年中国社会比较热门的话题。对这个话题,我一直有一个概念,叫“扭曲改革”,或“改革扭曲的机制问题”。 为什么这么提?实际上融合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不能够由对改革的反思导致对改革基本方向的否定,改革的基本方向无论如何要坚持。改革的必要性,不在于这20 多年的经济有了多么快的增长,也不在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多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改革,实现了最基本的制度框架的变化,使得中国逐步汇入世界主流,成为世界上比较正常的国家,而这就是改革方向为什么要坚持的核心理由。所以,我一直用“改革扭曲的机制”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对改革当中问题的看法。 另一方面,“改革扭曲的机制”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说法:现在改革当中出现的问题只是一些偶然的失误。因为,如果只是偶然的失误,那么必然是:这一次失误对这部分人有害,而下一次失误说不定就会对另外一部分人有害。但是,从最近十年的改革过程可以看到,有利的永远对一部分人有利,有害的永远对另一部分人有害。其中,有相当的部分都是对少数人有利,而对大多数人有害。这说明,这样的失误绝不是偶然的失误。“扭曲的改革机制”从它的发生层面来说,经历了一个变化。其中,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这个机制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政策的实施环节上。大概在六、七年前,中秋节这天的一场饭局,席间大家就争论起来,最后不欢而散。大家争论的是:这个政策是左一点还是右一点好,是开放一点还是保守一点好。我当时的看法是,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一种阻挠或者扭曲改革政策实施的力量已经形成。也就是说,当我们正在争论政策是左还是右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人可以完全不考虑这个问题了,反正这个政策制定了总得执行,只要执行就会有办法。所以,不管什么样的政策,鼓捣到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一些人”得利。 以上涉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层面上。但到了近年,看到的一些扭曲的机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政策执行层面上了,而是进入了政策制定层面,并且越来越突出。因此,我觉得对于改革要有一个阶段性的看法,现在围绕改革反思发生的很多分歧,是由于笼统地把1 根据作者2006 年2 月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改革新形势座谈会”的发言整理。20 多年的改革只看成一个改革引起的。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和中期之前是不一样的,进入21 世纪之后和进入之前也是不一样的。 “扭曲改革的机制”是怎么形成的呢?任何大的社会变革都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体制变革的过程,一个是结构变迁的过程。体制变革就是规则的变化,结构变迁就是社会当中力量组合的变化。我觉得在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这两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体制的变革催生新的社会力量,所以,体制更处于活跃的状态,它所催生的新的力量主要在适应体制的变化,以寻找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到了90 年代中期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把它叫做“结构先于体制定型”。在体制变革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像模像样的社会力量,在90 年代之前开始形成,到90 年代中期已经相对定型下来,即在体制变革完成之前社会力量组合的结构已经形成,从此它将反过来影响体制变革的过程。 现在的中国,社会力量组合的结构已经非常稳定了,它具备四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叫结构定型。谁是强者谁是弱者,谁是富人谁是穷人,已经定型。第二个特征,叫精英联盟。这是在定型的时候出现的精英的联盟,“六四”之后,在稳定的话语权的基础上形成了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的联盟。第三个特征,叫寡头统治。也许说今天的中国有了寡头,稍微早了点,因为,它还只是个苗头,和俄罗斯的寡头相比,中国的寡头小得多。但是,寡头不是按照绝对力量形成的,而是相对力量。由于比起俄罗斯的老百姓来,中国的老百姓更没有力量,所以,在中国一个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人可能比俄罗斯拥有几百亿美元的人的影响还要大。第四个特征,叫赢者通吃。这点,即使从近年学界的状况都可以看出来。 上述四个基本特征下的中国社会力量组合结构,是我们在讨论进一步坚持改革、反思改革、制定社会政策的时候都不应该忽略的最基本背景。否则,一些很好的政策一到实践当中,就会被扭曲。比如,近年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内需就是起不来,背后的原因无法从政策层面上得到解释,而要到中国社会力量的组合结构中去寻找。 二、破解意识形态的迷雾 关于改革,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非出自偶然。因此,对改革本身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条件。而改革反思当中怎么破解意识形态的迷雾,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我一直讲两句话:到现在为止,改革的基本共识已经破裂,改革的基本动力已经丧失。对此,有人不同意,说共识本身就不需要。但是,我觉得最基本的共识,包括对于社会基本方面的共识还是需要的。为此,我们需要反思。但是,怎样进行反思?观察一下现在热闹的改革反思之争,众声喧哗下,充溢着意识形态的模式与色彩。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社会还缺乏一个比较像样的、非意识形态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欠缺,将争论者逼到一种危险处境:在把所有面对的问题都意识形态化之后,留下来的选择空间就非常小了。如果进一步往前走,一种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改革反思成为禁区――就会出现。其实,现在我们能比较自由地反思改革,说说改革中的问题,实际上是上面默许,至少是容忍的结果。 在近年围绕改革反思出现的争论中,对立双方都存在很强的意识形态倾向。有一个通常的表达――目前的中国存在着一个反对改革的左派――尽管很不准确,并且与国际政治中对左派的通常用法并不相同,但这样的人的确存在。我粗略地把这种左派的意识形态化看成是对某种正当利益的荒谬式表达。这些人的背后,有着相当数量的社会基础。近年,网络论坛中,充满着反思改革、批判改革的言论。他们为什么批判改革?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最近这几年的改革已经改得鸡飞狗跳,很多人在改革中吃了亏,所以,这些吃了亏的人一听到什么改革就会胆战心惊。而他们因为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达,干脆就说: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回到计划体制,回到毛泽东时代。与之呼应,一些左派知识分子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倾向。 其实,仔细观察这些所谓的反对改革主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表达的是一种利益的要求,是基于利益受损而来的不满。但由于舆论的意识形态化,很有可能使这种基于利益的不满转化成对改革基本方向的否定。 与批评,乃至反对改革者相对,坚持改革的一方也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在对人民为什么要反思改革这一问题的理解时。这尤其可以从皇浦平《改革不能动摇》这篇文章中看出来。表面上,这篇文章有错吗?没有什么错。坚持改革的方向,当然不能动摇!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把对改革的反思、对改革的不同意见统而称之为对改革方向的否定,这很容易忽视对改革的批评和支持当中那些基于利益的正当要求。另一个问题就是皇浦平始终不能明白的是,1991 年他在《解放日报》写的《改革开放需要新思想》等文章受到了整个社会的一片赞成声,而这一次的文章和十多年前的那篇基调完全一样,但怎么会引起这么多强烈的反对声?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皇浦平忽视了不同的背景,他不能理解今天的背景。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面临着在意识形态层面确定方向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皇浦平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呼吁坚定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近年围绕改革的争论和90 年代初的那场争论已经很不一样了。今天对改革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利益分歧上的争论,所以,在这种变化面前仍然说坚持改革,用改革解决改革中的问题,改革要攻坚,通过改革的攻坚来化解当前的问题,像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已经难以应对这次反对改革的人所提出的实质问题了。因为,基于利益的分歧是无法用意识形态或社会发展的方向可以化解的。 三、同时警惕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 现在的中国,同时出现了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这两种倾向,这非常让人担心。前一段时间,我批评上层的寡头化比较多一些。最近,我比较关注社会上对任志强提出的“富人区”的争论。我发现新浪网上有一个任志强的博客,就上去看了看。看了以后觉得,可能这是中国博客主人挨骂最多的一个博客了。“我们是为富人建房的”,“中国要有富人区和穷人区”,“房地产就应该有高额的垄断利润”,任志强的这些论调在网上招来一片骂声。同时,很多人也在说,其实任志强说的是一个大实话,任“是一个诚实得可恨的人”。对于这场争论,我是比较赞成任志强所说的穷人和富人分区居住的主张的。但是,我觉得分歧双方的核心问题不在这儿,而在于像这样的对立是怎么产生的。 在新浪网的调查栏中说,即使任志强的观点是对的,也不应该这样说,你同意不同意? 结果是,30%多的人同意。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无论中国也好,世界也好,特别是在中国,有些事是能做不能说的,而任志强的招恨是因为他把能做不能说的事给说了出来。如果我们仅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够不够呢?不够!问题的核心是,任志强为什么能够把能做不能说的事说出来?因为,在其他社会,包括西方社会,上层多半要夹着尾巴做人,能想不能说。但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的上层是越来越霸道了:既然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就这样说了,你敢怎么着?!上层这股不顾别人的感受、理解和反应的劲头,造成了下层的民粹化。只要是精英,只要是上层,一说话,一做事,就会招人骂。包括最近围绕电影《无极》对陈凯歌的批判,背后就有这样的东西在里面。现在,每一次所谓的精英人物、上层人物出了点丑闻,在网上就成了民众狂欢的小小节日。这样的情景,是对今日中国的上下层关系的生动写照。我原来在讲社会结构的时候也讲这可能是一种危险特征――上层极权化和下层碎片化。这种结构性的特征在行动层面的表现就是――上层的寡头化,下层的民粹化。这种特征与长久存在、缠绕不散的意识形态因素组合在一起,将会造成中国社会的断裂。有社会,就会有冲突,很多的冲突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社会断裂带形成而引发的冲突。比如,在美国也有很多冲突,但是它每次冲突的阵营不一样,这就不必太怕,也比较好办。怕就怕无论出现什么问题,每一次的阵营都是一样的。比如,台湾的蓝和绿之间,每一次蓝逢绿必反,绿逢蓝亦必反。 我担心的是,中国弄不好,就会形成以上层和下层为表达形式的、很意识形态化的主要断裂带,凡是上层说的下层就是谩骂,凡是下层说的上层就不屑一顾。因此,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是我们必须同时警惕的两种现象。 相关日志 2011/02/13 — 孙立平:中国寡头统治之社会结构已定型 (0) 2011/05/11 — 中国高通胀将成常态 (0) 2011/05/10 — 万军:各路人马纷纷亮剑,中国社会何去何从 (0) 2011/05/06 — 高善文:“硬着陆”之辩 (0) 2011/04/29 — 易富贤:初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让人震撼的人口数据! (0)

阅读更多

中国房价的真正克星----人口老龄化

在中国,最疯狂的商人莫过于房地产商,只有房地产商敢口吐白沫地和他的上帝们争吵、叫嚣。大有挟房子以令诸民,绑银行以扰天下之势。      欲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任志强式的叫嚣,只能证明房地产商己经弹尽粮绝,火烧屁股—-坐不住了。   任志强们的幼稚就在于,只要证明房产不存在暴利,人民就必须买他的房子。这种强盗逻辑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信。任志强拿大白菜来作对比来证明房产没涨价的理论更是可笑,按照这个逻辑,假如拿电脑来作对比,三十年前有几家能买得起电脑,而且三十年前的电脑配置与今天电脑的配置相差十万八千里,照这么说,电脑价格不但没涨,还疯狂地下跌了,那么房价为什么不疯狂地下跌呢?这招不行,又有房产商上演了自建自买的闹剧,搞什么“小阳春”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企图利用民众的从众心理,不曾想,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房市的种种闹剧背后,透露着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房产商就是秋后的蚂蚱 — 蹦达不了几天了。      房地产的生与死,取决于两个方面:购买力和购房者的数量。      长期以来,我们只将购买力作为主要的参数进行考量。事实上,购买力并不是致命的,因为购买力并不代表潜在需求不存在。只要有潜在需求,房产商还是要舍命一搏的。      而真正可以置房产商于死地,将房屋价格拉回合理区间的,就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一个相对比率。产生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生育水平。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养育子女所投入的支出太大,很多家庭不敢要孩子,甚至出现了丁克家庭。而在对子女的投入中,不能给子女提供婚房是最大的担扰。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是房地产商们的贪婪,把自己的生路给堵死了。      人口老龄化和一胎制的情势下,子女完全可以通过继承父母的房子来满足住房需求。而最直接的是,年轻人从八零后开始出现了锐减的情况,这些人恰恰是潜在的购房者。      当前,表面上看只是买不起,房子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是70末和80后的购房需求出现了暂时的重叠,但是房子的供给并没有不足,相反,各地出现了大量空置房。      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70末和80后的购房需求虽然有暂时的重叠,但是转眼就会过去,在未来两年内,房地产的价格崩塌,立即就缓解这种重叠的需求,继而迎来80末、90后的房产需求锐降的房产大萧条时代。      而这个大萧条时代,标志着炒房时代将真正进入消费时代。届时,炒房者,暴利的房产商,早己被时代的大潮冲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70末和80后们,无需急躁,看完了房产商们的疯狂的末日表演,二年之内,价廉物美的房子,将任你挑选。

阅读更多

任大炮炮轰清华

@任志强 :下午受钱颖一,李稻葵邀请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百年传承、百年梦想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清华奉献"论坛。原定周小川行长主讲后论坛,因临时会议,小川没来。于是谢维和副校长致辞并讨坛清华精神,稻葵主持。一个多小时如双口相声,大吹特吹清华之伟大,中国之第一。并多次在比较中贬低北大。 续:我是唯一一个坐在台上的非清华人,听不得这些虽让校友们高兴但令人肉麻的发言。真想离席而去。如果中国的大学领导都拼命想着第一的位置和我比他强的精英概念。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吗?为对这种错误给以反击,决定忍着,忍着,一到有了发言的机会。拿到话筒先表明,李教授明知我们观点不一致。 续二:让我在百年校庆时来说好话,是请错了人。我只会说真话。李教授大概是不想让我走出清华的校门回家了。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大学,抗战时转入重庆,后迁台湾。如今桃园的清华大学也在百年校庆。台湾的清华应是百年历史传承的正统吧?现北京清华大学最多是一头,一尾的重建。要称百年必须完整。 续三:李教授问我现行的经济政策,我说幸亏我不是清华的,也不是北大的,而中国经济政策的非市场化,恰恰是清华,北大的精英们的错误。李和谢前面吹了半天清华毕业生们的优秀,并吹清华是因教学系列调整,把一些系转给了其它学校,其实除理科外文科也很优秀。我说对经济的贡献要先问企业家的看法与意见 续四:九十年代初我从清华,每个名额五万元买了五个学生,一个月内就开除了一个原学生会副主席,此后都出国或离开了。没一个成材的。都是眼高手低。数数如今民企中的优秀者有多少是清华毕业的?倒是培养了大批的官员,科学家,和一大批境外的或外企的优秀者。虽已有大量海归,却民企不多,创业者不多。 续五:不一一列举后续的发言了,好象有媒体和网站在现场转播。但所有的发言中只有我的发言是时时满堂大笑,散场时粉友赞同者最多。尤其是有些老者和海外校友更是好评颇多。我担心的被骂现象没有出现,反而是要合影者,抢名片者团团重围,四面堵截。我虽非清华学子,但能站于清华讲台,自是颇感自豪。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2673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最新小说)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 喷嚏周刊 】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阅读更多

银行信贷员的故事:从繁华到阑珊

编者按:   新一轮地产调控政策实施一周年之际,《财经网》记者采访了几家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员,由工作在信贷一线的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调控一周年”。需要声明的是,由于采访信贷员非常困难,我们的样本有限,只是提供一个微观视角。请读者勿对号入座,也不要简单地推及全局。   【《财经网》记者 要雪梅 唐喆喆】   2011年1月,在A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部工作整整三个年头的王先生,不得不转去其他部门,“没办法,个贷部的业务越来越冷清。”他所在的银行40余家北京分支行中,2010年仅有十家左右还有独立的个人住房信贷部门,其余分支行都对这一部门的人员进行分流,大多是与理财产品部进行了合并。   张先生在B银行工作,虽然个贷部依然保留,但是工作量已经明显减少。“以前我们可能要求有一两个亿的放贷额度,但是现在要求放宽很多,也就几千万而已。从去年年底开始,信贷员想完成额度就已经很困难了。实际上,在2009年二手房交易市场最好的时候,我们半年就做到五个亿。现在一年还做不了五千万。”   C银行客户经理吕先生颇有同感。他最近一段时间都是按时下班。现在监管部门严格控制银行放贷,银行也不得不压缩对公司和个人贷款的放贷量,“没有多少信贷额度可以放了”。相比于繁忙时晚上九点钟还在加班的日子,“现在真是很清闲。”他感慨地说。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时隔两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等方面做出十项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政策”。   与以前相比,这份《通知》严格规定,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首套自住房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实际上,早在房地产新政开始之前,张先生所在的支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就已经收紧,“当时上面(管理层)已经有收紧的迹象,高企的房价和对房地产公司资金链的担忧让银行不得不小心行事。”确实,银监会于2010年2月20日和4月11日分别下文或公开表示,“银行不得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度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到了2010年9月底,又出了升级版的“新国十条”。这次对首套房的贷款首付比例一律不得低于30%,而不论其购房面试是否达到90平方米。同时,还规定停止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   多位接受采访的银行信贷员提到,在2010年他们银行一度停发房地产开发贷款。“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基本是监管部门对银行口头通知,要求这个银行停止对房地产的开发贷款。后来,对银行还实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也就是月度日均存贷款监测制度,存贷比按日管理。一旦超出标准,则责令银行停止放贷。”据吕先生回忆说。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个贷部的信贷员也在竭力拓展新的渠道,比如具有抵押物且安全性较好的工程机械按揭贷款、个人综合消费就做的比较好。   与此同时,银行对员工的考核标准也在降低。银行对信贷员的考核主要是两个数据:放贷额度和存量贷款。2010年初时,王先生所在的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信贷员还有额度要求,但是后来逐渐放宽了标准,进入2011年甚至是零额度考核。   期间,吕先生所在的支行针对商住两用房的贷款渐渐多起来。因为商住两用房的房本上注明的是“写字楼”,这类购房贷款并不受房屋数量限制,而且,贷款的准入门槛与新政之前没有多大变化,即首付50%,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的1.1倍。所以,这类房屋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已经拥有一套或者两套住房,又希望做投资的人。   对于今年北京开始执行的史上最严厉的限购令,D银行北京某分行的吴先生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发现,目前很多客户无法达到房屋按揭贷款的标准,大多数情况是非京籍人员在京买房,没有在北京连续缴纳五年社保。即使有的客户来京已经在北京时间超过五年,但当时可能他没有重视社保,没有缴纳,所以条件也不满足。所以,没有办法通过“网签”等监管。“我们也没有办法去做。”吴先生说。   越来越收紧的货币政策,使得股份制银行资金比较紧张。经过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5%的高水平,也就是每提高一次,央行就锁定35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样相应的银行的可放贷量就会减少。而多数股份制银行的贷存比长期都是在70%以上,甚至是在75%的监管红线上下徘徊。   现如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七折的优惠政策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去年下半年以来,对于首套房的贷款利率虽然也有优惠,但基本上不会低于85%的基准利率,有的银行更是不打一分折扣。而对于二套房贷款利率1.1倍基准率的放贷要求,几乎所有银行都是严格执行。   各种迹象显示,银行的收紧政策还是会延续。张先生坦言,“现在北京市的银行太多,而市场上的一手房源又不多,主要以二手房交易为主,但因为政策的原因,二手房交易很多都做不了按揭贷款。所以,现在竞争是白热化的。我们也只能等待政策回暖,才能打破目前这种业务停滞或半停滞状态。” 相关日志 2011/03/26 — 多市房价调控目标定为涨幅10% 被指成涨价标准 (0) 2011/03/06 — 北京一楼盘大幅降价 业主集体散步“维权” (0) 2011/02/21 — 调控后一线城市房租猛涨 (0) 2011/02/09 — 安邦-每日金融-第3192期 (0) 2011/01/29 — 任志强:不得不说的话 (0)

阅读更多

粮企接政府通知暂缓面粉提价

继食用油生产企业限价令延期后,记者昨天从多家粮企证实,古船面粉、五得利面粉等大型粮企已经接到国家相关部门通知,要求企业延迟两个月涨价。各大企业原定4月上涨面粉价格即被中止。   面粉企业原定本月涨价   去年年底,各大粮企因小麦收购价格高、成本上涨,纷纷要求上涨价格,随后国家发改委一月两次约谈企业负责人,各大企业被要求全国两会前不得涨价。同时为弥补企业亏损,国家粮食局安排企业竞购低价小麦。   昨天,古船面粉销售部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原定4月份上涨面粉价格,但是因为接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通知,所以确定不会上涨价格。   五得利面粉企业市场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原本要每斤面粉上涨三分钱,但是现在根据国家粮食局的要求,延迟两个月上涨。   记者从涉及的几家粮企证实,“已接到国家粮食局的文件。该文件已经在企业内部公开,但文件明确是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控制物价的精神而发布的”。   企业表示物流成本难控   昨天,锦绣大地粮油市场监测的价格显示,目前市民常食用的古船富强粉(50斤)包装的价格是71元/包,而五得利富强粉则是72元一包。   锦绣大地市场相关负责人刘敬亮表示,面粉价格近期一直没有上涨。市场商户纷纷表示,已经听说国家有要求,不让企业涨。   面粉不涨价受益的是市民,经销商也能保证销量,但企业却称“有苦难言”。古船面粉企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使用的小麦产品有美国小麦、加拿大小麦还有澳洲小麦,再加上国产小麦收购价格就高,所以原料成本大大增加。   五得利面粉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企业现在压力最大的是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有蔬菜的绿色运输通道,但没有粮食的。”该负责人表示,原料是政策粮所以能控制,但物流成本难控制,随时波动,尤其粮食基本都要跨省运输,这样成本大增。所以需要通过提价,把成本摊到面粉价里。该负责人表示,现在卖面粉无利可赚。   发改委设物价联席会议   去年年底,北京市在一轮声势浩大的物价调控后,各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集体回落。今年以来,物价又有上涨苗头,其中肉蛋蔬菜等先后出现价格持续上涨,高于去年同期。   随后陆续有公开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近期已经约见了方便面企业、百货企业、啤酒巨头等。4月2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又会同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约请17家行业协会负责人,召开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其中,被约谈的协会包括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百货商业协会、饮料工业协会、奶业协会、家用电器协会、粮食行业协会、肉类协会、蔬菜协会等。最近食用油企业也称,按要求暂缓提价。此举标志着政府再次启动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记者昨天从相关政府部门获悉,发改委这种约谈的形式实际上名为“联席会议”。据介绍,为确保供应、稳定物价,为此国家发改委设置有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由多个政府部门组成,一旦涉及到物价问题,多个部门将会商然后解决问题。   “政策照顾”可缓解企业困难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室主任刘霞辉认为,目前尚未公开3月份的CPI,但肯定是比较高的,但是今年我们政府的物价调控目标是“4”以内,所以近期出现了这种密集约谈的消息。“我认为这样比较好,可以有效地控制物价上涨的速度。”   对于企业抱怨困难的说法,刘霞辉认为,随着上游成本的增加,以及运输、人力等方面成本的提高,企业肯定是要面临困难,甚至有些行业的困难还比较大。但他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可以给予适当补贴或者政策照顾,比如一些政策上的贷款优惠,利率优惠等,或者采取减税等措施,这样都可以有利于解决或缓解企业的困难。 相关日志 2011/04/12 — 21世纪经济报道:发改委要求食用油企业再限价两月 补贴难掩亏损 (0) 2011/02/21 — 调控后一线城市房租猛涨 (0) 2011/04/13 — 叶檀:可笑的消费品不涨价宣言 (0) 2011/04/11 — 任志强: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到明年将无法持续 (0) 2011/04/08 — 邓聿文:请发改委对油价超出历史高点给以解释 (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